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及减数分裂与可遗传变异的关系作业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及减数分裂与可遗传变异的关系 作业 一、选择题 1.以某二倍体生物的生殖器官为材料制片观察,得到细胞分裂图甲至丁。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B ) A.该生殖器官可能是精巢 B.甲、乙两图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C.丁是丙继续分裂产生的子细胞 D.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在甲、乙两图所示时期 解析:根据乙图细胞不均等分裂判断,该生殖器官是卵巢,A错误;甲细胞的分裂为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的分裂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两细胞都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丙细胞中白色染色体大,而丁细胞白色染色体小,丁细胞不是丙细胞的子细胞,C错误;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即发生在乙图细胞,D错误。 2.下图分别表示对几种生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进行观察的结果。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若图甲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赤道板可在上一时期的细胞中观察到 B.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C.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则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可发生在这一阶段 D.若图丙表示果蝇卵巢内的几种细胞,则b组细胞中不会出现联会和四分体 解析:赤道板是一个虚拟的结构,不能观察到,A错误;图乙显示,染色体DNA分子染色单体=122,说明图乙表示的某阶段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且染色体数目为2N,而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B错误;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某阶段,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正确;丙图中染色体数目有三种数值,应该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其中a组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b组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末期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c组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若图丙表示雄果蝇精巢内的几种细胞,则b组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或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能出现联会和四分体,D错误。 3.下列有关正常雌果蝇(2N=8)体内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在细胞有丝分裂末期,核膜解体核仁消失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和后期均可以发生基因重组 C.正常情况下次级卵母细胞中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D.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有4个染色体组 解析: 有丝分裂前期核膜解体、核仁消失,末期核膜、核仁再现;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分别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与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这两种变异都属于基因重组;正常情况下,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卵母细胞中会出现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它们是由同一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分开形成的,不是同源染色体,此时细胞有2个染色体组。 4.若观察到一个动物细胞中正处于染色体两两配对。你认为正确的判断是( B ) A.这个细胞可能来自肝脏 B.此时细胞的染色体上含有染色单体 C.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DNA分子数均为体细胞的二倍 D.染色单体的形成和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发生在同一个细胞中 解析:染色体配对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此时由于复制的每一条染色体都含有2条染色单体,所以染色体的数量没有改变;此时的细胞是初级性母细胞,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那时的细胞是次级性母细胞。 5.如图表示雄果蝇进行某种细胞分裂时,处于四个不同阶段的细胞核(Ⅰ~Ⅳ)中遗传物质或其载体(①~③)的数量。下列表述与图中信息相符的是( C ) A.②代表染色体 B.Ⅲ代表初级精母细胞 C.Ⅱ所处阶段发生基因自由组合 D.Ⅰ~Ⅳ中遗传物质的数量比是2241 解析:A.图中①为染色体,②为染色单体,③ 为DNA,A错误;B.Ⅲ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因此可以代表次级精母细胞,B错误;C.Ⅱ代表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其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基因自由组合,C正确;D.由图可知,Ⅰ~Ⅳ中遗传物质③的数量比是2421,D错误。故选C。 6.科学家在染色体中找到了一种使姐妹染色单体连接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该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溶酶体、DNA都有密切的关系 B.该蛋白质只能在有丝分裂间期大量合成 C.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 D.该蛋白质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密切相关 解析:蛋白质的合成与核糖体、DNA都有密切的关系,与溶酶体无关;该蛋白质在有丝分裂间期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都能大量合成;该蛋白质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有关,是细胞分裂必需的,缺少这种蛋白质的细胞,分裂后形成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可能会发生异常;该蛋白质与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的行为变化有关。 7.(2019·江西临川一中月考)如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某动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D ) A.图2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只有甲、丙细胞 B.处于图1中CD段的细胞是图2中的甲、丙、丁 C.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与DE段形成的原因相同 D.图2中丁细胞的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 解析:图2中甲、乙、丙细胞中均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图1中CD段的细胞中一条染色体上有两个DNA分子,对应图2中的丙、丁细胞,B错误;图1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分裂间期DNA的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C错误;图2中丁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丁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如果丁细胞中的M为X染色体,则N一定是常染色体,D正确。 8.如图甲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乙表示处于细胞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图甲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 B.图甲中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C.图乙中细胞处于图甲中的BC段 D.图乙中细胞含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2个染色体组 解析:A.图甲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复制,A正确;B.图甲中DE段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B错误;C.图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甲图中的DE段,C错误;D.图乙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4个染色体组,D错误。故选A。 9.(2019·江西南昌一模)用32P标记果蝇精原细胞所有核DNA双链,然后置于31 P的培养液中培养。关于该果蝇的精原细胞的一次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后期细胞中,32P标记的DNA的含量,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B.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两者后期细胞中,32P标记的DNA的含量,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C.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前期细胞中,32P标记的DNA的含量相同,染色体数不同 D.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中期细胞中,32P标记的DNA的含量不同,染色体数相同 解析: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中,32P标记的DNA的含量相同,A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32P标记的DNA的含量减半,B正确;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前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都为8条,32P标记的DNA的含量也相同,C错误;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中期细胞中,32P标记的DNA的含量相同,染色体数也相同,D错误。 10.(2019·江西重点中学联考)取小鼠睾丸中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 B.次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 C.只有半数精细胞中有被标记的染色体 D.所有精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与未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相等 解析: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 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分子中都只有一条单链被标记。将该子细胞放在不含标记的培养基中完成减数分裂过程,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只有一条染色单体被标记;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只有一半染色体被标记;由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被标记的染色体和未被标记的染色体进行随机结合后移向细胞两极,因此,含被标记的染色体的精细胞占全部精细胞的比例不能确定,但所有精细胞的全部染色体中有一半染色体是被标记的。 11.(2019·湖南衡阳一模)甲、乙、丙三图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依图可判定该个体为雌性 B.图甲和图丙可发生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 C.若图乙中的2、3表示两条X染色体,则说明该细胞分裂方式是减数分裂 D.重组性状要在后代中表现出来,一般要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产生新个体来实现 解析:据图分析,图甲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又因为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即该个体为雄性,A错误;图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B错误;图乙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且染色体数目是甲的两倍,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且该动物是雄性的,因此细胞中的2、3不可能都是X染色体,C错误;重组性状要在后代中表现出来,一般要通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产生新个体来实现,D正确。 12.图一、二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D ) A.图一中a表示核DNA,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Ⅲ、Ⅳ B.图二中丙细胞产生的细胞名称是卵细胞或极体或精细胞 C.图二中甲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且含有4个染色体组 D.图二中乙细胞对应图一中的Ⅱ时期,此时期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解析:题图中a是核DNA、b是染色体、c是染色单体,Ⅲ和Ⅳ都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A错误;图二中丙细胞来自雌性动物且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B错误;图二中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C错误;图二中的乙细胞为处于四分体时期的初级卵母细胞,对应于图一中的Ⅱ时期,此时期可能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吉林普通中学一调)图a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dd的雌性高等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的染色体和基因示意图,图b为配子形成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细胞名称为第一极体(极体),1表示X染色体,则2和3叫作常染色体,1、2、3叫作一个染色体组。 (2)产生图a细胞的这次减数分裂所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是bdXA。 (3)图a所示细胞的变化以及基因B与b的分离分别发生在图b中的C时期。 A.7~8,5~6 B.4~7,3~4 C.7~8,3~4 D.8~9,5~6 (4)如果该动物进行测交,另一亲本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和有关基因的组成应是图A~D中的A。 解析:(1)该生物为雌性动物,图a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第一)极体;若1表示X染色体,则2和3叫作常染色体,1、2、3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叫作一个染色体组。(2)由于图a细胞为第一极体,移向一极的基因组成为BdXa,说明次级卵母细胞的基因组成为bbddXAXA,分裂后产生的卵细胞基因组成为bdXA。(3)图a细胞中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故对应于图b中的7~8时期;等位基因B与b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b中的3~4时期。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4)该个体为雌性动物,图a细胞中的1为X染色体,即基因A和a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该生物的基因型为BbddXAXa,与该生物进行测交的另一亲本的基因型应为bbddXaY,对应图A~D中的A。 14.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出现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配对是在来自父方或来自母方的染色体间进行,还是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染色体间进行?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1)Montgomery(1901)做了大量观察。他发现有一个物种,2N=14。针对这一数据,Montgomery提出:配对的染色体中,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他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如果配对是在父方间或母方间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完成后,必然剩下2条不能成对,这显然与观察的结果不相符。 (2)Sutton提出在减数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随机分离”,但证明随机分离是比较棘手的问题。Carother用一种笨蝗做了相关实验。笨蝗的性别决定为XO型,雄蝗虫的性染色体(X染色体)仅一条,体细胞中共有23条染色体。这种笨蝗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大小不等。Carother统计了300多个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发现X染色体与那对大小相异的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比接近11。 ①同源染色体在显微镜下一般是难以区分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一般相同。 ②雄蝗产生的精子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11或12条。 ③X染色体与大小相异的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比接近11,这一数据说明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在分离时是随机的,同时说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 ④笨蝗常被用于研究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其可能的原因是易于获得,需要实验经费较少;染色体较大,且染色体间形态差异较大;染色体数目较少,易于观察。(写出2条以上的理由) 解析:(1)该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4,则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数目均为7,如果配对在来自父方或来自母方的染色体间进行,则配对完成后,必然剩下来自父方的1条染色体和来自母方的1条染色体共两条染色体不能配对,这与观察到的染色体两两配对现象不相符。 (2)①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一般相同,在显微镜下难以区分,不能确定其分离规律。② 雄蝗的精原细胞中共有11对同源染色体,1条X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的精子一半含有X,一半不含有X,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为11或12条。③X染色体与大小相异的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比接近11,说明X染色体与大小相异的同源染色体结合机会相等,即同源染色体在分离时是随机的,同时说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④蝗虫比较容易获得,且需要实验经费较少;适于研究染色体的行为,其染色体数目较少,染色体较大,且染色体间形态差异较大。 15.根据每个细胞核中DNA相对含量的不同,将某高等哺乳动物睾丸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分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1所示,将睾丸中配子形成过程中的细胞分为D、E、F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2所示;根据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3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1)图1中的B组细胞位于图3中的甲~乙段,细胞中发生的主要变化是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图1中的C组细胞并不都位于图3的乙~丙段,理由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只有1个DNA分子。 (3)图2中,属于精细胞的是D组表示的细胞,E组细胞的名称是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F组细胞位于图3中的乙~丙段。 (4)要获得图2所示的结果,用睾丸作研究对象比用卵巢所得的结果更可靠,主要的原因是哺乳动物睾丸中精子的形成过程是连续的,且能统计到的各个时期细胞的数目较多。 解析:(1)图1中B组细胞内核DNA含量在2和4之间,说明细胞正在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处于细胞分裂间期(即图3中的甲~乙段)。(2)图1中C组细胞中核DNA含量加倍,图3中乙~丙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因此,当C组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时,二者相吻合,当C组细胞中不存在姐妹染色单体时(如有丝分裂后期),二者并不吻合。(3)依图2中细胞中核DNA的含量可以判断出D组为精细胞,E组为精原细胞和次级精母细胞,F组为初级精母细胞,其中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与图3中乙~丙段相对应。(4)哺乳动物睾丸中精细胞的形成过程是连续的,且产生的精细胞数目较多,另外动物卵巢内减数分裂进行不彻底,排出的是次级卵母细胞,只有与精子相遇后,才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因此用睾丸作实验材料能获得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