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有些蔬菜大棚内悬挂发红色或蓝色光的灯管,并且在白天也开灯,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为了吸引人“眼球”,提升旅游价值 B. 为了驱赶鸟类和昆虫,防止作物被损坏 C. 增加了植物光的利用,提高了植物光合作用效率 D. 也可以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为补充光源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光照、二氧化碳、温度、色素、酶等。 【详解】有些蔬菜大棚内悬挂发红色或蓝色光的灯管,并且在白天也开灯,是为了提供充足的光照,增加植物对光的利用,来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产量。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 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 ) A. 叶绿体的外膜上 B. 类囊体的薄膜上 C. 叶绿体的内膜上 D. 叶绿体的基质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需要光能,发生的场所在类囊体薄膜上。 考点: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能理解所学的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3.科学是在实验和争论中前进的,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就是如此。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实验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CO2并产生02 B. 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0分别标记H20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 CO2而不是H20 C. 英格豪斯通过实验认为植物生长所需养料主要来自水,而不是土壤 D. 萨克斯的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 (1)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证明植物能净化空气; (2)梅耶根据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光能转换为化学能; (3)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4)恩格尔曼采用水绵、好氧细菌和极细光束进行对照实验,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5)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6)卡尔文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的固定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 【详解】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并没有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中的CO2并产生02,A错误;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中,用180分别标记H20和CO2,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H20而不是CO2,B错误;比利时人范·海尔蒙特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植物的营养来源,他认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主要来自水,而不是土壤,C错误;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D正确。 4. 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扩散速度最快的色素是( ) A. 叶绿素a B. 叶绿素b C. 胡萝卜素 D. 叶黄素 【答案】C 【解析】 扩散最快即在层析纸上处于最上面的色素,而色素带的分布从上到下依次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故答案为C。 5.图示,某绿色植物的绿叶经阳光照射24 h后,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部位不呈蓝色,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本实验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素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⑤光合作用制造淀粉 A. ①② B. ③⑤ C. ②⑤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光照后有若有淀粉产生,则遇碘会变蓝,若无淀粉产生,则遇碘不会变蓝。 【详解】实验的自变量是有无光照,光照照射到的部位经碘液处理后呈蓝色,说明有淀粉产生;遮光部位遇碘不变蓝,说明没有产生淀粉。实验结论: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该过程需要光照。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6.叶绿体和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同点是( ) ①具有双层膜 ②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③产生氧气 ④水作为生理功能的一种原料 ⑤含有DNA ⑥内部含有酶 A. ①②④⑥ B. ③④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④⑤⑥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叶绿体与线粒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同点是:具有双层膜;水作为一种原料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参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含有DNA;内部含有酶。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是线粒体的功能,产生氧气则是叶绿体的功能。 【详解】①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内具有双层膜两种细胞器,①正确;②叶绿体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线粒体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②错误;③叶绿体产生氧气,线粒体消耗氧气,③错误;④光合作用存在水的光解过程,有氧呼吸第二阶段消耗水,所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均有水作为反应的原料,④正确;⑤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均含有少量DNA,⑤正确;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要有酶的参与。有氧呼吸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而光合作用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叶绿体基质中,⑥正确。综上分析,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同点的是①④⑤⑥,D正确,ABC均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7. 下列物质中,暗反应阶段所必需的是 A. 叶绿素 B. ADP C. ATP D. O2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光合作用的具体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a.水的光解:2H2O4[H]+O2 b.ATP的生成:ADP+Pi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CH2O)+C5+H2O 解:A、叶绿素是光反应所需要的物质,A错误; B、ADP是暗反应所产生的物质,B错误; C、ATP用于暗反应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C正确; D、氧气是光反应的产物之一,不用于暗反应,D错误. 故选:C.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8.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明显不同的是( ) A. 间期有染色体的复制 B. 后期有着丝点的分裂 C. 末期在细胞的中央不形成细胞板 D. 后期到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和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区别在前期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和末期细胞质分裂的方式不同。 【详解】动植物细胞分裂间期均有染色体的复制,A不符合题意;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都有着丝点的分裂,B不符合题意;动物细胞分裂末期在细胞的中央不形成细胞板,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C符合题意;动植物细胞分裂的后期到末期染色体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D不符合题意。故选C。 9. 下列有关细胞不能无限生长的原因中,错误的是 A. 细胞体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相对越低 B. 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相对越低 C.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相对大小关系限制了细胞长大 D. 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细胞体积扩大而增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细胞表现为生长,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细胞体积扩大而增加。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是因为与细胞核所能控制的范围有关,同时,与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比有关,细胞体积越大,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比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所以B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生长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0.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向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的作用是( )。 A. 洗去根尖表面的龙胆紫溶液 B. 利于根尖的放置,便于挤压玻片时排走气泡 C. 利于挤压玻片时组织细胞分离 D. 细胞吸水胀大,便于观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有丝分裂的实验步骤:取材→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观察。 【详解】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时,向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有利于根尖的放置,便于挤压玻片时排走气泡。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 11.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同一个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一定相同 B. 细胞中的核DNA含量加倍是在b~c时期 C. 与c→d→e→a相比,完成b→c需要的时间短 D.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之处主要发生在a~b时期和c~d时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b→c,进行DNA复制,间期;c→d,染色体缩短变粗,为前期; e着丝点在赤道板上,为中期;a着丝点分裂,为后期。 【详解】同一个体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长短有区别,A正确;细胞中的核DNA含量加倍是在b~c时期,DNA复制,B正确;与分裂期c→d→e→a相比,完成分裂间期b→c需要的时间长,C错误;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不同之处主要发生在末期a~b时期和前期c~d时期,D正确。故选C。 12.细胞的全能性是指 A. 细胞具有全面的生理功能 B. 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C. 细胞既能分化,也能恢复分化前的状态 D. 造血干细胞能增殖和分化,体现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由于细胞分化,每种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A错误;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B正确;已经分化的细胞一般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具有持久性,C错误;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各种血细胞,但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不能体现细胞的具有全能性,D错误。 【点睛】解答D选项关键能理清全能性的体现判断方法,确定是否表现细胞全能性的实例时,要注意“起点”和“终点”以及条件,判断方法如下: 一看起点 起点是“已分化的细胞” 二看终点 终点是“个体”,而不是“组织器官” 13.细胞分化是由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 ) A. 遗物物质的改变 B. 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C. 基因数量减少 D. 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分化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基因的数量也没有减少,A、C错误;细胞分化是由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即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B正确;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是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不会因细胞分化而发生变化,D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对细胞分化的机理理解不到位,误认为分化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基因)发生改变。事实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的不同类型的细胞中,m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大部分相同,只有少部分不同,遗传物质(基因)不变。 14.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衰老的特征( ) A. 细胞内水分减少 B. 细胞呼吸速率减慢 C. 细胞内色素积累较多 D. 细胞膜通透性不变,物质运输功能增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细胞衰老有以下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呼吸速率减慢,色素积累较多,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下降,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衰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5.下列与细胞癌变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有害射线的辐射 B. 人体所有细胞中都有与癌变有关的基因 C. 癌症患者手术后进行放疗和化疗是为了杀死体内的残余癌细胞 D. 当人的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成球形时,说明细胞已发生癌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癌变的原因(内因和外因)、癌细胞的特征,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抑癌基因或原癌基因发生突变,A错误;人体所有细胞中都含有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B正确;癌症患者手术后放疗和化疗是为了杀死其体内的残余癌细胞,C 正确;细胞癌变后形态结构会发生明显改变,当人的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为球形时,说明细胞已癌变,D正确。 【点睛】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物质发生变化。 16.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正常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分裂前亲代细胞相同 B.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C. 个体衰老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D. 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不受基因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同一生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DNA、基因、转运RNA相同,但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根据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可知,正常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分裂前亲代细胞相同,A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B正确;个体衰老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C正确;细胞凋亡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D错误。 【点睛】注意:细胞的正常生命历程包括细胞分裂、细胞分化、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但细胞癌变不是属于正常细胞的生命历程之一。 17.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2018年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1800万人被确诊患癌症, 有超过900万人死于癌症。癌细胞是一种变异的细胞,是产生癌症的病源。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癌变细胞黏着性降低,容易发生转移 B.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对正常细胞都是有害的 C. 某些病毒可能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D. 细胞癌变后,其形态和结构会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特点: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糖蛋白减少,容易分散转移。 【详解】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黏着性下降,容易扩散转移,A正确;原癌基因调控正常的细胞周期,抑癌基因抑制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对正常细胞有利,B错误;物理、化学、生物致癌因子(如某些病毒),均会引起细胞癌变,C正确;细胞癌变后,形态结构会发生改变,如成纤维细胞由扁平梭形变成球形,D正确。故选B。 18. 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B. 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C. 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凋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D. 多细胞生物细胞的衰老与机体的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成为细胞分裂,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衰老是客观存在的,同新陈代谢一样,细胞衰老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的衰老和死亡与机体的衰老和死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机体的衰老并不等于所有细胞的衰老,但是细胞的衰老又是同机体的衰老紧密相关的。 【详解】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细胞和分化都是发生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B错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凋亡都属于正常的生命现象,对于生物体都是有积极意义的,C正确;多细胞生物的细胞衰老和机体的衰老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普遍衰老意味着机体的衰老,D错误。 19.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细胞染色质收缩,会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 B. 衰老细胞的形态、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C. 细胞的自然更新、对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噬菌体裂解细菌的过程都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D. 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种类未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体积变小,核体积变大,物质运输效率下降,多种酶活性下降,呼吸速率下降,色素积累等。 【详解】衰老的细胞染色质收缩,DNA双螺旋不能打开,故会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A正确;衰老细胞的形态、结构也发生了改变,B正确;噬菌体裂解细菌的过程不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的种类未发生改变,基因发生了选择性表达,D正确。故选C。 20. 下列哪种细胞的全能性容易表达出来 A. 蛔虫的受精卵细胞、 B. 蚕豆的叶肉细胞 C. 蛙的口腔上皮细胞 D. 人的神经细胞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受精卵全能性最高,植物细胞全能性比动物细胞大,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故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21.下列选项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猪的黑毛和狗的白毛 B. 人的双眼皮和能卷舌 C. 棉花的白色和青椒的绿色 D. 人有耳垂和无耳垂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指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详解】猪和狗是不同的生物,故猪的黑毛和狗的白毛不是相对性状,A错误;人的双眼皮和能卷舌不是同一性状,故不是相对性状,B错误;棉花的白色和青椒的绿色是不同的生物的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人有耳垂和无耳垂属于相对性状,D正确。故选D。 【点睛】判断是否是相对性状的关键点:是否同种生物;是否是同一性状;是否是不同表现类型。 22.一对夫妇均为单眼皮(aa),经手术后变为双眼皮,则他们所生孩子表现为( ) A. 双眼皮 B. 单眼皮 C. 眼皮介于单双之间 D. 不能判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考查分离定律的应用。手术可以改变个体的表现型,但不能改变个体的基因型。根据亲代基因型和分离定律可判断后代孩子的表现型。 【详解】一对夫妇均为单眼皮(aa),经手术后变为双眼皮,但基因型不变,仍为aa,他们所生孩子基因型一定为aa,表现为单眼皮,选B。 23.用纯种高茎豌豆(DD)与纯种矮茎豌豆(dd)杂交,得到F1全为高茎,将F1自交得F2,F2中高茎∶矮茎为3∶1。下列选项中不是实现F2中高茎∶矮茎为3∶1的条件的是( ) A. 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形成两种配子 B. 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随机结合 C. 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成活率相同 D. F1自交时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之比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考查对分离定律的理解。明确分离定律的实质和分离定律实现的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实现F2中高茎∶矮茎为3∶1的条件包括: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的配子随机结合;含有不同遗传因子组合的种子成活率相同。F1自交时产生的雌配子数量远少于雄配子。终上所述,A项、B项、C项正确,D项错误。 【点睛】本题易判断D项正确,错因在于对分离定律理解不正确。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形成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但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雄配子的数量远多于雌配子。 24.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关于该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 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过程 C.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交和反交实验 D. 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可验证基因分离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考查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明确假说—演绎法的思维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孟德尔没有提出基因的的概念,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可以彼此分离”,A项错误;孟德尔时代还没有发现减数分裂,孟德尔在提出假说的基础上进行演绎推理,B项错误;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项错误;若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证明F1可产生两种数量相等配子,证明分离定律的正确性,D项正确。 25. 豌豆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花的腋生(E)对顶生(e)为显性。现有高茎花腋生和高茎花顶生豌豆杂交,结果如图所示。这些杂交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是 A. 4种 B. 6种 C. 8种 D. 9种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杂交结果:高茎:矮茎=3:1,可知亲本为Dd×Dd,腋生:顶生=1:1,则亲本为Ee×ee,因此亲本植株基因型为DdEe×Ddee,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3×2=6(种),故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6.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其子代的表现型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可知,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个体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 ) A. 1/2 B. 1/4 C. 1/9 D. 1/16 【答案】A 【解析】 【分析】 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后代中黄色:绿色=1:1,圆粒:皱粒=3:1。 【详解】根据后代中黄色:绿色=1:1可知,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Yy×yy;根据圆粒:皱粒=3:1可知,亲本对应的基因型为:Rr×Rr。后代中与亲本表现型不同的个体有黄色皱粒(1/2×1/4=1/8)和绿色皱粒(1/2×1/4=1/8),其中只有绿色皱粒是纯合子,故不同于亲本表现型的个体中,纯合子占的比例为1/8÷(1/8+1/8)=1/2。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27.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性状分离是指 ( ) A. 纯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的后代; B. 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显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的后代; C. 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隐性的后代; D. 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和隐性的后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性状分离的概念,要求考生识记性状分离的概念,能根据概念判断各选项是否属于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详解】纯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A错误;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显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B错误;杂种显性个体与纯种隐性个体杂交产生显性和隐性后代,不属于性状分离,C错误;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所以杂种显性个体自交产生显性后代和隐性后代属于性状分离,D正确;故正确的选D。 28.下列关于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体 B. 一个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 C. 一个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单体 D. 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形态大小一般相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进行配对的两条染色体。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联会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称为四分体。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29. 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最显著的变化是( ) A. 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 B. 同源染色体联会 C. 有纺锤体形成 D. 着丝点分开 【答案】B 【解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不出现联会、分离现象;减数分裂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现象。 30.图所示的细胞最可能是 ( ) A. 精细胞 B. 卵细胞 C. 初级精母细胞 D. 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奇数,因此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由于图中含有染色单体,因此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或中期,不是最后的生殖细胞,因为生殖细胞中没有染色单体,故D正确,ABC均错。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减数分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31. 关于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A. 使用定性滤纸过滤研磨液 B. 将干燥处理过的定性滤纸条用于层析 C. 在划出一条滤液细线后紧接着重复划线2~3次 D. 研磨叶片时,用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溶解色素 【答案】B 【解析】 一般用一到二层纱布过滤研磨液,得到含色素的滤液,如果用定性滤纸,会有很多色素吸附在滤纸上;分离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划一次滤液细线后要等干燥后再重复画;应用无水乙醇溶解色素。 【考点定位】考查叶绿体中色素提出和分离实验知识,属于考纲识记层次,难度较小。 32.如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某种绿色植物叶片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强度变化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从A→B主要原因是光照增强,气温上升 B. 从B→C主要原因是温度过高,酶失活 C. 从C→D主要原因是气孔逐渐打开,CO2供应增加 D. 从D→E主要原因是光照减弱,气温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对曲线的分析能力。 【详解】从A→B主要原因是光照增强,气温上升,光合作用强度增强,A正确;从B→C主要原因是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关闭,二氧化碳的供应减少,使光合作用强度减弱,B错误;从C→D主要原因是气孔逐渐打开,CO2供应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强,C正确;从D→E主要原因是光照减弱,气温下降,光合作用强度减弱,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需理解横、纵坐标的含义,重点分析曲线的起点、拐点、终点以及把握曲线的走势。在此基础上,依据“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即可准确判断各选项。 33.图为某植物光合作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阶段②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 B. 若突然中断CO2的供应则阶段①产生的b增多,d减少 C. 阶段①中c为NADH,作为还原剂参与阶段②中f的还原 D. 为该植物提供14CO2,则14C的转移途径为:h→f→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分析能力。 【详解】阶段②表示暗反应,在暗反应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A错误;阶段①为光反应,b为O2,d是ATP,若突然中断CO2的供应,则CO2固定受阻,C3不能继续产生,C3减少,最终使C3还原过程中消耗的[H]和ATP减少,但光反应继续进行,所以光反应产生的O2与ATP均增多,B错误;f为C3,阶段①中c为NADPH,NADPH作为还原剂参与阶段②中f的还原,C错误;h是CO2,f是C3,为该植物提供14CO2,则14C的转移途径为:14CO2→14C3→有机物,D正确。 【点睛】识记并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形成知识网络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图中的[H]为NADPH)。 34.下列关于DNA分子和染色体数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DNA复制而加倍 B. 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DNA分子数目因染色体着丝点分裂而加倍 C. 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细胞而减半 D.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与DNA分子数目始终不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间期DNA复制引起细胞核内DNA数目加倍,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引起染色体数目的加倍,有丝分裂的末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核内的DNA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 【详解】有丝分裂间期细胞中DNA复制引起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NA数目不变,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因同源染色体分别进入两个细胞而减半,C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染色体:DNA分子数目=1:2,后期和末期染色体:DNA分子数目=1:1,D错误。故选C。 35.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 ①选取的根部材枓越长,越有利于有丝分裂的观察 ②漂洗的目的是为了洗去根尖上的解离液,避免解离过度 ③用龙胆紫染色是为了将染色体染成紫色 ④压片可将根尖细胞分散,使之不互相重叠,便于观察 ⑤高倍镜下视野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⑥当着到一个处于前期的细胞时,要注意观察到它如何进入到中期、后期、末期的过程,以理解从中期到末期发生的变化 A. ①②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步骤:解离(解离液为酒精和盐酸的混合溶液,目的是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便于染色)→染色(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碱性染料)→制片(该过程中压片的目的是使细胞分离)→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详解】①选取的根部材枓越长,含有的成熟区细胞越多,这些细胞都不具有分裂能力,所以反而不利于有丝分裂的观察,①错误; ②漂洗的目的是洗去根尖上的盐酸,防止解离过度,同时利于染色时碱性染料着色,②正确;③染色质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醋酸洋红)染成深色,③正确;④压片的目的是使根尖细胞充分分散,使之不互相重叠,形成单层,便于观察,④正确;⑤低倍镜调到高倍镜时视野变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⑤错误;⑥解离后细胞就已经死亡,因此不会观察到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⑥错误.故选:C。 【点睛】熟悉“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 36. 下列不属于细胞凋亡的是( ) A. 手指发育过程中,指间细胞的自动死亡 B. 红细胞寿命只有120天左右,红细胞的自我更新 C.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被清除 D. 被浓硫酸烧伤而死亡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 手指发育过程中,指间细胞的自动死亡属于细胞凋亡,A符合题意;B. 红细胞在120天左右就会发生细胞凋亡,在此过程中有新的红细胞生成,使得红细胞可以发生自我更新,B不符合题意;C.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被清除属于细胞凋亡,C不符合题意;D. 被浓硫酸烧伤的细胞由于受到浓硫酸的破坏导致细胞代谢紊乱进而使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应用和分析能力。 37.如图表示人的生殖周期中不同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细胞全能性最高的是受精卵 B. c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的DNA C. b1和b2的分裂方式相同,但是结果有差异 D. d1和d2的差异由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a1、a2表示有丝分裂,b1、b2表示减数分裂,c表示受精作用; d1和d2表示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该过程中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细胞全能性比较: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详解: A. 受精卵分化程度最低,全能性最高,A正确; B. 受精时精子只有头部进入了卵细胞,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的核DNA,细胞质中的DNA几乎都是卵细胞提供,因此,c过程中卵细胞提供的DNA要多于精子,B错误; C. b1和b2的分裂方式都是有丝分裂,前者形成的是精细胞,后者形成的是卵细胞,结果有差异,C正确; D. 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原因是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不同,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要求学生能正确分析题图,准确判断字母代表的生理过程。 38.若基因型AaBbCCDDee与AABbCcDDEe的植株杂交(五对基因独立遗传),在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应是多少( ) A. 1/4 B. 1/8 C. l/16 D. 1/32 【答案】C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思路:首先是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拆分成几个分离定律。如AaBbCCDDee×AABbCcDDEe可分解为:Aa×AA,Bb×Bb,CC×Cc,DD×DD,ee×Ee,最后将每对杂交的结果综合起来。 详解: 针对每对性状单独研究,Aa×AA子代中AA占1/2,Bb×Bb子代中纯合子BB和bb共占1/2,CC×Cc子代中CC占1/2,DD×DD子代都是DD,ee×Ee子代中ee占1/2,所以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1/2×1/2×1/2×1/2=1/16,故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考生能熟练运用逐对分析法计算相关概率,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学生需要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并能识记常见杂交组合的后代基因型比例。 39.水稻的非糯性(W)对糯性(w)是一对相对性状。含W的花粉遇碘变蓝,含w的花粉遇碘不变蓝,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F1种子播下去,长大开花后取出一个成熟的花药,取其中的全部花粉,滴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花粉( ) A. 1/2变蓝 B. 3/4变蓝 C. 全部变蓝 D. 全不变蓝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含W的花粉遇碘变蓝,含w的花粉遇碘不变蓝”可知,可以根据花粉的颜色和比例来判断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详解】把WW和ww杂交得到的F1的基因型为Ww,可以产生W和w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故取F1的全部花粉,滴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花粉一半变蓝,一半不变蓝。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 40.为了加深对基因分离定律的理解,某同学在2个小桶内各装入20个等大的方形积木(红色、蓝色各10个,分别代表“配子”D、d).分别从两桶内随机抓取1个积木并记录,直至抓完桶内积木.结果,DD:Dd:dd=10:5:5,该同学感到失望.你应该给他的建议和理由是( ) ①把方形积木改换为质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为误差 ②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配子放回原桶;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③改变桶内配子的比例,继续重复抓取;保证基因的随机分配和足够大的样本数 ④将某桶内的2种配子各减少到1个;因为卵细胞的数量比精子少得多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只小桶分别模拟的雌雄生殖器官,每只小桶内两种大小形状相同的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两种比例相等的雌配子或雄配子。 【详解】①把方形积木改换为质地、大小相同的小球;以便充分混合,避免人为误差,可以避免因积木形状而导致出现误差,①正确;②每次抓取后,应将抓取的配子放回原桶;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②正确;③桶内配子的比例应该始终是1:1,③错误;④两只小桶内的小球总数可以相同,可以不相同,不影响实验结果,④错误。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只小桶内的小球总数可以不相同,但每只小桶内的两种小球数目必须相同。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甲表示某大棚蔬菜叶肉细胞的部分结构和相关代谢情况,其中a-f代表O2或CO2;图乙表示该植物处于25℃环境中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a代表______,物质a进入箭头所指的结构后首先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___________。 (2)在图乙中,A点时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________,在D点后O2释放量趋向平衡,其制约的内在因素最可能是 _______________。 (3)在图乙中,设A点氧气的消耗量是N1,P点时该植物的O2产生量为 ________。D点状态时,图甲中的哪些过程不能发生?(用图中字母表示) ________。 【答案】 (1). CO2 (2). 二氧化碳的固定 (3). 线粒体 (4). 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分子的数量或叶绿体的数量或酶的数量等 (5). N1 (6). e、f 【解析】 【分析】 甲图中的结构分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其中acf表示二氧化碳,bde表示氧气。 乙图中:A点只有呼吸作用;P点光合速率=呼吸速率;N点:光饱和点。 【详解】(1)甲图中a表示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基质后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2)图乙中,A点只有呼吸作用,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其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D点之前限制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D点之后光照强度不再是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内在因素可能是酶的数量或色素的数量等。 (3)A点时呼吸速率为N1,P点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故此时氧气的产生量=N1。D点时,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供给叶绿体,叶绿体还需要从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叶绿体产生的氧气一部分供给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一部分释放到环境中。其中ef不能发生。 【点睛】总光合速率(二氧化碳的固定量、氧气的产生量、有机物的制造量)=净光合速率(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氧气的释放量、有机物的积累量)+呼吸速率。 42.图1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一个细胞周期中核内染色体数及DNA含量变化曲线图,图2是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填空: (1)图1中实线代表了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2)图1中AB段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 (3)用图1中的字母填空: ①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是____。 ②染色体数加倍发生在____。 (4)染色单体数和DNA数目相等的细胞处于图1中的____段。 (5)图2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期,相当于图1的___(填字母)时期。 【答案】 (1). 核内DNA含量 (2). 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 CD (4). DE (5). BD (6). 后 (7). DE 【解析】 【分析】 图1中实线表示细胞核中DNA数目变化,虚线表示细胞核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其中AB段表示间期,BC段表示前期,CD段表示中期,DE段表示后期,EF段表示末期。 图2中着丝点分裂,为有丝分裂的后期。 【详解】(1)图1中实线为细胞核DNA的数目变化,在AB段经过DNA复制后加倍,末期随细胞分裂而减半。 (2)AB段表示间期,主要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3)①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较清晰,适合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对应图1中CD段。 ②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对应图1的DE段。 (4)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染色单体的数目=DNA数目,对应图1中BD段。 (5)图2发生着丝点分裂,为有丝分裂的后期,对应图1的DE段。 【点睛】含有染色单体时,染色单体数目=DNA数目,如前期、中期;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目=DNA数目,如后期、末期。 43.如图是豌豆人工杂交示意图,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若要实现甲乙杂交,需在_________时进行去雄,并套袋隔离,套袋隔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甲为纯种绿粒普通型,乙为纯种黄粒半无叶型,F1自交后代类型及数目如下: 类型 绿粒半无叶型 绿粒普通型 黄粒半无叶型 黄粒普通型 数目 413 1251 141 421 根据结果,黄粒与绿粒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是_______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____。如果要进一步证明你的观点,可让F1与___________________测交来加以验证,当出现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时,可支持上述观点。 【答案】 (1). 花蕾期 (2). 防止其它花粉使其授粉 (3). 绿粒 (4). 是 (5). 黄粒半无叶型 (6). 后代分离比接近1:1:1:1 【解析】 【分析】 甲接受花粉故为母本,乙是父本。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传粉植物,进行人工杂交,需要在花开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去雄后套袋,再进行人工授粉,再套袋。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F2中绿粒:黄粒=3:1,普通型:半无叶型=3:1,又亲本甲为纯种绿粒普通型,乙为纯种黄粒半无叶型。故F1全部是绿粒普通型,即绿粒和普通型均为显性性状。 【详解】(1)豌豆为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若对甲乙进行杂交,需在花蕾期进行去雄,并套袋隔离,以防止其他花粉授粉。 (2)根据结果,F2中绿粒:黄粒=3:1,普通型:半无叶型=3:1,故绿粒是显性性状。F2中绿粒普通型:绿粒半无叶型:黄粒普通型:黄粒半无叶型=9:3:3:1,故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如果要进一步证明该观点,可让F1与隐性纯合子即黄粒半无叶型测交来加以验证,若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后代会出现1:1:1:1的结果。 【点睛】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方法:可以选择双杂合的个体进行自交或测交,如果后代出现9:3:3:1 及其变式或1:1:1:1的结果,说明两对性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否则不符合。 44.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顶部开雄花,腋部开雌花)的植物,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是遗传实验常用的材料。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分别针对玉米的不同性状进行了实验探究。请分析回答: (1)已知玉米非糯性(B)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b)花粉遇碘液变棕色。若用碘液处理杂合的非糯性植株的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颜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 (2)已知玉米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丙小组为了探究纯合高茎玉米植株所结果穗的所有子粒全为纯合、全为杂合还是既有纯合又有杂合,他们选取了该玉米果穗上的两粒种子作为亲本,单独隔离种植,结果发现子代植株全为高茎,由此他们判断该玉米果穗所有子粒为纯种。可老师认为他们的结论不科学,原因是___________ 。 请写出你的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测最终实验结果。 实验思路:① _______;②单独隔离种植(或自交);③ _________。 结果预测: Ⅰ.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玉米穗上的子粒全为纯合子; Ⅱ.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玉米穗上的子粒全为杂合子; Ⅲ.如果部分子粒的后代全为高茎,另一部分子粒的后代既有高茎又有矮茎,说明该玉米穗上的子粒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答案】(12分,每空2分) (1)蓝色∶棕色=1∶1 (2)选择样本太少,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代表全部子粒的基因型 用高茎玉米果穗上的全部子粒作亲本 分别观察记录子代植株的高矮情况 所有子粒的后代全为高茎 所有子粒的后代均既有高茎又有矮茎 【解析】 (1)杂合的非糯性会产生B和b两种配子,并且比例为1;1,根据题干信息其花粉染色后应是蓝色∶棕色=1∶1。 (2)由题意可知该实验小组选取了两粒种子作为亲本,样本太少,实验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能代表全部子粒的基因型。 应用高茎玉米果穗上的全部子粒作亲本,单独隔离种植,让其自交,分别观察并记录制度植株高矮的情况。如果所有子粒的后代都是高茎,说明该玉米穗上的子粒全为纯合子。如果所有子粒的后代均既有高茎又有矮茎,即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该玉米穗上的子粒全为杂合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 【名师点睛】显隐性确定有“三法”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①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状。 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2性状分离比为3∶1→分离比占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假设推证法 以上方法无法判断时,可以用假设法来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在运用假设法判断显性性状时,若出现假设与事实相符的情况,要注意两种性状同时作假设或对同一性状作两种假设,切不可只根据一种假设得出片面的结论。但若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则不必再作另一假设,可直接予以判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