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八年级物理全册力的平衡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八年级物理全册力的平衡

‎7.3 力的平衡 一、预习目标及范围 ‎1、预习目标 ‎(1)知道平衡状态、平衡力概念,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 ‎(2)会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预习范围 教材第7章第三节内容 二、预习要点 ‎1.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当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 ‎3.作用在___________的两个力,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三、预习检测 ‎1.如图所示,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小明用力将纸片旋转到图示的位置,放手后纸片不能保持静止,这样操作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  )‎ A.大小是否相等 B.方向是否相反 ‎ C.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D.是否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如图所示,一轻弹簧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连接一小球.开始时小球静止在O点,将小球向下拉到B点,释放小球,已知AO=OB,研究小球在竖直方向上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则(  )‎ A.小球运动到0点时将停止运动并保持静止 B.小球运动到A点时将停止运动并保持静止 5‎ C.小球从B运动到0的过程中弹力大于重力、速度不断增大 D.小球从0运动到A的过程中弹力大于重力、速度不断减小 ‎3.静止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西瓜,如图所示,下列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西瓜的重力与西瓜对桌面的压力 B.西瓜的重力与西瓜对地球的吸引力 C.西瓜的重力与桌面对西瓜的支持力 D.西瓜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西瓜的支持力 探究案 一、 合作探究 ‎1. 二力平衡条件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介绍实验装置,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下面问题。‎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 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 总结:作用在 上的两个力 、 、 。‎ ‎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可以从两方面去掌握.‎ ‎(1).根据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分析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题:质量是‎50千克的人站在水平地面上,画出人受力的图示.‎ 人受重力G和地面的支持力N.人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重力G和支持力N是平衡的.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满足二力平衡的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 5‎ 根据人的质量,计算出人的重力G.G=mg=‎50千克×10牛/千克=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下.支持力N=500牛顿,方向竖直向上.‎ 画图:‎ ‎(2).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不受力,应保持 状态.物体受一个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是力产生的效果.物体受平衡力时,应保持 状态.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 ;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时,仍然保持 .‎ 总结:维持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因为物体有惯性,只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才需要力.但是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 改变.‎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说,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就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实际上物体是没有不受力的,所以物体受平衡力时就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二、随堂检测 ‎1.(多选)如图为研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这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使实验效果明显,应选质量较大的卡片 B.将卡片扭转一个角度是为了改变力的作用线的方向 C.调整两边悬挂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力的大小 D.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应把小卡片一剪两半 ‎2.一列火车在平直的铁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因为(  )‎ A.火车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 B.火车受到的牵引力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C.火车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D.火车没有受到阻力 ‎3.如图所示长方体木块A、B、C靠在一起放在水平地面上,现在在C上加一水平向右的推力F,使三者一起沿水平面向右匀速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 5‎ A.C对B的弹力与B对C的弹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 B.B对A的弹力与A对B的弹力为一对平衡力 C.C对B的弹力与B对A的弹力为一对平衡力 D.B对C的弹力与B对A的弹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 5‎ 参考答案 预习案 1、 D 2、 C 3、 C 探究案 1、 BCD 2、 C 3、 A 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