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 第五单元 ‎ ‎ 本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主题分析】‎ ‎ 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始终面对着如何与动物相处共存的问题。本单元课文就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也有的表现了与动物的矛盾冲突。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让我们更加尊重动物、善待生命。‎ ‎【教学目标】‎ ‎ 1.积累本单元的文学常识。‎ ‎ 2.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 3.领会和概括文章表达的基本情感语主张。‎ ‎ 4.了解作者表达感情的主要方法,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 5.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重点难点】‎ ‎ 1.欣赏优美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情感。‎ ‎ 2.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 ‎ 3.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 ‎【教学指导】‎ 1. 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 主动阅读文本,反复诵读课文。‎ ‎3.深入思考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与动物如何相处、共存的严肃命题,树立起建设美好地球家 园的责任意识。‎ ‎ 【课时安排】‎ ‎ 《猫》 2课时 ‎ 《鸟》 1课时 ‎ 《动物笑谈》 1课时 ‎ 《狼》 2课时 ‎16 猫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 ‎ 课本第96-101页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等词语。‎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3.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4.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5.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文字,在文学中寻找问题、找到答案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猫》中写“我”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作者简介】‎ ‎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污涩(sè) 怂恿(sǒng yŏng)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jiè)‎ 怅然(chàng) 诅骂(zǔ) 妄下断语(wàng)   ‎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结合下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隔壁要来的 舅舅家抱来的 张妈捡来的 外形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 浑身黄色,很可爱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后来毛被烧脱了几块,更难看 性情 活泼 较第一只更活泼,更有趣,会捉鼠 天生忧郁,不活泼,懒惰 地位 宠物 宠物 若有若无 不大喜欢 结局 病死 丢失 打跑而死 ‎(二)问题探究 ‎1.三只猫的结局如何?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丢失。第三只猫:打跑而死。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 ‎“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 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 的。‎ ‎2.文章生动地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明确:(1)句子: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分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了小猫的形态。“滚来滚去”与“白雪球”照应,更显出猫的活泼可爱。 ‎ ‎(2)句子: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分析:“一二个小时”表明时间之长,即使如此,“我”也是“微笑着”度过的。本句直接抒发愉悦之情,对小猫的喜爱溢于言表。‎ ‎(3)句子: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分析:乱跑,爬树,捉蝴蝶等行为,直接写出了第二只小猫的活泼。‎ ‎3.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很快消失,不幸随之而来,第三只猫的不幸是什么?(跳读第17-29段) ‎ 明确:被主人误认为偷吃了芙蓉鸟。‎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明确:“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 ‎5.谁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明确:凶恶的黑猫。“逃”:做贼心虚。“衔着”:铁证如山。‎ ‎6.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第一只猫:快乐 难过、酸辛。‎ ‎ 第二只猫:愉悦 怅然、愤恨。‎ ‎ 第三只猫:厌恶 悔恨、自责。‎ ‎【课堂小结】‎ ‎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不被注意;春天来了,它仍不活泼, 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 ‎【课后作业】‎ ‎ 生活中你是否有过冤枉动物或别人,或被人冤枉的经历?请简单写下来,并写出你现在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猫》课文内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本文的写作特色。‎ ‎【新课讲授】‎ ‎(一)问题探究 ‎1.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明确: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受冷遇,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 ‎2.下面的两个句子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明确:那一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 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愿意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明确: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3.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明确:第二只猫是宠物,如果它咬死芙蓉鸟,当然也觉心疼,但会把责任归咎于张妈不小心,至于猫呢,还会觉得它越来越能了。‎ ‎4.品味下列语句。‎ ‎(1)“三妹常常取了……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扑”字妙在何处?‎ 明确:这一句用一“扑”字不仅塑造了一只活泼可爱的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唤起了我们的想象—小猫逗玩的动态、情态如在眼前。作者喜爱的感情也因此表露无遗。‎ ‎(2)“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这一句表现了作者对黑猫怎样的感情?句中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这一句表示黑猫是咬死芙蓉鸟的真凶,作者自然对它愤恨、气恼。句中“逃”“衔着”最具表现力,“逃”表现黑猫做贼心虚,“衔着”表明铁证如山。‎ ‎(3)“想到它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将“我”的“暴怒”“虐待”比喻为“刺我的良心的针”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我”的极度愧疚之情,用“针”形容造成的痛苦之大。‎ 5.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单独成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的特点。‎ ‎(二)写作特色 ‎1.描写生动,抒情真挚。‎ 本文描写很生动,能够抓住特点作恰当的细节描写,无论是猫的各种形态还是一家人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抒情也很真挚,三次养猫,结局不同,心情也不同,或“难过”“酸辛”,或“怅然”“愤恨”,或追悔莫及,抒情笔墨虽有浓淡,然而情态毕现,都很有感染力。‎ 2. 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养猫是本文记叙的中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与亡失为线索展开,都有发生、发展和结局,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按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作品首尾的呼应和文中伏笔的设置,使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 3. 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事来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是本文最大的亮点。文章虽然从表面上看是在讲述三只猫的不幸命运,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文中猫的不幸命运,其实正是旧中国众多贫苦者、弱小者不幸命运的写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侮辱和蹂躏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根本没有办法逃脱,也就是说,他们的悲剧是必然的。正如文中的张妈,猫被无辜痛打后尚能悲鸣,而她对主人的无端怪罪只能默默无言,连辩护的权利都没有,作者把这一深刻的主题通过三只猫的遭遇表现出来,可谓匠心独具。‎ ‎【课堂小结】‎ ‎ 无论做任何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带着某种私心和偏见,违背客观实际情况去加以处置。否则就会出偏差,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课后作业】 ‎ ‎ 1.做课后相关练习。‎ ‎ 2.预习第18课。 ‎ ‎【板书设计】 ‎ 第一只猫:可爱小猫因病亡→酸辛、难过(首次养猫)‎ 第二只猫:活泼有趣却亡失→怅然、愤恨(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平白无故蒙冤屈→暴怒、愧疚(永不养猫)‎ 拒绝主观臆断 ‎ ‎ ‎ ‎ ‎ ‎ ‎17. 动物笑谈 教学导航 ‎【教学内容】‎ 课本第107—113页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通过作者风趣诙谐的语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作为科学工作者的敬业态度。‎ ‎3.理解大皇冠鹦鹉“可可”与人建立的亲密关系。‎ ‎4.了解劳伦兹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他对动物行为科学工作的执着与热爱。‎ ‎【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因为他有一枚魔戒。本文的作者也能够跟动物交谈,但是他不需要借助魔戒,那么他是如何跟动物交谈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作者简介】‎ 康拉德·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1973年由于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攻击的秘密》《雁语者》《狗的家世》等。‎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一个魔戒,所罗门王戴着它,就能够听懂鸟兽鱼虫的语言。生物学家劳伦兹愿意相信这个传说,他将给世人“谈谈动物的私生活”看成自己的责任,于是他写了一系列科普作品,《所罗门王的指环》是最受欢迎的一部,课文《动物笑谈》恰是其中一个精彩的片段。‎ 1. 为什么艾顿堡的居民都把“我”当疯子?‎ 明确:因为作者怪诞的实验行为经常让人难以理解,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专业素养。‎ 2. 课文写了和黄冠大鹦鹉“可可”有关的哪几件趣事?‎ 明确:写了黄冠大鹦鹉“可可”的三件趣事:①“可可”迷路。②“可可”咬掉“我”父亲的扣子。③“可可”把“我”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 ‎(二)问题探究 ‎1.新出生的小水鸭有什么本能?为了让小水鸭跟着“我”走,“我”是怎样做鸭妈妈的?‎ 明确:和小鸭子一样,匍匐着、蹲着走,还要不停地像母鸭一样叫唤。‎ ‎2.劳伦兹对动物的关爱获得了大大超出他预料的收获,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明确: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毋庸置疑的真理。而劳伦兹对动物的付出不是简单的时间和体力的付出,其背后是一颗对世间万物博爱的心灵,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理解和敬畏,劳伦兹用他的仁慈和诚实换得了动物们全身心的信赖。其实地球上的动物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人,人类用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回报人类,当我们再抱怨其他生命或自然带给我们的不幸时,想一想劳伦兹的付出和我们自己的行为,怎样更好地生存的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3.说说劳伦兹作品的语言特点。‎ 明确:亲切自然,充满了爱心。劳伦兹将自己与动物之间的研究与被研究、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变成了“亲子关系”,于是他笔下流淌的不只是文字,还有爱与亲情。‎ ‎【语言特色】‎ 本文的语言,饱含深情而又生动活泼,科学严谨而又不乏幽默,作者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就蕴含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品味去领悟本文的精髓。‎ ‎【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水鸭子实验和黄冠大鹦鹉“可可”的趣事这两件事,讲述了作者专注于动物行为研究,为探求科学真理常常不顾自己的尊严与动物打成一片的故事,表现了作者作为科学工作者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文章语言诙谐风趣,令人忍俊不禁。‎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有人说,劳伦兹就像老顽童,可以一边学鸭子叫一边带着小鸭子走,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劳伦兹有了怎样的认识和评价?‎ ‎3.与同学们讨论应该怎样具体生动地描写动物的行为,然后写一写。‎ ‎【板书设计】‎ 水鸭子实验 ‎“我”—学鹦鹉叫 人们—定在那里 动物笑谈 ‎“我”—暗自得意 人们—脸色煞白 忘我的工作精神 极高的专业素养 提出问题 细致观察 猜想假设 实验证实 实验结果 黄冠大鹦鹉“可可”‎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 对“我”依恋 ‎ 迷路 咬掉父亲的扣子 将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 ‎18. 狼 ‎【教学目标】‎ ‎1.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复述故事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3.了解狼阴险狡诈的本质,学习屠户运用智慧与狼搏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3.了解狼阴险狡诈的本质,学习屠户运用智慧与狼搏斗的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狼历来是狡诈、残忍、贪婪的代名词,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就记录了有关屠户与狼斗智斗勇的三则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短小生动又意味深远的寓言故事,去感受一屠杀两狼的智勇。‎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他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 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家境贫困。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能够接触底层人民生活,并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成就最高的作品集。“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 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有短篇小说四百九十一篇。题材大多来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新课讲授】‎ 整体感知 1. 朗读。‎ (1) 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生疏的字词。‎ (3) 学生齐读,要求能准确、流畅、有节奏地朗读全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采用勾画圈点法找出每一段的重点字词或重点语句。)‎ 2. 译读。‎ (1) 学生结合注释、查阅工具书,自读自译。疑难问题可与同学交流,也可问老师,还可勾画出等待集体解决。‎ (2) 集体交流疑难问题。‎ (3) 检测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情况。‎ (4) 教师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指出问题并做正确解释。‎ (5) 教师选择一名或几名学生,朗读并翻译全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翻译)‎ 3. 理解。‎ (1) 在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学生可分小组讨论)‎ 明确: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人,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定能取得胜利。‎ 4. 研讨与练习。‎ 教师提出有关课文理解的几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 (1) 课文写两只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从课文中找出较量双方各自占据的不同的客观条件,并加以分析。‎ 提示:从时间、地点、力量悬殊以及物资等几方面加以考虑、分析。‎ (2) 双方在主观态度上采取了什么方式进行较量?(从课文中找出,加以分析。)‎ 提示:①屠投以骨,再投骨,直至骨尽;两狼并驱如故,缀行甚远。②‎ 屠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狼前后夹击,欲致人于死地。‎ (1) 双方的较量可谓斗智斗勇,看看人和狼的“智”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说说理由。‎ 提示:从人懂得借助外在条件,变被动为主动以及化整为零,一一击破的方式克敌制胜;狼懂得以分散注意力、前后夹击等方式战胜对方这些方面去考虑、去分析。‎ (2) 双方较量的后果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课后作业】‎ 1. 搜集有关狼的成语或故事,与同学们交流。‎ 2. 思考狼被杀的原因,以及这个故事给你的启发。‎ ‎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狼》的课文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来从细节角度赏析本文,学习蒲松龄的文言小说的写作方法。‎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 ‎1.狼的贪婪和狡猾分别表现在哪里?‎ 明确:“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眈眈相向”等语句,刻画出狼的贪婪、凶残、得寸进尺的本性;“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将隧入”等语句,刻画出狼的狡猾、阴险。 ‎ ‎2.文章是如何刻画屠户形象的?(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方面进行分析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 明确:(1)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 ‎”“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护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大获全胜。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的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全文表现了狼的哪些特点?‎ 明确:全文表现了狼的凶恶、贪婪、狡猾又愚蠢的特点。两只狼发现了屠户,立刻跟了上去,尽管屠户“投以骨”,仍“缀行甚远”,不依不饶、凶恶贪婪的本性暴露无遗。而对屠户“奔倚”“持刀”,两狼决定前后夹击,一狼犬坐于前,“盖以诱敌”,一狼则绕道背后,“已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见它们的狡猾。‎ 可是狼毕竟是动物,虽然屠户持刀相向,狼被屠户开始的软弱所迷惑,认为他不敢主动进攻,所以放心地眯着眼睡,而且两狼前后夹击,分散了力量,使屠户能各个击破,可见狼的阴险狡诈透出了愚蠢,正像结尾中说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一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这则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文中写到的这两只狼能施展诡计,前后夹击,显现了它们的贪婪、阴险、狡诈。尽管如此,它们最终还是毙命于屠户刀下,因此作者的议论告诉人们: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被识破、被歼灭的。‎ ‎【写作特色】‎ 本文篇幅较短,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如:“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明白: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4.狼很狡猾,可最终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板书设计】‎ 狼 议论:止增笑耳 叙事 两狼 屠户 遇狼→开端←缀行甚远 惧狼→发展←一止一从 御狼→再发展←眈眈相向 杀狼→高潮和结局←两狼毙 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