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6 发布 |
- 37.5 KB |
- 1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word全一册
第一节 疆域(共3课时) 第1课时 优越的地理位置 知识与技能 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明确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理解我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疆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 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难点 运用不同的地图,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收听歌曲《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我们不禁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国土究竟有多大呢?它在地球上的位置如何呢?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以便更深入地认识我们的祖国。 二、讲授新课 教师:同学们,拿出地图册,请在世界政区图中找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位置,观察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读图练习]学生阅读图1.1“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结合已有的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完成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找一找,动手画一画。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己手中的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红色笔描出;找出赤道,用蓝色笔描出;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用其他颜色的笔描出轮廓,学生讨论完成问题: (1)指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试说出我国在哪个半球。 学生: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2)指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试说出我国在哪个半球。 学生: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圈,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东半球。 (3)指出高、中、低纬度划分界线,并说出我国所处的纬度范围。 学生:高、中、低纬度的划分:0˚到30˚之间为低纬度,30˚至60˚之间为中纬度,60˚至90˚之间为高纬度。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中纬度。 (4)指出五带划分界线,我国位于哪个温度带? 学生: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地区位于寒带。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教师总结:我国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北温带,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地区位于寒带。 读图提问:继续观察“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邻?与它们的相对位置如何? 学生: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海域广阔,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过渡:我国的这种位置特征有什么优越性呢?下面我们通过和几个国家的比较来认识。 活动:展示教材第3页图1.2“中国、俄罗斯、加拿大、巴西、蒙古、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教材第3页的活动,认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小组观察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的纬度位置,并且和中国的位置比较;二小组观察蒙古和日本的海陆位置,并且和中国的位置比较。每小组派代表发言。 一小组:俄罗斯、加拿大纬度高,终年寒冷;巴西终年炎热,不利于温带作物生长。我国主要位于中低纬度地区,气候适宜,而且南北跨纬度广,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 二小组:蒙古是一个内陆国,不利于发展海洋事业;日本是一个岛国,不利于从陆地与别的国家交往。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既能够发展海洋事业,也可以通过陆地与各国进行合作和交往。 教师:我国与俄罗斯、巴西相比,纬度位置优越,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地区位于寒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日本、蒙古相比,我国海陆位置优越,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我国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内陆,与多国接壤,使我国陆上交通方便,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 巩固:学生自主把讨论成果写在教材上题目的后面,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巡视指导。 三、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掌握了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等知识,通过读图、绘图、析图等学习过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伟大祖国海洋的辽阔,陆地的广大,看到了伟大祖国的可爱。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国感到自豪。 第2课时 海陆兼备的大国 知识与技能 知道我国濒临的海洋,我国的内海、半岛和岛屿等的名称及分布。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中国的疆域及邻国”图,认识我国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疆域,激励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重点 通过地图认识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 难点 运用中国政区图,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认识我国的海域、半岛、邻国等。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伟大祖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来描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国是个怎样的大国。 二、讲授新课 提问:指导学生读图1.3“中国的疆域及邻国”,观察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教材的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度和纬度。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适当订正并评价。 学生1:我国的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县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纬度大约为北纬53˚。 学生2:我国的领土最南端在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大约为北纬4˚。 学生3:我国的领土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经度大约为东经73˚。 学生4:我国的领土最东端位于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经度大约为东经135˚。 教师总结:我国疆域辽阔,北到黑龙江,南至南沙群岛南缘,东达乌苏里江,西抵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活动:根据我国四端点的经纬度位置,估算我国南北距离。 提示: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1˚,距离约为110千米。据此估算我国领土的南北端距离。再根据图1.3中的比例尺,量算南北端、东西端的距离。 学生1:南北纬度约跨49˚,南北距离约为5500千米。 学生2:东西经度约跨62˚,东西距离约为5000千米。 提问:大家知道我国陆地领土面积有多大吗? 学生: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 归纳:我国陆地领土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与欧洲的面积差不多,是世界领土面积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教师:结合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读教材第4页景观图1.4“中国领土南北部的气候差异”,思考: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我国南北存在巨大的纬度差异,由于气温的差异而出现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教师: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东西端的时间差异”图。思考: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 学生:由于我国东西跨经度很广,因此东西端产生了明显的时间差异。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的距离约为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距离约为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描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过渡:读图1.3“中国的疆域及邻国”。中国有辽阔的疆域,陆上国界线长达2.2万多千米,与14个国家相邻。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1.3“中国的疆域及邻国”,沿陆地边界,按照逆时针顺序说出同我国陆上相邻的国家。 学生:这些邻国依次是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教师:继续读图1.3“中国的疆域及邻国”,观察我国海岸线的情况,在图中找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及近海中较大的岛屿。 学生: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自北向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等。 拓展练习:读中国政区图,在图上找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并观察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在中国空白的疆域及邻国图中,填写以上主要地理事物。 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学生填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继续在中国政区图中找出我国主要半岛、内海。 学生: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内海有渤海、琼州海峡。 三、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伟大祖国海洋的辽阔,陆地的广大,看到了伟大祖国的可爱。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为有这样的祖国感到自豪。 练习:在“中国的疆域及邻国”空白挂图中指出我国濒临的大洋和临海,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较大的半岛、群岛和岛屿,我国疆域的四至点。 第3课时 行政区划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全称、简称及行政中心。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通过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通过游戏比赛法、歌谣记忆法等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域。 2.反复读图,掌握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分布。培养学生读图、拼图、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我国行政区划,了解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的统一、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责任感。 重点 了解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分布。 难点 识记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及行政中心所在地在地图上的位置。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到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为了便于国家对各地进行行政管理和领导,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就要进行行政区域的划分。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行政区划。 二、讲授新课 设问:七年级刚开学时,学校对同学们进行了分班,分班后班主任又在班内进行分组,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便于管理。 提问: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我国也进行了进一步划分,我们叫做行政区划,我国行政区划分几级? 学生: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市、自治县)、乡(镇、民族乡)三级行政区划。 设问:读图中张力和加依娜尔两位同学的对话,说说你的家乡。 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展示。 提问:介绍家庭住址时一般按照三级行政区划来说明。 过渡:行政区划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用到,更是我们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在三级行政区划中,最重要的是省一级的行政区域,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和位置。 提问:读图1.7“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请同学们在图中找一找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有多少个?其中有多少个省?多少个自治区?多少个直辖市?多少个特别行政区? 学生: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中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教师:认识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要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如可按照地理方位或沿海岸线、陆上国界线、河流干流识记。例如,临海的省级行政区域自北而南:辽、冀、 津、鲁、苏、沪、浙、闽、粤、港、澳、桂、台、琼共14个。有陆上邻国的省级行政区域:辽、吉、黑、内蒙古、甘、新、藏、云、桂共9个。 活动: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记住这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和位置?请以小组为单位献计献策。 思路一:将全班的学生分成5个组,讨论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域名称和位置的方法。 第一组:歌谣记忆法(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歌谣) 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海内台北上渝天; 香港澳门和台湾,爱我祖国好河山。 学生对照中国政区图,找出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域,按照地理方位,熟悉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及行政中心名称。 第二组:方位划区记忆法,把34个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为几个区来记忆。我们一般把它们分为七个大区,可以围绕着这七个区域去记: ①东北三省黑吉辽(黑龙江、吉林、辽宁)。 ②北部边疆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 ③西北地区陕甘宁青新(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④黄河中下游:山东对山西,河北对河南,北京对天津(或者京津晋冀鲁豫)。 ⑤长江中下游大致以长江为界,可以用下图帮助记忆: 长江上海 ⑥南部沿海:福建对台湾,广东对广西,香港对澳门、海南。 ⑦西南地区:川渝云贵藏(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 第三组: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记忆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轮廓特征,仔细观察中国政区图,你会发现各省区的轮廓与生活中的一些实物很相似,如云南像孔雀开屏,黑龙江似展翅欲飞的天鹅,山东犹如一头骆驼的头和身,陕西省则像一个屈腿而跪的兵马俑,湖北省像警帽,青海省像兔子,西藏像一只棉拖鞋等,每个同学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记忆。 第四组:拼图记忆法:用“中国政区拼图”做拼图游戏的拼图图板,也可由学生自己制作。举行小组或个人拼图比赛、填图比赛、各种抢答竞赛等,也是一种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来掌握省级行政区域名称、简称和分布的好办法。 第五组:猜谜语法:如:银河渡口(打一省市名)——(天津市) 十五的月亮(打一省会名)——(太原市) 大力士(打一省会名)——(武汉市) 千里戈壁(打一省会名)——(长沙市) 四季花开(打一省会名)——(长春市) 双喜临门(打一省市名)——(重庆市) 思路二:在对34个省级行政区域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游戏比赛。组织学生竞赛。 活动一:学生拿出自己手中的拼图板,独立行动,自行拼图,熟悉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位置。 要求: (1)请学生由北向南找出临海的省级行政区域,并把拼块装在相应的位置上。 (2)在地图上找出有陆上邻国的省级行政区域,把拼块装在相应位置上。 (3)看看还剩下多少省级行政区域,按自北向南的顺序把它们装在相应位置上。 学生看图、拼图,教师巡视,加以指导订正。 活动二:分工合作,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计分,前四轮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答对者加十分,答错不扣分。最后一轮为抢答题,答对者加十分,答错者扣十分。最后,得分高者胜出。 第一轮:教师在中国行政区划拼图游戏上,任意点四个省区,请学生回答它们的名称。 第二轮:教师任意说出四个省区的名称,请学生将相应的省区图块从政区图上取下来。 第三轮:教师任意点四个省区图块,请学生根据图块的形状和大小判断各是哪一个省区。 第四轮:教师任意说出四个省区的名称,请学生将图块拖回政区图上相应的位置上。 第五轮:教师利用省区的特点提问:如:与广东省相邻的有哪些省区?黄河的入海口位于哪个省区?长江发源于哪个省区?与俄罗斯相邻的省区有哪些?等等。 教师简评竞赛结果。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了解了我国三级行政区划的划分。重点学习了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希望同学们加强记忆。 第二节 人口(共2课时) 第1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知识与技能 1.记住我国人口数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知道我国的人口增长特点,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增长特点。 2.通过辩论我国人口多的利弊,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我国人口国情的基础上,理解我国人口国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 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难点 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谁?我国有多少人呢?人口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认识我国人口情况。 二、讲授新课 教师:结合大家查找的资料,说说最近我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是多少。 学生: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读图“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引导学生读图,观察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读图分析,交流各自的成果。 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 承转: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 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由于医疗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口增长迅速。 教师: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基数大,是我国人口增长方面最主要的特点。 讨论:我国人口众多,这样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组织辩论会:人多到底好还是不好? 学生1:人多好。人多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学生2:人多能为我们提供广大的消费市场。 学生3:人多力量大。 学生4:人多不好。人多吃掉的粮食多,用掉的煤等矿产也多。 学生5:人多会造成交通阻塞、供水不足、住房紧张等问题。 学生6:…… 在激烈的争论中,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在一定时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消费市场。而今,众多的人口却给我国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沉重的压力,并产生一系列问题,如交通阻塞、居住拥挤、就业困难等。面对这些问题,我国是如何应对的呢? 学生: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教师:为什么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了,人口数量却依然很大呢? 学生:人口基数大。 学生自主活动,教师适时指导,理解我国人口政策。 教师: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我们要积极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人口得以控制。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人口数量、增长特点及人口政策。我国人口众多,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这要求大家好好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第2课时 人口东多西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东多西少。 过程与方法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难点 读图总结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是13.40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那么我国人口分布均匀吗?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人口的分布。 二、讲授新课 教师:还记得学习世界人口分布时,是怎样计算人口密度的吗? 学生:人口密度等于总人口数除以总面积数。一个国家的人口密度等于该国的总人口数除以该国的总面积数。 算一算:请大家结合我国的人口数和面积数计算,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约为多少人/平方千米? 学生:我国陆地领土的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人口数为13.7亿(香港709.76万+澳门55.23万+台湾2316.2万),计算得出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 教师:我国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千米2,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47人/千米2)的3倍多,是世界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 活动:观察教材第13页图1.13“中国人口的分布”,提出探究问题: (1)读图,对照图例中的人口密度数值,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均匀吗?人口分布以哪条线为界? (2)找出两个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再找出两个人口密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说明各地的人口密度各为多少人/平方千米。 (3)讨论分析:造成我国东西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有哪些?人口稠密地区和人口稀疏地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订正反馈。学生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 代表发言,全班评议。 学生1:对照图例发现,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人口分布界线为黑河—腾冲—线,该线东南部人口稠密,该线西北部人口稀疏。 学生2:人口密度较大的有江苏省、河南省、四川省等,人口密度较小的有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 学生3:通过我们大家的分析,发现造成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有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如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气候温暖湿润的平原、盆地,因为这里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稀疏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势崎岖、气候恶劣的高原、山地地区,那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教师:观察图中文字说明:我国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面积及人口所占的比例为多少? 学生: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填表对比如下: 黑河—腾冲一线东西的面积、人口的对比: 黑河—腾冲一线 西部 黑河—腾冲一线 东部 面积(%) 57 43 人口(%) 6 94 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总结说明: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每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宜人们生产和生活。而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每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可见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 原大于高原和山区。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及开发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探究活动:完成教材第14页活动,感受我国东西部人口密度差异。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通过读图讨论、分析归纳,我们知道了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的特点。 第三节 民族(共2课时) 第1课时 中华民族大家庭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及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2.能够说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3.掌握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 重点 我国民族构成特点。 难点 读图分析我国民族构成特点及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 一、导入新课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这首激情洋溢的《爱我中华》歌曲,让我们联想到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十六族兄弟姐妹的大家庭,大家欢歌笑语,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其乐融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的民族。 二、讲授新课 教师:从歌曲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 学生:共有56个民族。 展示图1.16“中华民族大家庭”,知道我国56个民族组成了统一和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教师:在我国56个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是哪个民族? 学生:汉族。 教师: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多少?其余民族的人口又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多少? 学生: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余民族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 提问:为什么把除汉族之外的其他55个民族叫少数民族? 学生:由于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所以称为少数民族。 提问: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哪个民族?你能说出我国人数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吗? 学生抢答:壮族是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 学生:我国人数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 教师:我国宪法规定,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各民族之间文化相互交融,又多元发展,大多数民族有民族语言,有的民族有民族文字。 读图观察:读图1.17“几种民族文字‘我是中国人’的写法”,阅读材料“我国的民族语言”,了解我国各族的文字及语言。 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风俗习惯,有些民族还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正如谚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不同民族形成了丰富多彩、独特的民族风情。你知道哪些民族特色呢? 思路一:探究活动: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 教师:联系已经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比较我国的民族组成与日本的差异。 学生:日本的民族构成比较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另外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但在祖国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教师:图1.18反映了我国哪些民族的文化特色?试将图中的代号与其代表的民族及节日进行连线匹配。 我们可以通过列表掌握各民族典型的文体活动及节日: 民族 汉族 傣族 蒙古族 朝鲜族 壮族 文体活动 赛龙舟、舞狮 孔雀舞 摔跤、骑马 跳板、荡秋千 歌圩 节日 中秋节、春节 泼水节 那达慕大会 上元节 孩儿节 思路二:学生活动:举行小型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各小组整理资料,选派代表上台。 第一组: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图片和物品并进行介绍。 五十六个民族图片、乐器图片、服饰照片…… 学生组织竞赛,分别猜猜他们是什么民族。(藏族、维吾尔族……) 第二组:介绍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学生:俄罗斯族接人待客,讲究礼节,最隆重的传统礼节是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象征着友谊和善意。壮族喜欢唱山歌。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楼、打油茶。畲族男女互嫁的婚俗和风格独特的凤凰装。维吾尔族的小花帽,藏族的糌粑…… 第三组:补充介绍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奇特的“刀杆节”、侗族斗牛节、傣族的泼水节及其来历。 学生自编的小品表演。 每一组介绍完,教师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最后从中选出最佳小组。 教师总结:我国各民族有许多有特色的民族风情,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汉族的元宵节等。三个小组的精彩表演和介绍让我们大开眼界,也增长了不少见识,了解了祖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一起分享了中华文明的迷人魅力。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 第2课时 民族分布特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民族的分布”图,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 重点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难点 读图总结分析我国不同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的省区范围。 一、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地位如何?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谁? 学生: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不论人口多少,地位都是平等的。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汉族。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置情境:我国民族众多,这些不同的民族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民族的分布。 二、讲授新课 教师:读图1.19“中国民族的分布”,我国汉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学生: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集中分布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学生活动:读图1.19“中国民族的分布”,分小组讨论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学生分小组回答问题后,教师做客观性评价。 思路一:在图中查找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指导读图总结。把查找的结果填写在下列表格里: 列表归纳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民族 主要分布地区 民族 主要分布地区 蒙古族 内蒙古、青海 满族 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北京 回族 宁夏、甘肃、青海 侗族 贵州、湖南、云南 藏族 西藏、青海、四川 瑶族 广西、湖南、广东、云南 维吾尔族 新疆 白族 云南 苗族 贵州、湖南、云南 土家族 湖南、湖北 彝族 四川、云南、贵州 哈尼族 云南 壮族 广西 哈萨克族 新疆 布依族 贵州 傣族 云南 朝鲜族 吉林、辽宁、黑龙江 黎族 海南 思路二:分析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宁夏是回族相对集中地区,东北是满族相对集中地区,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回族5个民族分别集中于5个民族自治区。与一些民族集中的国家相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与之接壤的省区。如朝鲜族分布在东北三省,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等。南方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数量多于北方。如苗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等。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民族分布是不是单一的?这说明我国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教师:这样的分布特点有何好处呢? 学生:这样的分布特点,有利于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团结合作、共同繁荣。 过渡: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灿烂的文化,民族团结,在长期的对外交往中,同周边国家有和睦友好的关系。祖国这种和睦统一的局面与我们实行什么政策密切相关? 学生:正确的民族政策。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说我国的民族政策。 学生: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置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行政区域。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区域内行使自治权。各民族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读图查找我国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指出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名称。 学生: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是云南省。少数民族自治区有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教师:你的家乡所在地有哪些少数民族? 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回答,教师适当点拨说明。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各主要民族的分布情况。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我们用歌谣来记住吧! 中华民族五十六,人口最多是汉族。 少数民族五十五,人口最多是壮族。 汉族分布遍全国,集中东部和中部。 西南西北和东北,少数民族广分布。 各族杂居或聚居,平等团结又互助。 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共2课时) 第1课时 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2.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民族的分布”图,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提高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 重点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难点 读图总结分析我国不同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的省区范围。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区域地理的知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教师:可见,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地形和地势。 二、讲授新课 教师:地形有哪些主要类型? 学生: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身边实际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地形?我们能看到的地表形态是什么样子的?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图2.1“中国的地形类型”,说出中国分别有哪些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学生:从景观图中可看出,我国有新疆天山、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教师: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地形类型齐全。 过渡: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哪种地形所占面积最大?哪种最小呢?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4页图2.3“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 学生:从图中的比例数值可以看出:我国山地占33%,高原占26%,平原占12%,丘陵占10%,盆地占19%。我国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平原面积仅占1/10多一点。 教师: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这样算起来我国山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这说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过渡:地形类型多样和山区面积广大是我国地形的主要特点,这种地形特点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利用图2.4和图2.5,各组选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发展农、林、牧、副等多种经营形式提供了条件。山区面积广大,为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和采矿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平原面积少,不利于耕作业。 探究活动:阅读图2.2“中国地形的分布”。分组找一找我国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区。 读图时注意:注记文字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学生展示查找的结果。 第一组:山脉组 (1)东西向的山脉主要有:北部的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部的昆仑山脉一秦岭,南部的南岭。 (2)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 (3)东北一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也有3列: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阿尔泰山和祁连山。 教师: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各山脉之间有许多的高原、平原、盆地等地形区。 第二组:地形区组 教师引导:请用铅笔在自备的图上,将走向一致的山脉首尾相连。 教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图。整个中国就好像被一张网所覆盖,问:这张网有什么奇妙之处吗? 教师引导讲述:(1)指出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2)指出昆仑山、祁连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3)指出昆仑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4)指出祁连山、秦岭、太行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5)指出阿尔泰山、天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6)指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交织成的网格及组成的地形区。 每指一个网格,学生都可能会说出一个地形区名称,若有问题,教师给予补充。使学生明白每个网格中都有一个地形区,引导学生讨论山脉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学生展示所找的地形区,主要有: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教师:动手画一画。 学生动手绘制山脉,完成活动题1、2,教师巡视指导订正。学生自主完成表格。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脉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脉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山脉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脉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接力赛游戏:绘制中国轮廓图,同时让学生描绘一张教材中的中国轮廓图。绘好后,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要求挑选写有山脉名称的纸条,粘贴在板图的正确位置。没到黑板前做练习的学生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 三、课堂小结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平原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10多一点。我们应当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现有耕地,积极开垦荒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人民提供更为充足、丰富的农产品。 第2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各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3.学会分析地势对我国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图,了解我国地势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我国地势特征,了解我国国情,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重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的地势特点。 难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镶嵌着众多的地形区。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读我国地势分布图,分析我国地势有何特点。 二、讲授新课 读图讨论:读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讨论以下问题: (1)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大约是多少? (2)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3)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请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派代表展示讨论的成果。 学生: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西部的海拔高,东部的海拔较低,所以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的地势特点。同学们可以想象一下(教师用学生的教材展示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过渡:如何用图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沿北纬36˚线所作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 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势的特点。 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联系前面图2.2“中国地形的分布”,思考: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线又在何处呢? 学生:第一级阶梯上主要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第二级阶梯上主要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等。 学生: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三级阶梯的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学生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 组织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28页的“活动”1、2题。 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线,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提问:请同学们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北纬36˚剖面)”图,结合“中国地形的分布”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类型和海拔。绘制简图说明,最后把成果填写在表格中。 三级阶梯概况如下表所示: 名称及界线 海拔(米)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平均4000米 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第二级阶梯 多在1000~ 2000米之间 高原、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多在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过渡: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的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有没有影响? 讨论探究: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河流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气候组: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河流组: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大河多滚滚东流,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交通组:江河沟通东西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 教师归纳总结: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使得我国的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淌,古诗云“大江东去”,又有“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加强了内地与沿海的联系。在阶梯的交界处河流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此外,西高东低的地势还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一大优势。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通过读图分析、探究讨论,大家掌握了读图的方法,理解了我国地势的特点。 第二节 气候(共3课时) 第1课时 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 2.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知道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3.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了解我国五个温度带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增强竞争及合作意识。 重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冬夏季的气温分布规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教材图2.12“春节期间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观察我国哈尔滨冰灯节与广州花市,对比两个城市景观差异。同是春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和景观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呢?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 读图讨论:阅读图2.13“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学生:哈尔滨与广州1月气温相差近32˚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要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我们还要看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 教师:结合已学过的等温线的知识,我们继续观察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找一找,说一说。 (1)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4)观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这说明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大还是小? (5)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交流,同桌互相合作学习,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学生1: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28摄氏度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摄氏度以上,我国南北相差44摄氏度左右。这说明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学生2:我国1月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学生3: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过渡:通过读图分析,我们知道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提问(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1)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2)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3)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学生:(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C,海南省南部7月平均气温为28˚C,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C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教师: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材料,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各在哪里? 学生阅读后回答:冬季最冷的地方在黑龙江漠河县的北极村,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 过渡: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我国划分了不同的温度带,阅读图2.17“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1)我国共划分为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结合前面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教师对学生读图给予具体的指导,如教师讲解某个温度带分布的读图方法,其他温度带由学生自己读出来。不要求和教材上说法完全一致,鼓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引导学生比较哪种表述更好。把讨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相应的位置。 名称 分布 温度带 寒温带 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热带 云南、广东、台湾的南部及海南 青藏高原区 青藏高原 填图:请同学们把五个温度带和青藏高原区填在填充图上。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材第33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例子, 联系生活实际,补充一些资料,说明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学生1:不同的温度带,植被不同,例如:暖温带是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不同。 学生2:不同的温度带内,人们的服饰也有差异。例如,北方服装多厚重,保暖性强。我国东北人大多穿厚厚的棉衣、棉帽,商店、公交车都开放暖气。而生活在南方热带地区的人们则大多穿短衣、短裤、凉鞋,有利于身体透气散热。 教师也可补充:不同的温度带内,人们的交通工具也有区别。同是较湿润地区,北方因为气温低,冬季降水多以降雪为主,河流封冻,人们出行大多以雪橇为主,溜冰活动也十分火热。南方气温较高,河网密布,交通多以船为主,人们大多喜欢游泳。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农作物。如甜菜喜温凉,主要分布在北方中温带;甘蔗喜高温,分布在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内等。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规律,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夏季普遍高温。了解这些知识便于我们掌握规律,趋利避害,让大自然能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 第2课时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学会分析说明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判读、分析降水量分布图的技能。 2.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学会分析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分析,增强读图技能,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加强竞争及合作意识。 重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难点 读图分析、总结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大,夏季普遍高温,划分为五个温度带,那么我国降水有何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讲授新课 教师:我们这里什么季节降水较多?降水多的季节盛行什么方向的风? 联系生活中的体验,同桌之间互相讨论。 学生1:我们这里夏季降水最多,夏季一般盛行东南风。 学生2:东南风温暖湿润,所以降水多。 教师:大家说得没错。下面请同学们先来阅读图2.18“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对照左下角图例中的数值,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均匀吗?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大约为多少毫米?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大约为多少毫米? 学生: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大约为1600毫米,而西北内陆地区降水量大约为50毫米以下。 教师:观察降水量数值的分布规律,请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何特点。 学生: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过渡: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 读图讨论:读图2.20“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比较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大多数地区降水集中在5~9月。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过渡: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又怎样呢?读图2.21“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北京各年份的降水有何特点? 学生:从图中可看出北京降水各年份不同,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年际变化也很大。 总结:由于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年际变化也很大,我国划分了干湿区。 读图讨论:读图2.22“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讨论以下问题: (1)我国划分干湿区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我国划分干湿区的依据是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2)我国划分了几个干湿区?结合图中景观图及文字资料,讨论各干湿区的特点。把讨论的结果填在下列表格中: 学生讨论后填写。教师及时反馈订正指导。 干湿区 分类 特点 半干旱区 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 干旱区 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 湿润区 年降水量一般在800毫米以上,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 半湿润区 年降水量为400~800毫米,属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耕地大多是旱地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活动,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我国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答案。 1.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会影响建筑、饮食、民俗、农业生产、植被等许多方面。图2.23中房顶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学生:甘肃夏河县的土墙平顶屋,浙江绍兴市的砖墙斜顶屋。甘肃夏河县年降水量较少,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房屋修建成平顶,可以用来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节约材料,土墙平顶不易被风损坏;浙江绍兴市年降水量较大,斜顶屋利于排水。 2.不同的干湿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不同。阅读下面的资料,请你补充更多的事例。 学生: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由干湿状况联想到与水果的关系,与经济作物的关系,与房屋建筑、交通、体育活动的关系等。如:房屋建筑:湿润地区为了防潮,多住高层竹楼;黄土高原地区干旱,人们多就地取材建窑洞。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知道了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年际变化大。 第3课时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气候的特征,培养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2.知道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会通过读图分析影响我国的海陆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分析,增强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 重点 读图分析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一、导入新课 回顾前面所学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我国气温冬夏季节有何特点?我国降水时空分布有何规律?我国划分为几个温度带?几个干湿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时指导总结)这些说明了我国气候的什么特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二、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我国气温和干湿状况的空间差异大,这说明我国气候的什么特征呢? 学生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由于我国山地较多,地势高低悬殊,更加剧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教师:读图2.25“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示意”。说说我国山地地区气候有何特点。 学生读图,阅读左上角的文字,分析讨论。 学生:在一些高大的山地地区,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 设问:请同学们解释,为什么横断山区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学生:因为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地势垂直高低悬殊。从山下到山顶出现热带森林到高山寒带的不同景观。 读图:阅读图2.24“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对照图例中的气候类型,说说我国气候有几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哪些地区。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注意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气候类型。 学生1:我国主要有5种气候类型,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显著。 学生2:除了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外,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着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地区分布着高原山地气候。 教师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活动,认识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的特点。 1.对照图2.24,说出图2.27中四个地方的气候类型名称。 学生读图2.24“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结合图例中各气候类型的名称,查找各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漠河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海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吐鲁番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五道梁属于高原山地气候。 2.参考对漠河气候特点的表述,归纳其他三地的气候特点,并填在图2.27中的横线上。 学生结合图中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高低,分析出海口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多雨;吐鲁番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五道梁的气候特点是冬冷夏凉,降水集中在夏季。 3.根据漠河和海口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说一说它们各自发展旅游活动的优势。 学生:由于漠河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寒冬季节冰封雪飘,漠河可以充分发挥“大冰雪” 的资源优势,发展滑雪、冰雕等一系列活动。海口由于全年气温高、降水多,可以借助多水、气温高来开展游泳、划船等项目。 过渡: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教师:我国南北跨纬度50多度,会不会影响我国的气候? 学生:由于我国跨纬度大,自南向北,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首先是纬度因素。 教师: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西南离印度洋也较近,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风向有规律改变的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 学生:与季节有关。 教师:联系生活中的自身体验,说说我国冬季、夏季各刮什么风。 学生:我们这里冬天经常刮偏北风,夏天经常刮偏南风。 教师:读图2.28“中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讨论分析我国冬季和夏季风向及影响情况,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下列表格中: 学生自主填表,教师适时指导订正。 季风 风向 源地 性质 影响范围 冬季风 西北风 亚欧大 陆内部 寒冷干燥 我国大部分地区 夏季风 东南风和 西南风 太平洋和 印度洋 温暖湿润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及西南地区 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冬季风与夏季风怎样影响我国气温和降水呢? 学生1:我国冬季盛行从亚欧大陆吹来的西北季风,寒冷干燥,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使南北温差加大。 学生2: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雨热同期。 学生3:受海陆位置的影响,我国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受夏季风影响越小,降水越少。 过渡: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除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外,地形对我国气候是不是也有影响呢? 教师:我国高大山地阻挡气流,造成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我国有很多高大山脉, 其气温、降水量的垂直变化造成了山地气候的垂直变化。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知识或生活体验,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1:我国的青藏高原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形成了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 学生2:前面我们讲的横断山区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的生长分布。 教师: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又一重要因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材活动,讨论分析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有人把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称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阅读图2.29,阿拉伯半岛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纬度相近,但景观差异很大,想想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阿拉伯半岛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大体相同的纬度位置上,但气候差别却很大。因为我国背靠世界最大大陆,面临世界最大大洋——太平洋,受海陆因素、太阳辐射、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季风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但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成为气候湿润,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阿拉伯半岛则因位于大陆西部,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东北信风带的影响下,气候炎热干燥,是热带沙漠气候,呈现热带荒漠景观。 2.阅读表2.3,分析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 表2.3中国与世界上其他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 地点 纬度 1月平均 气温/˚C 7月平均 气温/˚C 气温年 较差/˚C 齐齐哈尔 巴黎 47˚23'N 48˚58'N -19.2 3.5 22.8 18.4 42 14.9 北京 纽约 39˚54'N 40˚40'N -4.3 -0.4 25.9 24.2 30.2 24.6 (1)1月,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低多少? (2)7月,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 (4)归纳季风对我国气温的影响。 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 (1)1月齐齐哈尔比巴黎低22.7摄氏度,北京比纽约低3.9摄氏度。 (2)7月齐齐哈尔比巴黎高4.4摄氏度,北京比纽约高1.7摄氏度。 (3)齐齐哈尔比巴黎的气温年较差大27.1摄氏度,北京比纽约的气温年较差大5.6摄氏度。 (4)根据计算的结果可知:由于我国冬夏季风的影响,冬季气温比世界上同纬度的地区冷,夏季比同纬度地区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也大。 三、课堂小结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差异大,使得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地形复杂多样,高低悬殊,使得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 第三节 河流(共3课时) 第1课时 以外流河为主 知识与技能 1.读图熟悉我国主要的河流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 2.学会分析我国主要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众多的河流,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并理解正确的人地关系。 重点 读图分析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一、导入新课 “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一首《好汉歌》中的“大河向东流”给我们启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故我国许多大河向东流,注入海洋,这些河流对人类有何影响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国的河流。 二、讲授新课 教师:结合身边的事实,说说河流对我们的影响。 学生1:我们家用河流水灌溉农田。 学生2:京杭运河为北京、天津提供黄河的淡水资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教师适时总结。 教师:我国是世界上河流众多的国家之一,有许多源远流长的大江巨川。这些河流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塑造了富饶的冲积平原,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利于灌溉、养殖、航运、发电和旅游等。 找一找:让学生阅读图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提问:这些大河各位于我国什么地方?分别注入哪个海洋? 学生: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位于我国东部地区,都注入了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等,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注入了印度洋,额尔齐斯河位于我国新疆西北部,向北注入北冰洋。 提问:在图中找到塔里木河,仔细观察这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 学生: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内,河流最终没流入海洋,在半途消失了。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内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继续读图2.30,观察图中外流区、内流区界线,对照前面所讲的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及山脉的分布图,说说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大致沿多少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或以什么山脉为界。 学生: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教师:对照图中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学生:我国外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水量超过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内流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水量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 提问:联系前面所学的降水的知识,分析: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水量的大小及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东部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水量大;西部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量、水位、流速、汛期与枯水期、含沙量、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探究讨论: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读图2.31“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的年变化曲线”。 (1)图中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 (2)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 (3)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黄河与南方的长江、西江相比,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 学生互相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派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学生:图中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河流流量,图中这几条河流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小,水位低。 过渡:为什么我国外流河有这样共同的水文特征呢?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总结: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些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过渡: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仅在汛期长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别,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学生总结:冬季秦岭—淮河以南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越往北越冷,辽河、海河、黄河冬季结冰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冬季结冰期长。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活动中的题目,认识我国的内流河和外流河。同桌互相交流学习成果,最后展示说明。 阅读图2.30,并结合“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和图2.24: 1.找出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 学生:打开图2.30“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在图中东部自北向南依次有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西南有怒江、雅鲁藏布江;西北有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 2.在这些河流中,哪些是外流河?各自注入哪个大洋?哪些是内流河?有些河段用虚线表示,为什么? 学生:从图中可以看出: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这些是外流河,其中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注入太平洋,怒江、雅鲁藏布江注入印度洋,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塔里木河是内流河。由于塔里木河流经内陆地区,降水少,河流的水量小,有时出现断流或消失,而在夏季冰雪融水或山地降水多时,河流出现,故用虚线表示。 3.归纳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学生:我国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西南地区还有新疆北部。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 4.说说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学生: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使我国许多大河发源于西部,多从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只在西南有几条河流向南注入印度洋。我国气候南方多雨而北方干旱,导致我国河流南多北少。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外流区域河流水量丰富,但季节变化较大。 三、课堂小结 我国以外流河为主,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气候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不同,河流的水量、水文、结冰期也不同。由此可见,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第2课时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长江水系概况,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了解长江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潜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有力的数据,说明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学会综合分析问题。 2.通过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和“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图,从图上获知长江水能丰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长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及长江三峡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 长江的开发利用及治理保护。 难点 分析、归纳、概括长江水能及航运特点。 一、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之歌》)这是一首什么歌?《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二、讲授新课 教师: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像一条巨龙镶嵌在祖国的南部,源远流长。请同学们读图2.34“长江流域水系”。动手找一找,画一画。 (1)请同学们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干流,注意看它的发源地、流经哪11个省级行政区域、注入什么海洋。 学生自主查找,准备回答。流经省市区可以参考中国政区图。 学生: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11个省级行政区域,最后在上海注入东海。 (2)请用蓝色笔从北到南、自西向东描出长江的八大支流。北岸支流分别在哪几个城市汇入长江干流?南岸的湘江和赣江是流经什么湖后汇入长江的呢? 学生:长江主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汉江、赣江等八大支流。北岸汉江在武汉流入长江干流,嘉陵江在重庆流入长江干流,岷江在宜宾流入长江干流。南岸的湘江流经洞庭湖后汇入长江干流,赣江流经鄱阳湖后汇入长江干流。 (3)请找出并描出上、中、下游的分段地点:宜昌、湖口两个分段城市。 学生动手描出,教师检查指导并适当地订正。 教师:请同学们用数据说明,长江为什么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学生自主搜集数据,整理数据,总结归纳。 学生:长江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长江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20%,是我国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长江年径流量9500多亿立方米,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 总结:很好,一般比较河流大小主要是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进行,而长江均占全国第一位!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思考: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为什么长江的水量这么大。 学生:长江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支流众多,流经地区大多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可见气候对河流影响很大。 教师:请同学们读图2.35“长江干流剖面示意”。剖面图的横坐标表示什么?纵坐标表示什么? 学生:横坐标表示长江的长度,纵坐标表示各流经地点的海拔。 算一算:长江上中下游各河段落差最大的是哪个河段?该河段的落差约为多少? 学生:上游河段落差最大,上游落差约为6300米。 思考:结合前面所学的地势特点,说说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 学生: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级阶梯再进入第三级阶梯,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教师:长江为什么被称为巨大的“水能宝库”? 学生:长江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约占全国的一半。故被称为巨大的“水能宝库”。 教师:请在图中找出长江干流上大的水电站。 学生:长江三峡水电站是全国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还有葛洲坝水电站等。 过渡:长江水能资源丰富,航运价值也很高。阅读图2.36“长江航运”,长江在航运方面的运量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提问:为什么长江的航运价值这么大? 学生:因为干支流水量大,中下游江阔水深。干流横贯东两,宜宾以下能四季通航。干流航线和多条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目前长江干流形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通航里程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 教师:读图2.37“三峡工程”、2.38“荆江治理”,结合文字说明,谈谈国家重点对长江的哪一河段进行了综合治理。 学生:国家重点对滩多流急的川江和“九曲回肠”的荆江进行了治理。 议一议: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学生:长江三峡工程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综合效益。 探究活动: 学生自主完成活动中的题目,探讨长江流域的生态建设。教师适时指导订正,学生展示自学成果。 长江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近年来这个地区几乎每年都发生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问题也比较严重,加强全流域的生态建设,需要长江流域的各个省级行政区域协同作战。 1.将长江干流流经的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依次填写在图2.40中。 学生:长江发源于青海省, 依次流经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最后在上海入海。在图中依次填写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 2.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生态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为什么? 学生:长江上游与中下游面临的生态问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由于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使得中下游泥沙淤积,洪涝灾害频繁,水污染严重。 3.针对长江不同河段的问题,有的专家建议:长江源区的青海及上游流经的各个省级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具有优先地位;中下游流经的各个省级行政区域是防灾减灾的最优先区域;入海口及沿海是污染的高风险区。针对这些建议,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由于上游大量的森林、草场被破坏,致使生态防护功能下降、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剧,而上游的水土流失又直接影响到中下游的生态环境,故长江源地区及上游地区应优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下游地区由于大面积围湖造田、泥沙阻塞河道,再加上该区域内降水较多,为中下游洪涝灾害发生造成极大的隐患。故中下游是防灾减灾的最优先区域。下游由于人口密集,污染较为严重。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的概况及水能、航运的开发利用及综合治理情况。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是我国的“水能宝库”、“黄金水道”,我们应好好地保护它。 第3课时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3.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从图上获知黄河水能丰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2.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难点 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一、导入新课 展示黄河景观图片,再播放一段黄河景观视频,配上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教师: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二、讲授新课 教师:李白曾吟诵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是指哪里?“海”又是指哪里? 学生:“天上”指的是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因为海拔高,故形容为“天上来”,“海”是指注入的海洋——渤海。 教师:观察图2.41“黄河流域水系”,说说黄河干流像什么字。 学生:黄河干流像一个“几”字。 探究:继续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对照“中国地形的分布”图、“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 各组同学自主查找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流经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及主要的支流。查找后同桌互相交流,展示讨论的结果。 学生1:对照“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可知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学生2:对照“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域”图,可知黄河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河南省、山东省9个省级行政区域。 学生3:黄河的主要支流有渭河、汾河、湟水、洮河等。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黄河水系图,学生自主绘制,并在空白图中填写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主要省级行政区域及主要支流。 过渡: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特点,说说黄河的水文特征? 学生1:黄河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水量较小。 学生2:由于流经黄土高原地区,黄河的含沙量大。 学生3:黄河流经区域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由于有冰块阻塞河道,部分河段初春或初冬往往形成凌汛。 教师:阅读“黄河流域水系”图,联系所学的知识,讨论一下黄河的贡献有哪些。 学生1:黄河塑造了一些平原。如上游的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下游的华北平原。 学生2: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因为黄河上中游流经高山、峡谷,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我国在黄河上建成了三门峡、小浪底等水电站。 学生3:黄河为沿岸提供丰富的水源,引黄灌溉历史悠久。 过渡:是啊,黄河确实贡献很大!这是它的“利”。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多次给沿岸的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它是中国的一大忧患,也是世界的忧患。那么,黄河的忧患指的是哪些呢? 分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后,自由发言。 学生总结:黄河的忧患主要表现在下游的“地上河”,容易决口泛滥。 小组讨论:“地上河”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一遇到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学生2:黄河出了黄土高原,进入下游的华北平原,流速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沉积,使河床抬高,人们不断地加高堤坝,成为“地上河”,容易泛滥成灾。 教师总结:面对黄河的种种忧患,我们并不惧怕,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加上科学的治理措施,就能将黄河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 过渡:但如何合理地摆脱黄河的这些忧患,一直困扰着黄河流域的人民。同学们, 假如你是水利部长,你认为治理黄河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 小组进行激烈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纷纷献计献策,最后学生总结。 学生1:在黄河上游地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学生2: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学生3:在下游加固大堤。 黄河的问题,历来是指它的水患问题,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黄河面临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水患问题,还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言,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活动,认识黄河的忧患。 1.黄河的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 学生:黄河的忧患表现在上游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初春凌汛严重;中游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地处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淤积较多,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易产生洪涝灾害;初春易发生凌汛;近年来断流现象严重,影响了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这些忧患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各有哪些? 学生:自然因素:气候干燥,纬度位置偏北,冬季气温偏低。人为因素:过度开垦、放牧。 3.这些因素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分别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黄河下游出现了断流现象,而且断流的天数越来越多,长度越来越长,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使黄河的泥沙量增多,形成“地上河”,暴雨季节易发生水灾。 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兴修水利设施;中游: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黄河的概况和治理,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动手画图,加深了对黄河的“利”与“害”的了解。 第四节 自然灾害(共2课时) 第1课时 常见的自然灾害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 重点 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难点 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一、导入新课 我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 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二、讲授新课 教师:什么是自然灾害呢? 学生:自然环境经常发生异常变化,其中有些会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这样的异常变化叫做自然灾害。 教师:我国自然灾害分几类?各有什么灾害? 学生: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教师:这些自然灾害中,有你亲身经历过的吗?说说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指导说明。 探究活动:阅读图2.46“主要的气象灾害”,对比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含义及危害。绘制表格,让学生讨论探究并填写下列表格。教师巡视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 自然灾害 名称 含义 危害及影响 发生时间 气象灾害 教师总结: 自然灾害 名称 含义 危害及影响 发生的时间 气象灾害 干旱 长时期降水异常偏少甚至无降水 会造成农作物减产、人畜饮水困难等 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 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淹没农田、房屋,影响交通等 夏秋季节 台风 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大气涡旋 常带来狂风和特大暴雨等,形成灾害 夏季 寒潮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现象 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冰冻等 初春或冬季 过渡:可见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除了气象灾害以外,我国还受哪些自然灾害的影响呢? 探究活动:阅读图2.47“主要的地质灾害”,用同样的方法对比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含义及危害。绘制表格,让学生讨论探究并填写下列表格。 自然灾害 名称 含义 危害及影响 发生时间 地质灾害 教师总结: 自然灾害 名称 含义 危害及影响 发生时间 地质灾害 地震 地下深处岩层发生断裂,产生震动的现象 会导致房屋倒塌,交通和通信中断、人员伤亡等 不分时间 滑坡 坡地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会冲毁甚至掩埋山麓的交通线、房屋、农田等 降水多的夏秋季节 泥石流 在坡度较陡的沟谷中形成的饱含石块和泥土的特殊洪流 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降水多的夏秋季节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展示自学的成果。教师适时指导评价说明,及时鼓励。 1.下列现象或事件,哪些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 A.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田地里很多西瓜砸烂了 B.化工厂废水泄漏,水田被污染,有刺鼻的臭味 C.一游客违反规定在林区吸烟,乱扔烟头,引发森林火灾 D.楼上一块广告牌被一阵瞬时大风刮落,正好砸在楼下的两辆汽车上 学生:该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应是自然环境异常变化,造成资源破坏、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危害,人为造成的不是自然灾害。选项中只有A项属于自然灾害。 2.交流:你见过哪些自然灾害?它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分析。如干旱、地震、洪涝、沙尘暴、台风、泥石流、滑坡等。如沙尘暴的沙尘影响交通,污染环境;干旱使农作物减产,人畜缺水等;洪涝淹没庄稼、房屋等。 三、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学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概况,重点学习了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我国自然灾害主要分为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 第2课时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防灾减灾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特点。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台风、寒潮、地震、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3.了解一些救灾、避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学会自我避灾。 重点 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难点 通过所学知识,会分析总结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一、导入新课 (设疑)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我们怎样才能做到防灾减灾,有效地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二、讲授新课 一、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活动1: (投影图片)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 (提问)1.我国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种分布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2.我国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寒潮主要影响我国的哪些地区?为什么南方地区受寒潮的影响较小? 4.台风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哪些地区?这种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探讨一个问题,共同归纳出一个结论,最后派一位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1.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我国的降水是由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带来的,南方地区是夏季风最先到达、最后退出的地区,受夏季风影响的时间最长,所以易发生洪涝灾害。 2.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区;因为我国华北地区降水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所以容易发生干旱。 3.寒潮影响我国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南方地区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远,并且受重重山岭的阻挡,所以受寒潮的影响较小。 4.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因为台风从低纬度海洋入侵,登陆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小结)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同一时间往往有很多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灾害有时还会连续发生。 活动2: (投影图片)图2.49“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 (提问)1.我国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会具有这种分布特点?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集中分布区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种分布特点? (学生分为两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探讨一个问题,共同归纳出一个结论,最后派一位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1.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和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东南地区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2.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的高原、山地地区;这些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面崎岖,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小结)人们常说“祸不单行”。如台风、洪水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山区的河谷地带,地震也会引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承转)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地防灾减灾呢? 二、防灾减灾 (投影一组图片)教材第58页图2.50“台风”、第59页图2.51“防护林”及图2.52“救灾”。 (提问)1.这几幅图片反映了什么内容? 2.我们有哪些措施可以防灾减灾?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从国家和政府方面,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预报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较为完善、覆盖较为全面的防灾工程;可以建设一大批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并及时调动救灾人员,努力使受灾损失降到最小。 (承转)当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时,我们每个人应该如何防灾减灾呢? (投影图片)教材第60页图2.53“避灾方法举例”。 3.学习并掌握常见的避灾方法。 4.补充举例其他的一些避灾方法。 三、课堂小结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我们只要注意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就能够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共2课时) 第1课时 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知识与技能 1.举例分析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学会分析我国自然资源应如何合理利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树立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理念,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 重点 学会举例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利用。 难点 学会分析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利用。 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家庭小调查,现在谁能够告诉老师:你家现在的耕地比以前多了还是少了? 刚才很多同学说到自己家耕地减少了,乱占耕地的现象很严重, 比如城市中公路、铁路的修建,工厂的建设等。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自然界给予我们的物质,这是一种自然资源,那么什么是自然资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 二、讲授新课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什么是自然资源。 学生: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必须利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物质和能量,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称为自然资源。 教师:你能举出一些实例来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吗? 学生:农业生产需要的土地、阳光、水;冶炼钢铁需要的铁矿;开动汽车需要的汽油、天然气等。这些土地、阳光、水、铁矿、石油等都是自然资源。 讨论交流:请观察你周围的环境,教室里哪些事物与自然资源有关?它们是用什么自然资源做成的? 学生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只要说得合理就鼓励。 学生:教室里用的桌凳是用木材做的,用的铅笔是木材做的,铅笔芯是矿产中提炼的,作业本的纸张是木材做的等。 教师:自然资源分几类?读图3.1“可循环使用的土地资源”,图3.2“用一点就少一点的煤炭资源”,请举例说明你身边的自然资源分别属于哪一类。 学生: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土地、阳光、森林、水和水能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为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铁矿等,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能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请列表比较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教师指导填写下表: 项目 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定义 在较短时间内可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 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区别 短时间内可再生或循环使用 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 举例子 土地、水、森林等 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 教师:我国自然资源很丰富,那么自然资源用得完吗? 学生: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需求量越来越大,自然资源中的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可以循环利用。但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应当珍惜和节约使用。 教师: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利用不尽合理的问题, 如有些资源利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还有一些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这样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提问:你身边有哪些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 学生独立思考、抢答,教师指正。 学生:水龙头忘关、乱扔废纸、损坏桌凳等,都属于浪费自然资源。 教师: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约和保护资源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可根据学生的讨论,倡议成立“小小环保队”,检查校内水龙头,回收废旧电池,将垃圾分类回收等,也可带领学生确定环保队队员、标志和活动时间等。 学生自主完成活动,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教师巡视指正,适当地评价并给予鼓励。 教师:区分下列自然资源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并说出理由。 温泉 树木 草地 潮汐能 藏羚羊 风能 海鱼 核能 天然气 花岗岩 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可再生资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可再生资源有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藏羚羊、风能、海鱼。理由是这些自然资源有的可以再生,有的可以循环使用。非可再生资源有核能、天然气、花岗岩,理由是这些自然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循环使用。 教师: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学生: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总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进行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的地区、一定时间内都只有一定的数量;其次,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利用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像本题所列举的实例,水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由于污染,短时间内无法治理,使人们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对各种自然资源都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否则,无论是非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都会面临枯竭的危险。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讨论,大家可以得出我国自然资源中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 可以循环使用,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这就要求我们珍惜和节约使用。通过讨论,我们确定了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去节约和保护资源。 第2课时 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2.利用有关数据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正确认识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节约资源。 重点 用数据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难点 学会分析总结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可有人说我国地大物“薄”,你觉得这两种说法都对吗?带着疑问,我们一起去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 二、讲授新课 教师: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自然资源总量丰富,品种相当齐全,是当之无愧的“资源大国”,可谓地大物博。我国现在的人口有13.4亿(不包括港、澳、台),这么多的人,我国真的地大物博吗?请用一些数据来说明你的观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有关数据,自主绘制表格,列表对比我国自然资源现状。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探讨,然后由一个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巡视指导订正,适当地评价、鼓励。 资源名称 资源总量在世界的位次 人均占有资源量 陆地面积 已探明矿产资源 耕地面积 河流年径流量 森林面积 学生展示。 资源名称 资源总量在 世界的位次 人均占有资源量 陆地面积 第3位 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已探明矿产资源 第3位 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耕地面积 第4位 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 河流年径流量 第6位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森林面积 第6位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表格中的数据能说明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吗? 数据说明: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我国陆地面积、森林、矿产等许多自然资源的总量均居世界前列,我国地大物博。我国人口众多,是一个拥有13.4亿(不包括港、澳、台)人口的大国,但人均量不足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少,说明我国地大物“薄”。 教师: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量不足。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一些数据能让我们对地大物博有个清醒的认识。而且我们对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不善,使资源遭到不应有的破坏,因此资源紧张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阅读教材图3.4“保障资源供给的讨论”中各代表的对话,讨论说明了自然资源供给的形式要多样,才能保障资源供给。请同学们说说:资源供给的形式有哪些?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做呢? 学生:开发新能源、节约能源、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渠道等。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宣传节约能源的重要性等。 教师:对于我国的自然资源,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从而科学、合理地去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充分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好环境。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活动中的问题,了解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方式,教师巡视指正,及时给予鼓励。 教师: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这一天,全世界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环保宣传活动,以唤起人类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是近些年我国进行地球日宣传活动的主题。珍惜地球资源与每个人密切相关。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并不难,对于我们往往是举手之劳。下面这几种行为你都做到了吗?除了下面这几种行为,你还能说出哪些? 学生:这几种都是在日常生活中节约和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做法,这些行为值得学习和借鉴。节约纸张,禁止乱扔垃圾,禁止乱砍伐树木等。 教师:围绕“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从我做起”,搜集相关资料。设计板报或举办主题班会。 教师指导: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我们的资源和环境作出贡献。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中国资源虽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且破坏严重,应树立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理念,提高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课下完成。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讨论了我国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大,人均少。用数据有力地说明了这个特征,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地大物博指资源总量大,而地大物“薄”指的是人均量少,因此我们要有正确全面的认识,既要看到总量丰富的一面,又要看到人均资源不足的一面,从而科学合理地去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探索新资源,使可再生资源不断再生,非可再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要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好环境。 — 第二节 土地资源(共3课时) 第1课时 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利用有关图表资料,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正确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培养国情意识。 重点 利用图表资料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难点 学会分析总结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导入新课 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和生活、生产的场所。土地的利用情况不同,那么我国土地资源是如何分类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分类及特征。 二、讲授新课 教师:依据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差异,土地资源可分为不同的利用类型,读图3.6“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请同学们观察景观图,说说我国土地资源分为哪几类。 学生:农业用地包括耕地、草地、林地等;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包括永久积雪和冰川、戈壁等。 教师: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样有何好处呢? 学生:这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 教师:我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第3位。阅读图3.7“ 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部分国家的比较”、图3.8“中国人均农业用地面积与世界的比较”,说说我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土地与人均农业用地情况如何。 学生:图3.7中纵坐标表示人均土地面积,横坐标表示对比的国家,柱状的高低表示了对比国家的人均土地面积的差异,图中说明我国的人均土地面积少。图3.8中柱状的高低对比了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在世界中的地位,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教师: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请你总结一下。 学生:土地资源的总量大,人均量少。 教师:我国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请同学们结合图3.9“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观察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是否合理,各占什么比例呢? 学生:从饼状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可利用草地占34.48%,林地占31.86%,耕地占12.68%,工矿、交通、城市用地和内陆水域等占5.26%,而难以利用的土地占15.7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土地构成不合理。草地、林地的比重大,耕地的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阅读材料“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了解我国耕地的危机,教师总结说明。 教师: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这就决定了我国土地资源数量没有太大的增长潜力,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自主活动,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讨论交流,说出家乡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的主要特点。学生展示,教师适时评价鼓励。 教师:根据你们的观察,家乡在今天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说明即可。如:我们这儿是平原,我的家乡以耕地为主,林地较少,草地更少。 教师:参照图3.9,查阅资料,绘制家乡土地利用构成的饼状图。 学生结合家乡的实际绘制饼状图。如华北平原地区,耕地的比重大,林地的比重小,草地的比重更小,其他用地比重最小,依据各比重绘制土地利用构成饼状图。 教师:描述家乡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特点。 学生可以华北平原为例,耕地的比重大,草地、林地的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小。 三、课堂小结 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其中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耕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 第2课时 地区分布不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点。 2.通过读图分析、列表比较,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列表比较,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正确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知道应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资源。 重点 读图分析、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难点 读图分析、列表比较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讲授新课 思路一:采取读图分析、列表比较学习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读图讨论:我国地大物博,阅读教材第70页的图3.10“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根据图中图例的颜色,联系我们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是否均匀,各类土地资源分布如何。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最后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学生1: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分布很不均衡。从图中看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气候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地区。这里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土地的利用程度高。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学生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的横断山区等山区、边远地区及东南丘陵的山区。 学生3: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牧业在西部内陆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居主要地位。 学生4:沙漠、戈壁等分布在西北内陆。西北内陆的土地利用程度较低。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教材中的活动,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首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运用相关地图和所学知识,分别讨论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土地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自然环境特点。 学生: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的平原和盆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北、东南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地区。难以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的沙漠、高寒的高原地区。 教师:同学们自主绘制表格,将讨论结果填入表中。 教师巡视检查填表情况,及时反馈评价,给予合理的鼓励。 土地利用类型 所在的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水田 湿润区 平原、丘陵 旱地 草地 林地 难以利用土地 学生:依据讨论的结果填写。 土地利用类型 所在的干湿地区 主要地形类型 耕地 水田 湿润区 平原、盆地 旱地 半湿润、半干旱区 平原、丘陵 草地 干旱、半干旱区 高原、山地 林地 湿润、半湿润区 山地、丘陵 难以利用土地 干旱区 沙漠、戈壁 思路二:通过读图设问,创设自学氛围,学生自学,教师最后总结,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教师:据“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地形的分布”图和“中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等,设置问题情境,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的耕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作物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2)我国的草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草原自东向西是如何变化的? (3)我国的林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林地的品种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学生代表发言后,由学生小结。 学生: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变化。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山区、边疆地区及东南部的山地。东北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茂盛。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特点,耕地分布在东部地区,草地分布在高原、山地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耕地、林地、草地等分布不均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又一特点。 第3课时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理解为什么要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阅读材料及漫画,引导学生总结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正确认识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重点 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难点 学会分析总结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导入新课 耕地、草地、林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们都是可以更新的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就不能继续利用。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二、讲授新课 教师:阅读图3.11“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教材选择了四幅漫画“飞来的山峰”、“小草的哀求”、“水土的怒吼”、“土地的辛酸”,大家结合漫画说一说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1:“飞来的山峰”说明由于人口增多,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耕地越来越少。 学生2:“小草的哀求”说明放牧的羊越来越多,过度放牧,草地资源遭到破坏,草地退化严重。 学生3:“水土的怒吼”说明由于乱砍滥伐,森林环境被破坏,土地沙漠化,加剧了水土流失。 学生4:“土地的辛酸”说明工业中的废水乱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教师:大家分析得非常好,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很严重。漫画生动地说明了乱占耕地、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及土地污染等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请大家把学习的地理知识填入下列的表格: 展示: 利用类型 面临主要问题 耕地 乱占耕地,浪费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肥力下降 半干旱地区,因灌溉不当形成盐碱地 风沙危害,造成土地弃耕 草原或草场 开垦、过度放牧、鼠虫为害等 林地 滥伐、污染,数量剧减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身边的实例,思考:我们自己生活的地区还有哪些破坏与污染土地资源的现象?还有哪些乱占耕地的现象?请大家讨论一下,由代表来介绍。 学生讨论,并由学生来概括。教师适时指正。 学生1: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 学生2:工厂、道路等建设侵占土地资源,日益严重的土壤贫瘠化,不断加重的土壤盐渍化,农药和污水的污染等。 过渡: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然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它又是有限的资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且我国又是一个有13.4亿(不包含港、澳、台)的人口的国家,要解决这些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面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国制定了一项基本国策,是什么? 学生:我国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落实。 读图总结:请同学们阅读图“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观察图中我国对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做了哪些具体措施。 学生:结合景观图及不同的文字介绍,说明我国各种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措施主要表现在:(1)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2)在农耕地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3)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4)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等。 教师:阅读教材材料“我国的耕地危机与良田建设”,了解我国耕地危机。 学生:该材料用数据说明了我国耕地不断减少,同时还说明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教师及时评价鼓励。请学生结合国情,以土地基本国策为依据,为我国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献计献策。 角色扮演:“土地专家门诊”。假如你是一名“土地医生”,请你针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出切实有效的“处方”。 学生展示:根据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病症,采取适当的措施。 “耕地”科 “诊断”: 1.建设用地挤占耕地 2.水土流失严重 3.风沙危害加剧 4.污染严重 “处方” 1.禁止乱占耕地 2.退耕还林 3.建防护林 4.禁止乱倒垃圾 “草地”科 “诊断”: 1.过度放牧 2.开垦 3.水土流失严重 4.土地荒漠化 “处方” 1.圈养,禁止过度放牧 2.禁止乱开垦草地 3.植树种草 4.退耕还草 “林地”科 “诊断”: 1.乱砍滥伐 2.毁林开荒 3.水土流失严重 “处方” 1.禁止乱砍滥伐 2.退耕还林 3.植树造林 “建设用地”科 “诊断”: 1.盲目发展 2.粗放管理 “处方” 1.规划建设用地 2.加强管理 角色扮演:“土地专家规划”。假如你是一名“土地规划师”,请你针对沙漠、雪山等难以利用的土地,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措施。 学生展示:结合自己的体验,发挥自己的才能。 沙漠、戈壁 雪山 沙漠中种耐旱的草皮植被, 保护现有的雪山; 防止沙漠的扩大; 开发旅游资源。 开发旅游资源,合理利用; 高寒荒漠; 石山 种植高寒植被; 开发石山; 保护该地生态环境; 开发旅游资源。 开发旅游资源。 拓展延伸:要保护土地资源,我们应积极宣传我们的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请大家走向街头小巷做“土地日宣传”。每年6月25日是我国的“全国土地日”。假如你是一名“土地日宣传志愿者”,请你查找本年土地日的主题,理解其含义并向周围的人宣传。 三、课堂小结 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乱占耕地现象严重;草场退化,草质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有日益减少的趋势等。因此国家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落实。我们应该以身作则,为保护土地资源尽一份微薄之力。 第三节 水资源(共2课时) 第1课时 时空分布不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思想观念。 重点 读图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难点 读图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教师: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动物需要水,植物需要水,人类更需要水。如果没有水那就没有一切生命的存在。有人说:“水资源是有限的。”又有人说:“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循环永远都不会停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学习中国的水资源。 二、讲授新课 教师:水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为什么? 学生:水属于可再生资源。因为水是可以不断循环和更新的。 教师:水和水资源一样吗?是不是所有的水都是水资源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水资源的定义。 学生:水和水资源不一样,并不是所有的水都是水资源。水资源是指分布在陆地的淡水资源。 教师:我国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呢? 学生: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过渡: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一个国家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大体可以表明这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读图探究:阅读图3.13“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对照图例观察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同桌互相交流完成有关问题: (1)在外流区中,若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其南、北河流的径流量有何不同? (2)根据以上分析,说明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有什么规律。(内少外多,北少南多。) 学生展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北方的河流径流量小,南方的河流径流量大。这说明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丰北缺。 教师: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北方地区河流数量少,径流量小,水资源总量少。南方河流径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教师:为什么说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更严重呢?请用数据说明。 学生:我国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北方不足20%。北方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更加剧了缺水的状况。 教师总结:我国华北地区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粮食普遍增产,用水量也随之大增。再加上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猛增,所以造成我国北方地区,尤其华北地区严重缺水。 教师:我国东部地区河流水位随季节有无变化?哪个季节水量大?哪个季节水量小?为什么? 学生联系所学的知识,合作交流展示。 学生:河流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夏秋季节我国降水丰沛,河流水位暴涨,流量急增,水资源供应充足,而且还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位下降,水资源供应不足。 教师:阅读图3.14,北京各年份降水均匀吗?最多的是哪年?最少的是哪年?各为多少毫米? 学生:降水各年不均匀,最多是1959年,降水量达到1400毫米左右,最少的是1965年,降水量约为298毫米。 教师:从北京各年降水情况分析,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大,造成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大,有时会出现连续几年丰水或连续几年枯水的情况。 教师: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上都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这与我国的降水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量小。河流的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因此我国水资源具有季节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活动题目,讨论探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师巡视指正,适时评价鼓励。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材料,试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一: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玉米、棉花的集中产区,其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但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3.8%。 材料二: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绵绵,持续一个月之久。至7、8月份,一段时间出现了晴朗干燥的天气,这正是水稻生长旺盛极需要水的时期。 材料三:云南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2009~2012年连续四年冬春季节遭遇大旱。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哪些特点?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材料二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年际变化大。 2.试分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对以上三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学生: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加剧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与其他资源配合欠佳,尤其是水土资源配合欠佳,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导致旱涝不均,需要修建水利工程。 教师:从以上分析说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国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我国降水和径流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是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不足更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课堂小结 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上都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这与我国的河流径流量大小有关,而径流量的大小与降水状况又有密切关系。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课时 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 2.理解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并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重点 读图分析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 难点 读图分析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 一、导入新课 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给我国水资源利用带来了很多困难,有的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已是迫在眉睫。我们要合理利用水资源,首先应解决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教师: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自古以来一直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阅读图3.15“水库调节径流示意”,说说解决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是什么。 学生:兴建水库可以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我国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水库可以在河流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时间变化。 教师:大家知道我国建了哪些大型的水库吗? 学生:黄河上的小浪底水库,长江上的三峡水库等,这些水库对黄河、长江的防洪及水资源调配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渡:解决了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均的问题,空间分布不均应怎样解决呢? 学生:跨流域调水。 教师:为了缓解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我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把水资源从丰富的地区调到缺乏的地区。 读图探究:阅读图3.16“南水北调工程线路示意”,同桌互相交流合作,讨论探究并完成问题: (1)南水北调工程是把什么地方的水调到哪里? (2)南水北调工程分几条调水路线? (3)南水北调工程的三线方案各自经过哪里?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正,找一位代表展示交流的成果,教师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展示:南水北调是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东线方案沿京杭运河调水,调至山东和天津。中线方案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调到北京。西线方案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补充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教师:结合图3.17“天津引滦入津纪念碑”,图3.18“万家寨水利枢纽大坝”,说说除南水北调工程外,还有什么调水工程。 学生:除南水北调工程外, 还有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引黄济青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是将河北境内的滦河水跨流域调入天津,缓解当地的用水困难。引黄入晋工程从黄河干流万家寨水库引水,分别调入山西的太原、大同、朔州三个能源基地。引黄济青工程是把黄河水调到青岛,解决青岛的用水问题。 过渡: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水利工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水的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缺水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另外在水资源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展示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的图片。 教师: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水资源浪费现象,同学们想想都有哪些呢? 学生:水龙头不关,洗菜、洗衣用水多,浇地时满地灌溉等。 教师:据统计,我国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60%以上,但有效利用的水只占农业灌溉用水总量的1/3左右;工业万元产值的耗水量也比发达国家多一倍。另外还有被污染的水资源。 教师:请大家阅读漫画图3.19“就地取‘材’”,该漫画说明了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从图中看出我们在利用水资源时,水污染也比较严重。化肥、城市污水及工业废水等污染了河流,造成水污染。 教师:严重的水污染也降低了水资源的可利用价值,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缺水程度。全国生产、生活废水约有一半未经处理排入河湖,导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水环境污染,使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变得更加紧张。这就需要我们做出一些行动来,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教师: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学生讨论:阅读图3.20“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举例说明如何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学生展示:农业方面改变灌溉方式,废弃大水浸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技术;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工业方面重复用水、循环用水;降低生产耗水;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家庭方面生活用水一水多用;推广节水器具;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活动探究:开展一次用水调查活动,提出节水建议和计划。根据表3.2所列项目,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状况,并对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提出节水的建议和措施。(此项调查活动供农村同学选做。建议调查活动在教师指导 下分小组进行,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按表3.3所列项目调查你的家庭用水情况,在全班讨论,交流各种可行、有效的家庭节水方法,并制定家庭节水计划。(供城市同学选做。)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请同学们列表总结所学的知识。 水资源 分布特点 解决途径 解决目的 具体措施 地区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跨流域调水 把南方的水调到缺水的北方、西北 引黄济青、引滦入津、南水北调等 季节 夏秋多,冬春少 兴修水库 夏秋的洪水期蓄水,冬春枯水期放水 小浪底水库、三峡水库等 人为 浪费、水污染 节约用水、减少水污染 在生产生活中节省大量的水资源 生产和生活中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第一节 交通运输(共2课时) 第1课时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知识与技能 1.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比较、举例分析,培养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正确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重点 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难点 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一、导入新课 教师:每年寒、暑假或节庆日,不少同学外出旅游,观赏祖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既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实在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时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呢?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简单总结。 学生:一般选择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教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的“交通运输”。 二、讲授新课 教师: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交通运输。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感受到它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谈一谈对它的体会。 学生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内分别交流。 过渡:每一种交通工具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教师:阅读图4.1“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交通工具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学生读图讨论展示说明,教师给予鼓励。 学生:交通运输发展经历了由原来的手提肩扛到牲畜驮运,到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等三个阶段。 教师:什么是现代运输?现代主要有哪几种运输方式? 学生:现代运输是指使用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主要运输方式有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等。 过渡:学习了各种交通运输线路,我们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出行方式和路线。 教师: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呢?阅读图4.2“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应考虑的因素”。 学生:选择运输方式要根据旅客出行的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等,考虑运输价格的高低、运输速度的快慢、运量的多少等方面。 教师:不同运输方式各有各的交通工具、路线,因而各有特点。读图4.3,列表比较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表格,列出运价、运速、运量,让学生比较分析后填表格。 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 运输量 速度 费用 其他特点 铁路 火车 较大 较快 较低 适宜长途运输 公路 汽车 较小 较快 较高 机动灵活,可满足门对门需要,主要适宜短途运输 水运 船舶 较大 较慢 最低 投资少,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 飞机 小 最快 最高 舒适,安全,但价格昂贵 管道 管道 多运输气体、液体和粉末、颗粒状货物,安全可靠,运输量大,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教师:选择运输方式一般按照:贵重、急需、数量不大,选空运;易死亡变质的鲜活货物,数量大,远距离,选铁路专用;大宗、笨重、数量大,远距离,有水路的选水运,无水路的选铁路;液体、气体的货物,数量大或经常性的选管道运输。 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完成活动中的问题,比较与选择交通运输方式。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及时评价鼓励。 教师:人们根据不同的出行目的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根据下列情境,为这几位旅客出主意。 ①乌鲁木齐某学校的王校长临时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要求第二天必须赶到。 ②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她们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行方案。 ③周强和同学约好,国庆长假期间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 学生:乌鲁木齐某学校的王校长临时接到去北京开会的通知,要求第二天必须赶到。时间紧急,应选择乘飞机(航空)。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她们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行方案,可以乘火车(铁路)。周强和同学约好,国庆长假期间从重庆到武汉,沿途观赏三峡风光,选择乘江轮观赏(河运)。 教师:根据下列情境,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例:上海有一位患者需要移植骨髓。台北有一位志愿者捐献了自己的骨髓。骨髓必须在几个小时内从台北送到上海。(飞机) 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1)1吨活鱼从北京郊区的水库运往城区。( ) (2)1吨葡萄从山东运到上海销售。( ) 鲜活的或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多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000吨钢材从上海运往济南。( ) (4)1万吨大米从大连运往广州。( ) 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1)1吨活鱼从北京郊区的水库运往城区(汽车)。(2)1吨葡萄从山东运到上海销售(公路专用车)。鲜活的或易变质的货物,运距较近,多采用公路专用车运送。(3)5000吨钢材从上海运往济南(火车)。(4)1万吨大米从大连运往广州(海运)。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用水路或铁路运输。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交通运输方式及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选择运输方式要根据旅客出行的目的、货物本身的性质等,考虑运输价格的高低、运输速度的快慢、运量的多少等方面。 — 第2课时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 2.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和东西铁路干线及主要铁路枢纽。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我国铁路建设成就,培养自豪感。 重点 记住主要的南北铁路干线、东西铁路干线及主要铁路枢纽。 难点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国主要的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运输具有什么特点?在什么情形下适合采用铁路运输? 学生:铁路运输运量大,适合长途运输。 教师: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的铁路运输。 二、讲授新课 教师:铁路线、公路线、水运航线及航空线,就像人体中的血管一样,遍布祖国母亲的肌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这些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教师:请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一下我国铁路运输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 学生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铁路里程短,分布零散。现在,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铁路运输网络。 学生2:铁路建设速度快,连通了全部省级行政中心,部分城市还有高速铁路连接。 学生3:铁路线路分布日趋合理,东部建设早,铁路网密集,西部大开发后西部铁路网络不断完善。 教师:是啊,我国铁路建设成就很大。各种运输方式日趋合理,现在我国立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陆、海、空通道日益畅通,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过渡: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两大组。在铁路干线交会处,多形成重要的铁路枢纽。 思路:教师指导学生读图4.4“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观察图中各铁路干线的名称及起讫点,找出东西向的铁路干线,再找出南北向的铁路干线。学生自主活动,把所查找的主要铁路干线填在下列表格中。教师巡视指导,由学生展示自学成果,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学生:我国主要的南北向铁路干线 起止点 连接铁路线 枢纽 运输功能 哈尔滨 至广州 京哈线 (北京—哈尔滨) 京广线 (北京—广州) 沈阳 北京 郑州 株洲 最长的南北铁路大动脉,北方的石油、木材、钢材、粮食、煤炭,南方的轻工产品和进口物资, 以及粮食等为主要运输物资 北京经天 津至上海 京沪线 (北京—天津—上海) 天津 徐州 东部沿海地区交通干线,向南运输煤炭、钢材、棉花、木材,向北运输机械、轻工产品、茶叶等 焦作至 柳州 焦柳线与京广线平 行的南北交通干线 运输煤炭为主 宝鸡至 昆明 宝成线 (宝鸡—成都) 成昆线 (成都—昆明) 成都 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促进西南地区的开发 北京至 九龙 京九线 (北京—九龙) 商丘 南昌 缓解南北铁路支线的紧张状况,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学生:我国主要的东西铁路干线 起止点 连接铁路线 枢纽 运输功能 北京至 兰州 京包线 (北京—包头) 包兰线 (包头—兰州) 北京 兰州 向东运输煤炭、钢材和粮食,是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 连云港至 乌鲁木齐 陇海线 (连云港—兰州) 兰新线 (兰州—乌鲁木齐) 徐州 郑州 兰州 国内最繁忙的路线之一,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有利于西北内陆地区开发贸易 上海至 昆明 沪杭线 (上海—杭州) 浙赣线 (杭州—株洲) 湘黔线 (株洲—贵阳) 贵昆线 (贵阳—昆明) 株洲 与陇海线和长江航道大致平行,有利于南方地区木材、毛竹、粮食、钢材、有色金属和轻工产品的东西交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教师:继续阅读图4.4,观察各铁路干线交会处经过了哪些城市, 查找后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填写表格如下: 枢纽 铁路干线 枢纽 铁路干线 北京 京哈线、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京包线 徐州 京沪线、陇海线 兰州 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 宝鸡 陇海线、宝成线 株洲 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 成都 宝成线、成昆线 郑州 京广线、陇海线 沈阳 哈大线、京哈线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互相合作交流,教师指导,最后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展示:湘黔线:名称分析:起点是湖南省的株洲市,终点是贵州省的贵阳市,湘是湖南的简称,黔是贵州省的简称。 命名方式:以起讫点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命名。 兰新线:名称分析:起点是兰州,终点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命名方式:以起点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一个终点城市命名。 学生展示:北京位于京哈线、京通线、京包线、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的交会处。郑州位于京广线和陇海线的交会处。徐州位于京沪线和陇海线的交会处。株洲位于京广线、浙赣线和湘黔线的交会处。兰州位于陇海线、兰新线和包兰线的交会处。成都位于宝成线、成昆线和成渝线的交会处。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处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京广线纵穿南北,汉丹和襄渝联系了武汉、襄阳和十堰等工业城市,武大线(武汉—大冶)通到江西,连接南浔铁路。青岛市位于胶州湾,胶济铁路的终点。青岛港是我国著名的天然良港,高速公路发达,各种陆上交通线经青岛港与海洋运输相连,便于海陆联运,是铁路、航运枢纽。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我国铁路运输及主要铁路干线的分布,学习时结合交通图,记住我国主要的南北干线及东西干线,绘制简易的交通图,易于记忆掌握。 第二节 农业(共3课时) 第1课时 农业及其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2.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了解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树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观念。 重点 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难点 知道农业的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你们可知道,我们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饭、蔬菜、瓜果、鱼、肉,穿戴的衣帽,是由哪一个产业生产的或由哪一个产业提供的原料? 学生:我们吃、穿、用的物品大多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农业。 教师:对,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我国的“农业”。 二、讲授新课 教师:同学们,什么是农业呢?农业主要包括哪几个部门? 学生:农业的劳动对象是生物,获得的劳动产品也是生物本身。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部门。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图4.6“主要农业部门”,请说说各部门的特点。 学生:种植业是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部门;种植、养育、保护、采伐林木及对树胶、松脂等林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是林业;靠放牧或饲养牲畜及家禽等而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称为畜牧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称为渔业。 学生活动:搜集身边的资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说明农业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的密切联系。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学生搜集资料、交流和展示,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学生:我们拥有13.4亿(不含港、澳、台)人,这么多的人需要吃饭、穿衣,工业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费市场,这一切都离不开农业。 教师:农业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农产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消费市场。因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过渡:可见,人们的生活、工业生产的原料和消费市场,都离不开农业。下面是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你赞成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①我国人口这么多,粮食生产太重要了。 ②只有农村实现了现代化,才能说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③我国农业还比较薄弱,国家正在采取措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④应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战略重点的首位。 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表见解,其他学生质疑补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看问题,认识农业的重要性。 教师:观察图4.7“一位农村中学生和一位大学生的对话”,两个人代表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方框中的文字是他们对农业的不同看法,充分强调了人们对农业地位的看法不同。结合阅读材料,谈谈你有何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在讨论和争辩中合作交流,教师适时指点迷津,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多姿多彩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前景非常好。农业不能再是单纯的传统农业了,要多发展现代化农业,像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精细农业等。 教师: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举例说明农业的重要性。 学生:吃→稻米、面食(小麦);肉、蛋、奶等各种食品;苹果、梨、香蕉等各种水果;穿→纯棉衣服;羊毛衫、牛毛衫等;用→ 皮带、皮鞋、皮包等;各种木制家具。农业可为工业提供的原料有:棉花(为纺织工业提供)、木材(为造纸工业、家具制造业提供)、甜菜和甘蔗(为制糖工业提供)、各种鱼类和各种水果(为食品工业提供)、各种肉类(为食品加工工业提供)。从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质资料。 教师:“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由于人多地少、人口增长以及耕地消耗等原因,上个世纪曾有国外经济学家如此向世界发问,并引起西方国家的极大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等粮食作物品种相继育成并推广应用,其他农业技术也获得长足发展,中国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得以解决。中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有人说:“这是一个奇迹!”阅读图4.8和图4.9,寻求证据,证明这个说法。 学生:阅读图4.8“四国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2010年)”,通过对比柱状图的高低可以得出:我国耕地面积不大,但我国粮食的总产量是最高的。图4.9“世界部分国家单位面积水稻产量(2010年)”,通过对比可知我国水稻产量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得多。 三、课堂小结 从我国人口的角度来说,农业是解决人民温饱的基础;从中国实现现代化来讲,农村实现现代化是瓶颈。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正因为如此,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第2课时 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学会运用已学过的我国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及图表资料,学会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 2.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关注家乡的发展,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 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学会用表格比较的方法说明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 分析理解我国东西部、南北方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主要农业部门及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那么,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中国地形的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绘制中国轮廓图,在图上设计一下我国主要农业部门因地制宜发展的地区。 学生讨论交流、绘图填写、展示评议。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二、讲授新课 教师:同学们设计得非常棒!我国是一个大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长期以来,各地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 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对象。阅读图4.10“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区和种植业区”,请同学们对比我国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有何差异。 学生:从图中信息得出我国西部以畜牧业为主,东部以种植业、林业、渔业为主。种植业与畜牧业大致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 教师:结合所学知识,请同学们列表对比我国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及原因。学生自主绘制表格,教师指导订正,及时反馈信息、评价鼓励。 学生:我国东部与西部农业差异 地区 农业差异 界线 分布 原因 东部 种植业 400mm年等 降水量线以东 东部湿润、半湿润的平原、盆地地区 有灌溉水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西部 畜牧业 400mm年等 降水量线以西 西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和青藏高原区 有天然草场,降水稀少 教师:我国西部畜牧业区,有我国著名的四大牧区,请说出四大牧区的名称。 学生:我国西部有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等四大牧区。 教师:我国东部主要为种植业区,在一些山区,分布着我国三大林区,请结合图中地形、气候等因素,分析适合林业分布的区域在哪里。 学生:在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有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在西南横断山区有我国垂直分布景观的天然林区,在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分布着一些人工经济林。 过渡:我国东部、西部自然条件差异很大,造成农业的地区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在我国东部种植业地区,农业的南北差异也很明显。 教师:我国东部种植业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以什么为界线? 学生: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该线以北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以南地区耕地多为水田。 教师:你们能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比较我国东部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农业分布的地区差异吗?阅读图4.11“中国东部地区的农作物分布示意”,结合图中的信息,联系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表格,对比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农业差异。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评议。 地区 地区 耕地 类型 作物熟制 主要农作物 差异原因分析 北方 东北 旱地 一年一熟 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 华北 旱地 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冬小麦、玉米、花生 水、热条件较好 南方 长江中下游地区、珠江三角洲 水田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棉花、油菜 降水充沛,热量充足 教师:请大家阅读材料《农业与饮食文化》,了解我国各地的饮食特点与农业分布的关系。 探究活动: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大局出发,为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条件,我国制定了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建设规划,如图4.12所示。读图,完成活动。 学生自主活动,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对照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地形特征。 学生:从我国地形图得出:我国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大多分布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教师:说出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产品主要产区的分布状况。这些地区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学生:我国西部农产品主要产区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或山地的山麓地带。因为这里有充足的水源,地势低平,土壤肥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教师: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这样规划所依据的自然条件。 学生:我国东部地区的南方主要农产品以水稻、油菜、甘蔗等为主,北方主要农产品以小麦、玉米、大豆等为主。如小麦属于耐旱的作物,北方地区降水少,热量少,适合种植小麦。水稻是一种喜温喜湿的作物,南方地区降水多,热量充足,适合种植水稻。 三、课堂小结 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第3课时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走科技强农之路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2.明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因素;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搜集资料,根据资料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培养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念。 重点 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影响。 难点 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学校当地农业以什么为主?为什么? 学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讨论,踊跃回答,教师指导订正。(如我们位于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水热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发展种植业)。 教师:同学们讨论得非常好。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个地区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二、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阅读图4.1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说说各地区是如何发展农业的,当地发展农业时考虑了哪些自然因素。同桌之间合作交流、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并展示讨论的结果,教师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1:从图中的景观可看出山区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这叫“宜林则林”。而地形平坦的平原地区,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这叫“宜粮则粮”。 学生2:在高原或低缓的丘陵,降水较少,牧草生长良好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这叫“宜牧则牧”。在有河流或湖泊的地区适宜发展渔业,这叫“宜渔则渔”。 学生3:从以上分析得出,农业生产离不开光照、热量、水源、土壤等自然条件。 教师:是啊,大家的讨论说明,我国各地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各个地区都有农业发展上的优势和不足,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把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或农作物布局在适宜它本身发展、生长最有利的地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的优势,这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内容之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了解我国作物生长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学生:作物生长需要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和土壤等。 过渡: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是不是只考虑自然条件就可以了呢? 教师:不是,农业生产除了受自然条件影响外,还受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请同学们阅读图4.14“我该种什么好呢?”说说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市场需求量、交通运输、技术水平、国家政策等因素。 教师:请同学们联系当地的情况,举例说明农民是如何根据社会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 学生联系当地情况,可以做小调查,可以上网找找资料,同桌互相交流探讨,最后展示成果。 学生1:很多城市郊区的农民,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积极发展蔬菜、肉、蛋、奶等生产。还有一些农民,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绿化环保的需求,种植草皮、花卉等。 学生2:在一些景色优美的城市郊区还有一些农民发展有特色的农业、绿色农业等,相继发展了旅游业。 教师:大家的调查结果非常好,这些都是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见证。 过渡: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你能举出哪些事例呢?有的话,请大家搜集起来,我们一起分析其成功之处和失误的地方,如果是反例,还应提出一些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各自发表见解,最后展示讨论结果。 学生:因地制宜和不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的事例都比较常见,具体事例见下表: 正例 反例 事例列举 分析 事例列举 提出建议 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挖鱼塘养鱼,鱼塘周围植桑树、种植甘蔗等 在半干旱地区的草原,开垦耕地种植粮食 总结:人类既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做到“因地制宜”,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活动,理解因地制宜的必要性。讨论交流心得,最后展示成果。教师及时评价鼓励。 教师:在图4.15中,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A、B、C、D四地。其中,A为城市郊区,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C为山地,D为海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在A、B、C、D四地合理布局农业,并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A为城市郊区,适合种植蔬菜、花卉,发展肉、乳、禽、蛋生产。原因:距离城市中心较近,农户减少交通运输投入,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靠近消费市场,需求量大;同时还能保证物品的新鲜。B为远离城市的平原地区,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原因:此处远离市区,地势平坦,水源丰富,耕地面积大,可以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便于大面积种植。C地为山地,适合种植果树等经济林木,开发旅游资源。原因是该处地势崎岖。D地为海洋,适合发展渔业,原因是该处有充足的海域。 教师:家住A地的小雨,向村里建议减少水稻种植面积,改种蔬菜、花卉,发展鱼、肉、乳、禽、蛋生产,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可以。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过渡:我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总结一下我国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农业增长方式正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等。 教师:我国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功劳是谁的呢? 学生:我国依靠科学技术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阅读图4.16,请举例说明科技对农业的具体影响。 学生:杂交水稻产量的提高、温室大棚的反季节蔬菜、实行机械化作业、大力推广节水农业等。 探究活动:某中学地理小组开展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作用” 的调查研究。下面是他们整理的结论,从A、B、C中任选一项,帮助他们补充鲜活的例子。 A.采用无土栽培具有节省耕地、省工省力、省水省肥、绿色环保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 B.生物技术等用于病虫害防治,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生产出无公害产品。 C.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用于畜牧、养殖,实现生产过程的全流程监控,提高了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学生1:植物工厂是通过设施内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农作物周年连续生产的高效农业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及营养液等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设施内植物生长发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省力型生产。植物工厂以节能植物生长灯和LED为人工光源,采用制冷—加热双向调温控湿、光照—二氧化碳耦联光合与气肥调控、营养液在线检测与控制等13个相互关联的控制子系统,可实时对植物工厂的温度、湿度、光照、气流、二氧化碳浓度及营养液等环境要素进行自动监控,实现智能化管理。 学生2:控根栽培设施是一种以调控根系生长的新型快速育苗技术,它由控根育苗容器独特的设计原理和专用育苗基质的科学配方,以及辅助控根培育管理技术组成。对防止根腐病和主根的盘绕有独特的功效。控根容器可以使侧根形状粗而短。 三、课堂小结 农业的地区差异不仅体现在东部与西部的差异,而且包括东部地区南北方的差异。各地区农业的发展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发展好我国的农业。在农业方面,我国依靠科技,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第三节 工业(共3课时) 第1课时 工业及其重要性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2.认识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 重点 认识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难点 认识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通过“农业”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农业给人们提供了基本生存保障。但大家试想:如果只有农业,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学生的答案会有很多,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光靠农业是远远不够的,其他产业部门,如工业、交通、商业等都必须大力发展,尤其是工业,它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的工业。 教师:同学们,大家在我们的教室里观察一下有哪些工业产品,这些工业产品都是哪些工业部门生产出来的? 学生踊跃抢答,教师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教师适时引入: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业,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工业吗?大家对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部门知道多少呢?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怎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教师:阅读图4.17“工业生产举例”,你能说出工业生产的三个阶段吗? 学生:第一阶段是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第二阶段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第三阶段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 教师:工业也是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就是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生产部门。 过渡:从工业生产的过程看,工业可分成哪几种类型呢?每种类型有哪些工业部门?大家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评价鼓励。 学生1:“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资源”的工业——采煤工业、采矿工业等。 学生2:“对原材料进行加工”的工业——钢铁工业、纺织工业等。 学生3:“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业——汽车工业、服装工业等。 讨论交流:每一种工业产品都与多个工业部门有关,这么多工业部门是如何分类的? 教师:生产主要生产资料的各工业为重工业,大部分满足生产需要;生产消费资料的各工业为轻工业,大部分是满足生活需要的生活消费品,部分用于生产。 过渡:工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呢?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参照教材图4.18“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学生自愿扮演农民、建筑师、交通部长、科学家,谈谈工业为自己的生产部门提供哪些物质条件。 农民:我们现代化的农业离不开工业的支持。化肥、农药、电力设备,还有各种各样的农用机械、运输工具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建筑师:我们现代化的城市建设离不开工业提供的建筑机械和建筑材料,如:起重机、水泥、玻璃、钢材等。 交通部长:我们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离不开工业提供的交通工具、设备和材料,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修筑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需要的工程机械和材料,都是由工业提供的。 科学家:工业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精密仪器和设备,如显微镜、计算机、望远镜等。 教师:同学们表演得非常棒!各自代表了不同的行业。工业为现代化的农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科学研究等生产部门提供了物质条件。它们都离不开工业。 教师:是啊,工业为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教师:我国工业发展如何?在世界上处在什么地位? 学生:我国工业发展迅速,门类齐全,基础雄厚,规模庞大。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正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小调查:调查学校所在地的工业所占比重,当地“龙头”工业部门。 探究活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认识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学生展示。 教师:仔细观察我们的家,它就像一个工业产品的“展览室”。看看张梦同学的家,了解对沙发这种工业产品的“追根溯源”(图4.20)。 学生:从图中可看出,沙发——家具厂、木材厂、纺织厂、发电厂、海绵厂、石油化工厂。 教师:张梦同学的家里还有哪些工业产品?任选其中一种,参照沙发的例子,对它“追根溯源”。 学生:张梦家里还有电视机、灯具、餐桌、食品等工业产品。电视机——钢铁厂、零件加工厂、塑料加工厂、有色金属厂等;灯具——塑料厂、有色金属加工厂等;餐桌——木材厂、钢铁厂、家具厂等;食品——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糖料加工厂等。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工业及其重要性,工业为我们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2课时 我国工业的分布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工业的分布大势、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 2.理解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工业分布图中获取信息解决地理问题,培养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分析,养成用图的好习惯。 重点 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一、导入新课 教师:工业为我们各部门提供先进的工具和设备、原材料和动力等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假设你是一位知名钢铁、煤炭公司总裁,你准备把你的资金投入到哪些地区?你能说明一下原因吗? 学生:钢铁工业投资在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市场消费量大的地区;煤炭工业应投资在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究竟是怎样的。 二、讲授新课 教师:阅读图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对照图例,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学生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教师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 学生:从图中信息可看出,我国已有很多实力雄厚的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我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中东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中心密集,有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等四大工业基地。西部主要工业中心较少,分布稀疏。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活动,同桌之间合作交流,最后由一名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教师巡视指导订正,适时评价鼓励。阅读图4.21“中国主要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认识我国工业分布的特点。 教师:阅读图4.20,观察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1)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学生:观察图中图例表示的工业中心,可以看出:(1)我国沿海主要工业中心有:天津、北京、上海、福州、广州等。(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我国主要工业中心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 教师:阅读图4.22“2010年中国各省级行政区域人均工业总产值”,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2010年人口数为2471万)和山东省(2010年人口数为9579万)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学生:(1)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的高低差距很大,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一般分布在沿海工业集中的地区。(2)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均工业总产值大于10万元, 而山东的人均工业总产值在5万元至10万元之间,但由于山东的人口比内蒙古的人口多,故工业总产值比内蒙古多。 过渡: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合理的工业分布是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关键。那么从沿铁路线、沿江、沿海三方面来说,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在哪里? 学生: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四大工业基地,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 教师: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沿海工业基地多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学生: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资源丰富,为发展工业基地创造了条件。 过渡:可见,工业分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我国工业分布来看,你能从总体上评价我国工业分布的合理性吗? 学生:不太合理。 教师:为使工业分布日趋合理,国家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促进了中西部工业的发展。 教师:中西部地区发展工业具备哪些优势? 学生: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凭借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过渡: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发展都有好处。那么发展乡镇企业有什么好处呢? 调查: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 学生:工业分布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缩小城乡差距;能使工业分布更加均衡;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课堂小结 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它关系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城乡结合、国防安全和生产的经济效益。各位“老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自己的投资决策有何评价? 第3课时 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分类及分布特点。 2.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自豪感、荣誉感。 重点 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难点 举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特点。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电脑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营造一种网络教学气氛。)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录像设备等都已进入教室,轻点鼠标一下,我们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深入知识的海洋,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打开电子邮箱,就可以浏览从异国他乡发来的电子邮件,信息沟通方便之极。你知道这一切是什么带给我们的吗?对,是高新技术产业带给我们的。 教师:课前,同学们通过报纸杂志或上网搜集了有关高新技术产业成果的资料,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初步的了解,请同学们说说你们的收获。 学生展示资料:克隆技术、生物医药、航天飞船技术等。 教师:大家搜集的资料非常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情况。 二、讲授新课 教师:阅读图4.2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观察图中折线的变化特点,说明了什么?200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是多少亿元?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多少亿元? 学生: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0000亿元,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70000多亿元,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000年的7倍多。 过渡:同学们,高新技术产业是如此神奇,如此独具魅力。你们知道哪些高科技产业部门呢? 教师:阅读图4.2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举例”,举例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有哪些类。 学生1: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 学生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国,彩电、手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等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学生3:我国在沼气、生物液体燃料、风电、太阳能等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已成为风电、太阳能利用的大国。 学生4: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特种不锈钢、玻璃纤维等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 过渡: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电子和信息类产业、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已经形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教师:阅读图4.25“中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截至2011年)”,说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的特点。 学生:我国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中城市。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地区。 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之间合作交流,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其他产业的贡献。展示所学的成果,教师巡视指导。阅读下面材料,并查阅资料,说说你知道哪些高新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出示材料:“纳米技术”面料,不沾水、不沾油、不沾墨,为服装免洗功能实现了飞跃的一步,运用纳米技术生产的产品成了消费者抢购的对象。由于能杀死细菌和自动去除污物的新材料的出现,房屋内所有的表面都能永远保持清洁。例如,“自清洁”玻璃利用阳光中紫外线的能量激活二氧化钛纳米微粒, 分解污染物中的有机物分子。由于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由以前的按时定点上班变为可以在家上班,通过网络体系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在生活方式上,人们的访友、财物、会议、娱乐等许多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 学生:高新技术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带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如:产品重量越来越轻,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多,家用电器方面这类体现得很突出。电视、显示器画面越来越高清,还有抗辐射、紫外线等预防有害健康方面的功能的产品。新材料也是越来越注重环保要求,以环保材料生产的生活用品对人们健康也有很大改善。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速度也越来越快,设施越来越好,越来越注重安全。电话、手机、电脑网络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就更大了…… 学生活动:阅读图4.26,了解我国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称为“中国光谷”。阅读材料了解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被誉为中国的“硅谷”。 三、课堂小结 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将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凭借高新技术,传统工业重振雄风指日可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