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5月)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泰州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5月)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泰州市2020届高三年级5月模拟考试 生物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只含有C、H、O、N四种元素的是(  )‎ ‎①维生素D ②叶绿素a ③酶 ④腺苷 ⑤ADP ⑥吲哚乙酸 A. ①③⑤ B. ④⑥ C. ②③⑥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等,脂质中的;磷脂的组成元素是C、H、O、N、P,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 ‎【详解】①维生素D属于固醇类物质,含有的元素为C、H、O,①不符合题意;‎ ‎②叶绿素a所含的元素为C、H、O、N、Mg,②不符合题意;‎ ‎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因此组成元素为C、H、O、N等元素,③不符合题意;‎ ‎④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组成元素为C、H、O、N,④符合题意;‎ ‎⑤ADP即二磷酸腺苷,组成元素包括C、H、O、N、P,⑤不符合题意;‎ ‎⑥吲哚乙酸即生长素,组成元素为C、H、O、N,⑥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④⑥只含有C、H、O、N四种元素,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膜对物质进出细胞核无选择作用 B. 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接 C. 动物细胞融合与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有关 D. 组成生物膜的脂质包括磷脂、脂肪和胆固醇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成分和结构上相似,结构与功能上联系,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不同生物膜的结构不同,在成分上有差异,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 37 -‎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核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因此核膜对物质有选择作用,A错误;‎ B、高尔基体膜与内质网膜之间通过囊泡间接相连,B错误;‎ C、动物细胞融合,首先是细胞膜的融合,与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有关,C正确;‎ D、组成生物膜的脂质主要包括磷脂、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上还有胆固醇,D错误。‎ 故选C。‎ ‎3.CHIP28是一种能快速转运水的疏水性膜蛋白。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对水的通透性极低,科学家将膜蛋白CHIP28的mRNA注入到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内,72h后将其放入低渗溶液中,并与未注入此mRNA的细胞做比较,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注入的mRNA作为模板翻译出了蛋白CHIP28‎ B. 蛋白CHIP28增大了卵母细胞对水的通透性 C. 蛋白CHIP28借助囊泡移动到细胞膜上并融合 D 水分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卵母细胞使其涨破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二是通过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 ‎2、识图分析可知,科学家将膜蛋白CHIP28的mRNA注入到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内,72h后将其放入低渗溶液中,3.5分钟后该卵母细胞吸水涨破;而没有注入膜蛋白CHIP28的mRNA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放入低渗溶液后,细胞体积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将膜蛋白CHIP28的mRNA注入到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内,72h后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以该mRNA为模板合成了膜蛋白CHIP28,该蛋白为水通道蛋白,可以协助水分子进入细胞,导致细胞吸水涨破。‎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注入的mRNA作为模板翻译出了蛋白CHIP28,作为水通道蛋白协助水分子进入细胞,A正确;‎ - 37 -‎ B、根据以上图示可知,蛋白CHIP28增大了卵母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吸水涨破,B正确;‎ C、蛋白CHIP28属于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因此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经过内质网的加工后,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到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成熟后以囊泡运输到细胞膜上并融合,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水分子通过协助扩散进入卵母细胞使其涨破,D错误。‎ 故选D。‎ ‎4.幽门螺杆菌产生的脲酶可催化尿素分解为NH3和CO2,医院给受试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胶囊,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CO2变化情况,以此判定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幽门螺杆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脲酶由幽门螺杆菌细胞的内质网进行合成加工 C. 若呼出的CO2中不含13C,则未感染幽门螺杆菌 D. 检查前应服用抑酸药物,防止幽门螺杆菌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幽门螺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遗传物质为DNA,根据题意,幽门螺杆菌能产生脲酶,可以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胶囊分解为NH3和13CO2。‎ ‎【详解】A、幽门螺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幽门螺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无内质网,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幽门螺杆菌能产生脲酶,可以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胶囊分解为NH3和13CO2,因此若呼出的CO2中不含13C,则未感染幽门螺杆菌,C正确;‎ D、根据题意,由于幽门螺杆菌产生的脲酶可催化尿素分解为NH3和CO2,其中的NH3可以中和胃酸,因此检查前不用服用抑酸药物,D错误。 ‎ 故选C。‎ ‎5.用一定的技术获得处于同一时期的同步生长的细胞群体,可为研究细胞的生长和代谢带来便利。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细胞需要促有丝分裂因子(如血清)才能经过G1期继续分裂,而分裂期(M期)细胞会变圆。下列诱导或选择细胞同步化的方法或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用DNA合成抑制剂可将细胞阻止在S期 - 37 -‎ B. 用秋水仙素可使细胞停留在有丝分裂中期 C. 降低血清浓度,使细胞仅能存活而不分裂,可获得大量G1期细胞 D. 摇动或拍打培养瓶可收集到占培养细胞总数50%以上的M期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分为G1期、S期和G2期,其中G1期细胞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为S期做准备;S期进行DNA的复制;G2期细胞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做准备。‎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细胞分裂在间期的S期进行DNA的自我复制,因此用DNA合成抑制剂可将细胞阻止在S期,以便使细胞分裂达到同步化,A不符合题意;‎ B、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可使细胞停留在有丝分裂的中期,导致随后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后的子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使得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B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意,哺乳动物细胞需要促有丝分裂因子(如血清)才能经过G1期继续分裂,因此降低血清浓度,使细胞仅能存活而不分裂,可获得大量G1期细胞,C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意,分裂期(M期)细胞会变圆,单层贴壁生长的细胞附着性降低,摇动或拍打培养瓶很容易使这些细胞脱落,用这种方法收集到的细胞90%~98%处于M期,但是此方法的缺点是收集到的细胞数目较少,一般只达到培养细胞总数的2%左右,D符合题意。‎ 故选D。‎ ‎6.下列有关细胞衰老、凋亡和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衰老细胞内所有酶的活性均降低 B. 细胞癌变后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C. 细胞严重冻伤后的死亡属于凋亡 D. 细胞都会经历衰老、凋亡和癌变的过程 ‎【答案】B - 37 -‎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细胞坏死是由外界不利因素引起的细胞非正常性死亡,对有机体不利。‎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详解】A、细胞衰老时,细胞内有些酶的活性降低,但是与细胞衰老有关的酶活性升高,A错误;‎ B、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因此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B正确;‎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而细胞严重冻伤后的死亡,属于细胞在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生的坏死,C错误;‎ D、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都属于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都是有利的,但是细胞癌变是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导致基因突变的结果,引起恶性肿瘤的发生,对生物体不利,不是细胞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D错误。‎ 故选B。‎ ‎7.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tRNA中嘌呤数目一般不等于嘧啶数目 B. 细胞内DNA进行复制可不需要引物 C. 由DNA合成tRNA的过程是转录 D. DNA与二苯胺沸水浴条件下呈蓝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1、DNA复制是指以DNA分子的两条链分别作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DNA复制需要的条件:模板、原料、酶、能量、引物。DNA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遇到二苯胺出现蓝色。‎ - 37 -‎ ‎2、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RNA包括:mRNA、tRNA、和rRNA,其中的tRNA是具有携带并转运氨基酸功能的一类小分子核糖核酸,tRNA分子由一条长70-90个核苷酸并折叠成三叶草形的短链组成,其中部分碱基之间可以互补配对形成氢键。‎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tRNA呈现三叶草结构的单链,因此嘌呤数目一般不等于嘧啶数目,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细胞内DNA进行复制需要引物,一般以一小段RNA作为引物,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由DNA合成tRNA的过程属于转录,C正确;‎ D、DNA的鉴定,DNA遇到二苯胺在沸水浴条件下呈蓝色,D正确。‎ 故选B。‎ ‎8.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雌性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结果是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所致 B. 该细胞中有6条染色单体 C. 该细胞中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 D. 伴随该细胞形成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或AB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识图分析可知,该图为AaBb的某二倍体雌性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像,图中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细胞质均等分裂,因此该细胞为第一极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图中出现的A、a等位基因是交叉互换的结果,此时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则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那么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形成的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或AB。‎ ‎【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识图分析可知,图示结果是A、a所在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所致,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因此细胞内没有染色单体,有6条染色体,B错误;‎ - 37 -‎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因此该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伴随该细胞形成的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因此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或AB,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紫外线等物理因素可损伤DNA分子而诱发基因突变 B. 用CRISPR/Cas9技术替换基因中的碱基属于基因突变 C. 亲代个体产生的突变基因大多数能传递给子代个体 D. 如果体细胞中基因突变的频率过高易导致个体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 ‎(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不能遗传。‎ ‎(2)诱发因素可分为:‎ ‎①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及其他辐射能损伤细胞内的DNA);‎ ‎②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能改变核酸的碱基);‎ ‎③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能影响宿主细胞的DNA)。‎ ‎(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4)基因突变的特点:a、普遍性; b、随机性;c、低频性 d、多数有害性 e、不定向性。‎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紫外线等物理因素可能损伤碱基,改变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进而诱发基因突变,A正确;‎ B、运用CRISPR/Cas9技术替换某个基因中的特定碱基,导致基因结构改变,从而发生基因突变,B正确;‎ C、亲代个体产生的突变基因,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而言,如果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可以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如果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不能传递给后代,对于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则可以通过体细胞传递给后代,C错误;‎ D、基因突变多数是有害的,频率如果过高有可能会导致个体死亡,D正确。‎ - 37 -‎ 故选C。‎ ‎10.检查发现某外观正常的女性第21号染色体一条“失踪”,另一条比正常长了一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女性外观正常可能是她的基因组成仍保持平衡 B. 该女性细胞中可能发生两条21号染色体合并成1条 C. 如果该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胎儿21单体出现的概率是1/2‎ D. 该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胎儿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概率是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外观正常的女性第21号染色体一条“失踪”,另一条比正常长了一倍,即该女性细胞中可能发生两条21号染色体合并成1条的现象,则该女性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中1/2的概率为染色体数目少了一条,1/2的概率为染色体数目正常的卵细胞。‎ ‎【详解】A、根据题意和以上分析可知,该女性细胞中可能发生两条21号染色体合并成1条的现象,因此外观正常可能是她的基因组成仍保持平衡,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女性细胞中可能发生两条21号染色体合并成1条,B正确;‎ C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女性产生的卵细胞正常的概率为1/2,而正常男性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正常,因此该女性与正常男性婚配,胎儿21单体出现的概率是1/2,胎儿染色体数目正常的概率是1/2,C正确,D错误。‎ 故选D。‎ ‎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进化理论本身也在“进化”‎ B. 达尔文摒弃了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C. 千姿百态的物种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 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7 -‎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详解】A、生物进化理论随着人们的争论和深入研究不断发展,由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再到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因此生物进化理论本身也在“进化”发展,A正确;‎ B、关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产生,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的观点,B错误;‎ C、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因此千姿百态的物种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B。‎ ‎1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 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 混合树种天然林比单一树种人工林更易遭病虫害肆虐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即生态功能,因此远大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 C、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导致生物入侵的现象,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C错误;‎ - 37 -‎ D、混合树种天然林的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不易遭病虫害肆虐,而单一树种人工林的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易遭到病虫害肆虐,D错误。‎ 故选A。‎ ‎13.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组织经离体培养形成大量的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 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 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 形成丁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丁不是新物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状的变异,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主要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染色体组成的增加或减少。‎ ‎【详解】A、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B、油菜物种甲、乙(2n=20,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染色体为18条,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染色体为36条,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可加倍到72条,但由于根据细胞染色体未加倍,故幼苗丁根尖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染色体,B正确;‎ C、变异提供了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根据B选项分析可知,幼苗丁染色体为36条,属于新物种,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B。‎ ‎14.如图为人体的内环境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物过咸导致①增多,进而会引起血压升高 - 37 -‎ B. 长期营养不良导致③的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 C. ②③④构成人体所有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 D. 人体在剧烈变化的外界环境中总能维持稳态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为血浆,②为淋巴,③为组织液,④为细胞内液,淋巴、血浆和组织液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详解】A、食物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①血浆增多,血容量增加进而会引起血压升高,A正确;‎ B、长期营养不足会导致①的血浆蛋白减少而引起渗透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水肿,导致③的渗透压降低,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构成人体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C错误;‎ D、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当外界环境剧烈变化时会引起内环境稳态的破坏,D错误。‎ 故选A。‎ ‎15.下列有关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微量有机物 B. 组织培养中一般使用赤霉素来刺激小植株快速长高 C. 达尔文在研究植物向光性时最早提出了生长素的概念 D. 赤霉素和脱落酸在对种子萌发的作用上具有协同关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植物激素是植物体产生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 37 -‎ ‎3、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植物体内没有专门分泌植物激素的器官,A错误;‎ B、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一般添加植物激素,由于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因此组织培养中一般使用赤霉素来刺激小植株快速长高,B正确;‎ C、达尔文在研究植物向光性时最早提出了胚芽鞘的尖端产生了某种刺激,该刺激可以传递到尖端以下,促进尖端以下伸长区的生长,温特的实验中提出了生长素,C错误;‎ D、赤霉素能促进种子的萌发,脱落酸能抑制种子的萌发,二者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B。‎ ‎16.下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共同支配肌肉收缩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至少包含一条完整的反射弧 B. 图中4个突触的后膜均为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C. 闰绍细胞释放的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差减小 D. 冲动经过图示环式传递后可能会终止,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反射弧的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效应器。‎ ‎2、分析题图:图中a处兴奋时,一方面: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引起肌肉收缩;另一方面,兴奋传到润绍细胞,润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肌肉收缩。通过这两个途径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 ‎【详解】A、根据反射弧的组成可知,图中不含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有4个突触,其中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与肌肉之间的突触的后膜为肌肉细胞的细胞膜,B错误;‎ - 37 -‎ C、根据题意可知,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闰绍细胞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突触后神经元受到抑制,即仍然表现为静息电位,C错误;‎ D、根据题意,闰绍细胞兴奋时能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因此冲动经过图示环式传递后可能会终止,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实现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D正确。‎ 故选D。‎ ‎17.人和动物的内分泌调节功能是比较复杂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一种内分泌腺可分泌多种激素,如下丘脑 B. 有些激素呈现周期性分泌变化,如孕激素 C. 一个靶细胞只存在一种受体,如肝细胞 D. 有些内分泌器官除分泌激素外还有其他功能,如睾丸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内分泌腺 激素名称 化学本质 主要生理功能          ‎ 分泌异常症 ‎ ‎ ‎ ‎ ‎ ‎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 ‎ ‎ ‎ ‎ 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 ‎ ‎ 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 ‎ 促进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 ‎ 抗利尿激素 ‎ ‎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 ‎ ‎ ‎ ‎ ‎ ‎ ‎ 生长激素 ‎ ‎ ‎ ‎ 幼年:‎ 成年:‎ - 37 -‎ ‎ ‎ 垂体 ‎ ‎ ‎ ‎ ‎ ‎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 蛋白质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 ‎ 促肾上腺素 ‎ ‎ 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调节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 ‎ 催乳素 多肽 促进泌乳 ‎ ‎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 ‎ ‎ ‎ 幼年:‎ 成年:‎ ‎ ‎ 肾上腺 肾上腺素 ‎ ‎ ‎ ‎ ‎ ‎ ‎ ‎ ‎ ‎ 醛固酮 类固醇 调节水和无机盐代谢,保钠排钾 ‎ ‎ ‎ ‎ 胰岛 胰岛素 ‎ ‎ ‎ ‎ ‎ ‎ ‎ ‎ 胰高血糖素 ‎ ‎ ‎ ‎ ‎ ‎ ‎ ‎ ‎ ‎ 睾丸 雄性激素 ‎ ‎ 固醇 ‎ ‎ ‎ ‎ ‎ ‎ ‎ ‎ ‎ ‎ 卵巢 雌性激素 ‎ ‎ ‎ ‎ ‎ ‎ ‎ ‎ ‎ ‎ ‎ ‎ 胸腺 胸腺激素 ‎ ‎ ‎ ‎ - 37 -‎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种内分泌腺可分泌多种激素,如下丘脑和垂体,A正确;‎ B、有些激素呈现周期性分泌变化,如孕激素,孕激素是由卵巢的黄体细胞分泌,以孕酮(黄体酮)为主,主要功能是促使子宫内膜从增殖期转变为分泌期。血P浓度在排卵前为0~4.8nmol/L,排卵后期为7.6~97.6nmol/L,排卵后期血P低值,呈现周期性分泌变化,B正确;‎ C、有的靶细胞上可以存在多种受体,如肝细胞上存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受体,C错误;‎ D、有些内分泌器官除分泌激素外还有其他功能,如睾丸可以产生生殖细胞,同时具有分泌雄性激素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18.下图是种群的社群压力对种群数量影响的调节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社群压力增大会导致由效应T细胞分泌的抗体数量明显减少 B. 社群压力增大会导致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明显减少 C. 社群压力仅通过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方式对种群数量进行调控 D. 社群压力增大引起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种群数量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数量变化主要有外源性调节与内源性调节两大类,题图所表示社群压力为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包括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该图中显示了种群的社群压力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机制进行对种群数量的调控。‎ ‎【详解】A、由题图可知,社群压力导致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数量减少,A错误;‎ B、社群压力作用于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其分泌胰岛素增加,导致低血糖、休克,B错误;‎ - 37 -‎ C、根据题图可知,社群压力通过神经、体液、免疫三种调节方式控制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调控种群数量,C错误;‎ D、由题图分析可知,社群压力会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从而使种群数量降低,D正确。‎ 故选D。‎ ‎19.下列有关家庭制作果醋、果酒、腐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醋时,必须始终在氧气和糖源均充足的条件下才可以进行 B. 家庭中使用密闭的玻璃器皿制作果酒时,因量少不需要定时排气 C. 选用市售豆腐来制作腐乳往往难以成功,可能是由于含水量过高 D. 家庭自制的果醋、果酒、腐乳均可以直接食用,无任何安全隐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 ‎(2)在无氧条件下,反应式如下: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3、腐乳制作的菌种主要是毛霉,代谢类型是需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5-18℃,一定湿度。‎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制作果醋时可以在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A错误;‎ B、家庭中使用密闭的玻璃器皿制作果酒时,由于果酒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因此需要定时排气,B错误;‎ C、制作腐乳主要利用毛霉发酵,需要一定的湿度,但是豆腐含水量过高时腐乳不易成型,C正确;‎ D、家庭自制的果醋、果酒、腐乳的过程中原料没有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而菌种来自自然界中,发酵过程中有杂菌存在,因此发酵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D错误。‎ - 37 -‎ 故选C。‎ ‎20.研究人员常用饲养层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共同培养的失去分裂能力的细胞,用于支持胚胎干细胞的生长)分离培养胚胎干细胞,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高度未分化,具有形成畸胎瘤的可能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可以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 B. 胚胎干细胞可由早期胚胎或成熟性腺中分离得到 C. 饲养层细胞可为胚胎干细胞提供各种细胞因子与贴附面 D. 先将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某特异组织再用于治疗,可防止形成畸胎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 特点: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体积较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在体外培养条件下,ES细胞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可进行冷冻保存,也可以进行某些遗传改造。‎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不断增殖而不发生分化,A正确;‎ B、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B错误;‎ C、胚胎干细胞培养时的饲养层细胞为胚胎干细胞提供营养与贴附面,C正确;‎ D、胚胎干细胞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分化为成年动物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因此将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某特异组织再用于治疗,可防止形成畸胎瘤,D正确。‎ 故选B。‎ 二、多项选择题: ‎ ‎2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大液泡但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B. 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所用蔗糖溶液浓度不宜过高 C. 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失水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D. 用黑藻叶片观察质壁分离时,叶绿体的存在会干扰实验观察 ‎【答案】BC ‎【解析】‎ - 37 -‎ ‎【分析】‎ ‎1、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因:‎ ‎(1)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2)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表现: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 ‎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实验材料的选择,必须选择有大液泡并有颜色的植物细胞,便于在显微镜下观察。‎ ‎【详解】A、根尖分生区细胞属于幼嫩的细胞,不具有大液泡,A错误;‎ B、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所用蔗糖溶液浓度不宜过高,浓度过高会导致细胞过度失水而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现象,B正确;‎ C、质壁分离过程中,随着植物细胞不断失水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C正确;‎ D、黑藻叶片叶肉细胞的液泡无色,观察质壁分离时,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D错误。‎ 故选BC。‎ ‎22.人类抗体重链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由VH、DH、JH、CH四个基因片段簇组成,其中功能性VH基因片段约有65个、DH基因片段有27个、JH基因片段有6个、功能性CH基因片段有9个,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VH1、DH1和JH1基本组成单位相同 B. VH1、DH1和JH1之间可互为等位基因 C. VH、DH、JH和CH的多样性是抗体多样性的基础 D. 遗传信息主要蕴藏在VH基因片段簇的排列顺序中 ‎【答案】BD ‎【解析】‎ ‎【分析】‎ - 37 -‎ ‎1、基因是DNA分子中有遗传效应的片段,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一个DNA分子中含有多个基因。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由于不同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导致了基因的多样性。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2、根据题意和识图分析可知,人类抗体重链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上,由VH、DH、JH、CH四个基因片段簇组成,则这些基因都位于14号一条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属于非等位基因。‎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和识图分析可知,VH1、DH1和JH1都属于14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因此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VH1、DH1和JH1都位于14号一条染色体上,它们之间可互为非等位基因,B错误;‎ C、VH、DH、JH和CH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遗传信息不同,导致了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多样性,因此基因多样性是抗体多样性的基础,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碱基的排列顺序,D错误。‎ 故选BD。‎ ‎23.下列关于生物工程中常见的几种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去除植物细胞壁时所用的纤维素酶溶液的渗透压不宜过低 B. 用限制酶从质粒上切下一个目的基因需脱去4个水分子 C. 用胰蛋白酶处理植物愈伤组织可得到单个的愈伤组织细胞 D. PCR仪扩增目的基因时加入解旋酶有利于提高解旋的效果 ‎【答案】BCD ‎【解析】‎ ‎【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中,可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获得原生质体;动物细胞工程中,胰蛋白酶可以消化组织细胞间的蛋白质,获得单个动物细胞;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用于提取目的基因和切割运载体,限制酶作用的部位是磷酸二酯键;PCR扩增过程中利用高温解旋,因此在PCR扩增过程中需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催化DNA子链的合成。‎ ‎【详解】A、植物细胞工程中,可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处理植物细胞获得原生质体,为了防止原生质体过度吸水涨破,因此所用的纤维素酶溶液的渗透压不宜过低,A正确;‎ 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用于提取目的基因和切割运载体,切割磷酸二酯键,从质粒上切下一个目的基因需要切割4个磷酸二酯键,消耗4分子水,B错误;‎ C、动物细胞工程中,胰蛋白酶可以消化组织细胞间的蛋白质,获得单个动物细胞,对于植物细胞一般采用一定浓度的盐酸处理使植物细胞相互分离,C错误;‎ D、PCR仪扩增目的基因时利用高温使DNA解旋,D错误。‎ - 37 -‎ 故选BCD。‎ ‎2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计数时需要用血盖片(重量、长度和宽度均大于普通的盖玻片)代替普通盖玻片。如图是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观察到的视野,计数室的规格为1 mm×1 mm×0.1 mm。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镜检计数时出芽酵母菌的芽体都计为一个独立个体 B. 使用普通盖玻片可能会由于盖玻片浮起而导致计数的结果偏大 C. 需用吸水纸在血盖片一侧吸引以加速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 D. 依据右图可估算出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约为6×108个·mL-1‎ ‎【答案】BD ‎【解析】‎ ‎【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原理:‎ ‎(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来培养,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根据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做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这种方法可以直接测定样品中全部的细胞数目,所以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由于血球计数板上的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后的容积是一定的,所以可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 ‎(3)图中看出,该血球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格,图中一个中格16小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24个。‎ ‎【详解】A、镜检计数时出芽酵母菌计为一个独立个体,A错误;‎ B、使用普通盖玻片可能会由于盖玻片浮起而使得计数室内培养液多于0.1 mm3,而导致计数的结果偏大,B正确;‎ C、滴加培养液后,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C错误;‎ - 37 -‎ D、此血球计数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中格,每一中格又分为16小格。计数室的规格为1 mm×1 mm×0.1 mm,每个中格的平均酵母菌数为24,则1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约=24×25×100×(1×1000÷0.1)=6×108个·mL-1,D正确。‎ 故选BD。‎ ‎25.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和固定化酵母细胞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因酵母细胞体积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所以常常采用包埋法固定 B. 从生物体内提取酶后,可直接与洗衣粉的其他成分混合制成加酶洗衣粉 C. 用含有纤维素酶的加酶洗衣粉洗涤棉质衣物,可以使衣物蓬松、易洗干净 D. 固定酵母菌后用蒸馏水冲洗凝胶珠,可洗去表面的杂菌并防止凝胶珠过硬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1、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从衣物上脱落。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也能分别将大分子的脂肪、淀粉和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洗衣粉具有更好的去污能力。‎ ‎2、影响加酶洗衣粉活性的条件:温度、pH和水量。影响加酶洗衣粉的效果的因素:水温、水量、水质、洗衣粉的用量、衣物的质地、大小、浸泡和洗涤的时间。‎ ‎3、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酶优点是使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还可以被反复利用.固定化细胞优点是成本更低,操作更容易,可以催化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详解】A、在酵母细胞的固定化过程中因为细胞体积较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多采用包埋法固定,A正确;‎ B、加酶洗衣粉中的酶是通过基因工程生产的,用特殊的化学物质将酶层层包裹制成酶制剂后与其他成分混合制成加酶洗衣粉,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纤维素酶可以将大分子的纤维素水解为小分子物质,使衣物蓬松、易洗干净,C正确;‎ D、固定化酵母细胞在凝胶珠中,用蒸馏水冲洗可洗去CaCl2和表面的杂菌,防止凝胶珠过硬,D正确。‎ - 37 -‎ 故选ACD。‎ 三、非选择题:‎ ‎26.科学家研究发现,细胞内脂肪的合成与有氧呼吸过程有关,机理如下图l所示。‎ ‎(1)据图1可知,蛋白A位于________(细胞器)膜上,Ca2+进入该细胞器腔内的方式是________。Ca2+在线粒体基质中参与调控有氧呼吸的________阶段反应,进而影响脂肪合成。‎ ‎(2)脂肪在脂肪细胞中以大小不一的脂滴存在,据此推测包裹脂肪的脂滴膜最可能由________(填“单”或“双”)层磷脂分子构成。‎ ‎(3)棕色脂肪组织细胞内含有大量线粒体,其线粒体内膜含有UCP2蛋白,如上图2所示。一般情况下,H+通过F0F1ATP合成酶流至线粒体基质,驱动ADP形成ATP,当棕色脂肪细胞被激活时,H+还可通过UCP2蛋白漏至线粒体基质,此时线粒体内膜上ATP的合成速率将________,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________能所占比例明显增大,利于御寒。‎ ‎(4)蛋白S基因突变后,细胞中脂肪合成减少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内质网 (2). 主动运输 (3). 第二 (4). 单 (5). 降低 (6). 热 (7). 钙离子吸收减少,丙酮酸生成柠檬酸受阻,柠檬酸减少 ‎【解析】‎ ‎【分析】‎ 识图分析可知,由图1可知,钙离子在蛋白A、S的协助下进入内质网,该过程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主动运输过程,钙离子再进入线粒体,在线粒体基质中参与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可以进一步脱羧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完成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也可以合成脂肪,钙离子在蛋白N的协助下还可以从线粒体中进入细胞质。‎ 图2为线粒体内膜的结构图,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的场所,还原剂氢与氧结合生产水,同时合成大量的能量。图中H+通过F0F1ATP合成酶流至线粒体基质,驱动ADP形成ATP,H+还可通过UCP2蛋白漏至线粒体基质。‎ ‎【详解】(1)识图分析可知,蛋白A位于内质网膜上,钙离子在蛋白A、S - 37 -‎ 协助下进入内质网,该过程消耗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是主动运输过程。由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因此Ca2+在线粒体基质中参与调控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进而影响脂肪合成。‎ ‎(2)脂肪在脂肪细胞中以大小不一的脂滴存在,由于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而尾部脂肪酸链具有疏水性的特点,推测包裹脂肪的脂滴膜最可能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 ‎(3)根据题意可知,一般情况下,H+通过F0F1ATP合成酶流至线粒体基质,驱动ADP形成ATP,当棕色脂肪细胞被激活时,H+还可通过UCP2蛋白漏至线粒体基质,导致H+通过F0F1ATP合成酶流至线粒体基质的量减少,引起线粒体内膜上ATP的合成速率将降低,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包括热能和转移到ATP中的化学能,热能用于维持体温的稳定,因此有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中热能所占比例明显增大,利于御寒。‎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钙离子在蛋白A、S的协助下进入内质网,如果蛋白S基因突变,导致钙离子吸收减少,进入到线粒体基质的钙离子减少,丙酮酸生成柠檬酸受阻,柠檬酸减少,因此导致细胞中脂肪合成减少。‎ ‎【点睛】本题考查脂肪的合成与有氧呼吸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有氧呼吸的过程以及能量的代谢,把握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正确识图获取有效信息,获取钙离子进入线粒体的后对有氧呼吸的影响,以及对脂肪合成的作用,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27.铁皮石斛为药用草本植物,喜生活在阴湿环境,已被列为“濒危珍稀植物”。下图为某科研小组测定其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CO2吸收速率曲线,请回答:‎ ‎(1)铁皮石斛叶肉细胞可以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参与这一过程的两类色素为________。‎ ‎(2)铁皮石斛叶肉细胞叶绿体________上的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解,产生的O2释放到细胞外至少需要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3)据图分析,铁皮石斛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研究发现,黑暗时铁皮石斛细胞可将CO2转化为酸性物质储存起来,但不能将CO2转化为糖类等有机物,其原因是暗处缺少光反应提供的________,进而不能完成C3的________等过程。‎ - 37 -‎ ‎(4)以铁皮石斛茎段为外植体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移栽前需将生根瓶苗打开瓶盖,移至常温下炼苗7天,炼苗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炼苗后,应洗去根部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栽种在以________营养为主的普通基质上。‎ ‎【答案】 (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2). 类囊体薄膜 (3). 4 (4). 在暗处依然吸收CO2 (5). ATP和[H] (6). 还原 (7). 使组培苗适应外界的环境 (8). 无机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1)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完成的反应是水光解产生还原氢和氧气,同时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ATP中的化学能;‎ ‎(2)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需要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和ATP。‎ ‎2、铁皮石斛由光下进入暗处,光反应停止导致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不足,影响了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但是不影响二氧化碳的固定,即五碳化合物的消耗正常,而生产减少,所以短时间内五碳化合物的含量降低。据图分析可知铁皮石斛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特点是CO2吸收速率始终大于零但其在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反应产生ATP和[H],因此其并不能产生糖类等光合产物。‎ ‎【详解】(1)光合作用过程中分布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可以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2)光合色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色素吸收光能,将水分解,产生O2的场所在类囊体薄膜上,O2释放到细胞外需要穿过类囊体薄膜和叶绿体的双层膜、一层细胞膜,因此至少需要穿过4层生物膜。‎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铁皮石斛不同于一般植物的特点是CO2吸收速率始终大于零,即在暗处仍然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但其在黑暗中不能进行光反应产生ATP和[H],因此其并不能将C3还原产生糖类等光合产物。‎ ‎(4)在组织培养中移栽前需将生根瓶苗打开瓶盖,移至常温下炼苗7天,炼苗的目的是使组培苗适应移栽后外界的环境,缩短缓苗时间,提高移栽成活率。炼苗后,植物已经接近适应大田中生存环境,由于大田土壤主要为植物提供无机营养,因此炼苗后应洗去根部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栽种在以无机营养为主的普通基质上。‎ - 37 -‎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植物组织培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判断铁皮石斛的特点,结合所学的光合作用的过程解决问题,识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及其注意事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28.已知豌豆(2n=14)的花色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红花(A)对白花(a)为完全显性。B基因为修饰基因,能淡化花的颜色,BB与Bb的淡化程度不同,前者淡化为白色,后者淡化为粉色,对应的基因组成如下表所示。请回答问题:‎ 花色 红色 粉色 白色 基因组成 A_bb A_Bb aa__、__BB ‎(1)控制豌豆花色遗传的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____________规律,白花豌豆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2)已知两株纯合的白花豌豆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粉色,F1自交产生F2。‎ ‎①该杂交实验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F2中开红花个体的比例占________。‎ ‎②将F1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F2中纯合个体杂交,F3开白花的基因型组合有________种(不考虑正反交)。‎ ‎④F2的开白花个体中纯合体的比例为________。让F2中开粉花的个体随机交配,子代开白花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1). 自由组合 (2). 5 (3). AABB×aabb (4). 3/16 (5). 红色∶粉色∶白色=1∶1∶2 (6). 2 (7). 3/7 (8). 1/3‎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豌豆的花色受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因此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表中信息可知,红色的基因型为A_bb、粉色的基因型为A_Bb、白色的基因型为aa__、__BB,包括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基因型。‎ ‎【详解】(1)根据题意可知,控制豌豆花色遗传的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白花豌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 ‎(2)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白花豌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共5种,粉色的基因型为A_Bb。结合题意,两株纯合的白花豌豆杂交得到的F1均表现为粉色,则两株纯合的白花豌豆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那么F1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后代为9A_B_、3A_bb、3aaB_、1aabb,其中开红花个体的基因型为A_bb,所占比例为3/16。‎ - 37 -‎ ‎②根据题意,将F1测交,即AaBb×aabb,后代基因型及表现型为1AaBb粉色、1Aabb红色、1aaBb白色、1aabb白色,故表现型及对应比例为红色∶粉色∶白色=1∶1∶2。‎ ‎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1自交后代F2为9A_B_、3A_bb、3aaB_、1aabb,将F2中纯合个体杂交,使F3开白花(aa__、__BB),则F2中纯合个体的基因型中必须都有a或者都有B,因此F3开白花的基因型组合有aaBB×aabb、AABB×aaBB2种。‎ ‎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F1自交后代F2为9A_B_、3A_bb、3aaB_、1aabb,则F2的9A_B_中有6A_Bb开粉花,有3A_BB开白花,3aaB_表现为白花,1aabb表现白花,故F2的开白花个体中纯合体的比例为3/7。让F2中开粉花的个体随机交配,即基因型为6A_Bb的个体随机交配,其中A_即1/3AA、2/3Aa,产生的配子为2/3A、1/3a,Bb产生配子为1/2B、1/2b,随机交配后代出现白花aa__、__BB,则1/3a×1/3a×1+1/2B×1/2B×(1-1/3a×1/3a)=1/3。‎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把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中常见的分离比及对应的基因型,能够根据题意推导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利用所学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解决问题,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把握配子法进行随机交配的问题,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29.真核生物大多数mRNA存在甲基化现象,甲基化位点集中在5′端,称5′帽子;3′端有一个含100~200个A的特殊结构,称为polyA尾。下图表示真核生物mRNA polyA尾与5′端结合的环化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涉及的过程在基因表达中称为________,该过程从mRNA________端开始。‎ ‎(2)经测序发现真核生物基因的尾部没有T串序列,故判断polyA尾不是________而来的,而是由细胞核内的腺嘌呤聚合酶在mRNA前体上依次添加________形成的。‎ - 37 -‎ ‎(3)据图可知,核糖体的________首先与携带甲硫氨酸的tRNA相结合,再开始后续过程,对大肠杆菌核糖体的研究表明:即使剥离其中大多数蛋白质,依然能催化肽键的形成,且空间结构研究发现催化肽键形成的活性位点附近没有氨基酸,这说明核糖体主要依赖________(物质名称)催化肽键的形成。‎ ‎(4)据图分析,真核生物mRNA环化能提高翻译效率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翻译 (2). 5′ (3). 转录 (4).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 (5). 小亚基 (6). rRNA (7). mRNA的稳定性得到加强,使翻译的时间延长 (8). 起始密码子靠近终止密码子,便于完成翻译的核糖体再次进行翻译 ‎【解析】‎ ‎【分析】‎ ‎1、核糖体的组成包括大亚基和小亚基两部分,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rRNA,核糖体是翻译进行的场所,能够将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 ‎2、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其场所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利用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3、根据题意结合图示可知,图中一条mRNA相继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同时进行多条相同肽链的合成,根据图示中肽链的长短可以看出,核糖体在mRNA上由5′端向3′端移动。‎ ‎【详解】(1)识图分析可知,该图表示的是翻译的过程,根据核糖体上肽链的长短可知,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是从mRNA的5′端向3′端移动的。‎ ‎(2)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根据题意,如果真核生物基因的尾部没有T串序列,则真核生物的mRNA polyA尾不是转录形成的,根据题意,polyA尾是由100~200个A的特殊结构组成的,故polyA尾是由细胞核内的腺嘌呤聚合酶在mRNA前体上依次添加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形成的。‎ ‎(3)识图分析可知,图中核糖体的小亚基首先与携带甲硫氨酸的tRNA相结合,开始翻译的过程。根据题意可知,核糖体的组成成分为蛋白质和RNA,剥离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的大多数蛋白质,依然能催化肽键的形成,且空间结构研究发现催化肽键形成的活性位点附近没有氨基酸,则核糖体依赖rRNA催化肽键的形成。‎ ‎(4)根据题意可知,图示为真核生物mRNA polyA尾与5′端结合的环化模型,环化后图中起始密码子靠近终止密码子,便于完成翻译的核糖体再次进行翻译,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其次,mRNA环化后比单链的结构稳定性加强,在细胞质中作为模板担任翻译的时间延长,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 37 -‎ ‎【点睛】本题以mRNA的甲基化现象导致的环化为背景,考查基因的表达的过程和核糖体的结构组成等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表达的过程转录和翻译,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翻译的过程分析图中发生的过程和现象,把握核糖体的结构及其物质组成,结合题意分析解决第(3)问,根据mRNA的结构和图中环化后的对比,分析总结环化后提高翻译效率的表现,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0.新冠病毒(2019nCoV)入侵人体后引起新冠肺炎。2019nCoV有包膜,结构示意图如下图1,其中S、M、E表示3种包膜糖蛋白,N代表核衣壳蛋白;图2是冠状病毒复制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糖蛋白S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机体接触2019nCoV后,病毒依靠蛋白S识别靶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与非典病毒相比,2019nCoV蛋白S与ACE2的结合更紧凑,导致新冠肺炎比非典具有更强的________。部分患者出现肠道感染,推测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 ‎(3)图2中需要用到RNA聚合酶的过程有________(填标号),据图可以推测冠状病毒RNA是________RNA(填“正链”或“负链”)。‎ ‎(4)病毒的感染刺激________细胞大量分泌淋巴因子,从而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损伤。‎ ‎(5)根据病毒蛋白S与人ACE2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请尝试提出一个作用于ACE2来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氨基酸 (2). 单糖(葡萄糖) (3). 传染性(感染性) (4). 肠道细胞表面具有ACE2 (5). ②③④ (6). 正链 (7). T(或辅助性T淋巴) (8). 使用抗ACE2抗体减缓病毒进入细胞的速度,从而减少病毒传播;筛选能选择性作用于ACE2的药物,使其结构改变(其他合理即给分)‎ ‎【解析】‎ ‎【分析】‎ - 37 -‎ ‎1、识图分析可知,图1为新冠病毒的结构组成图,包括蛋白质和核酸,蛋白质包括衣壳蛋白N和包膜糖蛋白S、M、E,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新冠病毒借助于包膜上的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膜上的受体ACE2识别并结合,侵染到宿主细胞内。‎ ‎2、分析图2可知,新冠病毒核酸为RNA,病毒侵染宿主细胞后,以自己的核酸为模板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场所和能量等进行复制与合成,图中②③④为RNA的合成过程,①为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新冠病毒的RNA为模板可以直接合成非结构蛋白,以负链RNA为模板合成的mRNA可以指导S、M等结构蛋白的合成,结构蛋白与正链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则新冠病毒的核酸为正链RNA。‎ ‎【详解】(1)糖蛋白是由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故其组成单位为单糖和氨基酸。‎ ‎(2)根据题意可知,与非典病毒相比,新冠病毒的蛋白S与宿主细胞的ACE2结合更紧凑,因此新冠病毒对宿主具有更强的感染性。部分患者出现肠道感染,说明病毒侵染到肠道细胞内,则推测肠道细胞膜上具有S蛋白识别的受体ACE2存在。‎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②③④为RNA的合成过程,因此都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作用,由于图2中结构蛋白与正链RNA组装形成子代病毒,因此新冠病毒的核酸为正链RNA。‎ ‎(4)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分泌产生的,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免疫功能。‎ ‎(5)根据题意,新冠病毒的S蛋白与宿主细胞的ACE2识别并结合,从而侵染到宿主细胞,感染人体,因此阻断新冠病毒与宿主细胞上的蛋白的结合,可以治疗新冠肺炎。方案如下:根据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可以使用抗ACE2抗体,使得该抗体与细胞膜上的ACE2结合,减缓病毒进入细胞的速度,从而减少病毒传播;其次筛选能选择性作用于宿主细胞的ACE2的药物,使其结构改变,使得新冠病毒的包膜上的S蛋白无法识别宿主细胞上的ACE2,因此病毒不能侵染进入宿主细胞。‎ ‎【点睛】本题以新冠病毒(2019nCoV)入侵人体后引起新冠肺炎为背景,考查病毒的结构组成及其生活特点,要求学生掌握病毒的基本组成及其增殖过程,能够正确识图获取有效信息,判断新冠病毒的组成和核酸类型,通过图2的分析把握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生理活动过程,结合题意和所学的知识点解决第(5)问,利用免疫学的知识点提出治疗的方案和措施,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 ‎31.下图是泰州某中学新建的一个人工湿地:池塘边有一片芦苇滩,池塘底定植了大量睡莲,水中放养了大量鱼类。一段时间后,睡莲全部被鱼吃光,后来学校每天用食堂的剩饭、剩菜饲喂鱼苗,“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等问题又出现了。该校生物兴趣小组尝试将池塘水泵入芦苇滩以净化水质。请分析回答:‎ - 37 -‎ ‎(1)该池塘中所有生物可以看做是一个________。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监测池塘水质的变化,兴趣小组在每周周六的7:00、12:00、17:00三个时间点测定池塘水的pH值,推测pH值最高的时间点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改善池塘水质,学校每天上午9:00开始将池塘水泵入芦苇滩,再从出水口引回,如此循环处理6 h,6 h循环水量约为池塘总水量的10%。下表是兴趣小组某天从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采集水样测定的相关指标的结果:‎ ‎11:00‎ ‎13:00‎ ‎15:00‎ 进水口 出水口 进水口 出水口 进水口 出水口 总磷含量 ‎0.39‎ ‎0.36‎ ‎0.35‎ ‎0.31‎ ‎0.39‎ ‎0.34‎ 总氮含量 ‎2.19‎ ‎2.06‎ ‎2.21‎ ‎2.02‎ ‎2.16‎ ‎1.91‎ 化学耗氧量(COD)‎ ‎10.08‎ ‎8.42‎ ‎10.08‎ ‎8.56‎ ‎9.35‎ ‎7.92‎ ‎①化学耗氧量(COD)是指水体中的有机物等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氧化剂的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据表判断,COD值与污染程度成________。‎ ‎②与进水口比较,出水口的总磷、总氮含量均有所下降的原因是芦苇_________________。‎ ‎③除上述因素之外,芦苇滩生物净化水质的途径还有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请为该校改善池塘水体富营养化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群落 (2).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投喂的剩饭、剩菜中有机物内的化学能 (3). 17:00 (4). 白天水中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pH值增大 (5). 正相关 (6). 吸收氮和磷;阻滞、减缓水流,利于物质沉降 (7).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8). 适当捕一部分鱼类; (9). 池塘中栽植沉水植物;更换清洁的水;浮床生态工艺法净化污水 ‎【解析】‎ - 37 -‎ ‎【分析】‎ ‎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生活着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一群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2、根据题意可知,化学耗氧量(COD)是指水体中的有机物等在规定条件下进行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氧化剂的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COD值越高,分解的有机物越多,说明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污染程度越高,因此COD值与污染程度成正相关。与进水口比较,出水口的总磷、总氮含量均有所下降,说明池塘中的氮、磷流经芦苇塘后被芦苇吸收,以及芦苇的阻滞、减缓水流,利于物质的沉降,降低了氮、磷的含量,达到净化污水的作用。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一般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三个方面。‎ ‎【详解】(1)根据生物群落的概念可知,该池塘中所有生物可以看做是一个群落。根据题意可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投喂的剩饭、剩菜中有机物内的化学能。‎ ‎(2)为监测池塘水质的变化,兴趣小组在每周周六的7:00、12:00、17:00三个时间点测定池塘水的pH值,影响池塘水pH值改变的主要是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由于在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导致池塘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使得池塘水pH值增大,因此推测pH值最高的时间点是17:00。‎ ‎(3)①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表中COD值越高,分解的有机物越多,说明水体富营养化带来的污染程度越高,因此COD值与污染程度成正相关。‎ ‎②识表可知,每一个时间点,出水口与进水口比较,出水口的总磷、总氮含量和COD值均有所下降,所以循环芦苇塘处理,由于芦苇等水生植物吸收鱼塘水中的N、P等元素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芦苇根、茎对水流起阻滞、减缓作用,利于一些物质沉降,从而改善了富营养化的鱼塘的水质。‎ ‎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一般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三个方面。除上述因素之外,芦苇滩生物净化水质的途径还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4)根据题意可知,池塘污染是由于池塘中的鱼类将池塘底的睡莲全部吃光,后又因为投入的食堂的剩饭、剩菜饲喂鱼引起了富营养化的问题,因此改善水质可以适当捕获一部分鱼类,维持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其次根据通过芦苇塘的循环处理使水质得到改善,可以采取池塘中栽植沉水植物或更换清洁的水或者采用浮床生态工艺法净化污水的做法,改善池塘水质。‎ - 37 -‎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识记生物群落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把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原因,能够结合题意和表中的数据,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水体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进行解决问题,把握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结合所学的知识点总结出改善水质的措施和方法,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2.蜘蛛丝中强度最好的牵引丝由主壶腹腺蛛丝蛋白(MaSp)组成。MaSp包括MaSp1、MaSp2两个组分。完整的MaSp1蛋白可分NT、RP、CT三个部分。研究者以大腹园蛛MaSp1的NT等为研究对象做了相关实验,以期了解大腹园蛛MaSp1的结构和成丝机理。实验流程图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蜘蛛冻存之前通常要用灭菌蒸馏水清洗、饥饿等处理,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取冻存大腹园蛛的胸部组织捣碎,提取该蜘蛛的______________。‎ ‎(2)在仅知黑寡妇蜘蛛和摩鹿加云斑蛛MaSp1基因编码序列的情况下,研究者对比两者NT中的氨基酸序列,根据其中共有的一段含有7个氨基酸的保守序列,推测对应的DNA序列,据此设计出长度为________个碱基的引物1。获取该引物常用________方法。‎ ‎(3)利用PCR技术扩增目的基因时,经25~30轮扩增循环后,由于模板的增多,________的数量会逐渐成为制约反应持续进行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4)流程图中的空白处指构建________,然后将该结构导入________态的大肠杆菌。‎ ‎(5)分离、纯化NT蛋白时,为何不直接从培养液中提取,而是将表达该蛋白的工程菌破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减少外源DNA的干扰 (2). 基因组DNA (3). 21 (4).‎ - 37 -‎ ‎ 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5). 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6). 基因表达载体( 或重组质粒) (7). 感受 (8). 大肠杆菌(缺少信号肽、内质网、高尔基体等)不分泌NT蛋白 ‎【解析】‎ ‎【分析】‎ ‎1、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利用DNA体外双链复制的原理,其特异性依赖于与靶序列两端互补的引物。‎ PCR由变性-退火-延伸三个基本反应步骤构成:①模板DNA的变性:模板DNA经加热至93℃左右一定时间后,使模板DNA双链或经PCR扩增形成的双链DNA解离,使之成为单链,以便它与引物结合,为下轮反应作准备;②模板DNA与引物的退火(复性):模板DNA经加热变性成单链后,温度降至55℃左右,引物与模板DNA单链的互补序列配对结合;③引物的延伸:DNA模板-引物结合物在72℃、DNA聚合酶(如Taq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反应原料,靶序列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与半保留复制原理,合成一条新的与模板DNA链互补的半保留复制链,重复循环变性-退火-延伸三过程就可获得更多的“半保留复制链”,而且这种新链又可成为下次循环的模板。‎ ‎2、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提取目的基因、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1)蜘蛛冻存之前通常要用灭菌蒸馏水清洗、饥饿等处理,其目的是减少外源DNA的干扰,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包括从自然界已有的物种中分离和人工合成法,因此取冻存大腹园蛛的胸部组织捣碎,可以从中提取该蜘蛛的基因组DNA。‎ ‎(2)根据题意可知,研究者对比两者NT中的氨基酸序列,根据其中共有的一段含有7个氨基酸的保守序列,推测对应的DNA序列,根据氨基酸与密码子的对应关系可知,则设计出引物的长度为7×3=21个碱基的引物1,常用化学合成法合成引物。‎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PCR扩增过程中需要的条件为:模板、引物、热稳定的DNA聚合酶、dNTP为反应原料等,因此经25~30轮扩增循环后,由于模板的增多,热稳定DNA聚合酶的数量会逐渐成为制约反应持续进行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4)识图分析可知,图纸空白处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完成后导入受体细胞,大肠杆菌为微生物,可以用钙离子转化法处理,使大肠杆菌处于感受态,便于吸收周围环境中的DNA分子。‎ - 37 -‎ ‎(5)由于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不能对分泌蛋白进行加工和分泌,因此大肠杆菌不能分泌NT蛋白,故分离、纯化NT蛋白时,不直接从培养液中提取,而是将表达该蛋白的工程菌破碎处理后提取。‎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特别是掌握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把握PCR扩增技术的操作条件和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识记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的操作方法,能够正确识图判断图中的操作过程,理解原核生物的的结构特点,利用该特点解决最后一问的问题。‎ ‎33.某兴趣小组用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的土壤等进行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实验过程为: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实验结果见下表1:‎ 表1 不同土壤微生物对纤维素的分解 组别 ‎1‎ ‎2‎ ‎3‎ 样品 松针腐叶花盆土 表层草地土 菌料 目的菌落类型 细菌、真菌 细菌 霉菌为主 透明圈直径 ‎+++‎ ‎++‎ ‎++++‎ ‎(1)上述实验过程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与30℃相比,37℃培养时霉菌类纤维素分解菌生长迅速,菌丝会________其他菌落,对后续菌种的分离造成困扰,因此采用30 ℃培养为佳。‎ ‎(3)兴趣小组在鉴别菌种时尝试了两种方案:A. 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染色;B. 直接在加入刚果红的鉴别培养基上培养微生物。结果发现:A方案在漂洗多余刚果红的过程中,易出现菌落浮起被带走的现象,从而造成________,故选方案B。由于刚果红在高温下容易被分解,应在培养基灭菌________(填“前”或“后”)加入。‎ ‎(4)有小组成员根据表1结果中的________,认为菌料中的目的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强,其他成员对此观点提出异议。兴趣小组继续对三组样品进行透明圈直径、菌落直径和酶活力的测定,实验结果如下表2:‎ 表2 不同H/C值纤维素分解菌酶活性的比较 组别 H(透明圈直径)(单位:cm)‎ C(菌落直径)(单位:cm)‎ H/C值 酶活力(U/mL)‎ - 37 -‎ ‎1‎ ‎2.06‎ ‎0.48‎ ‎4.3‎ ‎1.7‎ ‎2‎ ‎1.68‎ ‎0.30‎ ‎5.6‎ ‎2.4‎ ‎3‎ ‎2.62‎ ‎0.41‎ ‎6.4‎ ‎2.9‎ 你认为将________作为判断纤维素分解菌分解能力大小的依据更合理,其大小与酶活力呈________相关。‎ ‎(5)兴趣小组欲对培养液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进行计数,具体做法是:先在培养基上加入若干质量较轻的小球,然后在平板上滴加一定体积的培养液,盖上培养皿盖后左右摇晃。试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答案】 (1). 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2). 覆盖 (3). 菌落的混杂 (4). 后 (5). 组别3中透明圈直径最大 (6). 透明圈与菌落直径之比(H/C值) (7). 正 (8). 使菌液均匀分布 ‎【解析】‎ ‎【分析】‎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基本过程如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其中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的微生物,选择培养所用的培养基中唯一的碳源是纤维素,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的特殊物质是刚果红,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的微生物。‎ ‎(2)根据题意,与30℃相比,37℃培养时霉菌类纤维素分解菌生长迅速,导致菌丝会覆盖其他菌落,对后续菌种的分离造成困扰,因此采用30 ℃培养为佳。‎ - 37 -‎ ‎(3)根据题意可知,分析两种方案可知,A方案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染色,A方案中在用氯化钠溶液漂洗多余刚果红的过程中,易出现菌落浮起被带走的现象,从而造成菌落的混杂的现象,故选B方案,即直接在加入刚果红的鉴别培养基上培养微生物。由于刚果红在高温下容易被分解,培养基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因此应在培养基灭菌后添加刚果红。‎ ‎(4)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分析表1结果可知,表1中的组别3中透明圈直径最大,小组成员认为菌料中的目的菌分解纤维素的能力最强,但是其他成员对此观点提出异议。兴趣小组继续对三组样品进行透明圈直径、菌落直径和酶活力的测定,分析表2中的数据可知,随着H/C值的增大,酶活力增强,因此将透明圈与菌落直径之比(H/C值)作为判断纤维素分解菌分解能力大小的依据更合理,其大小与酶活力呈正相关。‎ ‎(5)根据题意可知,该题测定纤维素分解菌方法类似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具体做法是:先在培养基上加入若干质量较轻的小球,然后在平板上滴加一定体积的培养液,盖上培养皿盖后左右摇晃,这样使得菌液分布均匀,计数较为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鉴定和计数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原理和过程,把握鉴定的方法,理解刚果红鉴定的两种方案处理的优缺点,根据纤维素分解菌遇到刚果红的的特点筛选纤维素分解菌,能够正确分析表中数据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的知识点解决问题。‎ - 37 -‎ - 3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