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ø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浙科版ø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浙科版 酶 学案 ‎[考纲要求] 1.酶的发现过程(a)。2.酶的本质、特性及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b)。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c)。4.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c)。5.活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c)。‎ 考点一 酶的本质、作用和特性 ‎1.酶的发现(连线)‎ 提醒 归纳酶的本质、作用 ‎2.酶是生物催化剂 ‎(1)酶与无机催化剂的共性:促使反应物发生化学变化,本身却不发生化学变化。‎ ‎(2)催化机理: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然后复合物会发生一定的形状变化,使底物变成产物,并从复合物上脱落,同时酶分子恢复原状。‎ ‎(3)酶作用的强弱用酶活性表示。‎ ‎3.酶的专一性原理模型——锁钥学说 ‎(1)图中A表示酶,B表示被A催化的底物,E、F表示B被分解后产生的物质,C、D表示不能被A催化的物质。‎ ‎(2)酶和被催化的反应物分子都有特定的空间结构。高温、过酸、过碱均会使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而低温不破坏酶分子的空间结构,只是抑制酶活性。‎ ‎4.酶的特性 ‎(1)酶的催化活性极高 由于酶通过与底物分子结合,使化学反应极易进行,所以反应效率极高。‎ ‎(2)酶具有专一性 由于酶分子的形状只适合与一种或是小部分分子结合,所以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 提醒 具有专一性的五类物质有酶、载体、激素、tRNA、抗体等。‎ ‎(3)酶的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①pH对酶活性的影响 a.不同的酶最适pH不同,在最适pH下,酶的活性最高;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的活性都会降低,甚至失活。‎ b.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②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a.不同种酶的最适温度不同,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b.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低温使酶的活性降低,在适宜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1)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和脱氧核糖核苷酸( × )‎ ‎(2)所有酶的合成都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 )‎ ‎(3)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 )‎ ‎(4)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 )‎ ‎(5)高温、低温都使酶活性降低,二者的作用实质不同( √ )‎ 与酶有关的曲线模型分析 ‎(1)酶高效性的曲线 由曲线可知:酶比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更高;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不改变(填“改变”或“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因此,酶不能(填“能”或“不能”)改变最终生成物的量。‎ ‎(2)酶专一性的曲线 ‎①在反应物a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的变化是明显加快,说明酶A能催化该反应。‎ ‎②在反应物a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和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能催化该反应。‎ ‎(3)酶活性影响因素的曲线 ‎①分析图A、B可知,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②分析图C中的曲线,反应溶液中pH的变化不会(填“会”或“不会”)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命题点一 酶的本质、特性及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关于生物体产生的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 B.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的环境改变有关 C.蛋白酶和淀粉酶都属于水解酶 D.纤维素酶能够降解植物细胞壁和细菌细胞壁 答案 D 解析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A正确;酶的活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温度、pH等,B正确;蛋白酶可以催化蛋白质水解,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水解,它们都属于水解酶,C正确;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组成,而酶具有专一性,纤维素酶只能催化纤维素水解,D错误。‎ ‎2.(2018·嘉兴模拟)下列有关酶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激素和呼吸酶不可能来自同一个细胞 B.酶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分泌到细胞外才能发挥作用 C.有些酶和相应的化学试剂作用呈现紫色反应 D.高温或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答案 C 解析 垂体细胞既可以产生生长激素,也可以产生呼吸酶,A错误;胞内酶在细胞内起作用,不必分泌到细胞外,B错误;高温可以破坏酶的结构使酶失去活性,低温只是降低酶的活性,不能破坏酶的结构,D错误。‎ 酶与动物激素的比较 项目 酶 动物激素 来源及作用场所 活细胞产生;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发挥作用 专门的内分泌腺或特定部位细胞产生;在细胞膜上或细胞内发挥作用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蛋白质、氨基酸衍生物、脂质等 生物功能 催化作用,作用后保持不变 调节作用,作用后被灭活 共性 在生物体内均属于高效能物质,即含量少、作用大、生物代谢不可缺少 命题点二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3.(2018·杭州学军中学3月选考模拟)温度对甲、乙两种酶活性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酶保持活性的温度范围大于乙酶 B.甲酶的活性始终高于乙酶 C.乙酶在55℃后完全失去活性 D.乙酶的最适温度高于甲酶 答案 D 解析 由题图可知,甲酶保持活性的温度范围小于乙酶,A错误;45 ℃之后,甲酶的活性小于乙酶,B错误;55 ℃在乙酶的活性温度范围内,因此在此温度下乙酶没有失去活性,C错误;由图分析可知,乙酶的最适温度高于甲酶,D正确。‎ ‎4.如图为适宜温度下,pH对人体内两种酶作用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pH值从2逐步上升到8的过程中,酶Ⅱ活性逐步增强 B.不同酶对pH的耐受范围不相同 C.酶Ⅰ、酶Ⅱ可以对应人体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D.若适当升高温度,图中曲线趋势基本不变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pH=2时酶Ⅱ失活,pH值从2逐步上升到8,酶活性也不能恢复,A错误;由图可知,不同酶对pH的耐受范围不相同,B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酸性条件,胰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略碱性条件,酶Ⅰ、酶Ⅱ可以对应人体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C正确;温度不影响酶的最适pH值,若适当升高温度,图中曲线趋势基本不变,D正确。‎ ‎(1)温度、pH、酶活性抑制剂(如重金属离子等)是通过影响酶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2)酶所处温度从适温到低温再到适温,则酶活性从强到弱再到强;而酶所处温度从适温到高温再到适温,则酶活性从高到失活再到仍失活,如胰蛋白酶从高温到适温过程中,其活性保持不变,因为蛋白质变性不可逆。‎ 命题点三 验证酶特性的相关实验 ‎5.取经过编号的5支试管分别加入2mL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如下实验。根据实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编号 ‎1‎ ‎2‎ ‎3‎ ‎4‎ ‎5‎ 加入物质 适量唾液 锈铁钉 生土豆块 熟土豆块 生土豆块+稀盐酸 实验结果 几乎无气泡 少量气泡 大量气泡 几乎无气泡 几乎无气泡 A.1号和3号对照不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B.3号和5号对照可以说明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 C.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是3号和4号试管 D.实验中不能体现酶的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答案 B 解析 唾液中只有唾液淀粉酶,不含过氧化氢酶,所以几乎无气泡,而生土豆块中含过氧化氢酶,所以产生大量气泡,因此1号和3号对照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A错误;5号试管加入的是生土豆块+稀盐酸,与3号对照,几乎无气泡,所以3号和5号对照可以说明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B正确;说明酶具有高效性的是3号和2号试管,生物催化剂与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高效性,C错误;3号和4号试管对照可说明酶的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D错误。‎ ‎6.(2018·温州第二次模考)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鸡肝或马铃薯块茎是否制成匀浆对酶促反应速率没有影响 B.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 C.H2O2溶液中加入H2O2酶后出现大量气泡,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D.只比较唾液淀粉酶对蔗糖和淀粉的作用不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 B 解析 鸡肝或马铃薯块茎制成匀浆后,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更大,将加快反应速率,A错误;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这与酶分子自身的形状有关,B正确;证明酶具有高效性,必须将酶与无机催化剂比较才能得出,C错误;唾液淀粉酶不能分解蔗糖,而能分解淀粉,此实验能证明酶具有专一性,D错误。‎ 考点二 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 ‎1.实验原理 淀粉(非还原糖)麦芽糖(还原糖);‎ 蔗糖(非还原糖)葡萄糖(还原糖)+果糖(还原糖);‎ 还原糖+本尼迪特试剂红黄色沉淀。‎ ‎2.实验步骤 试管 ‎1‎ ‎2‎ ‎3‎ ‎4‎ ‎5‎ ‎6‎ ‎1%淀粉溶液 ‎3mL ‎-‎ ‎3mL ‎-‎ ‎3mL ‎-‎ ‎2%蔗糖溶液 ‎-‎ ‎3mL ‎-‎ ‎3mL ‎-‎ ‎3mL 新鲜唾液 ‎-‎ ‎-‎ ‎1mL ‎1mL ‎-‎ ‎-‎ 蔗糖酶溶液 ‎-‎ ‎-‎ ‎-‎ ‎-‎ ‎1mL ‎1mL 温度处理 ‎37℃恒温水浴保温15min 本尼迪特试剂 ‎2mL ‎2mL ‎2mL ‎2mL ‎2mL ‎2mL 水浴加热 沸水浴2~3min 实验结果 不出现红黄色沉淀 不出现红黄色沉淀 出现红黄色沉淀 不出现红黄色沉淀 不出现红黄色沉淀 出现红黄色沉淀 ‎3.结论:酶具有专一性。‎ 归纳总结 ‎ (1)试管1、3、5相互对照,说明淀粉酶能将淀粉催化水解,而蔗糖酶不能;试管2、4、6相互对照,说明蔗糖酶能将蔗糖催化水解,而淀粉酶不能。从而说明一种底物的反应只能被一种酶来催化。‎ ‎(2)试管1、3、4相互对照,说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试管2、5、6相互对照,说明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而不能催化淀粉水解。从而说明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的反应。‎ 命题点一 实验原理、步骤、现象 ‎1.下表是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a~d表示4支试管,①~⑦表示实验步骤。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  )‎ 步骤 a b c d ‎①‎ 淀粉溶液2mL 蔗糖溶液2mL 唾液淀粉酶溶液2mL 唾液淀粉酶溶液2mL ‎②‎ ‎37℃温水中水浴加热10min ‎③‎ 将c倒入a中,将d倒入b中 ‎④‎ ‎37℃温水中水浴加热10min ‎⑤‎ 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溶液2mL ‎⑥‎ ‎37℃恒温水浴2min ‎⑦‎ 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 A.加入的唾液淀粉酶的量属于无关变量 B.应将本尼迪特试剂改为碘—碘化钾溶液 C.②④⑥的温度设置有一处错误 D.第②步操作可以省略 答案 B 解析 两支试管里都加入等量的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的量属于无关变量,A正确;不能将本尼迪特试剂改为碘—碘化钾溶液,若换成碘—碘化钾溶液,蔗糖无论是否水解,都检测不出,不能说明酶的专一性,B错误;⑥处应改为在沸水浴中加热2~3min,C正确;本实验不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因此开始时37℃温水中水浴加热10min可省略,D正确。‎ ‎2.现有3支试管甲、乙、丙,先向各试管内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再按图中所示步骤操作,然后分别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果是乙、丙试管内出现红黄色沉淀 B.甲和丙试管对照,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C.实验结果是甲试管内出现红黄色沉淀 D.甲和乙试管对照,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 A 解析 实验结果是甲试管内出现了红黄色沉淀,乙、丙试管内不出现红黄色沉淀,A错误、C正确;甲和丙试管对照,自变量是温度,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B正确;甲和乙试管对照,乙试管中的胃蛋白酶不能水解淀粉,说明酶具有专一性,D正确。‎ 命题点二 实验分析与实验拓展 ‎3.在煮过和未煮过的土豆片上分别滴几滴过氧化氢,在土豆片X上出现气泡,在土豆片Y上没有气泡,以下哪一项是正确的解释(  )‎ A.土豆片X是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只影响碳水化合物分解成单糖 B.土豆片X是煮过的,因为没煮过的土豆片中酶能使过氧化氢不起作用 C.土豆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植物中含有酶促使过氧化氢分解,但酶会在高温中失活 D.土豆片X是没煮过的,因为过氧化氢分解土豆中的酶 答案 C 解析 土豆片中含有过氧化氢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若土豆片煮过,则过氧化氢酶因高温失活,不再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无气泡产生。‎ ‎4.(2019·杭州模拟)如表为甲、乙两位同学用相同材料和试剂进行“探究酶的专一性”的活动过程。甲做了1~3组实验,乙做了4~6组实验。‎ 单位:mL 组别 ‎1‎ ‎2‎ ‎3‎ ‎4‎ ‎5‎ ‎6‎ ‎1%淀粉溶液 ‎3‎ ‎3‎ ‎3‎ ‎2%蔗糖溶液 ‎3‎ ‎3‎ ‎3‎ 新鲜唾液 ‎1‎ ‎1‎ 蔗糖酶溶液 ‎1‎ ‎1‎ 本尼迪特试剂 ‎2‎ ‎2‎ ‎2‎ ‎2‎ ‎2‎ ‎2‎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同学实验的检测试剂可换成碘-碘化钾溶液 B.甲、乙同学单独做的实验都不能探究酶的专一性 C.若第4组出现阳性反应,则乙同学的实验无法证明酶的专一性 D.甲、乙同学的实验组合在一起能排除更多无关变量的干扰 答案 B 解析 碘-碘化钾溶液与淀粉反应变蓝,甲同学实验的检测试剂可换成碘-碘化钾溶液来检测淀粉是否被完全分解,从而检测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的专一性,A正确;淀粉和蔗糖是非还原糖,不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淀粉和蔗糖水解后产生的还原糖与本尼迪特试剂在沸水浴中加热后产生红黄色沉淀,甲、乙同学单独做的实验都能探究酶的专一性,B错误;若第4组出现阳性反应,可能的原因是蔗糖中含有还原糖,即使淀粉酶不能分解蔗糖,也会出现产物中具有还原糖的假象,不能证明酶的专一性,C正确;甲、乙同学的实验组合在一起能排除底物是否含有还原糖、淀粉酶和蔗糖酶是否纯净等更多无关变量的干扰,D正确。‎ 考点三 活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1.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实验原理 ‎(1)反应式:2H2O22H2O+O2。‎ ‎(2)pH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氧气的生成量,可用倒置量筒中的气体量来测量。‎ ‎3.方法步骤 ‎(1)将托盘中水加满。‎ ‎(2)将大小相同的8片滤纸片放入培养皿的鲜肝匀浆中(目的是让滤纸片上粘有鲜肝匀浆中含有的过氧化氢酶)。‎ ‎(3)将滤纸放入反应小室中,使其贴于小室内壁上。‎ ‎(4)如图所示,将反应小室稍立起,使贴有滤纸片的一侧在上面,小心加入pH为5.0的缓冲液2mL,然后再加入2mL3%的H2O2溶液,切勿使上述混合液接触到贴在内壁上的滤纸片,以防酶与底物反应。‎ ‎(5)将25mL量筒横放于盘中使之灌满水,(若有气泡需赶出),将筒倒立,使筒口一直处于水中。‎ ‎(6)小心将反应小室平放于盘中水里,保持滤纸片一侧在上方,将量筒移至反应小室口上伸出的玻璃管上方并扶好。‎ ‎(7)将反应小室小心旋转180°,使H2O2溶液接触滤纸片。开始计时,分别在0.5min和1min时,读取量筒中水面的刻度并做好标记,且记录。‎ ‎(8)收集pH6.0、pH7.0、pH8.0条件下,反应小室中产生的气体量。反复冲洗反应小室后,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在pH6.0、pH7.0、pH8.0条件下过氧化氢在酶的催化下所释放的气体量。‎ ‎1.探究酶活性最适pH的一般步骤 最适pH的探究思路:‎ O2的产生速率 ‎2.实验变量分析 ‎(1)自变量:一系列pH梯度(至少三组)。‎ ‎(2)因变量:底物的分解速率或剩余量(产物的生成速率或产生量)。‎ ‎(3)无关变量:底物浓度、试剂量、酶浓度、温度等。‎ ‎3.实验装置分析 ‎(1)本实验的自变量为pH,为观察pH的改变对酶活性的影响,应该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多组不同的pH条件。‎ ‎(2)本实验的检测指标为气体产生量的多少,以此反映酶活性的高低。故将量筒灌满水倒置于托盘中,以排出量筒内的空气,保证收集到的气体只有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 ‎(3)实验开始前反应小室状态如图A所示,不能让滤纸片在小室下方。‎ ‎(4)提高温度能加速过氧化氢分解,故图B托盘中加入清水,使小室处于恒温,即保持在室温。‎ ‎(5)实验中要测量氧气体积,故不能用试管代替量筒收集气体。‎ 命题点一 实验基础 ‎1.为了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直径4cm、厚度0.5cm的马铃薯块茎圆片若干,随机平均分为三组。‎ 实验步骤:‎ 组别 步骤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1mol/L的HCl溶液 浸泡5min ‎—‎ ‎—‎ ‎1mol/L的NaOH溶液 ‎—‎ ‎①‎ ‎—‎ 蒸馏水 ‎—‎ ‎—‎ 浸泡5min 取出后,用吸水纸吸去马铃薯块茎圆片上多余的液体 ‎3%的过氧化氢溶液 ‎5滴 ‎5滴 ‎5滴 及时观察现象 第1、2组马铃薯块茎圆片上均无气泡产生 ‎②‎ 注:“—”表示不做处理。‎ 请分析回答:‎ ‎(1)表格中的①是,②是。‎ ‎(2)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至少写出两项)。‎ ‎(3)及时观察时,第1、2组马铃薯块茎圆片上均无气泡产生,是因为。‎ ‎(4)放置几分钟后,该组同学发现第3组马铃薯块茎圆片上基本无气泡继续产生,第1、2组马铃薯块茎圆片上竟然有少量气泡产生。请分析:第3组基本无气泡继续产生的原因是;第1、2组有少量气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1)浸泡5min 有大量气泡产生 (2)马铃薯块茎圆片的大小、浸泡时间(或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用量、观察时间等) (3)强酸、强碱使马铃薯块茎圆片表面的过氧化氢酶失活 (4)过氧化氢分解完毕 过氧化氢自然分解的气体得到积累,形成少量气泡(或浸泡时间短,HCl、NaOH只破坏了马铃薯块茎圆片中部分过氧化氢酶的结构,使得过氧化氢分解减慢,放置几分钟后气体积累形成气泡)(合理即可)‎ 解析 (1)对第1、2、3组的处理分别是用盐酸、氢氧化钠、蒸馏水浸泡,且浸泡时间均为5min,故①是浸泡5min。第1、2组分别用盐酸和氢氧化钠处理后,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后不产生气泡,说明强酸和强碱影响了马铃薯块茎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第3组没有用酸和碱处理,该组马铃薯块茎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强,会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从而产生大量气泡,故②是有大量气泡产生。(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无关变量有多种,如马铃薯块茎圆片的大小、浸泡时间、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和用量、观察时间等。(3)强酸和强碱会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因此,在及时观察时第1、2组马铃薯块茎圆片上无气泡产生。(4)第3组马铃薯块茎圆片起初有大量气泡产生是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结果,当过氧化氢全部被分解后,不再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第1、2组马铃薯块茎圆片有少量气泡产生,可能是过氧化氢自然分解,产生的氧气积累,也可能是强酸、强碱浸泡时间短,只使马铃薯块茎圆片中部分酶失活,使得过氧化氢分解减慢,几分钟以后产生的气体逐渐积累。‎ 命题点二 实验分析与实验拓展 ‎2.(2019·杭州模拟)某同学将新鲜马铃薯磨碎、过滤得到提取液进行以下实验。‎ Ⅰ.在30℃的条件下,取等量提取液分别加到4支盛有等量过氧化氢溶液,pH分别为3、5、7、9的试管中,结果发现每支试管都产生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 ‎(2)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3)各实验组均在30℃的恒定温度下进行的原因是:‎ ‎①;‎ ‎②。‎ Ⅱ.将加入4支试管中的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实验Ⅰ。分别测定实验Ⅰ、Ⅱ中过氧化氢的含量在相同时间内的变化,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4)曲线a是实验(填“Ⅰ”或“Ⅱ”)的结果。‎ ‎(5)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最低点基本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 答案 (1)探究不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pH (3)①30℃是过氧化氢酶的适宜温度 ②排除温度变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Ⅱ (5)同一种酶的最适pH是一定的,不会由于酶浓度的不同而改变 解析 (1)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pH,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含量,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 ‎(3)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pH,而温度等其他无关变量都应相同且适宜。各实验组均在30 ℃进行是因为30 ℃是过氧化氢酶的适宜温度,同时可以排除温度变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马铃薯提取液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所以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即酶的数量减半,导致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在相同时间内底物剩余量增加,即对应于曲线a。‎ ‎(5)过氧化氢含量的最低点所对应的pH值是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同一种酶的最适pH是一定的,不会由于酶浓度的不同而改变,所以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的含量的最低点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 ‎3.某同学欲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与酶有关的实验研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不同滤纸上分别附有等量过氧化氢酶、Fe3+,可用于探究酶的专一性 B.该装置可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酶促反应速率可用滤纸片进入烧杯液面之时到浮出液面的时间差(t3-t1)来表示 D.该装置不能用于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不同滤纸上分别附有等量过氧化氢酶、Fe3+,可用于探究酶的高效性,A错误;由于高温条件下,过氧化氢也会分解,所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能用过氧化氢为实验对象,该装置不可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B错误;酶促反应在酶与底物接触时即开始,其反应速率可用滤纸片从进入液面之时到浮出液面的时间差(即t3-t1)来表示,C正确;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的自变量是pH,若将装置中的过氧化氢溶液设置成不同梯度pH,该装置就能用于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探究真题 预测考向 ‎1.(2017·浙江11月选考)为验证酶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基本过程如下表所示。‎ 单位:mL 试管号 ‎1‎ ‎2‎ ‎3‎ ‎4‎ ‎5‎ ‎6‎ 本尼迪特试剂 ‎2‎ ‎2‎ ‎2‎ ‎2‎ ‎2‎ ‎2‎ ‎1%淀粉溶液 ‎3‎ ‎3‎ ‎3‎ ‎2%蔗糖溶液 ‎3‎ ‎3‎ ‎3‎ 稀释的人新鲜唾液 ‎1‎ ‎1‎ 蔗糖酶溶液 ‎1‎ ‎1‎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试管1和2的作用是检测淀粉和蔗糖中是否含有还原糖 B.试管3~6需在沸水浴中保温2~3min以利于酶的催化作用 C.试管3和6的实验结果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D.若试管5中出现阳性反应说明蔗糖酶也能分解淀粉 答案 A 解析 试管1和2作为对照组,是为了检测淀粉和蔗糖中是否含有能与本尼迪特试剂反应的还原糖,A正确;在沸水浴中保温2~3min是为了使本尼迪特试剂与还原糖进行反应,且在沸水中酶已失活,B错误;试管3和4对比(或试管5和6)对比,说明酶具有专一性,C错误;试管5中出现阳性反应还需与对照组1进行对照,若1也出现阳性反应,可能是实验误差导致的,D错误。‎ ‎2.(2018·浙江11月选考,7)酶是生物催化剂,其作用受pH等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酶分子有一定的形状,其形状与底物的结合无关 B.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 C.麦芽糖酶能催化麦芽糖的水解,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 D.将胃蛋白酶加入到pH10的溶液中,其空间结构会改变 答案 A 解析 酶分子与底物结合后酶的形状发生改变,形成酶—底物复合物,A错误;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B正确;酶具有专一性,C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左右,pH为10时酶会失活,其空间结构会发生改变,D正确。‎ ‎3.(2016·浙江10月选考)某同学进行有关酶的实验:‎ 组1:1%淀粉溶液+新鲜唾液+本尼迪特试剂→红黄色沉淀 组2:2%蔗糖溶液+新鲜唾液+本尼迪特试剂→无红黄色沉淀 组3:2%蔗糖溶液+蔗糖酶溶液+本尼迪特试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变量是底物和酶 B.组3的结果是红黄色沉淀 C.指示剂可用碘—碘化钾溶液替代 D.实验结果证明酶具有专一性 答案 C 解析 蔗糖在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故组3的结果为红黄色沉淀;通过3组实验比较说明酶具有专一性;碘—碘化钾溶液只能用来检测淀粉,故选C。‎ ‎4.(2019·临安质检)如图所示,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酶量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B.酶量减少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升高温度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c表示 D.减小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答案 B 解析 AB段随着反应物浓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A项错误;酶量减少,在反应物浓度一定的条件下,反应速率下降,可用曲线a表示,B项正确;图中曲线b是在最适温度、最适pH下的曲线图,因此升高温度或减小pH,酶活性下降,反应速率下降,应为曲线a,C、D项错误。‎ ‎5.(2017·天津,3)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C。如图为最适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 B.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 C.T2后B增加缓慢是酶活性降低导致的 D.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值增大 答案 C 解析 T1时加入酶C后,A浓度逐渐降低,B浓度逐渐升高,说明酶C催化物质A生成了物质B。由于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此酶C降低了A生成B这一反应的活化能,A项正确;由图可知,该体系中酶促反应速率先快后慢(减慢的原因是底物减少),B项正确;T2后B增加缓慢是反应物A减少导致的,C项错误;图示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若适当降低反应温度,则酶活性降低,酶促反应速率减慢,T2值增大,D项正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