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30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卓越联盟2021届高三生物9月联考试题(Word版带解析)
新高考省份高三年级9月份检测试题 生 物 试 卷 一、选择题: 1. 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AFP)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个月AFP基本从血液中消失。但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再生时,AFP会升高,尤其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血液中AFP含量会持续性异常升高,所以当血液中该指标超过正常值时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认体内是否出现了癌细胞。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以推测当肝细胞分裂周期变长时,AFP合成量会增加 B. 指导合成AFP的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发生突变后才表达 C. 可以推测AFP能对细胞的分化起促进作用 D. 肝细胞中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会参与AFP的加工与运输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由题意“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会持续性异常升高”可知,当肝细胞癌变、分裂周期变短时,AFP合成会增加,A错误; B、正常情况下,甲胎蛋白(AFP)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周AFP从血液中消失,可见指导合成AFP的基因是人体正常基因,正常时也表达,B错误; C、由题干信息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再生时或肝细胞发生癌变时AFP的合成较多,但不能得出AFP能对细胞的分化起促进作用,C错误; D、甲胎蛋白(AFP)属于分泌蛋白,其加工与运输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2. 分散到水溶液中的磷脂分子会自发组装成充满液体的球状小泡,称为脂质体。研究人员在脂质体外包裹上聚乙二醇保护层,并镶嵌上相应的抗体,制造出一种能定向运送药物的“隐形脂质体”(如图)。目前这种“隐形脂质体”已在癌症治疗中得到应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 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 B. 由于脂质体表面不具备可供白细胞识别的糖蛋白,故能避免被白细胞识别和清除 C. 脂质体膜上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从而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 D. 图中脂质体所运载的药物B为水溶性药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作为基本支架。 2、细胞膜的功能: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c、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3、分析题图:药物A位于脂质体内部,接近磷脂分子的头部,为水溶性药物,药物B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接近磷脂分子的尾部,为脂溶性药物。 【详解】A、脂质体的“膜”结构与细胞膜均以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作为基本支架,A正确; B、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有关,“隐形脂质体”在运送药物的过程中,能避免被白细胞识别和清除,原因可能是脂质体表面不具备可供白细胞识别的糖蛋白,B正确; C、脂质体膜上镶嵌的抗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细胞,从而将药物定向运送到癌细胞,从而杀死癌细胞,C正确; D、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尾具有疏水性,脂质体既可以用于运载脂溶性药物,也可以用于运载水溶性药物。图中药物A位于脂质体内部,接近磷脂分子的头部,为水溶性药物,药物B位于磷脂双分子层中,接近磷脂分子的尾部,为脂溶性药物,D错误。 故选D。 3. 下图是与洋葱有关实验的部分步骤。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实验①-④不需要另设对照组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B. 步骤②中吸水纸的作用是吸去多余的蔗糖溶液 C. 步骤⑤的操作中漂洗可以洗去多余的染色剂 D. ⑥中细胞B有4个染色体组,A的前一时期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上面一行表示质壁分离和复原,③表示观察质壁分离,④表示观察质壁分离的复原。 2、下面一行表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其中⑤表示临时装片的制作(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详解】A、实验①-④可形成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另设对照组,A正确; B、步骤②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并重复几次,作用是使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B错误; C、漂洗过程是为了洗去多余的解离液,便于染色,C错误; D、⑥为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D错误。 故选A。 4. 在野生型酵母菌线粒体内有氧呼吸相关酶作用下,显色剂TTC与NADH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TTC不能使其呈红色。但能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TTC可用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 B. 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不产生NADH C. 野生型酵母菌有氧呼吸时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 D. 氧气充足条件下,消耗等量的葡萄糖,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ATP比野生型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由题意知,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气存在条件下,显色剂TTC与[H]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不能与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反应呈现红色。 2、酵母菌有氧呼吸的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 【详解】A、根据题意,显色剂TTC与[H]结合使酵母菌呈红色,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TTC不能使其呈红色,所以TTC可用来鉴别野生型和呼吸缺陷型酵母菌,A正确; B、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由于缺乏有氧呼吸相关酶,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可以进行无氧呼吸产生[H],B错误; C、野生型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丙酮酸在线粒体基质中分解,C正确; D、氧气充足条件下,消耗等量的葡萄糖,呼吸缺陷型酵母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ATP较少,野生型酵母菌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产生较多ATP,故呼吸缺陷型酵母菌呼吸产生的ATP比野生型少,D正确。 故选B。 5. 在有丝分裂中期,若出现单附着染色体(染色体的着丝粒只与一侧的纺锤丝相连,如下图所示),细胞将延缓后期的起始,直至该染色体与另一极的纺锤丝相连,并正确排列在赤道板上。此过程受位于前期和错误排列的中期染色体上的 MAD2 蛋白的监控,正确排列的中期染色体上没有 MAD2 蛋白。用玻璃微针勾住单附着染色体,模拟施加来自对极的正常拉力时,细胞会进入分裂后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能否进入到后期与来自两极纺锤丝的均衡拉力有关 B. 当所有染色体上的 MAD2 蛋白都消失后细胞才能进入分裂后期 C. MAD2 蛋白功能异常,细胞将在染色体错误排列时停止在分裂中期 D. 癌细胞的染色体排布异常时仍然能继续分裂可能与监控缺失有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均匀分布在赤道面上,是适合观察细胞染色体组数量和形态的时期。由题意可知,MAD2蛋白监控单附着染色体的存在,正确排列的细胞中期的染色体上无MAD2蛋白。 【详解】A、由题意可知,出现单附着染色体时,细胞后期将延后,而用微针勾出单附着染色体施加压力,细胞分裂能正常进行,故细胞分裂能否进入后期与来自两极纺锤丝的拉力有关,A正确; B、由题意可知,MAD2蛋白监控单附着染色体的存在,正确排列的细胞中期的染色体上无MAD2蛋白,故当所有染色体上的MAD2蛋白都消失后才能进入分裂后期,B正确; C、MAD2蛋白监控细胞中染色体的错误排列,若该蛋白功能异常,则染色体错误排列时分裂无法在中期停止,C错误; D、癌细胞的染色体排布异常时仍能继续分裂,可能与MAD2蛋白的监控功能缺失有关,D正确; 故选C。 6. 科学家发现如果RNA聚合酶运行过快会导致与DNA聚合酶相“撞车”而使DNA折断,引发细胞癌变。研究发现,一种特殊酶类RECQL5可以吸附到RNA聚合酶上减缓其运行速度,扮演“刹车”的角色,从而抑制癌症发生。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均可以与DNA链结合分别催化不同过程 B. “撞车”引发的DNA折断可能损伤DNA链上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基因 C. RECQL5可以与RNA聚合酶结合进而减慢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速率 D. RECQL5导致RNA聚合酶与mRNA结合受阻使基因不能正常表达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过程中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参与,转录过程中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 【详解】A、DNA聚合酶可以与DNA结合催化DNA复制过程,RNA聚合酶可以与DNA结合催化转录过程,A正确; B、“撞车”引发的DNA折断可能损伤DNA链上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基因,导致分裂失控出现无限增殖,B正确; C、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RNA聚合酶可以催化转录过程,RECQL5可以与RNA聚合酶结合,故可以减慢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速率,C正确; D、RNA聚合酶与DNA结合,不与mRNA结合,D错误。 故选D。 7.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是一种抑癌基因,杂合子(Rr)仍具有抑癌功能。杂合子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旦体细胞的杂合性丢失,形成纯合子(rr)或半合子(r),就会失去抑癌的功能而导致恶性转化。下图为视网膜母细胞增殖过程中杂合性丢失的可能机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1是由减数分裂导致含R的染色体移到另一个细胞中所形成的半合子(r) B. 2可能是由分裂时染色体分离不正常而导致纯合子(rr)的产生 C. 1、2、3、4的变异都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出来 D. 1、2、3、4变异有的对身体有利,有的对身体不利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A、视网膜母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1是有丝分裂导致含R的染色体移到另一个细胞中所形成的半合子(r),A错误; B、2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不正常而导致的,B正确; C、4属于基因突变,显微镜下观察不到,1、3的变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出来,C错误; D、 据题干可知,图中无论哪种变异都会形成纯合子(rr)或半合子(r),对身体都是有害的,D错误。 故选B。 8.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的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可以是抗体、淋巴因子,不能是溶菌酶 B. 图乙中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 C. 图丙中Ach受体(乙酰胆碱受体)通道允许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 D. 有毒物质抑制胆碱酯酶活性,会使得突触神经元不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形: 图甲中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物质来自于血液和神经细胞,所以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活性物质有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 图乙中效应T细胞的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特异性结合; 图丙为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 【详解】A、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它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淋 巴因子、抗体、溶菌酶,A错误; B、根据图乙分析可知,效应T细胞的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特异性结合,是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B正确; C、当前膜释放的乙酰胆碱作用于后膜受体时,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引起突触后膜兴奋,C错误; D、有毒物质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神经递质不会分解,将使得突触后膜持续产生动作电位而持续兴奋,D错误。 故选B。 9. 植物的生命活动受植物激素的调节,下图为某植物感知外界光照、温度等变化,通过调节激素的合成促进植物冬天休眠、夏天生长过程示意图。分析最合理的是( ) A. 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 B. 10℃有利于过程②④,30℃有利于过程⑤⑥ C. 植物激素通过调控细胞分裂、伸长、分化等方式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不能调控死亡 D. 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之间表现为协同有利于调控生长发育,赤霉素与脱落酸表现为拮抗,不利于调控生长发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②合成赤霉素,①③④合成细胞分裂素,①③⑤⑥途经合成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详解】A、长日照(夏季)能促进过程②③④ ,生成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生长;短日照(冬季)能促进过程⑤⑥,生成脱落酸,促进休眠,A正确; B、10℃有利于①③⑤⑥过程,合成脱落酸促进休眠。30℃有利于①②③④过程,合成细胞分裂素,促进生长,B错误; C、一般来说,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通过调控细胞分裂、细胞伸长、细胞分化和细胞死亡等方式实现的,C错误; D、在植物激素调节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都能促进生长,表现为协同作用,而赤霉素促进生长,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抑制生长,促进果实和叶子的脱落,它们之间则表现为拮抗作用,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依靠各种激素是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D错误。 故选A。 10.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调节实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科学家发现切除胰腺的狗会患上与人的糖尿病类似的疾病,据此可以提出胰腺能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的假说 B. 研磨胰腺后提取物注射给糖尿病患者不能明显降血糖 C. 公鸡被摘除睾丸后,其雄性性征明显消失,再服用睾酮会逐步恢复公鸡的性征 D. 给狗结扎输卵管,会使其失去雌性性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胰岛B细胞可以分泌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 2、睾丸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激发并维持动物的第二性征。 【详解】A、切除胰腺后狗会患上类似糖尿病的疾病,证明抗胰岛素的物质减少,故可提出胰腺能分泌某种抗糖尿病的物质的假说,A正确; B、将胰脏研磨捣碎,这时胰腺细胞和胰岛细胞同时破碎,它们分泌的物质混合在一起,胰岛素遇到蛋白酶后被分解破坏,故研磨胰腺后的提取物注射给糖尿病患者不能明显降血糖,B正确; C、公鸡被摘除睾丸后,缺少雄性激素,不能维持公鸡第二性征。其雄性性征明显消失,再服用睾酮会逐步恢复公鸡的性征,C正确; D、第二性征是由生殖器官分泌的性激素维持的,结扎输卵管,只是防止精子卵子结合受精,对第二性征没有影响,D错误。 故选D。 11. 第4次大熊猫调査结果显示:全国野生大熊猫1864只,圈养375只,栖息地258-349万公顷,栖息地保护区67个,大熊猫在国内得到很好的保护。若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至栖息地保护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B. 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因大熊猫的放归而受到影响 C. 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 D. 放归大熊猫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可能增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A、大熊猫本来就属于栖息地具有的物种,所以放归圈养的大熊猫不会使栖息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A项错误; B、大熊猫的放归会导致栖息地内被大熊猫捕食的生物、天敌生物等的数量、分布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栖息地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B项正确; C、将圈养的大熊猫放归栖息地是通过增加迁入率来提高其种群密度的,C项正确; D、放归的大熊猫中可能具有与栖息地大熊猫不同的基因和基因型,所以放归大熊猫后,栖息地的大熊猫种群基因库和基因频率都可能增大,D项正确。 故选A。 12. 存活曲线是指以生物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为纵坐标所画出的A、B、C三种类型曲线。分析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存活曲线反映了种群个体在各年龄级的存活状况 B. 不同的生存曲线是生物在长期适应中形成的固有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C型的生物,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例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D. 从昆虫到哺乳类这一进化过程中,产子数量逐渐减少,存活曲线经历了A型→B型→C型的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型表示大部分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寿命,如人类和一些大型哺乳动物;B型表示各年龄期存活率基本相似,如水螅;C型,表示幼体死亡率高,如大多数鱼类。 【详解】A、存活曲线是指以生物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率为纵坐标所画出的,故可以反映种群个体在各年龄级的存活状况,A正确; B、不同的生存曲线是生物在长期适应中形成的固有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物种进化上各有其独特的作用,B正确; C、C型为曲线凹形,该类型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C正确; D、从昆虫到哺乳类这一进化过程中,产子数量逐渐减少,促使存活曲线由经历了C型→B型→A型的进化,D错误。 故选D。 13. 2017年11月,中国科学家首创的猴无性繁殖程序如图,并培育出“中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过程证明了动物体细胞离体后也具有全能性 B. 卵子去核可以用蛋白酶合成抑制剂实现 C. 胚胎移植前需要对受体进行免疫抑制处理 D. 克隆后“中中”的染色体全部来源于成纤维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细胞核移植过程: (以克隆高产奶牛为例) 注意: ①细胞核移植技术中注入去核卵母细胞中的不是供体细胞核,而是整个细胞,伴随着两细胞融合,体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②受体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次级卵母细胞,此时在透明带内包含着第一极体,在去核的同时连同第一极体一并去掉。 ③该技术形成重组细胞发育成一个新个体,体现了细胞核的全能性而非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④用卵母细胞做受体细胞原因:a.卵母细胞体积大,便于操作;b.含有促使细胞核表达全能性的物质;c.营养物质丰富; ⑤克隆属于无性繁殖,产生新个体的性别、绝大多数性状与供核亲本一致。 【详解】A、该过程证明了动物体细胞核离体后也具有全能性,A错误; B、重组细胞可以用蛋白酶合成抑制剂实现细胞分裂和发育,B错误; C、胚胎移植前不需要对受体进行免疫抑制处理,C错误; D、克隆后“中中”的染色体全部来源于成纤维细胞,D正确。 故选D。 14. 利用人胰岛B细胞构建cDNA文库,然后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从中筛选目的基因,筛选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DNA文库的构建需要用到逆转录酶 B. cDNA文库的基因数目比基因组文库的基因数目少 C. 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 D. 从该文库中可筛选到胰高血糖素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文库包括基因组文库和部分基因文库。其中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所有的基因,而部分基因文库只包含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如cDNA文库。 2、以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酶催化,在体外反转录成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接后转化受体菌,则每个细菌含有一段cDNA,并能繁殖扩增,这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NA克隆集合称为该组织细胞的cDNA文库。 【详解】A、cDNA是以mRNA为模板,经逆转录酶催化形成的,故cDNA文库的构建需要 用到逆转录酶,A正确; B、由于cDNA文库中只含有叶细胞已转录(或已表达)的基因,而基因组文库中含有该植物的全部基因,故两个文库相比,cDNA文库中含有的基因数目比基因组文库中的少,B正确; C、核酸分子杂交的原理是碱基互补配对,C正确; D、胰岛B细胞内的胰高血糖素基因不表达,所以从胰岛B细胞内提取不到胰高血糖素基因的mRNA,无法逆转录形成胰高血糖素基因的cDNA,故不能从利用人胰岛B细胞构建的cDNA文库中筛选到胰高血糖素基因,D错误。 故选D。 15. 为使玉米获得抗除草剂性状, 需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报告基因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转化过程中,愈伤组织表面常残留农杆菌,导致未转化的愈伤组织也可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筛选1需要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成功导入表达载体的农杆菌 B. 筛选2需要用无色物质K处理愈伤组织并筛选出呈现蓝色的组织 C. 为使除草剂抗性基因G在农杆菌中高效表达,需要把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到表达载体的复制原点和启动子之间 D. 为从个体水平上检测图中玉米植株A是否具有抗除草剂性状,可采用的方法是用相应除草剂喷洒待测玉米植株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 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分析图解可知,该基因工程的标记基因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筛选1需要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筛选出成功导入表达载体的农杆菌,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报告基因的产物能催化无色物质K呈现蓝色,因此筛选2需要用无色物质K处理愈伤组织并筛选出呈现蓝色的组织,B正确; C、为使除草剂抗性基因G在农杆菌中高效表达,需要把目的基因片段插入到表达载体的启动子、终止子之间,C错误; D、为从个体水平上检测图中玉米植株A是否具有抗除草剂性状,可采用的方法是用相应除草剂喷洒待测玉米植株,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 16. 磷酸转运器是叶绿体膜上的重要结构(见图)。在有光条件下,磷酸转运器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不断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至叶绿体基质(Pi和磷酸丙糖通过磷酸转运器的运输严格按照1∶1的反向交换方式进行)。据图分析,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磷酸丙糖既可以用于合成蔗糖也可以用于合成淀粉 B. 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则经此转运器转运进叶绿体的磷酸会减少 C. 若合成磷酸丙糖速率超过Pi转运进叶绿体的速率,则不利于淀粉的合成 D. 若磷酸丙糖运出过少,可能会抑制卡尔文循环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磷酸丙糖和淀粉都是碳反应的产物,产物的量积累过多会抑制碳反应的进行;磷酸转运器将卡尔文循环产生的磷酸丙糖不断运至细胞质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至叶绿体基质,所以磷酸运转器的活性受抑制,会导致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积累同时运至叶绿体基质的Pi减少也会抑制碳反应的进行。 【详解】A、由图可知,蔗糖和淀粉都是碳反应的产物,磷酸丙糖既可以用于合成蔗糖也可以用于合成淀粉,A正确; B、磷酸运转器的活性受抑制,会导致磷酸丙糖在叶绿体内积累同时运至叶绿体基质的Pi减少也会抑制碳反应的进行,B正确; C、合成磷酸丙糖的速率超过Pi转运进叶绿体的速率,有利于淀粉的合成,C错误; D、磷酸丙糖运出过少,其会积累在叶绿体基质中,可能会抑制卡尔文循环,D正确。 故选ABD。 17. 如图一所示,甲、乙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病(称作甲病、乙病)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分别用A/a、B/b表示),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均可单独致病,Ⅱ-2和Ⅱ-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据图分析(不考虑突变和基因重组)正确的是( ) A. 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B. 若Ⅰ-1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则甲病的致病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 C. 若甲、乙两种致病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则Ⅲ-1相应染色体上的基因为图二中②所示 D. 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为预防甲、乙两种遗传病的发生,需要做产前诊断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分析系谱图:图中Ⅰ-1号Ⅰ-2表现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Ⅱ-2,说明甲病为隐性遗传病,既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图中Ⅰ-3号Ⅰ-4表现正常,生了一个患病的儿子Ⅱ-6和患病女儿Ⅱ-3,说明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假设甲病的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Ⅰ-1和Ⅰ-2均为Aa;所以若Ⅰ-1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则甲病的致病基因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若甲、乙两种致病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Ⅱ-2和Ⅱ-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所以Ⅱ-2基因型为aaBB,Ⅱ-3基因型为AAbb,则Ⅲ-1相应染色体上的基因为图二中②所示,C正确; 由于Ⅱ-2和Ⅱ-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应该均为正常,不需要做产前诊断,D错误。 故选ABC。 18. 人体甲状腺分泌和调节示意图如下,其中TR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表示促甲状腺激素,“+”表示促进作用,“一”表示抑制作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 ) A. 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冷觉感受器,将信号传递到下丘脑 B. 下丘脑通过释放TRH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T3和T4 C. 甲状腺分泌的T4直接作用于垂体而抑制TSH D. 长期缺碘会影响T3、T4、TSH和TRH的分泌 【答案】AD 【解析】 【分析】 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详解】A、由图示可知,寒冷信号能直接刺激冷觉感受器,将信号传递到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更多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A正确; B、下丘脑通过释放TRH作用于垂体,间接调控甲状腺分泌T3和T4,B错误; C、由图示可知,甲状腺分泌的T4经过脱碘作用转化为T3后才能作用于垂体,抑制TSH的释放,C错误; D、T3和T4均含碘,长期缺碘不利于二者的合成,体内T3和T4的含量减少会促进TSH和TRH的合成,D正确。 故选AD。 19. 下列与光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可以作为一种信号,不影响种子萌发,但影响植株生长、开花、衰老 B. 植物的向光性是植物对光刺激的反应 C. 利用光照可以驱赶某些动物或诱捕某些动物 D. 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直接关系,动物的分层与光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自然界中,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衰老,等等,都会受到光的调控。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实际上也是植物物对光刺激的反应。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详解】A、由分析可知,A错误; B、由分析知,B正确; C、利用动物的向光性,可以诱捕蚊虫,或者有的动物的怕光性,驱赶某些动物,C正确; D、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不同动物要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要求不同,所以动物会随着植物的分层而分层,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与光没有直接关系,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察了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节,及群落的空间结构,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20.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女性怀孕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制备抗HCG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早孕的诊断。下图是抗HCG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注射HCG目的是使免疫动物产生抗体,①过程常用的方法和植物体细胞杂交完全相同 B. ②过程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都能产生抗HCG抗体 C. ③过程以抗HCG单克隆抗体为抗原进行检测 D. ④过程需要添加抗生素等物质,以防止病毒污染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给动物注射抗原HCG,产生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加促融剂,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用HAT培养基进行筛选,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再进行大规模培养。 【详解】A、注射HCG目的是使动物产生已免疫的B淋巴细胞,①过程常用灭活的病毒或PEG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植物体细胞杂交不能使用灭活病毒,A错误; B、②过程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抗HCG抗体,需要进行抗体检测,B错误; C、③过程进行抗体检测,即以抗HCG单克隆抗体为抗原进行检测,C正确; D、④过程表示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添加抗生素等物质,以防止杂菌污染,D错误。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 21. 景天科植物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其部分代谢途径如图1;将小麦绿色叶片放在温度适宜的密闭容器内,测量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容器内氧气量的变化,结果如图2据图回答问题: (1)植物气孔开闭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推测该植物生活环境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从进化角度看,这种特点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植物甲参与卡尔文循环的CO2直接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3)图中A、B两个过程中,______是在晚上进行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曲线a点以后的短时间内,叶片细胞内C3的量将________。在5~15min内,该容器内氧气量增加的速率逐渐减小,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 (5)如果叶片的呼吸速率始终不变,则在5~15min内,小麦叶片光合作用的平均速率(用氧气产生量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mol/min。 【答案】 (1). 炎热干旱 (2). 自然选择 (3). 苹果酸经脱羧作用 和 呼吸作用 (4). A过程 (5). 白天温度过高,植物气孔关闭,只有晚上才开放;夜间CO2与PEP结合转化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苹果酸转化为CO2,参与卡尔文循环 (6). 减少 (7). 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 (8). 6×10-8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图中A在晚上进行,B在白天进行,卡尔文循环二氧化碳来自苹果酸脱氢和线粒体;图2,a点之前没有光照,进行呼吸作用,a点之后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晚上气孔开放,吸收二氧化碳储存起来,白天气孔关闭,原 因可能是天气炎热减少水分散失,所以推测植物生活的环境炎热干旱。炎热的天气使能适应环境的植物生存下来,所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由图中看出卡尔文循环的二氧化碳一方面来自苹果酸经脱氢作用,一方面来自线粒体,细胞呼吸作用产生。 (3)由题干信息可知,白天温度过高,植物气孔关闭,只有晚上才开放;夜间CO2与PEP结合转化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白天苹果酸转化为CO2,参与卡尔文循环,所以晚上进行的是A过程。 (4)a点之后植物受到光照,光反应增强,[H]和ATP生成量增多,因此短时间内C3还原变快,含量减少。5~ 15min内,光照条件下,小麦叶片光合作用使密闭容器内的CO2浓度逐渐减少,氧气增加,且光合作用速率逐渐下降,氧气增加速率减小。 (5)由0 ~ 5min氧气下降速率可知小麦叶片呼吸作用速率为(1÷5) ×10-7 = 2×10-8mol/min,由5~ 15min氧气增量可求得,净光合速率为(4÷10) ×10-7 = 4× 10-8mol/min,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为6× 10-8 mol/min。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题干的理解及识图能力,同时需要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正确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 22. 菠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其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生态习性上有耐寒和不耐寒两种类型(基因用A、a表示),叶片的形状有圆叶和尖叶两种类型(基因用B、b表示)。让不耐寒圆叶雌雄各一株杂交,所得子代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1(单位:株)。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不耐寒圆叶 不耐寒尖叶 耐寒圆叶 耐寒尖叶 雌株 121 0 39 0 雄株 62 58 19 20 (1)进行菠菜的杂交实验,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填相关字母)。 A.去雄,套袋 B.不去雄,套袋 C.去雄,不套袋 D.不去雄,不套袋 (2)控制耐寒和不耐寒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且______________为显性。控制圆叶和尖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______(填“常”或“X”)染色体上,且______________为显性。 (3)不耐寒圆叶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让F1中的不耐寒圆叶植株与不耐寒尖叶植株杂交,F2雌性个体中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 (4)研究发现,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R、r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含Xr的花粉有50%会死亡。现选用杂合的抗病雌株和不抗病雄株进行杂交得到F1,F1个体间随机传粉获得F2,F2中抗病植株的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 【答案】 (1). B (2). 常 (3). 不耐寒 (4). X (5). 圆叶 (6). AaXBXb 、 AaXBY (7). 5/36 (8). 13/28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不耐寒圆叶雌雄各一株杂交,所得子代F1表现型及比例如表,F1无论雌雄不耐寒:耐寒≈3:1,可见控制耐寒和不耐寒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不耐寒为显性;F1雌的全圆叶,雄的圆叶:尖叶=1:1,可见控制圆叶和尖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又因为菠菜个体大都为圆叶,偶尔出现几只尖叶个体,故圆叶显性。 【详解】(1)由题意可知,菠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所以不需要去雄,套袋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故选B。 (2)由表格中结果可知,雌性个体中,不耐寒:耐寒=3:1,只有圆叶。雄性个体中,不耐寒:耐寒=3:1,圆叶:尖叶=1:1。所以控制耐寒和不耐寒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不耐寒为显性。圆叶和尖叶与性别有关,所以控制圆叶和尖叶这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圆叶为显性。 (3)由表格中结果可知,不耐寒圆叶雌雄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和AaXBY. F1中的不耐寒圆叶植株与不耐寒尖叶植株杂交,两对基因控制的两对性状分开计算,F1中不耐寒雌雄基因型均为AA:Aa=1:2,可看作是自由交配,可得 A、a 基因频率分别为:2/3、1/3,即F2代雌性个体中不耐寒和耐寒纯合子所占概率为1/3×1/3+2/3×2/3=5/9,F1中圆叶基因型为XBXB、XBXb、XBY,尖叶个体基因型只能为XbY,雌雄交配即 XBXB×XbY、XBXb×XbY,F2代雌性个体中纯合子为1/4×5/9=5/36。 (4)杂合的抗病雌株基因型为XRXr不抗病雄株基因型 XrY,由于含Xr的花粉有50%会死亡,F1基因型及比例为XRXr:XrXr:XRY:XrY=1:1:2:2,F1个体间随机传粉,F1中,雌性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XR:Xr=1:3,雄性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 XR:Xr:Y=2:1: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即可得,F2中抗病植株的比例为1/4×1+3/4×2/7=13/28。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及配子致死情况的综合应用,意在考 查考生对表格数据的分析与理解,难度稍大。 23. 下图是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简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人体运动导致大量出汗时,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刺激了图一中 ___________的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___________________ ,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当足量饮水1 h后,通过图一中a所示的_________调节机制,尿量逐渐恢复正常。该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互协调的结果。 (2)图二是免疫调节的部分过程。图中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__________;肺结核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传染病,结核杆菌属细胞内寄生菌,当它初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人体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过程是_______(填图中数字)。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侵入人体后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系统的功能瓦解。请写出艾滋病患者体内缺少抗体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升高 (2). 下丘脑 (3). 抗利尿激素 (4). 负反馈(反馈) (5).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或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6). 吞噬细胞 (7). ②⑥ (8). 由于T淋巴细胞被破坏,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不能有效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所以抗体大量减少 【解析】 【详解】(1)夏天气温高,人体大量出汗,导致人体内水分减少,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这时位于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感知,会促进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尿液。另一方面通过主动饮水,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由图可知信息反馈到下丘脑属于体内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整个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所以是神经调 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2)此图中通过①过程将抗原消灭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第二道防线,通过②⑥(首次入侵)或②④⑥(再次入侵)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途径,甲是效应T细胞;通过③⑦(首次入侵)或③⑤⑦(再次入侵)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乙是浆细胞,因此可见吞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能参与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针对侵入胞内的抗原,结核杆菌属细胞内寄生菌,当其首次侵入人体细胞后,主要是②⑥(首次入侵)。艾滋病病毒破坏T细胞后,绝大多数的抗原是通过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加强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这条体液免疫途径丧失,因此只保留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其分化为浆细胞的,而抗体只有浆细胞才能产生,因此体内抗体较少。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4. 某弃置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鼬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此地形成的群落是________演替的结果。 (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则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偏小/偏大)。 (3)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________,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________,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________的形式散失。 (5)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田鼠会吃掉部分农作物而使农民收获减少,如果用烈性农药大量杀死田鼠以保护农作物,这样会降低_____________从而导致生态失衡。 【答案】 (1). 次生 (2). 60 (3). 偏大 (4). 逐级递减 (5). 3% (6). 生长发育和繁殖 (7). 热能 (8). 生物的种间关系 (9). 生物多样性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表中数据表示生态学家对食物链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的结果,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2.45×1011J/(hm2•a);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其中同化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其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另一部分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详解】(1)弃耕地上原有土壤条件、植物种子和其他繁殖体保留,因此该演替为次生演替。 (2)根据标志重捕法,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2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该种群密度是30×20÷10÷1=60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第二次捕获的田鼠被标记的数量减少,所以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应偏大。 (3)因为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所以能量沿“植物→田鼠→鼬”的流动是单向的,而且是逐级递减的,因为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离开生态系统;根据表格计算能量从田鼠到鼬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25×107÷7.50×108=3%。 (4)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5%~8%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大多数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如果用烈性农药大量杀死田鼠以保护农作物,田鼠大量死亡,这样会降低生物多样性从而导致生态失衡。 【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群落的演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的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类型;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掌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能计算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25. 根据所学,回答与分子克隆、动物克隆和植物克隆有关的问题: (1)PCR技术用于体外复制DNA片段,属于分子克隆技术,它利用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图中方框内表示引物与模板结合并且用箭头表示子链延伸方向,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回答)。 (2)目前动物克隆所用的技术是____________,就是通过显微操作将供体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____________中,使后者不经过受精即可被激活、分裂并发育成新个体。 (3)克隆哺乳动物的获得过程除了细胞核移植技术之外,还能用到哪些主要技术?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带侧芽的茎段可以获得丛状苗,利用茎段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也可获得丛状苗,前者总培养时间__________,是大多数植物快速繁殖的常用方法。后者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发芽培养基相比,配制丛状苗生根培养基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___________,促进丛状苗基部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分化、发育形成根。 【答案】 (1). C (2). 细胞核移植 (3). (次级)卵母细胞 (4). 动物细胞培养(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 (5). 短 (6). 不仅可以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还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 (7). 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 【解析】 【分析】 PCR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可以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它是利用DNA双链复制的原理,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断地加以复制,使其呈指数方式增加。 通过动物体细胞克隆的动物,实际是通过核移植来实现的,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其原理是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 植物克隆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的植株。 【详解】(1)PCR技术利用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引物与模板链结合后,耐高温的DNA 聚合酶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子DNA链,即DNA子链的延伸方向是从5´→3´,结合图示可知,正确的是C。 (2)目前动物克隆所用的技术是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就是通过显微操作将供体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次级)卵母细胞中,使后者不经过受精即可被激活、分裂并发育成新个体。 (3)克隆哺乳动物的获得过程除了细胞核移植技术之外,还能用到动物细胞培养(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技术。 (4)利用带侧芽的茎段可以获得丛状苗,利用茎段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也可获得丛状苗,前者总培养时间短,因为不需要经历脱分化的过程,是大多数植物快速繁殖的常用方法。后者的优点是不仅可以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还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 (5)植物器官的分化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激素配比,配制丛状苗生根培养基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促进丛状苗基部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分化、发育形成根。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PCR技术、动物克隆、植物克隆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PCR技术、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的掌握,明确相关知识中的细节,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作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