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1-01 发布 |
- 37.5 KB |
- 6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重点课文期末复习+中考文言文复习之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语文八上精读课文复习 第一单元 战争篇 1. 新闻两则 新闻稿 毛泽东 2. 芦花荡 小说 孙犁 3. ※蜡烛 战地通讯 西蒙诺夫 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散文 聂华苓 1.新闻两则 新闻的结构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 导语:用来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使读者一 目了然,一般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 主体:是对导语内容的扩展和阐释,是集中 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 背景:新闻发生的环境 。 结语 可暗含于主体 新闻的基本特点 1.内容真实 2.反应及时 3.语言准确 掌握能力 n 能够辨别新闻稿的每一个部分,特别是标题、 导语和主体。 n 能够根据新闻内容编写标题或导语(用一句话 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标题包括叙述对象、主要事件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包括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结果) 例: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 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 领南阳。 2.芦花荡 孙犁: 现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 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反映抗 战时期的作品,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小说情节的传奇色彩 老头子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 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 的战斗力。他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 头破血流。 人物形象 景物描写 精读语段 n 受伤 第14——54节 n 复仇 第55——63节 n 复习问题: 这些段落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 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哪些词句对于塑造老头 子智勇双全的形象最有表现力? 语文八上精读课文复习 第二单元 关爱篇 n 6.阿长与《山海经》 散文 鲁迅 n 7.背影 散文 朱自清 n 8. ※台阶 小说 李森祥 n 9.老王 散文 杨绛 n 10. ※信客 散文 余秋雨 6.阿长与《山海经》 n 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人物 阿长是一个旧社会里身份卑微而又渴望一 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有点粗俗野 蛮,多事饶舌,但淳朴善良,对“我”十分关 心爱护。 描写手法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总的情感 深切怀念,充满敬意 写作特色 欲扬先抑 重点语段 阿长买《山海经》 (19---29) 复习问题: 1.阿长买《山海经》前后 “我”的心情、心理 各是怎样的? 2.为什么“我”会认为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3.为什么《山海经》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 4.片段前后为什么还写到叔祖和“我”的收藏? 这些内容和中心事件有关吗? 7.背影 线索:背影贯穿 难忘 凝望 惜别 再现 人物形象:为儿子无微不至、尽心尽力,力不能 胜也心甘情愿、亲力亲为的慈父形象。 描写手法: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主旨:表现父爱子、子爱父的父子情深 重点语段 n 火车站送别(4——6) 父亲的背影 望父买橘 —艰难努力的背影(外貌、动作描写) 父子分手—人远心近的背影 儿子的眼泪(想象流泪时“我”的心理心情) 第一次:为父亲的不容易而感动、心疼 第二次:为父亲的关心而感动,想到他前途艰难而 心酸、担忧,分手之际无穷的牵挂不舍。 ※理解父亲质朴简短的语言和“我” 那时的“聪 明”。 9.老王 n 杨绛原名杨季康, 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 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 《我们仨》等,长篇小说《洗澡》。 n 人物形象 老王:穷苦卑微、淳朴善良、知恩图报 n 主旨 以善良体察善良 理解主旨句“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认为众生平等,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 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 作者回想起来,与老王的付出相比,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 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n 作者愧怍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 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他高 贵的品性,甚至连感觉都没有,就那一点感动 都是在他死后才有的。但这时说什么都来不及 了。 n 作者愧怍的是因为人家在生命最后时刻来关顾 自己的时候,却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她的愧 怍,她的内疚,集中在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病态 的外貌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却没有感 觉。 重点语段 n 老王送礼(8——16) n 复习问题: 1.作者为什么将老王写得那么恐怖? 2.体会老王到我家谢恩这一路的心理,那寥寥数 语背后,老王在想什么呢? 3.感受作者准确、形象、简约的语言特色。 说明文的基本知识 1.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说明事物特征、阐明事理为目的, 有清晰的文章结构,会按合理的说明顺序并用恰当的说明方 法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周密。 2.说明文的结构: 总分式(总分式、总分总式) 递进式(从现象到本质、从性状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 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具体到概括等) 3.说明顺序: 时间 空间 逻辑 4.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 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 5.说明的语言:以符合事实为“准确”的标准。 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方法 1.确定说明对象(看题目或读全文); 2.把握此说明对象的特征(根据文章结构找开头 或结尾,总分式结构的文章特征还会分点说 明); 3.明确其说明顺序; 4.明确这些特征是用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的,其 效果如何; 5.结合说明方法品析其语言特色(或具体准确, 或生动形象,或严谨科学等) 语文八上精读课文复习 第三单元 事物篇 11.中国石拱桥 说明文 茅以升 12. ※桥之美 文艺小品 吴冠中 13.苏州园林 说明文 叶圣陶 14.故宫博物院 说明文 黄传惕 15. ※说“屏” 文艺小品 陈从周 语文八上精读课文复习 第四单元 事理篇 16.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文 竺可桢 17.奇妙的克隆 说明文 谈家桢 18. ※短文两篇 说明文 阿西莫夫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19. ※生物入侵者 说明文 梅涛 20. ※落日的幻觉 说明文 黄天祥 11.中国石拱桥 整体感知 说明对象:中国石拱桥 其特征: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有许多杰作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结果到原因 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还有列数字、摹状貌等 说明语言:平实严谨,有分寸 局部理解(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 说明顺序相同:逻辑,从概括到具体 事物特征:围绕总特征,赵州桥突出其设计和施工特点, 卢沟桥突出其结构坚固和工艺精湛的特点 13.苏州园林 整体感知 说明对象:苏州园林 其特征: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到次,从大到小) 说明方法:主要是作比较、打比方,还有举例子、引用、摹状 貌等 说明语言:准确、具体、雅致 局部理解 围绕某一个方面,突出其在修建时是怎样体现一幅图画的构思 的。如:建筑布局的不对称美 景物配合的艺术美 花木栽种修剪的自然丰富美 景物呈现的层次美 细节处的图画美、图案美和色彩美 14.故宫博物院 整体感知 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其特征: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 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方位)和逻辑顺序(从整体到局 部) 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 说明语言:准确平实 局部理解(太和殿)说明顺序:从概括到具体、从外观 到内饰、从性状到功用 详写的目的:突出太和殿是故宫的中心,也是封建皇权 的中心,地位显赫。 16.大自然的语言 整体感知 说明对象:物候现象 其相关事理: 1. 物候和物候学的定义 2.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4.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 说明语言:准确、生动、简明 局部理解(6—10)说明事理: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用数字 17.奇妙的克隆 整体感知 说明对象:克隆技术 其相关事理及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1. 克隆的定义(举例子、作解释、引用) 2.克隆实验的进展 (从中国到外国、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 (举例子、列数字---科学研究的严谨、求实、锲而不舍) 3.克隆技术对人类的益处 4.对克隆技术的反思 说明语言:准确、简明 局部理解(第四部分)说明事理:克隆技术对人类的益处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 理解:为什么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全面地理解科学) 语文八上精读课文复习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22.陋室铭 刘禹锡(唐)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23. ※核舟记 魏学洢(明) 24. ※大道之行也 《礼记》(西汉) 25.诗三首 望岳 杜甫(唐) 春望 石壕吏 21.桃花源记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陶潜,字渊明,世号靖节 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 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主旨理解(理想但不现实) 作者虚构了一个风景秀丽、没有剥削压迫和战争纷扰、安 居乐业、丰衣足食、人际关系友好融洽的世外桃源,批判了黑 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积极意 义;但他虚构的社会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原始农耕社会 的特点,不适应社会向前发展所需要的变化,脱离了现实。 语言特色:简洁而含蕴丰富 21.桃花源记 翻译重点: 1. 句子省略成分补充 2.指代词语的理解 3.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例:( )见渔人,( )乃大惊;问( )所从来, (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 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2.陋室铭 爱莲说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 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韵文。 行文思路: 1.类比立论引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托物 言志) 2.描绘居室的不陋:环境清幽;生活悠闲;交往高雅; 志向远大。 3.以古贤自比,例证陋室不陋,引用孔子话作结。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 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也流露出独 善其身、与世隔绝的消极情绪。 22.陋室铭 爱莲说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 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 借(托) 物 喻 人 言 志 莲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君子 纯洁 质朴 正直 豁达 雅致 独立 人生态度 洁身自好 不慕名利 积极入世 22.陋室铭 爱莲说 借(托)物 喻 人 言 己志 菊(旁衬) 牡丹(反衬) 隐士 俗人 不消极避世 不追名逐利 莲 君子 人生态度 衬 托 结合《连文化的魅力》拓展积累相关诗文知识 重点句子 n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n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n 何陋之有? n 余独爱莲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n 莲,花之君子者也。 n 菊之爱, … …。莲之爱,…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25.诗三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为 “杜少陵”、“杜工部”。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面貌,充溢 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誉杜甫是“诗学 宗师”,“诗圣” ,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 唱”。 《望 岳》(古体抒情) 开元盛世 大展宏图,攀登人生顶峰 《春 望》(五律抒情) 安史之乱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石壕吏》(古体叙事) 安史之乱 同情百姓的战争之苦,歌颂老妇勇担国难 牢记名句 n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n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n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n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n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语文八上精读课文复习 第六单元 26.三峡 游记 郦道元(北魏) 27.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朝梁)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28. ※观潮 记 周密(南宋) 29. ※湖心亭看雪 游记小品 张岱(明末清初)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东晋) 使至塞上 王维(唐)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宋) 26.三峡 郦道元(466—527),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 家。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一书,文笔深 峭,描写生动,为有文学价值之地理著作。 山—长、多、陡、高峻、江面狭窄 夏水—凶险、迅疾 (对比) 春冬—清荣峻茂 (俯仰变化、色彩清丽) 秋—悲寂、凄凉 27.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n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 中宰相”。 n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 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总引——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抒怀——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总 分 总 四 季 晨 昏 之 景 山水相映 色彩配合 晨昏变化 动静相衬 27.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 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微妙 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赏景之乐 失意之痛 旷达之怀)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空灵、皎洁 抒情: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乐观 潇洒、达观 27.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难句理解: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 得到的人生感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 既有对那些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无暇 领略这清虚冷月者的遗憾;也表现了作者安闲 自适的心境,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 忠的抱怨。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安逸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画面, 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并表 现了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美好品质。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 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 人开阔的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 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登岳阳楼》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辗转江湘、颠沛流 离之苦,国家残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 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