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东北三省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理综(解析版)
东北三省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理综 1.下列关于细胞中结构和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的载体都是蛋白质 B. 干种子仍具有活性但不能萌发的原因是细胞内的自由水少 C. 发菜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没有关系 D. 能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分子可能是核糖核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水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约占细胞内全部水分的95%,其作用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参与生化反应,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结合水是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和结合水能够随新陈代谢的进行而相互转化。 2、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主要的区别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部分RNA。 4、细胞膜上有各种载体蛋白运输物质,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场所在核糖体,称为翻译过程。 【详解】A、氨基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人细胞膜,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而细胞质基质中负责转运氨基酸进入核糖体的是tRNA(化学本质是核酸),A错误; B、种子萌发需要更多的自由水,所以干种子不萌发,主要是缺乏自由水,B正确; C、发菜是原核生物,没有核仁,C正确; D、能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分子是酶,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核糖核酸,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细胞中各种结构和化合物的知识,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进行识记,注意A选项中氨基酸通过tRNA的运输参与翻译过程。 2.实验小组测得三种离子在某藻类细胞液和其生活的池水中的浓度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离子 K+ Mg2+ Ca2+ 细胞液中的浓度/池水中的浓度 6.5 9 1.3 A 表中三种离子都以协助扩散方式进入藻类细胞 B. 离子相应比值的不同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 离子进入细胞时均有相应蛋白质发生形态改变 D. 离子的吸收不会影响藻类细胞对水的渗透吸收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主动运输:特点:(1)逆浓度梯度运输;(2)需载体蛋白的协助;(3)需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 影响因素: (1)载体: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 ①不同物种的运输载体不同,不同生物膜上的载体的种类和数目不同。 ②载体具有饱和性:当细胞膜上的载体已经达到饱和时,细胞吸收该载体的物质的速度不再随物质浓度增大而增大。 (2)能量:凡是影响细胞内产生能量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如氧气浓度、温度等。(3)温度:温度可影响有关酶的活性和生物膜的流动性,因而影响物质运输速率。低温会使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下降。 2、分析表格数据:三种离子在丽藻细胞液浓度都大于外界池水中的浓度,也就是说三种离子都是通过主动运输被细胞吸收的。 【详解】A、对于三种离子来讲,细胞液中的浓度均大于池水中的浓度,说明三种离子进人藻类细胞时均为低浓度到高浓度,即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进行,A错误; B、离子相应比值的不同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B错误; C、离子进入细胞为主动运输,均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其蛋白质的形状会发生改变,C正确; D、藻类细胞对的渗透吸收为自由扩散,而离子的吸收会影响两者之间的浓度差,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主动运输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主动运输的特点及意义,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3.研究发现,随着老鼠的不断老去,体内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数量会显著下降,而“细胞外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eNAMPT)可以催化NAD的产生,逆转老鼠身体机能的衰老,并延长其寿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衰老小鼠的体细胞内都不能合成eNAMPT B. eNAMPT可以为NAD的生成提供大量能量 C. eNAMPT基因存在于小鼠所有的细胞中 D. 给幼年小鼠注射eNAMPT会加速其衰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eNAMPT可以催化NAD的产生,衰老小鼠体内NAD数量显著下降,可能是eNAMPT活性降低或数量减少所致,衰老小鼠的体内仍有幼嫩的细胞内能合成eNAMPT,A错误; B、酶能降低其催化的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但不会为反应提供能量,B错误; C、小鼠体内的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因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相同,但不同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不同,C正确; D、给幼年小鼠注射eNAMPT会延缓其衰老,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以细胞衰老为背景,结合新的科学研究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抓住题干中“细胞外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eNAMPT)可以催化NAD的产生,逆转老鼠身体机能的衰老,并延长其寿命”进行答题。 4.现有来自同一生物体的两个正在分裂的细胞,甲细胞的着丝点已经分裂,乙细胞中存在染色单体。下列有关甲、乙两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细胞分裂的下一时期细胞中央将会出现赤道板 B. 甲、乙两细胞可能分别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和中期 C. 甲细胞中染色体数可能与体细胞相同,也可能是体细胞的一半 D. 若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则一定不会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过程是: (1)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④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钱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赤道板只是一个空间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细胞结构,不会出现在细胞分裂过程中,A错误; B、甲细胞着丝点分裂,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乙细胞中存在染色单体,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也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B正确; C、若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则其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2倍,若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其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C错误; D、若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则其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若该生物体是杂合子,且在减数第一次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则乙细胞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等位基因的分离,D错误。 故选B。 【点睛】该题考查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的变化,学生可以将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进行总结记忆,易错点A项中赤道板不是真正的细胞结构。 5.猫的正常耳对折耳为显性,相关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用X射线处理一只正常耳雄猫,然后将其与多只折耳雄猫杂交,得到的数千只子代(F1)中出现一只正常耳雄猫。检测发现,这只正常耳雄猫Y染色体上多了一段带有A基因的片段。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亲代正常耳雄猫变异发生在胚胎时期 B. 该杂交实验结果说明突变具有低频性 C. F1中正常耳雄猫的出现是染色体发生结构变异的结果 D. F1正常耳雄猫与折耳雌猫交配,后代雄猫都是正常耳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后代中之所以出现灰体雄蝇,并且Y染色体上多了一段带有E基因的片段,这是X染色体与Y染色体之间片段互换的结果,由于交换的部位属于非同源区段,因此其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详解】A、亲代正常耳雄猫变异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精子的过程中,A错误; B、数千只子代(F1)中出现一只正常耳雄猫,说明突变具有低频性,B正确; C、Y染色体上多了一段带有A基因的片段,这是X染色体与Y染色体之间片段互换的结果,由于交换的部位属于非同源区段,因此其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正确; D、F1正常耳雄猫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aYA,后代雄猫都遣传了父本的Y染色体,因此后代雄猫均表现为正常耳雄猫,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将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重组区分开,意在考查考生审题能力、分析能力。 6.科学家用现有的报春花品种(品种是指一个物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一致性状的一群家养动物或栽培植物)进行杂交,获得了3个报春花新品种:橘红灯台报春和霞红灯台报春的天然杂交后代“红粉佳人”和“金粉佳人”、茴香灯台报春与海仙花的天然杂交后代“白水紫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科学家培育三个报春花新品种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 “红粉佳人”、“金粉佳人”和“白水紫霞”为同一物种 C. 三个报春花新品种的成功培育说明报春花种群发生了进化 D. 云南的“红粉佳人”和贵州的“红粉佳人”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依题意可知:三个报春花新品种是通过杂交培育而成的,其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三个品种仍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B正确; C、三个新品种的出现是基因重组后出现性状分离的结果,相关基因的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并没有发生进化,C错误; D、云南的“红粉佳人”和贵州的“红粉佳人”存在地理隔离,但由于是同一物种,所以没有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需要区分“品种”和“物种”,同时掌握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7.如图1中A~E是从几种生物细胞中分离出来的5种细胞器,图2中a~d是几种膜结构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细胞器E是______(填名称)。图2中化学反应a、b可发生于图1中细胞器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 (2)图1中5种细胞器都含有的有机物是_______(填名称)。 (3)若某细胞含有图1中5种细胞器,也能进行图2中的所有化学反应,则该细胞是______(填“动物”、“高等植物”或“低等植物”)细胞。 【答案】 (1). 中心体 (2). D (3). B (4). 蛋白质 (5). 低等植物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A是线粒体,B是高尔基体,C是叶绿体,D是内质网,E是中心体;、图2中a是内质网膜进行蛋白质的加工,b是高尔基体膜合成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成分),c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进行光反应,d是线粒体内膜,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详解】(1)根据分析:细胞器E是中心体;图2中化学反应a、b分布发生在内质网D和高尔基体B中。 (2)5种细胞器都含有蛋白质。 (3)同时具有A线粒体、B高尔基体、C叶绿体、D内质网、E中心体这五种细胞器的生物是低等植物。 【点睛】对生物膜系统的组成、不同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8.某小组利用草莓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及果实发育期光合产物的转移进行了相关实验。图1表示在最适温度及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草莓叶肉细胞CO2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2表示在适宜条件下,向密闭温室中充人,一定量14CO2后,草莓叶片、茎、果实的放射性含量随时闾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点后限制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D点骤变为C点时,短时间内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将__________。光照强度过高时草莓的光合速率反而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2可知,有机物在草莓各器官间的转移路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肉细胞的呼吸速率 (2). 二氧化碳浓度 (3). 下降 (4). 光照强度过高,导致草莓叶片气孔关闭,暗反应速率下降,进而导致总光合速率下降 (5). 叶片→茎→果实 【解析】 【分析】 图1中:自变量是不同光照强度,因变量是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和二氧化碳的吸收量。A点只有呼吸作用,B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B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D点为光饱和点。 图2中:出现放射性的顺序为:叶片、茎、果实。 【详解】(1)图1中A点没有光照,所以此时表示叶肉细胞的呼吸速率;E点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不再增加,说明达到了光饱和,因此限制因素可以是二氧化碳浓度 (2)D点骤变为C点时,光照减弱,短时间内C3的还原降低,二氧化碳的固定几乎不变,故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出现增加;光照过强,可能导致草莓叶片气孔关闭,暗反应速率下降,进而导致总光合速率下降。 (3)根据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所以有机物在草莓各器官间的转移路径为:叶片→茎→果实。 【点睛】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读懂图中光照影响光合作用的过程,难点是第(2)题中光照过强可能引起光合午休现象。 9.如图1为某家族中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7号不携带致病基因。图2为I—1体内胰岛素基因的表达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甲、乙两种遗传病中属于伴性遗传的是__________病,Ⅲ —10可产生___________种类型的卵细胞。若Ⅲ—8和Ⅲ—11婚配,后代患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 (2)图2中①过程需要的酶是__________,核糖体在②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_° (3)胰岛素基因中决定“”的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乙 (2). 2 (3). 19/96 (4). RNA聚合酶 (5). 从左向右 (6). 一CCACTGACC一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病:由于3号和4号个体不患甲病,而10号患甲病,所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女儿10号患甲病,而父亲不患甲病,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分析乙病:6号和7号正常而儿子12号患病,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由于7号不携带致病基因.故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设控制遗传病甲、乙的等位基因分别为A、a和B、b。 3、图2中①是转录,②是翻译,mRNA上密码子是CGUGACUGGGCA。 【详解】(1)根据分析乙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伴性遗传,Ⅲ-10由于含有甲病,故甲病基因型为aa,又由于不患乙病,但父亲患乙病,故乙病基因型为XBXb,则其基因型为aaXBXb,可产生2种类型的卵细胞。由于7号不携带致病基因,基因型为AAXBY,故Ⅲ-11基因型为(1/2AA,1/2Aa)(1/2XBXB,1/2XBXb),Ⅲ-8基因型为(1/2AA,1/2Aa)XBY,故若Ⅲ-8和Ⅲ-11婚配,后代患甲病的几率2/3×1/2×1/4=1/12,后代患乙病的几率是1/2×1/4=1/8,后代患病的几率是1/12+1/8-1/12×1/8=19/96。 (2)图2中①过程是转录,需要RNA聚合酶,从图中看出左边核糖体上的肽链较短,右边较长,说明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从左至右。 (3)密码子是指mRNA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图中天冬氨酸的反密码子为CGU,密码子与其碱基互补配对,因此密码子是GCA;胰岛素基因中决定的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CCACTGACC-。 【点睛】该题首先分析清楚图1中各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在进行遗传病概率的计算,而基因的表达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只需识记相关知识,按照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解答(3)。 10.某多年生植物的叶片有披针形、狭披针形和针形三种。为研究该植物叶形的遗传(不考虑交叉互换),先后进行了下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B的叶形为__________,F2中披针形叶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 (2)已知另外一对基因M/m会影响叶形基因的表达,实验人员在实验一的F1中发现了一株针形叶植株,其自交产生的F2植株中披针形叶∶狭披针形叶:针形叶=9∶6∶49。请分析说明F2中出现针形叶植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A、B、C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上述是正确的(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针形 (2). 4 (3). 影响叶形基因表达的另一对基因组成为mm时,会出现上述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现象,当其中一个基因m或两个m都突变成了基因M时,所有的叶形都表现出针形 (4). 方案一:将该针形叶植株与A植株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后代中披针形叶植株:针形叶植株的比例为1:1 方案二:将该针形叶植株与B植株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后代中披针形叶:狭披针形叶:针形叶=1:2:5 方案三:将该针形叶植株与C植株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后代中披针形叶:狭披针形叶:针形叶=9:6:17 【解析】 【分析】 实验一:F2中披针形:狭披针形:针形=9:6:1,是9:3:3:1的变式,说明叶形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假设由A、a,B、b控制,则披针形C为AaBb,披针形为A_B_,狭披针形为A_bb、aaB_,针形为aabb。 实验二:C(AaBb)×B→披针形:狭披针形:针形=1:2:1,即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1:1:1,Baabb,则A为AABB。 【详解】(1)根据分析,B的基因型是aabb,叶形是针形,F2中披针形叶植株基因型是A_B_,共有AABB,AABb,AaBB,AaBb4种。 (2)实验人员在实验一的F1中发现了一株针形植株,其自交产生的F2中披针形叶∶狭披针形叶:针形叶=9∶6∶49,和为64,说明F1中发现了一株针形植株为AaBbMm,含有M基因为针形,即影响叶形基因表达的另一对基因组成为mm时,会出现上述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现象,当其中一个基因m或两个m都突变成了基因M时,所有的叶形都表现出针形,所以披针形叶基因型为A_B_mm,狭披针形叶为A_bbmm、aaB_mm,针形为aabbmm、____M_。 (3)结合Mm这对基因A、B、C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mm,aabbmm,AaBbmm。而该针形植株基因型AaBbMm,所以当其与ABC杂交时,结合(2)中各种叶形的基因型,结果如下: 方案一:将该针形叶植株与A植株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后代中披针形叶植株:针形叶植株的比例为1:1 方案二:将该针形叶植株与B植株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后代中披针形叶:狭披针形叶:针形叶=1:2:5 方案三:将该针形叶植株与C植株杂交,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后代中披针形叶:狭披针形叶:针形叶=9:6:17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难点是分析清楚白花植株出现的原因,突破口是抓住题干中的9∶6∶49之和为64,即该植株是三杂合个体。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毛霉型豆豉是以大豆为原料,接种毛霉,经发酵而成的一种调味副食品。因其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且味道鲜美,广受人们喜爱。回答下列问题: (1)毛霉型豆豉发酵的最适温度为_________,毛霉和醋酸菌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没有_________。 (2)毛霉在豆豉发酵过程中分泌大量的酶来分解大豆中的大分子有机物,若要将这些酶进行分离,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填2种)。为了使分离出的酶可重复利用,常采用固定化酶技术将酶固定化,固定化酶一般不采用__________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实验小组通过对相同条件下毛霉发酵制作豆豉和固定化酶发酵制作豆豉进行比较后发现,在发酵中后期,使用固定化酶发酵制作豆豉效率相对较低,发酵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4)果酒的制作是发酵技术的又一重要应用,与制作果醋相比,其所需的发酵温度较低,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5~18℃ (2). 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3). 电泳法、透析法、凝胶色谱法等 (4). 包埋 (5). 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 (6). 固定化酶的数量有限,毛霉可以不断产生有关酶用于发酵;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物质使酶活性降低等 (7). 不同微生物体内酶的种类不同,所需的最适温度也不同 【解析】 【分析】 1、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固定化技术有三种方法:物理吸附法、化学结合法、包埋法。 3、酒精发酵的原理是利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呼吸作用产生酒精,而醋酸发酵是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或酒精生成醋酸。 【详解】(1)毛霉发酵的最适温度在15~18℃,毛霉是真核生物,醋酸菌是原核生物,所以二者最大区别是醋酸菌没有核膜。 (2)可以根据分子量的大小不同利用电泳或凝胶色谱法分离,利用半透膜的特性用透析法将其分离,由于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所以一般不用包埋法。 (3)使用固定化酶发酵制作豆豉效率相对较低,发酵时间较长,是由于固定化酶的数量有限,毛霉可以不断产生有关酶用于发酵;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物质使酶活性降低等。 (4)果酒的制作是利用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果醋制作是利用醋酸菌的作用,所以不同微生物体内酶的种类不同,所需的最适温度也不同。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探究实验、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等,要求考生掌握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识记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过程,能解释用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时无酒精产生的原因;识记蛋白质分离和纯化的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基因打靶技术是指利用外源性DNA与细胞DNA的相同或相似序列,在特定位点上进行替换,从而改变细胞遗传特性的方法。该技术可应用于解决人体对移植的猪器官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即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对猪细胞ɑ—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进行改造,以消除ɑ—1,3半乳糖苷转移酶引起的免疫排斥。其主要过程如下: 第二、三步示意图(6—10表示不同的基因片段) 第一步:从猪囊胚中分离出胚胎干细胞。 第二步:在与靶基因(需要改造的基因)相同的外源性DNA上,插人新霉素抗性基因,构建打靶载体。 第三步:打耙载体导入胚胎干细胞,与细胞DNA中的靶基因进行替换。 第四步:改造后的胚胎干细胞筛选、增殖等。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改造过程中的靶基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插入新霉素抗性基因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插入新霉素抗性基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两点)。 (2)基因打靶技术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猪细胞的)ɑ—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 (2).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3). 破坏靶基因,使靶基因不能表达;起筛选作用 (4). 基因重组 【解析】 【分析】 1、胚胎干细胞是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它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细胞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类型,即具有全能性。 2、打靶的目的是对猪细胞ɑ-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进行改造,以消除ɑ-1,3半乳糖苷转移酶引起的免疫排斥。 3、基因打靶技术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属于DNA重组技术。 【详解】(1)据题干分析,资料2基因改造过程中“靶基因”是猪细胞的ɑ-1,3半乳糖苷转移酶基因;打把载体的构建过程相当于基因工程基本操作步骤中的“目的基因的获取”,所以需要限制酶和DNA结合酶,插入新基因的目的是破坏靶基因,使靶基因不能表达和起筛选作用。 (2)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项技木能精准定位进行基因改造是因为“打靶载体导入胚胎干细胞,与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重新组合,发生置换”即基因重组。 【点睛】本题以相关科研成果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此类题目解题思路是: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找出其中的关键语句,根据所提供资料运用教材理论去解释,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其次在答题时认真分析,尽可能用教材语言规范答题。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