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但不一定需要内质 和高尔基体 B. 酶既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也可以作为某些化学反应的底物 C. 酶分子在最适温度和pH下催化效率高,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D. 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分解为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酶的成分是RNA或蛋白质,蛋白质类酶的合成一定需要核糖体,但不一定需要内质 和高尔基体,A错误;酶既可以作为生物催化剂,也可以作为某些化学反应的底物,B正确;酶分子在最适温度和pH下催化效率高,体现了酶的作用条件温和,C错误;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还可以被重复使用,B错误。 【考点定位】酶的本质及其特性 【名师点睛】 1.酶的本质和作用: 2.酶的特性: 2.图甲表示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图乙表示将一定量的唾液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产生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T0表示淀粉酶催化该反应的最适温度 B. 图甲中,Ta、Tb时淀粉酶催化效率都很低,但对酶活性的影响却有本质的区别 C. 图乙中,Tb至Tc的曲线表明随温度升高,麦芽糖的积累量不再上升,酶的活性已达到最高 D. 图乙中A点对应的温度可能为T0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甲中T0时为淀粉酶的活性最高,故T0为淀粉酶的最适温度,A正确;图甲中Ta时温度较低,抑制酶的活性,Tb时温度较高,酶变性失活,故原理不同,B正确;图乙中Tb Tc温度时酶已变性失活,此时酶促反应已经停止,酶活性为0,故麦芽糖积累量相同不能说明此时酶活性最高,C错误;图乙中的A点催化效率最高,可能对应图甲中的温度为T0,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析图能力及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合理判断的能力。 3.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消化酶在体外最适温度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如果在 A点时,温度再提高5℃,则反应速率上升 B.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 B点时,往反应物中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 C. 在 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 D. 在 C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浓度和酶的浓度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提高温度,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下降,故A错。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上升,故B错。在A点时,提高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上升,故C正确。在C点时,提高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不变,提高酶量速率上升,故限制因素为酶的浓度,故D错。 考点:本题考查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酶适于低温下保存,因为低温时虽然酶的活性很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 B. Fe3+和酶促使过氧化氢分解,是因为它们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同时给过氧化氢提供能量 C. 酶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D. 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没有催化活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2、酶促反应的原理: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3、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下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低温下酶的活性被抑制而空间结构稳定、不会变性失活,所以酶适于低温下保存,A正确;Fe3+和酶均促使过氧化氢分解,是因为它们均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不能给过氧化氢的分解提供能量,B错误;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而不是由内分泌腺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C错误;只要给予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由活细胞产生的酶在生物体外也具有催化活性,D错误。 5. 关于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TP在细胞中含量不多 B. 绿色植物细胞中ATP中的能量只 于光合作用 C. 一分子的 ATP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和三个磷酸基团 D. 人、动物、真菌以及大多数细菌中ATP的能量 是呼吸作用 【答案】B 【解析】 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含量不多,但是转化非常迅速,A正确;绿色植物细胞中ATP中的能量可以 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错误;一分子的 ATP中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和三个磷酸基团,C正确;人、动物、真菌以及大多数细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们细胞中的ATP的能量 只能是呼吸作用,D正确。 【考点定位】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名师点睛】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ATP在细胞内数量并不很多,可以和ADP迅速转化形成.人和动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只有呼吸作用,高等植物体内产生ATP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ATP中的能量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可以转变为光能、化学能等,但形成ATP的能量来自于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或植物的光合作用。 6.绝大多数的生命活动都需要ATP直接提供能量,以下生命活动中,需要ATP参与的是 A. 绿色植物固定CO2 B. 发生质壁分离细胞的吸水 C.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D. 白细胞吞噬衰老的红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是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供能物质,ATP含有高能磷酸键,其水解会释放大量的能量供各种生命活动利用,所以ATP的水解会与吸能反应相联系.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共同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和胞吐、胞吞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绿色植物固定CO2属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的CO2的固定过程,不需要能量,即不需要ATP的参与,A错误;发生质壁分离细胞的吸水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能量,即不需要ATP的参与,B错误;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运输,不需要能量,即不需要ATP的参与,C错误;白细胞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属于胞吐过程,需要能量,即需要ATP参与供能,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ATP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7. 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 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 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 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答案】D 【解析】 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A正确;ATP可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B正确;ATP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为生命活动供能,C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D错误。 【考点定位】ATP 8.近几年,几起严重的醉驾事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交警为检测司机是否存在酒后驾驶的违章行为,检测司机呼出的气体的试剂是( ) A. 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 B. 斐林试剂 C. 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 D. 澄清的石灰水 【答案】C 【解析】 因为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呈现灰绿色,人体细胞呼吸产物没有酒精,因此交警常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呼出气中是否含有酒精,若是呼出气能使重铬酸钾溶液呈现灰绿色,说明司机饮酒,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都是检测CO2的试剂,A、D错误;斐林试剂是检测还原糖的试剂,B错误。 9.下图表示萌发的小麦种子中可能发生的相关生理过程,a e表示物质,① ④表示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催化反应②和④的酶都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 B. 图中物质c为[H ,它只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产生 C. 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ATP D. 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2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中进行;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A错误;图中物质c为[H ,它能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过程中产生,B错误;图中①②过程主要发生在小麦种子萌发的早期,其中e为酒精,C错误;①④③过程为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其中物质a、d分别是丙酮酸和O2,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 络的能力。 10. 下列关于植物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等植物进行有氧呼吸,不能进行无氧呼吸 B. 呼吸是否释放出大量能量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主要区别 C. 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丙酮酸不可以通过线粒体双层膜 D. 种子库中贮藏的风干种子不进行呼吸作用 【答案】B 【解析】 高等植物既能进行有氧呼吸也能进行无氧呼吸,A错误。有氧呼吸是彻底的氧化分解能释放出大量能量,无氧呼吸是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产生少量能量,B正确。呼吸作用中间产物丙酮酸可以通过线粒体的双层膜,C错误。种子库中贮藏的干种子也进行呼吸作用,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名师点睛】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点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 别 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多种酶 物质 变化 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 能量 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产生大量ATP 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ATP 联系 二者第一阶段反应完全相同,并且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本质都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产生ATP 11. 不同种类的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呼吸作用方式不同。若分解底物是葡萄糖,下列对呼吸作用方式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若只释放CO2,不消耗O2,则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B. 若既不吸收O2同时也不释放CO2,则说明该细胞已经死亡 C. 若CO2的释放量多于O2的吸收量,则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 D. 若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细胞只释放CO2,不消耗O2,说明只进行无氧呼吸,A正确;若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CO2,也有可能是进行无氧呼吸中的乳酸发酵,B错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释放的CO2等于O2的吸收量,若CO2的释放量多于O2的吸收量,则细胞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C正确;若CO2的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则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或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D正确;答案是B。 【考点定位】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 【名师点睛】技巧点拨:根据气体的变化和场所情况判断细胞呼吸类型的方法 (1)根据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判断(呼吸底物为葡萄糖) ①不消耗O2,释放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②无CO2释放—→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③酒精产生量等于CO2释放量—→只进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 ④CO2释放量等于O2的吸收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⑤CO2释放量大于O2的吸收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来自酒精发酵。 ⑥酒精产生量小于CO2释放量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酒精发酵;多余的CO2来自有氧呼吸。 (2)根据场所判断 ①真核细胞:若整个呼吸过程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则为无氧呼吸;若部分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则为有氧呼吸。 ②原核细胞: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故原核细胞的细胞呼吸在细胞质和细胞膜上进行,其呼吸方式应根据产物判断,若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产生则为有氧呼吸,若还有乳酸或酒精产生,则还存在无氧呼吸。 12.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中的两类呼吸作用。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③过程既产生[H ,也消耗[H B. ②过程中需要①过程提供[H C. ③过程需要大量O2参与 D. ②③过程进行的场所相同 【答案】D 【解析】 ③包括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生[H ,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消耗[H ,A正确;②过程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反应生物是第一阶段产生的[H 和丙酮酸,B正确;③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第三阶段需要氧气的参与,C正确;②过程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过程的场所是线粒体,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呼吸 【名师点睛】有氧呼吸的过程: 13. 如图中①代表新鲜菠菜叶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结果,则如图②所示结果最有可能来自于( ) A. 水培的洋葱叶 B. 生长的柳树幼叶 C. 培养的衣藻 D. 秋冬的银杏落叶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①代表新鲜菠菜叶的光合色素纸层析结果,则图中由上而下色素带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可见图②结果中只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而没有叶绿素;水培的洋葱叶、生长的柳树幼叶、培养的衣藻作为实验材料都可以得到图①所示的色素带,ABC不符合题意;秋冬的银杏落叶呈黄色,叶片细胞内叶绿素含量极少,故作为实验材料最可能获得图②结果,D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 【名师点睛】绿叶中色素提取分离异常现象分析: (1)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分析: ①未加石英砂(二氧化硅),研磨不充分。②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滤液色素(叶绿素)太少。③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提取浓度太低(正确做法: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 ④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被破坏。 (2)滤纸条色素带重叠: ①滤液细线不直。②滤液细线过粗。 (3)滤纸条无色素带: ①忘记画滤液细线。②滤液细线接触到层析液,且时间较长,色素全部溶解到层析液中。 14.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黑暗条件下叶肉细胞内无ATP产生 B. 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含有自身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 C. 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主要是有氧呼吸产生的 D. 光合作用强烈时,暗反应过程可直接将3个C02分子合成一个三碳化合物 【答案】B 【解析】 黑暗条件下叶肉细胞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A错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含有自身光合作用所需的各种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B正确;光照下叶绿体中的ATP是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的,C错误;光合作用强烈时,暗反应过程1个C02分子与五碳化合物合成2个三碳化合物,D错误。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的过程 15.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在供试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并在黑暗中立即开始连续取样分析,在短时间内叶绿体中C3和C5化合物含量的变化是( ) A. C3和C5都迅速减少 B. C3和C5都迅速增加 C. C3迅速增加,C5迅速减少 D. C3迅速减少,C5迅速增加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外界条件改变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光合作用过程物质变化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 络结构的能力。学生应该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物质变化和相互联系去思考问题. 【详解】由题意知,在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在供试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后,光反应即停止,[H 和ATP下降,C3的还原减弱直至停止,而CO2 的固定则继续进行,但由于缺少[H 和ATP,C3不能被还原C5而积累,使C3迅速增加;C5是植物体细胞内具有一定数量且能循环利用的物质,当CO2+C5→C3后又不能被还原再形成C5时,C5将迅速减少.所以,在供试植物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并在黑暗中立即开始连续取样分析C3迅速增加,C5迅速减少. 故选:C. 16.如图所示,图甲为叶绿体结构模式图,图乙是图甲的部分结构放大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生物膜的面积主要靠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而增大 B. 图乙所示的结构来自图甲中的③ C. ③中含有4种色素,其中叶绿素b含量最多 D. ④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甲是叶绿体的结构,其中①是叶绿体内膜,②是叶绿体外膜,③是叶绿体由类囊体堆叠形成的基粒,④是叶绿体基质,图乙是类囊体膜,类囊体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 【详解】叶绿体通过类囊体堆叠增大膜面积,A错误;甲图③是类囊体薄膜,乙图含有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所以乙图也是类囊体薄膜,B正确;③类囊体薄膜中含有4种色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其中叶绿素a含量最多,C错误;④是叶绿体基质,不含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D错误,故选B。 【点睛】对于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及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关系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17.如图为植物的某个叶肉细胞中两种膜结构及其上发生的生化反应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2中的两种生物膜依次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B. 图1中的[H 来自水,图2中的[H 来自丙酮酸 C. 两种生物膜除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 D. 影响图1、2中两种膜上生化反应的主要外界因素分别是温度和光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图1为水的光解过程,发生中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图2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的内膜上,A错;图1中的[H 来自水,图2中的[H 来自丙酮酸和水,B错;两种生物膜除了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C正确;影响图1水的光解过程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影响图2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主要外界因素上温度,D错。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考查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要点的理解,正确区分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力。 18.图甲表示在最适温度及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某植物叶肉细胞CO2释放量随光强度变化的曲线,图乙表示某光强度和适宜温度下,该植物光合强度增长速率随CO2浓度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图甲中的B点骤变为C点时,短时间内三碳酸含量将快速下降 B. 图甲中若其它条件不变,CO2浓度下降则A点将向右移动 C. 图乙中,与F点相比,E点三碳酸的含量较高 D. 图乙中,与G点相比,F点叶绿体中NADPH的含量较高 【答案】BC 【解析】 当增强光照时,C3的还原加快,CO2的固定不变,故C3的含量快速下降,由B点骤变为C点;同理丙图中CO2浓度降低,CO2的固定降低,C3的还原不变,则C3的含量快速下降,故A对;图乙中若其它条件不变,温度下降5℃,则光合作用下降,D点将向左上方向移动,故B错;E点比F点的CO2少,三碳酸的含量较低,故C错;G点应是CO2饱和点,与G点相比,F点CO2浓度低,C3的还原相对于F点弱,所以叶绿体中NADPH的含量较高,故D对。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的应用 19. 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 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C. 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 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合成ATP需要磷酸作为反应物,A正确,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但转化光能需要酶的参与,B正确,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的能量由葡萄糖分解提供,C错误,病毒没有自己的能量供应系统,其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考查对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与识记。 20.如图所示,图1表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细胞核中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1中DE段可表示细胞中遗传物质的精确平均分配 B. 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 C. 图2中细胞含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 D. 图2中细胞处于图1中的CD段 【答案】B 【解析】 图1种DE段应是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精确平均分配,但不能说明细胞质中遗传物质平均分配,A错误。图1种AB段是因为DNA的复制,B正确。图2中没有染色单体,C错误。图2中细胞核中DNA含量是正常细胞的两倍,应位于BC段,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细胞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21.以下有关细胞大小和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体积越小,表面积也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 B. 原核细胞只能通过无丝分裂增加数目 C. 人的成熟红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 D.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之一是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A错误; B、无丝分裂是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方式,B错误; C、人的红细胞为分化细胞不能发生细胞分裂,蛙的红细胞能进行无丝分裂,C错误; D、细胞核中的DNA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也导致细胞不能无限长大,D正确. 故选:D. 22.下列据图描述细胞周期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的S期位于丙图中的a→b段 B. 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指乙中的a+b段或b+c段 C. 用秋水仙素作用于丙细胞可使细胞分裂停留在a→b段 D. 细胞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时间段是M或b、d或a→b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细胞分裂过程中各时期DNA和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都是从间期开始的,包括间期和分裂期。 【详解】甲图中的S期属于间期,而丙图中的a→b段是分裂期,A项错误; 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是指乙中的a+b段或c+d段,B项错误;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丙细胞分裂停留在a→b段,C项正确;图中M或b、d或a→b段均表示分裂期,分裂期的后期和末期无染色单体,间期的G2期已形成染色单体,D项错误 【点睛】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前期,所以用秋水仙素处理,会使细胞分裂停留在分裂期。染色体上染色单体的数量是0或2,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和染色体复制。 23.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 B. 甲、乙、丙三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DNA分子数比例都为1∶2∶2 C. 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复制,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 D. 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上述细胞分裂图均为球形,且无细胞壁,因此,不可能是低等植物细胞,可能为动物细胞分裂图像,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乙细胞处于后期,丙细胞处于中期。 【详解】由于该生物体细胞不含细胞壁,因此,该生物不可能是低等植物,故A错误;甲、丙两细胞中,若论细胞核中均含有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含两个DNA,故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比例为1:2:2,乙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数比例为1:0:1,因细胞质中的线粒体中含少量DNA,若论细胞内上述比例均无法确定,故B错误;甲细胞位于前期,中心体在间期已复制完成,故C错误;甲细胞染色体散乱分布为前期,乙细胞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为后期,丙细胞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中央为中期,故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点睛】 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图像判断,一看染色体数目,若为奇数,则为减数分裂,若为偶数则可能是有丝分裂,也可能是减数分裂;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同源染色体,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若有同源染色体,则可能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若有联会、分离、四分体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若无上述行为,则为有丝分裂。 24.如图为与有丝分裂相关的坐标曲线。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c→d过程细胞中DNA含量不变 B. 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与a点相同 C. 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D. 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c→d过程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2个DNA分子变为1个DNA分子,在这个过程中细胞中DNA总含量不变,A项正确;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核中DNA含量,则e点与a点时,每条染色体都含有1个DNA,B项正确;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该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变,C项正确;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在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项错误。 考点:细胞的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DNA、染色体、染色单体及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曲线 (1)a→b、l→m、p→q是因DNA分子复制。 (2)g→h、n→o、r→s是因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染色体。 (3)d→e、r→s的变化很相似,都是DNA含量减半,但发生的时期不同。 (4)染色单体在细胞周期中的起点为0,终点也为0。 25.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动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c)可用如图所示的关系表示,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 A. 纺锤体形成 B. 着丝点分裂 C. 细胞板形成 D. 出现新的核膜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1∶2∶2,说明细胞处在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纺锤体形成是有丝分裂前期的特点,A项正确;着丝点分裂是后期的特点,不可能有染色单体存在,B项错误;细胞板形成、出现新的核膜均发生在细胞分裂末期,不可能有染色单体存在,C、D项错误。 考点:细胞的有丝分裂 【名师点睛】有丝分裂的过程: 分裂间期:可见核膜核仁,染色体的复制(DNA复制、蛋白质合成) 前期:染色体出现,散乱排布,纺锤体出现,核膜、核仁消失(两失两现) 中期:染色体整齐的排在赤道板平面上(形数清晰赤道齐) 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点裂数增向两级) 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两现两失) 26.图1、图2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核DNA分子数的变化,图4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1所示细胞中共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所示细胞中共有0条姐妹染色单体 B. 处于图3中bc段的是图1所示细胞,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后期 C. 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4中d所示的情况 D. 图4中a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可对应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图1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有丝分裂中期;图2细胞中着丝点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图3中的ab段表示完成DNA的复制,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图4中a和c表示染色体与DNA含量相等,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c表示有丝分裂末期;b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关系是1:2或1:1,不可能出现2:1的比例关系. 【详解】图1表示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图2细胞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数量为0,A正确;,bc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包括前期、中期、后期、末期),cd段核DNA分子数减半的原因是在有丝分裂末期,核DNA分子平均进入两个子细胞,即完成图3中cd段变化的细胞分裂时期是末期,图1所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对应于图3中bc段,B错误;图4中d所示的情况为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2:1,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此情况,C正确;图4中a所示的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均为4n,是体细胞的2倍,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所示的情况为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2,说明细胞中存在染色单体,可对应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D正确。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准确判断图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图3中曲线各区段的成因及其代表的时期,将图4柱形图不同区段与细胞分裂的各时期建立联系,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27.下图是关于观察洋葱有丝分裂实验的部分操作,下列评价合理的是( ) A. 剪取洋葱根尖2 3 mm,因为该区域属于根毛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 B. 该实验步骤中唯一错误的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 C. 在观察的图像中,b属于分生区的细胞,细胞已死亡 D. 若用图中b区域的细胞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现象明显 【答案】C 【解析】 剪取的根尖主要是分生区,A错误。在②和③之间增加清水漂洗这一环节,而③和⑤之间的清水漂洗环节应删除,B错误。分生区的细胞呈正方形,细胞经解离已死亡,C正确。b区域的细胞属于分生区细胞,其液泡较小,渗透作用不明显,D错误。 28.图甲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图像,图乙表示细胞内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的变化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的①中心体的活动很活跃,图乙ab段核糖体的活动很活跃 B. 图甲中的②处于图乙中的ef段,属于分裂后期 C. 图甲中的①处于图乙中的cd段,细胞中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1∶2∶2 D. 着丝点分裂发生在de段,是图甲中的②所示时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完成蛋白质的合成和DNA的复制,DNA加倍。在分裂的前期、中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数=1∶2∶2,图甲中的①是前期,②是末期。 【详解】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ab段可表示分裂间期中蛋白质的合成时期,该时期核糖体活动活跃,A项错误;ef段包含后期和末期,B项错误;cd段为DNA复制后,着丝点未分开前,包含G2期、前期、中期,所以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1∶2∶2,C项正确;de段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由0.5变为1,是因为发生了着丝点分裂,是后期的开始,D项错误 【点睛】有丝分裂过程知识点点拨: (l)染色体散乱排列,无联会现象,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前期。 (2)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中期。 (3)染色体移向两极,每一极都有同源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 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间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数目的恢复在末期;染色单体的产生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 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与细胞核内染色体的 “复制和均分”不同,细胞质内细胞器在子细胞中的分配不是平均的,各种细胞器的增生,都是在细胞分裂之前的间期友生的。 29.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体只有体细胞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B.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 C. 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所含基因发生了改变 D. 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反映植物种子具有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全能性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植物体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A错误;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是:细胞离体、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适宜的外界条件,因此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B正确;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不是所含基因发生了改变,C错误;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属于植物的自然生长过程,不能反映植物种子具有全能性,D错误。 【点睛】把握细胞全能性的内涵、知道植物体内的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理解细胞具有全能性的物质基础以及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0.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分裂、分化等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的有丝分裂对生物性状的遗传有贡献 B. 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 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 通过组织培养可将植物叶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 【答案】B 【解析】 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而细胞增殖的主要方式是有丝分裂,A正确。哺乳动物的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B错误。细胞分化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正确。通过组织培养可将离体的植物椰肉细胞培育成新的植株,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增殖、细胞分化 二、非选择题 31.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 ℃)、B组(40 ℃)和C组(60 ℃),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________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 ℃,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________。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B (2). 加快 (3). 不变 (4). 60 ℃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5). 蛋白质或RNA (6). 高效性、专一性 【解析】 分析题图:在40℃时反应到达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最短,酶的活性最高,其次是20℃时,60℃条件下,在时间t2时,产物浓度不再改变,高温酶已经失活。 (1)分析曲线图可知:在B组(40℃),反应到达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故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B组; (2)从曲线图来看,三个温度条件较适合的是40℃,而A组是2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故在时间t1之前,反应尚未达到化学平衡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度会加快; (3)C组为60℃条件下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看图可知,在时间t2 时,产物浓度不再改变,高温酶已经失活,此时向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也不变;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其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 32.如图甲表示植物细胞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乙曲线表示在温度为25 ℃(该温度是该作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 ℃),水分和无机盐均适宜的条件下,温室内光照强度与作物光合速率的关系,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过程①属于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阶段,过程④称为____________。 (2)活细胞一般都能进行的是图甲中的过程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乙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A时,叶绿体吸收CO2的量等于______________。 (4)图乙曲线中,当E=B时,限制光合速率增加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30 ℃,图乙曲线中A点应____________移动。 【答案】(1)光反应 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2)5 (3)a (4)二氧化碳浓度 右 【解析】 (1)图甲中过程①属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过程④称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2)活细胞一般都能进行的是图甲中的过程细胞呼吸。 (3)图乙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A时,表示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所以叶绿体吸收CO2的量等于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 。 (4)图乙曲线中,当E=B时,限制光合速率增加的环境因素主要是二氧化碳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30 ℃,图乙曲线中A点应右移动。 【考点定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名师点睛】分析图解:图甲表示某植物细胞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部分生理过程,根据物质变化可以判断,图中①表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③表示暗反应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两个阶段,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该植物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中光照强度为0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5可以表示呼吸速率;而光照强度为L2时达到光饱和点,此时的净光合速率为10,因此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0+5=15. 33.将若干长势良好的葡萄幼苗置于密闭的恒温箱中,并控制每天8:00 24:00为光照培养阶段,24:00 8:00为黑暗培养阶段,其他条件适宜。测量一天内恒温箱中CO2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光照阶段 时间 8:00 9:00 10:00 11:00 12:00 24:00 CO2浓度 (μL/L) 660 420 300 180 180 黑暗阶段 时间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CO2浓度 (μL/L) 270 360 450 520 570 610 640 (1)光照培养阶段CO2浓度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在叶肉细胞中利用CO2的具体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00 24:00时间段,幼苗有机物的积累量为____________,据此分析农业上为提高大棚作物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00 24:00时间段幼苗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00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C3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4)整个黑暗培养阶段幼苗呼吸速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该阶段呼吸速率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 (2). 叶绿体基质 (3). 零 (4). (定时)通风、使用农家肥等(补充二氧化碳) (5). 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 (6). 增多 (7). 开始不变,后逐渐降低 (8). 氧气浓度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考查对细胞呼吸、光合作用过程的理解、识记。解答此题,可以根据密闭装置中CO2浓度的变化推测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速率变化。 (1)光照培养阶段光合作用强度大于细胞呼吸强度,导致CO2浓度下降,在叶肉细胞中利用CO2在叶绿体基质被固定。 (2)12:00 24:00时间段,CO2浓度不变,说明幼苗有机物的积累量为0,提高大棚作物产量白天应采取(定时)通风、使用农家肥等(补充二氧化碳)等措施,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3)8:00 24:00时间段幼苗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产生ATP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叶绿体、线粒体,24:00停止光照,缺少光反应产生的[H 和ATP, C3的还原减慢,导致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C3含量增加。 (4)整个黑暗培养阶段最初氧气较为充足,呼吸速率不变,后由于氧气逐渐减少,CO2浓度增加逐渐变慢,说明幼苗呼吸速率逐渐降低。 【点睛】解答第(1)小题第一空时,容易只考虑光合作用而忽略呼吸作用,光照下密闭装置中CO2浓度的变化是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34.下图甲中a、b、c、d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有丝分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图甲中的________(填字母)区细胞,请按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排列图乙中细胞A、B、C、D的准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该区域的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 (2)细胞是独立分裂的,但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原因是__________ (3)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A图像,发现了赤道板,请你评价他的观察结果:_____。 (4)观察细胞质壁分离时可选择_________(填字母)区细胞。③和④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____(填“发生”或“不发生”)改变。 【答案】 (1). b (2). B→A→D→C (3). 线粒体 (4). 制作装片时细胞经解离已经死亡 (5). 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结构,因此赤道板是看不到的 (6). d (7). 不发生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中a是根冠,b是分生区,c是伸长区,d是成熟区;图乙中A处于有丝分裂中期,B处于前期,C处于末期,D处于后期.据此答题. 【详解】(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应选择b(分生区)细胞.这些细胞呈正方形。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及位置特点,图乙中细胞A、B、C、D分别代表中期、前期、末期和后期。因此图乙中有丝分裂的正确顺序为B→A→D→C,根尖细胞可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产生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2)制作细胞有丝分裂装片过程中,使用解离液处理根尖时,细胞已被杀死,故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分裂过程。 (3)赤道板仅表示细胞中的一个位置,故显微镜下看不到赤道板。 (4)成熟的植物细胞在外界溶液浓度高时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因此可选择d成熟区细胞观察质壁分离。③细胞生长和④细胞分化过程,细胞核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但在④过程中遗传物质会选择性表达。 【点睛】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观察质壁分离,考查对有丝分裂各期变化特点、观察有丝分裂、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此题,可根据图甲中细胞特点判断其是否适于观察有丝分裂,根据图乙中染色体行为判断有丝分裂各时期。 35. 下面是与高中生物实验有关的内容,请回答相关问题: 组别 实验材料 实验试剂 实验目的 A 杨树根的永久装片 —— 高倍镜的使用 B 新鲜的菠菜叶片 无水乙醇(丙酮)、SiO2、层析液 观察叶绿体中的色素 C 糖尿病人的尿液 斐林试剂 观察特定颜色 D 洋葱根尖 解离液、龙胆紫溶液等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A组实验中用同一个显微镜观察了同一装片四次,每次仅调整目镜或物镜、细准焦螺旋,结果如下图所示。其中视野最暗的是________。 (2)B组实验中还需要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下面表示B组实验新鲜菠菜叶中四种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离结果示意图。其中色素带c是_____,呈现为______色。 (3)C组实验观察到特定的颜色是____________,用正常人的尿液重复实验观察到的颜色是__________。 (4)做D实验时,主要观察根尖 区细胞,呈________形;某同学绘制了细胞分裂期的四个时期模式图,下列四图出现的先后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染色单体消失于 时期(用图中字母表示),图中D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与核DNA数的比例为 。 【答案】(24分,每空2分) (1)D (2)CaCO3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叶绿素a 蓝绿色 (3)砖红色 蓝色 (4)分生区 正方 ADBC B 1:2:2 【解析】 (1)题中提出“每次仅调整目镜、物镜和细准焦螺旋”,没有调反光镜和光圈,而高倍镜与低倍镜相比,高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少,细胞体积大,但是视野暗,因此确定D项细胞最大,放大倍数最大,因此视野最暗,故选D。 (2)B组实验为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试验,为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试验中还需要加入的试剂是CaCO3。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所以素带c是叶绿素a,呈现为蓝绿色色。 (3)糖尿病病人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故会和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呈现砖红色,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但会呈现试剂硫酸铜的颜色,故呈蓝色. (4)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试验中,观察到根尖分生区细胞较小,呈正方形;据图示染色体的行为特点可知,A为有丝分裂前期,B为有丝分裂后期,C为有丝分裂末期,D为有丝分裂中期.故四图出现的先后顺序为ADBC。染色单体消失于有丝分裂后期,即B细胞;图中D时期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与核DNA数的比例为1:2:2。 【考点定位】细胞分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