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聊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 高一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B. 狗的长毛和卷毛 C. 水稻的抗病和易感病 D. 小麦的高产和晚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种生物相同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判断生物的性状是否属于相对性状需要扣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同种生物”和“同一性状”答题。 【详解】A、豌豆的高茎与蚕豆的矮茎符合“同一性状”,但不符合“同种生物”,不属于相对性状,A错误; B、狗的卷毛与卷毛符合“同一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B错误; C、水稻的抗病和易感病符合“同种生物”,也符合“同一性状”,属于相对性状,C正确; D、小麦的高产和晚熟符合“同种生物”,但不符合“同一性状”,不属于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C。 【点睛】 2.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分离定律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B.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 C. 孟德尔作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 D. 为了检验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 21 -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 B、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内容,B正确; C、“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分离比”属于演绎-推理过程,C正确; D、为了验证提出的假说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D错误。 故选D 3.在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F2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表型且比例为9∶3∶3∶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4种 B. 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 F1的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D. 必须统计足量的F2个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解释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但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详解】A、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A正确; B、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B错误; C、F1的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C正确; 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子代比例才能接近9∶3∶3∶1,D正确。 - 21 - 故选B。 4.某种动物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D)对白色(d)为显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独立遗传。基因型为BbDd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表型及比例为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卷毛白色=3:3:1:1。那么个体X的基因型为( ) A. Bbdd B. bbdd C. bbDd D. Bb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详解】只看直毛和卷毛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直毛:卷毛=1:1,属于测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为Bb×bb;只看黑色和白色这一对相对性状,后代黑色:白色=3:1,属于杂合子自交类型,亲本的基因型为DdxDd。综合以上可知“个体X”的基因型应为bbDd,C正确。 故选C。 5.已知等位基因A和a、B和b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有如下图甲、乙、丙所示的三种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不考虑交叉互换) A. 甲能产生基因型为AB、ab的两种配子 B. 乙自交产生子代基因型共有9种 C. 甲与丙个体杂交的子代中纯合子占1/4 D. 丙测交的子代有两种基因型,且比例是1:1 【答案】C 【解析】 - 21 - 甲细胞中基因连锁,只能产生AB、ab两种配子,A正确;乙图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其自交产生的后代基因型有3×3=9种,B正确;甲产生的配子是AB、ab,丙产生的配子是Ab、aB,所以两者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纯合子,C错误;丙测交的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1:1,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减数分裂、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连锁与交换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利用减数分裂过程分析配子的形成类型,甲和丙中两对基因的连锁是解答本题的难点。 6.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受精作用是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B. 受精卵中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C.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 D. 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维持恒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有一半来自卵细胞。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因此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遗传和变异都很重要。 【详解】A、受精作用就是精子与卵细胞相互识别并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A正确; B、受精卵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而细胞质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母方,B错误; C、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正确; D、减数分裂使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合子中染色体数目恢复,所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D正确。 故选B。 7.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B. 有一患病女儿的正常女性,其儿子患病的概率为1/2 C. 女性患者的儿子都患病,女儿都正常 - 21 - D. 表型正常的夫妇,性染色体上不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 【答案】B 【解析】 【分析】 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交叉遗传;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正常,其母亲和女儿都正常。 【详解】A、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男患者的双亲可能都正常,男患者的致病基因来自母亲,母亲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A错误; B、女儿患病,女儿的两条X染色体上都有致病基因,该正常女性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产生的卵细胞中有一半正常,一半含有致病基因,因此其儿子患病概率是1/2,B正确; C、女患者的后代中儿子都是患者,女儿是否患病要看其丈夫是否患病,如果丈夫正常,则女儿正常,C错误; D、表现正常的妻子可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D错误。 故选B。 8.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完成了著名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链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 用32P和35S标记同一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子 C. 实验中T2噬菌体培养时间、温度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D.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降低上清液的放射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生存,A错误; B、用32P和35S分别标记不同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分子,B错误; C、实验中T2噬菌体培养时间、温度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C正确; D、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增加上清液的放射性,D错误。 - 21 - 故选C。 9.已知一段用15N标记的双链DNA中,鸟嘌呤所占比例为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DNA的一条核苷酸链中(C+G)/(A+T)为3:2 B. 将该DNA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含15N的DNA占1/8 C. 由该段DNA转录出来的mRNA中,胞嘧啶一定占20% D. 该DNA指导合成的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该DNA至少含有3000个碱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是由2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对之间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DNA分子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每个新合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母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组成。 3、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若已知G占双链的比例为20%,G1占单链的比例无法确定,但最大值可求出为40%,最小值为0。据此答题。 【详解】A、DNA中碱基G占全部碱基的20%,则G=C=20%,A=T=30%,因此该基因中(C+G):(A+T)=2:3,每条脱氧核苷酸链中的该比值与双链DNA分子中该比值相同,A错误; B、DNA分子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将该细胞置于14N培养液中复制3次后,DNA分子含15N==,B错误; C、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且DNA中的鸟嘌呤与RNA中的胞嘧啶配对,虽然已知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为20%,但无法得知DNA单链中鸟嘌呤所占的比例,所以mRNA中胞嘧啶的比例也无法确定,C错误; D、由以上分析可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DNA(或基因)中碱基数:mRNA上碱基数:氨基酸个数=6:3:1,若一条多肽链中有500个氨基酸,则控制合成该多肽链的DNA分子中至少含有的碱基数为500×6=3000个,D正确。 故选D。 - 21 - 10.关于密码子、tRNA和氨基酸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种密码子可以决定多种氨基酸 B. 一种氨基酸只由一种密码子决定 C. 密码子是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 D. 一种tRNA可以转运多种氨基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关于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2、有关密码子,考生可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概念:密码子是mRNA上相邻的3个碱基;(2)种类:64种,其中有3种是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3)特点:一种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密码子具有通用性,即自然界所有的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详解】A、一种密码子可以决定一种氨基酸,且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A错误; B、密码子的简并性是指一种氨基酸可能由一种或多种密码子编码,B错误; C、mRNA上每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C正确; D、tRNA具有专一性,即每种tRNA只能识别并转运一种氨基酸,D错误。 故选C。 11.研究发现,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神经元中形成的R—loop结构有关。R—loop结构是一种三链RNA—DNA杂合片段,由于新产生的mRNA与DNA模板链形成了稳定的杂合链,导致该片段中的非模板链只能以单链状态存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R—loop结构中杂合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B. R—loop结构中含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C. R—loop结构中的DNA单链也可转录形成相同的mRNA D. R—loop结构的形成会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 【答案】C 【解析】 - 21 - 【分析】 注意题干信息“R-Ioop结构是一种三链RNA-DNA杂合片段,由于新产生的mRNA与DNA模板链形成了稳定的杂合链,导致该片段中DhIA模板链的互补链只能以单链状态存在”进行答题。 【详解】A、R-1oop结构中杂合链之间的碱基对通过氢键连接,A正确; B、R—loop结构既含有DNA,又有RNA,所以有5种碱基(A、T、C、G、U),8种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B正确; C、R-loop结构中的DNA单链为模板链的互补链,不能转录形成mRNA,即使转录形成的mRNA与该mRNA互补,C错误; D、由于新产生的mRNA与DNA模板链形成了稳定的杂合链,因此mRNA不能从DNA上脱落,影响遗传信息的正常表达,D正确。 故选C。 12.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下列有关表观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柳穿鱼Lcyc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B. 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 C. 表观遗传由于碱基序列不变,故不能将性状遗传给下一代 D. 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Leyc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故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也就无法进行翻译最终合成Leyc蛋白,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详解】A、由分析可知,柳穿鱼Leyc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A正确; B、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基因型相同,因此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B正确; C、表观遗传导致的性状改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C错误; 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C。 13.研究发现,与圆粒豌豆的DNA相比,皱粒豌豆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 - 21 - 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使淀粉分支酶的活性降低,导致细胞内淀粉含量降低,从而改变了豌豆的粒型。这种变异属于( )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控制生物形状的途径: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白化病等。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等。 【详解】题意显示,插入的外来DNA序列虽然没有改变原DNA分子的基本结构(双螺旋结构),却使淀粉分支酶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因此从一定程度上使基因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由于该变异发生于基因的内部,因此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即A正确。 故选A。 【点睛】 1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浅色桦尺蛾与黑色桦尺蛾同时存在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B. 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C. 变异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D. 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浅色桦尺蟆与黑色桦尺蝮是同一种昆虫,同一种昆虫其表现型不同,说明在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其基因型不同,体现了基因多样性,A正确; - 21 - B、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丰富的原材料,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B正确; C、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只有可遗传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 15.某种两性花的植物,可以通过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繁殖后代。在25℃的条件下,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都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植株开白花;但在30℃的条件下,各种基因型的植株均开白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不同温度条件下同一植株花色不同,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的性状 B. 白花植株自交后代在25℃的条件下生长可能出现红花植株 C. 在25℃的条件下,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可能出现白花植株 D. 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杂交,不论什么温度条件,都有白花出现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1、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基因)的控制,但也会受生活环境的影响;生物的性状是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由题干,该植物“在25℃条件下,基因型为AA和Aa的植株都开红花,基因型为aa的植株开白花”,说明该植物花色的性状受基因的控制;由题干“但在30℃的条件下,各种基因型的植株均开白花”,可知该植物花色的性状也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详解】A、由题干知,基因型是AA和Aa的该植物在25℃条件下都开红花、而在30℃条件下均开白花,说明环境能影响生物的性状,A正确; B、由题干知,在30℃的条件下,各种基因型的植株均开白花,所以在30℃的条件下生长的白花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在25℃条件下生长可能会出现红花植株,B正确; C、由题干知,在25℃的条件下生长的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是AA或Aa,Aa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Aa、aa,其中aa在25℃的条件下表现为白花,故后代中可能出现白花植株,C正确; D、在25℃的条件下,基因型为AA的红花与aa的白花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都表现为红花,D错误。 - 21 - 故选ABC。 16.如图为DNA片段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DNA的结构与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和②相间排列构成了DNA的基本骨架 B. 图中①②③构成了一分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C. 若一条单链的序列是5’-AGCTT-3',则其互补链的序列是5'-AAGCT-3' D. 每个脱氧核糖均与两个磷酸基团相连 【答案】BD 【解析】 【分析】 图示为DNA分子某片段的结构示意图,其中①是磷酸,②是脱氧核糖,③是胞嘧啶,⑤⑥⑦⑧是含氮碱基,⑨是氢键,据此分析。 【详解】A、①是磷酸,②是脱氧核糖,①和②相间排列构成了DNA的基本骨架,A正确; B、图中①②③不能构成一分子胞嘧啶脱氧核苷酸,B错误; C、由于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若一条单链的序列是5’-AGCTT-3',则其互补链的序列是5'-AAGCT-3',C正确; D、位于一条链最末端的脱氧核糖分子只与一个磷酸基团相连,D错误。 故选BD。 17.关于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没有外界因素影响时,DNA复制偶尔也会出错 B. 转录和逆转录所需原料都是核糖核苷酸 C. 翻译时,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两个tRNA的结合位点 D. 翻译和RNA复制中碱基配对方式相同 - 21 -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的证内容: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中心法则的后续补充有: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详解】A、没有外界因素干扰时,DNA分子的复制也可能出错,A正确; B、转录的产物是RNA,其原料是核糖核苷酸;逆转录的产物是DNA,故该过程所需原料是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翻译时,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有两个tRNA的结合位点,C正确; D、翻译和R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配对均发生在RNA之间,故碱基配对方式相同,D正确。 故选ACD。 【点睛】 18.下列叙述属于基因重组范畴的是( ) A.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C.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D. 受精作用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答案】A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 21 -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自由组合型基因重组,A正确。 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片段实现同源染色体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属于交叉互换型基因重组,B正确; C、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错误; D、受精作用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AB。 19.如图是一种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 Ⅱ4为携带者,故Ⅲ9也可能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 C. 三位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并非都来自于Ⅰ-2 D. Ⅱ6与Ⅱ7生出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根据Ⅱ3和Ⅱ4均表现正常,他们所生儿子Ⅲ8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已知Ⅱ3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用a表示致病基因,则Ⅱ6、Ⅲ8、Ⅲ11的基因型都是XaY。 【详解】A、据上分析可知,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A正确; B、Ⅲ8的基因型是XaY,Ⅱ4为携带者(XAXa),故Ⅲ9也可能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B正确; C、Ⅱ6的致病基因a来自于I2;Ⅲ8的致病基因a来自于Ⅱ4,Ⅱ4的致病基因a来自于I2;Ⅲ11的致病基因a来自于Ⅱ7,因此三位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并非都来自于I2,C正确; D、Ⅲ11的基因型是XaY,则Ⅱ7的基因型是XAXa,Ⅱ6(XaY)与Ⅱ7生(XAXa)出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4,D错误。 故选D。 20.下图所示a、b、c为某染色体上的基因,其中I - 21 - 、Ⅱ为无遗传效应的片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均可在细胞核中复制及表达 B. 该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一定控制生物的三种性状 C. I、Ⅱ中碱基发生变化会导致基因突变 D. 若a中有一个碱基被替换,其控制合成的肽链可能不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一个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转录和翻译过程形成蛋白质;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3、DNA分子中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使DNA分子具有特异性,由于DNA分子的特异性,不同人的m、n的碱基序列不同。 【详解】A、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a、b、c均可在细胞核中复制及转录,而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A错误; B、该染色体上的三个基因不一定控制生物的三种性状,可能是三个基因控制同一性状,B错误; C、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I、Ⅱ片段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不会导致基因突变,C错误; D、若a中有一个碱基对被替换,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其控制合成的肽链可能不变,D正确。 故选D。 三、非选择题 21.科学家研究发现,多数抗旱性农作物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的渗透压。回答下列问题: (1)经检测,这种代谢产物只能在根部细胞产生,而不能在其他部位细胞产生,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现有某抗旱性农作物,已知抗旱性与旱敏性受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基因R和r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研究得知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则抗旱基因控制抗旱性状的方式是__________。 - 21 - (3)已知抗旱性(R)对旱敏性(r)为显性,多颗粒(D)对少颗粒(d)为显性,这两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一株旱敏性多颗粒植株与一株抗旱性少颗粒植株杂交,子代表型及比例为抗旱性多颗粒∶抗旱性少颗粒∶旱敏性多颗粒∶ 旱敏性少颗粒=1∶1∶1∶1。请根据杂交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①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实验结果__________证明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 ②请用上述杂交实验的子代植株为材料设计两个不同的实验,要求两个实验都能独立证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1:双亲表型是__________,子代的性状分离比是__________。 实验2:双亲表型是__________,子代的性状分离比是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 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3).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4). rrDd、Rrdd (5). 不能 (6). 无论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结果都相同 (7). 抗旱性多颗粒、抗旱性多颗粒 (8). 9∶3∶3∶1 (9). 抗旱性多颗粒、旱敏性少颗粒 (10). 1∶1∶1∶1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表达,其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2、抗旱型(R)和多颗粒(D)属于显性性状,且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这两对等位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亲本的表现型写出亲本的基因型,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答。 【详解】(1)植物所有体细胞遗传物质相同,该代谢产物只能在根部细胞产生,而不能在其它部位的细胞产生,根本原因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抗旱基因与早敏基因的区别是基因中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与抗早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则该抗旱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代谢(糖类物质的合成)过程,进而控制抗旱性状。 (3)①子代中抗旱性∶旱敏性=1∶1,多颗粒∶少颗粒=1∶1,结合亲本表现型,基因型是Ddrr和ddRr;实验结果不能证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为无论两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结果都相同。 :②证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采用测交和自交方法: - 21 - 实验1:双亲表型都是抗旱性多颗粒(DdRr),子代性状分离比是9∶3∶3∶1; 实验2:双亲表型分别是抗旱性多颗粒(DdRr)、旱敏性少颗粒(ddrr)子代性状分离比是1∶1∶1∶1。 【点睛】根据育种要求选择育种方法:(1)最简便-侧重于技术操作,杂交育种操作最简便。(2)最快--侧重于育种时间,单倍体育种所需时间明显缩短。(3)最准确--侧重于目标精准度,基因工程技术可“定向“改变生物性状。根据题干信息做出准确回答。 22.如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 (2)图2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__(填标号)细胞;①细胞处于图1中__________段;③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__。 (3)图2中②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②细胞含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___个DNA分子,可推测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__________条。 【答案】 (1). DNA复制(或染色体复制) (2). ①② (3). DE (4). 减数分裂Ⅱ中期 (5). 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 (6). 4 (7). 8 (8). 8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BC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①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 (2)图2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①②。①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只含一个DNA分子,对应于图1的DE段。③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 21 - (3)图2中②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②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推测该动物体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达到最多,为8条。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曲线图中各区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知识答题。 23.果蝇的红眼与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B、b表示),裂翅与直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相关基因用D、d表示)。现有两只果蝇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数量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推断,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染色体上,果蝇眼色中的__________为显性性状。 (2)亲本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子代红眼裂翅雌果蝇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 (3)现有三个纯合果蝇品系:红眼裂翅、白眼裂翅、红眼直翅。请从上述品系选取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一只红眼裂翅果蝇的基因型。 实验思路:选取__________的雄果蝇与该果蝇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果蝇的表型。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子代果蝇翅型只有裂翅,眼色只有红眼,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②若子代果蝇翅型只有裂翅,眼色既有红眼也有白眼,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③若__________,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④若__________,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红眼 (3). DdXBXb DdXBY (4). 1 / 6 (5). 红眼直翅 (6). DDXBXB (7). DDXBXb (8). 若子代果蝇翅型既有裂翅也有直翅,眼色只有红眼 (9). DdXBXB (10). 若子代果蝇翅型既有裂翅也有直翅,眼色既有红眼也有白眼 (11). DDXBXb - 21 -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直翅∶裂翅=1∶3,雄果蝇中白眼∶红眼=1∶1,直翅:裂翅=1∶3,可推知控制果蝇眼色的B/b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控制果蝇翅型的D/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详解】(1)由题中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子代雌、雄果蝇中均表现为裂翅∶直翅=3∶1,由此推断,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子代雄果蝇中红眼∶白眼=1∶1,雌果蝇只有红眼, (2)结合(1)中推断可知亲本雌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是DdXBXb和DdXBY,二者杂交结果用棋牌法表示: XBXB XBXb XBY XbY 1DD 6裂翅红眼雌性 3裂翅红眼雄性 3裂翅白眼雄性 2Dd 1dd 2直翅红眼雌性 1直翅红眼雄性 1直翅白眼雄性 其中只有DDXBXB和DD XBY是纯合子,所以纯合子的比例为1/6。 (3)红眼裂翅雌果蝇基因型是D_XBX-,所以可以将其和红眼直翅雄果蝇(ddXbY)杂交。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若子代果蝇翅型只有裂翅,眼色只有红眼,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DDXBXB; ②若子代果蝇翅型只有裂翅,眼色既有红眼也有白眼,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DDXBXb; ③若子代果蝇翅型既有裂翅也有直翅,眼色只有红眼,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DdXBXB; ④若子代果蝇翅型既有裂翅也有直翅,眼色既有红眼也有白眼,则亲本雌果蝇的基因型为DdXBX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首先要求学生能够将图形数据转换成自己熟悉的分离定律比例来判断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然后考查遗传相关的计算,同时也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判断基因型的能力。 24.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由肾皮质、肾小管周围间质细胞和肝脏分泌的一种激素样物质,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当机体缺氧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 21 - 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非编码蛋白质序列)结合,使EPO基因表达加快,促进EPO的合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过程①是__________,需要__________酶的催化;过程②中,除mRNA外,还需要的RNA有__________。 (2)请用中心法则表示上图中HIF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__________。 (3) HIF基因的本质是__________,其独特的__________可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HIF在__________(填转录或翻译)水平调控EPO基因的表达,促进EPO的合成。 (4)癌细胞因迅速增殖往往会造成肿瘤附近局部供氧不足,但可通过提高HIF基因的表达,刺激机体产生红细胞,为肿瘤提供更多氧气和养分。根据上述机制,请简述一种治疗癌症的措施:__________。 【答案】 (1). 转录 (2). RNA聚合酶 (3). rRNA、tRNA (4). HIF基因 mRNAHIF (5). 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6). 双螺旋结构 (7). 转录 (8). 可以通过抑制HIF基因的表达来达到治疗癌症目的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 【详解】(1)过程①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催化;过程②表示翻译,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tRNA运输氨基酸,rRNA和蛋白质组成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 (2)HIF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即:HIF基因 mRNAHIF。 (3)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根据题干信息,“当机体缺氧时,低氧诱导因子(HIF)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基因的低氧应答元件(非编码蛋白质序列)结合,使EPO基因表达加快,促进EPO的合成”,说明HIF在转录水平调控EPO基因的表达,促进EPO的合成。 - 21 - (4)癌细胞因迅速增殖往往会造成肿瘤附近局部供氧不足,但可通过提高HIF蛋白的表达,刺激机体产生红细胞,为肿瘤提供更多氧气和养分。根据上述机制,可以通过抑制HIF蛋白基因的表达来达到治疗癌症目的。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条件、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5.某地大白菜农田蜗牛危害严重,农民起初喷洒杀虫剂R控制虫害,但几年后效果不明显,于是通过放养青蛙来控制害虫,如图是几年中蜗牛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________和________。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______ (填前或后),蜗牛抗药性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从A点到B点蜗牛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________;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________的结果。据图判断从________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 (3)蜗牛还能被一些鸟类捕食。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的,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有条纹(显性) 无条纹(隐性) 合计 存活个体数 178 211 389 空壳数 352 259 611 合计 530 470 1000 在这1000只蜗牛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____。如果Aa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a - 21 - 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由表中数据可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________ (填有条纹或无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降低。 【答案】 (1). 用进废退 (2). 获得性遗传 (3). 前 (4). 自然选择 (5). 从A到B点杀虫剂R的使用使蜗牛种群中抗药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6). 协同进化 (7). C (8). 47% (9). 63% (10). 有条纹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1)拉马克认为,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两个方面的观点,若用其观点分析蜗牛抗药性的出现,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后。若用达尔文的观点分析,则蜗牛抗药性变异产生于杀虫剂R使用前,蜗牛抗药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蜗牛从A点到B点发生了进化,其原因是从A到B杀虫剂R的使用会使蜗牛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上升,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从而实现了协同进化。图中结果显示从C点开始,农民开始放养青蛙控制害虫。 (3)由题意可知,无条纹是隐性性状,基因型为aa。由表格信息可知,aa的基因型频率是470÷1000=47%,Aa=32%,则a的基因频率为:47%+1/2×32%=63%.由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有条纹的蜗牛空壳的相对数量更多,因此有条纹的蜗牛更易被鸟捕食,控制有条纹性状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控制无条纹性状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上升。 【点睛】熟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与拉马克进化论的区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能利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题中的相关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 2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