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B卷)(解析版)
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B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可以作为生命系统基本层次的生物是 ( ) A. 病毒 B. 蛋白质 C. 大肠杆菌 D. 豌豆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命系统最基本的层次是细胞,其他非细胞结构或多细胞生物体均不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病毒无细胞结构,A项错误; B、蛋白质属于大分子化合物,B项错误; C、大肠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属于细胞层次,C正确; D、豌豆是多细胞生物个体,属于个体层次,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 2.从细胞水平来说,多细胞生物体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的原因是( ) A. 受精卵的分裂 B. 细胞的增殖 C. 细胞的生长 D.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的一项重要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细胞分化是个体发育的基础.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详解】生物体的生长主要通过细胞增殖来体现,发育主要通过细胞分化来体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意义分析选项。 3.下列能完成一切生理功能的细胞是( ) A. 变形虫 B. 受精卵 C. 人的红细胞 D. 根毛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存活;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有多种细胞组成,每个细胞既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又能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且每个正常细胞都有一套完整的遗传信息。 【详解】A、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即可完成各项生命活动,A符合题意; B、受精卵是多细胞生物的其中一个细胞,不能完成一切生理功能,B不符合题意; C、人的红细胞是多细胞生物的其中一个细胞,不能完成一切生理功能,C不符合题意; D、根毛细胞是多细胞生物的其中一个细胞,不能完成一切生理功能,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下列各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顺序是( ) ①西瓜②血液③神经元④梨树⑤核酸⑥HIV⑦某池塘中的所有的鱼⑧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杨树⑨一片杨树林⑩被污染的培养基中所有生物 A. ⑥③②①④⑦⑩⑨ B. ③②①④⑦⑧⑩⑨ C. ③②①④⑧⑩⑨ D. ⑤②①④⑦⑩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命系统:从生物圈到各种生态系统,从大大小小的群体到每个独特的个体,个体水平以下是组成个体的器官、组织,直至细胞,简而言之,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详解】①西瓜是植物的果实,属于生殖器官; ②血液结缔组织; ③神经元是神经细胞; ④梨树是植物体; ⑤核酸是生命体内重要的有机大分子; ⑥HIV是艾滋病病毒; ⑦某池塘中的所有的鱼含多个种群; ⑧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杨树属于种群; ⑨一片杨树林是一个生态系统; ⑩被污染的培养基中所有生物属于群落;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应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故以上正确顺序为③②①④⑧⑩⑨; 故选A。 【点睛】了解生命系统的各个结构层次是关键。 5.在光学显微镜下鉴定一种新的单细胞生物所属类群,不能作为鉴定依据的结构是 A. 成形的细胞核 B. 核糖体 C. 叶绿体 D. 细胞壁 【答案】B 【解析】 【分析】 单细胞生物可能是真核生物,也可能是原核生物,可能是动物细胞,也可能是植物细胞。 【详解】A、根据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可以区分该生物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A不符合题意; B、所有的细胞生物均含有核糖体,B符合题意; C、根据是否含有叶绿体,可以区分它是动物还是植物,C不符合题意; D、根据有无细胞壁,可以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下列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 ) A. 鉴定还原糖时,60℃水浴加热 B. 鉴定脂肪时,在花生种子匀浆中滴加染液后,直接进行观察 C. 鉴定蛋白质时,把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 D. 鉴定淀粉时,直接把碘液加入到淀粉样液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鉴定还原糖时,需要60℃水浴加热,A正确 B、鉴定脂肪时,在花生种子匀浆中滴加染液后,直接进行观察,可以观察到颜色反应,B正确 C、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双缩脲试剂A和B液需要分开使用,混合使用会导致实验失败,C错误; D、鉴定淀粉时,直接把碘液加入到淀粉样液中,可以观察到蓝色反应,D正确; 故选C。 【点睛】结合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过程分析选项。 7. 仙人掌有“沙漠英雄花”的美誉,其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 水 B. 蛋白质 C. 脂质 D. 糖类 【答案】A 【解析】 【详解】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水占细胞鲜重的含量最多,A正确。 故选A。 8.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并将其在空气一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用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 ) A. 人的肝细胞 B. 蛙的红细胞 C.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D. 大肠杆菌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镶嵌在其中。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常用来作为提取细胞膜的材料。 【详解】A、人肝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大于2倍,A错误; B、蛙是两栖动物,红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大于2倍,B错误; 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含有细胞器膜和核膜,将细胞中的所有磷脂提取出来,铺成单分子层的面积大于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C错误; D、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其他膜结构,所以磷脂分子的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明确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即可。 9.细胞衰老的原因中,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 ) ①生物体生命活动中产生了大量可以攻击破坏细胞内生物分子的自由基造成的 ②细胞中的营养物质无法正常供应造成的 ③细胞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大量积累所致 ④染色体上的端粒不断被“截短”造成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衰老细胞的特征:(1) 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 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 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2、关于衰老机制的研究,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详解】关于衰老机制的研究,目前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是自由基学说(生物体生命活动中产生了大量自由基造成的)和端粒学说(染色体上的端粒不断被“截短”造成的),①④正确;细胞中的营养物质无法正常供应和细胞中产生的代谢废物大量积累是衰老细胞的特征,②③错误; 故选B。 【点睛】结合细胞衰老的特征及衰老机制的研究分析选项。 10.如图表示一个由2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分子中含有198个肽键 B. 这200个氨基酸中至少有200个氨基 C. 合成该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3580 D. 该蛋白质中至少含有2个—NH2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脱去水分子数×18. 3、分析题图:题图是一个由200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该蛋白质分子含有2条肽链,两条肽链间含有1个肽键(位于第70位氨基酸的R基和第165位氨基酸的R基之间). 【详解】A、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蛋白质分子含有两条肽链并且两条肽链间有一个肽键连接,所以链内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200-2=198个,链间肽键1个,该蛋白质分子共有的肽键数=198+1=199个,A错误; B、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1个氨基,由于该蛋白质分子的两条肽链间的肽键(1个)是由第70位氨基酸R基上的氨基和第165位氨基酸R基上的羧基形成的,所以构成该蛋白质分子的200个氨基酸中至少具有的氨基数=200+1=201个,B错误; C、由以上A的分析知该蛋白质分子共有199个肽键,所以由200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该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为199个,合成该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199×18=3582,C错误; D、由于一条肽链中至少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而该蛋白质具有两条肽链,所以该蛋白质至少含有的-NH2数=肽链数=2个,D正确。 11.下图是某同学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做“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时所观察到的细胞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1、2、6组成了细胞原生质层 B. 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此时6处浓度一定大于7处的浓度 C. 图中7是细胞液,在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中,其颜色逐渐变浅 D. 图中1是细胞壁,6中充满了细胞外界溶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据图分析,1表示细胞壁,2表示细胞膜,3表示细胞核,4表示液泡膜,5表示细胞质,6表示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外界溶液,7表示液泡; (2)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既发生了质壁分离。 【详解】A、图中2细胞膜、4液泡膜、5细胞膜和液泡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A错误; B、6处的浓度大于7处的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6处的浓度小于7处的浓度,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6处的浓度等于7处的浓度,细胞吸水和失水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 C、7表示液泡,内有紫色色素,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中的水不断流失从而使颜色逐渐加深,C错误; D、图中1是细胞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具有全透性,则6中充满了蔗糖溶液,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植物细胞变化分析题图和选项。 1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体外培养时,癌变细胞中线粒体数量一般比正常细胞多 B. 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和叶绿体都能在内膜上合成ATP C. 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细胞物质运输无关 D. 细胞膜内表面的糖蛋白具有信息识别、保护和润滑的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外侧含有糖蛋白,具有识别、润滑等作用。 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详解】A、癌变细胞代谢较旺盛,故线粒体较正常细胞多,A正确; B、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内膜可以合成ATP,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可以合成ATP,叶绿体内膜不能,B错误; C、细胞骨架与细胞物质运输有关,C错误; D、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D错误。 故选A。 13.下列关于高倍镜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的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牙签消毒、实验前漱口都是为了保证该实验的准确性 B. 制作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一滴0.9%的溶液,在高倍镜下直接观察到活细胞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 C. 如果改用植物的根尖细胞也能做该实验 D.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线粒体有2层膜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主要分布于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无色,成短棒状、圆球状、线形或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通过染色,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 2.实验操作: 制作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找到细胞结构→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3.特别提示: (1)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2)用口腔上皮细胞观察线粒体时,要漱净口腔,防止食物碎屑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3)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细胞中的分布不均匀,线粒体在需能多的部位分布多,叶绿体在叶的向光面分布多。 【详解】A、实验前对牙签消毒、漱口都是为了保证该实验的准确性,A正确; B、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要用健那绿染色后才能看到蓝绿色,B错误; C、如果改用植物的根尖细胞做该实验,也是可以的,因为根尖也含有较多的线粒体,C正确; D、线粒体具有双层膜,即4层磷脂分子层,但这属于亚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D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分析选项。 14.下列有关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否发生质壁分离与复原可作为判断动物细胞是否为活细胞的依据 B.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液体为清水 C. 在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可将细胞中液泡体积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 D. 将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放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能观察到明显质壁分离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质壁分离是指原生质体与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发生的条件:(1)具有生物活性的成熟的植物细胞;(2) 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3)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 【详解】A、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无论是活的动物细胞还是死的动物细胞,都不会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 B、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液体为细胞外的溶液,B错误; C、在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主要观察细胞中液泡体积的变化,即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位置,C正确; D、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大液泡,质壁分离不明显,D错误; 故选C。 【点睛】结合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具体内容分析选项。 15.把蚕豆植株放在湿润的空气中照光一段时间后,取蛋豆叶下表皮制作临时装片,先在清水中观察,然后用0.3g/mL蔗糖溶液取代清水,继续观察,结果如下图所示。对此现象的推断最合理的是( ) A. 保卫细胞由于失水,从而导致气孔开放 B. 叶片在清水中蒸腾作用减弱导致气孔开放 C. 蔗糖进入保卫细胞后,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关闭 D. 蔗糖溶液中保卫细胞因失水而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气孔关闭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在清水中气孔开放,在蔗糖溶液中气孔关闭。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 【详解】A、先在清水中观察,发现保卫细胞吸水导致气孔开放,可推测在清水中细胞吸水使气孔开放,A错误; B、在清水中细胞吸水膨胀,导致气孔开放,B错误; C、在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关闭,蔗糖不能进入细胞,C错误; D、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取代清水,保卫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关闭,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理及气孔开闭的原理分析选项。 16.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有关实验材料或方法的选择,正确的是( ) A.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概念模型 B. 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研究生物膜的流动性——荧光标记法 C. 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公鸡的成熟红细胞 D. 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人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 (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易吸水涨破。 (2)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2.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详解】A、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的真核细胞模型——物理模型,A错误; B、人鼠细胞融合实验研究生物膜的流动性——荧光标记法,B错误; C、鸡不是哺乳动物,其成熟的红细胞中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存在内膜系统的干扰,不适宜用于制备细胞膜,因此提取并研究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时应该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C错误; D、口腔上皮细胞不含叶绿体,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结合细胞膜提取的材料的选取、模型构建等知识分析选项。 17.下列关于科学家及其成就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吸收释放 B. 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示踪法发现光合作用释放的来自于水 C. 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揭示了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发育面来 D. 恩格尔曼用同位素示踪法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分别标记H218O和C18O2,发现只有标记 H218O 的一组产生的O2中有标记,两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 2.细胞学说是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的内容有: a、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b、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c、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英国科学家虎克是细胞的发现者并且是命名者;魏尔肖提出“一切细胞来自细胞”,认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为细胞学说作了重要补充.细胞学说阐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和细胞的统一。 【详解】A、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但是不能明确更新的是何种成分,A错误; B、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分别标记H218O和C18O2,两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B正确; C、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揭示了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C错误; D、恩格尔曼利用好氧细菌的特性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D错误; 故选B。 【点睛】结合光合作用过程的发现历程、细胞学说的建立分析选项。 18.下列关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和分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分泌的方式是胞吐,需要细胞呼吸提供ATP B. 分泌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C. 该过程前后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 D. 参与该过程的具膜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 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分泌蛋白分泌的方式是胞吐,需要细胞呼吸提供ATP,A正确; B、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说明了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B正确; C、该过程前后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C正确; D、核糖体是无膜的细胞器,D错误。 故选D。 【点睛】结合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分析选项。 19.关于酶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究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 B. 探究淀粉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只能是酶的种类 C. ATP中含有核糖,形成时需要酶的催化:酶中可能含核糖,形成时需要消耗ATP D. 酶需要在核糖体上合成,ATP在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等场所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ATP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其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4.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 ①能量来源不同:AT 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②场所不同: AT 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 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或细胞质基质。 【详解】A、探究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A错误; B、在“探究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B错误; C、ATP中含有核糖,形成时需要酶的催化;酶的本质为蛋白质或RNA,故其中可能含核糖,形成时需要消耗ATP,C正确; D、蛋白质类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RNA类的酶主要在细胞核内合成,D错误; 故选C。 【点睛】结合酶的本质和特性、ATP的结构及生成分析选项。 20. 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可使绿叶研磨充分 B. 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色素被破坏 C. 胡萝卜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 D. 滤纸条上叶绿素a的色素带最宽是因其溶解度最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AB.加入二氧化硅有助于研磨得充分,加入少许碳酸钙可防止在研磨时色素被破坏,A、B正确; C.胡萝卜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最快,C正确; D.滤纸条上叶绿素a的色素带最宽是因其含量最多,D错误。 故选D。 21.某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的结果 B. 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C. 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产生速率下降 D. 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过程和探究温度对无氧呼吸过程的影响,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而影响细胞呼吸的速率。 【详解】A、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酒精,滴管中冒出的气泡是反应产生 CO2的结果,A正确; B、被无氧呼吸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释放出来,另一部存留在酒精中,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少部分转移到ATP中,B错误; C、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温度下降,酶活性降低,细胞呼吸的速率减慢,气泡释放的速度下降,C正确; D、分析题图可知,试管中加水的目的是排出空气,制造无氧环境,D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酵母的无氧呼吸过程及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从而影响无氧呼吸速率分析选项。 22.下图中的曲线是同一反应的酶促反应和非酶促反应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E1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B. 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和D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C. E3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B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D. E2是酶促反应的活化能,A和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 2、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3、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在底物充足,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酶浓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但酶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详解】分析曲线可知,左图中的E2和E3是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由于酶可以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使酶促反应速率提高,转化率也提高,因此E2是酶促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对应的A、C曲线是酶促反应曲线;E3是非酶促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对应的B、D曲线是非酶促反应曲线,故选D。 23. 下面有关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的DNA经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B. 细胞分化是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C. 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的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过程 D. 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正常的体细胞中含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C错误。 24.下列与水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阶段,既有水的生成,又有水的分解 B. 人体由于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降低,水分等物质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导致组织水肿 C. 如果白天用含18O的水浇花草,周围空气中的、和中都可能检测出18O D. 种子收获后,晒干过程中散失的水分是结合水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反应物都以葡萄糖为主: 有氧呼吸的物质变化葡萄糖在第一阶段生成丙酮酸和[H],丙酮酸和水在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和[H],所用[H]氧气在第三阶段生成水,三个阶段都释放能量。无氧呼吸的物质变化葡萄糖生成乳酸或者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2.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光反应物质变化有水被分解成H和氧气,ATP的合成暗反应物质变化有二氧化碳被C5固定生成C3,C3被[H]还原生成C5和葡萄糖等有机物; 3.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4.自由水又称体相水,滞留水。不被植物细胞内胶体颗粒或大分子所吸附、能自由移动、并起溶剂作用的水;结合水是水在生物体和细胞内的存在状态之一,是吸附和结合在有机固体物质上的水,主要是依靠氢键与蛋白质的极性基(羧基和氨基)相结合形成的水胶体。 自由水:①良好的溶剂;②运输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③代谢的原料(如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④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结合水: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水的存在形式与代谢的关系: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升高,生物体的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反之,代谢缓慢,但抗逆性增强。 【详解】A、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阶段有水生成,第二阶段有水分解,A错误; B、花粉过敏,使血管通透性升高,水分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导致组织水肿,B错误; C、白天用含有18O的水浇花草,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含有18O的水进入空气,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分解水,产生含有18O的氧气,植物利用含有18O的水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含有18O的二氧化碳,C正确; D、种子晒干过程中散失的水分主要是自由水,D错误。 故选C。 【点睛】结合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的物质变化、过敏反应的原理、植物的蒸腾作用、细胞内水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25.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生长,细胞表面积增大,物质运输效率增强 B. 细胞分化,细胞遗传物质不变,蛋白质种类变化 C. 细胞癌变,基因发生突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易分散转移 D.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的生长主要是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和细胞数量的增加,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细胞分化是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细胞癌变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发生转化而引起癌变。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A、细胞的生长使细胞的体积增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即相对表面积下降,物质交换效率降低,A错误。 B、细胞的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使不同的细胞内基因的转录情况不同而出现不同的mRNA,合成不同的蛋白质,但此过程并没有改变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B正确。 C、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是癌变细胞的特征之一,因而癌细胞易分散转移,C正确。 D、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的控制下主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对于多细胞个体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稳态的维持,D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癌变和细胞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 26.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若干组,在室温25℃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下列对实验过程中装置条件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说明:装置内氧气充足,不考虑无氧呼吸) A. 若X溶液为缓冲液并给予光照,液滴移动距离可表示真光合速率 B. 若X溶液为溶液并将装置遮光处理,液滴右移 C. 若X溶液为清水并给予适宜的光照,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时,液滴不移动 D. 若X溶液为清水并将植物更换为萌发的经表面消毒的油菜种子,液滴左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光照下,若X是二氧化碳缓冲液,液滴移动的距离可以表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的差;黑暗处理时,若X是氢氧化钠,液滴移动的距离可以表示消耗的氧气量,黑暗下,若X是清水,液滴移动的距离表示二氧化碳释放量与氧气消耗量的差值。 【详解】A、若X溶液为CO2缓冲液并给予光照,液滴移动距离可表示净光合速率,A错误; B、若X溶液为NaOH溶液并将装置遮光处理,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会消耗氧气,故液滴左移,B错误; C、清水既不吸收和释放O2,也不吸收和释放CO2,X溶液为清水并给予光照,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全部被光合作用所用,光合作用产生的O2除满足呼吸作用所用外,又释放到细胞外,同时从细胞外吸收CO2,但是密闭小室中的CO2量有限,限制释放的O2量和吸收的CO2量相等,液滴不移动,C错误; D、若X溶液为清水并将植物更换为萌发的经表面消毒的油菜种子,呼吸底物主要为脂肪,消耗的氧气大于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故液滴左移,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过程分析选项。 27.关于生物学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一次施肥不能太多”,避免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引起烧苗现象 B. “低温、干燥、无O2储存种子”,更能降低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C. “正其行,通其风”,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D. “轮作”,是利用了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是有差异的,从而避免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色素、酶等。 【详解】A、一次施肥太多,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引起烧苗现象,A正确; B、储存种子需要在低温、干燥、低氧的环境中,B错误; C、“正其行,通其风”,能为植物提供更多的CO2提高光合作用速率,C正确; D、“轮作”,即交替种植不同的作物,可以利用不同作物根系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的差异性,避免土壤肥力下降,D正确。 故选B。 28. 根据细胞中DNA含量不同,将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分为三组,每组的细胞数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乙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 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C. 丙组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 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乙组细胞的DNA含量为2C~4C,说明该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A正确; B、由图可知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多于分裂期,说明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B正确; C、丙组包括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其中只有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C正确; D、甲组包括G1期和末期的细胞,所以将周期阻断在DNA复制前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增多,D错误。 故选D。 【点睛】分析柱形图:甲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包括G1期和末期的细胞;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4C,均为S期细胞;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4C,包括G2期、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 29. 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处于图2中B→C段的可能是图1所示细胞,图1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 B. 完成图2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3中d所示的情况 D. 图3中a可对应图2中的B→C段;图3中c对应图2中的A→B段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1: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分析图2:图示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其中AB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1个变为2个,是由于间期DNA的复制;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CD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由2个变为1个,是由于后期着丝点的分裂;分析图3:a、c表示染色体:DNA=1:1;b表示染色体:DNA=1:2;d表示染色体:DNA=2:1,这种情况不存在。图1所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对应于图2中B→C段,A正确;图2中C→D段变化是由于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引起的,B正确;图3中d表示染色体:DNA=2:1,这中情况不会发生,C正确;图3中a和c都表示染色体:DNA=1:1,而图2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此时染色体:DNA=1:2,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DNA正在进行复制,染色体:DNA由1:1变为1:2,D错误。 【考点定位】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名师点睛】注意: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导致细胞内DNA数量加倍,染色体数量不加倍,染色单体形成,此时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2:2;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量加倍,DNA分子数量不加倍,此时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1:0:1。 30.如图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图1→图4→图2→图3 B. 在图2时期,细胞中的DNA数目不变,但染色体数目加倍 C. 若某药物可抑制纺锤体形成,则它极可能作用于图2细胞所属时期 D. 开始出现染色体的时期是图4,染色体开始转变成染色质形态的时期是图3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其中图1细胞处于分裂间期;图2细胞中着丝点分裂,应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图3细胞的细胞质中央向内凹陷,应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图4细胞中出现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布散乱,应处于有丝分裂前期。 【详解】A、 根据分析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顺序是图1分裂间期→图4分裂前期→图2分裂后期→图3分裂末期,A正确。 B、在图2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的DNA数目不变,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 C、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即图4时期,若某药物可抑制纺锤体形成,则它极可能是作用于图4,C错误; D、图4是有丝分裂前期,细胞中出现染色体,且染色体分布散乱,图3是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开始转变成染色质形态时期,D正确。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后期 B. 含同源染色体2对、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 C. 正在进行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分裂后形成的2个细胞,仅1个具有生殖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正在进行分裂的某二倍体生物细胞,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说明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该细胞的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是次级卵母细胞,A错误; B、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体、4个DNA分子,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 C、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后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一个极体,其中只有卵细胞具有生殖功能,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能根据图中信息准确判断该细胞所处的时期及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2.下列有关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DNA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B. 显微镜下同一个视野里,处于中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C. 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的活动显著加强,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 D. 分裂前期由细胞两极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分为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1)分裂间期: ①概念: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前。 ②主要变化: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2)分裂期: 1)前期:①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纺锤体形成;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4)末期:(1)纺锤体解体消失;(2)核膜、核仁重新形成;(3)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4)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详解】A、细胞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但DNA含量不变,A错误; B、由于间期时间长,因此显微镜下同一个视野里,处于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B错误; C、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的活动显著加强,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C正确; D、洋葱是高等植物,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结合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分析选项。 33.某研究团队发现了“用小苏打饿死癌细胞”的新疗法,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注射小苏打水,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破坏乳酸根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从而杀死处于葡萄糖饥饿状态的癌细胞。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癌变与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关 B. 切断癌细胞的“糖路”,可达到“饿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C. 细胞癌变后其生命活动仍然受基因控制 D. 该疗法与常规治疗中的化疗法的原理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细胞癌变主要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引起的,与遗传物质的改变有关,A正确; B、癌细胞需要吸收更多的葡萄糖才能维持其生存,故切断癌细胞的“糖路”,癌细胞会因供能不足而死亡,B正确; C、细胞癌变后其生命活动仍受基因控制,C正确; D、化疗法的原理是抑制DNA的复制,题述疗法与常规治疗中的化疗法的原理不相同,D错误。 34.癌症是由癌细胞在机体内恶性增殖形成恶性肿瘤且表现出相关症状的一种疾病,下列关于癌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癌细胞的形成是致癌因子使体内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 B. 由于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所以手术摘除恶性肿瘤的患者仍有复发的可能 C. 对手术治疗后的癌症患者进行放疗和化疗是为了杀死患者体内残余的癌细胞 D. 从媒体广告上看,有的治癌药物药效在95%以上,因而癌症的治疗并不困难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无限增殖; (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癌细胞是体内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受致癌因子刺激发生突变所致,A正确; B、由于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所以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仍有复发的可能,B正确; C、对手术治疗后的癌症患者进行放疗和化疗是为了杀死患者体内残余的癌细胞,C正确; D、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扩散转移的特点,因此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D错误。 故选D。 35.夏南瓜的颜色由A和B两个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当基因型中含有显性基因A时为白色,在不含基因A的前提下,BB或Bb为黄色,bb为绿色。现有一株白色夏南瓜和一株绿色夏南瓜杂交,F1中仅有白色夏南瓜和黄色夏南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亲本白色夏南瓜植株为纯合子 B. F1中白色夏南瓜和黄色夏南瓜的比例为3:1 C. F1中黄色夏南瓜自交产生的后代全为黄色夏南瓜 D. F1中的两种夏南瓜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黄色夏南瓜占3/8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黄色的基因型为:aaB-,绿色的基因型为aabb,白色的基因型为A---。根据“一株白色夏南瓜A---和一株绿色夏南瓜aabb杂交,F1中仅有白色夏南瓜A---和黄色夏南瓜aaB-”,后代中无绿色南瓜即无bb出现可知,亲本中白色瓜的基因型为BB,又因为后代中有A-和aa,故白色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A、由上分析可知,亲本白色夏南瓜植株为AaBB,A错误; B、亲本为AaBB和aabb,F1中白色夏南瓜和黄色夏南瓜的比例为1:1,B错误; C、F1中黄色夏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产生的后代黄色夏南瓜:绿色夏南瓜=3:1,C错误; D、F1中的黄色夏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白色夏南瓜的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产生的后代中黄色夏南瓜aaB-占1/2×3/4=3/8,D正确。 故选D。 36.低磷酸脂酶症是一种遗传病,一对夫妇均正常,他们的父母均正常,丈夫的父亲完全正常,母亲是携带者,妻子的妹妹患有低磷酸脂酶症。这对夫妇生育一个正常孩子是纯合子的概率是( ) A. 1/3 B. 6/11 C. 1/4 D. 11/1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妻子的父母均正常,但其妹妹患有低磷酸脂酶症,即“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则妻子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妻子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Aa;丈夫的父亲完全正常(AA),母亲是携带者(Aa),则丈夫的基因型概率为AA、Aa。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妻子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Aa,丈夫的基因型及概率为AA、Aa,则有四种情况:、、、,他们后代是AA纯合子的概率为,他们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因此,这对夫妇生育一个正常孩子是纯合子的概率是。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睛】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分析题意。 37.一杂合子(Dd)植株自交时,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则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 A. 1∶1∶1 B. 4∶4∶1 C. 2∶3∶1 D. 1∶2∶1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的计算: (1)在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2)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详解】Dd植株中雌配子有1/2D、1/2d,雄配子d有50%的致死,说明雄配子是 1/2D、1/2×1/2d=1/4d,也就是雄配子中有2/3D、1/3d。 所以后代各种基因型的频率: 雌雄配子以及后代基因型概率 2/3D 1/3d 1/2D DD1/3 Dd1/6 1/2d Dd1/3 dd1/6 故后代各种基因型所占的比例为:DD:Dd:dd=2:3:1 故选C。 38.灰兔和白兔杂交,全是灰兔,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有灰兔、黑兔和白兔,比例为9∶3∶4则( ) A. 家兔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B. 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16 C. 中黑兔与白兔交配,后代出现白兔的概率是1/3 D. 灰兔基因型有4种,能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F2中有灰兔、黑兔和白兔,比例为9∶3∶4,说明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灰兔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黑兔的基因型为AAbb、Aabb;白兔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所以家兔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2灰兔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F2灰兔基因型有4种,能产生4种配子,但比例不相等。 【详解】A、9∶3∶4实质上是9∶3∶3∶1的变式,所以家兔毛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A错误; B、F2灰兔有4种基因型(AABB、AABb、AaBB、AaBb),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B错误; C、F2中黑免(Aabb、AAbb) 产生两种配子:Ab∶ab=2∶1,白兔(aaBB、aaBb、aabb)产生两种配子:aB∶ab=1∶1,则后代白兔的几率是,C正确; D、F2灰免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4种,可产生的AB配子占,同理可算出Ab和aB配子各占;ab配子占。所以F2 灰兔产生配子及比例为AB∶Ab∶aB∶ab=4∶2∶2∶1,D错误; 故选C。 【点睛】结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分析选项。 39.已知含一条 X 染色体的果蝇(XY,XO)为雄性,含两条 X 染色体的果蝇(XX,XXY)为雌 性,含三条 X 染色体或无 X 染色体的果蝇胚胎致死。将白眼雌果蝇(XbXb)与红眼雄果 蝇(XBY)杂交,后代中偶尔发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和一只红眼雄果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母本产生配子时两条 X 染色体未分离。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子代红眼雄果蝇的精原细胞中不存在 Y 染色体 B. 子代白眼雌果蝇的体细胞中最多含 4 条 X 染色体 C. 母本两条 X 染色体未分离可能发生初级卵母细胞中 D. 与异常卵细胞同时产生的 3 个极体中染色体数目都不正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在果蝇中,性别一般由性染色体决定,XX为雌性,XY为雄性;但性别还与X染色体的条数有关,只有两个X染色体才能产生足够的雌性化信号,从而使胚胎朝雌性方向发展,所以XXY个体为雌性,X个体为雄性。 【详解】从减数分裂的过程分析,出现上述例外的原因可能是卵原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产生异常的卵细胞与正常精子结合形成的,则子代中红眼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BO,A正确;子代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Y,所以其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最多含4条X染色体,B正确;母本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可能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中,也可能发生在次级卵母细胞中,C正确;如果母本两条X染色体未分离发生在次级卵母细胞中,则与异常卵细胞同时产生的3个极体中只有1个极体染色体数目不正常,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的伴性遗传以及遗传的基本定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0.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B. 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 C. 杂交时在花蕾期对父本进行去雄处理 D. 杂交时两次套袋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其他花粉对实验的干扰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前(花蕾期)进行去雄,在花粉成熟时进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A错误; B、不能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的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否纯合,如显性亲本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B错误; C、杂交时在花蕾期对母本进行去雄处理,C错误; D、杂交时两次套袋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其他花粉对实验的干扰,D正确; 故选D。 【点睛】结合孟德尔实验中人工异花授粉的过程分析选项。 二、非选择题 41.图甲表示在光照充足、浓度适宜的条件下,温度对某植物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其中实线表示真正光合作用速率,虚线表示呼吸作用速率。图乙为该植物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图甲可(1)由图甲可知,与________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 (2)当环境温度为40℃时,该植物的有机物净积累量为________mg/h。理论上预计,在温度为________条件下,植物生长状况达到最佳,已知乙图是在此温度条件下绘制而成的曲线,如果温度改变为45℃,图中b点将向________移,a点将向________移。 【答案】 (1). 光合 (2). 0 (3). 30℃ (4). 右 (5). 上 【解析】 【分析】 由甲图可知,在高温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曲线比呼吸作用速率曲线下降的快,说明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并且在温度为30℃条件下,真正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的差值最大;当环境温度为40℃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只有净光合作用速率大于零时,植物才能生长。 【详解】(1) 由甲图可知,在高温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曲线比呼吸作用速率曲线下降的快,说明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高温更为敏感,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参与,所以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2)由甲图可知,当环境温度为40℃时,真正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所以该植物的有机物净积累量=真正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0mg/h;在温度为30℃条件下,真正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的差值最大,即植物的有机物净积累量最多,理论上,此时的植物生长状况达到最佳;乙图b点代表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若将乙图从30℃改变为45℃,从甲图可知,植物的呼吸作用速率加快,a点向上移,要使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应增大光照强度,所以乙图中的b点应向右移。 【点睛】结合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题图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42.下图是某一年生自花传粉植物(2n=12)的某些基因在亲本细胞染色体上的排列情况。该种植物的高度由三对等位基因B、b,F、f,G、g共同决定,显性基因只有增高效应,且增高效应都相同,还可以累加,即显性基因的个数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已知图示中母本高75cm,父本高45cm,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示母本细胞正处于分裂过程中,则该细胞内可形成________个四分体。 (2)上述亲本杂交子代的高度是________cm,自交后代有________种株高类型。若考虑图中所示全部基因,测交后代高度为55cm的植株有________种基因型。 (3)该种植物红花与白花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基因D、d位于1、2号染色体上,另一对等位基因为A、a,且D控制色素的合成,A抑制色素的合成。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探究基因A和a是否也位于1、2号染色体上(不考虑交叉互换和突变)。 第一步:选择基因型为AAdd与aaDD的纯合亲本进行杂交得到种子。 第二步:种植种子,待植株成熟让其自交,得到种子。 第三步:种植种子,待其长出花朵,观察统计花的颜色及比例。 结果及结论: ①若植株的________,说明A、a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 ②若植株的_________,说明A、a位于1、2号染色体上。 【答案】 (1). 6 (2). 60 (3). 7 (4). 5 (5). 红花与白花的比例接近3 : 13 (6). 红花与白花的比例接近1 : 3 【解析】 【分析】 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植物的高度由三对等位基因B、b,F、f,G、g共同决定,由于母本含6个相关的显性基因,而父本不含相关的显性基因;又母本高75cm,父本高45cm,所以1个显性基因的增高效应是(75-45) ÷6=5cm; 2.自交和测交实验都能验证两对基因间的关系,关键是完全连锁的AaDd个体只产生两种配子,即AD和ad,且比例为1∶1,由此推测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从而判断基因的位置。 详解】(1)已知该植物有2n=12条染色体,所以该母本细胞减数分裂可以形成6个四分体; (2)母本BBFFGG与父本bbffgg杂交,F1的基因型为BbFfGg,所以其高度是45+5×3=60cm,由于显性基因的个数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F1自交后代中可含有显性基因六个、五个、四个、三个、两个、一个、零个,因此共有7种株高类型,F1测交后代中高度为55cm的植株中含2个显性基因,有5种基因型; (3) 结果及结论: ①若F2植株的红花与白花的比例接近3∶13,说明另一对等位基因不位于1、2号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②若F2植株的红花与白花的比例接近1∶3,说明另一对等位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上,遵循基因连锁定律。 【点睛】 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43.为探究酶的浓度(以土豆块数多少代表)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供选用的材料用具有:3%的过氧化氢溶液、新鲜土豆(含有过氧化氢酶)、水果刀、量筒、带刻度的50m1注射器(3个)、橡皮塞、计时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 ①将新鲜土豆去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取3个50m1的注射器编号为A、B、C;并分别加入2,4,6个土豆小块; ③然后再分别加入___________,并迅速排净注射器中的气体; ④定时观察记录针筒内气体体积的变化。 (2)实验的自变量为酶浓度(用土豆块数量表示),则因变量为___________。 (3)如果图是B注射器的实验结果,与B相比,那么A、C注射器内产生a量气体时所需的时间应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延长”或“缩短”]。 【答案】 (1). 切成大小相等的若干小块 (2). 分别加入10ml (等量)过氧化氢溶液 (3). 酶促反应浓度 (4). 延长 (5). 缩短 【解析】 【分析】 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升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一定的条件下,酶在最适温度时活性最大.高温使酶永久失活,而低温使酶活性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适宜温度下活性会恢复;(2) 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每种酶只能在一定限度的pH 范围内才表现活性,过酸或过碱会使酶永久失活;(3) 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4)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在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详解】(1)实验步骤: ①将新鲜土豆去皮,为控制变量,应切成大小相等的若干小块; ②取3个50mL的注射器编号为A、B、C,分别加入2,4, 6个土豆小块; ③再分别加入10ml (等量)过氧化氢溶液,并迅速排净注射器中的气体; ④定时观察记录针筒内体积的变化; (2) 探究酶的浓度(以土豆块数多少代表)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酶浓度(用土豆块数量表示),则因变量为酶促反应速度(以产生的气体量多少表示)。 (3) 如果图2是B注射器的实验结果,与B相比,A注射器内加入了2个土豆块,含有的过氧化氢酶少,反应的慢,所以产生a量气体时所需的时间b应延长,C注射器内加入了6个土豆块,含有的过氧化氢酶多,反应的快,所以产生a量气体时所需的时间b应缩短。 【点睛】本题为探究酶的浓度(以土豆块数多少代表)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实验的自变量为土豆块数多少,因变量为酶促反应速度,其他为无关变量。 44.仔细观察如图所示各种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问题: (1)上述各结构中共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甲、乙、丙共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 (2)若用纤维素酶处理甲、乙、丙三种细胞,则图中___________细胞外层会发生明显变化。 (3)图甲所示的细胞⑤处含有的液体是___________,做出此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若将甲细胞在离体条件下脱分化后进行培养,最终可培育成一株完整幼苗,此过程体现了___________。其增殖过程中会周期性消失的结构有___________(至少2个结构名称)。 (4)上述4 个结构所代表的生物体中:___________生物体的遗传肯定不遵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答案】 (1). 蛋白质和核酸 (2). 核糖体 (3). 甲 (4). 外界溶液 (5). 植物细胞壁具有全透性,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6).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7). 核膜核仁染色质(体) (8). 丙和丁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是植物细胞,其中①~⑦依次表示细胞壁、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外界溶液、细胞液、原生质层; 分析乙图: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分析丙图:丙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分析丁图;丁生物没有细胞结构,是噬菌体(DNA病毒)。 【详解】(1)上述各结构中共有的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甲、乙为真核细胞,丙为原核细胞,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2)纤维素是组成植物细胞璧的主要成分,图中只有甲为植物细胞,因此若用纤维素酶处理甲、乙、丙三种细胞,则图中甲细胞外层会发生明显变化。 (3) 由于植物细胞壁具有全透性,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可知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的外界溶液会进入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的缝隙中,故图甲所示的细胞⑤处含有的液体是外界溶液。若将甲细胞在离体条件下脱分化后进行培养,最终可培育成一株完整幼苗,此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细胞增殖过程中会周期性消失的结构有核膜、核仁、染色质(体)。 (4)孟德尔遗传定律只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因此上述4个结构所代表的生物体中,丙和丁生物体的遗传肯定不遵守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点睛】结合真核细胞、原核细胞、病毒等结构的异同,及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理等分析题图。 45.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生物细胞分裂的相关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___,该图中同时出现B、b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图乙___________段,图甲中,处于图乙HI阶段的是___________(填数字)。 (3)图丙中Ⅱ→Ⅰ完成了图乙中的___________段的变化。 (4)图乙中G→H段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第一)极体 (2). 基因突变 (3). AB (4). ③④ (5). BC (6).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进入到不同的细胞中。 【解析】 【分析】 1.分析甲图: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②细胞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分析乙图:虚线之前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虚线之后表示减数分裂; 3.分析丙图:a表示染色体、b表示染色单体、c表示DNA;Ⅰ中无染色单体,染色体∶ DNA=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 DNA含量=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 【详解】(1)图甲中,根据②细胞的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的性别为雌性细胞④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应为第一极体。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图中同时出现B、b的原因是基因突变。 (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乙中的AB段;图乙HI 阶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对应于图甲中③④。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丙II可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全过程,因此图甲中①②细胞对应图丙II时期;图丙中II→I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 (4) 图乙中G→H段,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变为0,说明此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并分别进入不同的细胞中。 【点睛】结合卵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及特点分析题图。 46.鲜牛奶容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该菌高度耐盐,可引起人类肺炎等疾病。在血平板(培养基中添加适量血液)上生长时,可破坏菌落周围的红细胞,使其褪色,下图为检测鲜牛奶是否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操作流程,请据图回答: (1)鲜牛奶经乳酸杆菌发酵可制成酸奶,在酸奶发酵过程中需控制的气体条件是___________。 (2)用7.5%肉汤培养基培养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经多次规范操作、重复实验,血平板上均出现___________的菌落,初步证明鲜牛奶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从功能上分类,血平板属于___________培养基。 (3)在3个血平板上各接种稀释倍数为103的菌液样品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42、53、55,则每升原菌液样品中细菌数为___________。这一数值与实际值相比可能___________。 (4)分离纯化微生物时,除了图中接种方法,还常用平板划线法。若要在五个区域划线,共需灼烧接种环___________次,最后一次灼烧灭菌的目的是___________。 【答案】 (1). 无氧(隔绝空气) (2). 筛选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3). 周围存在透明圈(无色、红色消褪) (4). 鉴别 (5). 4.6×108 (6). 小 (7). 6 (8). 防止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解析】 【分析】 (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有5类,分别是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生长因子。 (2)培养基按功能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①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生长,培养、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如培养酵母菌和霉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 ②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如可用伊红—美蓝培养基鉴别饮用水或乳制品中是否有大肠杆菌(若有,菌落呈深紫色,并带有金属光泽); (3)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并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子细胞群体——菌落。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样品中活菌数目进行统计,只是一种估测,根据此方法的实验过程可知,在某一稀释度下涂布的平板菌体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并不是绝对均匀的,所以取若干个平板菌落数量的平均值比较接近样品中菌体数的真实值。 【详解】(1)乳酸杆菌为厌氧菌,鲜牛奶经乳酸杆菌发酵可制成酸奶,在酸奶发酵过程中需控制的气体条件是无氧(隔绝空气)。 (2) 用7.5% NaCl肉汤培养基培养的主要目的是筛选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同时抑制其它微生物生长)。经多次规范操作、重复实验,血平板上均出现周围存在透明圈的菌落,初步证明鲜牛奶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从功能上分类,血平板属于鉴别培养基。 (3)在3个血平板上各接种稀释倍数为10的菌液样品0.1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8、46、54,则每升原菌液样品中细菌数为(38+46+54) ÷3×103×103×10=4. 6×108个。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有可能几个细菌同时在一起,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而样品稀释度无论多高都很难使其中的细菌都单个分布于培养基上,故计数结果比实际值低; (4)分离纯化微生物时,除了图中接种方法,还常用平板划线法;若要在五个区域划线,共需灼烧接种环6次,最后一次灼烧灭菌的目的是防止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点睛】结合培养基的种类及接种常用的方法及注意在划线培养时灼烧接种环的次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