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3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测试卷03 考试范围:初二上1-2单元 一、选择题(25小题,共50分)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址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生活于 A.距今三四百万年前 B.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C.距今约七十万年 D.距今约二十万年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有170万年。这就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会人工取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居住在房屋里 D.北京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是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但是使用石器劳动的说法不正确,A项符合题意;北京人不会人工取火御寒照明,B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不是居住在房屋里,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3.古人类学家认为:“假若给他们穿戴上现代人的服饰和我们站在一起,谁也不会用奇异的眼光多看他们一眼。”请你推断这指的是下列哪一种人? A.山顶洞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元谋人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假若给他们穿戴上现代人的服饰和我们站在一起,谁也不会用奇异的眼光多看他们一眼,故A符合题意;蓝田人、北京人、元谋人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4.历史图片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组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 A.元谋人 B.半坡居民 C.北京人 D.河姆渡居民 【答案】B 【解析】考查点:半坡居民。解题思路:根据“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彩陶盆”等信息可知,该地的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内,在生产生活中使用陶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今天的黄河流域,采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点的是彩陶,其中以人面鱼纹彩陶盆为典型。B正确;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现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定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尚未开始定居生活,AC错误;河姆渡居民由于生活在潮湿多雨的长江流域,所以多采用的是干栏式房屋,D错误。综上故选B。 5.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雨水充沛,气候湿润,虫兽较多,深深影响着农耕时代的农耕文化。下列各项中最符合此地农耕时代人类定居要求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比较湿润,住干栏式房屋,因为干栏式房屋能够防潮,防止野兽的侵袭,因此最符合河姆渡人定居的是干栏式房屋,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都不适合河姆渡的湿润气候进行定居,不符合题意。故选B。 6.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域,因为 A.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B.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 C.环境优美、风景秀丽 D.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大河流域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故D符合题意;适宜航行、交通便利不属于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域的原因,排除A;河流湍急、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不属于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遗址都在大河流域的原因,排除C。故选D。 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大禹 B.炎帝、黄帝 C.蚩尤、大禹 D.炎帝、蚩尤 【答案】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有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展开大规模战争。最后炎帝战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炎黄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B正确;排除ACD,故选B。 8.在我国,文字的渊源可追溯到传说时代,相传文字的创造者是 A.仓颉 B.嫘祖 C.黄帝 D.伶伦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的属下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妻子嫘祖擅长纺织,会缫丝,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9.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你认为应该是 A.黄河 B.长江 C.淮河 D.珠江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的是大禹治水,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水”即大禹治理的河流。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禹是继黄帝、尧舜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由于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舜年老时推举治水有功的禹做部落联盟首领。故答案为A。 10.下列关于夏朝的叙述,错误的是 A.建立者是禹 B.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世纪 C.建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D.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时应该是公元前21世纪,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夏朝建立者是禹、建立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它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故ACD表述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1.某同学在学习夏商周的历史时,把夏桀、商纣和周厉王归为一类,你认为他这样归类的标准是 A.他们都以残暴著称 B.他们都是开国之君 C.他们都轻徭薄赋,勤于政事 D.他们都重用人才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都以残暴著称,桀是夏朝末代君主,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纣是商朝末代君主,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商朝灭亡;周厉王统治残暴,结果发生国人暴动,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2006年7月,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殷墟”为我们研究哪一朝代的历史提供了依据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13.“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材料说明诸侯应承担的义务是 A.定期朝见天子 B.进献贡物 C.服从周王调兵 D.定期服役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代表周天子治理诸侯国,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觐天子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等。故材料说明诸侯应承担的义务是服从周王调兵。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C。 14.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青铜器 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 ③四羊方尊是世界上已知的最重青铜器 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青铜器,①符合题意;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④符合题意;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②不符合题意;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知的最重青铜器,③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5.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图所示文物的发现,可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甲骨文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种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称其为甲骨文,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6.下列不属于甲骨文造字方法的是 A.象形 B.会意 C.形声 D.音符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音符不属于甲骨文造字方法。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7.常州曾上演“烟雨春秋”水影秀,以水为台,以天作幕,展现了一个激情动荡的春秋时代。在这场演出中,哪一历史人物不能出场 A.周武王 B.齐桓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展现了一个激情动荡的春秋时代”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武王是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不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他不能出场,所以答案选择A。 18.下列关于春秋时期历史现象的表述,错误的是 A.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 B.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C.诸侯听从周天子调遣 D.民族大规模的交融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品增加,商业活动活跃,很多城市出现商品交易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使用。由于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各民族长期交往与斗争,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选项ABD关于春秋时期历史现象的表述是正确的,但是不符合题意。关于春秋时期历史现象的表述,“诸侯听从周天子调遣”是错误的,因为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不听从周天子调遣,互相争霸。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9.下图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A.秦、楚、齐、燕 B.燕、齐、楚、秦 C.齐、楚、秦、燕 D.燕、齐、秦、楚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战国七雄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①齐国主要在山东北部,都临淄,经济实力最强;②楚国地域最广大,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大部,以及云南贵州江西等省的一部分,最强盛的时候包括长江中下游和河南陕西的一部分;③秦国军事实力最强,后来统一中国,主要关中地区就是现在的陕西、甘肃一代,都城在咸阳;④燕国较弱,大体在河北的北部和辽宁南部一带,都城蓟。因此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齐、楚、秦、燕,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正确,排除。故选C。 20.某同学讲述一场著名战役:接到齐国出兵的消息,魏惠王任命太子申和庞涓为统帅,调动十万大军迎击齐军。孙子采用“减灶诱敌” 的计谋,以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魏军果然中计,以轻装部队日夜兼程,紧追不舍,不知不觉就钻进了齐军的伏击圈。这场战役是 A.三家分晋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用“减灶诱敌”计谋的是马陵之战,选项C符合题意;三家分晋标志进入战国阶段,选项A不符合题意;桂陵之战运用的是围魏救赵,选项B不符合题意;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某校七年级(2)班的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这课时,表演了一出历史短剧。下列各项,错误的是 A.甲同学扮演秦孝公任命商鞅主持变法 B.乙同学扮演被国君派往地方任职的官吏 C.丙同学扮演获得军功的大将接受爵位 D.扮演秦孝公的甲同学向全国颁旨:禁止土地自由买卖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了土地公有制,故D项不正确,其他选项叙述正确,故选D。 22.“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古人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若要深入研究这种思想,你要查阅 A.《诗经》 B.《论语》 C.《道德经》 D.《韩非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无为”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是道家的创始人,创作了《道德经》,所以答案选择C。 点睛:《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这些知识点,需要同学们牢记。 23.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孔子的讨论,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甲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乙说:他提出了“仁”的学说 C.丙说:他是教育家,对教育贡献很大 D.丁说:他主张“兼爱”“非攻”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 的学说,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对教育贡献很大,ABC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4.在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就是法家代表人物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主张改革,提倡法治”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D项符合题意;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A项不符合题意;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B项不符合题意;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出现 ②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 ③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④各个学派彼此对立,互不相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宣传思想的方式主要是聚众讲学,各学派提出了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各学派之间互相争辩又相互影响,故④表述错误,含有④的BCD排除;百家争鸣是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下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故A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发现了两颗远古人类门齿化石和一些祖糙的石器,还发现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 材料二 1930年考古学家首先发现有被火烧过的鹿角,然后陆续发现洞六遗址有很厚的灰烬层,灰烬的底层,多为黑色物质,据化验是草木炭灰。以上遗物遗迹说明:他们已经能使用并控制火,并利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 材料三 我国陕西西安和浙江余姚原始遗址的挖掘和考古充分证明:几万年前,我 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植物进行栽培管理,帮助这些植物更好地生长。这些世界上最早栽培的植物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1)写出材料一中提到的两个考古发现的远古人类的名称。(4分) (2)材料二中认为火对远古人类有哪些用途?(3分) (3)生活在材料三中这两处遗址的我国古代居民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什么?(4分)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哪些?(两项即可,2分) 【答案】(1)元谋人;北京人。(4分) (2)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3分) (3)粟;水稻。(4分)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磨制工具、聚落出现(定居生活)。(2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1965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发现了两颗远古人类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许多炭屑和呈黑色的烧骨”反映的是元谋人;“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发掘出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提到的考古发现是北京人。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该发现对研究世界古人类学有极重要价值。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2)根据材料二“1930年考古学家首先发现有被火烧过的鹿角,然后陆续发现洞六遗址有很厚的灰烬层,灰烬的底层,多为黑色物质,据化验是草木炭灰。以上遗物遗迹说明:他们已经能使用并控制火,并利用火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中认为火对远古人类的用途有取暖,烧烤食物,照明并驱赶野兽。 (3)根据材料三“我国陕西西安和浙江余姚原始逢址的挖掘和考古充分证明:几万年前,我国先民开始对一些野生植物进行栽培管理,帮助它们生长。这些世界上最早栽培的植物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中这两处遗址的我国古代居民是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粟和水稻。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磨制工具、聚落出现(定居生活)。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文物出土于黄帝时期的全国各地遗址中,关于远古时期的传说还有很多,你是如何认识史实与传说之间的关系的?(3分) (2)根据材料二,请你按照担任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排列。(3分)他们在当时是实行了一种什么制度成为联盟首领的?(2分) (3)材料三所提到的人文景观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请你对这些景观的保护提一条建议。(2分) (4)通过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学习历史的途径有哪些?(2分) 【答案】(1)传说与史实不一定相符,但传说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被考古资料证实的传说为“史实”,没有经过考古证实的传说仍为“传说”。 (3分) (2)尧舜禹。(3分)禅让制。(2分) (3)学习历史文化知识,通过板报、手抄报等宣传保护人文景观,加强保护人文景观的意识。(2分) (4)历史文物的鉴赏,考古挖掘的信息,历史遗迹的游览,课本的学习,网络的学习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是先民们对上古时代历史的夸大,它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只是还没有经过考古验证,不是毫无依据。传说与史实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经过考古验证,没有经过考古验证的是传说,经过考古验证的属于史实。 (2)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担任部落首领的顺序是尧舜禹;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通过禅让制进行权力的传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轩辕故里与黄帝陵都属于人文景观。因此应大力挖掘好宣传景观的人文价值,同时提高人文景观保护意识,掌握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等。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并综合材料归纳可知,学习历史途径多样,主要包括历史文物的鉴赏,考古挖掘的信息,历史遗迹的游览,课本的学习,网络的学习等等。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1)“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反映了夏朝哪一制度?(2分)这一制度从谁开始的?(2分) 材料二 看如图,回答问题 (2)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制度?(2分)哪一朝代开始实行的?(2分) (3)指出实施这一制度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一点即可,2分)在图片中按顺序写出这一制度的等级划分。(4分) 【答案】(1)世袭制。(2分)启。(2分) (2)分封制。(2分)西周。(2分) (3)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一点即可,2分) 等级划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分)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反映了夏朝的世袭制。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地位,世袭制由此开始。 (2)依据图示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分封制,它开始于西周时期。 (3)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实施分封制的目的是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作用:结合分封制相关所学从控制地方、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等方面进行说明即可。 等级划分:结合分封制相关所学可知,①是天子,②是诸侯,③是卿大夫,④是士。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如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材料三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商鞅。……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他虽然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材料一中的孝公是哪国国君?(2分) (2)材料二中,商鞅代表了哪个阶级?(2分)他舌战的对象代表的又是哪个阶级?(2分) (3)材料三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1分)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分) (4)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认为商鞅变法对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有什么启示?(2分) 【答案】(1)秦国。(2分) (2)新兴地主阶级。(2分)奴隶主阶级或奴隶主旧贵族。(2分) (3)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1分) 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个人的坚持和才能;顺应历史潮流。(答出两点即可,2分) (4)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要顺应时事潮流,要有创新精神等。(2分) 【解析】(1)依据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由此可知“卫鞅”指的是商鞅。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变法前夕,秦孝公召集群臣,商讨变法大计。代表贵族势力的大臣纷纷分队,商鞅理直气壮的反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秦国国君秦孝公决定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2)依据材料二“商鞅舌战守旧群臣”,结合课本所学,商鞅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资产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统治实行变法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著名。由此可知,商鞅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守旧群臣”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或奴隶主旧贵族。 (3)依据材料三“……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反映了商鞅变法变法的成功。商鞅变法的推行,促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结合课本所学,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资产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统治实行变法改革。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著名。由此可知,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历史潮流;公元前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得出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秦孝公的支持;由材料二“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和商鞅变法的内容,得出成功原因:商鞅个人的坚持和才能。 (4)依据课本所学,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由此得出:改革是强国之路,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改革要顺应时事潮流,要有创新精神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