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7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云南的歌会导学案之六
云南的歌会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形式和特点。 2、 学习在记叙中穿插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方法。 3、 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云南歌会所蕴涵的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学习重点: 1、 学习在记叙中穿插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方法。 2、 品读、赏析文中精彩的语言。 学习难点: 学习在记叙中穿插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法指导: 本文的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几种不同的民歌演唱。描绘的几个场景及对每一场景的描写都各有特色。学习本文首先要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云南民歌的特点及作者沈从文的创作特色,并在歌声中直观感受云南民歌的魅力。其次要反复朗读课文,了解几种场景的云南歌会的特点及对每一场景的描写特色。还要揣摩课文语言,学习这种在记叙中穿插不同描写的方法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 ( ) 酬和( ) 熹微( ) 譬喻( ) 迤西( ) 即物起兴( ) 龙吟凤哕( ) 忌讳( ) 淳朴( ) 2、 查阅资料,把有关作者与“云南歌会”的知识收集整理在下面空白处。 3、 认真朗读课文2~3遍,想一想,云南的歌会与我们看过的演唱会相比在人物、地点、环境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二、学习·研讨 (一) 导入。 (二) 交流预习。 (三) 研读赏析: 1、作者主要写了在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它们的方式和内容又是怎样的? 2、 对于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3、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美美地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三、巩固·拓展 (一)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1、“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中的“这”指什么?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3、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4、下面的两首民歌分别属于文中所提到的哪种方式? ①是 ②是 ①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采, 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②小乖乖 来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 来,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 (二)阅读下面课外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是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岙,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笠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与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分别听的什么? 2、文章写听民歌的经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3、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4、第④段中所描绘的唱山歌的情景与课文中的哪一个场面相似? 5、第⑤段画线句子中说“想来并非没有道理”,有什么道理? 6、纵观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 课下查阅资料、调查实践,写一篇介绍家乡民俗节日的文章。(提示:东北秧歌、新年、端午节等。)并注意借鉴课文在记叙中穿插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