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导学案

‎7.列夫·托尔斯泰 ‎【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茨威格 ‎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了解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就是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巨匠,世界十大文豪之一的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贵族中的一个精神叛逆者,又是一个觉醒了的精神贵族。他在民众心中是一座丰碑,但在统治者眼中却是一颗危险的炸弹,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晚年的他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产和贵族特权。他的信仰和行为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又因为他的特立独行是对贵族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反叛和宣战,更遭到了整个贵族阶级的排斥,他差点被流放,幸亏民众的舆论阻止了政府的荒唐行为,然而他最终没有逃脱被开除教籍的命运。‎ 他在82岁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的遗言不是说给妻子儿女的,而是说给这个世界的,他说:“我爱真理。”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他的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奥地利传记作家茨威格称之为这是“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保护他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 他的一生,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忏悔录》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其中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标志。列宁曾经评价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 第一课时 7‎ ‎【预学】‎ ‎(一)目标导引:‎ ‎1. 熟练掌握课后生字词 ‎2.学习本文通过传神的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体会肖像描写中比喻夸张的作用。‎ ‎(二)预学检测(请先预习课文再完成以下检测题)‎ ‎1.自主积累词语,并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黝黑(  )  滞留(   )  禁锢(   ) ‎ 甲胄(    )锃亮(   )  炽热(  ) ‎ ‎ 广袤( ) 长髯(  )粲然 (    ) 一绺(  ) 藏污纳垢( ) 正襟危坐( ) 黯然失色( ) ‎ 广袤无垠( )‎ ‎2、解释下列词语:‎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广袤无垠:‎ 颔首低眉:‎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3. 整体感知:课文分为两个部分,应当怎么分才恰当?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研学】‎ 7‎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精研第一部分)‎ ‎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的,突出了他怎样的外貌特征?‎ ‎ ‎ ‎ ‎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 ‎ ‎3. 课文第一部分描写托尔斯泰的丑陋外表对塑造托尔斯泰这个形象有什么作用?这与下文赞美这个大文豪有没有冲突?‎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课内语段阅读 因此,那些第一次见到他的人,一开始都无一例外地感到失望。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他们早就形成了对他的主观概念,希望从他身上找见威严非凡的东西,希望看到一个貌似天父的美髯公,集尊贵、轩昂、伟岸、天才于一身。在即将亲眼见到大活人之前,他们对自己所想像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hàn)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门终于开了,进来的却是一个矮小敦实的人,由于步子轻快,连胡子都跟着抖动不停。他刚进门,差不多就一路小跑而来,然后突然收住脚步,望着一位惊呆了的来客友好地微笑。他带着轻松愉快的口气,又迅速又随便地讲着表示欢迎的话语,同时主动向客人伸出手来。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7‎ ‎1.本文段的中心句是:‎ ‎2.托尔斯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怎样的?而他的真实面貌又是怎样的?‎ ‎3.“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敬重有加,内心的期望扩大到诚惶诚恐的地步”这句话突出人们怎样的心情?‎ ‎4.“美髯公”一词在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中分别出现,他们是谁?‎ ‎(六)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世界级的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我们能否学一学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来描绘我们身边熟悉的同学呢?‎ 第二课时 ‎【预学】‎ ‎(一)目标导引:‎ ‎1.托尔斯泰进行眼睛的重点描写及其对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作用。‎ ‎2.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7‎ ‎【研学】‎ ‎(三)合作探究与展示 ‎1. 本部分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作者为何要重点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2. 揣摩品味重点词句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偶一百只眼珠。‎ ‎(2). .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准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3.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福?‎ ‎(四)自探质疑 ‎【评学】‎ ‎(五)达标检测 7‎ ‎ 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句话?‎ ‎”‎ ‎(六)拓展延伸 ‎1、推荐阅读: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思考: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 《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块将被后代永远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尊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庇。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7‎ ‎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那样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老残军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候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