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浙科版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学案

第23讲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知识内容 考试要求 知识内容 考试要求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a ‎5.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b ‎2.神经系统的作用 a ‎6.反射的概念、过程及结构基础 b ‎3.神经元的种类、主要结构及特性 a ‎7.大脑皮层的功能 a ‎4.动作电位的概念 a ‎ 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与反射弧 大脑皮层的功能 ‎1.神经系统的作用 能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机体多方面的活动,对内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之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机体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信号类型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 化学信号 作用范围 准确、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3.神经元的结构与特性 ‎(1)神经元的结构 ‎(2)神经元的特性: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即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3)验证实验:刺激坐骨神经b点左侧(a)后,膜外电位变化。‎ ‎①如上图,实验中电表指针变化情况是: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本实验表明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膜电位会发生变化,形成一个负电波并能沿神经传播,这个负电波叫做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就是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 ‎4.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 ‎(1)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2)结构基础——反射弧(以脊神经为例)‎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元,③:反射中枢,④:传出神经元,⑤:效应器,⑥:神经节(细胞体聚集在一起构成)。‎ ‎5.大脑皮层的功能 ‎(1)言语区:是人类特有的高级神经中枢。‎ 中枢名称 受损后病症 白洛嘉区 可以理解语言,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不能通过书写表达自己的思想,即表达性失语症 韦尼克区 可以说话,不能理解语言,即感觉性失语症 ‎(2)中央前回(运动区)功能:管理对侧躯体运动。‎ ‎(3)中央后回(体觉区)功能:感受对侧躯体感觉。‎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反射是在大脑皮层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也属于反射(×)‎ ‎(4)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件反射(×)‎ ‎(5)如果破坏了反射弧的某一结构(如传出神经),则反射不能发生(√)‎ ‎(6)感受器是指感觉神经末梢,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 ‎(7)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伤;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 ‎(8)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9)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控作用(√)‎ ‎(10)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大脑皮层、小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 ‎(11)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1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13)长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14)当盲人用手指“阅读”盲文时,参与此过程的高级神经中枢只有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 ‎(必修3 P32简答题T2改编)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实验3:另取一脊蛙,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 下列有关本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剪除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影响 B.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神经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 C.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实验3证明了搔扒反射的反射中枢在脊髓 解析:选C。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项正确;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神经细胞产生了动作电位,B项正确;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项错误;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D项正确。‎ ‎ 考法1 神经元及动作电位 ‎(1)神经系统的构成:神经元是结构功能单位,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神经胶质细胞。‎ ‎(2)神经元的种类:感觉(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 ‎(3)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一般神经元都是以树突或胞体接受兴奋,以轴突传出兴奋的。‎ ‎[题组冲关]‎ ‎1.(原创)以新鲜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b、c处膜外连接一个电表,a处给予适宜的刺激,肌肉会产生收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c处都能产生负电波 B.支配腓肠肌的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 C.电流计指针先右偏再左偏 D.实验说明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都是可兴奋的细胞 解析:选C。以适宜强度的刺激作用于a处时,会产生一个负电波(动作电位),并沿着神经传导至b、c处,A正确;支配腓肠肌的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B正确;负电波先到b再到c,电流计指针先左偏再右偏,C错误;神经细胞能产生负电波,肌肉会产生收缩,说明两者都是可兴奋的细胞,D正确。‎ ‎2.右图为高等动物神经元的结构图,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为神经元的胞体,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B.2数量较多,有利于酶的附着,以提高代谢效率 C.3外包裹着结缔组织,构成神经纤维 D.4处有多个分支,有利于与其他神经元共同形成突触 解析:选D。1为神经元的细胞核,是代谢的控制中心,A错误;2数量较多,有利于兴奋的传递,B错误;3外包裹着髓鞘,构成神经纤维,C错误;4处有多个分支,有利于与其他神经元共同形成突触,D正确。‎ ‎ 考法2 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1)“反射”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 ‎①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均不能完成反射。若不经历完整反射弧,仅刺激效应器所引发的反应不可称“反射”。‎ ‎②要有适宜刺激(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 ‎(2)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 图示 兴奋传导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 传入神经元 ‎↓‎ 反射中枢 ‎↓‎ 传出神经元 ‎↓‎ 效应器 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刺激信息转变为神经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感觉神经元(含有神经节)‎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反射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反射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 运动神经元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接受神经兴奋,发生相应的活动 只有感觉无效应 相互联系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的完整性 ‎ [题组冲关]‎ ‎3.(2020·浙江1月选考)下列关于膝反射的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感觉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脊髓中 B.传出神经末梢可支配骨骼肌细胞和内分泌腺 C.运动神经元的树突可受其他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支配 D.反射中枢由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组成 答案:C ‎4.下列有关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传入神经是被结缔组织包围的一条神经纤维 B.反射中枢就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C.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的末梢会产生动作电位 D.刺激感受器,可测得神经纤维上某点发生了电位的双向变化 解析:选C。传入神经元是被髓鞘包围的一条神经纤维,A错误;反射中枢是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简单的反射,其反射中枢的范围较窄,如膝反射的中枢就是传入神经元与传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而调节复杂生命活动的反射中枢,其范围则很广泛,如呼吸中枢分布于延髓、脑桥、下丘脑以至大脑皮层等部位,B错误;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的末梢会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刺激感受器,可测得神经纤维上某点发生了电位的改变,不是双向变化,D错误。‎ ‎ 考法3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判断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具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元。‎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脊髓灰质粗大的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 ‎(3)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元,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元。‎ ‎(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元,反之则为传出神经元。‎ ‎[题组冲关]‎ ‎5.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 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 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解析:选A。反射弧中神经细胞之间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A项正确;图中d为传入神经元,切断d,刺激b,兴奋可直接经传出神经元至效应器,仍能引起效应器收缩,B项错误;结构b为神经纤维,结构c为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突触上的传导速度要快,C项错误;Ⅱ处为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D项错误。‎ ‎6.如图是反射弧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B.若切断②处,刺激④处,⑤处仍能出现肌肉收缩 C.③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 D.②所在的神经元上,完成了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解析:选B。根据神经节的位置可判断出①~⑤分别是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途径是①→②→③→④→⑤,A错误;切断②传入神经元,刺激④处,⑤处仍能出现肌肉收缩,但不能发生反射,B正确;脊髓是低级中枢,不具有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语言、学习、思维、记忆等方面的功能中枢在大脑皮层,C错误;传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电信号(局部电流),兴奋传至传入神经元轴突末端时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递质),D错误。‎ ‎ 考法4 大脑皮层的功能分析 巧记大脑皮层言语区中的白洛嘉区与韦尼克区 言语区 功能 患病特征 白洛嘉区 表达 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讲话和看懂文字,但不会讲话→白洛嘉表达性失语症 韦尼克区 感觉 病人能讲话、书写,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 ‎[题组冲关]‎ ‎7.(2018·浙江4月选考)人体各部位的感觉与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体觉区与运动区中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侧手指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可传到对侧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 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 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 D.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 解析:选A。手指属于上肢,控制上肢运动的区域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中间部;中央前回底部控制的是面部的运动;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在运动区呈正排列;精细部位在体觉区所占的面积大。‎ ‎8.科学家在研究大脑皮层某些区域(如图)时,发现它与躯体运动和语言活动功能有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科学的是(  )‎ A.小脑内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B.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C.白洛嘉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 D.韦尼克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 解析:选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A错误;大脑皮层是最高级的神经中枢,B正确;白洛嘉区受损,患者会得运动性失语症,C错误;韦尼克区受损,患者会得听觉性失语症,D错误。‎ ‎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与传递 ‎1.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 ‎(1)神经冲动:神经受到刺激时,产生一个负电波,并沿着神经传导,其又叫做动作电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①未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呈极化状态(即静息状态):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 ‎②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呈反极化状态(即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 ‎③局部电流的形成: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电位差,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 ‎ ‎④电流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在膜内由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因此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与膜外相反。 ‎ ‎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不衰减性、绝缘性、双向性、生理完整性。 ‎ ‎2.突触的信号传递 ‎(1)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 ‎(2)神经冲动在突触中的传递 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突触间隙→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产生小电位→到达电位阈值→引起动作电位作用于肌纤维→肌肉收缩或舒张。‎ ‎(1)产生和维持神经细胞静息电位主要与K+有关(√)‎ ‎(2)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时细胞膜外Na+大量内流(√)‎ ‎(3)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属于胞吐(√)‎ ‎(4)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转运(×)‎ ‎(5)神经纤维膜内K+/Na+的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6)化学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7)化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8)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递方向是单向的(×)‎ ‎(必修3 P22图2-7、P25图2-9改编)如图为膝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及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兴奋可在反射弧上双向传递 B.若在图1中①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c处膜电位会发生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的变化 C.在图2中CD段,神经纤维膜正处于极化过程 D.图2中D点时细胞膜内侧的Na+浓度不可能比外侧高 解析:选D。从图示可知,伸肌肌群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由于突触结构的存在,兴奋在反射弧上只能单向传递,A项错误;由于c连接的是屈肌肌群,若在图1中①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会抑制c神经元兴奋,B项错误;在图2中CD段,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神经纤维膜处于去极化过程,C项错误;D点时细胞膜内侧的Na+浓度虽然增大,但仍比外侧低,D项正确。‎ ‎ 考法1 神经冲动的产生 ‎(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2)静息电位 ‎①形成原因:神经细胞内K+浓度高于膜外,K+外流。‎ ‎②电位表现:内负外正。‎ ‎(3)动作电位的形成 ‎①形成原因: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 ‎②电位表现 ‎(4)解读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曲线图 ‎①a点之前——静息电位:此时K+通道打开,K+外流,Na+通道关闭,使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负电荷,电位差为负值。‎ ‎②ac段——动作电位的形成:受刺激后,K+通道关闭,Na+通道打开,Na+迅速大量内流,导致膜电位迅速逆转,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点到c点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c点为动作电位的峰值。‎ ‎③ce段——静息电位的恢复:c点到e点,由于在细胞膜上存在钠—钾泵,在其作用下,将外流的K+运进膜内,将内流的Na+运出膜外;从而导致膜电位又慢慢恢复到静息状态,此时Na+通道关闭,K+通道打开。‎ ‎(5)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静息 电位 的测量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侧和外侧 动作 电位 的测量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或内侧)‎ ‎ ‎(1)细胞外液中Na+、K+浓度改变对膜电位的影响 项目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峰值 Na+增加 不变 增大 Na+降低 不变 变小 K+增加 变小 不变 K+降低 增大 不变 分析表格可知:‎ ‎①静息电位是K+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内K+向外扩散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细胞外Na+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静息电位。‎ ‎②细胞外K+浓度上升,导致细胞内K+向外扩散减少,从而引起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反之,静息电位变大。‎ ‎③动作电位的峰值是Na+的平衡电位,就是细胞外Na+向细胞内扩散达到平衡时的电位。细胞外K+浓度的改变通常不会影响到动作电位的峰值。‎ ‎④细胞外Na+浓度上升,导致其向细胞内的扩散量增加,从而引起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大。反之,动作电位峰值变小。‎ ‎(2)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量方法不清楚 检测是否发生兴奋,电表的两个电极都应该放在神经纤维膜表面;检测静息电位的大小时,需将一个电极放在膜内,另一个电极放在膜外,检测动作电位的大小时,需将两个电极都放在膜外。  ‎ ‎[题组冲关]‎ ‎1.如图是肌膜局部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离子通道同时也是信号分子的受体 B.信号分子与受体的结合可引起肌膜上全部离子通道的开放 C.肌膜上钠离子内流引起的电位变化都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D.图示部位接受信号分子的刺激后可以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 解析:选A。据图分析,离子通道不但可以让离子通过,还能与信号结合,说明也是信号分子的受体,A正确;不同的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引起开放的离子通道不同,B错误;肌膜上钠离子内流引起的电位变化不一定都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C错误;图示部位接受信号分子的刺激后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D错误。‎ ‎2.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阻断了部分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K+通道 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释放 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解析:选A。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K+大量外流,导致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元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大量内流,导致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知Na+内流减少,进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道。‎ ‎ 考法2 神经冲动的传导 ‎(1)动作电位传导过程图解 由图可知,当刺激部位处于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时,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两者之间会形成局部电流。这个局部电流又会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也形成动作电位。这样,不断地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向前传导,将动作电位传播出去,一直传到神经末梢。‎ ‎(2)膜内外电流方向和兴奋传导方向 由图可知,膜内外电流方向和兴奋传导方向如下表所示:‎ 项目 膜外 膜内 兴奋传导方向 兴奋区→未兴奋区 兴奋区→未兴奋区 电流方向 未兴奋区→兴奋区 兴奋区→未兴奋区 兴奋传导方向与 电流方向比较 相反 相同 ‎(3)神经冲动(兴奋)传导的特点 ‎①生理完整性:神经冲动传导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破坏了结构的完整性,冲动不可能通过断口。‎ ‎②绝缘性:一条神经中包含很多根神经纤维,一根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时不影响其他神经纤维,也就是说,各神经纤维之间具有绝缘性。‎ ‎③非递减性传导:与电流在导体中的传导不同,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其大小和速率不会因传导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④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题组冲关]‎ ‎3.(2020·浙江杭州期末)以新鲜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为材料,适宜条件下坐骨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由于钠、钾离子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正离子内流需要消耗ATP B.cd段正离子与钠离子通道蛋白结合排出细胞 C.c点时坐骨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大于0 mV D.f点后,腓肠肌的细胞膜不一定去极化 解析:选C。ab段钠离子内流是通过离子通道进行的,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cd段钠离子外流的方式是主动转运,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错误;c点时为静息电位,坐骨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大于0 mV,C正确;去极化是细胞膜两侧由极化变为电中性,f点后,腓肠肌的细胞膜去极化,D错误。‎ ‎4.(2020·浙江温州八校高三期末)如甲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表,表1两电极分别在a、b 处膜外,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中点c给予适宜刺激,相关的电位变化曲线如乙图、丙图所示。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表1记录得到乙图所示的双向电位变化曲线 B.乙图①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②点时更大 C.乙图曲线处于③点时,丙图曲线正处于④点 D.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正处于反极化状态 解析:选C。表1记录的是神经纤维外侧膜的电位,在c点给予适宜刺激,得到的电位变化曲线应该如丙图所示,A错误;由图乙可知,②点比①点更靠近0电位,则②点时Na+的内流速率比①点时更大,B错误;乙图曲线③点表示正向电位最高点,对应丙图中的④点,C正确;丙图曲线处于⑤点时,甲图a处正处于极化状态,D错误。‎ ‎ 考法3 突触的信号传递 ‎(1)兴奋的传递 ‎①传递结构:兴奋在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 ‎②突触的类型(甲图)‎ ‎   ‎ a.甲图中A突触为轴突—胞体型,简画为。‎ b.甲图中B突触为轴突—树突型,简画为。‎ ‎③突触的形成与结构(乙图)‎ a.形成: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即乙图中g),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形成突触。‎ b.结构:由d、e、f组成(填字母),分别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④兴奋传递过程 ‎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2)突触结构及兴奋在突触中传递的相关知识归纳 ‎①突触前膜分泌化学递质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不需要载体,但消耗能量。‎ ‎②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化学递质的分泌与线粒体有关。‎ ‎③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组织液,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化学本质为糖蛋白,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④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树突膜或轴突膜,也可能是传出神经元支配的肌肉细胞膜或腺体细胞膜。‎ ‎⑤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化学递质、激素等属于信号分子。‎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的比较 项目 兴奋在神经 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 元之间的传递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 信号→电信号 速度 快 慢 ‎ ‎(1)误以为突触前膜释放化学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化学递质有抑制性和兴奋性两种。‎ ‎(2)受体具有特异性,不同的化学递质具有不同的受体;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会抑制化学递质与受体的结合,抑制兴奋的传递。  ‎ ‎[题组冲关]‎ ‎5.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元受到刺激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递质就会释放出来 B.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C.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 D.神经元细胞膜外 Na+的内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解析:选B。A项,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只有当兴奋传导到轴突末梢时,贮存于突触小泡内的递质才能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项,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可能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项,由于突触部位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D项,神经元细胞膜外Na+的内流是形成动作电位的基础,静息电位形成的基础是K+的外流。‎ ‎6.(2020·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如图是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的图解,图中A-C 表示乙酰胆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轴突末梢不可能含有A—C受体 B.如果降低突触间隙处Na+浓度,会使兴奋传递的时间延长 C.当A—C与受体结合后即可产生负电波 D.膝反射是一种最简单的反射弧——二元反射弧,即涉及两条神经 解析:选B。轴突末梢也可能含有A—C受体,A错误;如果降低突触间隙处Na+浓度,则Na+进入细胞内的速率会降低,所以会使兴奋传递的时间延长,B正确;当A—C与受体结合,Na+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并不是立即产生负电波,C错误;膝反射是一种最简单的反射弧——二元反射弧,需要两种神经元,即涉及两条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但并非只涉及两条神经,D错误。‎ ‎ 考法4 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的判断与分析 ‎(1)正常情况下,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2)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的原因:若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分解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或占据,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 ‎(3)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的三大原因 ‎①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②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递质失活;‎ ‎③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药物或某种有毒有害物质占据,使递质不能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题组冲关]‎ ‎7.甘蔗发霉时滋生的节菱孢霉菌能产生三硝基丙酸(3NP),3NP能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如图表示突触结构,③表示乙酰胆碱,能够被胆碱酯酶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中的③从突触前膜释放不需要①提供ATP B.若3NP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可导致肌肉痉挛 C.③与④结合后,一定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D.胆碱酯酶的作用是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 解析:选B。图中②是突触小泡,其中的③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是胞吐,需要①线粒体提供ATP,A项错误;3NP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合成,进而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使乙酰胆碱持续作用于肌肉,导致肌肉痉挛,B项正确;③乙酰胆碱与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不一定会导致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必须达到一定阈值才能产生动作电位,C 项错误;胆碱酯酶的作用是分解乙酰胆碱,使乙酰胆碱失去效应,从而中断兴奋的传递,D项错误。‎ ‎8.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神经细胞兴奋时,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C.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都属于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动作电位差增大 D.局部麻醉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解析:选C。神经细胞兴奋时,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A正确;由图甲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Cl-通道打开,促进Cl-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正确;据图乙可知,局部麻醉药单独使用时,突触后膜的Na+通道未打开,阻碍Na+内流,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D正确;以上分析可知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效果相同,使突触后膜不能形成动作电位,但作用机理不同局部麻醉药不属于递质,C错误。‎ ‎1.(2019·浙江4月选考)下列关于人体反射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膝反射的效应器是伸肌中的肌梭 C.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 D.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答案:B ‎2.(2019·浙江1月学考)已知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向两侧传播且速度相同。在图甲a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那么刺激b处所测得的电位变化是(  )‎ 解析:选B。刺激b处,由于b处离左侧电极较近,因此效果与刺激a处相似,所测得的电位变化的波形与图乙相似,但两个波形之间的间隔会缩小,故B符合题意。‎ ‎3.(2017·浙江4月选考)下列对膝反射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效应器肌梭受到叩击后可使感觉神经元的末梢产生动作电位 B.含有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的二元反射弧可引起伸肌舒张 C.动作电位沿运动神经元传到屈肌后使之收缩从而完成膝反射 D.位于脊髓中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D ‎4.下图表示神经纤维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及恢复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 B.bd段主要是Na+外流的结果 C.若增加培养液中的Na+浓度,则d点将上移 D.若受到刺激后,导致Cl-内流,则c点将下移 解析:选B。bd段产生了动作电位,主要是Na+内流的结果。‎ ‎5.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①②③表示反射弧中的部分结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②是位于大脑皮层的反射中枢 B.发生反射活动时,兴奋传导的方向是①→②→③‎ C.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a、c两点中只有c点可测到膜电位变化 D.反射完成过程中存在着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换 解析:选A。反射弧的反射中枢可以位于脊髓,A项错误;发生反射活动时,皮肤中的感受器产生兴奋,沿传入神经元①传入到反射中枢②,反射中枢的“指令”沿传出神经元③传达到效应器,B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给b点一个足够强的刺激,a、c两点中只有c点可测到膜电位变化,C项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项正确。‎ ‎6.(2020·浙江名校考前押宝)如图是体育运动对学习记忆的促进作用与蛋白质类神经营养因子(BDNF)关系的部分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 ‎ ‎ ‎ ‎(1)突触小泡中的b物质是__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______方式进入突触间隙。‎ ‎(2)运动应激能促进a过程,a过程是指BDNF基因的__________。‎ ‎(3)请画出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细胞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图可知,BDNF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 ‎(5)图中c是突触蛋白,它在海马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有实验表明,水迷宫训练后大鼠海马区突触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大鼠学习记忆受损后突触蛋白表达水平下降。由此推测,长期记忆可能与__________的建立有关。‎ 答案:(1)化学递质 胞吐 (2)表达(转录和翻译)‎ ‎(3)‎ ‎(4)促进化学递质的释放 (5)(新)突触 ‎1.在反射活动中,能够起分析和综合作用的部分是(  )‎ A.反射中枢         B.神经纤维 C.传出神经元 D.传入神经元 答案:A ‎2.(2017·浙江11月选考)运动神经元的结构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②属于神经末梢 ‎ B.该神经元有多个轴突和多个树突 ‎ C.该神经元位于膝反射的反射中枢 ‎ D.刺激该神经元轴突产生的负电波沿神经纤维传播 答案:D ‎3.下列关于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B.静息时,细胞膜仅对K+有通透性,K+外流 C.兴奋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Na+内流 D.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兴奋传导的基础 解析:选B。静息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是产生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此时细胞膜对其他离子也有通透性,只是通透性较小。‎ ‎4.(2019·浙江6月学考)某同学制备了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如下图。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会发生收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坐骨神经是结缔组织包围许多传入神经纤维而成的 B.神经细胞和腓肠肌细胞都是可兴奋细胞 C.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发生收缩属于反射 D.若在静息的坐骨神经上放置接有电表的两个电极,则指针发生偏转 解析:选B。坐骨神经是结缔组织包围许多传出神经纤维而成的(连接效应器腓肠肌的是运动神经元,即传出神经元);神经细胞和腓肠肌细胞都是可兴奋细胞;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发生收缩但未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若在静息的坐骨神经上放置接有电表的两个电极,由于电极两边等电位,所以电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5.下列有关人大脑皮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韦尼克区受损伤后,病人不能说话也不能理解语言 B.在机体内占体积越大的器官,其中央前回代表区的面积越大 C.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机体各部分均呈倒置关系 D.若刺激右侧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可引起其左侧肢体运动 解析:选D。韦尼克区受损伤后,病人可以说话,但不能理解语言;中央前回代表区大小与机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只有中央前回与其控制的躯体各部分呈倒置关系,而头面部是正对应的,大脑皮层其他各代表区无此关系;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对躯体运动是对侧支配的。‎ ‎6.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解析:选D。题中给出的信息是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因此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仍可传到肌纤维内部,引起肌肉收缩。传出神经元兴奋时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使Na+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兴奋在神经元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其电位变化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导致细胞内大量的K+外流,使细胞的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此时伸肌细胞受到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较小,导致膝反射减弱。‎ ‎7.下图表示在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电位变化时,某一时刻观察到的电表指针所处的位置情况,其中指针所处的位置不是偏转最大时的位置。下列关于这一时刻a、b 处状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刺激在a左侧,则a处膜外可能为负电位 B.若刺激在a左侧,则b处可能处于反极化过程 C.若刺激在b右侧,则a处Na+可能从膜外扩散进入膜内 D.若刺激在b右侧,则b处膜外K+浓度可能高于膜内 解析:选B。若刺激在a左侧,根据电表指针的方向可以判断电流方向是从左往右,则a处膜外为正电位,A错误;若刺激在a左侧,信号经过b处之后可能处于反极化过程,B正确;a处处于极化状态,K+从膜内扩散到膜外,C错误;膜内K+浓度始终高于膜外,D错误。‎ ‎8.(2020·舟山模拟)如图为从蛙后肢上分离出其坐骨神经的示意图,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予适当的刺激,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之间会产生电流,方向为a→b B.相应的膜内侧电流方向为b→a C.兴奋在整个神经纤维中的传导方向与膜内侧电流方向一致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两次相同的偏转 答案:C ‎9.下列关于神经冲动传导与传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神经纤维膜上接收到一定量的抑制性化学递质后,膜内电位即从负变为正 B.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有大量的K+涌入神经细胞内 C.乙酰胆碱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一旦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便发生去极化过程 D.神经元间的突触可以由第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第二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组成 解析:选D。当神经纤维膜上接收到一定量的抑制性化学递质后,‎ 膜内电位更趋向于负电位,A错误;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有大量的Na+涌入神经细胞内,B错误;乙酰胆碱为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需要有一定量的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才能发生去极化过程,C错误;神经元间的突触可以由第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第二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轴突组成,D正确。‎ ‎10.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相应反射弧如图1所示。图2是图1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2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据图判断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b是传入神经元,d是传出神经元 B.图2中e处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图3中物质f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f与g的结合可能使该处膜内外电位变成内正外负 解析:选B。图1中b为传入神经元,c为反射中枢,d为传出神经元;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反;物质f是一种递质,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f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因此f与g的结合可能使该处膜内外电位变成内正外负。‎ ‎11.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B、D上的电位计。A为骨骼肌,C为反射中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 B.刺激b点引起A的收缩,属于反射活动 C.图示反射弧不可表示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调节过程 D.若刺激a点,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单向传导 解析:选A。刺激a点,会引起A的收缩,但E不会发生反应,A正确;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刺激b点引起A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B 错误;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属于非条件反射,图示反射弧可以表示寒冷引起骨骼肌战栗的神经调节过程,C错误;刺激a点,甲有变化,乙无变化,则证明兴奋在反射弧中是单向传导的,D错误。‎ ‎12.大多数有机磷农药、蝎毒都属于神经毒素。其中有机磷能使分解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从而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如果使用有机磷或者蝎毒,引起的后果是(  )‎ A.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递质 B.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b处释放递质 C.使用有机磷,在a处给予刺激,c处保持静息电位 D.使用蝎毒,在a处给予刺激,c处产生神经冲动 解析:选B。蝎毒能破坏膜钠离子通道,导致动作电位无法形成,因此在a点给予刺激,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不会产生神经冲动,突触前膜b处没有电信号的作用,则不释放递质,突触后膜c处也不会产生动作电位,A、D项错误;有机磷对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没有影响,在a处给予刺激,突触前膜b处能释放递质进入突触间隙,B项正确;有机磷能使分解递质的酶活性受抑制,导致递质不能被分解而持续刺激突触后膜c处,如果是兴奋性递质,则c处会产生动作电位,C项错误。‎ ‎13.γ-氨基丁酸(GABA)作为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的递质,在控制疼痛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其作用机理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1)GABA在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________内,以防止被胞浆内其他酶系所破坏。当兴奋抵达神经末梢时,GABA释放,并与位于图中________上的GABA受体结合。该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GABA与受体结合后,通道开启,使氯离子内流,从而使突触后神经细胞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研究发现癫痫病人体内GABA的量不正常,若将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抑制剂作为药物施用于病人,可缓解病情。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抑制癫痫病人异常兴奋的形成。‎ ‎(3)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结构是________,它的嵌入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从而可________(填“缩短”或“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产生麻醉效果。‎ 解析:(1)突触前膜中的突触小泡含有递质,GABA属于递质,递质作用的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上,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外为负电荷,膜内为正电荷,只有让阴离子内流,才能抑制突触后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神经冲动的传递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如果用电生理微电泳方法将GABA离子施加到离体神经细胞旁,可引起相同的生理效应,主要起抑制反应。‎ ‎(2)释放的GABA可被体内氨基丁酸转氨酶降解而失活,加入抑制剂后,氨基丁酸转氨酶受到抑制,使GABA的分解速率降低。‎ ‎(3)图中麻醉剂分子嵌入的是GABA受体中,它起到了与GABA一样的功能,延长该离子通道打开的时间。‎ 答案:(1)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 抑制 ‎(2)抑制氨基丁酸转氨酶的活性,使GABA分解速率降低 ‎(3)GABA受体 延长 ‎14.渐冻人症是一种运动神经元病,临床表现为运动功能越来越退化,最后发展为全身无力、长期卧床,无法自主呼吸,但患者的智力、记忆、感觉不受影响。如图甲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模式图,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甲中属于反射中枢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体温调节中枢和呼吸中枢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____________(填序号)处突触较多,反射通过的突触越多,则完成反射所需时间越__________。在突触的组成中,属于内环境的是__________。在膝反射中具有________个神经元。‎ ‎(3)“渐冻人”肌肉萎缩,肌肉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__的一部分。用针刺激图甲中①处,“渐冻人”________(填“有”或“没有”)感觉。‎ ‎(4)对“渐冻人症”的诊断可以利用小型电极在特定部位发送刺激使其经过所要检测的神经来实现,如图乙所示,若不患病,则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________次。‎ 解析:(1)图甲中①是感受器,②是反射中枢,③是效应器,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呼吸中枢位于脑干。(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其中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膝反射由两个神经元构成。(3)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因此肌肉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从题中信息可知,“渐冻人”有感觉。‎ 答案:(1)② 下丘脑 脑干 (2)② 长 突触间隙 两 (3)效应器 有 (4)两 ‎15.(2020·杭州质检)如图代表不同细胞间的信息传递,1~8代表靶细胞的细胞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神经末梢和靶细胞C等共同构成________,若物质a是唾液淀粉酶,其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图中序号)。‎ ‎(2)若刺激M点,则M点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刺激引发的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与________(填“膜内”或“膜外”)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若刺激N点,电流表将偏转________次。‎ ‎(3)当兴奋抵达时,贮存在________内的递质释放出来,并与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结构1________结合。突触间隙的递质可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被再利用。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效应器。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过程依次经过的细胞器是8核糖体、7内质网和3高尔基体。(2)若刺激M点,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方向一致。若刺激N点,由于突触处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由神经细胞A→神经细胞B,故电流表将偏转1次。(3)当兴奋抵达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内的递质释放出来,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一般情况下,递质发挥作用后,马上被分解。但有的递质可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被再利用。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答案:(1)效应器 8、7、3‎ ‎(2)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膜内 1‎ ‎(3)突触小泡 (特异性)受体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