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2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学案
第30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考纲明细]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2.群落的演替(Ⅰ) 3.实验:(1)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1 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生物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生物群落物种组成 ①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③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群落的种间关系 (1)连线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答案 ①—c—Ⅲ ②—b—Ⅳ ③—d—Ⅰ ④—a—Ⅱ (2)“四种”种间关系的比较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2)类型 (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①形成原因: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深挖教材 高山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试说明理由。 提示 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因为在每一个自然区域地段,均具有自然群落,而每一个自然群落都有各自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判断正误 (1)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3)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物种丰富度(×) (4)“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5)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题组一 种间关系判断 1.下图为某桑园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和暴猎蝽种群数量变化曲 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 B.b点时,暴猎蝽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C.c点时,食物限制了暴猎蝽的数量增长 D.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竞争关系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可知,引入暴猎蝽后,桑毛虫种群数量减少至一定水平,故桑毛虫环境容纳量变小,A正确;b点时,暴猎蝽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c点时暴猎蝽数量达到最多,限制其数量增长的因素是食物,C正确;由图中桑毛虫和暴猎蝽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可知,暴猎蝽与桑毛虫之间为捕食关系,D错误。 2.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不能用图甲表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图甲、图乙分别表示的是捕食、竞争关系 D.图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图甲、图乙分别表示的是捕食、竞争关 系,C正确;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不能用图甲曲线表示,A正确;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图乙中实验初期,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较少,故种内互助和竞争并存,随着种群X个体数量的增加,其种内斗争加剧,D正确。 易错警示 (1)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2)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3)种内斗争与竞争。简记为:“同斗争”“异竞争”。 同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或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都为种内斗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对资源和空间的争夺就是竞争。另外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但取食的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竞争关系,例如:人吃玉米子粒,而牛吃秸秆。 题组二 群落结构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3.(2018·成都金堂中学高三月考)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D.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答案 B 解析 群落中的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B错误;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C正确;群落中的动物因受食物和栖息空间影响也具有垂直分层现象,D正确。 4.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①凤尾竹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有分层现象 ②高山上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的植被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③森林群落有垂直分层现象,草原群落中植被类型主要为草本,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④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有水平结构上的分布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垂直结构上的分层是指群落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布,凤尾竹是一个种群,不存在垂直结构的说法,①错误;高山上不同海拔分布着不同植被,它们分属于不同群落,所以它们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结构,②错误;草原群落中主要为草本植物,但也存在垂直分层现象,③错误;不同地段生物的种类和密度不同,受到水平方向上地形、酸碱度、湿度和光照等的影响,④正确。 考点2 群落的演替 1.图解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 2.自然群落演替的特征 1.深挖教材 (1)演替最终都能形成森林吗? 提示 不一定,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2)群落演替的五大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 ③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 ④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 2.判断正误 (1)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2)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3)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4)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5)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题组一 演替类型判断 1.(2017·山西实验中学联考)今年,我国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大,导致了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下列关于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当地群落影响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洪水和泥石流不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但会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 B.泥石流发生区域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当地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复存在,但水平结构依然存在 D.当地群落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也可能有新物种的入侵 答案 D 解析 洪水和泥石流导致生物种类减少或消失,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错误;泥石流发生区域含有植物的种子或根系,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群落存在明显或不明显的垂直结构,C错误;洪水和泥石流导致当地群落的营养结构发生改变,也可能有新物种的入侵,D正确。 2.(2017·广东普宁英才华侨中学高三摸底)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B.在两地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改变而水平结构不改变 C.地衣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会逐渐增多 答案 B 解析 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A正确;在两地的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会发生变化,B错误;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技法提升 “二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题组二 演替规律及趋势 3.火山爆发时炽热的岩浆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之后当地生物群落演替过程非常缓慢(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总生产量和有机物的总量在不断增加 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保持不变 C.极乐鸟捕食一只蜘蛛后,所获得的能量最多为该蜘蛛同化量的20% 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腐生等种间关系 答案 A 解析 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率逐渐增加,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是个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均存在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种间关系,腐生不是种间关系,D错误。 4.(2017·山东济南质检)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施退耕还林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第三阶段的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可知,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主要由原来较单纯的农作物,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该树林中,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增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会逐渐提高,A、D正确;在三个连续群落演替阶段中,甲、乙、丙之间相互竞争,依次作为优势种群,这时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造成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B正确;在竞争中,前者被后者替代,由图示可知,这种演替虽然使前一优势物种的数量降至较低水平,却没有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C错误。 实验14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研究步骤 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吸气时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1.(2017·山东淄博检测)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 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 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 C 解析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误;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C正确;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2.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便于小动物的采集,A正确,C错误;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B、D正确。 技法提升 实验成功关键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对于不认识的动物也应作好记录,并记为“待鉴定××”记下其特征。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高考热点突破 1.(2015·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 D 解析 灌木阶段由于除了草本植物还增加了灌木,同时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因此物种丰富度比草本阶段高,A 错误;灌木阶段空间结构更为复杂,B错误;灌木阶段由于物种丰富度高,其自我调节能力也强,C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也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D正确。 2.(2016·海南高考)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答案 D 解析 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B正确;群落中的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如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C正确;群落由一定空间内所有生物种群构成,空气、水属于无机环境成分,不参与群落的组成,D错误。 3.(2015·浙江高考)在沙漠的一个灌木群落中,某种基于种子繁殖的灌木,其分布型随着生长进程会发生改变,幼小和小灌木呈集群分布,中灌木呈随机分布,大灌木呈均匀分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 B.这种改变是群落演替所引起的结果 C.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种内竞争 D.集群分布主要是由于种子不能远离母株所致 答案 B 解析 种群分布型的改变使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化,A正确;这种分布型的改变主要是灌木适应环境条件的结果,B错误;均匀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C正确;树木的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分布,D正确。 4.(2015·四川高考)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 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答案 A 解析 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生物量均减少,因此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A错误;从柱状图可以看出,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正确;石头导致了地形、光照等变化,故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正确;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控制蝗虫等有害昆虫数量,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正确。 5.(2017·天津高考)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___________演替。与①相比,③中 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_______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______________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_______,以加快氮磷循环。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 “种—面积”曲线,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右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_______。 答案 (1)次生 垂直 (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 光逐渐减少 (3)阔叶树 (4)S3 解析 (1)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在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③针阔混交林比①草本、灌木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更复杂的分层现象,因此③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 (2)分析图中曲线,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的物种数即丰富度都是先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乔木更高,在与草本、灌木的竞争中更易获得阳光,即草本与灌木获得的阳光逐渐减少。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氮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就慢。火灾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其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快,能加快氮磷循环。 (4)据植被演替过程图可知,该林区物种数为草本>灌木>乔木,据此可知,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 用样方法调查群落物种丰富度时,若样方面积过小,统计的物种 就不全面,当达到最大物种数的样方面积后,继续增大样方面积会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故对于乔木来说,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 限时规范特训 一、选择题 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D 解析 该种鱼的幼体能滤食浮游动物,说明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浮游动物以浮游藻类为食,该种鱼的幼体能滤食浮游藻类,说明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成年鱼捕食底栖动物时,至少属于第三营养级,该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时,可分别属于第三、第二营养级,B正确;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处于不同的垂直空间位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它们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 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 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答案 B 解析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 3.(2017·浙江嘉兴高三测试)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B 解析 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4.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 ) A.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答案 B 解析 依题意可知,某些大型藤本与高大的乔木相互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 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B.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C.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 D.图中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 答案 C 解析 该模型是用坐标曲线构建的,应属于数学模型,A正确;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依次循环,可见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正确;因为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物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猎物的K值应为N2,捕食者的K值应为P2,C错误;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D正确。 6.(2017·贵州贵阳一模)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不存在地衣和苔藓植物 B.环境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因素之一 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A 解析 群落的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先的物种并没有消失, A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接着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正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D正确。 7.(2017·山东滨州联考)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 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更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A错误;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变化,B错误;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C错误;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较少,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D正确。 8.如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唯一生态因素 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答案 C 解析 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森林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错误。 9.森林被砍伐殆尽,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 B.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 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属于较低等的生物 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 答案 D 解析 森林被砍伐殆尽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 最可能是草本植物,A错误;群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错误;演替过程中,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更容易接受到较多的光照,因而会取代草本植物,C错误;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确。 10.下图1中所示的是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坐标系中的曲线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 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1中几种生物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①、③、④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②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A正确;图1的③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不能一直增加,B错误;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表示互利 共生、捕食和竞争,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C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1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 C 解析 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A正确;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是由于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温度、湿度大小等影响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C错误;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2017·山东济宁一模)如图是研究人员对某果园生态系统中动物甲和动物乙近五年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数据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由连续五年的监测数据可知:2015年动物甲的种群数量________(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动物乙的种群数量;甲、乙两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2)该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________这种主渠道进行的。 (3)果园害虫防治时,生物防治的方法之一是利用信息素诱杀害虫雄性个体使种群密度明显减小,原因是该方法最终导致了____________。 (4)若该果园在砍伐后被废弃,则该地区随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于 捕食 (2)营养结构 (3)出生率下降 (4)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持,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解析 (1)由连续五年的监测数据可知:2015年动物甲的种群数量为1.5×104个,动物乙的种群数量为5×103个,即甲的种群数量大于乙;根据曲线图分析,甲种群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乙种群数量后增加后减少,属于捕食关系。 (2)该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主渠道进行。 (3)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该技术属于生物防治。 (4)若该果园在砍伐后被废弃,则该地区随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其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持,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13.(2017·吉林长春二模)下面表示某地从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请回答: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A→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图中所示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其中A表示________阶段。在该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增强。 (2)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森林阶段有些啄木鸟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个物种,支持这一判断最重要的依据是自然条件下,这些啄木鸟之间存在着________。 (4)森林阶段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_______,而森林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初生 苔藓 抵抗力 (2)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生殖隔离 (4)垂直结构(空间结构) 栖息空间 食物条件 解析 (1)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阶段是苔藓阶段,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2)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是因为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3)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4)群落中生物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它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14.(2017·福建南平一模)紫茎泽兰是原产中美洲的一种菊科杂草,植株中含有多种导致昆虫和草食动物死亡的有毒物质,其根部还分泌抑制其他植物生长的物质,20世纪40年代传入中国,已对我国部分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请回答: (1)可以连续多年采用________法调查紫茎泽兰种群数量并计算λ值。若λ值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则说明其种群数量上升。 (2)从种间关系分析,紫茎泽兰成为当地优势种群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演替的角度分析,紫茎泽兰影响了当地群落自然演替的________。 (3)泽兰实蝇是一种昆虫,它在紫茎泽兰的分生区产卵,孵化出的幼虫在紫茎泽兰幼嫩部分取食营养,形成虫瘿(虫瘿是植物组织遭受昆虫等生物取食或产卵刺激后,而长成的畸形瘤状物),阻碍紫茎泽兰的生长繁殖。泽兰实蝇与紫茎泽兰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但是,目前能够控制紫茎泽兰蔓延的生物极少,紫茎泽兰已经对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严重干扰,说明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有限的。 答案 (1)样方 大于 (2)植株中含有的有毒的化学成分,阻止了动物对它的捕食;根部分泌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它在竞争中取胜 速度和方向 (3)寄生 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 (1)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λ值表示种群的增长率,若λ值大于1,则说明其种群数量上升。 (2)从种间关系分析,紫茎泽兰植株中含有有毒的化学成分,阻止了动物对它的捕食;根部分泌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它在竞争中取胜,导致其成为当地优势种群。从演替的角度分析,紫茎泽兰影响了当地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泽兰实蝇与紫茎泽兰的种间关系为寄生。但是,目前能够控制紫茎泽兰蔓延的生物极少,紫茎泽兰已经对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严重干扰,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