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珠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ww.ks5u.com 广东省珠海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 ‎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 B. 细胞是一个有机体 C. 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D. 揭示细胞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的,其内容为:(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详解】细胞学说指出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不是一切生物,A错误;细胞学说的内容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B正确;细胞学说没有指出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C错误;细胞学说揭示细胞和生物体的统一性,没有差异性,D错误。‎ ‎【点睛】熟悉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有关病毒的起源及与细胞的关系,目前最能被接受的是: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下列观点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是(  )‎ A. 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 B. 有些病毒的核酸与哺乳动物细胞DNA某些片段的碱基序列十分相似 C. 病毒的化学组成简单,只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类分子 - 28 -‎ D. 病毒是目前发现的最简单的生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代谢和繁殖,即“所有病毒都是寄生的,病毒离开细胞不能进行新陈代谢”这个事实能支持“病毒的起源是在细胞产生之后”的观点。综上分析,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观察植物细胞装片时,在低倍镜下视野明亮,物像清晰,但换成高倍镜后,物像不见了。导致该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A. 没有移动装片使物像在视野中央 B. 没有调节反光镜 C. 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 D. 没有调节光圈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结构时,当把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物像变大,视野变小、变暗,细胞的数目变少,要观察的细胞如果不在视野的中央,这时要想在高倍镜下找到细胞,并观察到清晰的细胞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移动装片,使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 28 -‎ ‎【详解】利用低倍镜观察时,若物像不在视野中央,则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小,很可能观察不到物像,A正确;如果没有调节反光镜,会出现视野暗,不清晰,不会找不到物像,B错误;换成高倍镜后,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没有调节粗准焦螺旋不会使物像消失,C错误;没有调节光圈只会使视野变暗,不会导致物像消失,D错误。‎ 故选A。‎ ‎4.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并运输到叶肉细胞的氮,可用于合成的物质有( )‎ ‎①淀粉 ②葡萄糖 ③脂肪 ④磷脂 ⑤蛋白质 ⑥核酸 A. ①④⑤ B. ③④⑤ C. ④⑤⑥ D. 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①淀粉主要组成元素:C,H,O,;②葡萄糖主要组成元素:C,H,O,;③脂肪 主要组成元素:C,H,O;④磷脂的 主要组成元素:C,H,O,P; ⑤蛋白质的主要组成元素:C,H,O,N; ⑥核酸的主要组成元素:C,H,O,P,N。‎ ‎【详解】植物主要通过根尖的成熟区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并通过根、茎、叶的导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以上分析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及其组成元素,矿质元素氮被植物吸收后随水分运输到茎和叶,氮主要用于合成④磷脂、⑤蛋白质和⑥核酸。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5.人体的牙齿和骨骼中含有钙离子和磷酸根离子。这说明无机盐所具有的生理功能之一是( )‎ A. 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 B. 调节人体的渗透压 C. 调节细胞的酸碱平衡 D.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 28 -‎ 无机盐的作用有:‎ ‎(1)无机盐是构成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2)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无机盐能够维持细胞正常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酸碱平衡,维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人体的牙齿和骨骼中含有钙离子和磷酸根离子,组成了磷酸钙,其作用是构成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 下列有关组成生物体化学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所以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 B. 每种大量元素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的含量都是相同的 C.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D. 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总是最多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虽然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但人体仍存在微量元素缺乏症,如缺Se导致的克山病,A错误;‎ B.不同生物体内元素的含量存在差异,B错误;‎ C.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和微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两大类,C正确;‎ D.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C是最基本的元素,O是在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C。‎ - 28 -‎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体化学元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7.颜色变化常作为生物学实验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 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叶绿体呈蓝绿色便于观察 B.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体积缩小紫色加深,表明发生了质壁分离 C. 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薄片进行染色,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成红色的脂肪颗粒 D. 若产物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检测脂肪实验中,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薄片进行染色,需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用苏丹Ⅳ染色后会出现红色脂肪颗粒。‎ ‎2.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紫色加深,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紫色变浅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既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3.健那绿是染色线粒体的唯一活性染料,可将活细胞中的线粒体染成蓝绿色;观察叶绿体时,由于叶绿体中含有光合色素,因此无需染色。‎ ‎4. 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产物均有二氧化碳产生,二氧化碳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仅根据这一现象无法判断呼吸类型,而无氧呼吸产物酒精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进行鉴定,变成灰绿色,可以据此判断酵母菌的活性类型。‎ ‎【详解】A、观察菠菜叶肉细胞时,由于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而呈绿色便于观察,因此无需染色,A错误;‎ - 28 -‎ B、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液泡体积缩小紫色加深,说明细胞失水,表明发生了质壁分离,B正确;‎ C、用苏丹Ⅲ染液对花生子叶薄片进行染色,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C错误;‎ D、若产物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酒精,但是由于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产物均有二氧化碳产生,因此无法判断呼吸类型,D错误。‎ 故选B。‎ ‎8.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斐林试剂与苹果匀浆水浴加热会产生砖红色沉淀 B. 高倍镜下可观察到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 C. 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膜蛋白是运动的 D. 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可溶性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 ‎2.盐酸(HCl)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3.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中使用两种荧光染料分别对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进行标记,在一定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发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膜上的红绿荧光染料逐渐分布均匀了,说明人-鼠细胞融合在一起,证明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详解】A、由于苹果中含有还原糖,因此斐林试剂与苹果匀浆水浴加热会产生砖红色沉淀,A正确;‎ - 28 -‎ B、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表明膜蛋白是运动的,C正确;‎ D、在观察细胞内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可用盐酸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D正确。‎ 故选B。‎ ‎9.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薄而面积增大,你认为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项有关(  )‎ A.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选择透过性的特性 C. 细胞膜上的载体的专一性 D. 以上都不对 ‎【答案】A ‎【解析】‎ ‎【详解】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是可以运动的,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因磷脂分子的运动而变化。这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故选A。‎ ‎10.细胞膜的特性和功能是与其结构相适应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使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 B. 由于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是疏水的,所以水分子不容易通过细胞膜 C. 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有物质运输功能,糖蛋白与细胞间信息传递有关 D. 细胞的变形及生长现象,不支持罗伯特森的细胞膜静态结构模型 ‎【答案】B - 28 -‎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3.细胞膜的功能: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③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4.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详解】A、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细胞膜的脂质结构使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A正确;‎ B、水分子以自由扩散或者借助于水通道蛋白进行协助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膜,B错误;‎ C、细胞膜的载体蛋白质分子有物质运输功能而糖蛋白与细胞间的识别有关,C正确;‎ D、细胞的变形及生长现象,不支持细胞膜的静态结构模型,说明细胞膜是动态的,D正确。‎ 故选B。‎ ‎11.细胞内运输物质的具膜囊泡可以与细胞膜融合,由此可以推测囊泡膜的主要成分是( )‎ A. 脂肪和蛋白质 B. 蛋白质和核酸 C. 脂质和蛋白质 D. 多糖和蛋白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8 -‎ 细胞膜的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囊泡运输物质时,会发生具膜囊泡可以与细胞膜融合的现象,体现了膜的流动性特点,能够融合说明二者在成分上具有相似性,根据细胞膜的成分可知,囊泡膜的成分主要由蛋白质和脂质构成。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下列有关细胞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质是由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两部分组成的 B. 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构成的 C. 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线粒体 D. 各种细胞器之间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之间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如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中还需要线粒体功能。‎ ‎2.生物膜系统:由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A、细胞质是由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两部分组成的,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物膜系统是由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构成的,B正确;‎ C、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存在,细胞内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但是原核细胞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C错误;‎ D、根据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可知各种细胞器之间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D正确。‎ - 28 -‎ 故选C。‎ ‎13.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下列相关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核孔连通核质,实现了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B. 细胞核位于细胞正中央,所以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C. 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D. 染色体是DNA主要载体,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详解】A、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是RNA和某些蛋白质等大分子的运输通道,A正确;‎ B、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因此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B错误;‎ C、核仁与某些RNA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正确;‎ D、染色体的化学组成是 DNA 和蛋白质,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因此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D正确。‎ 故选B。‎ ‎14.红苋菜的叶肉细胞中含有花青素, 若将红苋菜叶片放在清水中, 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对其进行加热, 随着水温升高, 水的颜色逐渐变成红色, 其原因是 - 28 -‎ A. 花青素在水等无机溶剂中难以溶解 B. 水温升高使花青素的溶解度增大 C. 加热使细胞壁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D. 加热方式破坏了叶肉细胞的细胞膜等膜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详解】红苋菜的叶肉细胞中含有花青素,存在于液泡中,而高温使叶肉细胞的生物膜(细胞膜、液泡膜等)被破坏,失去选择透过性,花青素进入水中,水的颜色逐渐变成红色。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5.图一表示某溶液中甲、乙、丙、丁四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过程,图中①②③为细胞膜相关组成成分,图二表示O2含量变化对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速率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一中①为蛋白质、②为多糖,图中上侧为细胞膜的外侧 B. 图二曲线表明,小肠上皮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28 -‎ C. 图一中乙可表示甘油、O2进入该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 D. 图二中吸收速率不再增加时,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和O2含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一分析,①表示蛋白质,②表示糖蛋白,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甲表示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乙表示自由扩散,丙和丁表示协助扩散。‎ 分析图二,横坐标是氧气相对含量,纵坐标是钾离子吸收速率,随着氧气浓度增加,钾离子的吸收速率先增加后基本不变,说明钾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一中①表示蛋白质,②表示糖蛋白,细胞膜的上侧含有糖蛋白,是细胞膜的外侧,A正确;‎ B、图二说明K+的吸收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消耗能量,所以K+的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B正确;‎ C、图一中乙表示自由扩散,甘油、O2进入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C正确;‎ D、图二说明K+的吸收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另外氧气浓度到达一定范围,钾离子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说明限制因素是载体数量,D错误。‎ 故选D。‎ ‎16. 下图表示呼吸作用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酶1、酶2和酶3依次分别存在于 A. 线粒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 28 -‎ B. 线粒体、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C.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 D.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C ‎【解析】‎ 葡萄糖在细胞内分解至丙酮酸的过程就是糖酵解,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所以酶1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所以酶2在线粒体,无氧呼吸都是在细胞质基质进行,所以酶3在细胞质基质。‎ ‎17.下表是某学生设计的有关实验方案。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mL)‎ ‎2‎ ‎-‎ ‎2‎ ‎-‎ ‎2‎ ‎-‎ 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mL)‎ ‎-‎ ‎2‎ ‎-‎ ‎2‎ ‎-‎ ‎2‎ 质量分数为2%的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1‎ ‎1‎ 反应温度(℃)‎ ‎0‎ ‎0‎ ‎37‎ ‎37‎ ‎100‎ ‎100‎ 碘液 ‎2滴 ‎2滴 ‎2滴 ‎2滴 ‎2滴 ‎2滴 注:表中“-”表示没有添加。‎ A. 本实验结果检测可用斐林试剂替代碘液 B. ②④⑥三组实验可说明温度能影响酶活性 C. ①②两组实验可用于验证酶的高效性 - 28 -‎ D. ③④两组实验可用于验证酶的专一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的种类和温度,可以用于探究酶的专一性或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探究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实验中,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详解】A、斐林试剂使用时需水浴加热会对探究温度对于酶活性的实验有影响,A错误;‎ B、唾液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②④⑥三组实验不能说明温度能影响酶活性,B错误;‎ C、①②两组实验的区别是底物不同,且温度不是适宜温度,此温度下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所以不能用于验证酶的高效性,C错误;‎ D、③④两组实验底物种类不同,而酶相同,温度为37℃的适宜温度,因此可用于验证酶的专一性,D正确。‎ 故选D。‎ ‎18.下图中甲曲线表示某种酶在最适温度下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乙、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pH的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点酶活性低,原因是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B. 将B点反应温度提高5℃,反应速率将下降 - 28 -‎ C. 将C点反应物浓度降低,反应速率一定下降 D. D点和G点对应的条件下,适于该酶的短期保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甲曲线表示某种酶在最适温度下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因此该段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催化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并不失活,pH过低酶失活,据此判断: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丙曲线代表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详解】A、根据题意,甲曲线表示某种酶在最适温度下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因此A点反应速率低是由于受到底物浓度的限制,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点时,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此时酶的温度为最适,若将B点反应温度提高5℃,则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将下降,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曲线BC段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加,催化速率不变,说明此时限制催化速率的因素最有可能是酶的数量和酶的活性,因此将C点反应物浓度降低,反应速率可能不变,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乙曲线代表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丙曲线代表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D点在乙曲线上,处于低温条件下,适于该酶的短期保存,而G点位于丙曲线上,此时pH值较低,会使酶失活, D错误。‎ 故选B。‎ ‎19.下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28 -‎ A. O2浓度为零时O2吸收量为零,该器官不进行呼吸作用 B. O2浓度在10%以下时O2的吸收量非常低,该器官只进行无氧呼吸 C. O2浓度在10%以上时O2吸收量=CO2释放量,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 D. 保存该器官时,为减少有机物消耗,O2浓度越低越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中氧气的吸收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无氧呼吸中只释放二氧化碳而不吸收氧气。分析曲线可知:‎ ‎①O点时氧气的吸收量为零,则说明此时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在氧气浓度大于0小于10%时,氧气的吸收量曲线低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曲线,表明植物既在进行有氧呼吸又在进行无氧呼吸。‎ ‎③P点和P点之后两曲线重合,氧气的吸收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则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而无氧呼吸受到了完全的抑制。‎ ‎④二氧化碳释放量表现为最低时,大约氧浓度为5%时,则有机物的分解量最少,即呼吸作用最弱,此时无氧呼吸得到了的抑制而有氧呼吸还很弱。‎ ‎【详解】A、 O2浓度为零时O2吸收量为零,该器官只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 B、O2浓度在10%以下时O2的吸收量非常低,该器官既进行无氧呼吸又进行有氧呼吸,B错误;‎ - 28 -‎ C、O2浓度在10%以上时O2吸收量=CO2释放量,根据有氧呼吸的反应式可知,该器官只进行有氧呼吸,C正确;‎ D、识图分析可知,保存该器官时,为减少有机物消耗,应该在二氧化碳释放总量最少时对应的O2浓度,由图可知大约O2浓度为5%时,D错误。‎ 故选C。‎ ‎20.下图为单位时间内,大田栽培的水稻幼苗的两个变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温度低于a时,水稻幼苗不进行光合作用 B. 温度为b时,水稻幼苗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 C. 温度在c~d之间时,水稻幼苗的实际光合速率稳定不变 D. 温度在a~d之间时,水稻幼苗的实际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中实线图表示水稻幼苗单位时间内从空气中吸收的CO2量,即代表的是净光合速率;图中虚线表示的是水稻幼苗单位时间内细胞呼吸消耗的O2的量,即代表的是细胞呼吸的速率。在a点时,水稻幼苗单位时间内从空气中吸收的CO2量为0,说明此时水稻幼苗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光合作用所需的CO2全部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CO2;在b点时,两条曲线相交,说明此时光合作用消耗的CO2是呼吸作用释放的CO22倍;在c~d之间时,图中实线保持不变,说明净光合速率不变,但是该过程中呼吸速率增加,因此总光合速率增加。‎ - 28 -‎ ‎【详解】温度低于a时,水稻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来自于细胞有氧呼吸,A错误;温度为b时,水稻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2倍,B错误;温度为c~d之间时,水稻幼苗的实际光合速率在增加,净光合速率稳定不变,C错误;温度在a~d之间时,水稻幼苗的实际光合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下图是生物体细胞内部分有机化合物的概念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B为葡萄糖,则C在动物细胞为__________,A中的元素为__________。‎ ‎(2)若C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且构成C的A中含有C、H、O、N、P等元素,则B的中文名称是__________,若要验证C在细胞中的分布,可用__________对细胞进行染色。‎ ‎(3)若C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则B的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大量B脱水缩合形成C,若B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则C的功能随之改变,请予以合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糖原 (2). C H O (3). 脱氧核苷酸 (4). 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 (5). (6). 氨基酸排序改变会引起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 ‎【解析】‎ ‎【分析】‎ ‎1.组成细胞的有机物分为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四种。根据是否能发生水解和水解后生成的单糖的数量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糖类包括单糖(葡萄糖),二糖(麦芽糖、果糖和乳糖),多糖(糖原、淀粉、纤维素),糖原是动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构成植物细胞壁,不提供能量也不是储能物质。‎ ‎2.‎ - 28 -‎ ‎ 核苷酸经过脱水缩合构成核苷酸链;核苷酸的元素组成是A(是由C、H、O、N、P)。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3.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的,氨基酸结构通式为;由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导致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使其功能上具有多样性。‎ ‎【详解】(1)识图分析可知,若B为葡萄糖,则C为多糖,那么在动物细胞为糖原,糖的组成元素只有C、H、O。‎ ‎(2)若C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且构成C的A中含有C、H、O、N、P等元素,则C为脱氧核糖核酸,则构成C的基本单位B为脱氧核苷酸,若要验证脱氧核糖核酸在细胞核内的分布,可以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进行染色观察,脱氧核糖核酸与甲基绿的亲和力较强,被染成绿色,核糖核酸与吡罗红亲和力较强,被染成红色,因此可以观察到细胞核染成绿色,而细胞质染成红色。‎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C为蛋白质,则B为氨基酸,其结构通式为,由于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因此氨基酸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的不同都会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故导致蛋白质的功能也不同。‎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内化合物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内常见的大分子化合物及其组成和功能,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并识记糖类的组成元素和在细胞内的分布,理解核酸的种类及其组成元素和分布,把握鉴定DNA和RNA的实验的原理;识记蛋白质的功能,理解蛋白质的组成单位及其蛋白质结构与氨基酸之间的关系。‎ ‎2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图是3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28 -‎ ‎(1)与图1、图2相比,图3在结构上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图3所示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抗体从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依次经过的细胞结构为__________(填序号)‎ ‎(3)图1中⑤所示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其主要功能与__________有关。‎ ‎(4)与图1相比,图2特有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填序号)‎ ‎(5)如果图2是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则不应画出的结构有__________(填名称)‎ ‎【答案】 (1).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 细胞中有藻蓝素和叶绿素 (3). ②→③→⑥→① (4). 中心体 (5). 细胞分裂(或有丝分裂) (6). ①②⑦ (7). 叶绿体、(大)液泡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图1可以分泌抗体,是浆细胞,图2有细胞壁、叶绿体和大液泡,是植物细胞,图3没有核膜,有光合片层结构,是蓝藻。‎ 图1中:①是细胞膜,②是核糖体,③是内质网,④是线粒体,⑤是中心体,⑥是高尔基体。‎ 图2中:①是细胞壁,②是液泡,③是线粒体,④是高尔基体,⑤是内质网,⑥是核糖体,⑦是叶绿体。‎ ‎2.分泌蛋白最初是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由氨基酸形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可以“出芽”,也就是鼓出由膜形成的囊泡,包裹着要运输的蛋白质,离开内质网,到达高尔基体,与高尔基体膜融合,囊泡膜成为高尔基体膜的一部分,高尔基体还能对蛋白质做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 - 28 -‎ ‎【详解】(1)与图1、图2真核细胞相比,图3原核细胞在结构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图3所示的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但是细胞内有光合片层结构,其上分布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和酶,因此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2)图1中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抗体从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依次经过的细胞结构为②核糖体→③内质网→⑥高尔基体→①细胞膜,通过细胞膜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⑤所示的细胞器是中心体,中心体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有关。‎ ‎(4)识图分析可知,与图1相比,图2特有的细胞结构有:①细胞壁、②大液泡、⑦叶绿体。‎ ‎(5)如果图2是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属于幼嫩的植物细胞,则不应画出的结构有:②大液泡和⑦叶绿体。‎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真核细胞的结构和组成,把握动物细胞与高等植物细胞在结构组成上的区别,理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在结构组成上的区别,特别是掌握蓝藻的结构组成特点;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的细胞类型,明确细胞内的结构名称及其功能,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3.下图中甲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示意图,GLUT是一种葡萄糖载体蛋白。图乙表示GLUT介导的肝细胞和原核生物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 28 -‎ ‎(1)据图甲可知,小肠上皮细胞膜上运载葡萄糖的载体有__________(填两种),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伴随着__________的内流。‎ ‎(2)图乙曲线表明,GLUT介导的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比自由扩散__________,B点与A点相比,制约葡萄糖转运速率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C与A点相比,制约葡萄糖转运速率的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GLUT介导的葡萄糖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GLUT和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 (2). Na+ (3). 快 (4). 葡萄糖浓度 (5). GLUT数量 (6). 协助扩散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小肠上皮细胞膜上运载葡萄糖的载体有GLUT(运载葡萄糖出细胞)、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运载葡萄糖进细胞)。‎ 分析图二:GLUT介导的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比自由扩散高;GLUT介导的原核生物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比GLUT介导的肝细胞高,分析原因应该是原核细胞膜上GLUT的数量多于肝细胞膜上的GLUT的数量造成的。‎ ‎【详解】(1)由图一可知,小肠上皮细胞膜上运载葡萄糖的载体有GLUT(运载葡萄糖出细胞)、Na+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运载葡萄糖进细胞),葡萄糖通过Na+‎ - 28 -‎ 驱动的葡萄糖同向转运载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伴随着Na+内流。‎ ‎(2)图二中的曲线表明,GLUT介导的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速率比自由扩散高;B点与A点相比,制约葡萄糖转运速率的因素主要是GLUT数量。C与A点相比,葡萄糖的浓度相同,而原核细胞转运葡萄糖的速率高于干细胞,那么制约葡萄糖转运速率的因素主要是肝细胞与原核细胞膜上GLUT数量不同。由图一可知,GLUT介导的葡萄糖运输方式不需要消耗能量,为协助扩散。‎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理解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特点和实例。能够分析图示,获取有效信息,判断图中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的方式,分析图二曲线图,判断GLUT介导的葡萄糖运输方式在肝细胞和原核细胞以及与自由扩散方式的区别,能够分析图中关键点导致葡萄糖转运差异的限制因素,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4.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在适宜光照下,植物叶肉细胞内能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ATP中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得到的产物有__________,由此推测催化高能磷酸键断裂的酶的最适pH值应偏__________(填“酸性”或“碱性”)。‎ ‎(2)与葡萄糖相比,ATP分子中蕴含的能量较少,但两者中只有ATP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从ATP的化学性质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研究X物质对动物细胞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X物质将细胞处理24h然后测量各组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经过多次试验后,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组编号 A B C D E F x物质的浓度(ng ml-1)‎ ‎0‎ ‎2‎ ‎4‎ ‎8‎ ‎15‎ ‎32‎ 细胞内ATP的浓度(nmol mL-1)‎ ‎80‎ ‎70‎ ‎50‎ ‎20‎ ‎5‎ ‎1‎ 细胞死亡的百分率(%)‎ ‎1‎ ‎3‎ ‎10‎ ‎25‎ ‎70‎ ‎95‎ - 28 -‎ 该实验的实验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X物质最可能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2). 一磷酸腺苷(AMP)和磷酸 (3). 酸性 (4). 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也易合成 (5). 随着X物质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细胞内ATP浓度逐渐降低,细胞死亡率逐渐增高 (6). 线粒体 ‎【解析】‎ ‎【分析】‎ ‎1.ATP的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其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水解时远离A的磷酸键容易断裂,释放大量的能量。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2.由“研究X物质对动物细胞的影响”和“测量各组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X物质的浓度,因变量是组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随着X物质的浓度的增加,细胞内ATP的含量下降,细胞的死亡率增加。说明该物质能够抑制细胞呼吸,甚至导致细胞死亡。‎ ‎【详解】(1)植物叶肉细胞细胞质基质、线粒体中进行的细胞呼吸过程能产生ATP,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也能产生ATP;叶绿体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只能为暗反应提供能量,所以用途比较单一。根据ATP的结构A-P~P~P可知,ATP中高能磷酸键全部断裂后得到的产物有一磷酸腺苷,该物质也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另一种物质是磷酸;因为ATP水解的产物都偏酸性,所以ATP水解反应处于酸性微环境中,在这种微环境中发挥作用的酶类最适pH应该也是偏酸性。‎ ‎(2)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成ADP并释放大量能量,所以ATP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3)根据以上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看出随着X物质的浓度的增加,细胞内ATP的含量下降,细胞的死亡率增加。说明该物质能够抑制细胞呼吸,甚至导致细胞死亡,推测X物质最可能作用于线粒体。‎ - 28 -‎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ATP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理解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把握ATP的来源即合成场所。能够根据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推测ATP反应的产物与ATP水解酶的pH值范围,该题第(3)问考查到实验分析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的结论,这是突破该题第(3)问的关键。‎ ‎25.鼠尾藻是一种着生在礁石上的大型海洋褐藻,可作为海参的优质饲料鼠尾藻枝条中上部的叶片较窄,称之狭叶;而枝条下部的叶片较宽,称之阔叶新生出的阔叶颜色呈浅黄色,而进入繁殖期时阔叶呈深褐色研究人员在温度18℃(鼠尾藻光合作用最适温度)等适宜条件下测定叶片的各项数据如下表。‎ 叶片 光补偿点 光饱和点 叶绿素 最大净光合速率 新生阔叶 ‎16.6‎ ‎164.1‎ ‎0.37‎ ‎1017.3‎ 繁殖期阔叶 ‎15.1‎ ‎266.0‎ ‎0.73‎ ‎1913.5‎ 狭叶 ‎25.6‎ ‎344.0‎ ‎0.54‎ ‎1058.2‎ ‎(1)新生阔叶颜色呈浅黄色,为确定其所含色素的种类,可用__________提取叶片的色素,然后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并观察滤纸条上色素带的__________。‎ ‎(2)依据表中光饱和点或者光补偿点的变化,可推知鼠尾藻狭叶比阔叶更适应__________(填弱光或强光)条件,这与狭叶着生在枝条中上部,海水退潮时会暴露于空气中的特点相适应。‎ ‎(3)鼠尾藻由生长期进入繁殖期时,阔叶的光合作用强度会______,据表分析其内在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28 -‎ ‎(4)在一定光照强度等条件下,测定不同温度对新生阔叶的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推测,实验测定净光合速率时所设定的光照强度__________(填“等于”或“小于”或“无法判断”)上表中18°C时的光饱和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水乙醇(或丙酮) (2). 数目(或颜色种类) (3). 强光 (4). 增大 (5). 叶绿素a增多 (6). 小于 (7). 实验测得18℃时净光合速率小于表格中18℃时最大净光合速率 ‎【解析】‎ ‎【分析】‎ ‎1. 色素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作用。在解题时,要理解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等的概念。光补偿点是指是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光饱和点是指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速率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大,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速率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2.根据表格分析,狭叶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最高,繁殖期阔叶的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净光合速率最高;根据坐标图分析,18℃时净光合作用速率最高。‎ ‎【详解】(1)提取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可以根据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的原理,如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然后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并观察滤纸条上色素带的数目即可判断新生阔叶中色素的种类。‎ - 28 -‎ ‎(2)表格中看出,狭叶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最高,说明狭叶能够耐受较大的光照强度变化,这与其潮涨被淹、潮落被晒相适应。‎ ‎(3)表格中可以看出,繁殖期阔叶的叶绿素a含量比新生阔叶的多,色素具有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作用,因此繁殖期阔叶的光合作用强。‎ ‎(4)分析曲线图,在温度为18°C时,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约为850nmolO2•g-1•min-1,而表格中新生阔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1017.3nmolO2•g-1•min-1,因此实验测定净光合速率时所设定的光照强度小于表格中的光饱和点。‎ ‎【点睛】本题以鼠尾藻的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以及不同部位的叶片为背景,考查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理解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关系,部位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原理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表格中的数据,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光合作用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 28 -‎ - 2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