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版):回忆我的母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版):回忆我的母亲

‎7 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课题 回忆我的母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字词,体会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体会本文朴实无华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的写法,学会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文中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识大体、顾大局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朱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主要著作收录在《朱德选集》里。‎ 背景 材料 本文是朱德在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读准字音 溺死(nì) 劳碌(lù) 祖籍(jí) ‎ 豌豆(wān) 红薯(shǔ) 榨油(zhà)‎ 豪绅(shēn) 衙门(yá) 和蔼(ǎi)‎ 慰勉(wèi) 辍(chuò) 妯娌(zhóuli)‎ 辨清字形 碌(lù)忙碌 衙(yá)衙门 禄(lù)俸禄 街(jiē)街道 籍(jí)籍贯 粱(liáng)黄粱美梦 藉(jí)杯盘狼藉 梁(liáng)栋梁 ‎ 塾(shú)私塾 蔼(ǎi)和蔼 熟(shú)熟悉 霭(ǎi)雾霭 辍(chuò)辍学 聊(liáo)聊天 缀(zhuì)点缀 卿(qīng)卿相 理解词语 ‎【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客籍人】寄居本地的外地人,与“土著”相对。‎ ‎【溺死】淹死。溺,淹没在水里。‎ ‎【好劳动】劳动的好手。‎ ‎【劳碌】事情多而辛苦。‎ ‎【妯娌】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和睦】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宽厚】(待人)宽容厚道。‎ ‎【吃大户[】旧时遇着荒年,饥民聚集在一起到地主富豪家去吃饭或夺取粮食。‎ ‎【衙门】旧时官员办公的机关。‎ ‎【横蛮】即蛮横,指(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慰勉】安慰勉励。‎ ‎【辍】停。‎ ‎【补救】采取行动矫正差错,扭转不利形势;设法使缺点不发生影响。‎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为富不仁】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语出《孟子·滕文公上》)。‎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为崇高的爱,因此关于母亲的比喻也比比皆是。大家说说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 母亲是点燃的蜡烛,让我看到光明;母亲是金色的灯塔,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母亲是遮风挡雨的纸伞,呵护着我幼小的生命;母亲是御寒的冬衣,时刻给我温暖……朱德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人。‎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课文,体会文中母亲的事迹,母亲的品德。‎ 新课展开 ‎2.请同学们用“母亲是……”的格式为题说句子,要求在课文之中尽量寻找、概括,从而理解课文运用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地、立体地表现母亲优秀品质的特点。‎ 母亲是勤劳一生的人;母亲是一位有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人;母亲是个好劳动……‎ ‎3.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 有“爱”、“敬”、“哀”、“思念”、“怀念”、“歌颂”、“赞扬”、“感谢”等等。‎ ‎4.哪一种感情是全文的基调?‎ ‎“爱”是贯穿全文的感情。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爱,哀思母亲,敬重母亲,歌颂母亲,感谢母亲,唱出一支对母亲的深情赞歌。‎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逝世,引出回忆。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2~13):以时间为线索,详尽地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歌颂了母亲的美德。‎ 第三部分(14~17):写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也表达了作者继续革命的决心。‎ ‎【品味亮点词语】 ‎1.第④段“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中的“总是”一词说明了什么?‎ ‎“总是”说明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的时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 ‎2.第⑤段中“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你有什么体会?‎ ‎“不但……还……”表明“我”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到了生产的知识,这些都源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3.第段中“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一句中的“竟”字有何作用?‎ ‎“竟”字表达了作者因为没有报答勤劳、坚强、可亲可敬的母亲,而内心感到非常愧疚和遗憾。‎ ‎【感悟精彩句子】‎ ‎1.“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总结了前文所记叙的内容,导出了后文的主线,即母亲朴素的阶级意识及其在生活中的不断发展、提高。‎ ‎2.第⑨段,怎样理解“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这句话?‎ ‎“支撑门户”表明母亲和父亲寄希望于作者,表现了他们的反抗意识,反映了劳动人民想摆脱剥削阶级压迫的合理愿望。‎ ‎3.“离开土地就不舒服”“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表明母亲已经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劳动已经成为她生活的必需,这是劳动人民所共有的勤劳的美德。‎ ‎4.第⑫段中“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这句话表明了母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盼望革命能够成功。‎ ‎5.如何理解第⑤段中的“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等句子?‎ ‎“自然地”“悄悄”“整日在地里跟着”等语句,说明母亲身教的巨大力量,使作者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6.第⑥段中“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一句写出了什么?‎ ‎“看也不看”表明饭食质量差,“吃起来有滋味”更体现了母亲的聪明能干。‎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中作者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叙述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抒发了对母亲的崇敬和怀念之情,表达了自己要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的决心。‎ 写作方法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事例典型,人物鲜明。‎ 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这些典型事例显示了母亲勤劳能干的优秀品质。‎ ‎2.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着读者。例如,“我爱我母亲”“我应该感谢母亲”“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3.夹叙夹议,情真意切。‎ ‎ 作者在记叙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精要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写母亲被迫溺婴时,作者以议论兼抒情的笔调说:“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母亲痛苦的心理。‎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可以说是把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 在情感方面,让师生都受了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会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阅读方法 如何分析重要段落的作用 考点解读:这类题常见的设问方式有:①某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②某段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③文章开头为什么从××写起?④作者写××的用意是什么?⑤文章最后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 方法点拨:一般来说,段落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见图)‎  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要看段落本身的作用,二要看它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关系,三要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 ‎ 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分析内容入手,即分析题目指向的段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从段落本身的内容方面(如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等)考虑。一般要思考: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结构上分析,即它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和结尾的关系如何。最后结合主题分析,即它在表达主题上起了什么作用。例如,本文的结尾段以深深的祝愿收束全文,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哀悼之情,也呼应了文章的开头。‎ 传统文化 孟母三迁 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为“孟母”。孟子小时候,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大人跪拜、号哭的样子,玩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母亲又皱了皱眉头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这一次她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孟子的母亲说:“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于是他们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这都离不开孟母的努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