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生物(选修)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是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组织液 D. 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内的液体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人体细胞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人体细胞都生活在内环境中,细胞不能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必需通过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故选D。 2.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内环境中的是 A. 神经递质 B. 氨基酸 C. 呼吸氧化酶 D. 胰岛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叫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可以看做内环境中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物质。 【详解】神经递质分泌后进入组织液,故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不符合题意;氨基酸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B不符合题意;呼吸氧化酶只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符合题意;胰岛素存在于血浆中,属于内环境成分,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 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 Na+浓度 B. 渗透压 C. K+浓度 D. O2 浓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Na+浓度比组织液低,A错误; B. 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渗透压与组织液接近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形态,B正确; C.人体组织液细胞的细胞内液K+浓度比组织液高,C错误; D. 人体组织液细胞的细胞内液氧气浓度比组织液低,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B。 【考点定位】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 4. 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A. 体液免疫 B. 自身免疫 C. 细胞免疫 D. 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详解】体液免疫是将细胞外液中的抗原消灭,A错误;自身免疫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B错误;抗原一旦侵入宿主细胞内部,体液中的抗体就不能与这些抗原直接发生特异性结合了,人体就要通过细胞免疫,借助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抗原释放出来,再通过体液免疫将抗原清除,C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侵入细胞的病毒启动的是第三道防线中的细胞免疫,D错误。故选C。 5. 乙肝疫苗的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的一种抗原。接种该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该抗体( ) A. 由T淋巴细胞产生 B. 可与多种抗原结合 C. 可裂解乙肝病毒 D. 可被蛋白酶水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当外界抗原进入人体后,会刺激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在体液免疫中,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A错误;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B错误;抗体能够使抗原失去增殖能力并形成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特异性免疫中,机体不会直接裂解抗原,只是通过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并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而使靶细胞裂解,C错误;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可以被蛋白酶水解,D正确。 6.下列关于生物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有单一的靶器官、靶细胞 B. 能够对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起催化作用 C. 都是含量微少但有高效的调节功能 D. 都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和运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是植物激素的作用和动物激素的调节,以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运用的能力. 【详解】有的激素有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如促甲状腺激素,有的激素作用范围广泛,如甲状腺激素、植物生长素等,A错误. 激素的作用是传递信息、调节生命活动,B错误. 生物体内激素含量很少,但对生命活动有高效的调节功能,C正确. 蛋白质类激素,才需要经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而固醇类激素,比如性激素,不需要它们的加工,D错误. 【点睛】激素是由机体活细胞产生的,并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7.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B. 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C. 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 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生长发育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储存在垂体,由垂体释放;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所在。 【详解】A、血糖平衡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正确; B、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错误; C、下丘脑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D、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的活动来调节性腺的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下丘脑的功能,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断总结。 8.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长 B.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范围广 C. 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就是各种激素 D. 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方式 电信号(神经冲动)、化学信号(递质) 激素及其他化学物质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的 【详解】A、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因此反应速度比较缓慢,作用时间长,A正确;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范围广,B正确; C、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主要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C错误; D、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主要是血液)传送,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易错的点是容易把体液等同于激素,体液调节除了包括激素调节外,还包括化学物质的调节。 9. 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 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答案】A 【解析】 突触是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兴奋传递到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相继发生的,A项错误,B项正确;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该间隙即为突触间隙,C项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所以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D项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0.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胰岛素 1.7 5.0—20.0 mIU/L A.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 血糖含量低于正常值 C.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 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2、从表格中看出甲状腺激素偏高,胰岛素含量降低。 【详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 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 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 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可推测该个体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分析清楚表格中的数据,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解答,考生对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功能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1.下列有关血糖来源和去向,以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等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A、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血糖,故在肌肉细胞中不能发生②过程,A错误;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过程,抑制②③过程,从而降低血糖,B错误; C、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C错误; D、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所以促进④、⑤、⑥等过程,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分析清楚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易错点,激素不能促进消化吸收过程,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血糖。 12.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如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E物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有一定的流动性 B. 若上图表示免疫调节过程,则Ⅱ细胞可能是B细胞 C. 若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使Ⅱ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则可能是由饥饿引起的 D. 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E物质的释放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即有一定的流动性,A项正确;若上图表示免疫调节过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T细胞,T细胞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淋巴细胞,增强B淋巴细胞的免疫能力,则Ⅱ细胞可能是B细胞,B项正确;如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使Ⅱ的葡萄糖转运蛋白增加,则可能是由血糖升高引起的,C项错误;如上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D项正确。 【点睛】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中,大部分的信息分子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但也有部分信息分子作用于细胞内的受体,如性激素,一氧化氮。 13.植物的茎具有向光性,在此现象中光的直接作用是( ) A. 促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B. 促进植物合成生长素 C. 抑制茎的向光一侧细胞生长 D. 改变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答案】D 【解析】 【详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过后,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从而导致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故选D。 14.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一定部位的细胞合成并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 B. 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一个细胞可以受到多种激素的调节控制 C. 植物激素在低浓度时能促进植株生长,高浓度时则会抑制植株生长 D. 人类研究最早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它由荷兰科学家温特首次分离纯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一样,不参直接与细胞代谢,只是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植物个体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2、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较高浓度条件下起抑制作用,较低浓度条件下起促进作用;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极性运输,即从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不能倒过来。 【详解】A、植物激素由植物体一定部位的细胞合成但不是通过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相应的部位,而是通过细胞之间的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A错误。 B、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一个细胞可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控制,B正确; C、不同植物激素作用机理不同,生长素是低浓度促进植株生长,高浓度抑制植株生长,但不代表其他激素也有类似的效应,C错误; D、人类研究最早的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它由荷兰科学家温特命名,是由其他科学家从尿液中分离得到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和作用,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和作用特点,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准确识记。 15.图是某研究小组进行的“某除草剂对玉米幼苗及玉米地杂草生长影响研究”的结果图。根据该实验结果你认为该除草剂建议使用的最佳浓度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生长素浓度必须促进玉米生长,抑制杂草的生长,所以浓度为d最好,c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所以D选项正确。 16.科研人员研究了喷洒农药对棉花蚜虫种群密度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花蚜虫的种群密度 B. 施药后第1天内蚜虫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药物毒力和种群迁出有关 C. 施药后第3到9天内,蚜虫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D. 研究表明,农药防治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药效维持时间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洞穴是不可移动的,因此调查洞穴密度可用样方法。 2、曲线分析:喷洒农药后棉花蚜虫种群密度迅速下降,第3天左右种群密度最低,以后又逐渐升高,甚至密度超过原来水平。 【详解】A、对于棉花蚜虫等活动性不强的动物可以采用样方法,A正确; B、由曲线可以推测,施药后第1天内蚜虫数量急剧下降不可能完全是药物的作用,可能与药物毒力和种群迁出有关,B正确; C、由曲线情况可知,施药后第3到9天内,蚜虫种群增长速率(观察曲线的斜率)不断增加,C错误; D、研究表明,农药防治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药效维持时间短,蚜虫的数量快速回升,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种群数量特征等内容,易错点是对于B选项的理解和种群增长速率的问题。 17.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 A. 固定二氧化碳 B. 分解有机物 C. 利用光能 D. 合成有机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不能固定二氧化碳,故A错误;可以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故B正确;不能利用光能,故C错误;不能合成有机物,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8. 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 冰川泥上长出了植物 B. 草原的放牧演替 C. 弃耕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放牧后的草原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裸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故选:A. 考点:群落的演替. 19.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指自然界中生物种类多种多样 B.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 D. 江苏地区弃耕农田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指数会增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4、注意事项:(1)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并不意味禁止开发和利用;(3)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球合作。 【详解】A、生物圈内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A错误; 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结果,B错误;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进行保护,而不仅仅是保护环境,C错误; D、江苏地区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数会增加,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注意生物多样性的包括三个层次。 20. 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 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c点时种群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 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受空间和资源条件限制,S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K值,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使K值提高,A正确。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增长率为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正确。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图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1. 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 ) A. 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B. 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 C. 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 D. 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A项正确;输入到每个营养级的能量中,会有一部分通过该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而消耗,因此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B项正确;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量的一部分,去路包括在⑥途径中,C项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特征,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D项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名师点睛】正确理顺某营养级获取能量的过程及该能量的去向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以第二营养级为例,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流程图如下: 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将某一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误认为是该消费者的同化量;正确的理解是:由于“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未被同化,所以仍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营养级遗体残骸所含的能量性质相同,属于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 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 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消费者可以从不同的生物获得能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食草动物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生产者能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 【详解】A、由于消费者可以从不同的生物获得能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 B、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但有些动物是分解者,如蚯蚓,食草动物直接以生产者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 C、生产者能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转变成自身的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正确; D、营腐生生活的细菌是分解者,有些细菌可以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D错误。 故选:C。 23.如图为生物圈碳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⑤⑥表示细胞呼吸 B. 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 C. 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 D. 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①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⑤、⑥表示细胞呼吸,A错误; B、若碳循环能保持平衡的话,则①和 ②⑤⑥的速率基本相等,B错误; C、丁是分解者,不能和其他生物构成捕食链,C错误; D、③、④、⑦是群落内部的碳的流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正确。 故选:D。 【点睛】技巧点拨: (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2)将上面左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右面三种变式图1、2、3中四种成分并找出依据。 ①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大气中CO2库,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C确定C为消费者,剩下D为分解者。 ②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是生产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即大气中CO2库。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③图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和E,一个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箭头都指向A,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的B、D、F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E→F→D→B。 24.限制酶BamHⅠ和BglⅠ是两种常见的工具酶,它们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依次为G↓GATCC和A↓GATCT。研究中用BamHⅠ切割DNA获得目的基因,用BglⅠ切割质粒,并连接得到重组质粒。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切过程中,需控制好酶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 B. 目的基因经BamH I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是-CTAGG C. 分别用两种限制酶切割,保证了目的基因定向插入质粒 D. 经两种酶处理得到的重组质粒能再被这两种酶所识别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因此具有专一性。 (3)结果:经限制酶切割产生DNA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详解】A、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有温度、pH、酶浓度、底物浓度等,因此酶切过程中,需控制好酶浓度、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A正确; B、目的基因经BamH I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是G↓GATC,B错误; C、分别用两种限制酶切割,由于形成的黏性末端相同,因此并不能保证目的基因定向插入质粒,C错误; D、经两种酶处理得到的重组质粒不能再被这两种酶所识别,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限制酶的作用特点,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两种酶切割后的黏性末端是否能发生重组以及连接的方式,同时要求考生能够写出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以及连接后的碱基序列,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25. 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目的是提供营养和调节渗透压 B. 培养基中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影响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分化 C. 离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都必须通过脱分化才能形成愈伤组织 D. 同一株绿色开花植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经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基因相同 【答案】D 【解析】 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比如,利用花药细胞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利用一般体细胞培养获得二倍植株,它们基因型不同。 二、 非选择题: 26.下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 (2)正常情况下,液体④处的O2浓度_________(填“>”“<”或“=”)液体②处,液体①处的CO2浓度_________(填“>”“<”或“=”)液体⑤处。 (3)正常情况下,液体①的渗透压和液体④的渗透压大小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若人体严重营养不良,则会引起___________。 (4)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肝细胞大量合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饭后6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__________(填“>”“<”或“=”)⑤处。 【答案】 (1). ② (2). ③④ (3). > (4). < (5). 相同 (6). 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或液体 (7). 肝糖原 (8). <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内环境的组成及内环境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考查,分析题图可知,①处血液流动的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①是动脉端,②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③内的液体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内的液体是血浆;内环境由③④⑤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详解】(1)图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液体是②细胞内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③淋巴和④组织液。 (2)O2和CO2都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都是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运输,细胞代谢需要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因此正常情况下,液体④组织液处的O2浓度>液体②细胞内液处,液体①处的CO2浓度<液体⑤处。 (3)正常情况下,液体①的渗透压和液体④的渗透压相同,若人体严重营养不良,使血浆蛋白含量过少,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血浆的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的水分子回渗到毛细血管中的速率降低,使血浆中大量水分透过毛细血管管壁进入组织间隙而引起组织水肿。 (4)正常人体中,饭后1小时左右,血糖含量高,肝细胞大量合成肝糖原,饭后6小时,血糖含量低,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故①处的葡萄糖浓度<⑤处. 【点睛】本题结合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血糖调节等知识,要求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名称;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7.下图是长期高盐饮食诱发严重高血压的免疫机制图解,分析回答: (1)高盐饮食,会引起____________感受器兴奋,经①、②、③过程引起血压升高。此过程中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___。 (2)血压持续升高,导致血管、肾脏产生内源抗原,经⑤、⑥形成的丙细胞攻击血管细胞,引起血管炎症 反应。细胞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细胞丙是____________细胞。炎症反应会引起血管硬化,从而会使高血压症状加重,这种机制属于____________反馈。 (3)正常人在紧张、气愤、剧烈运动时血压会升高,有利于____________,这是人体应急保护措施。但医生建议高血压患者尽量不参加惊险、刺激和强度过大的运动,写出两点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渗透压 (2). 脑干 (3). 吞噬、处理、呈递抗原 (4). 效应T (5). 正 (6). 相应组织器官氧气和养料的供应 (7). 在强刺激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一方面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诱发脑溢血等;另一方面,引起免疫反应,加速血管硬化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免疫、水盐平衡、血压调节,考查对水平衡、免疫、血压调节过程的理解和识记。 (1)食盐摄入过多,会引起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血压调节中枢位于脑干。 (2)细胞甲为吞噬细胞,作用是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细胞丙发挥免疫效应,应是效应T 细胞。炎症反应会引起血管硬化,从而会使高血压症状加重,这种机制属于正反馈。 (3)正常人在紧张、气愤、剧烈运动时血压会升高,有利于相应组织器官氧气和养料的供应,这是人体应急保护措施。在强刺激下,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一方面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诱发脑溢血等;另一方面,引起免疫反应,加速血管硬化,因此高血压患者尽量不参加惊险、刺激和强度过大的运动。 【点睛】解答第(2)小题的关键是明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各种免疫细胞的作用,明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最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或结构。 28.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一种神经蛋白毒素,这种蛋白质会使感染者的抑制性突触不能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超反射反应和横纹肌痉挛。闰绍细胞是脊髓内的一种抑制性神经元,如图表示脊髓前角神经元、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适宜电刺激作用于a处,导致脊髓前角神经元兴奋并引起肌肉反应.同时闰绍细胞可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上的______(填“Na+”、“K+”、“Cl-”)内流,突触后膜的电位差_____(填“变大”、“变小”)。 (2)图中的效应器是由_____组成。刺激b处,在图中____、_____(填字母)两处也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3)就图分析,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会出现____症状。机体一旦被感染,应尽早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在制备破伤风抗毒血清时,可将减毒的破伤风毒素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反应的方式是_______,所用的破伤风毒素是引起免疫应答的______。 (4)预防破伤风时,第二次注射疫苗诱发产生的浆细胞来自____(填细胞名称)。 【答案】 (1). Cl- (2). 变大 (3).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 (4). c (5). d (6). 肌肉持续性收缩(或肌肉痉挛) (7). 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 (8). 抗原 (9). 记忆细胞和B细胞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由于闰绍细胞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当运动神经元1兴奋时,通过闰绍细胞会抑制脊髓前角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神经元之间的环状联系可使脊髓前角神经元由兴奋状态恢复为抑制状态。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这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的电信号,静息时,K离子外流,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兴奋时,Na离子通道开放,Na离子内流,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1)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是糖蛋白,能识别神经递质。神经细胞受刺激后,Na+内流,使突触后膜的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上的Cl-内流,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化是电位差增大,突触后神经元被抑制。 (2)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向突触后膜方向传导,因此效应器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组成;刺激b处,兴奋可传到c、d,故c、d两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3)由题意可知,破伤风杆菌的侵入机体后,破伤风杆菌产生破伤风毒素,会使感染者的抑制性突触不能释放神经递质,故突触后膜会持续性兴奋,因此效应器肌肉持续性收缩(或肌肉痉挛)。对于感染者,尽早注射抗毒血清,是利用其中的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这一免疫反应的方式是特异性免疫力(体液免疫),所用的破伤风毒素是引起免疫应答的抗原。 (4)第二次注射疫苗,体内记忆细胞就会迅速经过增殖、分化过程形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同时B细胞可以分化成浆细胞,所以第二次注射疫苗诱发产生的浆细胞来自记忆细胞和B细胞。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突触间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免疫相关知识,分析清楚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发挥机理是解题关键,易错点: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元的末梢,二次免疫过程中浆细胞还有部分来自于B细胞。 29.酵母菌生长的最适宜温度在20~30℃之间,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 装置编号 A B C D 装置容器内 的溶液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O 5 5 无菌水/mL — — 5 5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0.1 0.1 温度(℃) 5 25 5 25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d,在不同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 (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 (2)本实验的具体课题名称是____________。 (3)某同学第5d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 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台盼蓝是一种大分子染料)。 ②先将___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_____,制作好临时装片。若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实验结果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假如酵母菌没有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就观察计数,则实验结果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统计_____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4)已知血球计数板的大方格为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一个大方格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____个。 【答案】 (1). 第五步中应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 (2). 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 (3). ②盖玻片 (4). 用滤纸(吸水纸)吸去 (5). 偏大 (6). 偏小 (7). ③不被 (8). M×106 【解析】 【分析】 通过建立反映种群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分别说明种群个体数量的增长规律以及种群外部环境因素和种群内部因素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制约。 血球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l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即总共有16×25=400个小方格.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0.1/400mm3因此酵母细胞个数/1mL=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每1个小方格容积×稀释倍数=平均每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400×104×稀释倍数。 【详解】(1)第五步中“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应改为“每天同一时间(定时)取样”,这样每天取样时间间隔相同,是所得的实验数据更加准确,画出的变化曲线更加具有参考价值。 (2)分析实验表格可知,实验中的自变量包括:温度和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的浓度,因此可以确定本实验的具体课题名称是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 (3)②在对酵母菌数量进行抽样检测时,首先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然后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水纸)吸去,制作好临时装片,若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再盖上盖玻片,则小室内可能不能装满培养液,造成实验结果偏大;酵母菌没有全部沉降到计数室的底部,就观察计数,可能不能将酵母菌计数完,造成实验结果偏小。 ③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时,由于死的酵母菌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因此被染成蓝色,而活的酵母菌不会被染色,因此计数时只记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 (4)已知血球计数板的大方格为1mm×1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mm,计数时一个大方格观察值为M,则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一个大方格观察值÷1个大方格容积×稀释倍数×溶液体积=M÷(1mm×1mm×0.1mm×10-3)×10×10=M×106个。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考生要能够识记相关操作步骤;易错点是在制作装片时需要先盖盖玻片,在滴加培养液,难点是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0.下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 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下表为食物链“草-鼠-鹰”中各种群一年间的能量变化(单位:百万千焦/年)。请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同化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 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草 69.5 7.0 19.0 45.5 鼠 19.0 9.0 1.0 4.5 鹰 35 1.0 2.5 微量 (不计) 无 (1)图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部能量流动的载体是______________。 (2)据表分析,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百万千焦/年,鼠呼吸消耗的能量为________百万千焦/年,能量从鼠到鹰的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1位小数)。 (3)科学家研究该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田鼠种群数量在a~b之间的变化为________,c点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型。 (4)田鼠挖洞穴居,能够改善土壤条件,增加本地原生植物产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 【答案】 (1). 太阳能 (2).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3). 有机物 (4). 71.5 (5). 10 (6). 18.4 (7). 持续增长 (8). 衰退型 (9). 间接 【解析】 【分析】 图中I表示生产者,II、III、Ⅳ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m1、m2分别代表太阳能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年龄组成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未来种群数量增长,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未来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未来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因此图中m1表示太阳能,m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故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部能量流动的载体是有机物。 (2)草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故草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7.0+19.0+45.5=71.5百万千焦/年。鼠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9.0-9.0=10百万千焦/年,传递效率为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故能量从鼠到鹰的传递效率为3.5÷19.0×100%≈18.4%。 (3)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田鼠种群在a~b之间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使种群数量持续增长,c点之后仍然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减少,故c时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4)田鼠挖洞穴居,能够改善土壤条件,增加本地原生植物产量,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学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意义,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正确分析题图。解题的关键是获取图中有效信息准确答题。 31.下图为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两种思路,请据图回答问题: (1)与思路2相比,思路1的优点是筛选出的目的植株_____________。 (2)构建重组质粒时,需要使用的限制酶是_____________,还需要使用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___。 (3)图中过程①获取的完整的重组质粒,除了图中标出的特殊DNA片段外,还应该有_____________等部分;过程②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过程③常用的试剂为_____________;培育获取棉株2 或棉株4采用的生物学技术是_____________。 (4)为检测棉株3、棉株4的抗虫特性,常使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能稳定遗传(是纯合子) (2). EcoR Ⅰ和BamH Ⅰ (3). DNA连接酶 (4). 标记基因(和复制原点) (5). 农杆菌转化法 (6). 秋水仙素 (7). 植物组织培养 (8). 接种害虫,观察棉株是否有抗虫能力 【解析】 试题分析:思路1是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结合基因工程,培育出目的植株.比思路2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是目的植物是纯合子,能稳定遗传.图为培育转基因抗虫棉的两种思路,思路1中,其中①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②表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③用人工诱导单倍体转变成正常的植物. (1)思路1是采用单倍体育种方法,结合基因工程,培育出目的植株,比思路2相比,该方法的优点是目的植物是纯合子,能稳定遗传。 (2)根据图分析,如果用SmaI酶切割目的基因时,会破坏目的基因,因此用图中的质粒和目的基因构建重组DNA分子时,不能使用SmaⅠ酶切割.因此只能选用的限制酶是EcoRⅠ和BamHI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还需要使用的工具酶是DNA连接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3)过程①是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即重组质粒.基因表达载体中除了具有目的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之外,还需具有标记基因.过程②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中,受体细胞是植物细胞,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棉株2是单倍体幼苗中外植体中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取的,是单倍体.过程③常用的试剂为秋水仙素,是植株2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增倍,获取纯合体植株3。 (4)为检测棉株3、棉株4的抗虫特性,常使用的方法是接种害虫,观察棉株是否有抗虫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能从图中相关细节,找出思路1和思路2的不同点,思路1中的外植体来自于单倍体幼苗,思路2中外植体来自于正常的外植体,从而才能准确解答该题。 32.利用相关工程技术可以获得抗黑腐病杂种黑芥—花椰菜植株,已知野生黑芥具有黑腐病的抗性基因,而花椰菜易受黑腐病菌的危害而患黑腐病,技术人员用一定剂量的紫外线处理黑芥原生质体可使其染色体片段化,并丧失再生能力,再利用此原生质体作为部分遗传物质的供体与完整的花椰菜原生质体融合,流程如下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过程用到的工程技术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过程①所需的酶是____________,过程②PEG的作用是___________,经过②操作后,需筛选出融合的杂种细胞,显微镜下观察融合的活细胞中有供体的叶绿体存在,可作为初步筛选杂种细胞的标志。 (3)原生质体培养液中需要加入适宜浓度的甘露醇以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原生质体经过细胞壁再生,进而分裂和脱分化形成_________。 (4)若分析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变异类型,应剪取再生植株和双亲植株的根尖,制成装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比较染色体的_________;将杂种植株栽培在含有________的环境中,可筛选出具有高抗性的杂种植株。 【答案】(1)植物体细胞杂交(2分) 植物组织培养(2分) (2)纤维素酶和果胶酶(2分) 促进原生质体的融合(2分) (3)保持原生质体完整性(2分) 愈伤组织(1分) (4)形态和数目(2分) 黑腐病菌(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据图可知,该流程图表示先去掉两种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然后诱导融合获得杂种细胞,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杂种植株,该过程是植物体细胞杂交。(2)植物细胞细胞壁的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采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掉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聚乙二醇(PEG)的作用是让原生质体融合。(3)去掉细胞壁后获得的原生质体需要放在适宜浓度的甘露醇溶液中,保持原生质体完整性,避免失水或吸水;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经过脱分化后形成愈伤组织。(4)由于染色体在显微镜下能看见,因此可以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以确定是否发生染色体变异;对杂种植物进行鉴定最简单的方法是从个体水平上进行检测,即接种黑腐病菌,观察植物的性状。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