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二篇》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二篇》教案

短文二篇 第一教时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二、审题:‎ ‎1、题目中后一个书字的意思?——信。‎ ‎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的意思有: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例如: 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 书信——④书信         楷书——②字体 判决书——⑤文件 ‎3、谢中书,作者的朋友。 全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三、作者简介:‎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四、各种形式朗读。‎ 五、检查字词句的理解。‎ ‎1、词语解释。‎ ‎①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颓,坠落。(太阳快要落山了) ④沉鳞竞跃:争相跳出。(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2、一词多义。‎ 共: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共同。 为字共三十有四。 一共。‎ 乱:猿鸟乱鸣。 没有秩序。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战乱。‎ 奇: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妙。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头。‎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一起。(记承天寺夜游)‎ ‎3、重点句子的意思。‎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4、口译全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六、再读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1、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为四层。‎ 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四时俱备”),描写山川中静景之美。‎ 第三层(从“晓雾将歇”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早晚景象。‎ 第四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2、全文主旨: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对这些秀丽景色的酷爱之情,为六朝山水小品名篇。‎ ‎3、写作技巧:‎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七、作业:‎ ‎1、《三峡》与此文的写作特点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2、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请找了来,读一读。‎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陶宏景 第一层:(第1句)总说山川之美。‎ 第二层:具体叙述山川之美。‎ 第2——4句:——静景 仰视:云 俯视:水 平看:林、竹 第5句:——动景 晓:猿鸟乱鸣; 夕:沉鳞竞跃。‎ 第三层:(第6——7句)感慨自然之美景。‎ 附《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接下来的句子,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高峰……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第二教时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教学安排】‎ 一课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还是著名的画家。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苏轼一生命运坎坷。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二名。仁宗殿试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因母丧回蜀。嘉佑六年(1061)经欧阳修推荐,应中制科第三等,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期满后值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还朝任职,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时期。他强调改革吏治,反对骤变。认为「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因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从熙宁四年(1071)起,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每到一处,多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深文周纳,罗织罪名,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入狱。5个月后被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94)哲宗立,任用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由于与当政者政见不合,再次请调外任。先后任杭州、颍州、扬州知州。后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待读两学士。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后,苏轼又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直到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死于常州。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承天寺”在湖北黄冈县南。《记承天寺夜游》作于宋元丰六年(1083),时作者被贬在湖北黄州。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看来人生很无趣啊,是不是?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人,让这个人告诉我们人生是否无趣。 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可怜啊,连肚子也填不饱。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飘零江湖。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这个人好像 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个人的一生很凄凉。‎ 师: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林语堂)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苏东坡传》,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师:这个人就是苏轼。‎ 生介绍苏东坡(参考前边作者简介,重要知识学生未提到可由教师补充)。‎ 师:在命运的重锤下,我国古代的诗人们基本上有这样三种态度:一种是不变初衷,顽强地回击命运的挑战,永远怀着一颗积极进取之心;第二种是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消极避世,隐忍退让;第三种则是被命运的重锤吓破了胆,从此苟且偷生。‎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1、不同形式的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 ‎⑴月色入户 窗户 ⑵欣然起行 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⑺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 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清闲的人。现在一般指与事无关的人。‎ ‎(11)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引申为“交谈”。‎ ‎3、一词多义。‎ 遂: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 遂至承天寺。于是。‎ 盖: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原不是。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但: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 寻: 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4、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①“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叙述 ‎②“……盖竹柏影也” ——描写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议论 ‎5、思考下列问题:‎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引发兴致。‎ 夜游的背景:月光美好的夜晚。 夜游的心情:欣然(高兴)‎ 贯穿全文的线索:月色。写景的一句是:(描写部分)‎ 抒发感慨的是:(议论部分)‎ ‎6、初译全文。《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发现月光从窗口射进来,于是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三、研讨,寻“乐”:‎ ‎1、找原因:东坡为何深夜起行?背景简介:元丰二年,苏轼被御史李定等人摘出他诗中有对王安石新法评价的诗句,说他是以诗诽谤新法,于是将他逮捕下狱,这就是“乌台诗案”。经弟弟苏辙等人多方营救才保住了性命。同年十二月被贬往黄州现在的湖北黄冈县南。虽给了他个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官衔,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地方官监管。不准签署文件,不准处理公务,甚至连行动自由也受到限制,有些朋友也因此不敢与他往来。原来他是一个人独处定惠院内,无事可做只有睡觉。‎ 问:就在这时他看到了什么?‎ 明确:“月色入户”。月亮悄悄地带着它详和的银光走进了苏轼的家 问:这句是什么修辞?明确:拟人。(板书)苏轼知道自己有什么可干的了。‎ 问:干什么?明确:赏月,寻找乐趣。于是他兴奋喜悦地“欣然起行”。这两句一伏一起,一沉闷一活跃,文章顿显波澜。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寻人物: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他在寺旁还建了一大体上亭子。苏轼题名为“快哉亭”,就是“快乐亭”。在这里他们可以共同排遣被贬后郁闷的心情,可见,他们是性情相投的朋友亲密战友。)‎ 问:这些是叙事还是写景、抒情、议论?明确:叙事(板书)。‎ 问:叙了何事?明确:一、写“寻友赏月”(板书)。‎ ‎3、赏月景 问:以下转入到写什么了?明确:写景。(板书)学生齐声朗读写景的三个句子。作者写月色用了18个字,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那到底绝妙在哪儿呢?请同学们从写法角度入手回答。‎ 审美教育:一是比喻超凡脱俗(板书)。一般人写月色总是说“月光如水”,这虽很准确,但显得陈旧。苏轼同样把月色比喻成水,但又用了错觉。庭院里是一片澄澈得近于空明的积水,他竟看到了有水生植物交错在一起。不对呀!院子里怎么可能有水生植物呢?最后一句答疑 “盖竹柏影也”。原来月光把院里竹树柏树的影子照在地上了。‎ 问:那天的月夜一定还伴着什么?明确:微风。竹柏的枝叶在摇曳着,于是它们的影子就在清澈如水的地上柔情地摇啊摆啊,摇啊摆啊。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比喻是绝唱;‎ 问:还有什么绝妙之处?还是从写法上分析。明确:二是动静相结合。‎ 问:哪句给人一种静谧之美?明确:“积水空明”。静景(板书)。‎ 问:哪句给人动态摇曳之美?明确:“藻荇横”。动景(板书)。‎ 问:还有绝妙之三?明确:“处处有月处处不提月”(板书)。三句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月光把影子从空中到地上整个地包裹了起来,象一个空灵透明的水晶球,好一个良辰美景!以上第二层是写景,写了良辰美景(板书)。‎ ‎3、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东坡的景语透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内心应如积水空明、应该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 问:文章最后一层是什么?明确:三、抒情、议论(板书)。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层。‎ 连续两次发问,是什么问句?明确:反问。问:意思是肯定还是否定 ?明确:肯定。“哪一夜都有月光,哪一处都有竹柏”,这是个否定的反问句,更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所以感情强烈,是抒情的表达方式。‎ 问:这两个反问句是为了引出什么句子?‎ 明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板书),它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板书),饱含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感情。闲人为何意?(1)了解“乌台诗案”(2)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3)闲人:闲情逸致的人。大自然的美景是时时可觅、处处可寻的。但你不能只顾追名逐利、忙忙碌碌。心胸开阔一点、对名利看淡一点,把闲暇时间给自己多一点。当然同时你还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还应该是一个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有欣赏水平的人。那你就一定能时时处处享受到大自然美景。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分配比例、人生感慨啊(板书)!这是第三层。所以“闲人”在这里有哪两个意思呢?清闲之人、雅趣之人(板书)。难点突破:刚才说到最后一句话还饱含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复杂,不止一种感情微妙,深奥玄妙、难以捉磨。问:先看这三个句子分别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明确:“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板书)。‎ 问:我们再来挖掘最后一句话是不是含有这三种感情呢?‎ 明确:有。苏轼有闲暇、有情致赏月,欣喜;想不到是作为政治犯的角色在赏月,悲凉;他俩此时此刻有的是时间漫步、悠闲。至此,全文寥寥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板书)。‎ 问:苏轼在内心深处愿意做一个整天赏景的清闲之人吗?为什么?‎ 明确:不。因为他是一个在政治上有远大报负的人,此时此地赏月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排遣郁闷、调整心态的行之有效的十分必要的办法。他的好朋友黄庭坚等人就在被贬中郁愤而死。他被一贬再贬却不气不死,就是他有旷达超脱陶醉凄凉之因。‎ 四、总结:‎ ‎1、现在回过头来,回答上课前的问题,如何才能是自己的人生快乐呢?‎ ‎(1)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2)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即是主人。(3)胸中廓然无一物。‎ ‎2、写作技巧:(1)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2)写月美——有色有形、有静有动的画面.月夜之美尽在其中——却无一个月字。(3)写竹、柏——暗指自己坚贞的操守,这种写法叫意象。(4)抒情——月光涤荡了所有的烦忧,忘怀得失,宁静淡泊,俗念全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请以“月夜里的家乡”‎ 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游记。要求大胆想象和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描绘。‎ 附:板书设计 写景:月色——如水………… 清(澈)‎ 竹柏——藻、荇………(透)明 抒情:1、贬官的悲凉、落寞2、赏月的欣喜,自我排遣的达观 ‎3、对世人追逐名利的慨叹 附《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全文仅84字,却描绘出了一幅清静皎洁的月夜美景,传达出作者当时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起笔一句,直点时间,并用“夜”字扣题,导引题旨。“元丰六年”不仅是个时间年限,还点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宋神宗年号),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几遭杀身之祸,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备受监视,近于流发,自然心情忧郁。事隔四年,时至今日,其为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点出具体时间。古时以农历记事,“十月十二日夜”当是时值初冬,有圆月升挂,而又寒意初袭的。这样的夜晚,作者心情又是如何呢?‎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作者“解衣欲睡”而“欣然起行”,全因“月色入户”。“月”是此夜特景,由此可推想前几日的夜晚天气,因为俗语有云:“初七初八,月际更发”,今日已为“十二”,当是朗月升挂;抑或作者对前几日的月光未加留意吧。反正,今夜作者是注意到了天际的融融月色。特别是句中“入”之一字,脱化出月光的善解人意,她也似乎要来慰藉迁客骚人的心灵。“月色入户”更入“心”,“欣然”一词,使作者喜悦兴奋之情状跃然纸上。‎ ‎“念无与为乐者”  “念”承前句“行”而来,是作者瞬间的心理活动。作者形单影孤,面对如此朗月良宵,又身处贬居的寂寥之中,一个人行之无味,不禁叹问:谁能与吾为乐呢?“乐”为全文之精魄。‎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闪念之间,人、地跳跃而出,快得几乎不假思索: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此句也暗显出两人的感情笃厚。张怀民何许人也?他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两人同病相怜,感同身受,从中也可见出两人心有灵犀,神思契合。句中“承天寺”,又扣题一次。“寻”字写出急切访友的心情,写出急于寻人共赏月景的心情。同时,又传达出不知怀民是否在“家”的隐忧。‎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作者大喜过望,怀民不仅在寺,且还未寝。于是两人一起在庭院散步。句中点明了“夜游”的具体地点,三点文题。“夜游”,常时一般以为暗黑,但因前文已点出“月色”,顿令人心生光明之感,恰与作者此时心境吻合,怎会不令人“欣然”呢?“步”之一字,显出作者两人情态闲适、携手而游的景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是为文增色的写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传达而出。句中明喻、暗喻交错运用,以“积水空明”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文笔自是高出一筹。“水中”紧承上句,接着又设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来喻陆上树木“竹柏影”,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此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不都在写“月”。“无月”,自不能明了夜间“庭下如积水空明”;“无月”,而竹柏亦不会投影交横。这是明显的侧面衬托,曲笔写照。寥寥数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连两问,含义极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问“月”、问“竹柏”,实则是问“自心”、问“世人”、问“世间”。作者客观而问,主观而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淡淡的感叹声中让人们分明地听出诗人内心的丝丝忧楚和些些放达。“闲”之一语,是为“文眼”,包含不尽意味:那赏月的欣喜、漫步的闲适,那贬谪的悲苦、人生的喟叹……种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情感,尽在其中。虽口言“闲”而心难“闲”,作者当时心潮起伏的思绪,又怎是一个“闲”字了得!‎ 综观全文,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含深刻哲理。通过多种表达方式的有层次的运用,将月下美景、心中闲愁和盘托出。叙事,则依据实情一一道来,将自己所见、所念、所行平铺直叙,晓明通畅,同时,又于思虑的变化之中凸显出行文的跌宕起伏。写景,则通用比喻,以水中景致写庭下月影,使笔下的景物尤显空灵,更显出月色的皎洁和内心的清澄。抒情,则委婉曲致,欲吐还休,似闲还愁,作者仅只点出物景随人事而变迁的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层层人生感悟,都留待读者去深深体味。‎ 附:描写月的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 张九龄《望月怀远》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 《古朗月行》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境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十二月十五日》 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缪氏子《赋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 ‎——唐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