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测试题含答案(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情况的是( B )‎ 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20 g B.一辆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正常行驶速度约90 km/h C.衡阳市冬季平均气温约-12 ℃‎ D.同学们答题用的中性笔长度约18 mm ‎2.小科在上海“东方明珠”乘坐观光电梯上行的过程中,感觉自己离地面越来越远,小科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D )‎ A.自己 B.旁边的乘客 C.观光电梯 D.附近的房屋 ‎3.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我们听不到,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幅度太小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C.宇航员在月球上无需借助其他设备可以直接对话交流信息 D.用收音机听歌,能分辨歌曲的演唱者,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4.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解释成因正确的是( B )‎ A.图甲中在报纸上形成的光斑是光的反射现象 B.图乙是手影的形成,影子里几乎没有能量 C.图丙中铅笔看起来变弯折实际上是铅笔的实像 D.图丁中塔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5.对下列自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 A.春天,大雾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去,这是汽化现象 10‎ B.夏天,农作物上露珠的形成,这是凝华现象 C.秋天,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需要吸热 D.冬天,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粒,需要吸热 ‎6.小明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烧杯下面垫有石棉网,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B.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计示数没有达到100 ℃‎ C.杯口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D.撤去酒精灯,水立刻停止沸腾 ‎7.质量相等半径相同的空心铜球、铁球和铝球各一个(ρ铜>ρ铁>ρ铝),则空心部分体积最小的球是( C )‎ A.铜球 B.铁球 C.铝球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8.(雅安中考)如图为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 A.该物质是晶体,熔点为0 ℃‎ B.熔化过程持续了5 min C.该物质在B、C两点温度相等 D.该物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9.(多选)通过实验,得到了a、b、c三个实心体的m-V图像如图,‎ 10‎ 分析图像可知( CD )‎ A.a物质的密度最小 B.a物质的密度是c的两倍 C.b物质的密度是1.0×103 kg/m3‎ D.物质a组成的物体,质量越大,体积越大 ‎ ‎ 第9题图   第10题图 ‎10.(多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 )‎ A.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幻灯机 B.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 C.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则光屏上可呈现一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D.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右移动到一适当位置,可以在光屏上呈现一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 ‎11.如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1mm ,图甲中测得木块的长度为 2.70 cm。如图乙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3 min 48.5 s。‎ ‎12.张老师制作了一个声音炮(如图)。将塑料膜绷紧扎在圆桶的桶口,在桶底开一圆孔,在距离圆孔大约2 m的地方叠放一些空纸杯。用手迅速拍打塑料膜,发现纸杯被振落。此实验表明:声音能在 空气 中传播;声波能传递 能量 。‎ 10‎ ‎1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铁已然成为一张有重量的“中国名片”。小明乘坐高铁时看到路旁的树木疾速向后退去,这是以 高铁 为参照物。若列车时速为180 km/h,合 50 m/s。‎ ‎14.星期天,小明约小刚逛公园。在游玩时看见了一些现象,他俩从物理角度议论起了下列问题。‎ ‎(1)阳光下,小明看见自己在地面上留下了影子,可以用光的 直线传播 来解释。看见公园中红色的花朵,是因为花朵 反射 (选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的缘故。‎ ‎(2)来到湖边,小刚看见湖水中的鱼在蓝天白云间游弋。看见的鱼是光的 折射 形成的,看见的蓝天白云是光的 反射 形成的。‎ ‎15.小齐站在距平面镜1.6 m处整理衣着,他在镜中的像与他本人的距离是 3.2 m;当他沿着与镜面垂直方向水平移动1 m后,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将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6.(宜宾中考)眼球把来自外界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 倒立实像 (选填“倒立实像”或“正立虚像”),目前青少年近视现象十分严重,应加强用眼保护,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示意图的是 乙 图。‎ ‎17.如图所示,是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网红食品——分子冰激凌,其制作过程非常简单,在冰激凌上倒上液氮,即可制成,且制成的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 ‎(1)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196 ℃。液氮倒在冰激凌上后会迅速 汽化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冰激凌中的水凝固成冰,制成“分子冰激凌”。 ‎ ‎(2)分子冰激凌周围烟雾缭绕的“白气”形成的原因是 液氮吸热汽化,可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 。‎ ‎ ‎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0‎ ‎18.如图,照片是“罗塞塔”飞船上的数码相机在35 km高度拍摄的彗星表面,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彗星上的岩石是因为光射到岩石表面发生了 漫 (选填“镜面”或“漫”)反射。若该数码相机的焦距为30 mm,则数码相机的感光层(数码相机的感光层相当于普通照相机的胶片)到镜头的距离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60 mm。‎ ‎19.(咸宁中考)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调整物距u,测量对应的像距v,部分数据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如果u=27 cm,移动光屏可得到倒立、 缩小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照相机 (选填“幻灯机”或“照相机”)应用了这一原理。‎ u/cm ‎60‎ ‎30‎ ‎20‎ ‎15‎ ‎13‎ ‎…‎ v/cm ‎12‎ ‎15‎ ‎20‎ ‎30‎ ‎45‎ ‎…‎ ‎20.一个质量为100 g的量杯内盛有适量的水,量杯和水的总质量为0.58 kg。把一个小石块轻轻放入烧杯内的水中,石块沉到水底完全浸没在水中,此时水面所对刻度恰好为500 mL。用天平称出量杯、水和石块的总质量为0.632 kg。则该石块的体积为 20 cm3,石块的密度为 2.6×103 kg/m3。‎ 选择、填空题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答案 B D D B A A C B CD A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6分)得分:______‎ ‎11. 1mm   2.70   3   48.5 ‎ ‎12. 空气   能量  13. 高铁   50 ‎ ‎14.(1) 直线传播   反射  (2) 折射 ‎ ‎ 反射  15. 3.2   不变 ‎ ‎16. 倒立实像   乙  17.(1) 汽化 ‎ ‎ 吸收  (2) 液氮吸热汽化,可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__‎ ‎18. 漫   小于 19. 10   缩小 ‎ 10‎ ‎ 照相机  20. 20   2.6×103 ‎ 三、作图与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1.按要求作图:‎ ‎(1)如图1所示,一直角玻璃砖顶角为30°,一束光垂直AB边入射,画出这束光从AB边进入玻璃砖到AC边离开玻璃砖的径迹。‎ ‎(2)在图2中的凸透镜上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 ‎ ‎ 题图 答图 ‎ ‎ ‎22.我国古代的一部小说里写了这样一件事:某人说“去年的一阵大风把我家院内的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墙外了。”在学习了运动学的有关知识后,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理解的?‎ 答:人之所以看到“井”会被“吹到篱笆墙外去”,说明说这句话的人是以篱笆墙为参照物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井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井是静止的,即一般人不相信一口井会被大风吹到篱笆墙外去。‎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7分)‎ ‎23.小花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 ‎(1)根据实验记录他绘制了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冰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2)在10 min末这一时刻,杯里的物质处于 固液共存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 10‎ 固液共存态”)。‎ ‎(3)继续加热到水沸腾,此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且一直保持不变,则水的沸点是 98 ℃,这说明当时水面上方的大气压 低于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4)实验中看到有“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是由于 水蒸气液化 形成的。‎ ‎24.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焦距分别为10 cm和30 cm的两个凸透镜,为了顺利完成实验,你应该选择焦距为 10 cm的凸透镜;某同学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 ‎(2)将点燃的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此时光屏上呈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像的性质是倒立的 放大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如果此时将蜡烛和光屏对调,光屏上 能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拓展】‎ ‎(3)将某眼镜片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上又呈现烛焰清晰的像,这说明该眼镜片对光线有 会聚 (选填“会聚”或“发散”)作用。该眼镜片能用来矫正 远视眼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 ‎25.★小文和小红想测石块的密度,发现桌上的器材有:天平、砝码、烧杯、足量的水、胶头滴管。他们经过思考,进行下面的操作:‎ ‎(1)小文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小红认为此操作有误,错误是 没有将游码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 ‎(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石块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 10‎ 则石块的质量为 72 g。‎ ‎(3)为了测石块体积,他们进行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操作:‎ a.把烧杯中装适量水,并在水面的位置做好标记,并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03 g。‎ b.将石块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倒出超过标记处的水,并用胶头滴管使水面恰好在标记处,测出此时烧杯、水、石块全部的质量为145 g。‎ c.通过计算,求出石块的体积为 30 cm3,石块的密度为 2.4×103 kg/m3。‎ ‎(4)实验结束后,他们进行讨论:若b操作中倒出水后,水面低于标记处,这样的情况下测出的密度值将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 五、计算题(共19分)‎ ‎26.(5分)已知邯郸东站到秦皇岛的G6284次高铁,全程733公里,运行4小时6分钟。如表所示,是该次列车途径邢台东到天津西的一些车站的时刻表。求:‎ 车站 邢台东 石家庄 保定东 白洋淀 胜芳 天津西 里程 ‎0‎ ‎133‎ ‎248‎ ‎299‎ ‎389‎ ‎440‎ 到站时间 ‎8:59‎ ‎9:38‎ ‎9:58‎ ‎10:35‎ ‎11:02‎ 离站时间 ‎8:32‎ ‎9:02‎ ‎9:40‎ ‎10:00‎ ‎10:38‎ ‎11:05‎ ‎(1)该列车从邢台东到天津西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结果取整数)‎ ‎(2)该列车从石家庄到白洋淀的平均速度大约是多少?(结果取整数)‎ 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邢台东到天津西的路程为440 km、运行时间为t=11:02-8:32=2 h 30 min=2.5 h;‎ 从邢台东到天津西的平均速度:v===176 km/h;‎ ‎(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从石家庄到白洋淀的路程为:‎ s′=299 km-133 km=166 km;‎ 运行时间为t′=9:58-9:02=56 min,‎ 从石家庄到白洋淀的平均速度:‎ v′==≈178 km/h。‎ 答:略。‎ 10‎ ‎27.(6分)某同学用天平、玻璃瓶和水来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测得空瓶的质量为16.2 g,瓶中装满水后总质量为44.2 g,将瓶中水全部倒出并装满待测液体后总质量为49.8 g。(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1)玻璃瓶的容积;‎ ‎(2)待测液体的密度。‎ 解:(1)玻璃瓶中装满水时,水的质量:‎ m水=m2-m1=44.2 g-16.2 g=28 g,‎ 由ρ=可得玻璃瓶的容积:‎ V=V水===28 cm3;‎ ‎(2)玻璃瓶中装满待测液体时,待测液体的质量:‎ m液=m3-m1=49.8 g-16.2 g=33.6 g,‎ 待测液体的体积:‎ V液=V=28 cm3,‎ 待测液体的密度:‎ ρ液===1.2 g/cm3。‎ 答:略。‎ ‎28.(8分)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在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域举行。假设在演习中一艘鱼雷快艇以30 m/s的速度追击前面同一直线上正在逃跑的敌舰。当两者相距L=2 km时,发射一枚鱼雷,鱼雷在水中以60 m/s的速度前进,经过t1=50 s,艇长通过望远镜看到了鱼雷击中敌舰发出的火光,同时发现受损敌舰仍在继续逃跑,于是马上发出了第二次攻击命令,第二枚鱼雷以同样的速度前进,又经过t2=30 s,鱼雷再次击中敌舰并将其击沉。(不考虑光传播的时间)求:‎ ‎(1)第一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逃跑的速度v1是多大?‎ ‎(2)第二枚鱼雷击中敌舰前敌舰逃跑的速度v2是多大?‎ 解:(1)设鱼雷的速度为v0、鱼雷快艇速度为v,‎ 由v=可得s=vt,则:‎ v0t1=L+v1t1,‎ 10‎ 即:60 m/s×50 s=2 000 m+v1×50s,‎ 解得:v1=20 m/s;‎ ‎(2)鱼雷第一次击中敌舰时鱼雷快艇到敌舰的距离:‎ L′=L+v1t1-v t1‎ ‎=2 000 m+20 m/s×50 s-30 m/s×50 s ‎=1 500 m,‎ 从发射第二枚鱼雷到击中敌舰:‎ v0 t2=L′+v2t2,‎ 即:60 m/s×30 s=1 500 m+v2×30 s,‎ 解得:v2=10 m/s。‎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