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专题巩固练习:文言文阅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二语文专题巩固练习:文言文阅读

巩固练 08 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源记(选段) 陶渊明 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级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①复行数十步( ) ②屋舍俨然( ) ③便要还家( ) ④此中人语云(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4)下面对全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 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 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答案】 (1)①又、再,②整齐的样子,③同“邀”,邀请,④告诉(对……说) (2)①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②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就和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3)这两段文字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图画,那里的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和谐幸 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4)A 【解答】 (1)①句意:又走了几十步。复,又、再。 ②句意:房屋整整齐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③句意: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④句意:这里的人告诉(渔人)说。语,告诉(对……说)。 (2)①重点词语有: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互相。 ②重点词语有: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遂,于是、就。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 的语句,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概括即可。 (4)A 项,有误,《桃花源记》中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 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借“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说明这种理想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与“出世”和“入世” 没有太大的关系。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 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 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B.闻水声(听到) 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年轻人)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住) (2)下列句子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隶而从者/面山而居 B.乃记之而去/山川之美 C.其岸势犬牙差互/其如土石何 D.以其境过清/以残年余力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下列分析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A.选文第 2 段主要写了潭中游鱼的情趣。其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对潭中游鱼数目 竟一目了然,不只表明了水的清澈,且暗示了石潭之小。 B.“佁然不动”写出了鱼儿的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描写了鱼儿的动态。在动静交替中,以鱼的 欢乐反衬游人的愁苦。 C.选文第 3 段写遥望潭的水源,抓住了溪流曲折蜿蜒,岸势“犬牙差互”的特点。 D.选文第 4 段主要写了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答案】 (1)D (2)A (3)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②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4)B 【解答】 (1)D 项,“居”是多义词,在这里指“停留”。 (2)A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B 项,代词,指代游小石潭这件事/结构助词,的。 C 项,代词,指小石潭/助词,加强反问语气。D 项,因为/凭借。故选 A。 (3)①可:大约。许: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空:在空中,名词作状语。皆: 全,都。句子译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②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句子译为: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 往,轻快敏捷。 (4)B 项,“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写静态,“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写动态。从这动静交错 的描写中作者刻意抒写了鱼儿的“欢乐”“似与游者相乐”。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 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 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 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 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 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1)下列画线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宫室、器皿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C.东坡右手执卷端 执策而临之 D.其两膝相比者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B.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C.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D.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说明为主,辅之以描写,舟上五人,须眉毕见,各见情态。 B.文章②~④段写核舟的正面,其写作顺序是先写舟的中间部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 C.文章第③段详细描写的人物是苏东坡,他戴着高高的帽子坐在两人中间,右手抚鲁直背。 D.《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地表现了历史 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答案】 (1)C (2)D (3)C (4)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情态。 ②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解答】 (1)A 项,做/是。B 项,类似/同“嘱”,嘱托。C 项,持,握。D 项,靠近/等到。 故选 C。 (2)A 项,“有”通“又”;B 项,“诎”同“屈”,弯曲;C 项,“衡”同“横”,横着。 故选 D。 (3)C 项,“右手抚鲁直背”有误,原文中是“左手抚鲁直背”。 (4)①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②若……然:好像……的样子。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 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面各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悬挂 B.志怪者也 志:记载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 D.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平息 (2)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 B.不知其几千里也 C.水击三千里 D.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绘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 B.本文作者笔下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C.本文引用记载怪异之事的《齐谐》一书,对表现大鹏的形象意义不大,可以删去。 D.本文作者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 (1)D (2)A (3)C 【解答】 (1)D 项,句意: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2)A 项,“冥”同“溟”,海,是通假字。B 项,“知”,知道,不是通假字。 C 项,“击”,拍打,不是通假字。D 项,“吹”,吹拂,不是通假字。 故选 A。 (3)C 项,“对表现大鹏的形象意义不大,可以删去”错误。庄子在文章中假借所谓《齐谐》的话,并 加以发挥,对于鹏飞刺天的情景,又作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形容,说明鹏的飞行之异,既表现了其“真 实”,又极力渲染了鹏迁徙时的恢宏的气势,营造了雄奇阔大的境界,不能删去。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节选自《礼 记·礼运》) (1)解释画线的词。 ①选贤与能________ ②女有归________ (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路不拾遗。 (3)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可用原文回答) 人才选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利保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 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 【答案】 (1)①通“举”,选拔,②女子出嫁 (2)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②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示例:皆大欢喜、好逸恶劳、百废待兴 【解答】 (1)①句意为: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选拔; ②句意为:女子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2)第一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的是桃花源中老人与小孩都无比的幸福快乐,本文中表现老人 小孩生活的句子为“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二者意思相近。第二句“路不拾遗”指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 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而本文能表现这一意思的句子则为“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阅读本文,开篇第一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说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说明了“大同”社会人才选拔的原则。在这种社会里“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意思是说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 养。这体现的正是“大同”社会的福利保障。 (4)根据平时的积累,写出包含题干中所给的字的成语即可,要注意其词意应相同。如:“皆”是“都” 的意思,我们可以写出“皆大欢喜”,“恶”是“厌恶”的意思,我们可写出“好逸恶劳”。要注意题干的要求,选 三字写出三个成语即可。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马 说 韩 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 B.才美不外见 见往事耳 C.策之不以其道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以为死 (2)请把“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短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开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既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也抒发了怀才不遇者常有的感慨。 B.“其真不知马也”抒发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行为的愤慨之情。 C.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才美不外见”,因此作者呼吁有才之士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D.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了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强烈期望。 【答案】 (1)C (2)想要与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C 【解答】 (1)A 项,前一个“而”表示转折,可译成“但是”。后一个“而”表示顺承,可译为“来”。用法不同。B 项,前一个“见”通“现,表现”。后一个“见”的意思是“明了”。用法不同。C 项,两个“以”都是“按照”的意思。 用法相同。D 项,前一个“或”的意思是“有时”,后一个或的意思是“有人”。用法不同。故选 C。 (2)且,犹,尚且。等,一样。安,怎么。其,代词,它。 (3)C 项,“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才美不外见’”错误,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 里而食也”。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 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 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乙】惠施多方①,其书五车,其道舛驳②,其言也不中③。桓团、公孙龙辩者之徒,饰④人之心,易⑤ 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⑥也。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⑦此其柢⑧ 也。然惠施之口谈,自以为最贤。南方有倚人⑨焉曰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辞 而应,不虑而对,遍为万物说。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犹以为寡,益之以怪。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人为 名,是以与众不适也。(《庄子·天下》) 【注】①多方:知识渊博。②舛(chuǎn)驳:错乱驳杂。③中:得当、恰当。④饰:这里有蒙蔽之意。 ⑤易:改变,更换。⑥囿:局限。⑦为怪:制造奇谈怪论。⑧柢:根本。⑨倚人:怪僻而不合于世俗的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鱼之乐也 是谓大同 B.安知鱼之乐 如鸣珮环,心乐之 C.请循其本 本末倒置 D.说而不休,多而无已 大势已去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请用“/”标出文段【乙】中画线句的停顿(限两处)。 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4)文段【甲】中,庄子最后是如何辩驳惠子的?请简要分析。 (5)文段【乙】中,庄子批评惠子“其言也不中”,那么惠子言辞不当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答案】 (1)A (2)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确定的! (3)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4)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怎么能”知道鱼之乐,庄子却故意将其理解为“在哪里”知道鱼之乐。庄子抓 住“安”的多义做文章,转换话题,从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 (5)①学问错综驳杂,自己都不一定能说清楚;②喜欢制造奇谈怪论;③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不假思索, 东拉西扯;④不顾事实,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是真实的,热衷于在口舌上胜过别人。 【解答】 (1)A 项,是:代词,这/代词,这。B 项,乐:名词,快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对…… 感到快乐。C 项,本:名词,最初/名词,树根。D 项,已:动词,停止/副词,已经。故选 A。 (2)全:完全,完备。 (3)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惠施每天靠他的智慧与人辩论,专门和天下的辩士一起制造怪异之说,这就 是他们的根本。由句意可知,“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是一个层次,说的是惠施的凭借;“特与天下之辩者为 怪”是第二层次,说的是惠施的做法;“此其柢也”是第三个层次,指出了惠施这样做的根本,因此,根据句 意内在的逻辑关系,应划分停顿为:惠施日以其知与之辩/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此其柢也。 (4)作答此题,应先梳理文章大意,了解二人辩论的经过;还要知道“安”的多重含义:“安”表示疑问 语气,可以翻译为“怎么”,也可以理解为“在哪里”。惠子的本意是问庄子“怎么能”知道鱼之乐,庄子却故意 将其理解为“在哪里”知道鱼之乐。庄子抓住“安”的多义做文章,转换话题,从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 (5)作答此题,应先梳理文章内容,根据庄子对惠施的评价来推断惠子言辞不当的原因。庄子评价惠 子的话有:“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特与天下之辩者为怪”“不辞而应,不虑而对”“以反人为实,而欲以胜 人为名”可以概括为:①学问错综驳杂,自己都不一定能说清楚;②喜欢制造奇谈怪论;③回答别人的问题 时不假思索,东拉西扯;④不顾事实,把违反人之常情的事说成是真实的,热衷于在口舌上胜过别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