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摸底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摸底历史试卷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摸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 ‎1. 结束西晋以来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人物是( ) ‎ A.杨坚 B.杨广 C.李渊 D.李世民 ‎ ‎ ‎2. 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 A.交通运输 B.纸张印刷 C.农业生产 D.陶器制作 ‎ ‎ ‎3.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 ‎ ‎ ‎4.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战争频繁,冲突不断 B.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C.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D.闭关锁国,互不往来 ‎ ‎ ‎ ‎5. 据《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按照市镇的位置,每条大路每隔大约25哩(英里)就有一座驿站,在元朝的疆域之内,驿站超过10000多所,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不管来自何地的使臣都能得到供应。马可•波罗作为忽必烈的使者,正是通过这些驿站在中国各处旅行的。上述材料反映了(        ) ‎ A.元朝战争频繁 B.元朝交通便捷 C.元朝商业繁荣 D.元朝农业发展 ‎ ‎ ‎6. 明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是( ) ①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设立锦衣卫 ③设立军机处 ④废丞相权分六部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 ‎7. “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 ‎ ‎8. 他放过羊,当过官军,后又投奔义军,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B.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 C.最终归顺清朝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 ‎ ‎ ‎9. 面对明末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清朝初年的统治者认为“国之大计”是( ) ‎ A.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B.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C.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D.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 ‎ ‎ ‎10. 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等确定一个学习专题。则这个专题的标题应该是( )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文化专制的强化 ‎ ‎ ‎ ‎11.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优良传统。下列史实中反映中国抗击沙俄侵略的历史事件是( ) ‎ A.岳飞抗金 B.戚继光抗倭 C.雅克萨反击战 D.郑成功收复台湾 ‎ ‎ ‎ ‎12. 如表反映了古代中国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概况。表中②处所代表的历史时期是( ) ‎ 时期 作者人数 作品数量 经典语句 ‎①‎ ‎2200多 ‎48900多首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 ‎1330多 ‎19900多首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③‎ ‎200多 ‎600多种剧目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 ‎ ‎13. 李清照在文学批评文章《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强调词应合于音律,高雅,讲究情致,如柔情离怀之类。以这样的标准衡量,下列词中李清照创作的作品应是(        )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C.“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D.“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 ‎14. “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北京王麻子剪刀的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工艺(科技)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该书是(        ) ‎ A.《史记》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资治通鉴》‎ ‎ ‎ ‎15. 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主要表现为( ) ①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都曾经定都在北京 ③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大一统 ④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二、材料分析题(4小题,共30分)‎ ‎ ‎ ‎ 对外交流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欧亚三国并出席上合峰会之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瞩目。习近平主席此番继往开来的盛世外交之旅,向全世界释放出积极、强烈的信号,作为日益崛起的大国正用自己的胸襟、担当拥抱世界。 ﹣﹣中华新闻网《继往开来的盛世外交之旅》 ‎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往的特点。列举一例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具体史实。‎ ‎ ‎ ‎(2)材料二反映清朝实行什么政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如何评价该政策?‎ ‎ ‎ ‎(3)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对外交流的认识。‎ ‎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元朝大统一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除此之外,迁到中国的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各国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历史(下)》 材料三 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 ﹣﹣余梓东《论清朝的民族政策》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 ‎ ‎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朝促进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产生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什么机构?‎ ‎ ‎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加强管辖西藏的史实一例。‎ ‎ ‎ ‎(4)综上所述,谈谈你的感悟。‎ ‎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得南北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稳定时间较长,这些为隋唐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盛。北宋时,指南针被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阿拉伯人不久就从中国人这里学会使用指南针指导航向,并将这一技术传到欧洲,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大约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隋唐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唐朝的科技成就。‎ ‎ ‎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指出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3)根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什么?‎ ‎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顾炎武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科举制? ‎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八年级(上)摸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答案】‎ A ‎【考点】‎ 隋朝的建立 ‎【解析】‎ 本题以结束西晋以来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的历史人物为切入点,考查杨坚的相关知识。‎ ‎【解答】‎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分裂割据局面,使南北重归统一。‎ ‎2.‎ ‎【答案】‎ C ‎【考点】‎ 隋唐开放的社会风气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农业发展的知识点,应把握筒车的用途。‎ ‎【解答】‎ 依据题干信息“筒车模型图”,结合所学知识:筒车又叫水转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是一种农业灌溉工具。‎ ‎3.‎ ‎【答案】‎ D ‎【考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析】‎ 本题考查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 由材料“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可知,通判有行政权,由材料“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可知,通判有监察权。 故选D。 ‎ ‎4.‎ ‎【答案】‎ C ‎【考点】‎ 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解析】‎ 本题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和战。‎ ‎【解答】‎ 依据所学,北宋与辽、西夏是三个并立政权,三者之间关系是,先是战争,后是签订和约,维护长时间和平,如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达成和议,因此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5.‎ ‎【答案】‎ B ‎【考点】‎ 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本题以“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元朝时期的交通。‎ ‎【解答】‎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辽阔,从大都有许多道路通往各省,大量驿站的设立,反映了元朝交通的便捷。“驿马超过30万匹,各种物资都很齐备”也能够说明元朝国力的强盛,故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交通便捷。 故选B。‎ ‎6.‎ ‎【答案】‎ C ‎【考点】‎ 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点。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1368年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明太祖认为宰相权力太大会威胁到皇权,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百姓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C符合题意。③设立军机处在清朝。‎ ‎7.‎ ‎【答案】‎ A ‎【考点】‎ 郑和下西洋 ‎【解析】‎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题干材料中的“船只六十二艘……侮船可容千余人”说明规模大;“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说明技术先进;“不使用武力”说明和平交往。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利润问题。 故选A。‎ ‎8.‎ ‎【答案】‎ A ‎【考点】‎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明朝的腐败与李自成起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解答】‎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接着,李自成挥师北上,直抵北京。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选项A符合题意。‎ ‎9.‎ ‎【答案】‎ A ‎【考点】‎ 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了清朝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荒芜的土地得到开垦。‎ ‎【解答】‎ 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10.‎ ‎【答案】‎ C ‎【考点】‎ 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主要措施 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权加强。明确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趋势。‎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锦衣卫、东厂”是明清时期设立的特务机构,“军机处”是清雍正设立的加强君权的机构,“文字狱”都是明清时期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所以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军机处、文字狱等确定一个学习专题。则这个专题的标题应该是专制集权的加强。‎ ‎11.‎ ‎【答案】‎ C ‎【考点】‎ 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为了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盘踞雅克萨的侵略军,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清军大胜,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解答】‎ 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围攻雅克萨,击毙侵略军头目托尔布津,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东段边界问题。选项C符合题意。‎ ‎12.‎ ‎【答案】‎ B ‎【考点】‎ 宋词和元曲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成就。题干关键信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解答】‎ 仔细观察框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关键信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北宋词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词句。表中②处所代表的历史时期是宋朝。‎ ‎13.‎ ‎【答案】‎ C ‎【考点】‎ 宋词和元曲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宋间,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 ‎【解答】‎ 李清照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C符合这一词风。 故选C。‎ ‎14.‎ ‎【答案】‎ C ‎【考点】‎ 明朝三部科学巨著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时期的文化。‎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科技)百科全书”,故C项正确。 《史记》《资治通鉴》均属于通史,故A、D项错误。 《齐民要术》是魏晋时期的农书,故B项错误。 故选C。‎ ‎15.‎ ‎【答案】‎ D ‎【考点】‎ 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满洲兴起和清朝的建立 明朝的建立 忽必烈建立元朝 ‎【解析】‎ 本题以元、明、清三个朝代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为切入点,考查元明清三朝的建立。‎ ‎【解答】‎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元明清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定都北京是他们的相同之处;清朝之前的明朝就是统一政权,清朝不属于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的大一统,③错误;明朝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④错误,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4小题,共30分)‎ ‎【答案】‎ 唐朝对外交往特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史实: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落后。‎ 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 ‎【考点】‎ 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闭关锁国政策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了唐朝对外往的特点与事例、闭关锁国政策、对外交流的认识。‎ ‎【解答】‎ 依据材料“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文化经济交流密切,其中的代表是玄奘西游,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写成《大唐西域记》,为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这不仅说明唐朝实行对外开放,还说明这种文化间的交流是双向的。‎ 依据材料“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依据材料“它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外交流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一个国家应该主动的开放,融入世界,学习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强对外交流。‎ ‎【答案】‎ 开明的民族政策。‎ 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边陲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统一整体,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尊重民族传承(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等。‎ 我们要重视和维护少数民族的利益,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 ‎【考点】‎ 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 清朝巩固西北边疆 元巩固统一的措施 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 根据材料一“(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太宗当面数明他的罪状后,还是授予官爵,赐给田宅,……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根据材料二“元朝大统一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过去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除此之外,迁到中国的中亚、阿拉伯、波斯等各国人,同汉、蒙、维吾尔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交融,在中国境内形成了具有独特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回族,这足以证明我国民族调整、融合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可知,元朝促进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产生的影响是各族人民联系的进一步加强,边陲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统一整体,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立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根据材料三“雍正皇帝明确指出:‘从俗从宜’,‘从安其俗’,(意思是沿袭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不变更他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强调了不应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而进行统治”可知,清朝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管辖所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民族传承(或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加强管辖西藏的史实有确立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等。‎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要重视和维护少数民族的利益,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 ‎【答案】‎ 特点: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全面繁荣。(任答2点即可)举例:发明了曲辕犁;筒车;发明火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影响: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印刷术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或涵养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考点】‎ 历史开放性问题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和外传 隋唐时期的建筑水平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文化的特点、唐朝的科技成就、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据材料一“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可知,隋唐文化的特点是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全面繁荣。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科技成就有:发明了曲辕犁、筒车、发明火药。‎ 据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盛。北宋时,指南针被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阿拉伯人不久就从中国人这里学会使用指南针指导航向,并将这一技术传到欧洲,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可知,指南针促进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据“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大约14世纪传到朝鲜和日本,15世纪传到欧洲。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知,印刷术改变了欧洲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当时欧洲资产阶级的兴起和思想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据材料三“……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答案】‎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考点】‎ 清朝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科举制的创建及影响 ‎【解析】‎ 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科举制的评价,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走向模式化和固定化,成为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许多读书人考中做官后,成为皇帝忠实奴仆,同它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解答】‎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第13页 共14页 ◎ 第14页 共14页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