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初中语文《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初中语文《孔乙己》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 《孔乙己》教学设计 本文是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描写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生活上穷困潦倒,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有强烈的反封建意义。教师之梦为大家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学习运用语言、动作、肖像和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孔乙己的复杂感情及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一)名言输出,导入新课 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著名作家鲁迅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作品依旧警醒着世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著名作品《孔乙己》,去体会鲁迅先生笔下的封建社会。(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作者与背景 ‎1.作者介绍 鲁迅,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而已集》《二心集》。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2.感知背景 快速默读课文及课下注释,感受作者的创作背景。‎ 明确:‎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表明复辟势力猖撅,“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人民处于昏沉、麻木状态。1917年中国的知识分子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抨击,为了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天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朗读文章第1-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1)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明确:地点——鲁镇咸亨酒店,时间——“这是20多年前的事”。‎ ‎(2)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有几类人,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长衫客:衣着长衫,坐着吃酒,趾高气昂;短衣帮:衣着短衫,站着吃酒。‎ ‎(3)酒店掌柜更喜欢哪一类人,从何看出?‎ 明确:更喜欢长衫客,从掌柜对他们极力逢迎的态度中看出。‎ ‎(4)思考讨论,作者描写咸亨酒店的环境有何作用?‎ 明确:对咸亨酒店的环境描写属于典型环境的描写,有助于刻画孔乙己这一典型人物形象,也揭露了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揭露小说反封建的这一主题。‎ ‎2.朗读文章第4—6段 ‎(1)结合段落,分析孔乙己的典型形象及性格是什么?‎ ‎(明确: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夹杂伤痕”“花白胡子”表明他备受生活折磨,也能够看出他竭力保持读书人的姿态,体现出他自视清高的性格特点,这充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 ‎(2)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找出第四、六段的动作和神态描写,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动作描写—排、绽;神态描写—涨红了脸、不屑置辩、颓唐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乙己死要面子、自欺欺人、迂腐穷酸、自命清高的性格。)‎ ‎3.朗读文章第7-9段 ‎(1)孔乙己教小伙计写“茴”字和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说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对小伙计的不热心表现出惋惜,及对孩子们说“多乎哉,不多也”体现出他的迂腐可笑,但同时也体现出他的善良诚恳。)‎ ‎(2)思考:第九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各个场面不同人的笑,下启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内容上寄托着作者对孔乙己既同情又批判的复杂感情。)‎ ‎4.朗读文章第10-13段 ‎(1)讨论:“忽然”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偶然想起,上承“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下启“他打折了腿”。)‎ ‎(2)思考:孔乙己第一次出场和最后一次出场不同,有何作用?‎ ‎(明确:通过对比说明封建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思想,还毒害了他的肉体;人们仍对他取笑,则说明了人的麻木不仁。)‎ ‎(3)文章最后一段“大约”“的确”该如何理解?‎ ‎(明确:没有人确切讲过孔乙己死了的消息,但从孔乙己的处境和遭遇来看,推测出他在这种生存环境下死亡是必然的,即使是死亡也不会有人关心,又因事隔20多年,小伙计说孔乙己死亡但并没有确切的消息,所以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四)拓展延伸 集体思考:孔乙己的最终命运如何?自由发言。‎ 明确:没有死亡,但更加穷困潦倒;死亡,无人为他哀悼。‎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 ‎2.作业:对比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找出鲁迅先生笔下人物的共同特点。‎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孔乙己》是鲁迅的一篇作品,该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中典型场景的描述表达了对封建制度的抨击,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既要注意作品创作背景,又要注意用学生本有兴趣牵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了解孔乙己的复杂性格,并理解在封建社会中,深受毒害的不同人物。‎ 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 (更多模板,请在教师之梦微信公众号后台 回复“教学设计”进行查看)‎ ‎《孔乙己》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孔乙己》,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汇报我的第二课时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孔乙己》选自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为小说单元,单元提示除要求学生学习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以外,还特别指出要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欣赏小说的语言特色。‎ ‎《孔乙己》是第二单元的首篇文章,且为教读课文,学好这篇课文将对其他三课,特别是两篇自读课文的学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篇小说塑造了受封建科举制度戕害的孔乙己以及一群咀嚼别人的伤痛来换取所谓的低俗的快乐的“看客”形象,蕴含着强烈的批判意识和人文主义关怀。‎ 对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是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精神食粮。这篇小说语言凝练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丰满,情节设置精妙合理,于喜剧的氛围中演绎着人世的悲剧,可以称得上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教学时,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其思想资源和文学资源。‎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能够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能够初步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也能够初步欣赏小说精彩的语言和细节描写。‎ 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文章的生字词和文学常识,初步感知了孔乙己的形象。然而,小小说,大世界。‎ 小说往往通过刻画一个人,展现一类人的遭遇;通过构建一个特定的环境,展示整个社会的风貌。对于涉世未深的初中生来说,要理解本文的社会意义可能有一些难度,此方面需要老师的引领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知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及悲剧原因。‎ ‎2、赏析文章精练的语言。‎ ‎3、理解《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社会意义。‎ ‎4、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其中二三点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三四点为本课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针对九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小说知识储备,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的特点,本着解放教师,唤醒学生,拥抱教材的原则,本课,我将采取的教法为矛盾分析法、诵读法、探究法。‎ 五、教学流程 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借鉴肖培东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我个人的思考,我的第二课时的设计是这样的:以“记”为线索,设置三大环节。‎ 第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记住了孔乙己的什么?‎ 第二,文章中其他人记住了孔乙己的什么?‎ 第三、你觉得鲁迅先生以及教材编者要我们记住什么?‎ 第一环节,先由学生自主说说自己关于孔乙己的记忆。然后教师引领梳理出如下矛盾:‎ 站着喝酒 但又穿长衫 以读书人自居 但又被侮辱和损害 竭力争辩维护清白 但又偷书 穷困潦倒 但又善良、有爱心 使人快活 但又可有可无 哀其不幸 但又怒其不争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孔乙己的身上多种矛盾交织着,进而追问学生这一矛盾体形成的原因。‎ 在分析原因时,要引领学生既看到封建科举制所倡导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对孔乙己的戕害,又要看到孔乙己自身也有众多的不足也是造成其悲剧的因素之一。‎ 切勿简单的原因归结到科举制度上面。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可以补充余秋雨散文《十万进士》的部分内容,以及蒲松龄、吴敬梓科举落地却都写出文学巨著的事例。‎ 第一环节自然地衔接了第一课时的内容,旨在深入感知孔乙己形象以及造成其人生悲剧原因,学习使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人物,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 第二环节主问题设计为小说中的其他人记住了孔乙己的什么。主要抓住短衣帮、掌柜、丁举人来分析。‎ 首先,引领学生体会短衣帮记住的是孔乙己的伤疤、尴尬以及被打折的腿。这里主要通过咀嚼字词的方法,如重点引领学生品味“店内外都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中的“外”字。为什么是“店内外”而不是“店内”,一个“外”字就写出了嘲讽孔乙己的短衣帮挤满了店内、店外,他们人之多,笑之狂无疑增加了小说的悲剧元素。‎ 分析掌柜,主要通过阅读短衣帮与掌柜的这段对话。‎ 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 掌柜说,“哦!”‎ ‎“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 ‎“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 后来呢?”‎ ‎“后来打折了腿了。”‎ ‎“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 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首先,请学生反复读上面的这段对话,寻找其在呈现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特点。呈现形式上省略了大部分对话者的称呼,体现出一种急迫之感;内容上,掌柜反复问“后来怎样”,体现出强烈的猎奇心态,而讲述孔乙己故事的短衣帮则体现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冷漠。‎ 然后,采用师生对读和演读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体会掌柜所关心的是孔乙己打折了腿带来的新闻性的刺激,而非孔乙己的死活。转而思考掌柜关心什么?学生很容易地发现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再通过将叹号改为句号和省略号后朗读,比较表达效果的不同。“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在文章中共出现四次,让学生反复揣摩朗读这四次时的语气。读出掌柜的心理变化过程。‎ 另外,这段对话中还隐藏着一个丁举人,他虽未直接出场,但通过孔乙己被打折了的腿,我们足以看到极凶恶的内心。他所能记起的孔乙己,也许只是一个偷书贼,对于孔乙己,也许他什么也没记得……‎ 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我们实现了从感知人物形象到透视社会状况的跨越,引领学生去认识那个黑如夜、冷如铁、寒如冰的社会。同时,这一环节传授了品味语言的方法,培养他们拒绝冷漠、关爱他人的情感。‎ 鲁迅先生说《孔乙己》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这部作品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后来收入《呐喊》。‎ ‎1922年走进语文教材,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学习这部作品的意义到底在何处,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设置了第三环节:揣摩鲁迅先生以及教材编者要我们记住什么?‎ 这一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从孔乙己、看客以及鲁迅先生等多角度去分析,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谈出自己的独特的认识。此处特别注重引领学生结合实际谈启示和看法。‎ 预设有:既要抛弃读书无用论,又要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生活中,我们要抹掉“冷颜”,关闭“冷语”,去做一个有温度的人;鲁迅先生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剔除出来,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就是要警醒我们,让我们记住远离麻木,远离愚昧。‎ 鲁迅先生以文章为武器,呼唤我们这个民族的觉醒,我们还应该记住的是鲁迅先生挽救民族的责任感和爱国之心……‎ 本课的三个环节,从感知人物形象到透视社会风貌,再到理解这篇小说的社会意义,“记”字串联,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通过以上几个教学环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已经基本达成,但《孔乙己》这部经典作品,无论我们读多少遍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所以本节课的作业就设置为重读《孔乙己》,寻找新发现。‎ 六、板书设计 板书就两个字:记、醒。“记”既是本节课的线索,也是希望学生记住孔乙己的形象,记住那个冷漠的社会,“醒”,鲁迅先生呼唤我们民族的觉醒,我们每一个人也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清醒之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聆听,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