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银川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高二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用花药离体培育出的小麦幼苗是 A. 三倍体、21条染色体 B. 单倍体、21条染色体 C. 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 D. 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由配子不经过受精形成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则六倍体小麦的配子形成的子代虽然含有3染色体组,但仍然是单倍体。  2、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说明每个染色体组中含7条染色体。‎ ‎【详解】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由配子发育的而来,所以是单倍体;配子中有小麦一半的染色体, 所以是21染色体条;配子中有小麦一半的染色体组,所以是3个染色体组(单倍体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所以和单倍体不矛盾),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 B. 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 C. HIV可引起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D. 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以“病毒”为情境,考查了几种常见的DNA病毒和RNA病毒及其宿主等相关内容,选项命题角度新颖,试题较易。‎ ‎【详解】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A正确;T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可见,T2噬菌体可感染大肠杆菌导致其裂解,B错误;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机理是HIV病毒主要侵染T 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正确;阻断病毒的传播,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正确。‎ ‎【点睛】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如T2噬菌体)和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HIV等)。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导致人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3. 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A. 在RNA聚合酶作用下DNA双螺旋解开 B. DNA-RNA杂交区域中A应与T配对 C. mRNA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 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由图可知,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DNA双链解开,并以其中一条链作模板合成RNA,故A 对。在图中的DNA—RNA杂交区域中,碱基配对是A—U,B错。图中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2个核糖体,可得到两条肽链,C错。由于图中表示的基因表达过程中,是边转录边翻译,所以该基因应该是原核细胞中的基因,D错。‎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4. 若“M→N”表示由条件M必会推得结论N,则这种关系可表示为( )‎ A. M表示遵循基因分离定律,N表示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M表示双链DNA,N表示A+G:T+C等于1‎ C. M表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患病,N表示女儿一定患病 D. M表示伴X隐性遗传母亲患病,N表示儿子不一定患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遵循分离定律,但是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双链DNA分子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有“有中生无”的特点;伴X隐性遗传病具有“无中生有、母病子病、父康女康”的特点。‎ ‎【详解】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对等位基因,它们都遵循基因分离规律,但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错误;双链DNA分子中,由于A与T配对,G与C配对,因此A+G=T+C,因此(A+G):(T+C)=1,B正确;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若父母都是杂合子Aa,则可能生出正常的女儿aa,C错误;伴X隐性遗传病中,母亲有病,则其儿子一定有病,D错误。‎ ‎5.在核仁中通过转录形成,与核糖核蛋白组装成核糖体前体,再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中进一步成熟,成为翻译场所。翻译时rRNA催化肽键连接。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rRNA的合成需要DNA做模板 B. r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与核仁有关 C. rRNA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 D. 翻译时,rRNA的碱基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从题干中获取信息进行解答问题的能力。核糖RNA形成、功能在题干都有明确的表达,依此分析解答即可。‎ ‎【详解】核糖体RNA( rRNA)在核仁中以DNA为模板通过转录形成形成核糖体,A项、B项正确。翻译时rRNA可降低氨基酸间脱水缩合所需的活化能,催化肽键的连接,C正确。‎ 翻译时,mRNA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互补配对,D项错误。‎ ‎【点睛】试题解答的依据或者试题答案无非是来自于教材或题干信息,所以要回扣教材或题干,这是解题的思路。‎ ‎6.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①和②都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B. ②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C. 两种变异都没有新的基因产生 D. ②中的染色体不属于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交叉互换与易位,要求考生理解染色体交叉互换与易位的概念,明确两者间的差异,知道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原因。‎ 分析图形可知,图中①是发生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②是发生在一对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易位,因此图①属于基因重组,图②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错误,B、D正确;图中的两种变异都没有新的基因产生,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C正确。‎ ‎【点睛】易错知识点拨——辨析染色体的易位与交叉互换:‎ 染色体的易位与交叉互换一直是部分学生易错的知识点,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形变化来加以比较:‎ ‎(1)图1是易位,图2是交叉互换。‎ ‎(2)发生对象:图1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图2发生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3)变异类型:图1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图2属于基因重组。‎ ‎(4)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图1,观察不到的是图2。‎ 通过上述几方面的比较,可以较清楚地分清染色体的易位与交叉互换是不同的,希望注意把握!‎ ‎7.图甲表示某生物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图乙为中心法则。①—⑤表示生理过程。下 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甲可发生在酵母菌细胞核中 B. 图乙中的①过程在人体成熟的红细胞内不会发生 C. 图乙中的③可表示图甲所示的部分过程 D. 图乙中涉及碱基互补配对的过程为①②③④⑤‎ ‎【答案】A ‎【解析】‎ 图甲中转录和翻译同时进行,酵母菌为真核细胞,转录和翻译分别发生在细胞核和核糖体上,A项错误;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图乙中的①DNA复制会发生,B项正确;图乙中的③翻译可表示图甲所示的部分过程,C项正确;图乙中①②③④⑤均涉及碱基互补配对,D项正确。‎ ‎8.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B. 制作临时装片的程序为:选材→固定→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加倍 D. 若低温处理根尖时间过短,可能难以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详解:该实验的原理是低温能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 A错误;制作临时装片的程序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错误;显微镜下可看到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未发生改变,只有少部分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C错误;低温诱导根尖时间过短,不能很好地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所以可能导致难以观察到染色体加倍的细胞,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选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结果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9.对下面有关实例形成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A. 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利用单倍体育种的原理 B. 杂交育种是利用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的原理 C. 培养青霉素高产菌株过程中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 D. 选择育种是增加生物产生突变概率的原理进行培育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这种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的。  2、无籽西瓜是多倍体育种的结果,它是利用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产生不了正常的生殖细胞,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种子的原理制成的。三倍体无籽西瓜属于染色体变异,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变异,而三倍体无法进行有性生殖,但是可以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例如组织培养、扦插等。‎ ‎【详解】培育无籽西瓜属于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错误;杂交育种是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B错误;青霉素高产菌株的产生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C正确;选择育种就是直接利用自然变异,即不需要人工创造新变异而从中进行选择,即选择育种不会增加生物产生突变概率,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几种育种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育种的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 杂交育种除了可以选育新品种外,还可以很快获得纯种 C. 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 ‎①体细胞中某基因发生改变,生殖细胞中不一定出现该基因;‎ ‎②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③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3、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A错误;杂交育种除了能选育新品种外,还能获得杂种优势,B错误;仅由环境引起的性状的变化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没有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因此是不能够遗传的,C错误;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D。‎ ‎1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B. 生殖隔离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C. 自然选择使生物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不断进化 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同一物种的个体往往生活在同一自然区域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生殖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但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一定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进化,C错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一个物种的不同个体可能生活在不同的自然区域,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够区分生物进化的实质和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12.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  )‎ A. 淋巴管内的液体 B. 输尿管内的液体 C. 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 消化管内的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成分的有关知识。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 ‎【详解】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液,淋巴属于内环境,A正确;输尿管、汗腺导管、消化管内的液体都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C、D错误。故选:A。‎ ‎【点睛】‎ 学生容易将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内液体也认为是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 ‎13.正常情况下,以下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红蛋白 ②葡萄糖 ③抗体 ④胰岛素 ⑤尿素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详解】①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①错误; ‎ ‎②葡萄糖属于内环境成分,②正确;‎ ‎③抗体在内化境中发挥作用,③正确;‎ ‎④胰岛素属于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运输,属于内环境,④正确;‎ ‎⑤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废弃物,会直接排到内环境中,因此属于内环境,⑤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能准确判断题中各选项是否属于人体内环境,再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考生应注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 ‎14.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突触由突触小泡、突触小体、突触间隙三部分构成 B. 神经元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成内正外负 C. 神经递质释放后引起的效应是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D. 神经递质通过自由扩散由突触前膜释放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 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过程,所以比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慢。‎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出间隙和突出后膜,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A错误;神经元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B正确;神经递质到达突触后膜,可能引起突触后膜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神经递质经胞吐穿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并作用于突触后膜,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元的结构及突触的结构,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5. 人类大脑皮层和动物的区别是具有 A. 躯体运动中枢 B. 听觉中枢 C. 躯体感觉中枢 D. 语言中枢 ‎【答案】‎ ‎【解析】‎ D 试题分析: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动物没有,故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语言中枢,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免疫是人体的一项重要调节机制,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可以清除自身细胞 B. 艾滋病是HIV病毒攻击人的T细胞,最终使人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C. 浆细胞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而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 D. 人类的感冒、肝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等都与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自身破损、衰老、死亡或病变的组织细胞,也属于抗原。  2、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注射疫苗,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4、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免疫系统可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可监控和清除自身出现的异常细胞,如受损细胞、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B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没有识别功能,而B淋巴细胞可以直接识别抗原,C正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是遗传病,与免疫功能无关,D错误。故选D。‎ ‎17. 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网络是当前公认的维持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垂体的活动只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 B. 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 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垂体的活动既受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调节,也受神经调节,A错误;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不同,其化学本质也可能不同,B错误;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C正确;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及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相关知识。‎ ‎18. 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着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下列与人体稳态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维持着pH的稳定 B. 人体肝脏、肾脏的病变都会影响到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C. 某高热病人,体温持续维持在‎38℃‎,其原因是产热量高于散热量 D. 水、盐代谢的平衡使细胞生活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某高热病人,体温持续维持在‎38℃‎,其原因是产热量等于散热量,这样体温相对稳定。只是在体温升高时,产热量大于散热量,所以C选项错误。‎ ‎19.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下列反应正确的是 A. 垂体合成并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代谢活动增强 B. 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素的量增加,产热量增加 C. 皮肤血管舒张,皮肤的血流量增加,抵御寒冷 D. 下丘脑里的冷觉感受器兴奋,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垂体合成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A错误;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产热量增加,B正确;寒冷环境中机体为了维持体温相对恒定,需要增加产热,降低散热,则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C错误;寒冷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兴奋传至下丘脑使骨骼肌战栗,产热量增加,D错误。故选B。‎ ‎20. 尿崩症患者因某种激素分泌不足,每天尿量可多达十几升,且尿液的渗透压低于正常人,这最可能是下列哪种器官或组织病变所致?‎ A. 下丘脑-垂体 B. 肾上腺 C. 肾脏 D. 胰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尿量大且尿液的渗透压低是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少造成的。‎ 考点: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和释放的部位。‎ 点评:本题较简单,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 ‎21.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显著调节作用,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 脱落酸主要分布在成熟叶,促进叶的衰老和脱落 B.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的分裂 C. 生长素和赤霉素分布广泛,都能促进细胞生长 D. 各种激素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各自独立发挥其重要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体内除生长素外,还有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植物激素,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有差别。‎ ‎【详解】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正确;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B正确;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赤霉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生长素和赤霉素在促进植物生长方面起协同作用,C正确;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D错误。‎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植物激素虽可存在于同一植物体内,但植物体的生长发育,不是受单一激素的控制,而是受多种激素协调作用的。‎ ‎22.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 B. 一些糖尿病人常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他们需要在饭前口服少量胰岛素 C. 激素分子虽然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但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器官、细胞 D. 食物中缺碘,可能导致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激素具有调节作用,在生物体内含量少,作用大,所以1mg甲状腺激素能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体现了激素调节的微量、高效,A正确;胰岛素属于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如果口服,会被消化而失去功效,所以一些糖尿病人常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含量,他们需要注射少量胰岛素,B错误;激素分子虽然弥散在全身的体液中,但不同的细胞表面糖蛋白不同,所以绝大多数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器官、细胞,C正确;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食物中缺碘,可能导致人体内甲状腺激素无法合成而导致其含量减少,D正确。‎ ‎23.通过羊膜穿刺术等对胎儿细胞进行检查,是产前诊断的有效方法。下列情形一般不需要进行细胞检查的是 A. 夫妇中有先天性代谢异常者 B. 夫妇中有染色体异常者 C. 孕妇妊娠初期因细菌感染引起发热 D. 夫妇中有明显先天性肢体畸形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结婚。‎ ‎【详解】夫妇中有先天性代谢异常者,可能是由于遗传导致的,此时需要对胎儿进行细胞检查,A不合题意;夫妇中有染色体异常者,此时需要对胎儿进行细胞检查,B不合题意;孕妇妊娠初期因细菌感染引起发热,跟遗传无关,一般不需要进行细胞检查,C符合题意;夫妇中有明显先天性肢体畸形者,可能是由于遗传导致的,此时需要对胎儿进行细胞检查,D不合题意。故选C。‎ ‎24.棉花生产中要进行 “打顶”其目的是去除顶端优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侧芽生长被抑制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部位使得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B. 去除顶端后,侧芽处生长素浓度降低,从而促进侧芽生长 C. 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D. 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比侧芽多,从而促进顶芽优先生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造成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向侧芽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而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顶芽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了生长。‎ ‎【详解】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部位使得侧芽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抑制了侧芽的生长,A正确;去除顶端优势后,侧芽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了侧芽的生长,B正确;浓度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是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C正确;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向侧芽运输,在侧芽部位积累而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顶芽生长素浓度较低促进了生长,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意在强化学生对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理解与运用,弄清楚体现两重性的实例是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25.下列过程不涉及基因突变的是 A. 经紫外线照射后,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 B. 运用CRISPR/Cas9技术替换某个基因中的特定碱基 C. 黄瓜开花阶段用2,4-D诱导产生更多雌花,提高产量 D. 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增加患癌风险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诱导基因突变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经紫外线照射后,酵母菌发生了基因突变,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A正确;基因中的特定碱基被替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黄瓜开花阶段用2,4-D诱导产生更多雌花,提高产量,基因结构没有发生改变,C错误;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了替换,属于基因突变,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紧扣基因突变的概念进行分析与答题,明确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都属于基因突变。‎ ‎26.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 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 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 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A正确;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B错误;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正确;由于甲以乙为食,甲会对乙进行选择,因此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故选:B。‎ ‎【点睛】关键要把握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一种生物的存在与进化不会阻碍另一种生物的进化。‎ ‎27.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 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糖的作用 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 D.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详解】成年后仍然能够分泌生长激素,A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错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若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点,理解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8.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可以称为三倍体 B.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能改变生物的基因型 C. 染色体上DNA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都属于基因突变 D. 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产生的生物变异一定属于基因重组 ‎【答案】B ‎【解析】‎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的第21号染色体有3条,只能称为21三体,三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体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的个体,A错误;基因突变可以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变异可以改变基因的数目,使其增加或减少,B正确;染色体上只有基因上的DNA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才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产生的生物变异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产生的生物变异属于易位,D错误.故选:B.‎ ‎29.‎ ‎ 激素从释放到消失(即灭活)所经过的代谢时间称为该激素的半衰期。大多数激素的半衰期仅为数分钟,极少数激素(如肾上腺素)的半衰期仅为数秒。激素半衰期短有利于(  )‎ A. 提高调节作用的灵活性 B. 反应发生慢 C. 作用时间长 D. 使作用范围广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机体为适应不同的内、外环境,体内相应激素的分泌量也有所变化,如人饱食后血液中胰岛素含量上升,但随着血糖含量的下降,胰岛素在体内会不断地发生代谢性失活并被排出。机体内激素的这种变化,使调节作用更具灵活性、准确性、使机体适应于多变的环境。‎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30. 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能够双向进行的是 ‎①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②生长素在枝条中的极性运输 ‎③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④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肝糖原和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神经递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解:①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①正确;‎ ‎②生长素在枝条中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只能单向进行,②错误;‎ ‎③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偏高时,机体通过调节会发生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又会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③正确; ‎ ‎④神经递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是单向的,④错误.‎ 故选:C.‎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31.下列有关可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肺炎双球菌由R型转化为S型属于基因重组 B. 杂交育种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的自由组合 C. XYY个体的产生,一般与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 D. 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都属于突变,都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 ‎(2)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详解】肺炎双球菌由R型转化为S型属于外源基因导入引起的基因重组,A正确;杂交育种是将同种生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整合到同一个植株上,利用的原理是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患者的染色体组成为XYY,说明多了一条Y,因此是父本产生的精子异常(YY),是由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C正确;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32.某同学进行了2,4-D对插枝生根作用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其中丙是蒸馏水处理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纵坐标的名称只能用根数量表示 B. 2,4-D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 C. 由图中可知甲组的2,4-D浓度高于乙组 D. 达到a点的生根效果,甲组处理时间比乙组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是2,4-D对插条生根作用的实验结果,其中丙是蒸馏水处理组,即对照组。结果显示,甲组和乙组促进生根的效果都比丙组好,且甲组促进生根的效果比乙组好。‎ ‎【详解】图中纵坐标的名称可以用根数量或根的长度表示,A错误;2,4-D的浓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之一,B正确;2,4-D属于生长素类似物,其发挥作用时具有两重性,由图中不能得知甲组的2,4-D浓度高于乙组,C错误;达到a点的生根效果,甲组处理时间比乙组短,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作用的特性,明确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再结合曲线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3.不同细胞分泌的物质不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若为消化酶,则一定会被排出细胞到达内环境中 B. 若为神经递质,则该细胞会出现核膜核仁周期性变化 C. 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血糖、胰高血糖素等物质的受体 D. ‎ 若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因为下丘脑与垂体相邻,则该物质不需要血液运输,就能作用于垂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的部分不属于内环境。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如神经细胞。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详解】消化酶在消化道内起作用,故细胞的分泌物若为消化酶,则一定会被排出细胞到达消化道内,但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若为神经递质,则该细胞为高度分化的细胞,不会分裂,也就不会出现核膜核仁周期性变化,B错误;血糖的调节途径有两条: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进而引起机体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二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当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时,会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据此可推知: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为胰岛B细胞,其表面有神经递质、血糖、胰岛血糖素的受体,C正确;若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该细胞为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垂体,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泌蛋白质的合成与运输过程、血糖调节、激素的分级调节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34. 人工免疫时常将经过理化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作为疫苗,这表明抗原刺激免疫系统的决定因素在于 A. 抗原细胞的完整性 B. 病原微生物的活性 C. 抗原空间结构的正确性 D. 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 ‎【答案】C ‎【解析】‎ 人工免疫时常将经过理化方法杀死的病原微生物作为疫苗,表明刺激免疫系统时不需要抗原细胞的完整性、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和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特异性,而取决于抗原空间结构的正确性。故选C ‎35.以下关于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时不一定会发生过敏反应 B.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 C. 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以促进种子的萌发 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各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已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时不一定发生过敏反应,如此抗原为过敏原则可引起过敏反应,A正确;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激素只有调节作用,B正确;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可以解除休眠,促进种子萌发,C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错误。故选D。‎ ‎36.糖尿病有多种原因。下图所示①、②、③是引起糖尿病三种原因,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上述三种糖尿病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①②‎ B. ③所示产生糖尿病的病因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 3 与靶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C. ①、②、③引起糖尿病是自身免疫病 D. 若图中靶细胞为肌肉细胞,则胰岛素能促进该细胞内肌糖原的合成和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答案】B ‎【解析】‎ 从免疫角度的分析,上述三种糖尿病都是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结构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其中①②两种情况,胰岛素分泌量减少,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A正确;C正确;③所示产生糖尿病的病因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若图中靶细胞为肌肉细胞,则胰岛素能促进该细胞内肌糖原的合成和葡萄糖的氧化分解,D正确;答案是B。‎ ‎【考点定位】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7.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B. 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且Ⅰ处和b处的信号传递速度相同 C. 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能会被酶分解 D. 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反射弧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是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传入神经,b是突触结构,Ⅰ是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Ⅱ是传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 ‎【详解】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不能检测到电信号,A错误;兴奋在结构b处要经过突触结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而结构Ⅰ处的传导都是以电信号传导,所以速度不相同,B错误;图中b是突触结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C正确;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非条件反射,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方式以及反射弧的组成以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38.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c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B. a分泌的激素增多对b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 C. b分泌的激素增多对a、c分泌激素都有抑制作用 D. c分泌的激素对a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图中,c是下丘脑,a是垂体,b是甲状腺。‎ ‎【详解】分析可知,a、b、c分别表示垂体、甲状腺、下丘脑,A错误;a垂体分泌的激素增多对b甲状腺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B正确;b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对a垂体、c下丘脑分泌激素都有抑制作用,C正确;c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对a垂体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D正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解题关键是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图解获取信息的能力。‎ ‎3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 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体的比例 C. 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 D. 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频率是指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比例,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包括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进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大都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进而达到生殖隔离。‎ ‎【详解】突变的有害还是有利取决于其生存的环境,有害变异在环境改变时也可以成为有利变异,A错误;近亲繁殖可以使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互相交配概率提高,从而提高子代纯合体的比例,B正确;有新基因产生并稳定遗传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变了,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C错误;随机交配后代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前提是群体数目足够多,D错误。故选B。‎ ‎40.下列有关激素调节及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油菜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影响授粉,喷洒生长素类似物可避免减产 B. 注射同种性成熟雌性鲤鱼的垂体提取液可促进鲤鱼产卵是因为其中含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C. 切除动物垂体后,动物体内的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 D. 激素间的拮抗作用不利于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不能使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种子,因此油菜在传粉阶段遇到连续暴雨袭击,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不能避免减产,A错误;垂体分泌的是促性腺激素,B错误;垂体能分泌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切除垂体后,生长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会使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减少,C正确;激素间的拮抗作用是维持动物体内环境的稳态的调节方式之一,D错误。‎ ‎41.‎ 豌豆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多1条2号染色体),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下列关于某三体植株(基因型AA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植株来源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这种变异会使基因数目增加,也导致基因种类增加 B. 该植株仅能产生A、a两种配子 C. 该植株自交,不能产生基因型为Aaa子代 D. 该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其中a配子的比例为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豌豆中偶尔出现的三体是因为其多了1条2号染色体,即其体细胞中的2号染色体有3条。已知某三体的基因型为AAa,且其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因此其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1:2:2。‎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该植株的2号染色体比正常体细胞多了1条,因此该植株来源于染色体数目变异,这种变异会使基因数目增加,但是不会导致基因种类增加,A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植株可以产生AA、a、Aa、A四种配子,B错误;该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有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C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植株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1:2:2,因此a配子的比例为1/6,D正确。‎ ‎42.图表示基因表达遗传信息的某些过程示意图,已知tRNA内部也存在碱基互补配对的一些区域,如图中的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参与甲图所示过程的酶有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B. ①②③④虚线区域均有“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的关系 C. 甲图中①②虚线区域的碱基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D. 乙图中③④虚线区域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甲表示转录过程,其中①表示DNA,②表示RNA聚合酶;乙表示翻译,其中③表示转运RNA,④表示信使RNA。‎ ‎【详解】甲图所示过程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A错误;①②③④虚线区域都是双链结构,均有“嘌呤数等于嘧啶数”的关系,B正确;甲图中①中碱基配对方式是A-T、T-A、C-G、G-C,而②虚线区域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T-A、C-G、G-C,不完全相同,C错误;乙图中③④虚线区域的核苷酸配对方式A-U、U-A、C-G、G-C,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3.某课题组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甲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乙对微型月季插枝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只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 B. 该实验证明了植物生长调节剂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该实验证明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乙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是10 μmol/L D. 若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甲、乙对月季插枝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至少设计4组实验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中浓度为0的第一组属于对照组,根据与对照组的比较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激素类似物甲对微型月季生根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其最适浓度在10~50μmol/L范围内;而曲线中激素类似物乙的实验浓度对微型月季生根均具有抑制作用。‎ ‎【详解】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类似物的种类与浓度,A错误;实验中激素类似物甲的作用都是促进生根,没有体现两重性,B错误;一定范围内,随着植物激素类似物乙的浓度增加,乙的生根数目逐渐减少,植物激素类似物乙可能对蚕豆幼苗插条生根有抑制作用,C错误;若探究类似物甲、乙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还应设计不使用植物激素类似物的空白对照组与同时使用甲、乙两种植物激素类似物的实验组,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44.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是由于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使神经纤维膜外电位高于膜内,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是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神经纤维膜内电位高于膜外,表现为外负内正。‎ ‎【详解】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外流,A错误;bc段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是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电位的过程,该过程中Na+‎ 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而刺激强度较小时是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和维持机制的理解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45.已知蚊子的基因A、B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A、B两种显性基因中,只有A基因或只有B基因的胚胎致死。若雄蚊(AABB)与雌蚊(aabb)交配,F1群体中雌雄蚊子自由交配,则F2群体中B基因频率是 A. 40% B. 45% C. 50% D. 60%‎ ‎【答案】D ‎【解析】‎ AABB和aabb个体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Bb,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按照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_bb和aaB_死亡,因此F2群体中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其中BB:Bb:bb=3:6:1,则F2群体中B基因频率是3/10+1/2×6/10=6/10=60%.故选择D。‎ 二.非选择题 ‎46.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进化过程。‎ ‎(1)狼的种群中存在着不同个体,如跑得慢一些、跑得快一些、狡猾机灵些、行动呆板迟钝些,这些性状说明变异是__________的。‎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的稀少,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这样,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3)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性的增强,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以及环境条件的__________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这就是__________。‎ ‎【答案】 (1). 不定向 (2). 选择 (3). 定向 (4). 生存斗争 (5). 适者生存 ‎【解析】‎ 试题分析:(1)狼的种群中存在着不同个体,如跑得慢一些、跑得快一些、狡猾机灵些、行动呆板迟钝些,这些变异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的结果,是一种不定向的变异。‎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的稀少,凶狠、善跑、贪婪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这样,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定向的。‎ ‎(3)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性的增强,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以及环境条件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这就是适者生存。‎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47.科研人员分别测试甲、乙两种生长素类似物对莴苣幼根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乙促进莴苣幼根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是___________ppm;当乙的浓度在5~20ppm之间时,随着浓度的升高,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_。‎ ‎(2)在20~50PPm之间时,随着浓度的升高,甲对幼根的生长具有___________作用,乙对幼根的生长具有___________作用;甲在50ppm时对幼根的作用效果与乙在20ppm时对幼根的作用效果相同,该现象表明___________。‎ ‎(3)据图可知,甲与乙对莴苣幼根的生长具有相似的影响,其共同点是___________。‎ ‎【答案】 (1). 2~10 (2). 促进生长的效果逐渐减弱 (3). 促进 (4). 抑制 (5). 莴苣幼根对甲、乙的敏感性不同 (6). 甲与乙在低浓度时都能促进幼根的生长、而高浓度时都能抑制幼根的生长(在作用上表现为两重性)‎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类似物影响根生长的有关知识。据图可知,甲和乙在低浓度时都对幼根的生长起促进作用,浓度过高都会抑制幼根的生长。‎ ‎【详解】(1)由图可知,乙促进莴苣幼根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是2~10ppm;当乙的浓度在5~20ppm之间时,随着浓度的升高,乙对莴苣幼根生长的作用效果可能是促进生长的效果逐渐减弱。‎ ‎(2)在20~50PPm之间时,随着浓度的升高,甲对幼根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乙对幼根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甲在50ppm时对幼根的作用效果与乙在20ppm时对幼根的作用效果相同,该现象表明莴苣幼根对甲、乙的敏感性不同 。‎ ‎(3)据图可知,甲与乙对莴苣幼根的生长具有相似的影响,其共同点是:甲与乙在低浓度时都能促进幼根的生长、而高浓度时都能抑制幼根的生长,在作用上表现为两重性。‎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中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考生通过分析图示作答。图中生长素浓度为0ppm为对照组。‎ ‎48.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的调节网络是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下图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请结合图解回答下面的问题:(图中A、B、C、D表示器官或细胞)‎ ‎(1)A器官是___________,细胞C是___________ ,细胞D是______________。‎ ‎(2)H1N1侵人人体细胞后,被________细胞识别,这种信息传递是通过___________(方式)实现的;大脑皮层与结构A器官之间是通过信息分子___________实现联系的,A器官与垂体之间通过信息分子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联系。‎ ‎(3)长期焦虑和紧张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请根据图解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答案】 (1). 下丘脑 (2). B细胞 (3). 浆细胞 (4). 效应T (5). 细胞间直接接触 (6). 神经递质 (7).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8). 影响吞噬细胞的功能,处理和呈递抗原的能力降低(或影响吞噬细胞的功能,降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功能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其中A为下丘脑、B为甲状腺、C能分泌抗体,为浆细胞、D为效应T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 ‎【详解】(1)图中A、B、C分别为下丘脑、甲状腺、浆细胞。‎ ‎(2)H1N1作为一种抗原,在侵入细胞形成靶细胞后,对其进行识别的细胞为效应T细胞。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对下丘脑有支配作用,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依赖于神经递质;下丘脑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作用于垂体。‎ ‎(3)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人长期焦虑和紧张时,会降低T细胞的活性,因而产生的淋巴因子减少,最终导致呈递抗原的能力降低,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以及免疫调节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考题,考查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过程,要求考生仔细分析,当然扎实的基础也非常重要。‎ ‎49.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是长度大于200个碱基,具有多种调控功能的一类RNA分子。下图表示细胞中lncRNA的产生及发挥调控功能的几种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核内各种RNA的合成都以____为原料,催化该反应的酶是_________。‎ ‎(2)转录产生的RNA中,提供信息指导氨基酸分子合成多肽链的是________,此过程中还需要的RNA有______。‎ ‎(3)lncRNA前体加工成熟后,有的与核内______(图示①)中的DNA结合,有的能穿过___(图示②)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或RNA分子结合,发挥相应的调控作用。‎ ‎(4)研究发现,人体感染细菌时,造血干细胞核内产生的一种lncRNA,通过与相应DNA片段结合,调控造血干细胞的______,增加血液中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吞噬细胞的数量。该调控过程的主要生理意义是_________。‎ ‎【答案】 (1). 四种核糖核苷酸 (2). RNA聚合酶 (3). mRNA(信使RNA) (4). tRNA和rRNA(转运RNA和核糖体RNA) (5). 染色质 (6). 核孔 (7). 分化 (8). 增强人体的免疫抵御能力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②表示核孔,是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DNA通过转录形成RNA,mRNA为模板通过翻译形成蛋白质,图中lncRNA是DNA通过转录形成的,其可以与染色质上的DNA分子结合,也可以通过核孔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和RNA结合。‎ ‎【详解】(1)细胞核中的RNA都是以DNA为模板转录形成的,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2)转录可以形成mRNA、tRNA和rRNA,其中mRNA是翻译的模板,可以提供信息指导氨基酸分子合成多肽链;tRNA在翻译中作为运输氨基酸的工具;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lncRNA前体加工成熟后,可以与染色质上的DNA分子结合,也可以通过核孔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和RNA结合。‎ ‎(4)根据题意分析,人体感染细菌时,造血干细胞核内产生的一种lncRNA,通过与相应DNA片段结合后,血液中产生了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多种吞噬细胞,说明其调控了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吞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因此该调控过程的主要生理意义是增强人体的免疫抵御能力。‎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转录和翻译的概念和过程,根据图形判断图中两个数字代表的物质或结构名称以及lncRNA形成后发挥作用的机理。‎ ‎50.下图中甲、乙表示水稻两个品种,A、a和B、b分别表示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⑥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请分析:‎ ‎(1)图中哪种途径为单倍体育种?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该育种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哪些标号处需用秋水仙素处理?____________(填数字标号);处理部位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 ‎(3)杂交育种选育从F2开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原核生物常选哪种育种方式___________(文字),为什么?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①③⑤ (2). 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 ⑤⑥ (4). 图示⑤处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从而获得纯合子 (5). ⑥处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以诱导染色体加倍 (6). 因为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7). 诱变育种。原核生物无减数分裂,不能进行杂交育种,所以一般选诱变育种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为杂交育种,①⑥为多倍体育种,①③⑤为单倍体育种,④为诱变育种。‎ ‎【详解】(1)图中①③⑤途径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由于过程中采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植株,经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后,植株细胞内每对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因此缩短了育种年限。  (2)图中标号⑤⑥处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图示⑤处需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从而获得纯合子;⑥处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以诱导染色体加倍。 ‎ ‎(3)杂交育种选育从F2开始的原因是由于从F2开始发生性状分离。  (4)由于原核生物无减数分裂,不能进行杂交育种,所以原核生物常选诱变育种方式进行育种。‎ ‎【点睛】本题以育种流程图为载体,考查几种育种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