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七年级下语文课件蜡 烛 (2)_鲁教版
一、学习目标 • 1.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理解“老妇人” 的人物形象,学习掌握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 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 2. 理解文中“蜡烛”的深层含义。 • 3. 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 情谊。 二、检测预习 1、拂晓 耸立 地窖 匍匐 精疲力竭 鞠躬 肃穆 瓦砾 腋窝 颤巍巍 2、文学常识 通讯:记叙文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 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 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是叙事 ,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形象更加 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3、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1915-1979) 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 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 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 。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 部曲《生者与死者》、《军 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 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 三、初读感知内容 请结合记叙文的六要素,快速阅读课文, 找出或概括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 葬了烈士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 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 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 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 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 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 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 六十年后的今天,回首二战的历史,那一幅 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 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二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 二 战 风 云 南京大屠杀 二战风云 二战(西西里登陆)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盟军登陆抢占海滩 诺曼底登陆 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 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 达成协议。10月5日,签署了关于 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 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 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 ,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 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 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切断驻希腊的 德军“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 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 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 四、细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1、请在文章中勾画出最能体现炮火猛烈的语句?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 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 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 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 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这11处的炮火体现出什么? 体现出敌人的疯狂,战争的紧张激烈,环境险恶。 3、这位老妇人是如何到达方场,如何安葬 这位红军烈士的?快速阅读15——26段,圈 画出相关动词,并说说从这些动词中,你看 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妇人? (提示:我从“ ”句中的“ ”、“ ” 等一系列动词中,看到 一位老妇人。) 从容镇定、奋不顾身、视死如归、 对死者充满慈母般的爱以及对死者的崇 敬和悼念。 五、探究主旨,体会情感 1、阅读28—44段,找出描写蜡烛的语句读一读,在 这场蜡烛与炮火的较量中,谁取得了胜利?这支不 屈不灭的蜡烛象征着什么?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 特殊的意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 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看似微弱的、不堪一击的蜡烛为什么能战胜不可 一世的炮火呢? 正义:爱、奉献、光明 作业 课后阅读魏巍的《东方》、《谁是最可 爱的人》,体会这种跨越国界的情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