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2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中生物 第3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2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学案 苏教版必修3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 学习目标 知识概览(教师用书独具)‎ ‎1.概述生物群落的概念。‎ ‎2.描述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重难点)‎ ‎3.描述生物群落的结构。‎ ‎4.进行“统计大型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探究。‎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1.生物群落 ‎(1)概念: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及表现 ‎①表现:群落由一些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②群落多样性的基础:一个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 ‎(3)物种丰富度 ‎①概念: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计算公式:D=(S:物种数目;A:样地面积;D:物种丰富度指数),多用于群落的野外调查。‎ ‎2.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1)互利共生: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 ,相互依赖、相互得益的关系,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2)竞争: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生相互妨碍的现象。竞争的资源可能是食物、水分、空间,也可能是阳光、无机盐等。‎ ‎(3)捕食: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往往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反馈关系,调节着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4)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以另一种生物(寄生)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为营养,并对寄生造成危害的现象。‎ ‎3.群落结构 ‎(1)形成原因: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逐渐形成。‎ ‎(2)类型 ‎①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 ⅰ植物由高到低依次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层次。‎ 13‎ ⅱ动物的分层与不同层次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环境有关。‎ ‎②水平结构 ⅰ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ⅱ特点:种群呈现局部范围内的片状分布,如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具有镶嵌性。‎ ‎(3)生态位 ‎①概念: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②意义:生态位的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 ⅰ减少或排除了物种间的相互竞争而共存下来。‎ ⅱ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基础自测]‎ ‎1.判断对错 ‎(1)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提示:群落包括该环境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全部鱼,还包括其他动物。‎ ‎(2)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 ‎(3)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提示:草坪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 ‎(4)群落强调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其中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 (√)‎ ‎(5)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 提示:反映的是竞争关系。‎ ‎2.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下列关于这两个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 【导学号:85732138】‎ A.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B.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C.只有草坪和树林混杂在一起时动物才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A [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所有的群落都具有。如草坪中地表动物和植被栖息动物的分布均属于分层现象。]‎ ‎3.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13‎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 [土壤小动物群落也存在分层现象,A项错误;土壤动物之间的主要关系是捕食、竞争等,B项错误;土壤盐碱度不同,可导致群落结构的差异,C项正确;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选用取样器取样法,D项错误。]‎ ‎[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 生物群落及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思考交流](教师用书独具)‎ ‎1.集市上的白菜、萝卜等植物,鸡、兔等动物以及蘑菇、木耳等微生物能构成一个群落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因为它们之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依存关系。‎ ‎2.分析下列描述中生物间分别是什么关系?并思考种内斗争与竞争、捕食的区别有哪些?‎ ‎(1)在农田中,相邻的同种作物植株之间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 ‎(2)“大鱼吃小鱼”。‎ 提示:(1)为种内斗争;‎ ‎(2)大鱼吃小鱼 ‎3.寄生与共生关系的异同点有哪些?‎ 提示:相同的是两者都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不同的是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而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当然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归纳总结] ‎ ‎1.种群与群落的关系 ‎(1)种群与群落属于不同的生命层次,其特征各不相同。‎ ‎(2)生物群落以种群为单位,是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依靠这种关系使各种生物在长期自然选择与进化中形成了稳定的彼此适应的有机整体。‎ ‎(3)二者关系可表示为:‎ ‎2.群落的种间关系 类型 曲线图例 箭头图例 种间关系特点 13‎ 捕食 ‎“先增加者先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 竞争 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一般有二:一是a取代b,二是a、b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相互抑制 寄生 寄生种群a得利,寄生种群b受害;寄主b不可能全部死亡 互利 共生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特别提醒:种间关系判断的三个易错点 ‎(1)寄生≠腐生。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上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或从腐殖质中获得营养物质。‎ ‎(2)互利共生≠寄生。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寄生的两种生物,对寄生者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寄主来说则是有害的。‎ ‎(3)种内斗争≠竞争:种内斗争是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发生的斗争,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之间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发生的斗争。‎ ‎[典例通关](教师用书独具)‎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技巧点拨】 坐标图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判断方法 ‎(1)看曲线上升和下降的先后关系:一般先上升或先下降的曲线代表被捕食者,另一条曲线代表捕食者;(2)看曲线峰值的高低:一般曲线峰值高的是被捕食者,‎ 13‎ 曲线峰值低的是捕食者;(3)看个体的数量多少:一般被捕食者的个体比捕食者的小,所以被捕食者的数量相对较多。‎ C [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丙与乙存在捕食关系;投放大量的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短时间内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活学活用]‎ ‎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内两种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在a、b、c、d连续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两者是竞争关系 B.b时间段内甲数量增加,乙数量减少 C.两者是捕食关系 D.若引入丙以甲为食,则乙的数量会增加 C [由图可知,a时间段,甲数量减少,乙数量增多,c时间段,甲数量增加,乙数量减少,b、d时间段甲、乙同时减少或增多,这种不同步的变化说明两者是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A错误,C正确;b时间段内,甲数量减少,乙数量减少,B错误;丙以甲为食,短时间内甲的数量会减少,乙的数量会减少,D错误。]‎ ‎2.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 ‎【导学号:85732139】‎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也可能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C.d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