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社戏》 人教版(2016部编版) (1)_人教版(2016部编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八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社戏》 人教版(2016部编版) (1)_人教版(2016部编版)

童年: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呵,童年却是—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 社戏鲁迅短篇小说 学生默读课文l.了解课文内容,标出段序。2.画出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3.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给下列划线的字的注音:踱步颇归省行辈撺掇凫水潺潺宛转duópōxǐnɡhánɡcuānfúchánwǎn (欺)侮:wǔ(不)惮:dàn絮叨:xù怠(慢):dài撺掇:cuānduo蹿:cuān凫(水):fú脊梁:jǐ屹(立):yì(家)眷:juàn篙:gāo吁(气):xū皎(洁):jiǎo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功)夫fu 作者鲁迅: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代表作: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认识小说:小说——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人物、情节、环境——小说的三要素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 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 平桥村老照片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结构。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1)看戏前(2)看戏中(3)看戏后(1—4段)(5—30段)(3l一40段)社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1.请同学朗读第一部分。2.第一部分中有一个词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请同学们把这个词找出来。(“乐土”) 3.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1)“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可以得到优待;(2)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3)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4)第一盼望的是到赵庄看戏 鲁迅故乡——绍兴 钓虾 农村孩子放牛 4.这一部分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1)交代了我为什么会到平桥村去及平桥村的环境特点2)引出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小朋友3)前三乐为“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铺垫。突出看社戏是在平桥村最大的乐事。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深深怀念的。 第二部分1.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月夜航船()赵庄看戏()归航偷豆()层次及事件1-45-3031-40看戏波折()5-910-1314-2122-30 第1层看戏波折(5—9)“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一部分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去外祖母要担心转机八叔公的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与我同去“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看戏出现了波折,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课文通过什么描写来表现“我”的这一心情,请找出相应的语句。沮丧、压抑1)心理描写:总之,是完了。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2)动作描写: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 出现转机之后呢?从转机中你能看出双喜是怎样的一个小伙伴?高兴、欢快及问题解决后的轻松转机部分初步体现了双喜的聪明:“大悟似的提议”“又看出底细来了” 一、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二、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夏夜行船 第2层月夜行船1.“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轻松”“舒展”从感觉上写出了“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与上文的沮丧、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2.找出小伙伴们行船的语句第10段:“大家跳下船———向赵庄前进了” 点磕退后上前架 对小伙伴们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这些下船的动作显示出他们确实是“弄潮的好手”,表现了他们的能干。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11段该段写景从多方面着手:1)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2)修辞 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感觉: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 (踊跃在这里的意思是跳跃,是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修辞手法: 赵庄看戏(14~21)讨论:1、戏好看不好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好看。一是铁头老生不翻筋斗,二是也没有“我”最爱看的蛇精和跳老虎。三是最怕看“老旦”,然而“老旦终于出了台”,并不停地唱着。 白天看社戏 2、孩子们爱不爱看?从哪里表现出来?不爱看。表现:稀奇、渐不明显、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哈欠、各管自己谈话。(侧面描写) 如今的社戏表演 社戏 1、叙述者2、双喜3、阿发请3位同学朗读24~30段归航偷豆 1、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豆”?为什么“偷”?岸上的田里2、“偷”谁家的?阿发家、六一公公家。“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思考品评: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3、为什么要写偷豆呢? 第三部分看戏后的余波 自读第31至40自然段,讨论六一公公的形象。看得出来,他对孩子们偷吃他的豆并不怎么介意,还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夸奖他的豆好吃,他又感激又得意。因为细心播种、耕作的成果受到肯定,他就这么高兴,这正是劳动者淳朴厚道本质的表现。 1、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2)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3)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淳朴、好客)(淳朴、好客、热诚)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的老人。 2.分析人物形象1.在作者刻画的一群可爱的农村少年中,双喜最抢眼。试作简要分析。⑴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深入探究 ⑶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⑷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⑸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深入探究 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深入探究 阿发、桂生的朴实厚道、纯洁无私深入探究 评人物,简笔式速写课文塑造了热情的伙伴和淳朴的乡民形象,用“我喜欢文中的XX(人物),因为他(他们)……(评价其性格、品质),比如……(举人物表现)”的句式,写三言两语,简笔勾勒人物形象。 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思考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主题归纳本文叙述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面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描绘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永远无法重现的消逝了。每每忆及,总会有一种惆怅的失落感,而人们对永远失落和不可重复的岁月总会去追寻它的美感来,再用感情堵上金色的光泽。《社戏》的结尾,就是诱导人们追忆这种“永远失落的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