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8届一轮复习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教案

第24讲 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 ‎2017备考·最新考纲 ‎1.稳态的生理意义(Ⅱ)。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Ⅱ)。‎ 考点一 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调节(5年4考)‎ ‎[自主梳理]‎ ‎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 ‎(1)体液的组成 ‎(2)体液各组分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填写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 ‎(2)判断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①血红蛋白 ②尿素 ③CO2 ④水 ⑤胰岛素 ⑥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⑦氨基酸 ⑧抗体 ⑨血浆蛋白 内环境成分:②③④⑤⑦⑧⑨‎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深度思考]‎ 甲、乙、丙中哪两种化学组成最相似?与另一种的主要的差别是什么?‎ 提示 乙和丙。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其调节 ‎(1)‎ ‎(2)稳态失衡: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 原因 ‎(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高考重组 判断正误 ‎(1)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2015·海南卷,11C)(√)‎ ‎(2)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2015·山东卷,4B)(×)‎ ‎(3)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2015·四川卷,5B)(×)‎ ‎(4)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2015·四川卷,5D)(√)‎ ‎(5)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2013·海南,20B)(√)‎ ‎(6)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2013·海南,19D)(√)‎ 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必修3 P2~9,考查角度侧重内环境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与调节,强化记忆是解答本类题的关键。‎ ‎2.(教材必修3 P6二拓展题改编)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A~E表示直接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结构,①~②是相关生理过程,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 B.图中C为泌尿系统,②表示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C.图中D可表示皮肤汗腺对废物的排泄作用 D.图中E表示体液,图示信息表明它可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析 图中E为内环境或细胞外液。‎ 答案 D 下面三幅图为内环境组成及调节机制,请思考。‎ ‎1.针对图甲分析:‎ ‎(1)先判断B为______,则A为______,C为________,D为________。‎ ‎(2)图中a、b、c分别为A与B、B与C及B与D间间隔的“屏障”,则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 ‎(3)D液体需经d过程注入C液体,则d为________。‎ 提示 (1)组织液 细胞内液 血浆 淋巴 ‎(2)细胞膜 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 ‎(3)淋巴循环 ‎2.针对图乙分析:‎ ‎(1)图乙中a液、b液、c液、d液依次对应图甲的哪些字母?‎ ‎(2)结构2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 ‎(3)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a液渗透压发生何种变化?‎ 提示 (1)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图甲中C、D、B、A。‎ ‎(2)图乙中结构2为毛细淋巴管,其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内为淋巴,外为组织液。‎ ‎(3)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 ‎3.图丙是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图,A、B是相应调节系统,a、b、c为相应信息分子,请完善下列内容:‎ A为免疫系统,B为内分泌系统;‎ a为淋巴因子(其靶细胞为B细胞);‎ b为神经递质,其作用部位是突触后膜;‎ c为激素,它必须经由体液运输。‎ ‎[跟进题组]‎ 题组一 内环境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判断 ‎1.(2015·海南卷,18)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解析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所以A正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位于淋巴、血液和淋巴结中,B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C错误;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少,D正确。‎ 答案 C ‎2.(2015·全国课标Ⅰ,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解析 组成内环境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交换物质,静脉滴注的生理盐水中的水和无机盐离子可以从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A正确;正常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稳态,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机体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把一部分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故B错误;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中的钠离子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故C、D错误。‎ 答案 A ‎3.(2015·江苏卷,5)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  )‎ A.Na+浓度 B.渗透压 C.K+浓度 D.O2浓度 解析 Na+浓度细胞内液小于细胞外液,A错误;细胞内液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平衡,B正确;K+浓度细胞内液大于细胞外液,C错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不断消耗氧气,细胞内液氧气浓度低,D错误。‎ 答案 B ‎(1)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 ‎(2)几种特殊细胞的内环境 ‎①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③组织细胞(如肝脏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组织液;④血细胞——血浆;⑤淋巴细胞——淋巴和血浆。‎ 题组二 图解内环境各组分间内在关系 ‎4.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若①中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解析 根据图中双向箭头可快速判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合成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A正确;K+从食物中获得,食物中的K+首先进入消化道,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浆,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然后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B正确;血浆中无机盐浓度过高,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正确;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液、淋巴中,所以其生活的内环境有血浆、淋巴,D错误。‎ 答案 D ‎5.(2015·齐鲁名校协作体调研)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液、b液和c液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 B.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b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C.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浓度下降,CO2浓度升高 D.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均会造成a液增多 解析 依据图示可知a液为组织液,b液为血浆,c液为淋巴,三者共同构成了人体内环境的主体,A正确。胰腺细胞分泌的消化酶直接分泌到消化腔中,不经过b液运输,B错误。流经胰腺组织细胞的血液中O2被组织细胞利用,浓度下降,同时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液弥散到血浆中,血浆中CO2浓度升高,C正确。b液周围的管壁破损或其含有的蛋白质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吸水能力相对增强,造成A液增多,D正确。‎ 答案 B 巧用模型法分析内环境的成分及转化 ‎1.巧用单向箭头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1)分析:‎ 单方向(箭头) ‎(2)结论: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2.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3个“必须认准”‎ ‎(1)必须认准两类“非内环境物质”‎ ‎①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核酸、呼吸酶等)不属内环境成分。‎ ‎②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 ‎(2)必须认准三类内环境物质 ‎①小分子物质—CO2、O2、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 ‎②大分子物质—血浆蛋白、抗体等 ‎③信号分子—淋巴因子、激素、神经递质等 ‎(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三类反应 ‎①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 ‎②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的反应 ‎③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 题组三 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 ‎6.(2014·全国课标Ⅰ,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解析 机体通过调节,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A正确;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内外Na+的浓度差和K+的浓度差有关,因此,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的产生依赖于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C正确;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 答案 D ‎7.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概念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丙、丁表示体温和酸碱度 B.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C.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D.血浆pH的相对稳定与内环境中的HCO、HPO等离子有关 解析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的主要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不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而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C ‎1.组织水肿成因分析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失衡分析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 ‎(3)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 ‎①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②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 ‎③代谢废物上升,可导致尿毒症;‎ ‎④O2缺乏,可导致乳酸中毒;‎ ‎⑤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 ‎⑥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 ‎[自主梳理]‎ ‎1.体温调节的结构与机制 ‎(1)体温调节的结构 ‎①温度感受器:不只分布在皮肤中,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②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③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2)体温调节的机制 ‎①低温环境 ‎②高温环境 ‎2.水盐平衡调节机制 ‎(1)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机制。‎ ‎(2)参与的激素:主要为抗利尿激素。‎ ‎①产生:下丘脑产生。‎ ‎②释放:垂体后叶释放。‎ ‎③作用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 ‎④功能:促进靶器官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 ‎(3)调节过程 ‎3.判断正误 ‎(1)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2015·海南卷,13C)(×)‎ ‎(2)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2015·海南卷,13D)(√)‎ ‎(3)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2012·海南卷,10AB改编)(√)‎ ‎(4)长时间不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2012·新课标卷,3B)(√)‎ ‎(5)下丘脑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2011·海南卷,7B)(√)‎ ‎(6)人寒冷时骨骼肌收缩打寒战,该反射的效应器是骨骼肌(海南卷,9A)(√)‎ ‎[跟进题组]‎ 题组一 体温调节 ‎1.(2015·海南卷,14)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 C.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 解析 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是呼气、排尿、排便等,所以A错误,B、C正确;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能感受到体温高于或低于正常体温的变化,D正确。‎ 答案 A ‎2.如图是健康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的部分体温调节模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 B.图中①→③→④→⑤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X”代表的主要生理变化是细胞呼吸增强 D.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人体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 解析 体温调节中枢主要在下丘脑,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方式调节机体体温,A、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细胞代谢,即提高细胞呼吸速率,增加产热,C 正确;当人从温暖环境中突然进入寒冷环境的初期,人体会迅速散热,而由于体温调节特别是体液调节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所以进入寒冷环境初期,人体的产热速率小于散热速率,若人体的产热速率明显大于散热速率,该个体的体温会上升甚至发热,D错误。‎ 答案 D ‎3.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 B.时间t1~t2,散热量增加产热量也增加 C.时间t2~t3散热量减少是体温调节的结果 D.时间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 解析 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其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来维持体温恒定,A正确;人体体温恒定,正常情况下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时间t3后产热量也是等于散热量,D错误。‎ 答案 D 解答体温调节相关试题的基本程序 ‎(1)首先,要搞清楚是炎热环境还是寒冷环境,注意区分两种环境条件有什么不同。‎ ‎(2)其次,应该搞清楚感觉中枢和调节中枢的不同。‎ ‎(3)再次,还应知道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最后,还应了解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和散热部位。‎ 题组二 水平衡调节 ‎4.(2014·上海卷,T19)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  )‎ A.大量饮水 B.血容量减少 C.食用过咸的菜肴 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 解析 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故A正确;血容量减少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防止血容量的进一步减少,故B错误;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故C错误;血浆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故D错误。‎ 答案 A ‎5.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图中的甲可能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 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D.渴觉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中 解析 渴觉虽然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但水盐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错误。‎ 答案 D 水平衡调节关键点 易错易混 防范清零 ‎[易错清零]‎ 易错点1 混淆血液、血浆及血红蛋白、血浆蛋白 点拨 ①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前者属内环境,后者不属内环境。‎ ‎②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 ‎③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④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固体”成分。(注:血浆蛋白主要由肝脏细胞合成,对血浆渗透压维持具重要意义)‎ 易错点2 不能澄清O2、葡萄糖分子由外界环境到作用场所的跨膜层数 点拨 葡萄糖和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分析 ‎(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小肠上皮细胞(两层)+进、出小肠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组织细胞(一层)=7层。‎ ‎(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两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出红细胞(两层)+进组织细胞(一层)+进线粒体(两层)=11层。‎ 注:跨越一层细胞=跨越两层生物膜 跨越一层生物膜=跨越两层磷脂分子 易错点3 不能澄清下列两类“不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反应”‎ 点拨 (1)所有细胞内的反应(如细胞呼吸、物质合成等)均不属于内环境中的反应。‎ (1) 发生于“消化道”中的物质水解反应不属于内环境中的反应。‎ 易错点4 内环境稳态应澄清的两个误区 点拨 (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2)内环境稳态遭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易错点5 不能准确把握“产热=散热”动态平衡,误认为冬季“产热>散热”或体温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时“产热>散热”‎ 点拨 只要体温稳定,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无论体温37 ℃,还是甲亢病人的偏高体温(如一直维持在39 ℃)均应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否则产热>散热则体温升高,反之则体温降低。‎ 人在冬季散热增多,产热也增多,在炎热环境中散热减少,产热也减少,故无论冬季还是夏季,产热与散热都维持动态平衡。‎ ‎[纠错小练]‎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解析 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血浆和淋巴中;神经递质在组织液中与突触后膜结合,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中都有CO2和尿素;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多于渗入淋巴的量;血浆成分稳定,机体的其他方面不一定达到稳态。‎ 答案 D ‎2.如图是人体肝脏细胞及其所处组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主要成分在图中均有显示 B. ③④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且由图示毛细血管到被利用场所的跨膜层数也相同 C.胰岛素浓度升高可以抑制③→②过程 D.A可表示由许多C6H12O6连接形成的物质 解析 本题是一个综合题,识图是解题的关键,人体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在图中没有显示淋巴,A错误;由图可知,③过程表示C6H12O6由毛细血管运输到肝细胞,其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④表示O2进入肝细胞的过程,其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O2由红细胞至肝细胞线粒体被利用共跨越6层生物膜,而葡萄糖由血浆至细胞质基质共跨越3层生物膜,B错误。‎ 答案 D ‎3.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膜上载体 D.Na+、HPO、葡萄糖、氨基酸 解析 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膜上载体不属于内环境中的成分。‎ 答案 D ‎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病人体温维持在40 ℃的高温时产热大于散热,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B.冬季产热多,散热少,夏季则相反 C.在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失调时,均可通过口服相应激素得到一定的缓解 D.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只有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方可保持体温恒定 解析 “维持”40 ℃时其产热与散热应相等;冬季产热多、散热多,夏季则相反;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 答案 D 演练真题 领悟考向 ‎1.(2015·重庆卷,3)下表为某人血液化验的两项结果:‎ 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1)‎ 胰岛素 ‎1.7‎ ‎5.0~20.0‎ ‎(mIU·L-1)‎ 据此分析,其体内最可能发生的是(  )‎ 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解析 甲状腺激素能够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该个体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具有负反馈调节的特点,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则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C正确;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用于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该个体胰岛素含量较低,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缓,血糖含量高于正常人,B、D错误。‎ 答案 C ‎2.(2015·四川卷,5)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导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 B.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C.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 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就能生成紫色物质,用斐林试剂进行还原糖的鉴定时才需要用水浴加热,A 错误;当血浆蛋白减少时,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形成增多可造成组织水肿,而非血浆渗透压升高,B错误;由题干可知链球菌应属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高尔基体,C错误。‎ 答案 D ‎3.(2015·海南卷,27)Na+在人体的内环境稳态维持和细胞兴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 Na+和Cl-对维持血浆渗透压起重要作用,将红细胞放入0.9%的NaCl溶液中,细胞形态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 ‎(2)Na+可与________、________等无机负离子共同存在于血浆中,一起参与缓冲物质的构成。人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________。‎ ‎(3)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主要是由于Na+________引起膜电位改变而产生的。当兴奋沿细胞膜传导时,整个细胞膜都会经历与受刺激点相同的________。‎ 解析 (1)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为生理盐水,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同,红细胞放入其中之后,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量相等,所以细胞的形态不会改变。(3)血浆中的缓冲物质是HCO、HPO,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人体血浆pH的正常范围是7.35~7.45。(4)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外负内正,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又刺激相近的未兴奋部位发生同样的电位变化,如此进行下去,使兴奋向前传导。‎ 答案 (1)不会 ‎(2)HCO HPO 7.35~7.45‎ ‎(3) 内流 电位变化 ‎4.(2014·全国课标Ⅰ,31)已知5%‎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 回答下列问题。‎ ‎(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______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________。‎ ‎(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尿量________,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 (1)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氧化分解,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终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内环境,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呼吸系统排出体外,如果该过程受阻,则细胞外液中二氧化碳积累过多,会造成pH下降。‎ ‎(2)血浆葡萄糖大量进入组织细胞,则血浆中溶质微粒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尿量增多。‎ ‎(3)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处于渗透平衡状态,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会使细胞吸水或失水,导致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也发生改变。‎ 答案 (1)呼吸 下降 (2)降低 增加 (3)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