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0-1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生物专题5生态工程5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的是( ) A.沼气工程 B.桑基鱼塘 C.长江两岸加固河堤 D.退耕还林还草 解析:A、B、D都是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实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C与生态工程无关。 答案:C 2.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建设目的的是( ) A.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 B.防止环境污染 C.单纯追求粮食产量 D.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解析:根据生态工程的概念可知,防止环境污染;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是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只有C项不正确,单纯追求粮食产量有可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答案:C 3.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应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能量利用率不高,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开垦湿地,易导致生态系统遭破坏。 答案:C 4.同学们在“设计某地人工生态林”时提出以下观点:①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树木种类;②尽量增加树木种类;③选择树种时注意不同品种生长的高度。上述观点提出时遵循的主要生态工程建设原理是(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整体性原理 7 解析:协调与平衡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物种多样性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整体性原理的主要含义是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题中观点遵循的主要原理是物种多样性原理。 答案:C 5.对生态农业原理中能量多级利用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尽可能设计一条很长的食物链 B.使流向人类的能量最多 C.实现“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D.通过生物防治减少能量损失 解析: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要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物质的多级利用,使能量最大限度地流向人类或人类所需的产品。食物链过长,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时逐级消耗,人类所获得的能量太少。通过生物防治减少能量的损失,并不是意味着能量被多级利用。 答案:C 6.我国南方桑基鱼塘是低洼稻田挖深做塘,塘内养鱼,塘基上种桑,用桑养蚕,蚕粪养鱼,鱼粪肥塘,塘泥肥田、肥桑,从而获得稻、鱼、蚕三丰收,大大提高了系统生产力,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遵循的哪个原理( ) A.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解析:桑基鱼塘模式,就是把很多单个生产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高效生态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生产力,该模式建设主要运用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答案:A 7.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原理和事例中,错误的是( ) 选项 有关事例 相关的生态工程原理 A 无废弃物农业 遵循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 在人工林中增加植被的层次 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 C 无锡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大面积水华 违反协调与平衡原理 D 前面造林,后面砍林 违反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解析:D项中讲的是在追求生态效益时必须考虑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是整体性原理。 答案:D 7 8.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小于450 mm,只适宜种植灌木和草,但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结果防护林成为残败的“灰色长城”。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协调与平衡原理 C.系统整体性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解析: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而该地区所种植的物种与适宜种植的物种不相协调。 答案:B 9.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成为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应当采用的措施是( ) A.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 B.在森林中引种一些珍奇的野生植物,提高生产者的能量蓄积能力 C.定期清理森林的枯枝落叶,以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D.对森林做简单的隔离,避免人类过多地干扰 解析: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将原始森林开辟为国家森林公园,为继续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同样要遵循自然规律,与之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其平衡状态的维持。不论在森林中放入动物还是引种植物,都将破坏其原有的协调与平衡,违背自然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原理,不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持;定期清理森林的枯枝落叶,则不利于物质的循环往复利用;避免人类过多干扰,才能保证森林按自然法则平衡发展。 答案:D 10.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 7 解析:由图可知,该图突出了“无废弃物农业”,实现了物质的区域小循环,做到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因此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答案:C 11.位于胶东半岛的昆嵛山林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大规模营造马尾松纯林,结果遭到松干蚧的毁灭性打击。这一事例说明,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必须遵循( )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 D.整体性原理 解析:本题单一品种的马尾松林不稳定,易受破坏。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因此说明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必须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 答案:B 12.下图表示一种“甘薯+奶牛+沼气+花木+龙虾+食用菌”的生态农业模式,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可以组成的食物链是甘薯藤→奶牛→牛粪 B.该生态系统的设计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等生态学原理 C.图中只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种成分 D.青贮的目的是通过微生物有氧呼吸,分解甘薯藤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奶牛的消化吸收 解析: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即甘薯藤→奶牛。生态学原理很多,该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物质循环利用,即主要利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种多样性原理。图中具有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甘薯、花术等属于生产者,沼气池中的微生物、食用菌、底泥中的腐生微生物等都属于分解者,奶牛属于消费者,沼渣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甘薯藤青贮就是通过微生物的发酵(无氧呼吸),将甘薯藤中不容易被奶牛消化吸收的有机物分解为较易吸收的有机物,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一青年农民利用自己学习的生态学知识在自家庭院里建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年创收上万元。下图是该家庭生态工程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问题。 7 (1)从图中可知,人类生活中所需的能源来自于太阳能、沼气等。利用这些能源与利用煤炭相比, 突出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工程中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等。 (4)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__。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5)人类设计生态工程的根本目标: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等,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答案:(1)减少了燃烧煤炭所产生的污染 (2)充分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3)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 (4)D (5)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治环境污染,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14.下图为典型的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此生态系统比自然生态系统优越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菌床和排泄物的杂屑最终回田,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原理,土壤中的有机物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必须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产生________,从而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最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3)从图中分析,此生态系统的分解者是________。 7 (4)某人分析此图发现秸秆共进行了三级的分级利用,为能更加充分地利用秸秆中的能量,他认为级数应该越多越好,你是否赞成他的观点?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图示分析可知,流经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实现了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使农作物秸秆、动物粪便、分解者中的能量得到充分利用。 (2)菌床和动物排泄物回田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土壤中的有机物须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农作物利用,其中CO2的增加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 (3)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食用菌和蚯蚓。 (4)由图示可看出,农作物秸秆共进行了三级利用,秸秆中能量得到了充分利用,但是秸秆中的能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利用级数越多越好。 答案:(1)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 (2)物质循环再生 CO2 (3)食用菌和蚯蚓 (4)不赞成 因为秸秆中所含的能量有限 15.如图是我国南方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刺激水稻生长,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稻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生产出无公害的大米与蛋肉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系统将植物秸秆、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合理地进行了应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2)该系统将多个生态系统通过优化组合,有机整合在一起,提高了系统生产力,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_原理。生产的大米无公害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3)在发酵装置里的B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与水稻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可提高蔬菜产量,试分析其增产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蘑菇房与蔬菜大棚相通,比单纯种植蔬菜和单纯培育蘑菇带来的效益之和还要高,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解析:(1)图示农业生态系统通过建立沼气池,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和能量的多级利用,遵循的是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图中生态农业施用的都是有机肥,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因此生产的大米无公害。 (3)发酵装置中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为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4)蘑菇为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为CO2等无机物,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 (5)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答案:(1)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物质循环再生 (2)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 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对水的污染 (3)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无成形的细胞核) (4)蘑菇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供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使其光合作用增强 (5)系统整体性 7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