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1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1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4.学习编写阅读提纲。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有几位华裔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奖?你知道都是谁吗?对。是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崔琦等,他们之中有一位在领奖时用中文来演讲,是谁,你知道吗?他就是丁肇中。由此可见丁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不仅如此,丁肇中还向中国青年学生发表了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以鼓励和教育我们。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份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发现J/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的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三、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会读会写下列生字。 肇(zh€鄌) 埋没(m€颍 ♂葆澹╬€醤g hu€醤g) 2.能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及;知,认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泛指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3.朗读课文,圈画重点语句。 四、理顺文章结构。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第三部分(第6—12自然段):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 第四部分(第13自然段):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 五、研读文章。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自《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和丁教授讲“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吗?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5.第4自然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6.作者认为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7.第8自然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说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说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地观察。 8.文章第9自然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9.丁肇中先生忧虑中国学生的哪些现状?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10.文章第12自然段作者举自己个人的经验说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个人的经验说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六、体会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简洁通俗,深入浅出。除了语言通俗明白外,行文结构灵活,说理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说理方法: 1.引用古语。如: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含义。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表现了从古至今对哲学思想的探究。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具体如下表所示: 3.运用对比。例如:把中国传统教育和今天科学进展新的知识形成鲜明对比。 七、小结。 这篇说理文章思路清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这篇文章增长了我们的知识,也启迪了我们的智慧。学习了本文后我们要更有意识地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会实践、不断创新的人才。 八、布置作业。 以《怎样做个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东北师大附中 王江春) (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阐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3.结合文本分析摆事实、讲道理以及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注重实践、富有创新精神的重要性,积极争取做一名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以及对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精神有多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讲述实践精神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开头点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学实验”。 2.速读全文,找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特征:表判断的陈述句;高度概括、统领全文的观点。)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文本分析。 1.作者在文中探讨了哪四个问题?初步了解各节大意及写作思路。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病? (4)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 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课文开头先剖题,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带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真正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及怎样把这种精神应用到科研实际中去,最后诚挚地提出希望,发出号召。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因为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四、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 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自然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反面事例:(1)列举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错误态度。(2)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实际工作却束手无策。(3)作者在念大学时,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正面事例:通过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了解竹子的性质。好处:典型事例论证,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 如,中国传统教育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维护社会制度,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好处:正反互陈,发人深省。 五、小结。 本文思路清晰,例证确凿,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不光增长了人们的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人们的思想,学完本文后,最重要的应在于积极培养这种精神上。 六、延伸、讨论。 1.讨论: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 2.有人认为:丁肇中先生将中国学子的“不愿动手”归咎于王守仁,有失公允。为了强调自然科学而否定社会科学,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之嫌。你怎么看?请依据本文,独立思考,做出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