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学期语文 第13讲 文言文阅读(一)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一上学期语文 第13讲 文言文阅读(一)

第13讲 文言文阅读(一)‎ 开篇语 文言文的重要地位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有“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这样一个个耳熟能详、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更有《滕王阁序》《兰亭序》《梦溪笔谈》《水经注》等千古名篇。‎ 文言文是源远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博大精妙呢?学好文言文,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自己亲近文本,才能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吸取前人的智慧。‎ 学习方法 一、诵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二、积累 常用词语、常见语法现象的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 例如:吾欲之南海:‎ ‎《古代汉语词典》在学习中将碰到的和“吾”释义为第一人称“我”的词进行一个归类。‎ 例如:“余年幼”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另外,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的学习也涉及一些语法知识,需要我们同学有意识地进行归纳总结,这样的好习惯会使我们驾轻就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 ‎ 直译:为什么不试试鞋子用脚?‎ ‎ 意译: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三、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及方法 原则:信(准确)、达(通顺)、雅(优美)‎ 方法:留、译、增、删、调 例句:何不试之以足? ‎ ‎ ——为什么不试试鞋子用脚呢?‎ ‎ ——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例句:影布石上 ‎ ——影子映石头上。‎ ‎ ——(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 课文范例 ‎1、猜一猜这篇文章写的是谁?‎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有一位“高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凭着自己高尚的人格和高超的智慧,被孔子赞为“君子”,被诸侯奉为“圣人”。‎ ‎2、学习目标 ‎①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②掌握文中的特殊句式:倒装句、判断句。‎ ‎③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 ‎④领略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热爱祖国的品格和机智善变的才能。‎ ‎3、原文:‎ ‎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4、文学常识:‎ 晏子,名婴,字仲平,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是战国时期的人搜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的。全书共8卷,215章。每章由一个小故事构成,以晏子为中心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5、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就(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名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味道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相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6、探究 ‎(1)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是什么?‎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宴席上,楚王极富侮辱性的一句话是什么?他是把矛头指向晏子,还是齐国?‎ ‎——“齐人固善盗乎”;齐国。‎ ‎(3)那么晏子反击楚王的目的是?‎ ‎——维护国家尊严。‎ ‎(4)明知楚王栽赃陷害,又不能立时澄清事实,晏子是如何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而又不失礼节的?‎ ‎——晏子用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陈述原因是“水土异也”,顺理成章地推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5)从晏子的言辞反击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说理要找准切入点,使对方接受并被自己的思路牵制;‎ ‎②面对突发情况要从容、镇定;‎ ‎③说服别人时态度要平和、言辞要委婉,不卑不亢;‎ ‎④平日里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才能够以理服人。‎ ‎(6)综合思考:文中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了解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止。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重要的辅助手段。楚自从庄王一鸣惊人之后,迅速崛起,国力日强,骄横日甚。楚王更是野心勃勃,想要称霸诸侯,经常派兵攻打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国家,以显示自己的强大。一时间,迫于楚国的压力,诸侯国纷纷到楚国称臣朝贡。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在诸侯中称霸的盛世已过,虽国力远不及楚国,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为了摆脱楚国的威胁,加强两国间的关系,齐王派遣晏子到楚国做友好访问。‎ 其次,分析人物——要回到文章中去“咬文嚼字”。‎ 正面:应对楚王的举止、言谈:‎ ‎ 在举止上,避席对曰 ‎ 在语气上,用揣度、疑问的形式 ‎ 在用语上,用“婴闻之”留有余地 ‎ 在方法上,用类比推理 ‎ ‎“橘生淮南则为橘……使民善盗耶” ‎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源于水土不同、环境不同,从而推理“人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结论。晏子以事物两相类比辩得水到渠成,足见其智慧。同时“民生于齐不盗”是对齐国人的褒奖,是对齐国的赞誉,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入楚则盗”则是对楚王君臣的有力反击。 ‎ 侧面:‎ ‎ (1)“笑”:有楚王的自嘲、有尴尬、有懊恼,也有对晏子的深深折服。‎ ‎ (2)一“熙”一“病”,把“侮辱”轻描淡写为开玩笑,是掩饰、是无奈,同时晏子的高大形象从楚王的感慨中折射出来。‎ ‎7、小结:‎ 晏子以国家尊严为重,对楚王君臣的肆意侮辱,体现了一位使者的外交风范和爱国情怀以及他不卑不亢的气节。对答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充分表现了他出众的辩才和卓越的政治才能。真可谓:晏子使楚,不辱使命,勇挫楚王,捍卫尊严。‎ 晏子是一位庄重有礼、机智善辩,能捍卫国家尊严的外交家。‎ 课后作业 晏子使楚①‎ ‎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②,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③。晏子不入, 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④,从大门入。‎ ‎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⑤,张袂成阴⑥,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⑦,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⑧,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注释】‎ ‎①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②短:矮小。③延:邀请。‎ ‎④傧者:指古代宫廷中 接待宾客的官员。更:更换。‎ ‎⑤临淄:齐国都城,在今山东省境。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⑥袂:读mèi,袖子。⑦踵:脚后跟。‎ ‎⑧其贤者使使贤王:即“使其贤者使贤王”。第一个使作介词,第二个使作动词,出使。下句句式同。‎ 思考:楚国君臣是怎样一再刁难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