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半期考试 生 物 试 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正常情况下,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成分的是( ) ①抗体 ②核酸 ③呼吸酶 ④胰岛素 ⑤ 神经递质 ⑥血红蛋白 ⑦葡萄糖 ⑧唾液淀粉酶 A. ②③⑥⑧ B. ①③⑤ C. ①②⑥ D. ①④⑤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人体内环境成分一般包括: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尿素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递质等)、其他物质(纤维蛋白原等)。 【详解】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属于人体的内环境的成分,①正确;核酸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②错误;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③错误;胰岛素分泌到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④正确;神经递质分泌后进入组织液,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⑤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⑥错误;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等处,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⑦正确;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⑧错误。因此,以上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有①④⑤⑦,故选D。 2.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激素、血红蛋白和参与细胞呼吸的酶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B.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变化对内环境的稳态都有影响 C. 肾上腺、胰腺、下丘脑、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 D.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血红蛋白和参与细胞呼吸的酶都存在于细胞内,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变化对内环境的稳态都有影响,B正确;胰腺和唾液腺产生的消化酶都分泌到消化道中,而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尿液浓度不属于内环境稳态,D错误。 3.下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 NaHCO3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C. 如果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D. 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共需穿过3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共同构成内环境,即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详解】图中甲、乙、丙构成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NaHCO3可与血浆中的乳酸反应,使血浆pH稳定在7.35~7.45,B正确;如果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减少,不会出现组织水肿,C错误;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组织液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需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肝细胞和2层线粒体膜,因此共需穿过5层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 4.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氨基酸、唾液淀粉酶、神经递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 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C. 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保障的必要条件 D.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血红蛋白及无机盐的含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唾液淀粉酶分布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B错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保障的必要条件,C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D错误。 5.某同学在运动中喝纯净水解渴。后来他感觉四肢发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接着就昏迷过去。后来送到医院,诊断为水中毒。下图曲线中能够反映小张体内水的相对含量(a)和渗透压(b)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高温环境下人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的主要方式是汗液蒸发带走热量;人在大量出汗后如果失去水和盐的比例相同或低于盐,内环境渗透压降低或不变;由于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小张连续不断的以纯净水解渴,体中盐减少,渗透压下降,据此解答。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某同学在运动中喝纯净水解渴,维持体内的水的平衡,但是盐分大量散失而没有得到补充,导致体内水分的相对值逐渐升高,而内环境中的渗透压降低,故选B。 6.激素是由人和动物某些细胞合成和分泌、能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的特殊物质,对人体生命活动过程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增多 B. 寒冷刺激会引起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 C.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D. 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促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不能的内分泌腺可以分泌不同的激素,不同的动物激素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不同激素的功能分析各选项。 【详解】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A错误;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B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正确;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错误。 7.某山区的田间生长着一种蝌蚪,整个生命历程不会变态,由此可以推断该山区的小孩容易患( ) A. 呆小症 B. 甲状腺亢进 C. 地方性甲状腺肿 D. 侏儒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促进发育,因此某山区的田间生长着一种蝌蚪,整个生命历程不会变态,说明该地区的蝌蚪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详解】呆小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A正确;甲状腺亢进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B错误;地方性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导致甲状腺分泌不足,甲状腺代偿性增生导致的,C错误;侏儒症是由于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D错误。 8.激素之间存在着协同和拮抗的作用,下列激素之间具有拮抗作用的是( ) A. 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B.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C.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详解】生长激素和甲状腺素都能促进个体生长发育,二者是协同作用,A错误;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可以促进血糖浓度升高,两者为协同作用,B错误;在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促进机体产热,二者在体温调节中有协同作用,C错误;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浓度,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方面就表现为拮抗作用,D正确。 9.当一只正常的小白鼠所处环境由25度降至5度,其体内尿量、酶活性、耗氧量、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依次是( ) A.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B.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C. 增加、不变、增加、减少 D. 增加、减少、减少、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详解】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小白鼠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小白鼠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体内酶的活性保持不变;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小白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耗氧量增加;寒冷环境下皮肤排汗减少,体内水分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较低,因此抗利尿激素分裂减少,故选C。 10.在人体内各种机制的调节下,进行剧烈运动的人仍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B. 剧烈运动消耗大量能量,使血糖含量下降,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量减少 C. 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D. 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缓冲物质中和以维持pH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体温调节、血糖浓度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pH的调节等,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选项要求分析答题。 【详解】体温调节既有神经系统的参与,也有激素调节,A正确;剧烈运动消耗大量能量,使血糖含量下降,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B正确;大量流汗导致失水过多,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C错误;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并释放到血液中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pH明显降低,因为血浆中有缓冲物质中和乳酸以维持pH相对稳定,D正确。 11.下丘脑能合成一种直接影响促甲状腺分泌的激素,称为生长抑素。该激素是一种环状多肽,由14个氨基酸组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合成过程中能生成水 B. 一定含有14个肽键 C. 该激素能抑制某种激素的合成分泌 D. 能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生长抑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能够影响促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其本质是一种环状多肽,且由14个氨基酸组成,则该化合物至少含有14个肽键,形成的过程中至少脱去了14分子水。 【详解】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因此生长抑素合成过程中能生成水,A正确;生长抑素由14个氨基酸组成,在不考虑R基团上的氨基和羧基反应的情况下,其可以脱水缩合形成14个肽键,B错误;生长抑素能抑制某种激素的合成分泌、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D正确。 12.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下列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寒冷刺激能抑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②人体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③下丘脑能使人体产生冷觉和热觉,是体温调节的最高级中枢 ④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内环境渗透压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⑤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A. ①④⑤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详解】寒冷刺激能促进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产热量来维持体温恒定,①错误;人体大量出汗后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则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②正确;冷觉和热觉产生于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体温调节的最高级中枢,③错误;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大量出汗导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进而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④正确;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交感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⑤正确。综上所述,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②④⑤,故选D。 13.某同学为了探究一种未知激素,把生理状况相同的小鼠分成1、2、3、4四个小组,并且做如下处理:给1组小鼠注射一定量的该激素,2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3组小鼠饲喂含该激素的饲料,4组小鼠饲喂不含该激素的饲料,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则3组小鼠会出现休克,注射适最的葡萄糖后可恢复 B. 如果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则3组小鼠比4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 C. 如果该激素甲状腺激素,则1组小鼠比2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 D. 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则1组小鼠会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1、2组是一对对照试验,实验方法是注射法;3、4组是另一组对照试验,实验方法是饲喂法。胰岛素可以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为非糖类物质;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详解】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而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饲喂会被水解而失去作用,因此3组小鼠不会出现休克,A错误;如果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因此3组小鼠比4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B正确;同理,如果该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则1组小鼠比2组小鼠兴奋、呼吸和代谢加快,C正确;如果该激素是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因此1组小鼠会出现休克,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后恢复,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机理,识记两种激素过多或者过少引起的症状,并能够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对各选项进行分析。 14.如图是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示意图,有关糖代谢及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能抑制①、③过程 B. 在人体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C.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D.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促进④、⑤、⑥、⑦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血糖的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元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向: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种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②③过程,但是不能促进①过程,A错误;②过程只能发生在人体的肝细胞中,B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抑制②和③过程,而①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与胰岛素无关,C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能促进④、⑤、⑥、⑦过程,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掌握血糖浓度调节的过程以及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明确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机理是能促进血糖的去路,又能减少血糖的来源。 15.神经系统是机体内对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起主导作用的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两大部分。下列有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B.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 C. 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D. 脑神经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的,其中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详解】呼吸中枢位于脑干,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A错误;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而脑由大脑、小脑和脑干组成,B错误;高级中枢和低级中枢对身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C正确;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D错误。 【点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结构名称 主要神经中枢 功能 脑 大脑 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及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维持身体平衡 脑干 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 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血糖乎衡等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受大脑的控制 16.如图甲、乙分别表示某一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局部神经纤维放大,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兴奋在正常人体内的反射弧中传导是双向的 B. 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由b流向a、c C. 根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情况,判断乙图中的b为未兴奋部位 D. 若图甲中③处受损,电刺激⑤处肌肉不收缩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乙图中a、c是未兴奋部位,b是兴奋部位。 【详解】兴奋在正常人体内的反射弧中传导是单向的,A错误;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由b流向a、c,而膜外相反,B正确;图乙中b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为兴奋部位,C错误;若图甲中③处受损,电刺激⑤处,兴奋可以传到效应器,因此肌肉收缩,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反射弧的结构和判断方法、兴奋的产生于传导等知识点,能够判断图甲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以及图乙中各个字母代表的部位的状态。 17.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而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是清除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因此,α-银环蛇毒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症状分别是( ) A. 肌肉僵直、肌肉松弛 B. 肌肉松弛、肌肉僵直 C. 肌肉僵直、肌肉僵直 D. 肌肉松弛、肌肉松弛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需要突触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一般是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后膜一般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兴奋传导时,就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详解】α-银环蛇毒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兴奋不能传递到肌肉,则表现的症状是肌肉松弛;有机磷农药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表现的症状是肌肉僵直,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机理,明确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判断题干中两种情况导致的结果。 18.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相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是目前一种常用抗抑郁药。如图是正在传递兴奋的突触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将导致细胞Y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B. 图中所示的递质释放方式,利用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 图中①是突触前膜 D. MAOID能增加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单胺类神经递质;单胺类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蛋白M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被单胺氧化酶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减少,进而引起抑郁症;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D)可以抑制单胺氧化酶的合成或活性,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降解,具有减缓抑郁的功效。 【详解】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将导致细胞Y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即膜内电位由负变正,A错误;细胞X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是突触前膜,C正确;MAOID能抑制单胺氧化酶的合成或活性,进而抑制神经递质的降解,因此可以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D正确。 19.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 B. 效应T细胞分泌的穿孔素可以导致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解体 C. 淋巴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 D. 抗体、白细胞介素Ⅱ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能代代遗传,也不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详解】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效应T细胞分泌的穿孔素可以导致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解体,释放病毒,使得病毒丧失容身之所,B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C错误;抗体、白细胞介素Ⅱ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20.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的细胞,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人体的癌细胞属于( ) A. 外来物物质 B. 病原体 C. 抗体 D. 抗原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的细胞,是产生癌症的病源。癌细胞与正常细胞不同,有无限增殖、可转化和易转移三大特点,能够无限增殖并破坏正常的细胞组织。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能进行多极分裂),还会局部侵入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 【详解】癌细胞是正常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不是外来物质,A错误;癌细胞是人体产生的异常细胞,不是病原体,B错误;抗体是免疫活性物质,而癌细胞是一种异常细胞,C错误;癌细胞是人体产生的异常细胞,作为抗原可以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D正确。 21.无胸腺裸鼠目前已成为医学生物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实验动物模型。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关于无胸腺裸鼠,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 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B. 患恶性肿瘤概率更大 C. 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D. 对异体组织几乎无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胸腺是T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无胸腺裸鼠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而T淋巴细胞参与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且没有T细胞,细胞免疫不能进行,因此无胸腺裸鼠丧失了全部的细胞免疫和大部分的体液免疫功能。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无胸腺裸鼠丧失了全部的细胞免疫和大部分的体液免疫功能,因此其应该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A正确;其免疫能力低下,患恶性肿瘤概率更大,B正确;其体液免疫功能大部分丧失,C错误;其无细胞免疫功能,因此对异体组织几乎无排斥反应,D正确。 22.免疫是机体本身的一种排斥反应,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 过敏反应又称为超敏反应,引起超敏反应的物质叫做变应原 D. 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叫做自身免疫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A正确;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B错误;过敏反应又称为超敏反应,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性物质叫做变应原,C正确;免疫系统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叫做自身免疫病,D正确。 23.如图表示人体某类免疫过程的模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能够对病菌进行特异性识别的细胞有B、C和D B. 物质I具有促进细胞C增殖、分化的作用 C. 细胞A和B在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 D. 物质I和物质II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体液免疫过程,其中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T细胞,分泌的物质Ι为淋巴因子;细胞C为B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其分泌的物质Ⅱ为抗体。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细胞D为浆细胞,而浆细胞不能识别病菌,A错误;物质Ι为淋巴因子,能够促进B细胞(细胞C)增殖、分化的作用,B正确;细胞A是吞噬细胞,细胞B是T细胞,两者在在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C正确;物质Ι为淋巴因子,物质Ⅱ为抗体,两者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详细过程,能够根据图示抗体判断其免疫类型,并判断图中各个字母代表的细胞的名称以及各个数字代表的物质的名称。 24.下图是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示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正确的是 A. 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则其中的信息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B. 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素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 C. 如果该图a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于细胞核中 D. 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B细胞,则该过程为细胞免疫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的方向。该图可表示反射弧(a为感受器、d为传入神经、b为神经中枢、e为传出神经、c效应器)、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e为促甲状腺激素)、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a表示DNA、b为RNA、c为蛋白质、d表示转录过程、e表示翻译过程)等。 【详解】如果该图表示反射弧,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部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则以神经递质形式传递,A错误;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如果该图中的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对a分泌d、b分泌e具有抑制作用,B正确;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表示转录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转录过程,C错误;如果a表示抗原,b表示吞噬细胞和T细胞,c为效应T细胞细胞,则该过程为体液免疫,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概念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免疫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识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和产物;识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 25.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激素作为信息分子,并不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 B. 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一定部位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的一种微量有机物的统称 C. 不同的植物激素可以分别独立调节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 D. 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引起靶细胞代谢发生改变,之后激素会被分解;植物激素本质上是有机分子,功能上是信息分子,调节植物体的生命活动。 【详解】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作为一种信息分子,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A正确;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一定部位合成并运输到作用部位的一种微量有机物的统称,B正确;植物生长是受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体节的结果,C错误;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D正确。 26.下列有关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单侧光、重力等外部因素引起的 ②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在胚芽鞘、幼茎的薄壁细胞间短距离、单方向的运输 ③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生长素浓度向光侧高于背光侧 ④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由单侧光、重力等外部因素引起的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方向上生长素可以进行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受重力、单侧光等作用,生长素可以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极性运输指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重力、单侧光都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详解】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与光照和重力无关,而横向运输与重力、光照方向有关,①错误;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在胚芽鞘、幼茎的薄壁细胞间短距离、单方向的运输,②正确;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导致胚芽鞘尖端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低于背光侧,③错误;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由单侧光、重力等外部因素引起的,④正确。因此,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②④,故选D。 27.用玉米的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 ) A. ②⑤⑦ B. ②⑤⑧ C. ①③④⑥⑦ D. ①②③⑤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研究胚芽鞘向光性的实验中,一般用琼脂、锡箔小帽、云母片这三种材料处理胚芽鞘,其中琼脂能够透水也能透光;锡箔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能阻断生长素的运输。据图分析,图①中,由于胚芽鞘尖端是匀速旋转的,因此a、b中生长素分布是均匀的;注意⑦⑧中旋转的方式不同,⑦是花盆跟着暗盒转,⑧只有花盆转。 【详解】①中由于匀速旋转,生长素分布均匀,所以直立生长;②中左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右弯曲生长;③中没有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直立生长;④中阻断了生长素横向运输的途径,所以生长素分布均匀,直立生长;⑤是生长素向左侧运输,右侧无法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向右侧弯曲生长;⑥阻断了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作用部位,所以不生长;⑦中旋转植物,受光均匀,直立生长;⑧中整体旋转,所以对小孔侧受单侧光照,所以弯向小孔生长。因此,发生弯曲生长的是②⑤⑧,故选B。 28.下列现象能反映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的是( ) ①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②植物生长具有顶端优势 ③带有芽的扦插枝条容易存活 ④横放的植物,根向地生长 ⑤去除种子后植物果实停止发育并枯萎脱落 A. ①②④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双重作用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除草剂等。 【详解】单侧光使茎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茎对生长素不敏感,表现出茎向光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①错误;顶端优势指的是顶端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了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②正确;带有芽的扦插枝条容易存活,是因为芽产生了生长素,促进了其生长,不能体现两重性,③错误;横放的植物,根的向地生长,即根的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两重性,④正确;去除种子后植物果实停止发育并枯萎脱落,体现了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⑤错误。因此,能反映出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两重性的是②④,故选C。 29.下列有关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可得到无籽番茄 B. 用脱落酸处理水稻种子,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其萌发 C. 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促进其发芽 D. 用乙烯处理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②促进果实发育;③防止落花落果。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还有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细胞分裂素主要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详解】A.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番茄花蕾,可得到无籽番茄,A正确; B. 赤霉素具有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B错误; C. 用细胞分裂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促进其发芽,C正确; D. 用乙烯处理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D正确。 30.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可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如T淋巴细胞。统计发现,长期保持精神愉悦、情绪稳定的人群中,癌症发病率很低。对此现象的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T淋巴细胞能通过体液免疫反应产生大量效应T细胞,导致癌细胞裂解、死亡 B. 优美环境及真情善举等产生的精神愉悦感可使人体稳态调节网络配合更加密切 C. 情绪稳定的人体内环境稳态能高效保持,免疫系统功能正常且细胞癌变频率低 D. 癌细胞表面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特殊蛋白可作为抗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T淋巴细胞能通过细胞免疫反应产生大量效应T细胞,导致癌细胞裂解、死亡,A错误;优美环境及真情善举等产生的精神愉悦感,可使人体稳态调节网络配合更加密切,B正确;情绪稳定的人体内环境稳态能高效保持,免疫系统功能正常且细胞癌变频率低,C正确;癌细胞表面如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特殊蛋白,可作为抗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二、填空题 31.下图是人体体液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图中数字为该液体占体重的百分比),试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A和B之间的物质交换要经过__________进行。(填结构名称) (2)有时候,人的手掌、脚掌处会磨起“水泡”,这种“水泡”中的淡黄色液体主要是___。(填图中字母) (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降低,图中________的量将增多。(填图中字母) (4)肝炎病人转氨酶的含量偏高,一般是取图中________化验而得出的结果。(填图中字母) (5)A中的水分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消化道排出体外。(填器官名称) (6)B中的CO2________(能/不能)进入C,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毛细血管壁 (2). B (3). B (4). A (5). 肾脏 (6). 肺 (7). 皮肤 (8). 否 (9). C中的CO2浓度比B高 【解析】 【分析】 考点是内环境,涉及体液各成分之间,以及消化、呼吸、泌尿和循环系统之间关系知识。属于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D内为淋巴,A内为血浆,B内为组织液,C内为细胞内液。 (1)组织液和血浆之间隔着毛细血管壁,物质交换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实现。 (2)水泡是由于长时间摩擦导致部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又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大,而使组织液增多,即B增多造成的。 (3)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更多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图中B的量将增多。 (4)转氨酶是肝细胞中催化氨基酸转氨基作用的酶,肝炎病人由于细胞通透性改变,转氨酶进入血浆,含量偏高,所以化验血浆A可以作为判断肝病的依据。 (5)血浆中的水分排出体外的方式主要是排尿、出汗、呼气和排便(消化液中的部分水分),所以应答:肾(尿液的形成场所)、汗腺、肺。 (6)二氧化碳是在细胞内产生的,经自由扩散进入组织液,再经血液运输排出体外,自由扩散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由于C中的CO2浓度比B高,所以B中的CO2不能进入C。 【点睛】题确定各体液成分的关键在于D来自B而注入A(此过程是单向的),从而确定D内为淋巴,A内为B内为组织液,C内为细胞内液。 32.下丘脑是人体内环境调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所示为下丘脑参与人体的体温、血糖、水平衡调节过程,大写字母表示结构,小写字母表示物质,序号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范围为_________ g/L,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_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者吃的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位于________(器官),f表示的激素是________,⑨表示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从而使尿量减少,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 (3)寒冷刺激时,下丘脑既可作为神经中枢又可释放激素d________,因此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________。甲状腺激素对D的反馈抑制作用与d对D的刺激作用________、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激素e含量的稳定。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能进入垂体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________接受信息。 【答案】 (1). 0.8~1.2 (2). 摄取、利用和转化葡萄糖 (3). 升高 (4). 下丘脑 (5). 抗利尿激素 (6).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7).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8). 枢纽 (9). 相互拮抗 (10). 胞内受体 【解析】 【分析】 据图示可知,A为内分泌腺的枢纽,故为下丘脑,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B分泌的两种激素可调节血糖,故为胰岛,a为胰岛素,b为胰高血糖素;c能调节体温和血糖浓度,故为肾上腺素,则C为肾上腺;D可分泌e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故为垂体,则E为甲状腺;f激素由垂体释放,可调节血浆渗透压,故为抗利尿激素。 【详解】(1)正常人的血糖浓度范围为0.8~1.2g/L,如高于该值时,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转化葡萄糖,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2)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者吃的食物过咸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f),促进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⑨),从而使尿量减少,以维持血浆渗透压稳定。 (3)下丘脑分泌的d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也参与了激素调节,因此下丘脑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枢纽;甲状腺激素对垂体的抑制作用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对垂体的促进作用相互拮抗、相互影响,共同维持促甲状腺激素含量的稳定。甲状腺激素能进入垂体细胞内发挥作用,表明该细胞能通过胞内受体接受信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等过程,能够根据图示调节过程判断各个大写字母代表的器官的名称以及各个小写字母代表的激素的名称。 33.“渐冻人症”医学上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传出神经元病的一种,患者肌肉逐渐无力以至瘫痪,说话、吞咽和呼吸功能减退逐渐萎缩无力,最终瘫痪,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1)图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突触前膜是神经元________(填①或②)的___________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神经元①和②之间的液体环境是___________(A.淋巴液B.内环境C.外环境D.细胞质基质) (2)信息在神经元①和②之间的传递形式是___________。 (3)“渐冻人症”往往是由于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填a、b或c)损伤造成的,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中__________的调控。 (4)冰桶挑战赛旨在为渐冻人治疗募款,当冰水浇在挑战者身上时,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这些反应不包括_____(多选)。 A.皮肤血管舒张 B.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C.抗利尿激素增多 D.立毛肌收缩 E.肾上腺素增多 F.汗腺分泌加强 (5)若药物X能使人体血浆中Na+浓度降低,则药物X会使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____(变大、不变、变小);该药物能对“渐冻人症”有一定的疗效,其原因可能是该药物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还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 (2). 轴突 (3). B (4). 神经递质 (5). c (6). 大脑皮层 (7). A、C、F (8). 变小 (9). 促进神经递质与肌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促使肌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Na+通道打开 【解析】 【分析】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神经递质,并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因此在反射弧中也是单向传递的。 【详解】(1)由图示可以看出①②连接处的结构为突触,突触前膜是神经元①的轴突末端膨大形成的;神经元①②之间的液体环境是细胞外液(内环境),故选B。 (2)信息在①②突触的传递形式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后膜兴奋或抑制。 (3)由图示可以看出b为传入神经,a为神经中枢,c为传出神经,渐冻人症是传出神经元病的一种,故为c损伤造成的;人体屏住呼吸是有意识的活动,受大脑皮层调控。 (4)当人体遇到寒冷刺激时,体温调节中枢兴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A错误、B正确;ADH(抗利尿激素)减少,C错误;立毛肌收缩,D正确;肾上腺素增多,E正确;汗腺分泌减少,F错误。 (5)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药物使血浆中Na+浓度降低,则细胞外电位变低,静息电位(外正内负)会变小;该药物作用原理可能是:促进神经递质合成或释放;促进神经递质与肌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促使肌细胞膜(突触后膜)上Na+通道打开。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突触的结构,弄清楚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的原因,并能够分析与判断图中的各个突触的结构以及兴奋传导的情况。 34.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免疫疗法就是指通过激活或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识别能力来抗击癌症的疗法。詹姆斯·艾利森在小鼠实验中发现,T细胞上的CTLA-4蛋白与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行为有关,CTLA-4蛋白能阻止T细胞攻击癌细胞,因此,这个蛋白被称作“刹车分子”,只要使用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就能激活T细胞,使T细胞持续攻击癌细胞。回答下列问题: (1)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过程,是癌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__刺激T细胞分化形成_________,该细胞与癌细胞_________,使其裂解死亡。这一过程体现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功能。 (2)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__________免疫过程。抗体和淋巴因子在免疫调节中属于___________物质,体液、泪液中的溶菌酶也属于此类物质,在发挥免疫作用时,溶菌酶是人体的第___________道防线。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的免疫疗法可能引发的副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结合上述两位科学家的发现,说出一种可以恢复免疫细胞的攻击力,治疗癌症的方法_________。 【答案】 (1). 抗原 (2). 效应T细胞 (3). 密切接触 (4). 监控、清除 (5). 体液 (6). 免疫活性 (7). 一、二 (8). 导致自身免疫病 (9). 给患者注射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 【解析】 【分析】 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免疫系统具有防御、监控和清除的功能。细胞免疫过程: 【详解】(1)T细胞攻击癌细胞的过程,是癌细胞表面的抗原刺激T细胞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癌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这一过程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功能。 (2)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浆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因此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属于体液免疫过程。抗体、淋巴因子和体液、泪液中的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体液中的溶菌酶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泪液中的溶菌酶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3)根据题意分析,病人使用PD-1抑制剂也可能会导致自身组织器官受到损伤,患上自身免疫病。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给患者注射CTLA-4抗体抑制CTLA-4蛋白,可以可以恢复免疫细胞的攻击力,达到治疗癌症的功效。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明确不同场所的溶菌酶可能属于不同的防线,并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免疫疗法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