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3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郴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12月)生物试题
郴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生 物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鉴定乳酸菌细胞呼吸的产物 B. 提取绿叶中色素时,应加入二氧化硅和无水乙醇充分研磨 C. 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不能太醒目 D. 黑藻叶片可作为观察叶绿体和质壁分离的实验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1、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石灰水混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检测酵母菌培养CO2的产生情况。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3、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A、乳酸菌细胞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而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鉴定的是CO2,A错误; B、提取绿叶中色素时,应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和无水乙醇充分研磨,B错误; C、蚜虫的个小,活动范围小,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错误; D、黑藻叶片,原生质层含有叶绿体,又含有大液泡,可作为观察叶绿体和质壁分离实验材料,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学实验的有关知识,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使用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夏日晨练后在朋友圈打卡是当下很多人热衷的时尚。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夏日炎热,散热不畅,晨练使体温升高 B. 若未进食就髙强度晨练,容易造成晕眩 C. 晨练耗能,会使脂肪大量转化成葡萄糖 D. 晨练后大汗淋漓,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详解】A、夏日晨练,机体通过调节使体温相对稳 定,A项错误; B、由于早餐前的大运动量体育锻炼会 导致血糖降低,使脑细胞供能减少,容易出现晕眩 等症状,B项正确; C、运动消耗能量,但脂肪的大量 减少是长期坚持的结果,不会短时间大量分解,C 项错误; D、晨练后,大量出汗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减少水分流失,D项错误。 故选B。 3.下面是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其中正确的思路是( ) A. 用黑藻叶片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 B. 在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中,若发现色素带颜色过浅,可以增加划滤液细线的次数来增加颜色 C. 在“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和“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加入盐酸的浓度和目的都相同 D. 在测定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时,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来鉴定CO2的生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原生质层中的色素有助于观察植物质壁分离实验; 2、色素的分离实验中,滤液细线要多划几次,以便增加色素含量; 3、“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的盐酸是解离液的组成部分,解离液可以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实验中,质量分数为8%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4、在测定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时,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详解】叶绿体分布在原生质层中,不会干扰质壁分离实验,A错误;色素的分离实验中,可以多次划滤液细线,增加色素带的颜色,B正确;“观察洋葱根尖有丝分裂”实验中,加入盐酸是为了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开来,而“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实验中,加入盐酸是为了使细胞的通透性改变,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C错误;在测定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时,酸性重铬酸钾可以用来鉴定酒精的生成,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B。 4.如图表示中心法则中部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图1过程①、③、⑤一般发生于烟草花叶病毒的体内 B. 图1过程①〜⑤不可能同时发生于同一个细胞内 C. 图2过程只发生在可增殖的细胞,复制起点A先于B复制 D. 图2、图3过程均可能发生在真核细胞内,均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1中,①表示逆转录,②表示转录,④表示翻译,③表示合成DNA双链,⑤表示转录。 图2表示DNA复制的多起点复制;图3表示环状DNA的复制。 【详解】A、烟草花叶病毒属于RNA病毒,该病毒不会发生逆转录,A错误; B、RNA病毒侵入细胞并将自身RNA注入宿主细胞后,在宿主细胞内进行自身RNA和蛋白质合成的过程,1-5可同时发生于宿主细胞内,B错误; C、图2是DNA的复制,而B的复制泡较大,应是B先于A复制的,C错误。 D、图2和图3都是DNA复制,图3是环状质粒的DNA复制,都可以发生在真核细胞内,由图可知都是双向复制,D正确。 5.某小组开展探究振荡培养中转速大小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获得本实验中酵母菌准确的种群数量 B. 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还能增加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 C. 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随时间而变化,所以无需进行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 D. 不同转速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增长速率不同,但最终的种群密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实验流程为:(1)酵母菌培养(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2)振荡培养基(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滴加培养液时,应先加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3)观察并计数→重复(2)、(3)步骤(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绘图分析。 【详解】A、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估算本实验中酵母菌的大约种群数量,此方法为抽样检测法,由于酵母菌数量多,这种方法不能精确计数全部菌液中酵母菌的数量,A错误; B、振荡培养能提高培养液中的溶氧量,促进酵母菌的有氧呼吸,还能增加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有利于其繁殖,B正确; C、该实验中酵母菌数量随时间而变化,属于前后对照,无需进行对照实验,但需要同一时间不同实验者用同一菌液同时计数,进行重复实验,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C错误; D、据图分析可知,不同转速下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增长速率不同,但最终的种群密度也不相同,存在一定差异,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6.如图甲为某单子叶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萌发过程中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种子萌发初期以有氧呼吸为主 B. 干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C. A点时萌发的种子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D. 图乙两条曲线相交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速率相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干重先减小后增加,图乙中种子萌发的初期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大于消耗的氧气量,说明种子萌发初期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随着种子萌发过程中种皮的涨破,种子的无氧呼吸被抑制,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吸收的氧气体积和产生的二氧化碳体积相等。 【详解】根据乙图可知,在种子萌发的初期,产生的二氧化碳量明显大于消耗的氧气量,说明种子萌发初期以无氧呼吸为主,A错误;种子萌发过程中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故干重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所致,B正确;萌发形成的幼苗刚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由于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所以干重仍然减少,随着光合速率的增加,A点之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植株干重增加,故A点时萌发的种子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错误;图乙两条曲线相交时,表明吸收的氧气的量等于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说明此时无氧呼吸被完全抑制,此时只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把握所学生物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7.研究人员让一群灰体果蝇(灰体与黑体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雌雄果蝇比例相同)自由交配,产生的F1中灰体∶黑体=35 ∶1,则亲代灰体果蝇中纯合子比例为 A. 1/3 B. 2/3 C. 5/7 D. 13/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一群灰体果蝇自由交配,产生的F1中灰体∶黑体=35 ∶1”分析可知,灰体对黑体为显性性状,且亲本灰体果蝇中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而F1中黑体果蝇均为隐性纯合子。 【详解】依题意可知,F1中黑体果蝇占1/36。亲代灰体果蝇中,假设杂合子所占比例为x,则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x,进而推知该群亲代灰体果蝇产生的含有隐性基因配子的概率为1/2x,则有1/2x×1/2x=1/36,解得x=1/3,因此亲代灰体果蝇中纯合子比例为1—1/3=2/3。 故选B。 8.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下列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微生物只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 秸秆中的化学能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不会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C. 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因而其是自养生物 D.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其不属于生产者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土壤微生物包括大量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在这些微生物中自养型的微生物,如蓝藻、硝化细菌等光能或化能合成的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还有少量寄生于植物和土壤动物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 【详解】A、土壤微生物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固氮作用等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错误; B、秸秆中的化学能只能提高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被农作物再吸收利用,B正确; C、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能进行固氮作用,不能自己将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异养生物,C错误; 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意在强化学生对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9.如图表示发生在细胞中的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从Ⅰ到Ⅱ过程需要酶的催化,也消耗能量 B. 图示过程消耗的原料无需tRNA搬运 C. 能进行增殖的细胞都能进行I到Ⅲ过程 D. 图中圆圈X和Y都表示含氮碱基 【答案】D 【解析】 【分析】 1、DNA分子复制的场所、过程和时间: (1)DNA分子复制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2)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3)DNA分子复制的时间: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2、复制需要的基本条件: (1)模板:解旋后的两条DNA单链 (2)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 (3)能量:ATP (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详解】A、从Ⅰ到Ⅱ过程表示DNA的解旋,而DNA的解旋过程需要解旋酶的催化,也消耗能量,A正确; B、DNA的复制过程中,消耗的四种原材料通过碱基碰撞的形式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到模板链上,不需要tRNA搬运,另外tRNA搬运的是氨基酸,B正确; C、细胞在增殖的过程一定要进行DNA的复制,而图示就是DNA的复制,C正确; D、图中圆圈X和Y分别表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腺嘌呤, 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的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场所、条件、特点及准确复制的原因,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0.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防止柑橘未经采摘而提前脱落 B. 可向未完成受粉的水稻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以减少损失 C. 若病毒抑制了玉米植株中赤霉素的合成,则可能出现矮化植株 D. 向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离体组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所以农业上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促进子房壁的发育,不促进结种子,对于茄果类蔬菜可以喷洒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增产,对于收获种子的作物不起作用;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植物组织培养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者用量的比例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分化方向,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 【详解】A. 生长素对果实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A正确; B. 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水稻收获的是种子,不能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提高未完成正常授粉的水稻的产量,B错误; C. 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玉米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出现矮化,C正确; D. 同时使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向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离体组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常见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及应用实例。 11.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调查方法中,正确的是 A.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即可 B. 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C. 调查种群数量较少的陆生植物密度时,应随即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D. 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 2、样方法调查注意问题: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详解】A、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计数甲地所取样方中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所取样方的总面积,A错误; B、等距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错误; C、调查种群数量较少的陆生植物密度时,应随即取样,并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正确; D、统计种群密度时,不能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而是把所得的数据相加后求平均值,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密度的调查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解答关键是能够识记样方法的相关要求和注意点,理解掌握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12.下列相关种群、群落及其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恒定不变 B.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种群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C. 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慢 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基质与环境条件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森林阶段 杂草阶段→灌木阶段阶段→森林阶段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沙丘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发生的演替 【详解】A、“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K值上下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A错误; B、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B错误;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C错误;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掌握群落演替的特点;识记群落的空间结构,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3.下列相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B. 由食物链交错形成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C.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D.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该狼就获得了这只兔子能量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转化等。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2、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A、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反复被利用,A错误; B、由食物链交错形成的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而不是数量,B错误;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强,C正确; D、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而不是两个个体之间同化量的比值,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增长速率和增长率的区别;理解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识记群落的结构,掌握动物垂直结构的含义。 14.某实验小组将加人抗凝剂和生理盐水的新鲜绵羊血液进行离心,结果如图甲;接着取上清液,分别向其中滴加的HCL和的,同时用蒸馏水做对照,结果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别向上清液和沉淀物中滴加双缩脲试剂,均出现紫色,说明上清液和沉淀物中分别 含有血红蛋白和抗体蛋白 B. 图乙实验中的浓度是无关变量 C. 图乙实验中的自变量是酸碱试剂的种类 D. 图乙实验结果表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使其pH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化学成分的稳态。 2、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等物质,并且进入血液。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详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取适量上清液加入双缩脲试剂,若出现紫色则说明含血浆蛋白,A错误; B、图乙实验中HCl、NaOH的浓度和滴数为无关变量,B正确; C、图乙实验中HCl和NaOH为自变量,C错误; D、图乙实验结果表明:血浆有一定的缓冲能力,能通过调节使血浆pH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及实验设计思路。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判断实验的自变量、无关变量、因变量。 15.在人细胞中,由G、T、U三种碱基构成的核苷酸共有E种,其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的时期是细胞周期的F期,姐妹染色单体彼此分离发生在Y期,则E、F、Y分别是 A. 5;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后期 B. 6;分裂前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后期 C. 4;分裂间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后期 D. 4;分裂前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后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3、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1)在人体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由G参与构成的核苷酸有2种(鸟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核糖核苷酸),由T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只有1种((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由U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只有1种(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因此,由G、T、U三种碱基参与构成的核苷酸共有4种。 (2)DNA分子复制时,DNA分子结构稳定性最低,而DNA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 (3)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及化学组成;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16.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要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植树造林能降低大气的CO2浓度,也是降低温室效应最有效的方法 B. 在天蓝、地绿、水净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不断增强 C. 桑基鱼塘是通过延长食物链的方法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同时获得更多的产品 D. 森林生态系统无需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也能维持其正常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三个方面:潜在价值、间接价值(生态功能)和直接价值。 【详解】A、降低温室效应最有效的方法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A错误; B、在天蓝、地绿、水净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会越来越复杂,进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不断增强,B正确; C、桑基鱼塘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并没有延长食物链,C错误; D、森林生态系统也要源源不断获得太阳光照,固定太阳能,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再依据题目信息作出回答。 1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B.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C. 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和催化化学反应等功能 D. 囊泡的形成不受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调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其次还有少量糖类,胆固醇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2、蛋白质功能具有多样性,有的属于结构蛋白质,有的具有运输功能,有的具有催化功能,有的具有调节功能,有的具有免疫功能; 3、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抗利尿激素相关基因在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表达,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达抗利尿激素受体的基因表达。 【详解】A、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A错误; B、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管细胞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的基因,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不能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B错误; C、生物膜上的蛋白质有的具有运输作用,如转运蛋白,有的具有催化功能,如ATP水解酶,C正确; D、囊泡形成受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调控,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蛋白质功能多样性、细胞分化的实质等知识要点,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18.下列关于细胞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变形虫和草履虫的细胞膜基本组成成分不同 B. 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C. 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在细胞膜两侧对称分布,且细胞膜的流动性与ATP没有关系 D. 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细胞的细胞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3、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核膜、细胞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详解】A、变形虫和草履虫都是单细胞动物,二者细胞膜基本组成的主要成分都是磷脂和蛋白质,A错误; B、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B错误; C、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在细胞膜两侧不是对称分布,细胞膜的流动性与ATP也有一定的关系,例如胞吞胞吐,C错误; D、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细胞的细胞膜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相同,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生物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识记生物膜的组成,识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叙说。 19.下列关于细胞分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内的核酸发生改变 B. 人体造血干细胞能通过无丝分裂形成红细胞 C. 基因选择性表达在人体细胞分裂"衰老"凋亡中都会发生"而癌变过程中不会发生 D. 人体处于分裂期的细胞会大量利用碱基T和U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A、细胞分化的是指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细胞分化过程中DNA不发生改变,但mRNA种类发生改变,A正确; B、人体造血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红细胞,B错误; C、基因选择性表达在人体细胞分裂、衰老、凋亡、癌变的过程中都会发生,C错误; D、人体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会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因此会大量利用碱基T和U,而分裂期不再进行DNA的复制和转录,因此不会大量利用碱基T和U,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0.下列有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后,一定会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B.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C. 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不能完成 D. 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2、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可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 B、神经中枢也能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B错误; C、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能正常完成,C错误; D、感觉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能运用神经调节中兴奋产生的原因、反射的概念等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21.2019年7月,《自然》发表的一项新研究首次指出,微生物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之间有功能联系,有11种肠道细菌似乎会影响到ALS的严重程度。有关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组成成分只有蛋白质和核酸 B. 增殖过程中有核膜和核仁的消失和重现 C. 没有染色质(体),也不含蛋白质与核酸的复合物 D. 表面物质有可能出现在人体细胞表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大小 较小 较大 主要区别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有拟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细胞壁 有,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动物细胞无;真菌细胞有,主要成分为多糖 生物膜系统 无生物膜系统 有生物膜系统 细胞质 有核糖体,无其他细 胞器 有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器 DNA存在形式 拟核中:大型环状、裸露 质粒中:小型环状、裸露 细胞核中:和蛋白质形成染色体 细胞质中:在线粒体、叶绿体中裸露存在 增殖方式 二分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可遗传变异方式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详解】A、细菌具有细胞结构,其组成成分除了蛋白质、核酸外,还有糖类、脂质、水、无机盐等化合物,A错误; B、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和核仁,其通过二分裂方式增殖的过程中没有核膜和核仁的消失和重现,B错误; C、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质(体),但含蛋白质与核酸的复合物,如核糖体,C错误; D、表面物质有可能出现在人体细胞表面,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首先要求考生明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病毒无细胞结构,但遗传物质和细胞生物一样都是DNA B. 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只能注入核酸而不会注入蛋白质 C. 病毒的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D. 在含35S的培养基中培养 T2 噬菌体可以将其标记 【答案】C 【解析】 【分析】 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才能完成其生命活动。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参与下完成的。 【详解】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例如 HIV,A项错误; B、HIV在侵染宿主细胞时,不仅注入核酸,还注入逆转录酶(蛋白质),B项错误; C、病毒的蛋白质合成于宿主细胞的核糖体,C项正确; D、因为病毒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所以不能在培养基中培养,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核糖体,故其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宿主细胞的核糖体。 23.甲学生实验一:取自同一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2个成熟细胞,将它们分别浸没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液泡直径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实验一图 所示。乙学生实验二:采用实验二图1所示装置(初始液面如图1),用甲、乙、丙丁四种膜做材料,进行渗透实验,得到了倒置漏斗中的液面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实验二图2),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一乙溶液的浓度比甲溶液的大 B. 实验一 2分钟时,甲、乙溶液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高于初始值 C. 实验二用乙材料时,最终漏斗中液体浓度与烧杯中液体浓度相同 D. 实验二用丙材料时,蔗糖分子在曲线丙上升到出现拐点时才开始进行跨膜运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实验一,处于乙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逐渐减小,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乙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直径先减小,然后增加,说明细胞处于甲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然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该过程中细胞先失水,然后又吸水。 分析实验二甲曲线,由于最初长颈漏斗中只有蔗糖溶液,蔗糖无法透过半透膜,半透膜内侧的浓度高,因此水分子主要向长颈漏斗中渗透,液面上升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在2分钟之前,处于甲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液泡的直径减小的速度更快,因此甲溶液浓度大,A错误; B、2分钟时,处于甲、乙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的液泡体积减小,细胞液浓度与初始值相比增大,B正确; C、实验二用乙材料时,漏斗中的液体没有变化,说明膜材料是全透性的或不透性的,则全透性的材料,漏斗中液体浓度与烧杯中液体浓度相同,不透性的材料,漏斗内浓度高于烧杯,C错误; D、实验二用丙材料时,漏斗内液面先上升后下降,即先吸水后失水,说明蔗糖分子在曲线丙上升到出现拐点之前就开始进行跨膜运输,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渗透作用,解答此题关键是通过图形,辨析图形信息,分析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原因。 24.图示为与甲状腺激素(TH)的合成和分泌相关的结构,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下丘脑释放较多的GHRIH可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图中A、B、C三种结构分别代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C. 若人体产生的某种免疫球蛋白可与TSH竞争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这属于自身免疫病 D. TH的分泌除了受应激刺激、寒冷的分级调节控制外,还受到交感神经的直接支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C控制甲状腺激素(TH)的合成和分泌,故C为甲状腺;B分泌TSH即促甲状腺激素,故B为垂体;A接受来自应激刺激和寒冷刺激的信息,控制B,所以A为下丘脑;根据题图显示,应激刺激促进GHRIH的分泌,GHRIH会抑制垂体活动,而寒冷促进TRH的合成和分泌,TRH对垂体的活动起促进作用,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题图,过多的GHRIH会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 B. 图中A、B、C分别代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B正确; C. 人体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与TSH竞争甲状腺细胞膜上的受体,这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 D. 根据题图显示,TH的分泌除了受应激刺激、寒冷的分级调节控制外,还受到交感神经的直接支配,D正确。 25.小鼠颌下腺中存在一种表皮生长因子EGF,它是由52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其中含有 6个二硫键(形成一个二硫键会脱去2个H)。EGF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激发了细 胞内的信号传递过程,从而促进了细胞增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EGF的基因至少含有312个脱氧核苷酸 B. 在氨基酸形成EGF的过程中,相对分子量减少了930 C. EGF和高温处理后变性的EGF都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D. EGF能促进细胞增殖是因为EGF能进入细胞内发挥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肽链,一条或几条肽链盘区折叠形成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形成的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蛋白质中的肽键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因此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蛋白质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转录和翻译过程中DNA中的核苷酸数:mRNA中的核苷酸数: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6:3:1 【详解】A、该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目是52个,控制其合成的DNA中的核苷酸数目至少是52×6=312,A正确; B、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脱去的水分子数目是51,6个二硫键脱去12个H,因此相对分子量减少51×18+12=930,B正确; C、蛋白质变性是空间结构改变,肽键不变,因此可以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C正确; D、由题意知,EGF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增殖,并没有进入细胞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蛋白质检测的原理和方法、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蛋白质合成过程和功能等知识要点,并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26.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肝细胞中线粒体是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蛋白质合成 B. 性腺细胞膜上运输性激素的载体蛋白数量通常青春期时比幼年和老年时期多 C.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含有遗传物质的结构有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 D. 能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其内质网一般不发达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的“动力车间” 动植物细胞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详解】A、肝细胞只能通过有氧呼吸场所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产生的场所是线粒体,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肝细胞中线粒体是唯一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蛋白质合成,A正确; B、性激素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B错误;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叶绿体,C错误; D、固醇属于脂质,其合成场所是内质网,因此能合成固醇类激素的分泌细胞,其内质网一般发达,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和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7.离子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离子通道,另一种是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通道是由蛋白质复合物构成的,一种离子通道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且只有在对特定刺激发生反应时才瞬时开放,不消耗能量运输离子。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 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外流 B. 动物细胞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C. 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转运离子的方式分别属于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D. 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的结果是使该种离子在细胞内外的浓度趋于相等 【答案】D 【解析】 【分析】 1、通常情况下,钾离子主要在细胞膜内,钠离子主要在细胞膜外。静息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外流有关。 2、动物细胞一氧化碳中毒会导致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能力下降,从而影响了细胞呼吸导致细胞供能障碍,而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ATP水解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故此离子泵的转运离子的能力下降。 3、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离子泵搬运离子是主动运输方式 【详解】A、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钾离子通过离子通道外流,A正确 B、动物细胞一氧化碳中毒会导致细胞中ATP的生产障碍,从而使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下降,B正确; C、据题意可知:离子通道和离子泵转运离子的方式分别属于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C正确; D、借助离子泵搬运离子是主动运输方式,据分析可知其结果是使该种离子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增大,D错误。 故选D。 【点睛】不能正确提取有用信息是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加强学生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的训练是正确解答该类题目的关键! 28.如图所示为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其中①〜⑥表示各种膜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结构①和⑤之间可通过结构④实现膜化学成分的转化 B. 结构①、④和⑥都含有核酸,⑥的核酸种类有两种 C. 含有多种水解酶的结构③可参与消化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器 D. 结构⑥具有双层膜,其内膜上蛋白质的种类比外膜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内质网,②为细胞核,③为溶酶体,④为高尔基体,⑤为细胞膜,⑥为线粒体。 【详解】A、结构①内质网和⑤细胞膜之间可通过结构④高尔基体实现膜化学成分的转化,主要通过囊泡的形式融合,A正确; B、结构①为内质网,④为高尔基体,不含核酸,B错误; C、结构③为溶酶体,其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它们可参与消化衰老细胞器,C正确; D、结构⑥为线粒体,含有双层膜,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其内膜上蛋白质的种类比外膜多,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考查细胞器中各种器官的主要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对细胞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9.下列有关酶的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一般不选用过氧化氢酶 B.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不能选用斐林试剂检测结果 C. 比较H2O2在加人新鲜肝脏研磨液和加入蒸馏水时的分解速率,可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D. 用蔗糖、淀粉、淀粉酶作为实验材料验证酶的专一性时,不能选用碘液进行检测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不宜作为实验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2、由于酸性条件下淀粉易分解,因此淀粉不能作为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材料; 3、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应该选用斐林试剂鉴定实验结果,不能选用碘液。 【详解】A、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由于过氧化氢在高温下易分解,因此不宜选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进行实验,A正确; B、由于斐林试剂使用时需要水浴加热,因此该试剂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B正确; C、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以过氧化氢为底物,设置肝脏研磨液和Fe3+的对照实验,才可验证酶的高效性, C错误; D、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水解,不能检测蔗糖是否水解,因此不能利用淀粉酶、淀粉、蔗糖验证酶的专一性, 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探究酶的特性,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取材是否合适、实验选用的鉴定试剂是否合理、实验条件控制是否得当及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等,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30.下图为某高等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细胞进行的一系列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水平分析,②③过程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细胞质基质成分和功能改变的结果 B. ⑤⑥过程都要经过DNA的复制,但⑥过程只发生在特定的组织细胞中,而⑤过程可以发生在动物的所有细胞中 C. ④过程尽管不受基因调控,但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有着重要作用 D. ①过程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细胞能无限增殖,在不断增长的癌组织中,DNA量始终持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表示细胞癌变,②③表示细胞分化,④表示细胞凋亡,⑤表示有丝分裂,⑥表示减数分裂。 【详解】A、从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水平分析,②③表示细胞分化过程,是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细胞质基质成分和功能改变的结果,A正确; B、⑤表示有丝分裂,不是所有的动物细胞都能发生的,如胰岛B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B错误; C、④表示细胞凋亡过程,细胞凋亡由基因调控,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机体稳定状态的维持等有着重要作用,C错误; D、①表示细胞癌变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细胞能无限增殖,在不断增长的癌组织中,DNA量会先加倍后回归本物种DNA数目,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细胞的分裂、分化、凋亡和癌变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和意义,识记细胞癌变的特征,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个选项。 31.果蝇的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生物钟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节律(XA)对无节律(X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BbXa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BBXAXa类型的变异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B. 该细胞的核DNA数与体细胞中的相等 C.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姐妹染色单体发生过交叉互换 D. 该变异细胞中,由染色体数目变异导致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型为BbXa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BBXAXa类型的变异细胞,可能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已经完成,B、b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已经分离。由于雄果蝇中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只含有a基因,说明形成该细胞过程中,即减数分裂间期,无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由a变为A,造成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基因型为BBXAXa类型的变异细胞,应该是次级精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DNA含量和体细胞相同。也可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由题干所给基因型分析,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曾经发生了显性突变,减数第一次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了含有异常基因的BBXAXa的次级精母细胞,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A错误; B、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复制了一次,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了一次,故核DNA与体细胞中相等,B正确; C、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互换片段,且亲本中只有一个X染色体,所以XAXa不是交叉互换出现的,而是由于间期基因突变出现的,C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该细胞分裂过程中并未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属于正常分裂,该变异细胞由基因突变所致,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变异的发生,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 32.其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生物,其体内某精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三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均发生在次级精母细胞中 B. 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C. B(b)与D⑷间发生重组,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D. 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这会导致基因重组。 【详解】A、由图可知,基因b所在的片段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等位基因B和b的分离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中,而等位基因A、a和D、d的分离只发生在初级精母细胞中,A错误; B、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换导致了基因重组,B错误; C、基因B(b)与D(d)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之间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C错误; D、若不发生交叉互换,该细胞将产生AbD和aBd两种精子,但由于基因b所在的片段发生过交叉互换,因此该细胞能产生AbD、ABD、abd、aBd四种精子,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基因重组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规律;识记基因重组的类型,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33.抗生素P能有效抑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原因是其具有与tRNA结构中“结合氨基酸部位”类似的结构。在进行试管内翻译时,将足量抗生素P加到反应试管内,可能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A. 试管内翻译的最终产物为不完整蛋白质 B. 携带氨基酸的tRNA可与mRNA发生T-A、G-C、C-G、A-T的配对 C. mRNA无法与核糖体结合 D. 抗生素P会影响基因转录形成相应的mRNA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由于“抗生素P具有与tRNA结构中结合氨基酸部位类似的结构”,因此它将影响氨基酸与tRNA之间正常的结合,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翻译步骤。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抗生素P会与tRNA抢氨基酸,因此会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合成的蛋白质不完整,A正确; B、携带氨基酸的tRNA可与mRNA发生U-A、G-C、C-G、A-U的配对,B错误; C、抗生素P不会影响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C错误; D、抗生素P不会影响基因转录形成相应的mRNA,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以及翻译过程进行有关判断。 34.图表示山羊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c~d时间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 C. 图中a点和b点的山羊的种群数量一定相等 D. b~c时间段内,该山羊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由许多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是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够自由交配、繁殖的个体群,但又不是同种生物个体的简单相加。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的核心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种群密度。在自然界,种群是物种存在、物种进化和表达种内关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详解】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 B.据图分析可知,出生率/死亡率>1,表示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死亡率,表示种群数量减少,故c~d时间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B正确; C. 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C错误; D. b~c时间段内,该种群经历了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等于1和小于1三个时间段,即年龄组成经历了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D错误。 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 巢湖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C. 湖泊过度捕捞、森林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选项中的生物只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B错误; C、湖泊过度捕捞、森林严重砍伐后,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C正确; D、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具有稳定性的原因;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价值,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二、非选择题 36.研究者从生物组织中提取出两种酶:酶A和酶B,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将酶A分为两组,一组遇双缩脲试剂后呈现紫色反应;另一组用RNA酶处理后,不再具有催化活性。这表明酶A的化学组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酶B是一种蛋白质,研究者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测定不同pH对酶B的酶促反应速率(V)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曲线。当pH偏离6.8时,酶促反应速率都会下降,下降的原因可能有三种:①pH变化破坏了酶B的空间结构,导致酶不可逆失活;②pH变化影响了底物与酶B的结合状态,这种影响是可逆的;③前两种原因同时存在。现要探究当pH=5时酶促反应速率下降的原因,请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含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___ 【答案】 (1). 既含蛋白质又含RNA (2). 先将酶B在pH=5的条件下处理一段时间,升高pH至6.8,测定其酶促反应速率若测定速率= b,则为原因①;若测定速率= a,则为原因②;若b<测定速率查看更多
- 当前文档收益归属上传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