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白杨礼赞课件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白杨礼赞课件新人教版

诗词中有很多托物言志的佳句,有写“竹姿”的,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写“梅影”的,如:新课导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字面上写的是“竹”“梅”“柳”,实际上赞颂的是人的坚韧顽强、生机勃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白杨礼赞》。有写“柳韵”的,如: 15白杨礼赞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重点)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难点)感受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 何为礼赞?表示崇敬和赞美。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因为白杨树不平凡。 1896—198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等。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有改动。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1940年5月,作者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邀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作者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心。作者便写下了这篇歌颂北方抗日军民的文章。写作背景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文体知识 字词学习生难字锤炼()主宰()倦怠()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晕圈()倔强()婆娑()虬枝()楠木()秀颀()pósuōzǎidǐchuídàiyínjuéjiànɡqiúnányānyùnqí 【锤炼】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练、纯熟。【无边无垠】没有边际;无限广阔。【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恹恹】形容精神不振的样子。词语解释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崇敬之情。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5、6):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外形,揭示其不平凡的内在气质。第四部分(7、8):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直接点明其象征意义。第五部分(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课文讲解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不平凡”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使文章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首尾呼应 第2段中,作者写黄土高原景象的目的是什么?◎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用黄土高原的“雄壮”来正衬白杨树的不平凡;用黄土高原的“单调”来反衬白杨树带给人的惊喜。◎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欲扬先抑“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第2段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在结构上,既照应首段,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既是对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补叙,以“极普通”衬托“不平凡”,也是为下文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军民预设的伏笔。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总的形象干枝叶皮力争上游笔直,绝无旁枝向上,紧紧靠拢片片向上光滑淡青色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倔强挺立参天耸立不折不挠 白杨树在西北极常见,不被重视,因而它“极普通”;但白杨树有极强的生命力,它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因而它“不平凡”。这些都和北方农民相似。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正是用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文章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却又多次说它是“极普通”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突出了白杨树的独特风格与个性,很自然地由赞美树过渡到赞美人。“它没有婆娑的姿态……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欲扬先抑 第一个反问句由树及人,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下文盛赞埋下伏笔。第二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显示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作者在第7段连续使用四个反问句,其用意是什么? 第三个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坚强战斗、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军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协调和完整。“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 1.作者是怎样以审美的眼光来观察并表现白杨树的“美”的?深入探究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给人一种壮美之感。 文章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描绘了白杨树的“外形美”:它的干是笔直的,它的丫枝一律向上,它的叶子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 文章还重点写了白杨树的“内在美”: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形象中蕴含着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的“内在美”。 作者通过联想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美”:它不仅象征着北方的农民,而且象征着我们民族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赞美白杨树来歌颂北方农民和他们的精神。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来表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歌颂北方农民和他们的精神?这种写法有什么妙处? 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可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更能增添文章的表现力。 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坚强不屈朴质严肃力求上进干——笔直枝——靠拢叶——向上皮——光滑白杨礼赞力争上游(形美)内在气质靠紧团结倔强挺立不折不挠有斗争精神(神美)——“雄壮”“伟大”(景美)结构梳理 主旨概括文章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写作借鉴1.象征手法,托物抒情。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它既是西北大地上傲然挺立的普通树木,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通过联想,由树及人,借白杨树歌颂了与其相似的北方农民。这里,白杨树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2.线索分明,结构精巧。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起笔便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我赞美白杨树!”然后,从景、形、神三个方面尽写白杨树的 “不平凡”。先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再从外形写到气质,最后在抒情与议论中直陈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再次疾呼“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以突出主题。 题白杨图茅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拓展延伸 课后作业朗读并背诵课文第6—8段。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