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梧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西梧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梧州市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抽样检测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各项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羊的黑毛与兔的白毛 B. 酵母菌耐热与不耐热 C.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D. 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符合“同一性状”,但不符合“同种生物”一词,不属于相对性状,A正确;‎ B、酵母菌菌株耐热与不耐热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果蝇的红眼与白眼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C错误;‎ D、人的单眼皮与双眼皮符合“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A。‎ ‎【点睛】‎ ‎2. 下列有关豌豆适合作为经典遗传实验材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B. 便于人工摘除雄蕊和授粉 C. 自然条件下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 D. 繁殖力强,一个季节能繁殖多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 - 27 -‎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详解】A、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便于观察,A正确;‎ B、花冠较大,便于人工摘除雄蕊和授粉,这是豌豆适于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B正确;‎ C、豌豆在自然条件下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在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这是孟德尔选择豌豆作做杂交实验材料的原因,C正确;‎ D、豌豆一个季节只能繁殖一代,D错误。 故选D。‎ ‎3. 科学研究过程一般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在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与“发现问题”无关的现象是( )‎ A. 子一代都是高茎 B. 子二代性状分离比为3:1‎ C. 子二代出现了矮茎 D. 测交后代出现1:1的比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BC、孟德尔通过杂交和自交实验“发现问题”,其在杂交实验和自交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有子一代植株都是高茎而没有矮茎,子二代植株中矮茎又出现了,子二代植株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ABC错误; D、测交实验是孟德尔用于验证假说的,与孟德尔“发现问题”无关,D正确。 故选D。‎ - 27 -‎ ‎4. 在香水玫瑰的花色遗传中,红花、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用R、r表示)。从下表的杂交实验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杂交组合 后代性状 一 红花A×白花B 全部为红花 二 红花C×红花D 红花:白花= 3:l A. 红花A的基因型为Rr B. 红花为显性性状 C. 红花C与红花D的基因型不同 D. 白花B的基因型为Rr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杂交组合二的亲本都为红花,杂交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亲本都是杂合体。据此可知,A为RR,B为rr,C为Rr,D为Rr。‎ ‎【详解】A. 杂交组合一的亲本为红花和白花,而杂交后代只有红花,说明亲本红花A为纯合体,其基因型为RR,A错误; ‎ B. 根据分析可知红花为显性性状,白花为隐性性状,B正确;‎ C. 红花C与红花D基因型相同,都是Rr,C错误; ‎ D. 白花为隐性性状,白花B的基因型为rr,D错误。‎ ‎5. 种植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两者数量之比是1:3.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之比为(    )‎ A. 7:6:3‎ B. 3:2:1‎ C. 5:2:1‎ D. 1:2:1‎ ‎【答案】A ‎【解析】‎ - 27 -‎ AA和Aa二者数量之比是1:3,则AA占1/4、Aa占3/4,1/4AA自交后代是1/4AA,3/4Aa自交后代基因型是(3/4×1/4=3/16)AA、(3/4×1/2=3/8)Aa、(3/4×1/4=3/16)aa,所以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数量比是7:6:3。故选A。‎ ‎6. 在下列各杂交组合中,后代只出现一种表现型的亲本组合是 A. EeFfEeFf B. EeFFeeff C. EeFFEEFf D. EEFfeeFf ‎【答案】C ‎【解析】‎ EeFfEeFf,后代表现型种类=2×2=4种,A错误;EeFFeeff,后代表现型种类=2×1=2种,B错误;EeFFEEFf,后代表现型种类=1×1=1种,C正确;EEFfeeFf,后代表现型种类=1×2=2种,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单独考虑每一对基因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再相乘。‎ ‎7. 下图所示杂合体的测交后代,不考虑交叉互换,会出现1:1:1:1性状分离比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A、Aacc×aacc→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A错误; B、AACc×aacc→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B错误; C、AaBBCc×aabbcc→等位基因A、a和C、c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C正确; ‎ - 27 -‎ D、AaBbcc×aabbcc→由于等位基因A、a和B、b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连锁遗传,因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D错误。‎ 故选C。‎ ‎8. 下列生物的遗传不能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释的是( )‎ A. 蓝藻 B. 人 C. 玉米 D. 大豆 ‎【答案】A ‎【解析】‎ ‎【分析】‎ 孟德尔遗传规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只适用于真核生物,包括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指的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必须是真核生物,有染色体且要成对,而且还有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详解】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只有一闭合环状DNA,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也就没有染色体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所以其遗传不能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释;而人类、玉米和大豆都是真核生物,能进行有性生殖,所以其遗传都能用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释。 故选A。‎ ‎9. 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大小、形状一般相同 B. 两两联会配对的染色体 C.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D. 经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态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所以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 ‎【详解】A、同源染色体的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A正确;‎ - 27 -‎ B、同源染色体的两两配对叫做联会,所以减数分裂中能联会的2条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C正确;‎ D、同源染色体不是复制而成的,而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D错误。‎ 故选D。‎ ‎10. 下图表示某哺乳动物有性生殖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图中的( )‎ 亲本性原细胞次级性母细胞配子F1‎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性原细胞,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④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 ‎【详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时,也就是性原细胞形成次级性母细胞的②过程。 故选B。‎ ‎11. 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的现象是 A. 染色体进行复制 B. 纺锤体形成 C. 染色单体分开 D. 同源染色体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比较:‎ 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的次数、时期 一次,有丝分裂间期 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分裂的细胞 一般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 体细胞 细胞分裂次数 一次 二次 - 27 -‎ 子细胞的性质 体细胞或原始生殖细胞 精子或卵细胞 联会、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无 有 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无 有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有,后期 有,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不变 减半 子细胞中核遗传物质的组成 一定相同 不一定相同 子细胞的数目 ‎1个母细胞→ 2个子细胞 ‎1个精原细胞→4个精子 1个卵母细胞→1个卵细胞+3个极体 两者联系 减数分裂是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详解】A、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会发生组成染色体的DNA分子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A不符合题意;‎ 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有纺锤体形成,B不符合题意;‎ C、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有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的过程,C不符合题意;‎ D、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符合题意。‎ 故选D。‎ ‎12. 如图为动物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关系图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心粒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AB段 B. BC段细胞中始终存在染色单体 - 27 -‎ C. CD段发生在有丝分裂的中期 D. DE段细胞中央会出现细胞板 ‎【答案】B ‎【解析】‎ ‎【分析】‎ ‎ 【详解】A、中心粒移向细胞两极发生在分裂前期,即BC段,A错误;‎ B、BC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着丝点不分裂,细胞中始终存在染色单体,B正确;‎ C、CD段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 D、动物细胞中央不会出现细胞板,只有植物细胞中才会出现细胞板,D错误。‎ 故选B。‎ ‎13. 下图表示高等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三个生理过程,其中①、②、③分别为( )‎ A. 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B. 受精作用、减数分裂、有丝分裂 C. 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减数分裂 D. 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有丝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的特点: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能保持前后代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2、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详解】①过程表示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②表示配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作用;③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生物体,D正确。‎ - 27 -‎ 故选D。‎ ‎14. 下列关于基因和染色体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B.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D. 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A、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构成,A错误;‎ B、每条染色体上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 C、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C正确;‎ D、摩尔根用果蝇作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有关萨顿、摩尔根实验方法对应正确的是( )‎ A. 假说演绎、类比推理 B. 假说演绎、假说演绎 C. 类比推理、假说演绎 D.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 遗传学中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 27 -‎ ‎2.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详解】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即B正确。‎ 故选B。‎ ‎16. 下列关于人类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 B. 人类女性的细胞中不含有Y染色体 C. 人类男性的体细胞中含有X染色体 D. 人类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隔代交叉遗传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点。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 详解】A、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性别决定,其中男性为XY,女性为XX,A正确;‎ B、人类女性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为XX,所以不含有Y染色体,B正确;‎ C、人类男性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为XY,所以含有X染色体,C正确;‎ D、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但其与性别决定无关,D错误。‎ 故选D。‎ ‎17. 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最可能在( )‎ A. 常染色体上 B. Y染色体上 C. X染色体上 D. 线粒体中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详解】A、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男女患病几率相等,A错误;‎ - 27 -‎ ‎ B、伴Y遗传的只是家族中的男性患病,女性没有,B错误;‎ ‎ C、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男性患病机会多于女性的隐性遗传病,C正确;‎ ‎ D、线粒体中的基因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有母系遗传的特征,母亲患病,子代全患病,D错误;‎ 故选C ‎18. 下图表示四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能够排除伴性遗传的是( )‎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详解】①双亲正常,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定不是伴性遗传,①正确; ②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②错误; ③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其遗传方式,可能是伴性遗传,③错误; ④有中生无为显性遗传,如果是伴性遗传,则父亲患病,女儿全患病,与图不和,则一定不是伴性遗传,④正确。 ‎ - 27 -‎ 故选C。‎ ‎19. 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B. 给小鼠注入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可导致小鼠死亡 C. 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后代全是S型菌 D. 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的根本区别在于基因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 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 ‎【详解】A、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原理是基因重组,A错误;‎ B、活的S型肺炎双球菌使小鼠死亡,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不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 C、S型菌的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后代大部分是R型菌,少数是S型菌,C错误;‎ D、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的根本区别在于基因不同,D正确。‎ 故选D。‎ ‎20. 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下列实验过程不相符的是( )‎ A. 卡尔文用14C做标记,发现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卡尔文循环 B. 鲁宾和卡门用18O做标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C. 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做标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D. 沃森和克里克用15N做标记,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27 -‎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卡尔文用14C做标记,发现了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卡尔文循环,即CO2→C3→有机物,A正确;‎ B、鲁宾和卡门用18O做标记,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B正确;‎ C、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做标记,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D错误。‎ 故选D。‎ ‎21. 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不同小组正确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不同,这些差异可能在于( )‎ A. 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B. 碱基序列不同 C. 多核苷酸链条数不同 D. 磷酸与脱氧核糖的连接方式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n对碱基可形成4n种)。‎ ‎2.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3.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所有DNA分子中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A错误;‎ B、不同DNA分子中碱基排列顺序不同,这是DNA多样性的原因,B正确;‎ C、双链DNA分子都是由2条多核苷酸链形成的,C错误;‎ - 27 -‎ D、所有DNA分子中磷酸和脱氧核糖都是交替连接的,连接方式相同,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 ‎22. 关于DNA分子复制的叙述,错误的是 A. DNA的复制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B.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C. DNA复制的过程是边解旋边复制 D. DNA的复制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时,需要模板、原料、酶、能量等条件,复制的模板是解旋后的每一条单链,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详解】A、DNA的复制是一个生物合成过程,需要细胞提供能量,A正确;‎ B、 DNA复制时,以解旋后的每一条单链为模板,合成新的子链,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B正确;‎ C、 DNA复制的过程不是完全解旋后再开始复制,而是边解旋边复制,C正确;‎ D、 DNA的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的参与,RNA聚合酶参与转录过程,D错误。‎ 故选D。‎ ‎23. 基因通常是指( )‎ A. DNA片段 B. RNA片段 C.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 染色体片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每个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3.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详解】A、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不是任意的DNA片段就是基因,A错误;‎ - 27 -‎ B、对于乙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来讲,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也可以叫基因,但不是任意的RNA片段,B错误;‎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染色体片段不能叫基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D错误。‎ 故选C。‎ ‎24. 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①和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②中的“○”是腺嘌呤碱基,③中的“○”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④中的“○”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详解】①表示ATP的结构简式,A代表的是腺苷(一个腺嘌呤和一个核糖),其中“O”中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②中五碳糖属于核糖,代表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其中“O”中表示腺嘌呤;‎ ‎③中含有碱基T,表示一段DNA片段,其中“O”中表示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④中含有碱基U,表示RNA的一段,其中“O”表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因此,“O”中所能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①④。即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核酸、ATP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及识记能力。‎ ‎25. 已知某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GAU,它所转运的是亮氨酸,那么决定此氨基酸的密码子是由下列哪个碱基序列转录而来? ( )‎ A. GAT B. GAU C. CUA D. CTA ‎【答案】A - 27 -‎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tRNA上的反密码子是GAU,则对应个mRNA上的密码子是CUA,那么决定此氨基酸的密码子是由DNA上的GAT转录而来的。‎ 故选A ‎26. 下列关于基因与性状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型改变生物性状一定改变 B. 生物性状改变基因型一定改变 C. 基因与性状呈一对一线性关系 D. 基因可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形;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详解】A、基因型改变,性状不一定改变,如AA变为Aa,一般情况下,仍体现出显性性状,A错误;‎ B、性状改变,基因型不一定改变,可能是环境因素导致的,如同一棵水毛茛水下和水上叶片的性状不同,就是环境因素引起的,B错误;‎ C、一种性状可能由一对或多对基因控制,C错误;‎ D、基因可通过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即基因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的发生,D正确。‎ 故选D。‎ ‎27. 我国科学家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 DNA 片段注射到羊的受精卵中,由该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羊,分泌的乳汁中含有人的凝血因子,可治疗血友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这项研究说明人和羊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B. 该羊的乳腺细胞中含有人的凝血因子基因 C. 该羊分泌的乳汁中含有人的凝血因子基因 D. 该羊的后代也可能含有人的凝血因子基因 - 27 -‎ ‎【答案】C ‎【解析】‎ ‎【分析】‎ 将人的凝血因子基因转移到羊的受精卵中,运用了基因工程技术,羊能分泌含人的凝血因子的乳汁,说明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涉及到遗传信息的传递、转录和翻译。‎ ‎【详解】A、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所以人的凝血因子基因能在羊的乳腺细胞中表达,A正确; B、因为该羊分泌的乳汁中含有人的凝血因子,说明该羊的乳腺细胞中含有人的凝血因子基因,B正确; C、该受精卵发育的羊的乳汁中不含有人的凝血因子基因,C错误; D、由于将人凝血因子基因的DNA片段注射到羊的受精卵中,该羊性腺细胞含有该基因,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可能含有该基因,其后代也可能含有人的凝血因子基因,D正确。 故选C。‎ ‎28. 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结构变异 C. 基因重组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又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这三者均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详解】A、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A正确;‎ B、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生物可遗传变异,但不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B错误;‎ C、基因重组属于生物变异,产生的是新的基因型,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故不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错误;‎ D、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生物可遗传变异,但不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D错误。‎ 故选A。‎ ‎29. 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起始端插入了一个碱基对。紧贴插入位点位置,再发生下列哪种情况有可能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 )‎ - 27 -‎ A. 置换单个碱基对 B. 缺失4个碱基对 C. 缺失3个碱基对 D. 增加4个碱基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编码区插入一个碱基对,因每相邻的三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所以必然造成插入点以后几乎所有密码子的改变,控制相应的氨基酸发生变化,致使编码的蛋白质差别很大.若插入一个碱基对,再增添2个、5个、3n+2个碱基对,或缺失1个、4个、3n+1个碱基对,恰好凑成3的倍数,则对后面密码子不产生影响,致使编码的蛋白质差别不大.‎ ‎【详解】A、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再置换单个碱基对,仍然导致之后的密码子全部改变,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很大,A错误;‎ B、在插入位点的附近缺失4个碱基对后,最终导致该mRNA上缺失一个密码子,可能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B正确; C、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再缺失3个碱基对,仍然导致之后的密码子全部改变,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很大,C错误;‎ D、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增加4个碱基对,则导致一共增加5个碱基对,由于不是完整的两个密码子,这将会导致之后密码子全部改变,使得编码的氨基酸种类全部改变,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很大,D错误。‎ 故选B。‎ ‎30.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组只存在于体细胞中 B. 染色体组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C. 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D. 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消失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详解】AB、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中都存在染色体组,只是染色体组数目不同,A、B错误;‎ C、一个染色体组是由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构成的,C正确;‎ 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减半,但不会消失,D错误。‎ - 27 -‎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识记染色体组概念,并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判断。‎ ‎31. 用秋水仙素对植物的幼苗进行处理,可以获得多倍体植株。秋水仙素作用的原理是( )‎ A.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B. 诱导染色体多次复制 C. 抑制着丝点的分裂 D. 干扰减数分裂的进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理: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由分析可知,秋水仙素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其原理为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即A正确。‎ 故选A。‎ ‎32. 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类遗传病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B. 携带致病基因的人一定患遗传病 C. 选择在人群中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 D. 产前诊断可诊断出所有类型的遗传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详解】A、人类遗传病不一定都是先天性疾病,有些遗传病需发育到某一阶段才表现出来,如秃发,A错误;‎ B、携带致病基因不一定患遗传病,如隐性遗传病中的携带者,B错误;‎ C、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应选择在人群中进行,C正确;‎ D、产前诊断不能检测出所有类型的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点睛】人类遗传病与先天性疾病区别: ‎ - 27 -‎ ‎(1)遗传病: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可以生来就有,也可以后天发生); (2)先天性疾病:生来就有的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33. 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是 A. 18%、82% B. 36%、64%‎ C. 57%、43% D. 92%、8%‎ ‎【答案】C ‎【解析】‎ ‎【详解】种群中B基因频率为18%+1/2×78%=57%,b基因频率为4%+1/2×78%=43%,C正确。‎ 故选C。‎ ‎34. 使用某种农药防治某种农业害虫,其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 A. 害虫对农药逐渐适应 B. 农药刺激害虫产生变异 C. 农药对害虫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D. 害虫对农药进行定向选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导致农药的效果越来越差,A错误;‎ B、害虫抗药性变异不是农药诱导的结果,B错误;‎ C、农药的药效越来越差的原因是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从而使得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越来越强,C正确;‎ D、害虫不能对农药进行定向选择,而是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D错误。‎ - 27 -‎ 故选C。‎ ‎35. 下列有关生物共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隔离在生物共同进化中起决定作用 B. 生物的共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群落中 C. 大型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生物的共同进化 D. 草原兔子的抗病力与某种病毒的感染力都会随进化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共同进化是指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捕食者对猎物起到选择的作用,也使猎物向适应环境方向进化。‎ ‎【详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并非决定生物的共同进化,A错误;‎ B、共同进化是指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生物的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生物群落中,还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B错误; C、大型捕食者对猎物种群起到选择的作用,使之能更加的适应环境,从而有利于共同进化,C错误; D、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使得彼此更加向适应环境方向进化,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6. 下图为豌豆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亲本中,母本是_____________。‎ ‎(2)操作①叫做________________,为了确保杂交实验成功,操作①过程中应注意,时间上要在花粉未成熟之前进行,过程要全部、彻底,操作后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亲本中高茎的基因型为DD,矮茎的基因型为dd,请写出F1自交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________。‎ - 27 -‎ ‎【答案】 (1). 高茎 (2). 去雄 (3). 套袋 (4). ‎ ‎【解析】‎ ‎【分析】‎ 题图分析,人工异花授粉过程: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所以操作①是去雄,操作②是传粉,图中高茎为母本,矮茎为父本。‎ ‎【详解】(1)在豌豆杂交实验中,提供花粉植株是父本即矮茎植株,接受花粉的植株是母本即高茎植株。‎ ‎(2)由分析可知,操作①是去雄,操作②是传粉;由于豌豆为自花传粉且为闭花受粉植物,为确保杂交实验成功,应在要在花药未成熟之前进行,其动作要轻、要干净、到达彻底去雄,操作后还要套上纸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实验。‎ ‎(3)若亲本中高茎的基因型为DD,矮茎的基因型为dd,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Dd,表现型为高茎,相关遗传图解为:‎ ‎ 【点睛】熟知杂交操作的流程及其操作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遗传图解的写法也是本题的考查点。‎ ‎37. 下图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27 -‎ ‎(1)写出其中文名称:①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这种结构的主要特点:‎ Ⅰ.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按___________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Ⅱ. 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_____而成。‎ Ⅲ. 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________________,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 (1). 胸腺嘧啶 (2). 脱氧核糖 (3). 反向平行 (4).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成的两条长链构成 (5). 碱基对 ‎【解析】‎ ‎【分析】‎ ‎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题图分析,图示为DNA分子结构模式图,其中①为胸腺嘧啶、②为胞嘧啶、③为腺嘌呤、④为鸟嘌呤、⑤为脱氧核糖、⑥为磷酸基团。‎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中①为胸腺嘧啶、②为胞嘧啶、③为腺嘌呤、④为鸟嘌呤、⑤为脱氧核糖、⑥为磷酸基团。‎ ‎(2)Ⅰ.构成DNA分子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两条长链,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Ⅲ.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 27 -‎ ‎【点睛】熟知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及其三个要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析图中各部分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38. 某同学重复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发现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而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若共释放了n个子代噬菌体,其中被32P标记的噬菌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该同学的实验结果中上清液也含有少量的放射性,可能的原因是在操作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仅根据该组实验结果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2/n (2). 使吸附在细菌表面的T2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 (3). 保温时间不足或者过长所致 (4). 不能 (5). 缺少对照组,只选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1)DNA是半保留复制,即复制形成的1个DNA分子中的两条链一条为母链,一条为新合成的子链,所以,1个带有放射性的DNA分子,以不含放射性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进行复制,无论复制了多少次,子代DNA分子含有放射性的只有两条单链,且存在于两个DNA分子中,所以,一个被32P标记的噬菌体产生了n个子代噬菌体,子代中含有32P的个体数是2个,即含有32P的子代噬菌体所占的比例为2/n。‎ ‎(2)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表面的T2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该同学的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保温时间不足或者过长所致,时间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入到大肠杆菌内部,时间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 - 27 -‎ ‎(3)仅根据该组实验结果不能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原因是缺少对照组,只选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不能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9. 下图是“中心法则”示意图,请回答下面问题:‎ ‎(1)图中④过程中,所需的转运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 ‎(2)在真核细胞中,①和⑤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___________(用图中的标号表示)。‎ ‎(3)图中需要借助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完成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标号表示)。‎ ‎【答案】 (1). 转运RNA(tRNA) (2). 识别并转运氨基酸 (3). 细胞核 (4). ①④⑤ (5). ①②③④⑤‎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该图是中心法则的内容,其中①是转录过程,②是逆转录过程,③是RNA复制过程,④是翻译过程,⑤是DNA分子的复制过程。‎ ‎【详解】(1)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工具是tRNA;其具体功能是识别并转运氨基酸。‎ ‎(2)在真核细胞中由于DN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所以①DNA转录和⑤DNA复制两个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对应图中的①④⑤。‎ ‎(3)遗传信息的传递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图中①②③④⑤都需要借助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完成。‎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示各过程的名称;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过程的条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 27 -‎ ‎40. 某二倍体植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4条,基因型为AaBb,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通过A产生的花粉基因型有______种。‎ ‎(2)个体I与个体II基因组成的重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个体Ⅰ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__。‎ ‎(3)若要尽快获得纯种优良(aaBB)的品种。则应采用上图中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过程进行育种,这种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4 (2). 个体I不全为纯合子,而个体II全为纯合子 (3). 1/4 (4). ABC (5). 单倍体育种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B表示花药离体培养,E表示受精作用,F表示细胞增殖和分化,C表示用秋水仙素进行人工诱导。‎ ‎【详解】(1)据题干信息可知:二倍体植物的体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该植物体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精子(花粉)的过程中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花粉的基因型的种类=2×2=4种。‎ ‎(2)个体Ⅰ与个体Ⅱ基因组成的重要区别是个体II是单倍体育种的结果,全部为纯合子,而个体I为有性生殖,不全为纯合子;个体Ⅰ中能稳定遗传的占4/16 =1/4 。‎ ‎(3)若要尽快获得纯种优良(aaBB)的品种,则应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即上图中ABC过程进行育种。‎ ‎【点睛】本题结合某二倍体植物的体细胞的有关生理过程图,考查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的相关过程,熟记相关原理及过程是解题关键。‎ ‎41. 已知某种昆虫的有眼(A)与无眼(a),正常刚毛(B)与小刚毛(b)这两对相对性状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两个纯合品系:①AAbb aaBB。假定不发生染色体变异和染色体交换,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设计实验来确定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 27 -‎ ‎(1)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选择AAbb aaBB杂交组合,得到F1,F1 自交得到F2,观察F2的表现型。 (2). 若杂交组合的F2中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则可确定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反之可确定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实验思路:选择AAbb aaBB杂交组合,分别得到F1和F2,观察F2的表现型。‎ ‎(2)如果A、a和B、b两对等位基因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aBb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是AB:Ab:aB:ab=1:1:1:1,基因型为AaBb个体相互交配后代的表现型比例是9:3:3:1,因此判断这两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让aaBB与AAbb杂交得到子一代,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得到子二代,观察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如果杂交组合的F2中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则可确定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反之可确定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条件,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设计遗传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