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 《蜡烛》课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8年级语文上册 《蜡烛》课件

蜡烛 作者简介 :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 年开始写作。 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 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 《 日日夜夜 》 ,诗集 《 友与敌 》 获斯大林奖金。 1959 年至 1971 年发表的三部曲 《 生者与死者 》 、 《 军人不是天生的 》 、 《 最后的夏天 》 获 1974 年度列宁奖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历史的回顾: 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 二战风云 南京大屠杀 二战风云 二战(西西里登陆) 二战法西斯监狱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 “ 杀人工厂 ”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正门 右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 南京大屠杀 “ 南京大屠杀 “ 展厅 右图:上饶集中营的铁丝站笼(刑具)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诺曼底登陆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抗战胜利 抗战中的中国坦克部队 一个侵华日本老兵的忏悔。 俄罗斯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 60 周年 1944 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10 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 “ 塞尔维亚 ” 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德军 “ Ε ” 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文背景: 贝尔格莱德战役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 红烛 》 是一篇战地通讯。 文学常识 揣( ) 瓦砾 ( ) 地窖 ( ) 城堡 ( ) 腋窝( ) 鞠躬 (jūgōng)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颤巍巍: 匍匐: 烧灼: 瓦砾: 注音与析词 chuǎi l ì ji à o bǎo y è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永远流传,不磨灭。 垂,流传。朽,腐烂。 抖动摇晃(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动作)。 爬行。 烧、烫,使烫伤。 破碎的砖头瓦片。 整体感知 : 1 、快速阅读(全文约 3000 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4 年 9 月 19 日。 地点: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 老妇人玛利 · 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事件: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一、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请有感情地把它朗读 。 整体感知 : 德国人又在开炮了 ……“ 老妇人想了半天 …… 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 ( 14 段) “ 她不会匍匐前进 …… 她太衰老了 …… 走进了方场。 ” ( 15 段) 1. 炮火连天,环境险恶。 2. 年老体弱,掩埋吃力 老妇人 “ 把他拖走。路并不远 …… 休息了三次。 ” (23 段) “ 几小时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 …… 的坟堆。 ” ( 26 段) 整体感知 : “ 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 …… 嘴唇和前额。 ” ( 25 段) “ 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 …… 她在他的旁边坐了下来, ” ( 17 段) 3. 视若亲人,沉痛哀悼 “ 做好了坟堆后 …… 摸出 …… 怀里的东西 ” 、 “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 、 “ 老妇人对着这烛光 …… 那黑色的大围巾。 ” ( 28 、 29 段) “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 插在那老地方。 ” ( 40 段) 4. 点燃婚烛,真情祭悼 二、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整体感知 :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三、试分析本文的内容令人感动的原因。 整体感知 : 1 、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2 、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掩埋苏联战士 。 (强烈反差) 3 、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真藏了 45 年的结婚蜡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境里,烛光显出了特殊的意义。 整体感知 : 三、请归纳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通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亲手埋葬牺牲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苏联红军战士,并插上自己珍藏了 45 年的结婚红烛的感人事迹的描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内容探究 一、课文 对炮火有多少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对炮火有十一次描写。 作用: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二、课文 对蜡烛有多少次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四、 文章还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它们又各有什么作用? 对黑围巾有五次交代。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极大的作用:黑色的大围巾 ” 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跨越国界、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如三次写 “ 跪 ” 、三次写 “ 爬 ” 、三次 “ 休息 ” 。作者通过这些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烈士的至情至爱,十分感人。让我们从中感知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伟大内心世界。 内容探究 内容探究 五、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这一点火焰 ” 是指那微弱的烛光, “ 不会熄灭 ” 、 “ 永远燃着 ” 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 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文末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及烛光的背景,控诉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文章再次点出结婚喜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战士至高无上的感情。并且原句没说出真名,而说 “ 南斯拉夫母亲 ” 和 “ 一个苏联青年 ” ,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而这种感情又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三、朗读第 43 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 “ 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 ” ,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揣摩语句 拓展延伸 揣磨文章倒数第四、五段(即 40 、 41 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百字。 思考提示: 1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 2 、老妇人为什么对 “ 他们 ” 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 (课后作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