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27 发布 |
- 37.5 KB |
- 3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2021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5讲细胞与能量及酶讲义+提能作业解析版
第5讲 细胞与能量及酶 考纲导学 考点 知识内容 要求 8.细胞与能量 (1)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 a (2)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a (3)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b 10.酶 (1)酶的发现过程 a (2)酶的本质、特性及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b (3)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c (4)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 c (5)活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c 知识1 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一、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 1.吸能反应 (1)细胞中的许多反应是吸能反应,因为其产物分子中的势能比反应物分子中的势能① 高 ,如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反应就是吸能反应。 (2)吸能反应所需要的能量一般来自② 放 能反应。③ 光合作用 是植物绿色细胞中最重要的吸能反应,这个吸能反应所需的能量来自④ 太阳光 。 2.放能反应 (1)所有细胞中最重要的放能反应是⑤ 糖的氧化 ,人们通常把这个过程称为⑥ 细胞呼吸 。 (2)⑦ ATP 不仅是细胞中放能反应和吸能反应的纽带,更是⑧ 细胞 中的能量通货。 二、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 1.ATP是由1个① 核糖 、1个② 腺嘌呤 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的。 32 2.核糖与腺嘌呤结合成的基团叫③ 腺苷 ,3个磷酸基团中的一个磷酸基团连接在④ 糖 分子上,其余2个则相继连接在前一个磷酸基团上。连接两个磷酸基团之间的化学键称为⑤ 高能磷酸键 ,在酶的作用下,该键容易断裂。 3.ATP在细胞中易于⑥ 再生 ,是细胞中普遍使用的⑦ 能量载体 。通过ATP的合成和水解使放能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用于吸能反应的过程称为⑧ ATP—ADP循环 。 知识2 酶的本质、特性和作用 一、 发现过程 二、作用与本质 酶在细胞代谢中具有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⑨ 蛋白质 ,少数酶是⑩ RNA 。 三、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活性⑪ 极高 (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⑫ 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 的反应(3)酶作用需适宜的条件:酶的作用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⑬ pH 、⑭ 温度 等 1.下列关于细胞中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糖的氧化反应是放能反应 B.光合作用的碳反应是吸能反应 C.ATP是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 D.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是放能反应 32 1.答案 D 糖的氧化反应是放能反应,A正确;光合作用的碳反应是吸能反应,B正确;ATP是细胞中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C正确;在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利用了ATP所提供的能量,属于吸能反应,D错误。 2.下列物质作为细胞中“能量通货”的是( ) A.ATP B.DNA C.油脂 D.蛋白质 2.答案 A 3.某同学进行有关酶的实验: 组1 1%淀粉溶液+新鲜唾液+本尼迪特试剂→红黄色沉淀 组2 2%蔗糖溶液+新鲜唾液+本尼迪特试剂→无红黄色沉淀 组3 2%蔗糖溶液+蔗糖酶溶液+本尼迪特试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自变量是底物和酶 B.组3的结果是红黄色沉淀 C.指示剂可用碘—碘化钾溶液替代 D.实验结果证明酶有专一性 3.答案 C 新鲜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三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和酶,A正确;蔗糖水解后产生还原糖——葡萄糖和果糖,可以与本尼迪特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红黄色沉淀,B正确;碘—碘化钾溶液不能用于检验蔗糖是否被水解,C错误;实验结果证明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蔗糖酶只能催化蔗糖水解,即酶有专一性,D正确。 4.温度对甲、乙两种酶活性的影响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酶保持活性的温度范围大于乙酶 B.甲酶的活性始终高于乙酶 C.乙酶在55 ℃后完全失去活性 32 D.乙酶的最适温度高于甲酶 4.答案 D 由图可知,甲酶保持活性的温度范围为0 ℃~50 ℃,乙酶的范围为10 ℃~70 ℃,因此甲酶保持活性的温度范围小于乙酶,A错误;甲酶的活性约在45 ℃之后小于乙酶,B错误;乙酶在55 ℃后仍有较高的催化活性,C错误;甲酶的最适温度在37 ℃左右,乙酶的最适温度在55 ℃左右,乙酶的最适温度大于甲酶,D正确。 考点一 ATP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1.ATP分子结构特点 (1)组成元素:C、H、O、N、P。 (2)简称:腺苷三磷酸。 (3)结构简式:A—P~P~P(含义:A——腺苷(腺嘌呤+核糖);P——磷酸基团;~——高能磷酸键。一个ATP分子中含有一个普通磷酸键,两个高能磷酸键,三个磷酸基团,远离腺苷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也容易形成)。 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生理意义 32 (1)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并释放能量。细胞内的绝大多数生命活动都以ATP为直接能源物质,但ATP不是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其他物质如CTP、TTP等都可作为直接能源物质。 (2)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磷酸结合,重新形成ATP。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主要是细胞呼吸。 (3)ATP形成的能量来源: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这种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对于绿色植物来说,这种能量则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细胞内产生ATP与消耗ATP的生理过程对比 转化场所 生理过程 消耗ATP 产生ATP 细胞膜 主动转运、胞吞、胞吐等 好氧细菌的呼吸作用 细胞溶胶 原核细胞的转录过程、胞内物质的运输等 细胞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 叶绿体 碳反应、自身DNA复制、转录、蛋白质合成等 光反应 线粒体 自身DNA复制、转录、蛋白质合成 需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 核糖体 蛋白质合成 细胞核 DNA复制、转录等 知识拓展 ATP产生量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1)在无氧条件下,生物细胞可通过厌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ATP。 (2)随O2供给量增多,需氧呼吸明显加强,ATP产生量随之增加;但当O2供给量达到一定值后,ATP产生量不再增加,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酶、有机物、ADP、磷酸等。 (3)当横坐标表示呼吸强度时,ATP产生量曲线应从原点开始。 典例1 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下列关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32 A.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B.ATP可为物质跨膜运输提供能量 C.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 D.ATP由腺嘌呤、脱氧核糖和磷酸组成 解题关键 掌握ATP在生物体中的产生途径(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作用(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组成与水解。 答案 D 解析 酒精发酵即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该过程中有ATP生成,A正确;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如果是主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这部分能量可由ATP提供,B正确;ATP中高能磷酸键水解可释放能量,C正确;ATP由腺嘌呤、核糖和磷酸组成,D错误。 1-1 如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中的A代表腺苷,b、c为高能磷酸键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C.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催化作用的高效性 D.图1方框部分是RNA组成单位之一 答案 A 解析 图1中的A代表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A错误;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远离腺苷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B正确;ATP与ADP快速转化依赖于酶的高效催化作用,C正确;图1方框部分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组成单位之一,D正确。 1-2 一分子ATP(A—P~P~P)中含有高能磷酸键的个数是 ( ) A.4 B.2 C.1 D.0 答案 B 解析 一个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B正确。 考点二 酶的功能与特性 32 1.酶的本质及生理功能 类别 知识要点 来源 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酶是RNA 合成场所 核糖体 细胞核(真核生物) 生理功能 起催化作用(生物催化剂) 作用原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酶与无机催化剂的比较 共性①改变(加快)反应速率,但并不改变化学反应 的方向和化学平衡②只能催化自然条件下能发生的化学反应③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数量均没有变化特性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②专一性(催化一种底物或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③需要适宜的条件:如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 3.有关酶的正确理解 正确说法 错误说法 产生场所 活细胞(不考虑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 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能产生 化学本质 有机物(大多数为蛋白质, 少数为RNA) 蛋白质 作用场所 可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作用 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温度影响 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不会使酶变性失活 低温和高温均使酶变性失活 作用 酶只起催化作用 酶具有调节、催化等多种功能 来源 生物体内合成 有的可来源于食物等 知能拓展 高中生物涉及的部分酶及其作用 分类 酶的名称 酶的作用 消化酶 唾液淀粉酶、胰淀粉酶、肠淀粉酶 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 胰麦芽糖酶、肠麦芽糖酶 将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 32 肠肽酶 将多肽分解为氨基酸 胰脂肪酶、肠脂肪酶 将油脂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DNA酶 分解DNA 纤维素酶 分解纤维素 果胶酶 分解果胶 谷丙转氨酶 将谷氨酸转化成丙氨酸 酪氨酸酶 利用酪氨酸合成黑色素,衰老的细胞中酪氨酸酶活性降低,白化病人体内不能合成酪氨酸酶 与转录、逆转录、 翻译等有关的酶 解旋酶 断开DNA碱基对间的氢键 逆转录酶 催化RNA形成DNA分子 RNA聚合酶 催化DNA分子转录形成RNA 与基因工程有 关的酶 DNA连接酶 将DNA片段连接起来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切割DNA形成粘性末端或平末端 与DNA复制有 关的酶 DNA聚合酶 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催化单个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 其他 溶酶体酶 水解细胞中的代谢废物、衰老的细胞组织以及外源杂质 与酶有关的曲线分析方法 项目 曲线 分析 酶的高效 性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酶只能缩短达到化学平衡所需时间,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 酶的专一性 (特异性) 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A,反应速率较未加酶时明显加快,说明酶A能够催化该反应;在A反应物中加入酶B,反应速率与未加酶时相同,说明酶B不能催化该反应 32 影响酶活 性的因素 甲 乙 丙 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酶的催化作用增强,超过这一范围酶催化作用将减弱 ②在最适pH时,酶的催化作用最强,高于或低于最适pH,酶的催化作用都将减弱 ③过酸、过碱、高温都会使酶失活,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 ④反应溶液pH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 影响酶 促反应 速率的 因素 在其他条件适宜,酶量一定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此时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限度时,所有的酶均与底物结合,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此时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 在底物充足,而其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整个过程中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 分析酶促反应曲线时主要注意以下两点: (1)首先要弄清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意义,相同的曲线在不同的坐标系中表示的含义不同。其次明确曲线中的几个关键点,如起点、与纵横轴的交点、拐点、最低点、最高点等。 (2)在分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时,一般情况下,生成物的量未达到饱和时,影响因素是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在生成物达到饱和后,限制因素是横坐标所表示的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 典例2 (2018浙江十校联盟联考)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的反应,这体现了酶的专一性 B.蔗糖酶的活性大小可用该酶在1 min内使多少克蔗糖水解表示 32 C.酶促反应都有一个最适温度 D.酶催化的反应需要在水溶液中进行,所以酶均分布在细胞溶胶中 解题关键 把握酶专一性的实质是指一种酶只作用于一种或者一类的底物反应,且探究酶的专一性需在适宜的条件下(适宜的温度、pH)进行。 答案 C 解析 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A错误;蔗糖酶的活性大小可以用1克蔗糖酶在1 min内使多少克蔗糖水解表示,B错误;酶促反应中每种酶的最适温度不同,但都有一个最适温度,C正确;酶催化的反应既可以在细胞内进行,也可以在细胞外进行,此外,在一些细胞器中,也有一些反应需要酶催化,D错误。 2-1 (2018浙江11月选考,7,2分)酶是生物催化剂,其作用受pH等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酶分子有一定的形状,其形状与底物的结合无关 B.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 C.麦芽糖酶能催化麦芽糖的水解,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 D.将胃蛋白酶加入到pH=10的溶液中,其空间结构会改变 答案 A 解析 酶分子有一定的形状,恰好能和底物分子结合,酶的活性部位与底物结合形状发生改变进行催化作用,作用完成后恢复原状,A错误;绝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本质是RNA,酶作用的强弱可用酶活性表示,B正确;酶具有专一性,麦芽糖酶能催化麦芽糖的水解,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C正确;酶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pH,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2,当加入pH=10的溶液时,其空间结构会改变,而变性失活,D正确。 2-2 当细胞内某种RNA存在时,某一生化反应能正常进行,当这种RNA被有关水解酶水解后,该化学反应停止。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催化该生化反应的酶是RNA水解酶 B.该种RNA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基因 C.该种RNA能调控细胞内所有的生化反应 D.该种RNA在此生化反应中能起催化作用 32 答案 D 解析 据题意可知,细胞内的某一生化反应需要在某种RNA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够进行,而极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所以这里的RNA应该是起催化作用的酶。 考点三 酶的特性实验探究 1.酶的专一性的实验探究方法——对比法 (1)设计思路:常见的方案有两种,即底物相同但酶不同或底物不同但酶相同,最后通过观察酶促反应能否进行得出结论。 (2)设计方案 项目 方案一 方案二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材料 同一种底物(等量) 与酶相对应的底物 另外一种底物 试剂 与底物相对应的酶 另外一种酶 同一种酶(等量) 现象 发生反应 不发生反应 发生反应 不发生反应 结论 酶具有专一性 酶具有专一性 2.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水解,滴加碘液,根据是否出现蓝色及蓝色的深浅来判断酶的活性。 (2)实验设计思路 32 3.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原理 ①2H2O22H2O+O2 ②pH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O2单位时间的生成量,可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的燃烧情况来检验O2生成量的多少。 (2)实验设计思路 H2O2溶液+pH1酶液H2O2溶液+pH2酶液 ⋮H2O2溶液+pHn酶液O2的产生速率 32 1.探究酶作用特性实验中自变量的处理 (1)在探究酶作用的最适温度实验时,酶溶液和反应物混合之前,要把两者先分别放在各自所需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若选择淀粉和淀粉酶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检测的试剂宜选用碘液,不应该选用本尼迪特试剂。因选用本尼迪特试剂需热水浴加热,而该实验中需严格控制温度。 (2)在探究酶作用的最适pH时,实验操作前必须先将酶置于不同环境条件下(加清水、加氢氧化钠、加盐酸),然后再加入反应物。不能把酶加入反应物中后,再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以防止反应物在酶的作用下先发生反应。 (3)酶促反应速率不同于酶活性 ①温度、pH都能影响酶的空间结构,改变酶的活性,进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②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面积而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2.与酶相关的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实验名称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衡量标准 验证酶是 蛋白质 待测酶液+ 双缩脲试剂 已知蛋白液+ 双缩脲试剂 是否出现紫色 验证酶具有 催化作用 底物+相应酶液 底物+等 量蒸馏水 底物是否被分解 验证酶的专一性 底物+相应酶液 另一底物+ 相同酶液 底物是否被分解 验证酶具 有高效性 底物+相应酶液 底物+ 无机催化剂 底物分解速度 探索酶的最适 温度(或pH) 温度(或pH)梯度下的同一温度 (或pH)处理后的底物和酶混合 底物的分解速度 或底物的剩余量 32 3.酶的实验探究中的“变量分析” 项目 实验变量分析 酶的专 一性 ①自变量:不同底物或不同酶液;②因变量:底物是否被分解或有无产物生成;③无关变量:试剂量、反应温度、pH等 酶的温和性 温度 ①自变量:一系列温度梯度(至少三组);②因变量:底物的分解速度或剩余量(产物的生成速度或产生量);③无关变量:底物浓度、试剂量、酶浓度、pH等 pH ①自变量:一系列pH梯度(至少三组);②因变量:底物的分解速度或剩余量(产物的生成速度或产生量);③无关变量:底物浓度、试剂量、酶浓度、温度等 典例3 为验证酶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基本过程如表所示。 单位:mL 试管号 1 2 3 4 5 6 本尼迪特试剂 2 2 2 2 2 2 1%淀粉溶液 3 3 3 2%蔗糖溶液 3 3 3 稀释的人新鲜唾液 1 1 蔗糖酶溶液 1 1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试管1和试管2的作用是检测淀粉和蔗糖中是否含有还原糖 B.试管3~6需在沸水浴中保温2~3 min以利于酶的催化作用 C.试管3和6的实验结果说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 D.若试管5中出现阳性反应说明蔗糖酶也能分解淀粉 解题关键 熟悉书本中实验设计的思路,明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 答案 A 解析 试管1和试管2的作用是检测淀粉和蔗糖中是否含有还原糖,A正确;试管3~6需在沸水浴中保温2~3 min以利于显色反应,B错误;试管3和6的实验结果不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因为这两组之间存在两个自变量,C错误;若试管5中出现阳性反应,说明实验所用的淀粉中本身可能存在还原糖,D错误。 3-1 为研究酶的特性,进行了实验,基本过程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32 步骤 基本过程 试管A 试管B 1 加入淀粉溶液 3 mL — 2 加入蔗糖溶液 — 3 mL 3 加入新鲜唾液 1 mL 1 mL 4 37 ℃保温15 min,加本尼迪特试剂 2 mL 2 mL 5 沸水浴2~3 min,观察 红黄色沉淀 无红黄色沉淀 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的自变量是底物 B.检测指标是颜色的变化 C.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 D.37 ℃是该酶作用的适宜温度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活动:探究酶的专一性。根据实验分组及结果,可知试管A与试管B相互对照,两组的唯一不同是底物的不同,即底物为自变量,A正确;观测指标是用本尼迪特试剂来检测有无还原糖的生成(通过颜色的变化),从而确定淀粉或蔗糖有无水解产生还原糖,B正确;37 ℃在本实验中为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37 ℃为唾液淀粉酶的最适催化温度,D正确;综合上述分析,本实验的目的为探究酶的专一性,即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的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的水解,体现不出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C错误。 A组 基础题组 1.(2018浙江4月选考,10,2分)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P中的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 B.ATP—ADP循环使得细胞储存了大量的ATP C.ATP水解形成ADP时释放能量和磷酸基团 D.ATP分子中的2个高能磷酸键不易断裂水解 1.答案 C 本题考查ATP的基本知识。细胞中ATP中的能量可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也可能来自光能,A错误;ATP—ADP循环使得细胞中ATP量相对稳定,B错误;ATP水解形成ADP时释放能量和磷酸基团,C正确;ATP分子中有2个高能磷酸键,但是远离A的高能磷酸键易断裂水解,也容易生成,D错误。 32 2.(2018台州9月模拟)下列关于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人处于寒冷条件下,ATP合成加速 B.吸能反应所需的能量都由ATP提供 C.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都能用于ATP合成 D.人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含量显著减少 2.答案 A 人处于寒冷条件下,细胞呼吸增强细胞产热增加,ATP合成加速,A正确;吸能反应所需的能量来自ATP或光能,B错误;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可用于ATP合成或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错误;细胞中存在ATP—ADP转化,且该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中,人剧烈运动时,肌肉细胞中ATP含量不会显著减少,D错误。 3.(2018杭州一模)ATP的结构示意图如下,①③表示组成ATP的物质或基团,②④表示化学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物质①表示鸟嘌呤 B.化学键②断裂的化学反应属于吸能反应 C.在ATP—ADP循环中③可重复利用 D.若化学键④断裂,则左边的化合物是ADP 3.答案 C 图中①表示腺嘌呤,A错误;②表示高能磷酸键,化学键②断裂的化学反应属于放能反应,B错误;③表示磷酸,在ATP—ADP循环中③可重复利用,C正确;若化学键④断裂,则左边的化合物是AMP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基本单位之一,D错误。 4.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和ADP的相互转化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 B.图中两次ATP的水解,后者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32 C.图中两次合成ATP,前者能量来源于光能且在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 D.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嘌呤构成 4.答案 D 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保证了机体对能量的需求,A正确;图中两次ATP的水解,前者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后者能量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B正确;图中两次合成ATP,前者是通过光合作用,所需能量来源于光能,在人体细胞中不会发生,C正确;ATP由3个磷酸基团和1个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结合而成)构成,D错误。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DP由磷酸、腺嘌呤和脱氧核糖组成,其中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 B.线粒体是胰岛β细胞中唯一产生ATP的细胞器,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C.ATP的合成与细胞的吸能反应有关 D.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细胞内ATP的水解 5.答案 B ADP的结构简式:A—P~P,A代表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的,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可见,ADP由磷酸、腺嘌呤和核糖组成,其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A错误;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与之相关的细胞器分别是叶绿体和线粒体,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所需能量直接来自ATP,但胰岛β细胞没有叶绿体,因此线粒体是胰岛β细胞中唯一产生ATP的细胞器,抑制其功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B正确;ATP的合成与细胞的放能反应有关,ATP的水解与细胞的吸能反应有关,C错误;维持人体体温的热能主要来自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放能,D错误。 6.(2019嘉兴联考)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肌肉收缩时,ATP能使肌肉中的能量增加 B.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反应存在ATP—ADP循环 C.ATP中的腺苷由脱氧核糖与腺嘌呤结合而成 D.ATP分子中含有两个稳定性相同的高能磷酸键 6.答案 A 肌肉收缩时,ATP能使肌肉中的能量增加,A正确;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反应属于吸能反应,需要ATP水解供能,不存在ATP—ADP循环,B错误;ATP中的腺苷由核糖和腺嘌呤结合而成,C错误;ATP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更容易水解,D错误。 7.下图表示ATP—ADP的循环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32 A.①属于放能反应,在细胞内与其他吸能反应联系密切 B.溶酶体中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需要②过程提供能量 C.人在饥饿时,细胞内的过程①和②也能达到平衡 D.各种生物均能独立完成ATP—ADP的循环 7.答案 C ①属于吸能反应,在细胞内与其他放能反应联系密切,A错误;溶酶体中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不需要②过程提供能量,B错误;人在饥饿时,细胞内的过程①和②也能达到平衡,C正确;有些生物如病毒不能独立完成ATP—ADP的循环,D错误。 8.科学家发现用脲和巯基乙醇处理RNA酶分子时,发现酶分子的多肽链伸展开来,酶分子丧失了所有的酶活性。当除去制备物中的脲和巯基乙醇时,RNA酶分子恢复了正常的酶活性,并且重新形成的蛋白质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实验开始时正确折叠的天然蛋白质不可区分。由该实验不能推测的是( ) A.折叠信息包含在氨基酸序列中 B.天然空间结构可能是其最稳定的结构 C.某些发生变性的蛋白质也能够复性 D.折叠过程由某分子协助完成 8.答案 D 由题意知,RNA酶分子复性后与正确折叠的天然蛋白质的功能相同,说明折叠信息包含在氨基酸序列中,A可推测出;由题意知除去制备物中的脲和巯基乙醇后重新形成的蛋白质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实验开始时正确折叠的天然蛋白质不可区分,说明天然结构可能是其最稳定结构,诱发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去掉后,蛋白质又恢复天然结构,B可推测出;由题意知,发生蛋白质变性的蛋白质分子也可以复性,C可推测出;除去制备物中的脲和巯基乙醇后,RNA酶复性,不需要某种分子协助就能完成,D推测不出来。 9.图甲表示某反应过程,图乙表示不同条件下图甲有关物质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32 甲 乙 A.图甲中物质a可以表示蔗糖,c表示葡萄糖 B.图乙中④曲线表示的是物质a随时间的变化 C.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酶活性大小为:①>②>③ D.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温度大小为:①>②>③ 9.答案 B 图甲中物质a不能表示蔗糖,蔗糖水解后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产物是两种不同的糖,该图中a可以表示麦芽糖,c表示葡萄糖,A错误;图乙中④曲线表示的是物质a随时间的变化,B正确;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酶浓度下酶促反应速率,则酶浓度大小应是①>②>③,且酶的浓度不影响酶活性,C错误;若图乙中曲线①②③表示不同温度下酶促反应速率,由于酶存在最适温度,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都会使酶活性降低,温度低于或高于最适温度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效果,故温度大小无法确定,D错误。 10.为了研究温度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设置三个实验组:A组(20 ℃)、B组(40 ℃)和C组(60 ℃),测定各组在不同反应时间内的产物浓度(其他条件相同),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个温度条件下,该酶活性最高的是 组。 (2)在时间t1之前,如果A组温度提高10 ℃,那么A组酶催化反应的速率会 。 (3)如果在时间t2时,向C组反应体系中增加2倍量的底物,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在t3时,C组产物总量 ,原因是 。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 ,其特性有 (答出两点即可)。 32 10.答案 (1)B (2)加快 (3)不变 60 ℃条件下,t2时酶已失活,即使增加底物,反应产物总量也不会增加 (4)蛋白质或RNA 高效性和专一性 解析 本题考查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的相关知识。(1)由图可见,在O~t1范围内,B组产物浓度最高,且曲线的切线斜率最大,可知B组酶活性最高。(2)由图可知,在时间t1之前,温度从20 ℃提高到40 ℃,酶促反应速率加快,所以,A组提高10 ℃后,酶催化反应的速度加快。(3)据图可知,C组在t2时,产物浓度远低于A、B两组,说明反应物并没完全反应完毕,而且t2前后产物浓度不变,说明酶已完全失活,因此,t2时增加底物量,产物不再增加。(4)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等。 B组 提升题组 1.图甲是过氧化氢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pH=c时,e点为原点 C.温度降低时,e点不移动,d点右移 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动,d点左移 1.答案 C 由于乙图为最适pH下酶的作用曲线,故当pH=a时,酶的活性下降,反应速率降低,到达化学反应平衡所需的时间延长,但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故e点不移,d点右移,A错误;pH=c时,酶失去活性,过氧化氢没有催化剂也能分解,e点不是原点,B错误;当温度降低,酶活性下降,e点不移,d点右移,C正确;当H2O2量增加时,达到化学反应所需时间延长,且化学反应的平衡点升高,e点上移,d点右移,D错误。 2.核酶能特异地结合并切断特定的mRNA,且可重新结合和切割其他的mRNA分子。下列关于核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向核酶滴加双缩脲试剂,水浴加热可发生紫色反应 32 B.核酸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故核酶的活性通常不受温度的影响 C.核酶与特异性底物结合时,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D.与不加核酶组相比,加核酶组mRNA降解较快,由此可反映核酶具有高效性 2.答案 C 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滴加双缩脲试剂可发生紫色反应的是蛋白质,而且该反应的发生不需水浴加热,故A错误;与蛋白质相比,核酸虽然具有热稳定性,但温度过高或过低也能影响其性质或结构,因此核酶的活性也受温度的影响,B错误;核酶与特异性底物(mRNA)结合时,能切断特定的mRNA,说明在该过程中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C正确;与不加核酶组相比,加核酶组mRNA降解较快,表明酶具有催化作用,而要证明酶具有高效性,应与无机催化剂作对比,D错误。 3.(2020浙江1月选考,8,2分)细菌内某种物质在酶的作用下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甲~戊代表生长必需的不同物质,①~⑤代表不同的酶。野生型细菌只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甲就能生长,而突变型细菌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甲、乙、丁才能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突变型细菌缺乏酶①、②、③ B.酶④与乙结合后不会改变酶④的形状 C.酶②能催化乙转变为丙,也能催化丙转变为丁 D.若丙→戊的反应受阻,突变型细菌也能生长 3.答案 D 据题意,甲~戊代表细菌生长必需的不同物质,①~⑤代表不同的酶。野生型细菌只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甲就能生长,而突变型细菌必须在培养基中添加甲、乙、丁才能生长,根据该过程图可知,突变型细菌缺乏酶①、③,A错误;酶④与底物乙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这个复合物会发生一定的形状改变,使底物乙变成戊,酶④从复合物上脱落,同时酶④又恢复原状,B错误;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据图可知,酶②能催化乙转变为丙,酶③能催化丙转变为丁,C错误;若丙→戊的反应受阻,可以通过乙到戊,使突变型细菌获得戊,因此突变型细菌也能生长,D正确。 4.(2018杭州一模)下表为甲、乙两位同学用相同材料和试剂进行“探究酶的专一性”的活动过程。甲做了1~3组,乙做了4~6组。 单位:mL 32 组别 1 2 3 4 5 6 1%淀粉溶液 3 3 3 3 2%蔗糖溶液 3 3 新鲜唾液 1 蔗糖酶溶液 1 1 1 本尼迪特试剂 2 2 2 2 2 2 注:本尼迪特试剂是斐林试剂的改良试剂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同学实验的检测试剂可换成碘—碘化钾溶液 B.甲、乙同学单独做的实验都不能探究酶的专一性 C.若组4出现阳性反应,则乙同学的实验无法证明酶的专一性 D.甲、乙同学的实验组合在一起能排除更多无关变量的干扰 4.答案 B 分析两位同学设计的实验过程,甲同学是用相同底物(淀粉)和不同的酶(唾液淀粉酶和蔗糖酶)探究酶的专一性,乙同学是相同酶(蔗糖酶)和不同的底物(蔗糖和淀粉)探究酶的专一性,都通过加入本尼迪特试剂检测是否有还原糖产生达到实验目的。甲同学实验的检测试剂可换成碘—碘化钾溶液检测底物——淀粉是否被全部水解,A正确;结合前面的分析,两位同学都能达到实验目的,B错误;组1和组4本身为对照组,若出现阳性反应,说明底物中混有还原糖,则无法证明酶的专一性,C正确;甲、乙同学的实验组合在一起,能同时排除两种底物是否分别混有还原糖,同时排除两种酶的催化活性等无关变量,D正确。 5.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与淀粉浓度之间的关系,乙、丙两曲线表示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随温度或pH的变化关系,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乙、丙两曲线横轴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温度和pH B.分析曲线可知,e、g两点所示条件是短期内保存该酶的最适条件 32 C.d、f两点所示的α-淀粉酶活性一致,该酶的空间结构都遭到破坏 D.若在a点升温或在bc段增加淀粉的浓度,都将使反应速率增大 5.答案 A 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失活,据此可推知:乙曲线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丙曲线表示该酶促反应速率随pH的变化趋势,因此乙、丙两曲线横轴对应的影响因素分别为温度和pH,A正确;e点对应的横轴数值表示该酶的最适温度,g点对应的横轴pH对该酶而言属于过酸,该酶的空间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坏,因此e、g两点所示条件不是短期内保存该酶的最适条件,B错误;d、f两点所示的α-淀粉酶活性一致,但d点(低温)时该酶的空间结构没有遭到破坏,f点(高温)时该酶的空间结构已遭到破坏,C错误;图中甲曲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应速率与淀粉浓度之间的关系,若在a点升温,酶的活性减弱,反应速率将减小,bc段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是α-淀粉酶的浓度,增加淀粉的浓度,不会使反应速率增大,D错误。 6.(2019年3月杭州四中高三模拟)下表所示为探究酶专一性的实验记录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管 A B C D E F 本尼迪特试剂(mL) 2 2 2 2 2 2 1%淀粉溶液(mL) 3 3 3 2%蔗糖溶液(mL) 3 3 3 新鲜唾液(mL) 1 1 蔗糖酶溶液(mL) 1 1 蒸馏水(mL) 1 1 实验结果 A.该实验的观察指标不能用碘液来代替检测 B.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后热水浴加热能检测出试管C有麦芽糖生成 C.E试管出现轻度阳性反应的原因可能是蔗糖酶溶液中有杂质 D.试管A、B的目的是说明淀粉和蔗糖不能和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 6.答案 B 该实验的观察指标不能用碘液检测,原因是淀粉溶液在淀粉酶的作用下被分解后遇碘液不变色,蔗糖溶液无论是否被分解,遇碘液后都不变色,A正确;麦芽糖属于还原糖,利用本尼迪特试剂能检测出试管C和F中有还原糖生成,但不能确定还原糖就是麦芽糖,B错误;E试管出现轻度阳性反应的原因可能是蔗糖酶溶液中有杂质,C正确;试管A、B的目的是说明淀粉和蔗糖不能和本尼迪特试剂发生反应,D正确。 32 7.下列有关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中的“A”表示腺苷 B.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在细胞溶胶中都能形成ATP C.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D.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或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或化学能 7.答案 C ATP中的“A”代表腺苷,A正确;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在细胞溶胶中都能形成ATP,B正确;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但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ATP,C错误;ATP中的能量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可以转变为光能或化学能,形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或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反应,D正确。 8.下列关于酶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某种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第一步应将酶与底物进行混合 B.验证温度可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使用H2O2酶效果较为理想 C.探究某种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中,pH条件应为该酶的最适pH D.实验室中为了延长酶的保质时间,保存温度应设为酶的最适温度 8.答案 C 探究某种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样的pH下处理后再混合,A错误;温度会影响H2O2的分解,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宜选取H2O2酶和H2O2作为材料,B错误;探究某种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因变量是酶的活性,pH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C正确;低温时酶活性较低,实验室中酶的保存应选择低温,D错误。 9.(2019宁波模拟)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如表所示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实验步骤 甲 乙 丙 丁 1%NaCl溶液(mL) 1 1%CuSO4溶液(mL) 1 1%Na2SO4溶液(mL) 1 蒸馏水(mL) 1 pH=6.8缓冲液(mL) 1 1 1 1 1%淀粉溶液(mL) 1 1 1 1 32 唾液淀粉酶溶液(mL) 1 1 1 1 各试管放入37 ℃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 取出试管,加入1%碘—碘化钾溶液0.1 mL 观察结果 无色 深蓝色 浅蓝色 A.本实验结果也可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 B.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 C.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Cl-和Cu2+ D.设置丙试管可确定Na+和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 9.答案 A 由表中信息可知:本实验是利用淀粉遇碘—碘化钾溶液变蓝的原理来检测淀粉的剩余量,以此反映酶活性的高低。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不同的离子,本尼迪特试剂含有的Na+、Cu2+、SO42-对实验有干扰,因此本实验结果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A错误;溶液的pH为无关变量,加入缓冲液的目的是维持反应液中pH的稳定,B正确;加入1%NaCl溶液的1号试管中,其实验结果是无色,说明淀粉已经被淀粉酶水解,可能是Cl-或Na+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有促进作用,如果Na+能够促进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则丙试管中最后的结果应该也是无色,而丙试管实验结果为浅蓝色,可推知起促进作用的不是Na+,而是Cl-。乙试管加入的是CuSO4溶液,其实验结果是深蓝色,说明淀粉没有被完全分解,可推知:Cu2+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有抑制作用,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Cl-和Cu2+,C正确;丁试管加入的是蒸馏水,属于空白对照,丙试管加入的是Na2SO4溶液,其实验结果呈现蓝色,与丁试管的结果相同,说明淀粉没有被完全分解,进而推知:Na+和SO42-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无影响,可见,设置丙试管可确定Na+和SO42-对唾液淀粉酶催化活性是否有影响,D正确。 10.某同学将马铃薯磨碎、过滤得到提取液进行以下实验。 Ⅰ.在30 ℃的条件下,取等量提取液分别加到4支盛有等量过氧化氢溶液,pH分别为3、5、7、9的试管中,结果发现每支试管都产生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课题是 。 (2)该实验中的自变量是 。 (3)各实验组均在30 ℃下进行的原因是:① ;② 。 32 Ⅱ.将加入4支试管中的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重复实验Ⅰ。分别测定实验Ⅰ、Ⅱ中过氧化氢的含量在相同时间内的变化,绘制成如图所示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4)曲线a是实验 (填“Ⅰ”或“Ⅱ”)的结果。 (5)曲线a和b中,过氧化氢含量的最低点基本位于横坐标同一位置的原因是 。 10.答案 (1)探究不同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pH (3)30 ℃是过氧化氢酶的适宜温度 排除温度变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Ⅱ (5)同一种酶的最适pH是一样的 解析 Ⅰ.根据题干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酶的活性,故该实验的研究课题是探究不同pH对酶活性的影响。除了pH外,其他影响酶活性的因素都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如温度),在实验过程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故均在30 ℃下进行。Ⅱ.马铃薯提取液的量减半,导致过氧化氢酶的量减半,酶促反应速率减慢,则在相同pH下,剩余的过氧化氢量较多,故曲线a是实验Ⅱ的结果。两实验中,过氧化氢酶的最适pH是一样的。 1.下列有关植物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的ATP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 B.加入呼吸抑制剂可使细胞中ADP生成减少,ATP生成增加 C.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伴随有ATP的合成 D.光照下在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有ATP合成 答案 D ATP中含核糖,DNA中含有脱氧核糖,A错误;呼吸抑制剂抑制呼吸作用,会使ADP生成增加,ATP生成减少,B错误;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ATP,C错误;光照下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叶绿体中可进行光合作用,均可产生ATP,D正确。 2.下列生命活动中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的是( ) 32 A.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输到果实 B.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 C.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D.细胞中由氨基酸合成新的肽链 答案 C 叶肉细胞合成的糖运出叶肉细胞及糖在运输路径中的跨膜过程均需ATP提供能量,A正确;吞噬细胞以胞吞方式吞噬病原体的过程需消耗能量,B正确;细胞中小分子的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过程需要ATP供能,D正确;淀粉在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能量,C错误。 3.(2014课标Ⅱ,6,6分)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磷酸是光反应中合成ATP所需的反应物 B.光合作用中叶绿素吸收光能不需要酶的参与 C.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由乳酸分解提供 D.病毒核酸的复制需要宿主细胞的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答案 C 光反应中合成ATP的原料是ADP和磷酸,A正确;叶绿素吸收光能的过程不需要酶的参与,B正确;人体在剧烈运动时所需要的能量是由葡萄糖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人体细胞厌氧呼吸的过程中产生了乳酸,乳酸不能直接分解供能,C错误;病毒核酸的复制是在宿主细胞中完成的,该过程所需的能量、原料均来自宿主细胞,D正确。 4.关于真核细胞中生命活动与能量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DNA复制需要消耗能量 B.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需要消耗能量 C.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ATP D.细胞代谢所需的ATP可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答案 C 物质通过协助扩散进出细胞需要载体,但不消耗能量,C错误。 5.在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下列生命活动不会同时发生的是( ) A.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B.光能的吸收与转化 C.ATP的合成与分解 D.基因的突变与重组 32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植物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和能量代谢的相关知识。在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发生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幼苗的生长需要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ATP是生物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活细胞内时刻进行着ATP的合成与分解过程;幼苗生长过程中会进行有丝分裂,因而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但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现象,故D项符合题意。 6.如图为细胞中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不需要酶的催化 B.过程②发生高能磷酸键的断裂 C.过程①不能发生在线粒体中 D.过程②不能发生在叶绿体中 答案 B 过程①ATP合成,需要ATP合成酶的催化,A错误;过程②ATP水解发生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能量,B正确;过程①ATP合成在线粒体中可以发生,C错误;在叶绿体基质中碳反应过程需要过程②ATP水解释放的能量,D错误。 7.某同学进行“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缓冲液 pH=5.0 pH=6.0 pH=7.0 pH=8.0 收集的气体体积(mL) 0.5 min a1 b1 c1 d1 1 min a2 b2 c2 d2 A.该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组 B.该实验的无关变量包括温度、酶的活性 C.若d1最小,说明pH=8.0抑制过氧化氢分解 D.1 min时收集的气体体积均不相同 32 答案 A 该实验有pH为7.0的实验组,无需设置空白对照组,A正确;在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中,自变量是不同的pH,因变量是酶的活性,检测指标是单位时间内收集的气体体积,B错误;若d1最小,则可说明pH为8.0时酶的活性最低,促进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最小,C错误;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过氧化氢酶变性失活,低于或高于最适pH时,可能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因此1 min时收集的气体体积可能相同,D错误。 8.下列关于加酶洗衣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温易使酶失活,因此冷水洗涤去污效果应该比温水好 B.洗衣粉中表面活性剂对碱性蛋白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C.在pH低于7.0的自来水中,碱性蛋白酶依然能起作用 D.洗衣粉中酶主要是通过快速分解溶在水里的污渍发挥作用 答案 C 酶具有最适温度,在最适温度下,温度升高或降低都会降低酶活性,所以冷水洗涤去污效果一般没有温水好,A错误;洗衣粉中表面活性剂对碱性蛋白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B错误;酶都有最适的pH,低于或高于最适pH,酶活性会降低,但仍能发挥催化作用,C正确;洗衣粉中的酶用于去除衣物上的相应污垢,而不是分解溶在水里的污渍,D错误。 9.关于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 B.随着温度降低,酶促反应的活化能下降 C.酶活性最高时的温度不适合该酶的保存 D.高温下酶失活是酶空间被结构破坏的结果 答案 B 不同酶的最适温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A正确;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降低,酶的活性下降,而酶促反应的活化能是不会降低的,B错误;低温时,酶的活性降低,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因此,酶制剂适合在低温(0~4 ℃)下保存,C正确;高温、强酸、强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从而使酶失活,D正确。 10.细胞代谢受酶的调节和控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激素都是通过影响靶细胞内酶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 B.代谢的终产物可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 C.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酶的种类相同、数量不同,代谢不同 D.对于一个细胞来说,酶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 32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代谢和酶之间的关系等有关知识。激素可以通过影响靶细胞内酶的合成来调节细胞代谢,A错误;代谢终产物通过和酶结合,反馈调节相关酶活性进而调节代谢速率,实现细胞高效调节,B正确;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选择性表达,会导致同一个体各种体细胞酶的种类和数量不一定相同,代谢也不一定相同,C错误;对于一个细胞来说,不同时期,酶的种类和数量可能发生变化,D错误。 11.细胞中不能合成ATP的部位是( ) A.线粒体的内膜 B.叶绿体中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 C.内质网的膜 D.蓝藻(蓝细菌)中进行光反应的膜结构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代谢过程中ATP合成的相关知识。细胞代谢产生ATP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所以A、B、D三个选项中所涉及的部位均可合成ATP;而内质网的膜上不能产生ATP,故C项符合题意。 12.下列有关生物膜上蛋白质或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根细胞膜上存在运输离子的蛋白质 B.植物叶肉细胞中液泡膜与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不同 C.光合作用中,催化ATP合成的酶分布在类囊体膜上 D.呼吸作用中,催化ATP合成的酶分布在线粒体外膜上 答案 D 植物根细胞膜通过主动转运吸收离子,存在载体蛋白,A正确;液泡膜与类囊体膜功能不同,原因是其上的蛋白质不同,B正确;类囊体上发生光反应,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C正确;细胞呼吸三个阶段均可以产生ATP,故催化ATP合成的酶分别分布在细胞溶胶、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上,D错误。 13.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研究性学习小组尝试对大菱鲆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 (1)查询资料得知,18 ℃时,在不同pH条件下大菱鲆消化道各部位蛋白酶活性如图1。由图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三种蛋白酶催化效率最高的是 。 32 图1 (2)资料表明大菱鲆人工养殖温度常年在15~18 ℃之间。学习小组假设:大菱鲆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在15~18 ℃之间。他们设置15 ℃、16 ℃、17 ℃、18 ℃的实验温度,探究三种酶的最适温度。 ①探究实验中以干酪素为底物。干酪素的化学本质是 ,可用 试剂鉴定。 ②胃蛋白酶实验组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实验组的pH应分别控制在 。 ③为了控制实验温度,装有酶和底物的试管应置于 中以保持恒温。单位时间内 可以表示蛋白酶催化效率的高低。 ④实验结果如图2,据此能否确认该假设成立? 。理由是: 。 图2 (3)研究还发现大菱鲆消化道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少、活性低,所以人工养殖投放的饲料成分中要注意降低 的比例,以减少对海洋的污染。 答案 (1)幽门盲囊蛋白酶 (2)①蛋白质 双缩脲 ②2和8 ③水浴 底物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 ④不能 据图2可知随着温度提高酶活性逐步升高,酶活性峰值未出现 (3)淀粉、脂肪 解析 (1)分析图1可知,在各自最适pH下,幽门盲囊蛋白酶活性最高,故其催化效率最高。(2)酶具有专一性,蛋白酶的作用底物只能是蛋白质。由图1可知胃蛋白酶最适pH为2,幽门盲囊蛋白酶最适pH为8。实验中为了控制温度常用水浴保持恒温。酶催化效率的高低常用单位时间内底物消耗量(或产物生成量)来表示。图2显示随着温度的提高,酶的活性逐渐升高,酶活性峰值并未出现,故学习小组作出的“大菱鲆蛋白酶的最 32 适温度在15~18 ℃之间”的假设不成立。(3)大菱鲆消化道中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少,活性低,故应减少饲料中淀粉和脂肪的比例。 32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