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第六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 ‎1. 经测定某生物体内遗传物质中嘧啶占全部碱基的65%,嘌呤占全部碱基的35%,此生物最可能是( )‎ A. 黄瓜 B. 噬菌体 C. 白鼠 D. 烟草花叶病毒 ‎【答案】D ‎【解析】‎ 黄瓜的遗传物质是DNA,则A=T,C=G,则嘌呤数等于嘧啶数,A错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则嘌呤数等于嘧啶数,B错误;白鼠的遗传物质是DNA,则嘌呤数等于嘧啶数,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是专门寄生在烟草细胞内的病毒,其核酸只有RNA一种,其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不相等,D正确。‎ ‎【考点定位】DNA与RNA的分子结构 ‎ ‎【名师点睛】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某生物体内遗传物质中嘧啶占全部碱基的65%,嘌呤占全部碱基的35%,说明嘌呤不等于嘧啶,而DNA中嘌呤等于嘧啶,RNA中嘌呤不一定等于嘧啶,说明该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DNA。‎ ‎2.下列关于DNA复制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通过DNA复制,遗传信息在亲子代细胞间始终保持不变 B. 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母链分别作为模板进行复制 C. 复制过程中,始终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 D. 形成子链时,相邻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间可形成磷酸二酯键 ‎【答案】A ‎【解析】‎ 通过DNA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若复制出现差错,则会导致遗传信息在亲子代细胞间发生改变,A项错误;在DNA复制过程中,以解开的亲代DNA分子两条母链的每一段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配对互补配对原则,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 B、C项正确;在形成子链时,相邻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间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接, D项正确。 ‎ ‎3. 图中④代表核糖体,⑤代表多肽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真核细胞中,图中所示的两个生理过程发生在不同的时空 B. ①链中(A+T)/(G+C)的比值与②链中的相同 C. 以③为模板而合成的⑤上最多有20种氨基酸 D. ③上所含有的不同密码子,都会翻译出对应的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图中表示了转录和翻译2个过程,在真核细胞中,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故A正确。因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①链中(A+T)/(G+C)的比值与②链中的相同,故B正确。能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故C错误。mRNA上有的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编码的是终止子,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4. 下列各项中,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有 ‎①DNA的复制 ②RNA的复制 ③转录 ④翻译 ⑤逆转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①DNA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①正确;‎ ‎②RNA复制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②正确;‎ ‎③转录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③正确;‎ ‎④翻译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④正确;‎ ‎⑤逆转录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⑤正确.‎ ‎【考点定位】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名师点睛】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指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RNA的复制和逆转录过程中都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5.下列有关遗传变异的四种说法,请你判断 ‎①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②基因型为AaB的绵羊可能产生aY的精子 ‎③高茎豌豆(Dd)产生的雌雄配子种类相同,雌雄配子比例接近1:1‎ ‎④染色体中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改变一定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 A. 有一种说法对 B. 有二种说法对 C. 有三种说法对 D. 有四种说法对 ‎【答案】A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中心法则、减数分裂和基因突变的知识,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中心法则是指遗传信息流动规律,包括DNA复制、转录、翻译、逆转录和RNA复制,①错误;绵羊的基因型为AaB,即为AaXBY,可能产生aY的精子,②正确;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产生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中D数量等于d数量,但雄配子的数量不等于雌配子的数量,③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改变不一定引起遗传性状的改变,④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雌雄配子的数量并不相等,一般来说雄配子数量多于雌配子.‎ ‎6. 下列有关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个密码子只决定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tRNA转运 B. 该过程需要有三个高能磷酸键的ATP提供能量 C. 该过程一定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D. DNA转录和翻译的原料分别是核糖核苷酸和氨基酸 ‎【答案】D ‎【解析】‎ DNA转录的产物是RNA,原料是核糖核苷酸;翻译的产物是多肽或蛋白质,原料是氨基酸。‎ ‎7. 下图是tRNA的结构示意图,图中a端是3′端,d端是5′端,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3′端→5′端”。下表为四种氨基酸对应的全部密码子的表格。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tRNA是由三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单链分子 B. 图中b处上下链中间的化学键表示磷酸二酯键 C. 该tRNA在翻译过程中可搬运苏氨酸 D. c处表示密码子,可以与mRNA碱基互补配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处表示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的密码子碱基互补配对。转换为密码子为CCA,对照密码子表在翻译过程中可搬运脯氨酸。图中b处上下链中间的化学键表示氢键。tRNA是由多个核糖核苷酸连接成的三叶草结构。‎ 考点:本题考查了tRNA的结构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母亲色盲,父亲正常,生下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不色盲儿子。此染色体变异发生在什么细胞之中?若父亲色盲,母亲正常,则此染色体变异发生在什么细胞之中?若父亲正常,母亲色盲,生下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色盲儿子,则此染色体变异又发生在什么细胞之中?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一组是( )‎ A. 精子、卵细胞、精子或卵细胞 B. 精子、精子或卵细胞、卵细胞 C. 卵细胞、精子、精子或卵细胞 D. 卵细胞、精子或卵细胞、精子 ‎【答案】B ‎【解析】‎ 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如果母亲色盲、父亲正常,生下一个性染色体为XXY不色盲的儿子,说明是产生了XBY的精细胞,C、D错误。若父亲色盲,母亲正常可能是因为XBXB 的卵细胞与Y结合,也可能是XB与XbY的精细胞结合形成的,A错误。若父亲正常,母亲色盲,生下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色盲儿子,只能是XbXb的卵细胞与Y结合形成的,B正确。‎ 点睛:做这类变异习题时需要先将基因型写出,然后根据基因型分析即可。‎ ‎9. 遗传咨询对预防遗传病有积极意义。下列情形中不需要遗传咨询的是 A. 意外事故导致肢体有残疾的夫妇 B. 直系亲属中有特纳氏综合征患者 C. 女方家族中有家族性心肌病患者 D. 男方是遗传性神经性耳聋患者 ‎【答案】A ‎【解析】‎ 意外事故导致肢体有残疾,不属于遗传病,不需要遗传咨询,A正确;特纳氏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需要进行遗传咨询,B错误;家族性心肌病是遗传病,需要进行遗传咨询,C错误;遗传性神经性耳聋需要进行遗传咨询,D错误。‎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名师点睛】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1)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2)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3)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4)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等。‎ ‎10. 下列关于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决定的人类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B. 男性患者的后代中,子女各有1/2患病 C. 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患病,儿子都正常 D. 表现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也可能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患者的显性致病基因来自于亲本,所以亲本至少有一个是患者,A正确; 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男性患者的女儿都是患者,儿子由其配偶决定,B错误;若女性患者是杂合子,其丈夫正常,则其后代中,女儿和儿子都是一半正常,一半患病,C错误;D、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不可能出现在正常个体身上,D错误。‎ ‎【点睛】‎ 解答本题关键能识记伴性遗传的特点,特别能识记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母女都患病。‎ ‎11. 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及染色体组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内都无同源染色体 B. 21三体综合症患者的体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 C. 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 D. 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芽尖后,芽尖的细胞中都含有4个染色体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个体,二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而多倍体生物的单倍体则可以含多个染色体组,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体细胞中21号染色体有三条,两个染色体组,B错误;‎ C、人的初级卵母细胞中的基因已经复制,如果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则在一个染色体组中可能存在等位基因,C正确;‎ D、多倍体通常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加倍,但不一定均加倍,另外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则含有8个染色体组,D错误.‎ 故选:C.‎ ‎12. 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都是有害的 B. 基因突变一定引起表现型改变 C. 某些化学物质可以引起基因突变 D. 基因突变都需要外界因素的诱导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基因突变大多数是有害的,少数是有利的,A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表现型改变,B错误;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C正确;基因突变可能是外界因素诱导的,也可能是内部因素诱导的,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神七”搭载的某些生物,在宇宙辐射等太空条件作用下,产生了DNA 分子结构变异。这种变异属于 A. 基因重组 B.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C. 基因突变 D.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重组的概念: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3、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4、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详解】基因重组指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神七”搭载的某些生物,在宇宙辐射等太空条件作用下,产生了DNA 分子结构变异,没有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根据题意DNA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而染色体结构没有改变,B错误;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题中“神七”搭载的某些生物,在宇宙辐射等太空条件作用下,产生了DNA分子结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C正确;根据题意DNA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而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区别,意在考查学生理解其实质,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14.韭菜的体细胞中含有32条染色体,这32条染色体有8种不同的形态结构,韭菜是( )‎ A. 二倍体 B. 四倍体 C. 六倍体 D. 八倍体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由此可知染色体组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韭菜细胞中8种不同的形态结构的染色体构成一个染色体组。韭菜细胞所含染色体组数为32÷8=4个,所以韭菜属于四倍体生物,选B。‎ 考点: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5. 下面是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C.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 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故A正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故B正确;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故C正确,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6. 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主要观点是( )‎ A. 物种是神创造的 B. 物种是不变的 C.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答案】D ‎【解析】‎ 达尔文认为,物种不是神创造的,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进化而来的,A错误;达尔文认为,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发展进化的,B错误;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不是达尔文的观点,C错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D正确。‎ ‎17.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基因频率会改变 B.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 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进化了;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图示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此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向一定方向进化,B正确;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CD正确。‎ ‎【点睛】与物种形成有关的2个“不一定”:(1)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都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2)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物种的形成: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这种变化可大可小,不一定会突破物种的界限,即生物进化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②新物种一旦形成,则说明生物肯定进化了。‎ ‎18.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 A. 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 渗透压下降 C. 细胞代谢紊乱 D. 糖尿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中进行物质交换的作用,内环境稳态是细胞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 ‎【详解】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不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加快,A错误;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渗透压可能升高,也可能降低,B错误;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稳态遭到破坏,细胞代谢会出现紊乱,C正确;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会引起糖尿病,D错误。‎ 故选C。‎ ‎【点睛】人体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相关知识点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9.人体哪一生理活动的调节中枢不是位于下丘脑 A. 水盐平衡调节 B. 体温调节 C. 血糖平衡调节 D. 躯体运动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的枢纽,是体温调节的中枢、血糖平衡的中枢和水盐平衡的中枢,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可以分泌相关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 ‎【详解】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不符合题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包括产热中枢和散热中枢,B不符合题意;下丘脑是血糖平衡的中枢,C不符合题意;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下丘脑功能,主要考查对下丘脑相关知识的记忆能力.‎ ‎20.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尿素、血红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 B. 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高 C. 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唾液 D. 血浆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尿素在内心环境中有,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而红细胞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中多,B错误;口腔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唾液不属于内环境,C错误;血浆属于内环境,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D正确;答案是D。‎ 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1.关于HIV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用普通培养基对HIV进行大量增殖 B. 在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检出HIV这种病毒 C. HIV主要攻击B细胞,使人体无法产生抗体 D. 分析HIV碱基种类和比例不能确定其遗传物质的类型 ‎【答案】B ‎【解析】‎ 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不能用培养基进行增殖,A错误。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和乳汁中含病毒,B正确。HIV攻击T细胞,C错误。分析HIV碱基种类和比例可以确定其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是双链还是单链,D错误。‎ 点睛:DNA中含有特有的碱基T,RNA中含有特有的碱基U,如果是双链,因为碱基互补配对,A和T(U),G和C的数量相等应是双链,不等可能是单链。‎ ‎22..图所示曲线不能表示前者随后者变化的是 ‎ A. T细胞数量——HIV浓度 B. 血糖浓度——胰岛素浓度 C. 扦插枝条生根数量——生长素类似物浓度 D. 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甲状腺激素浓度 ‎【答案】C ‎【解析】‎ 图示规律是随着X的变化Y逐渐减小。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根,高浓度抑制生根。‎ 考点: 图形变化 点评:看懂图示,识记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在下列细胞及其所对应的产物中,错误的是 A.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B. 下丘脑细胞——生长激素 C. 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 D. 下丘脑细胞——抗利尿激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采用逐项分析和排除的方法综合作答.‎ ‎【详解】垂体能分泌各种促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A正确;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B错误;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C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细胞合成和分泌,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内分泌细胞及分泌的激素,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 ‎24. 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D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名师点睛】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理解不清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2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 A. 先从树突传向细胞体再传向轴突 B. 通过电荷流动来实现的 C. 由突触小体来完成的 D. 单向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通过突触结构,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向突触后膜,是单向传递.‎ ‎【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由轴突传向树突或细胞体,A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主要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 B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由突触来完成的,C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上的传导过程和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 止痛药(如“杜冷丁”)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A.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 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C. 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 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答案】A ‎【解析】‎ 止痛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阻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目的,A正确;如果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A错误;如果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C错误;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D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27.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 A. 脊髓、大脑、大脑 B. 脑干、脊髓、大脑 C. 大脑、脊髓、大脑 D. 脊髓、脊髓、脑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其中大脑皮层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和语言中枢;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脊髓腰段是调节下肢躯体运动和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 ‎【详解】‎ 呼吸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干.排尿反射是由脊髓灰质里低级的神经中枢参与完成的,属于非条件反射.大脑皮层上有人体的高级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与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有关的中枢,是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故完成呼吸、排尿、阅读反射的神经中枢依次位于脑干、脊髓、大脑.‎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比较简单,记住知识点即可,生物学的特点就是知识点比较琐碎,但是每个知识点的难度不大,所以一定下功夫,掌握的知识点就越多也越牢固.‎ ‎28. 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A. 大脑皮层 B. 垂体 C. 下丘脑 D. 脊髓 ‎【答案】C ‎【解析】‎ 人的神经系统中,下丘脑的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A、B、D三项均错误,C项正确。‎ ‎【考点定位】神经调节于体液调节 ‎29.由同一器官分泌,并且生理效应相反的一组激素是( )‎ A.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 B. 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 D.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激素的产生部位和生理作用。‎ ‎【详解】A、肾上腺素由肾上腺分泌,胰高血糖素由胰腺分泌,二者均能升高血糖,具有协同效应,错误;‎ B、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功能;而促甲状腺激素由垂体分泌,错误;‎ C、甲状腺激素由甲状腺分泌,生长激素是由垂体分泌,错误;‎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均由胰腺分泌,前者能够降低血糖,后者能够升高血糖,具有拮抗效应,正确。‎ 故选D。‎ ‎【点睛】常见激素的化学本质、主要来源及其作用:‎ ‎30.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大白鼠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 A. 耗氧量减少,立毛肌舒张 B. 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 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 D. 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大白鼠属于恒温动物,适宜生活环境温度在‎25℃‎左右,当它从适宜温度进入比较寒冷的环境中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维持体温,同时体表血管收缩以阻止热量散失,达到恒定体温的目的.‎ ‎【详解】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大白鼠的耗氧量增加,立毛肌收缩,进而增加产热量;体表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减少散热量,A错误,B正确;将大白鼠从‎25℃‎移至‎0℃‎的环境中,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耗氧量增加,心率加快,C错误;将其从‎25℃‎移至‎0℃‎的环境中,机体增加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相对恒定,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31.下列各项中,属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是 A. 空气传播 B. 握手传播 C. 血液传播 D. 食物传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据分析可知,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而通过空气、握手、食物均不会传播艾滋病,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3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胞免疫过程的是(  )‎ A. 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 B. 产生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C. 消灭被感染的体细胞 D. 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答案】A ‎【解析】‎ 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产生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其裂解释放出抗原,属于细胞免疫,B正确;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被感染的体细胞,C正确;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能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属于细胞免疫,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细胞免疫的过程,才能准确解答该题,细胞免疫过程如下:‎ ‎3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几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胸腺在免疫中的作用是先分化出造血干细胞,进而分化出T细胞 ②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称为过敏反应  ③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对任何病毒起免疫作用  ④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均能识别抗原 ⑤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⑥自身免疫病和艾滋病都是机体免疫功能不强或缺陷造成的 A. ②⑥ B. ②⑤ C. ③⑤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过敏反应是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免疫细胞中,只有效应B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抗体只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其中免疫缺陷病是免疫功能先天或后天过程中缺失,即免疫功能不足;而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均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 ‎【详解】造血干细胞存在于骨髓中,造血干细胞产生的细胞转移到胸腺内分化为T细胞,①错误;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②正确;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只能针对特定的抗原,③错误;浆细胞并不能识别抗原,④错误;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⑤正确;自身免疫病为免疫功能过强而致,⑥错误.‎ 故选B.‎ ‎34. 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可以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体 C.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D. 特异性免疫、抗原 ‎【答案】D ‎【解析】‎ 将减毒的蛇毒液注入家马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蛇毒属于抗原;蛇毒对于马来说,是从没有接触过的外源性物质,其产生的抗体只对蛇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这种免疫类型只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因此这种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故选D。‎ ‎35.能促进芒果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是 A. 赤霉素 B. 乙烯 C. 生长素 D. 细胞分裂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熟悉各种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A错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B正确;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芽,防止落花落果,C错误;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D错误.‎ ‎36.将玉米幼苗的顶端以下的部位用不透光的锡箔遮住,再放在右侧光照条件下培养(如图),玉米幼苗将 A. 向左侧弯曲生长 B. 向右侧弯曲生长 C. 不生长 D. 直立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胚芽鞘尖端;感光部位:胚芽鞘尖端;生长素的作用部位(弯曲部位):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 ‎【详解】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因此胚芽鞘尖端仍然能够接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在暗室中从右侧照光,故胚芽鞘将弯向右侧生长.‎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探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以及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简单题.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和植物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37.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B ‎【解析】‎ 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因此种群数量不会保持相对稳定,A错误;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此时捕捞能使种群较快恢复到K值,维持可持续生产,B正确;种群数量最大值时为K值,而不是K/2,C错误;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值为K值,D错误。‎ ‎38. 下面是调查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过程,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计数 ③选取样方 ④计算种群密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①→③→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中,常采用样方法,即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先确定调查对象,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9.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 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 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 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答案】B ‎【解析】‎ 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对种群密度的估算值,而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C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其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与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因此将M只鹿标记后,在重新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 ‎【点睛】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 项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适用 范围 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方法 步骤 ‎(1)随机取样 ‎(2)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 ‎(3)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1)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 ‎(2)一段时间后重捕 ‎(3)以如下公式计算:‎ ‎=‎ 注意 事项 必须随机取样 ‎(1)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2)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 ‎40. 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即达到K值,这时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故A正确。种群一开始增长就有环境阻力,故B错。图中阴影部分表示被环境淘汰的个体数量,故C错。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因为c点时种群数量为K/2,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41.如图1所示图A表示神经元之间兴奋传导的过程,图B是图A中⑤结构的部分放大.回答问题:‎ ‎(1)图A中的①、②分别是____、___(填结构名称),③④⑤共同构成__.‎ ‎(2)②结构中所含的传递信息的物质称为__.‎ ‎(3)构成⑤结构的基本骨架是__.‎ ‎(4)静息时,⑤结构两侧的电位表现为__,当⑤结构接受刺激后,由于对__的通透性增加,导致膜两侧电位发生改变,产生兴奋.‎ ‎(5)如图2所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末梢.刺激②点,能发生兴奋的有__.‎ ‎【答案】 (1). 轴突 (2). 突触小泡 (3). 突触 (4). 神经递质 (5). 磷脂双分子层 (6). 外正内负 (7). 钠离子 (8). ①②③④⑤⑥‎ ‎【解析】‎ ‎【分析】‎ 据图图示结构是突触的模式图,图中①是轴突,②是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间隙,⑤是突触后膜;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的,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A中的①、②分别是轴突与突触小泡,图中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间隙,⑤是突触后膜,三者共同构成突触.‎ ‎(2)②是突触小泡,所含的传递信息的物质是神经递质.‎ ‎(3)图B是细胞膜的结构,其主要由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组成,构成⑤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4)静息时,突触后膜的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当⑤结构接受刺激后,由于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导致膜两侧电位发生改变,产生兴奋.‎ ‎(5)兴奋在神经元上可双向传导,而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只能从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因此刺激②点,能发生兴奋的有①②③④⑤⑥.‎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突触和细胞膜的结构等知识点,意在提高学生识图获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如图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关系。请据图回答:‎ ‎ ‎ ‎(1)促进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是______mol·L-1。‎ ‎(2)生长素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 ‎(3)B点所对应的生长素的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索萘乙酸(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首先设计了以下三组:‎ 组别 A B C 浓度(mol·L-1)‎ ‎10-12‎ ‎10-9‎ ‎10-6‎ 根据表可知:该实验是在正式实验前先做的一个________。为进一步精确测定最适浓度,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平放置的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现象。有人发现,在根生长弯曲部位的近地侧除有较多的生长素外,还有较多的乙烯。由此可知: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多种激素______________作用的结果。‎ ‎(6)为验证“植物根尖产生的生长素在幼根处进行极性运输”,可设计如下实验:‎ ‎_______‎ 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谨性,还需设置乙组实验,请在方框内绘图表示并做相应标注段时间后,通过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出相应结论.‎ ‎【答案】 (1). 10-8 (2). 主动运输 (3). 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 (4). 预实验 (5). 降低浓度梯度并增加实验组别 (6). 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 (7). (8). 幼根上端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 ‎【解析】‎ ‎【分析】‎ 图示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芽其次、最后是茎.生长素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分别是10-10mol/L、10-8mol/L、10-4mol/L.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自变量是可以人为直接改变或施加的变量,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量,只能观察或测量获得.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由第(6‎ ‎)题图示可知:自变量为去尖端的根的放置方向,因变量为接受琼脂块的生长素含量,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1)据图可知,促进芽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10-8mol·L-1.‎ ‎(2)生长素进出细胞是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与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3)由图可知横线以上是促进作用,横线以下是抑制作用,B点在横线上表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4)根据上表可知,该实验是在正式实验前先做的预实验,为进一步精确测定最适浓度,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降低浓度梯度并增加实验组别进行实验.‎ ‎(5)水平放置的根,由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对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表现为向地性,在根生长弯曲部位的近地侧除有较多的乙烯,乙烯对生长有抑制作用,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由多种激素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作用的结果.‎ ‎(6)生长素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在验证生长素极性运输的实验图示中,对照组B侧为根形态学上端,A为形态学下端,生长素能从B端运输到A端;实验组则应将A端和B端对调,则生长素不能从A端运输到B端,如图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通过检测幼根上端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可得出相应结论.‎ ‎【点睛】本题结合实验图,考查了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提升了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审题能力以及实验知识,注重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的过关.‎ ‎43. 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___________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___,引起皮肤血管________,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_______(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__________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___________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 ‎(3)冷水刺激引起胃黏膜内的HCO-3减少,从而对H+缓冲作用减弱,会使胃黏膜组织液的________降低,可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1)(冷觉)感受器; 神经递质; 收缩;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2)胰高血糖素; 肝糖原(元) (3)pH(或酸碱度) (4)非特异性 ‎【解析】‎ ‎(1)大鼠皮肤的的感受器受到冷水刺激后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处理后,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 ‎(2)神经中枢通过有关神经作用于胰岛,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3)从题中信息可知,HCO-3有缓冲H+的作用。胃黏膜内的HCO-3减少,对H+的缓冲作用会减弱,从而使胃黏膜组织液的酸碱度降低,引起胃黏膜损伤。‎ ‎(4)胃黏膜对致病微生物的抵御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 ‎【考点定位】‎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免疫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4.请回答下列有关免疫问题。‎ ‎(1)免疫调节依靠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的免疫系统完成。病原体进入人体时,首先将受到人体第一、二道防线的防御,其中第二道防线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_____酶。‎ ‎(2)当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分化出_______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3)特异性免疫属于人体第______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_________免疫。‎ ‎(4)过敏反应是由_________引起的免疫失调病。‎ ‎【答案】 (1). 免疫器官 (2). 免疫细胞 (3). 免疫活性物质 (4). 溶菌酶 (5). 浆 (6). 三 (7). 细胞 (8). 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 ‎【解析】‎ ‎【分析】‎ 人体的三道防线:‎ 对于胞内菌侵入机体后,一部分被吞噬细胞除掉,不能除掉的细菌先经过体液免疫,然后通过细胞免疫,最后由吞噬细胞清除,因此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 ‎【详解】(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溶菌酶,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代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2)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蛋白质,当B细胞表面受体识别抗原并与抗原结合时,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以消灭抗原.‎ ‎(3)特异性免疫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4)过敏反应是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引起的免疫失调病.‎ ‎【点睛】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试题难度中等,学生理解并记忆相关基础知识是准确作答的关键.‎ ‎45.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l)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株。‎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________、活动范围________的动物。‎ ‎(3)常用________法调查旱柳的种群密度,该种群具有的特征有________(填序号)。‎ ‎①死亡率 ②垂直分层现象 ③年龄组成 ④性别比例 ⑤水平镶嵌分布 ⑥复杂的种间关系 ⑦迁入率 ‎(4)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旱柳的数量变化呈现________型增长,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________________,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5 (2). 强 (3). 大 (4). 样方法 (5). ①③④⑦ (6). S (7). 环境容纳量(K值) (8). 0‎ ‎【解析】‎ ‎【分析】‎ 种群数量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解答.‎ ‎【详解】(1)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应记录的数目是15株.‎ ‎(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3)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样方法,种群的数量特征有①死亡率、③年龄组成、④性别比例、⑦迁入率,另外还有种群密度、死亡率、迁出率等.而②垂直分层现象和⑥复杂的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⑤水平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属于旱柳种群的特征.故选①③④⑦.‎ ‎(4)旱柳的数量变化呈现S型增长,一定时间后,旱柳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该种群的数量最大值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