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淄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模块检测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脉注射抗生素比口服能更快地到达靶细胞 B. 正常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C. 中暑说明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D. 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通过动脉进入血浆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静脉注射的抗生素直接进入血浆,然后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到达靶细胞,而口服抗生素需要通过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才进入血浆,因此,静脉注射抗生素比口服能更快地到达靶细胞,A正确; B、正常人体的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这样才能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B正确; C、人体调节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环境温度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时会出现中暑,C正确; D、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通过静脉进入血浆中,D错误。 故选D。‎ ‎2.如图是家兔组织切片模式图,其中数字表示相应部位的液体,X、Y表示两种细胞。下列有关该组织的叙述,正确的是( )‎ - 24 -‎ A. X细胞的内环境由①②③共同构成 B. ③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葡萄糖和蛋白质的含量 C. ③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增多 D. ①②③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④是细胞内液。①②③共同构成内环境。‎ ‎【详解】A、X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其内环境由①构成,A错误; B、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错误; C、③中无机盐浓度过高时,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进而使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经过垂体释放,故此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C正确; D、①②③是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而细胞代谢的场所主要在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的CO2不能作为信号分子发挥调节作用 B. 内环境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只受血糖浓度的直接调节 C. 兴奋的正常传导和传递都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 D. ATP的合成与水解均可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内环境中的C02可作为信号分子刺激呼吸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而发挥调节作用,A错误;‎ - 24 -‎ B、内环境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含量除受血糖浓度的直接调节外,还受来自下丘脑传来的兴奋的调节,B错误;‎ C、兴奋的正常传导需要钠离子内流和钾离子的外流等,这需要依赖内环境中这两种物质成分的稳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神经递质等物质参与,这同样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C正确;‎ D、由于内环境中缺乏ATP的合成与水解的酶,所以一般不能在内环境中发生ATP的水解和合成,D错误。‎ 故选C ‎【点睛】‎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稳态是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 B. 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共同调节下实现的 C. 人体出现肾功能衰竭时会患糖尿病 D. 内环境稳态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通过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的结果,这属于稳态的调节过程,A正确;‎ B、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下实现的,这属于稳态的调节机制,B正确;‎ C、人体出现肾功能衰竭时会引起内环境稳态失调,不会导致糖尿病,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体内细胞生活不可缺少的条件,D正确。‎ 故选C。‎ ‎【点睛】‎ ‎5.下列与神经系统和人脑高级功能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下丘脑中存在体温、血糖、水平衡和呼吸的调节中枢 - 24 -‎ B. 调节躯体运动的中枢位于脊髓和大脑皮层 C. 成人有意识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D. 语言、记忆、学习和思维属于人脑的高级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详解】A、下丘脑中存在体温、血糖、水平衡调节中枢,但不存在呼吸调节中枢,A错误; B、脊髓和大脑皮层中分别有运动的低级和高级中枢,B正确; C、成人有意识憋尿说明低级中枢受到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 D、人脑的高级功能包括语言、记忆、学习和思维等,D正确。 故选A。‎ ‎6.“杯弓蛇影”是指将映在杯中的弓影误认为蛇而感到恐惧,此时人体的肌肉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出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接受“弓影”刺激的感受器位于视网膜上 B. 该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C. 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不依赖于神经递质 D. 该过程的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人感到恐惧,肌肉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出汗,因此该过程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 24 -‎ 感知紧张恐惧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 ‎【详解】A. “杯弓蛇影”需要视网膜感光细胞接受“弓影”刺激,A正确;‎ B. 人们在紧张恐惧时,会大汗淋漓,感知紧张恐惧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正确;‎ C. 神经细胞释放递质,作用于效应器,效应器包括肌肉,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C错误;‎ D. 人体的肌肉收缩,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人出汗,该过程的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D正确。‎ 故选C ‎7.下图为某神经网络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叙述正确的是 A. F的存在, 导致兴奋在此反射弧中双向传导 B. 当兴奋传到C的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C. 刺激A不一定能引起D处膜外电位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D. 图中能接受神经递质的细胞共有3个 ‎【答案】C ‎【解析】‎ F的存在,只是导致该反射弧参与的调节中有反馈调节,不是说兴奋就可以在突触处双向传递,A错误;当兴奋传到C的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转变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由于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产生兴奋,所以刺激A不一定能引起D处兴奋,即膜外电位不一定会改变,C正确;图中能接受神经递质的细胞共有4个,三个神经元分别是C、D、F,一个效应器细胞E,D错误。‎ ‎8.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言语区的损伤会导致特有的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某病人在就诊时医 生发现该患者听不懂医生的讲话,但却可以逻辑清楚地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请你推测可能出现问题的区域是 ‎ - 24 -‎ A. W区 B. S区 C. H区 D. V区 ‎【答案】C ‎【解析】‎ W区为书写中枢,该区受损的患者不会写字,A错误;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该区受损的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不会讲话,B错误;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该区受损的患者听不懂别人的讲话,但却可以逻辑清楚地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C正确;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该区受损的患者失去阅读能力,D错误。‎ ‎9.下列关于人体下丘脑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饮水不足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下丘脑渴觉中枢兴奋 B. 下丘脑与生物节律有关,呼吸中枢也位于下丘脑 C. 下丘脑分布有某些反射弧的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 D.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可作为信息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答案】C ‎【解析】‎ 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当饮水不足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A错误;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血糖调节的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B错误;在水和无机盐的调节中,下丘脑可以作为渗透压感受器,同时也可作为效应器分泌出抗利尿激素;下丘脑中还含有体温调节等中枢,C正确;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是由垂体分泌的,D错误。‎ ‎10. 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A. 红细胞吸水增加 B. 胰岛素分泌降低 C. 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 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 - 24 -‎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红细胞失水,A错误;‎ B.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B错误;‎ C.家兔静脉中的血糖浓度升高后,肝糖原分解会减少,C错误;‎ D.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其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D正确;‎ 故选D。‎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血糖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同时也可以接受神经递质刺激 B. 激素只在细胞外发挥作用,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进人细胞内 C. 只有通过特异性免疫才能将人侵人体的病原体消灭 D. 当机体免疫功能弱时,可引起免疫缺陷病或过敏反应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 2、激素的受体主要位于细胞膜上,有少数激素的受体位于细胞内,如性激素。 3、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第三防线)。 4、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详解】A、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同时也可以接受神经递质的作用,A正确; B、有些激素的受体在细胞内,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如性激素,B错误; ‎ - 24 -‎ C、非特异性免疫也可以消灭部分入侵人体的抗原,C错误; D、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的免疫能力过强引起的,D错误。 故选A。 ‎ ‎12.下图中a—c表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寒冷环境中,a、b、c含量都增多 B. 若给动物饲喂含b的饲料,则a的含量基本不变 C. 激素c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机制 D. 上述实例表明内分泌腺可间接的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析图中信息可得,物质c为甲状腺激素,物质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物质b为促甲状腺激素,寒冷环境中,a、b、c含量都增多,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产热增多,A正确。‎ B.若给动物饲喂含b促甲状腺激素的饲料,由于促甲状腺激素为蛋白质类,会被消化酶分解,则a的含量基本不变,B正确。‎ C.激素c甲状腺激素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机制,C错误。‎ D.上述实例表明内分泌腺甲状腺可间接的接受中枢神经系统下丘脑的调节,D正确。‎ 故选C。‎ ‎13.下图是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示意图(a〜e表示信息分子),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24 -‎ A. 体温调节过程与信息分子a、c、d有关 B. 与信息分子b相比,a参与调节的反应更加迅速 C. 信息分子d对c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作用 D. 信息分子a〜e均需借助血液运输才能作用于靶细胞 ‎【答案】D ‎【解析】‎ 体温调节过程中,通过信息分子a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使得骨骼肌战栗,增加产热量;通过信息分子c、d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A正确;a参与的神经调节,b参与的是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加迅速,B正确;信息分子c是促甲状腺激素,d是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反过来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进而作用于突触后膜,不需要血液运输,D错误。‎ ‎14.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饮水—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尿量增加—渗透压稳定 B. 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C 饥饿—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血糖稳定 D. 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中的某些离子缓冲—pH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大量饮水后,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从而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A错误;‎ B、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人体产生感觉的部位是大脑皮层,B错误;‎ C、饥饿时引起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具有降血糖作用,C错误;‎ D - 24 -‎ ‎、剧烈运动时,部分细胞供氧不足,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体液中的缓冲物质发挥作用,使pH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为背景,综合考查了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迁移能力,难度适中。‎ ‎15.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细胞和B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B. 胃黏膜可抵御致病微生物对机体的侵害,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C. 浆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均有特异性识别作用 D. 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主要与B细胞数量下降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 ‎【详解】A、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A错误; B、胃黏膜参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可抵御致病微生物的侵害,在机体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B正确; C、浆细胞无识别抗原的功能,C错误; D、艾滋病病毒感染人体后,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主要与T细胞数量下降有关,D错误。 故选B。‎ ‎16.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24 -‎ A. 细胞甲、乙、丙、丁中的mRNA和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 B. 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 当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丁均来自细胞丙的增殖 D. 过程④是通过胞吐完成的,与细胞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同的细胞中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因此细胞甲、乙、丙、丁中的mRNA和蛋白质种类不完全相同,A正确;‎ B、过程①表示细胞乙产生的物质作用于细胞甲细胞表面的受体,体现了细胞膜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 C、据图分析,细胞甲是B细胞,细胞丙是记忆细胞,细胞丁是浆细胞,当同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浆细胞可以来自于记忆细胞和B细胞,C错误;‎ D、过程④表示浆细胞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抗体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液免疫的详细过程,并能够结合题图判断图中各个细胞的名称,明确二次没有过程中浆细胞不仅可以来自于记忆细胞,也可以来自于B细胞。‎ ‎17.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叙述,正确的是( )‎ A. HIV破坏T细胞,不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B. 兴奋剂可以使心脏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调节稳态 C. 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来维持内环境稳态 D.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体现了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的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4 -‎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集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HIV破坏T细胞,直接导致人体免疫调节功能下降,进而影响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 B、兴奋剂如咖啡因、尼古丁、吗啡等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及其他器官保持长时间兴奋,进而导致相应的细胞和器官功能异常,损害免疫力,从而破坏内环境稳态,B错误; C、接种乙肝疫苗(相当于抗原),机体会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以维持内环境稳定,C正确; 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一般与免疫调节机制无直接关系,D错误。 故选C。‎ ‎18.1914年,匈牙利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 B. 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C. 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D. 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拜尔的实验过程:把胚芽鞘的尖端切下,然后将其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一侧,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胚芽鞘都弯曲生长,且向放置尖端的对侧弯曲;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详解】拜尔的实验没有设置空白对照组,A错误;因为胚芽鞘尖端是感光部位,所以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B正确;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某种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但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C错误;该实验能说明生长素可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但不能说明生长素不能反过来运输,因此不能证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D错误。‎ ‎19.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正确的解释是( )‎ - 24 -‎ A. 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 B. 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 C. 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 D. 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其两重性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的年龄和植物的种类有关。‎ 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浓度比单子叶植物敏感,因此可以利用一定浓度的2,4-D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而对单子叶植物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详解】ACD、此浓度对小麦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对杂草的生长起抑制作用,ACD错误;‎ B、由于杂草对此生长素浓度更敏感,此浓度对杂草起抑制作用,而对小麦的生长起促进作用,B正确;‎ 故选B。‎ ‎2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对果树进行打顶处理,可使其树形开展、多结果 B. 用乙烯处理豌豆黄化幼苗茎切段,可抑制其伸长 C. 用脱落酸处理成熟的豌豆种子,可促其萌发 D. 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使其无需发芽就产生淀粉酶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打顶处理是去除顶端优势,以促使侧芽萌发、增加侧枝数目或促进侧枝生长,可使其树形开展、多结果,A正确。用乙烯处理豌豆黄化幼苗茎切段,可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导致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其伸长生长,B正确。用脱落酸处理成熟的豌豆种子,可促进其脱落,抑制其萌发,C错误。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使其无需发芽就产生淀粉酶,D正确。故选C。‎ ‎21. 下面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 B.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 - 24 -‎ C. 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D. 只有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 ‎【答案】D ‎【解析】‎ ‎【详解】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A正确;‎ 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B正确;‎ C、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C正确;‎ D、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例如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赤霉素也能促进果实成熟,D错误。‎ 故选D ‎【点睛】‎ ‎2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不属于种群特征 B. 样方法可用于估算某些动物的种群密度 C. 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出生率最大 D. 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组成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A项错误;‎ B、对于不活动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可用样方法估算动物的种群密度,B项正确;‎ C、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项错误;‎ D、K值是环境允许生物生存的最大容量,迁入大量同种个体不会使该种群的K值增大,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23.某科研小组于2007年在一座小山上调查发现该处有700株杨树,但到2017年再去调查时发现杨树种群数量因死亡而减少了200株。这不能说明( )‎ A. 2007年时杨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 B. 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 24 -‎ C. 此处杨树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 D. 杨树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天敌、病虫害等因素有关 ‎【答案】C ‎【解析】‎ ‎10年间杨树种群数量减少了200株,说明2007年时杨树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是衰退型,A项不符合题意;10年间杨树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说明种群中的个体数是随时间而变化的,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信息不能确定此处杨树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500株,C项符合题意;杨树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与气候、天敌、病虫害等因素有关,D项不符合题意。‎ ‎24.下列有关群落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两种演替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 B. 次生演替的速度一般比初生演替快 C. 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 D. 两种演替总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 ‎【答案】D ‎【解析】‎ 初生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侵入定居阶段、竞争平衡阶段、相对稳定阶段;次生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决定于外界因素作用的方式和作用的持续时间,与初生演替过程所经历的阶段不完全相同,A正确;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B正确;两种演替一般都朝向与环境相适应的方向进行,C正确;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但是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两种演替也不一定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结构更复杂,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要求学生识记演替的类型、演替的方向和演替的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25. 关于“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 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答案】B - 24 -‎ ‎【解析】‎ ‎【分析】‎ 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丰富度。 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详解】A、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A正确;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正确; D、不同的时间,动物的活动习性不同,故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D正确。 故选:B。‎ ‎26.如图表示人体中体液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共同构成了人体细胞生存的内环境 B. 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人不足时,乙液会增多 C. T细胞和B细胞可以生活在甲液和丙液中 D. 甲液和乙液在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无机盐含量的多少 ‎【答案】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图中甲是血浆、乙是组织液、丙是淋巴、丁是细胞内液。‎ ‎【详解】A、甲、乙、丙、丁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不包括细胞内液,A错误; B、当人体较长时间对蛋白质摄入不足时,可导致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的渗透压下降,从而导致血浆的水分渗入组织液中,组织液增多,B正确; ‎ - 24 -‎ C、淋巴细胞可生活在淋巴(丙)、血浆中(甲),C正确; D、血浆和组织液在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蛋白质含量的多少,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BC。‎ ‎27.下列与免疫调节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 B. 皮肤烧伤病人易被病原菌感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受损 C. 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清除大多数病毒 D. 晚期的艾滋病人的免疫能力全部丧失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 ‎【详解】A、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在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A正确; B、皮肤烧伤病人的第一道防线受损,从而容易感染病原菌,B正确; 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人体内的T细胞会迅速增多,通过特异性免疫清除大部分病毒,C正确; D、晚期的艾滋病人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但仍具有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和少部分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AB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HIV作用机理,要求识记艾滋病的致病原理,掌握免疫的过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28.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间隙液中的大部分物质在毛细血管静脉端被吸收 B. 饥饿时,流出胰脏的血液中胰岛素浓度会降低 - 24 -‎ C. 饱食状态下,胃液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胰腺分泌促胰液素 D. 大多数组织细胞都能选择性地表达胰高血糖素受体基因 ‎【答案】AB ‎【解析】‎ ‎【分析】‎ ‎1、胰液的分泌除了神经调节之外,小肠粘膜分泌的促胰液素也能有效促进胰液的分泌。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是先天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腺体细胞。神经递质不是以跨膜方式释放,而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加快神经递质的释放。 2、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有效地调节血糖浓度,其中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详解】A、大部分的细胞代谢产物,通过毛细血管的静脉端吸收进入血浆,A正确; B、饥饿时,血糖浓度降低,流出胰脏的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会升高,B正确; C、饱食状态下,胃液分泌增多,进而刺激小肠分泌促胰液素,C错误; D、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肝脏细胞和肌肉细胞,多数组织细胞不能选择性地表达胰高血糖素受体基因,D错误。 故选AB。‎ ‎29.乙烯利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下列关于生长素和乙烯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而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B. 生长素和乙烯利的合成都不需要核糖体 C. 与乙烯利相比,生长素的化学性质更稳定、作用时间更长 D. 生长素和乙烯利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如生长素,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対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如乙烯利。‎ - 24 -‎ ‎【详解】A、生长素是植物体内合成的天然化合物,而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A正确; B、生长素和乙烯利的化学成分都不是蛋白质,故其合成都不需要核糖体,B正确; C、乙烯利是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体内没有分解乙烯利的酶,它的化学性质更稳定、作用时间更长,C错误; D、生长素和乙烯利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正确。 故选ABD。‎ ‎30.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变化有关 B.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直接相关 C. 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肉食性动物 D. 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1.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2.群落演替的原因 (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 (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 ‎【详解】A、群落的水平结构与植物种群因地形的起伏、土壤的水分和酸碱度等有关,A错误; B、光照强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故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直接相关,B正确; 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植食性动物,C错误; D、退化林地的自然恢复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ACD。‎ 二、非选择题 ‎3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图表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几种调节方式。据图回答问题。‎ - 24 -‎ ‎(1)如果电刺激图中的位点,观察到电流表指针偏转2次,则刺激点可能是X、Y、Z中的______。‎ ‎(2)如果该图代表人在抵御寒冷时的部分调节过程,则细胞甲可能是__细胞,物质b对分泌物a释放到内环境后仅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其靶器官是____,该过程有抑制作用,则物质b是_________。‎ ‎(3)完成图中生理过程所需的信号分子分别是______。‎ ‎【答案】 (1). X、Z (2). 下丘脑 (3). 垂体 (4). 甲状腺激素 (5). 神经递质、激素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当X、Z受到足够强的电刺激时,产生的兴奋向两侧双向传导,由于电流表的左侧先兴奋,后侧后兴奋,因此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Y点时,由于兴奋只能从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经过电流表的右极,导致电流表只偏转一次。‎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根据兴奋的传导、传递特点可知,刺激X、Z点,电流表的指针偏转2次,刺激Y点时,电流表的指针偏转1次。‎ ‎(2)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多,因此推测细胞甲是下丘脑细胞;分泌物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其作用的靶器官是垂体;当血液中物质b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细胞甲(下丘脑细胞)分泌物质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人体内物质b的含量不至于过高,则物质b是甲状腺激素。‎ ‎(3)由(1)(2)可知:图中生理过程的完成涉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故需要神经递质、激素的参与。‎ ‎【点睛】明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过程及特点是解题关键。‎ ‎3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RNA病毒,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识别T细胞并侵染、进入细胞内。回答下列问题。‎ ‎(1)试写出HIV进入T细胞与K+进入T细胞的共同点:_______(仅写一点)。‎ - 24 -‎ ‎(1)HIV侵入人体后一段时间,HIV浓度下降的原因是 。T细胞在接受HIV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____。‎ ‎(3)科学家正研究将病毒引诱到导致其死亡的“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他们用 CD4受体修饰过的成熟红细胞引诱HIV识别并侵染,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简要说明防止 HIV增殖机理:________。‎ ‎【答案】 (1). 需要消耗能量 (2). 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 与被HIV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3).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结构,病毒无法在其中增殖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理清免疫系统的功能、细胞免疫的过程、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等相关知识,从题意中提取诸如“HIV是一种RNA病毒,通过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识别T淋巴细胞并侵染进入细胞内”等关键信息,以此作为解题的突破点,对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详解】(1)HIV是一种RNA病毒,主要由蛋白质和RNA组成,以胞吞的方式进入T淋巴细胞,需要消耗能量;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T细胞,需要消耗能量和载体蛋白的协助。可见,HIV进入T淋巴细胞与K+进入T细胞的共同点是均需要消耗能量。‎ ‎(2)HIV侵入人体的初期,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导致HIV浓度下降;T细胞受到HIV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出记忆T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HIV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 ‎(3)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结构,HIV入侵后不能在成熟的红细胞中进行核酸的复制以及蛋白质的合成,导致HIV无法在其中增殖。‎ ‎【点睛】熟记病毒的结构特点,明确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并能准确提炼题干信息是解题关键。‎ ‎33.取正常条件下生长的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幼苗若干,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测定一定时间内茎和根的生长量,结果如下图所示。‎ - 24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选用拟南芥的幼苗而不是成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图能得到的结论是:在一定浓度范围内____________。‎ ‎(3)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为了探究生长素促进拟南芥幼苗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可以在_________浓度范围内设置更细致的浓度梯度,继续进行实验。‎ ‎【答案】 (1). 幼苗细胞生命活动旺盛,对生长素敏感,容易观察生长 (2). 生长素能促进茎和根的生长,生长素对野生型的茎比对突变体的茎促进作用更强,生长素对突变体的根比对野生型的根促进作用更强 (3). c、d之间和大于d的范围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形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拟南芥的种类、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茎和根长度增加的相对值。在实验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茎和根长度都不断增加,但是与野生型相比,突变型的茎的长度增加的相对值较小,而根的长度增加相对值较大。‎ ‎(1)由于幼苗细胞生命活动旺盛,对生长素敏感,容易观察生长,所该实验选择以拟南芥的幼苗而不是成苗。‎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图示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能促进茎和根的生长,生长素对野生型的茎比对突变体的茎促进作用更强,而对突变体的根比对野生型的根促进作用更强。‎ ‎(3)根据图形分析可知,图示实验范围内,生长素对茎的生长的促进作用一直在增强,说明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范围应该在c、d及其更高一点的浓度范围内,因此探究生长素促进拟南芥幼苗茎生长的最适浓度,可以在c、d之间和大于d的范围浓度范围内设置更细致的浓度梯度,继续进行实验。‎ ‎34.下图为大草履虫在池塘中的种群增长曲线,请据图分析回答:‎ - 24 -‎ ‎(1)某同学从池塘中取水样0.1mL于凹玻片上,在显微镜下看到有游动的草履虫时,用滴管取一小滴鲁哥氏固定液于凹玻片上杀死草履虫并计数,得到一个数据。若要获得较准确数据,还需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大草履虫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______增长,该池塘中大草履虫的环境容纳量大约是____________个/cm3。若在实验室内培养该草履虫,增大其环境容纳量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将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在容器中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死亡,表明两种草履虫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而在池塘中两种草履虫能共同生存,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自然状态下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仍有生物进化,理由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重复多次,取平均值 (2). S型 (3). 550 (4). 适当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量 (5). 竞争 (6). 空间足够大、食物充足、由于天敌的存在二者不可能大量繁殖 (7).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据图分析,草履虫的数量先缓慢增加、再快速增加,后又缓慢增加,最后在一定的值(550个/cm3)波动,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其K值大约为550个/cm3。‎ ‎(1)根据题意分析,测定与计算草履虫的数量时,为了使得获得的数据较准确,应该重复多次,取平均值。‎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大草履虫的增长曲线呈S型增长,其环境容纳量大约为550个/cm3。若在实验室内培养该草履虫,适当增加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量可以增大其环境容纳量。‎ ‎(3)‎ - 24 -‎ 根据题意分析,将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在容器中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大草履虫死亡,说明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在竞争中大草履虫失败了;而在池塘中两种草履虫能共同生存,是因为池塘的空间足够大、食物充足,且由于天敌的存在二者不可能大量繁殖。‎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因此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仍有生物进化。‎ - 2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