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22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 1.(1分)“你的两颗门齿,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你用过的粗糙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诗歌中的“你”距今约( ) A.170万年 B.70万﹣20万年 C.3万年 D.6000年 2.(1分)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3.(1分)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4.(1分)中国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还记得那是哪个地方吗( ) A.元谋 B.半坡 C.北京 D.河姆渡 5.(1分)促使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火的使用 C.能建造房屋 D.使用陶瓷 6.(1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我们一般认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传说中的( ) A.盘古和女娲 B.元谋人和北京人 C.炎帝和黄帝 D.尧舜禹 第21页(共21页) 7.(1分)作家冯安泽在《尧舜禹的传说》一书中用充足的证据说明尧舜禹是人类文明的先驱,对他们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进行了较为严谨客观的归纳与评价。该方式是( ) A.战争 B.世袭 C.禅让 D.自荐 8.(1分)“他是一位终结者,又是一位开拓者。在他这里,我国部落联盟局面结束,早期国家产生。”他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9.(1分)小明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制代替……制,……天下变成……天下”。你知道残缺部分是什么吗?( ) A.禅让制,选举制;家,公 B.世袭制,禅让制;公,家 C.禅让制,世袭制;公,家 D.选举制,禅让制;共,家 10.(1分)中国古代社会以王权为中心,实行王(皇)权至上和王(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下列四组帝王有共同之处,其中夏桀应归类于哪一组?( ) A.商纣王 周幽王 B.商汤 周武王 C.黄帝 炎帝 D.齐桓公 晋文公 11.(1分)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12.(1分)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 )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13.(1分)如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燕国的位置应是( ) 第21页(共21页) A.A B.B C.C D.D 14.(1分)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朝代、历史时期兴替呈现正确的是( ) ①夏→商 ②西周→东周 ③战国→春秋 ④商→东周 ⑤商→西周。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15.(1分)它建成后,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发展到300万亩,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哪项水利工程(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16.(1分)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 17.(1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其中关于“平等”的观点,早在2000多年前古圣贤孔子就提出过。以下孔子的主张中,突出“平等”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18.(1分)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秦朝统治者践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法家( ) A.提倡法治,建立专制集权 B.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D.提倡“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19.(1分)在达州市中小学生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刘老师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班级管理如烹小鲜,应该无为而治,同时要强化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仁爱。”他的班级管理理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学派的主张?( ) A.儒家 法家 B.道家 兵家 C.道家 儒家 D.墨家 儒家 第21页(共21页) 20.(1分)“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车轨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21.(1分)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始皇为监察官员而设立的官职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刑部 22.(1分)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3.(1分)如图是安放在泰山岱庙大殿前的秦泰山刻石部分,镌刻着由丞相李斯书写的秦始皇泰山封禅功德铭。李斯书写用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24.(1分)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 A.秦朝统一全国,生活安定 B.秦朝法律残暴 C.当时市场竞争激烈 D.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 25.(1分)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讲述的是项羽激励士气消灭秦军主力的故事,它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二、材料综合题(共35分) 26.(13分)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21页(共21页) 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所以,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1和图2,当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材料四: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材料四的这种局面在历史上称为什么?该局面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27.(10分)电视剧《大秦帝国》首部《黑色裂变》,着重描写了商鞅变法给秦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依据电视剧所创设的以下情景回答问题 情景一: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 (1)导演这场“黑色裂变”的君主是谁? 第21页(共21页) 情景二:墨家子弟认定商鞅变法为“苛政”准备刺杀商鞅,国君为使变法不在初期夭折,不顾自身危险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拜见墨子,解除危机。 (2)国君亲自出马化解危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情景三:农人力拼,百工勤奋……民风日新,人人踊跃参军,准备杀敌立功。 (3)结合变法内容,你认为导致剧中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措施法令有哪些? 情景四:秦国在争霸的最终………消灭了其他六国,一统天下。 (4)你认为这场变法对秦国的最终胜利有何推动作用?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从此,一个广袤的统一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1)秦国于哪一年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 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釆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2)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谁创立的?依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建立起统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秦朝,又分别从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推行了巨大的统一工程,铸就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雏形。 ﹣﹣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秦朝在经济、军事方面对“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形成做出了哪些贡献? (4)秦王朝仅存15年就灭亡了,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想一想秦朝速亡的教训,你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第21页(共21页) 2019-2020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 1.(1分)“你的两颗门齿,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你用过的粗糙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诗歌中的“你”距今约( ) A.170万年 B.70万﹣20万年 C.3万年 D.6000年 【分析】本题考查了元谋人。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 【解答】“你的两颗门齿,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你用过的粗糙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诗歌中的“你”距今约170万年。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元谋人的历史地位。 2.(1分)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分析】本题以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为切入点,考查的是原始人类生活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 第21页(共21页) 依据课本知识,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而不是磨制石器,所以C选项观点错误;ABD都是对原始人类生活场景的正确描述。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原始人类生活的有关内容。 3.(1分)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专题片,你认为最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分析】本题以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时节》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八千年前的长江流域,浙江余姚的河姆渡聚落开始种植水稻;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知识点。 4.(1分)中国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镇,著名的陶器有“唐三彩”等。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你还记得那是哪个地方吗( ) A.元谋 B.半坡 C.北京 D.河姆渡 【分析】本题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解答】半坡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半坡遗址的一个陶罐里,保留有白菜或荠菜的种子,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5.(1分)促使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火的使用 C.能建造房屋 D.使用陶瓷 第21页(共21页)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定居生活。农业首先涉及农作物种植,所以农作物的出现是标志之一 【解答】原始社会时期,出现了聚落,使用磨制石器等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人们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过定居生活,A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灵活运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与原始人过定居生活之间的关系。 6.(1分)“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我们一般认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传说中的( ) A.盘古和女娲 B.元谋人和北京人 C.炎帝和黄帝 D.尧舜禹 【分析】本题以“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为切入点,考查的是人文始祖。 【解答】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传说中的炎帝、黄帝两个部落,在融合中形成中华民族的主干﹣﹣华夏族,炎帝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炎帝、黄帝的相关知识点。 7.(1分)作家冯安泽在《尧舜禹的传说》一书中用充足的证据说明尧舜禹是人类文明的先驱,对他们先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进行了较为严谨客观的归纳与评价。该方式是( ) A.战争 B.世袭 C.禅让 D.自荐 【分析】本题以作家冯安泽在《尧舜禹的传说》一书中用充足的证据说明尧舜禹是人类文明的先驱为切入点,考查禅让制的相关知识点。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禅让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他们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禅让制的相关史实。 8.(1分)“ 第21页(共21页) 他是一位终结者,又是一位开拓者。在他这里,我国部落联盟局面结束,早期国家产生。”他是( )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分析】本题考查禹建立夏朝。 【解答】尧舜禹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到禹当部落联盟首领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禹的身份发生变化,他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奴隶制国家的国王。故文字记述的应该是禹。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禹建立夏朝,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9.(1分)小明正在修补一本残旧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书中有这么一段话:“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制代替……制,……天下变成……天下”。你知道残缺部分是什么吗?( ) A.禅让制,选举制;家,公 B.世袭制,禅让制;公,家 C.禅让制,世袭制;公,家 D.选举制,禅让制;共,家 【分析】本题考查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解答】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到此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故选:B。 【点评】本题以《中华上下五千年》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0.(1分)中国古代社会以王权为中心,实行王(皇)权至上和王(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下列四组帝王有共同之处,其中夏桀应归类于哪一组?( ) A.商纣王 周幽王 B.商汤 周武王 C.黄帝 炎帝 D.齐桓公 晋文公 【分析】本题以将夏桀归类为切入点,考查夏商西周灭亡。 【解答】夏桀是历史上的著名的暴君,也是亡国之君,A组商纣王、周幽王也都是历史上的著名的暴君,是亡国之君,因此归为A组。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夏商西周灭亡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1分)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 第21页(共21页) 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分析】本题考查文字的演变历程。 【解答】依据材料“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可知与文字的演变有关。商朝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商朝。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朝文字的相关史实。 12.(1分)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 )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分析】本题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西周分封制的知识。 【解答】由材料“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可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这段材料说明了周朝实行分封制、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没有说明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故选:C。 【点评】本题以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历经能力。 13.(1分)如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燕国的位置应是( ) 第21页(共21页) A.A B.B C.C D.D 【分析】本题考查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 【解答】结合所学,战国七雄的位置: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燕位于北方,D位于北方。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识图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4.(1分)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朝代、历史时期兴替呈现正确的是( ) ①夏→商 ②西周→东周 ③战国→春秋 ④商→东周 ⑤商→西周。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 【解答】据所学知,夏朝灭亡后,建立的是商朝,西周灭亡后进入了东周时期,春秋之后进入了战国时期,题目中正好把顺序颠倒了,商朝与东周之间隔着西周,商朝灭亡后,西周建立。故①②⑤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较简单,识记中国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 15.(1分)它建成后,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发展到300万亩,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它是哪项水利工程( ) A.灵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大运河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第21页(共21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16.(1分)据史书记载,春秋初年有一百多个诸侯国,到战国时期只剩下十几个了,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诸侯割据混战扩大 B.人民遭受的灾难更重 C.封建制度逐步瓦解 D.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 【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争霸的社会影响。 【解答】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这个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走向统一的趋势。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春秋争霸的社会影响。 17.(1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其中关于“平等”的观点,早在2000多年前古圣贤孔子就提出过。以下孔子的主张中,突出“平等”思想的是( )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有教无类 D.为政以德 【分析】本题考查孔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故孔子的主张中,突出“平等”思想的是有教无类。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1分)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然而,秦朝统治者践行的却是法家思想,其原因在于法家( ) A.提倡法治,建立专制集权 B.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D.提倡“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的主要思想,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威信,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解答】 第21页(共21页) 根据题干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的主要思想有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威信,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这符合了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专制统治的需要,A符合题意。B是道家思想,排除。C是墨家思想,排除。D是儒家思想,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法家思想的识记情况,需要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 19.(1分)在达州市中小学生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上,刘老师将自己的心得概括为:“班级管理如烹小鲜,应该无为而治,同时要强化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仁爱。”他的班级管理理念中蕴含着春秋战国时期哪些思想学派的主张?( ) A.儒家 法家 B.道家 兵家 C.道家 儒家 D.墨家 儒家 【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解答】“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无为是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仁爱”“德育教育”是儒家的思想,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理论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要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 20.(1分)“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邪石刻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车轨 C.统一文字 D.统一六国 【分析】本题以“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为切入点,考查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的史实。 【解答】“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意思是在天地和东南西北之间是我皇的土地,西边到沙漠,南边到岭南,东边是大海,北边过了大夏(据说是晋中一带),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臣服于我皇。因此表达的信息是统一六国。 故选:D。 【点评】本题以秦朝统一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能力。 21.(1分)2018年新设立的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始皇为监察官员而设立的官职是( ) 第21页(共21页)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刑部 【分析】本题以秦始皇为监察官员而设立的官职为切入点,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 【解答】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故选:B。 【点评】本题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1分)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分析】本题通过“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可知是考查秦朝在政治上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答】A.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更替的制度; B.世袭制是从“禹传子,家天下”开始的一位传承制度; C.分封制是西周开始实施的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对广阔疆域的管辖; D.秦朝为巩固其统治,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天下分36郡,郡下设县,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故选:D。 【点评】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是考查的重点,学习过程中还要熟练掌握秦朝在经济、文化、思想、军事上实施的措施及其意义。 23.(1分)如图是安放在泰山岱庙大殿前的秦泰山刻石部分,镌刻着由丞相李斯书写的秦始皇泰山封禅功德铭。李斯书写用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分析】 第21页(共21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解答】据题干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因此李斯书写的秦始皇泰山封禅功德铭的文字应是小篆。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统治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主要措施与影响。 24.(1分)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说明( ) A.秦朝统一全国,生活安定 B.秦朝法律残暴 C.当时市场竞争激烈 D.日常生活提倡文明礼貌 【分析】本题考查秦朝暴政。 【解答】秦始皇统治时期,市场上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其原因是秦国主张以法之国,商殃变法后,实行连坐、腰斩酷刑,例如犯一点小错误,不是砍手就是砍腿。说明了秦朝法律的残暴。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秦朝暴政表现在徭役繁重、赋税沉重、刑法残酷、这是秦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25.(1分)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其中“破釜沉舟”讲述的是项羽激励士气消灭秦军主力的故事,它与下列哪一场战役有关( ) A.马陵之战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巨鹿之战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知识点。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破釜沉舟。 【解答】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命令楚军过漳河,背水扎营。并下令将士带三天的干粮,然后砸破锅,凿沉船,烧掉军粮。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综合题(共35分) 26.(13分)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21页(共21页) 材料一:“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所以,孟子曾说“春秋无义战”。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1和图2,当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材料四: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材料四的这种局面在历史上称为什么?该局面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西周的分封制、诸侯争霸以及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百家争鸣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分封制这一政治制度。其实施的目的是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第21页(共21页) (2)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的现象是诸侯争霸。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的影响是诸侯争霸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灾难;同时在争霸战争过程,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1和图2,当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出现铁农具和牛耕。铁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牛耕出现也在春秋时,战国时期推广。 (4)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的这种局面在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故答案为: (1)分封制;为了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诸侯争霸(春秋争霸);诸侯争霸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灾难;同时在争霸战争过程,有的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疆域不断扩大,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3)出现铁农具和牛耕。 (4)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周的分封制、诸侯争霸以及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百家争鸣以及影响等知识。 27.(10分)电视剧《大秦帝国》首部《黑色裂变》,着重描写了商鞅变法给秦国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依据电视剧所创设的以下情景回答问题 情景一: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 (1)导演这场“黑色裂变”的君主是谁? 情景二:墨家子弟认定商鞅变法为“苛政”准备刺杀商鞅,国君为使变法不在初期夭折,不顾自身危险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拜见墨子,解除危机。 (2)国君亲自出马化解危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情景三:农人力拼,百工勤奋……民风日新,人人踊跃参军,准备杀敌立功。 (3)结合变法内容,你认为导致剧中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措施法令有哪些? 第21页(共21页) 情景四:秦国在争霸的最终………消灭了其他六国,一统天下。 (4)你认为这场变法对秦国的最终胜利有何推动作用?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秦孝公。 (2)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根本目的。 (3)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 (4)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 【解答】(1)根据材料“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变法,导演这场“黑色裂变”的君主是秦孝公。 (2)根据材料“墨家子弟认定商鞅变法为'苛政'准备刺杀商鞅,国君为使变法不在初期夭折,不顾自身危险亲至墨家驻地神农大山拜见墨子,解除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君亲自出马化解危机的根本目的是进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3)根据材料“农人力拼,百工勤奋……民风日新,人人踊跃参军,准备杀敌立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剧中出现人人踊跃参军现象的主要措施法令有:奖励军功,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4)根据材料“秦国在争霸的最终………消灭了其他六国,一统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故答案为: (1)秦孝公。 (2)进行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3)奖励军功,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4)商鞅变法为秦朝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点评】本题以商鞅变法为主线,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支持者、目的、内容、影响等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从此,一个广袤的统一帝国就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了。 ﹣﹣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1)秦国于哪一年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 第21页(共21页) 材料二: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釆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2)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谁创立的?依据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特点。 材料三:……建立起统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秦朝,又分别从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推行了巨大的统一工程,铸就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雏形。 ﹣﹣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秦朝在经济、军事方面对“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形成做出了哪些贡献? (4)秦王朝仅存15年就灭亡了,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想一想秦朝速亡的教训,你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分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统一、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特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秦朝速亡的教训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于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所说的“中央集权制度”是由嬴政创立的。依据材料二可知,该“制度”的特点是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秦朝在经济、军事方面对“中国古代大一统制度”的形成做出的贡献是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4)秦王朝仅存15年就灭亡了,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秦朝速亡的教训,我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统治者要让统治稳固就要做到政治清明、勤政爱民;爱惜民力,轻徭薄赋;得民心者得天下。 故答案为: (1)公元前221年。 (2)嬴政或秦始皇。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3)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4)秦的暴政;统治者要让统治稳固就要做到政治清明、勤政爱民;爱惜民力,轻徭薄赋;得民心者得天下。(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第21页(共21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秦朝的统一、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特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速亡的根本原因、秦朝速亡的教训等知识。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9/20 18:38:21;用户:张海燕;邮箱:lishi0014@xyh.com;学号:30475252 第21页(共21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