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彩阳光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五)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七彩阳光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五)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生物(五)‎ 一、选择题 ‎1.魏斯曼曾提出:母系和父系生殖细胞在遗传上都具有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就是细胞核。下列关于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被膜外层与粗面内质网相连 B.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和代谢中心 C. 核糖体在细胞核内合成和组装 D. 核内含有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染色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等部分组成。核被膜是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其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相连。核被膜上有核孔复合体,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出入细胞核的通道。‎ 核糖体是自我装配的细胞器,当蛋白质和rRNA合成加工成熟之后就要开始装配核糖体的大小两个亚基,真核生物核糖体亚基的装配地点在细胞核的核仁部位,原核生物核糖体亚基的装配则在细胞质中。‎ ‎【详解】A、由分析可知,核被膜外层与粗面内质网相连,A正确;‎ B、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B错误;‎ C、真核生物的核糖体在细胞核内组装,而原核生物核糖体的组装则在细胞质中进行,C错误;‎ D、核内的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错误。‎ 故选A。‎ ‎2.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实验时,准备了pH为5.0、6.0、7.0、8.0的四种缓冲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氧气释放量的多少 B. 本实验不必再设置空白对照组 C. 过氧化氢酶在动物肝脏细胞和红细胞中浓度均很高 D. 四组实验结果必定均不相同 ‎【答案】B ‎【解析】‎ - 31 -‎ ‎【分析】‎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很多,pH、温度和各种化合物等都能影响酶的作用,酶通常在一定pH范围内才起作用,而且在某一pH值下作用最强。‎ ‎【详解】A、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气泡的释放量,A错误;‎ B、本实验可以通过实验组之间的相互对照来得出结论,不必再设置空白对照组,B正确;‎ C、过氧化氢酶在动物肝脏细胞和血细胞中浓度都不高,因为酶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C错误;‎ D、由pH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可知:在不同的pH下酶活性可能相同,故四组实验结果可能出现两两相同的现象,D错误。‎ 故选B。‎ ‎3.下列关于人类对全球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B. 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分子吸收了地球更多的反射热,导致地球海平面上升 C. 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之一 D. 我国北方重工业比较发达,导致降酸雨的频率和酸度都强于南方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距地球表面15~20km处的平流层中,臭氧(O3)的含量非常丰富,它能吸收 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 X射线和酌射线,从而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 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这些含酸的微粒随着雨雪回降到地面就是酸雨,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正常雨水的pH一般都在6左右,不会低于5.6,而目前有些地区雨水的酸度已到了pH2~5。我国降酸雨的频率和酸度自北向南逐渐加重,有的地区酸雨出现频率高达80%以上。酸雨不仅能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而且还能伤害陆地植物、农作物和各 种树木;破坏土壤肥力;使树木生长缓慢并容易感染病害;同时还能腐蚀金属、 建筑物和历史古迹;酸雨中含有的少量重金属对人体健康也会带来不利影响。‎ ‎【详解】A、臭氧能吸收对人体和生物有致癌和杀伤作用的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A正确;‎ - 31 -‎ B、大气中增加的二氧化碳分子吸收了地球更多的反射热,进而产生温室效应,打破了地球的热平衡,导致地球海平面上升,B正确;‎ C、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因素之一,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我国降酸雨的频率和酸度自北向南逐渐加重,有的地区酸雨出现频率高达80%以上,D错误。‎ 故选D。‎ ‎4.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化学物质引起的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HIV识别辅助性T细胞体现了细胞间有细胞通讯的作用 B. 单抗可用来研究相应抗原蛋白的细胞学分布及功能 C. 同一个体的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DNA不同 D. 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弱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 ‎【答案】B ‎【解析】‎ ‎【分析】‎ 当病原体侵入体内发生感染时,巨噬细胞便会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将它们消化。病原体(如细菌)被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 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这种复合体移动到细胞的表面呈递出来。这些巨噬细胞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一旦与人体中已经存在的淋巴细胞上的相应的受体结合,便会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促使淋巴细胞分裂,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详解】A、HIV是病毒无细胞结构,所以不能体现细胞间有细胞通讯的作用,A错误;‎ B、单抗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故可用来研究相应抗原蛋白的细胞学分布及功能,B正确;‎ C、同一个体的浆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不同,根本原因是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其内的核DNA是相同的,C错误;‎ D、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引起的机体功能紊乱,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生物体中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双缩脲试剂处理花生种子匀浆,不会出现紫色 B. 核酸分子中嘌呤数和嘧啶数相等 C. 正常情况下,神经元兴奋前后细胞内的Na+浓度都低于组织液的Na+浓度 D. 人体吸收纤维素分子后,在内环境中水解为葡萄糖分子供细胞利用 - 31 -‎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体内三种有机物的鉴定原理 试剂 ‎ 成分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 A: 0.1g/mL NaOH ‎ 紫色 ‎ 大豆 、蛋清 B: 0.01g/mL CuSO4 ‎ 脂肪 ‎ 苏丹Ⅲ ‎ 橘黄色 花生 ‎ 苏丹Ⅳ 红色 还原糖 ‎ 本迪尼特试剂(水浴加热)‎ 甲: 0.1g/mL NaOH ‎ 红黄色沉淀 ‎ 苹果、梨、白萝卜 ‎ 乙: 0.05g/mL CuSO4 ‎ 淀粉 ‎ ‎ 碘液 ‎ ‎ 蓝色 马铃薯 ‎ ‎【详解】A、花生种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故用双缩脲试剂处理花生种子匀浆,会出现紫色,A错误;‎ B、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其中嘌呤数和嘧啶数相等,但是RNA是单链结构,则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B错误;‎ C、正常情况下,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故神经元兴奋前后细胞内的Na+浓度都低于组织液的Na+浓度,C正确;‎ D、人体不能合成分解纤维素的酶,故人体摄入的纤维素不会进入内环境中,更不会利用纤维素供能,D错误。‎ 故选C。‎ ‎6.研究发现,原癌基因myc等持续处于活跃状态或抑癌基因p53等处于关闭状态时,会导致细胞异常分化成为癌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31 -‎ A. 癌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数量都多于正常细胞 B. 细胞免疫时,癌细胞作为靶细胞发生裂解,该情况属于细胞凋亡 C. 癌细胞具有异常增殖能力,该能力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D. 正常细胞可能转化为癌细胞,癌细胞也可能逆转为正常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界现象,它的特点可有以下几种:‎ ‎1.基因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大多数基因的突变,对生物的生长与发育往往是有害的。‎ ‎2.基因突变的普遍性和稀有性 ‎ 基因突变在生物界具有普遍性,无论是低等生物还是高等生物,都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但是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低的。‎ ‎3. 基因突变的随机性和不定向性 ‎4.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 基因突变的可逆性,基因突变的发生方向是可逆的。‎ ‎【详解】A、正常细胞内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导致细胞癌变,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数量并未增加,A错误;‎ B、细胞免疫时,癌细胞作为靶细胞受到细胞毒性T细胞的接触而发生裂解,此时癌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C、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才具有异常增殖能力,故可知该能力受环境的影响,C正确;‎ D、由分析可知,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正常细胞可能转化为癌细胞,癌细胞也可能逆转为正常细胞,D正确。‎ 故选A。‎ ‎7.下列关于生物研究中常用的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在加入二氧化锰后,需将试管口塞上橡胶塞 B. 脂肪鉴定时,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用蒸馏水洗去浮色,再进行观察 C. 深绿色的黑藻叶片较适合作为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 D. 过滤光合色素硏磨液之前,应在玻璃漏斗基部放一片滤纸,并迅速过滤 - 31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色素提取和分离步骤 ‎1. 用新鲜的菠菜叶(或刺槐叶等)放入40~50益的烘箱中烘干,粉碎后 取2g干粉放入研钵中,加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2~3mL95%的 乙醇, 充分、迅速研磨成匀浆。‎ ‎2. 在一小玻璃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将研磨液迅速倒入漏斗 中。收集滤液到一个试管中,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口塞紧。 ‎ ‎3. 制备滤纸条。将一张预先干燥过的定性滤纸剪成长10cm、宽1cm的 纸条,在距滤纸条一端1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的横线。 ‎ ‎4. 点样。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画的横线均匀地画出一条 细而直的滤液细线。待滤液干后再画一次,共画3~4次。 ‎ ‎5. 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6.观察实验结果。‎ ‎【详解】A、二氧化锰能催化过氧化氢的水解,故加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在加入二氧化锰后会产生较多的气泡,为防止氧气溢出,需将试管口塞上橡胶塞,A正确;‎ B、脂肪鉴定时,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再进行观察,B错误;‎ C、黑藻幼嫩的小片较适合作为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C错误;‎ D、过滤光合色素硏磨液之前,应在玻璃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并迅速过滤,D错误。‎ 故选A。‎ ‎8.下列与进化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片树林中的黑色桦尺蠖和灰色桦尺蠖是由一个物种进化成的两个种 B. 人们用农药处理作物上的害虫,经过该人工选择,害虫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增加 C. 抗青霉素的突变型细菌不可能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 D. 在某个很大的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等于A频率的平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这就是遗传平衡定律,也称哈迪-温伯格定律。‎ - 31 -‎ ‎【详解】A、一片树林中的黑色桦尺蠖和灰色桦尺蠖是没有地理隔离,更不会出现生殖隔离,故二者是同一个物种,A错误;‎ B、人们用农药处理作物上的害虫,经过该人工使用的农药的选择,害虫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增加,B错误;‎ C、细菌细胞中不存在染色体,故抗青霉素的突变型细菌不可能是染色体畸变的结果,C正确;‎ D、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AA的基因型频率等于A频率的平方,D错误。‎ 故选C。‎ ‎9.将活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蔗糖溶液中,短时间后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则此时( )‎ A. 细胞必定处于质壁分离状态 B. 细胞液中的蔗糖浓度比实验开始时高 C. 可在光镜下观察到水分子在进出细胞 D. 细胞液与蔗糖溶液可能仍存在浓度差 ‎【答案】D ‎【解析】‎ ‎【分析】‎ 将活的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置于蔗糖溶液中,短时间后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时的状态为渗透平衡状态,由于蔗糖溶液未知,故无法判断处于平衡状态之前的水分子的流动方向,即无法判断该洋葱也外表皮细胞是失水还是吸水。‎ ‎【详解】A、蔗糖溶液浓度未知,洋葱表皮细胞可能失水,也可能吸水,A错误;‎ B、短时间后基本无蔗糖分子进入细胞液内,B错误;‎ C、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水分子的运动,C错误;‎ D、植物细胞达到平衡状态时,细胞液与蔗糖溶液可能无浓度差,也可能存在浓度差,D正确。‎ 故选D。‎ ‎10.下列关于下丘脑、垂体和性腺及其分泌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雌激素可引发女性皮下脂肪的积聚和骨盆变宽 B. 下丘脑垂体束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腺垂体 C. 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作用于性腺和下丘脑,分别起到促进和抑制作用 D. 孕激素的主要作用促进子宫收缩,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 ‎【答案】A ‎【解析】‎ ‎【分析】‎ - 31 -‎ 垂体的作用。 ‎ ‎1.神经垂体的作用 神经垂体分泌两种激素: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 和催产素。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内的水平衡,它促进水在肾集合管的重 吸收,使尿量减少,这就是抗利尿激素的作用。 催产素有强大的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 ‎ ‎2.腺垂体的作用 腺垂体的作用比较广泛,至少产生下列七种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卵泡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生长激素,黑色细胞刺激素。‎ ‎【详解】A、雌激素能够激发女性的第二性征,故可引发女性皮下脂肪的积聚和骨盆变宽,A正确;‎ B、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腺垂体,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B错误;‎ C、腺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作用于性腺,从而促进性腺分泌性激素,C错误;‎ D、催乳素是由垂体分泌的激素,其主要作用促进子宫收缩,并刺激乳房准备哺乳,D错误。‎ 故选A。‎ ‎11.下图为以葡萄糖为底物的需氧呼吸的过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缺氧情况下,阶段C受抑制,阶段A、B不受抑制 B. 在阶段A,葡萄糖中的大部分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 C. 线粒体内膜上有催化柠檬酸循环与电子传递链的酶 D. 从丙酮酸(C-C-C)到C-C的过程中有ATP生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系列有控制的氧化还原反应,这许多反应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酵解,糖酵解在细胞溶胶中进行,在糖酵解的过程中,一个葡萄糖分子被分解成两个含三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形成少量ATP。‎ - 31 -‎ 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循环在线粒体中进行,在线粒体基质中,存在着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也有少量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在嵴上,在柠檬酸循环中,糖酵解的产物被分解形成六个二氧化碳分子,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形成少量的ATP被释放出来,一些特殊的分子进入下一个阶段。‎ 第三阶段,与电子传递有关的酶和合成ATP的酶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上,本阶段也在线粒体中进行,在电子传递中,特殊的分子所携带的氢和电子分别经过复杂的步骤传递给氧,最后形成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大量的ATP。‎ ‎【详解】A、在缺氧情况下,阶段C受抑制,进而阶段A、B也受影响,A错误;‎ B、在阶段A,即糖酵解阶段,葡萄糖被分解成两个含三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分子,分解过程中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形成少量ATP,B错误;‎ C、与电子传递有关的酶和合成ATP的酶镶嵌在线粒体内膜上,也有少量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在嵴上,据此可知,线粒体内膜上有催化柠檬酸循环与电子传递链的酶,C正确;‎ D、从丙酮酸(C-C-C)到C-C过程中没有ATP生成,D错误。‎ 故选C。‎ ‎12.下列关于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顶极群落的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能永远保持原状 B. 顶极群落中,净初级生产量与异养生物的呼吸量之差约为0‎ C. 食物链就是生态系统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的单方向的捕食关系 D. 利用农作物秸秆沤肥后施给农作物,实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循环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 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形成顶极群落后,群落水平方向上表现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表现,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详解】A、顶极群落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将永远保持原状,A错误;‎ B. 顶极群落中,能量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故可知净初级生产量与异养生物的呼吸量之差约为0,B正确;‎ C、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的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包括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C错误;‎ - 31 -‎ D、生态系统中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B。‎ ‎1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及融合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融合即细胞杂交,指由2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1个细胞的现象 B. 一个脾细胞和一个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细胞称为杂交瘤细胞 C. 滋养层细胞可对细胞克隆起到支持生长的作用 D. “多莉”克隆过程中,营养限制性培养的目的是使细胞周期同步化,最终有利于重组细胞中核基因表达的分子开关的启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融合与细胞杂交细胞融合指两个或多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的现象。细胞融合可以在基因型相同或不同的细胞间进行,其中基因型不同的细胞间的融合就是细胞杂交。由于细胞杂交中染色体容易丢失,动物细胞融合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基本原理相同,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也类似,常用的诱导因素有聚乙二醇、灭活的病毒、电激等。‎ 提高细胞克隆形成率的措施有: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添加血清(胎牛血清最好)、以滋养细胞(如经射线照射本身失去增殖力的小鼠成纤维细胞)支持生长、激素(胰岛素等)刺激、使用CO2培养箱、调节pH等。‎ ‎【详解】A、动物细胞融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一般为两个细胞的融合,其中基因型不同的细胞间的融合就是细胞杂交,A错误;‎ B、抗体生成细胞和瘤细胞的融合叫做杂交瘤技术,据此可知,一个经过免疫的脾细胞与一个骨髓瘤细胞融合而成的杂交细胞称为杂交瘤细胞,B错误;‎ C、滋养细胞可对细胞克隆起到支持生长的作用,不是滋养层细胞支持生长,C错误;‎ D、多莉”克隆过程中,营养限制性培养的目的是使细胞周期同步化,最终有利于重组细胞中核基因表达的分子开关的启动,D正确。‎ 故选D。‎ ‎1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 镜检计数时,不计入压在方格角上的细胞 B. 在含有培养液的试管静置之后,用滴管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 - 31 -‎ C. 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D. 整个实验期间,有4天需要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相关注意事项:‎ ‎(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 ‎(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 ‎(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 ‎(4)每天计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 ‎(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 ‎【详解】A、镜检计数时,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需要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A错误;‎ B、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B错误;‎ C、应在每天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去培养液计数,不要求等量,C错误;‎ D、实验期间的第一、二、四、七天需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5.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探索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加热后的S型菌失去毒性是由于其DNA变性失活 B. R型菌的DNA也能使部分S型菌转化为R型菌 C. 用15N标记T2噬菌体,再进行侵染实验,也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D. 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若保温时间过长,最终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 ‎【答案】D ‎【解析】‎ - 31 -‎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A、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中,加热后的S型菌失去毒性是由于其中对小鼠有毒的物质被高温破坏而失去毒性,A错误;‎ B、没有试验证明R型菌的DNA也能使部分S型菌转化为R型菌,B错误;‎ C、N元素是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故用15N标记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细菌,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放射性都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6.下列为利用某二倍体植物(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可独立遗传)进行育种的示意图,①是用秋水仙素处理,②是花粉离体培养,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 A. 植株A群体为四倍体植株,植株B群体为二倍体植株 B. 植株B群体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占4/9‎ C. 进行①操作时,可选择处于萌发种子阶段或幼苗阶段的植物 D. 过程②需在无菌的条件下将花粉接种至半固体培养基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 31 -‎ 秋水仙素作用的机理: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详解】A、经过秋水仙素的作用之后植株A群体成为四倍体植株,植株B群体是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为单倍体植株,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植株A的基因型为AAaaBBbb,其产生的配子类型为(1/6AA、4/6Aa、1/6aa)×(1/6BB、4/6Bb、1/6bb),据此可知植株B群体中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占2/3×2/3=4/9,B正确;‎ C、由于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故进行①操作时,可选择处于萌发种子阶段或幼苗阶段的植物,C正确;‎ D、过程②为花药离体培养的过程,该过程需在无菌的条件下将花粉接种至半固体培养基中,D正确。‎ 故选A。‎ ‎17.野生甘蓝发生了一次变异,导致其某mRNA上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变成终止密码子,再经过培育得到了花椰菜这个甘蓝亚种。不考虑其它变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花椰菜相应基因合成的mRNA比野生甘蓝的短 B. 花椰菜细胞内相关基因的翻译过程,所需tRNA和氨基酸的种类数目不一定相同 C. 野生甘蓝和花椰菜的染色体数目不同 D. 甘蓝细胞内,转录可发生在细胞核及内质网等少量细胞器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详解】A、题意显示mRNA上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改变了,不是mRNA缩短了,A错误;‎ B、基因突变的结果导致其某mRNA上一个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转变成终止密码子,故花椰菜细胞内相关基因的翻译过程,所需tRNA和氨基酸的种类数目不一定相同,B正确;‎ C、花椰菜是野生甘蓝的相关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并未引起染色体的改变,故野生甘蓝和花椰菜的染色体数目相同,C错误;‎ - 31 -‎ D、甘蓝细胞内,转录可发生在细胞核及叶绿体和线粒体中,D错误。‎ 故选B。‎ ‎18.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苹果由小变大、由青变红相关的激素是生长素和脱落酸 B. 赤霉素与生长素起协同作用,可促进细胞分裂,使作物茎秆纤维增加 C. 不同浓度的2,4-D对插枝生根的调节效果可能相同 D. 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时,为避免内源激素的干扰作用,应选择不带芽的插条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激素调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关系:‎ 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种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 ‎2.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效果不 同。在生产及实验中经常使用2,4-D。它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的类似物。‎ ‎【详解】A、苹果由小变大、由青变红相关的激素是生长素和乙烯等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没有脱落酸的作用,A错误; ‎ B、赤霉素与生长素起协同作用,可促进细胞伸长,使作物茎秆纤维增加,B错误;‎ C、由于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表现为两重性,故不同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对插枝生根的调节效果可能相同,C正确;‎ D、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时可以用有芽的插枝,每个枝条上侧芽的数量属于无关变量,要保持一致,D错误。‎ 故选C。‎ ‎19.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一对姐妹染色单体(a、b)的切面变化及运行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a、b位置的依次变化路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31 -‎ A. a、b上的基因总是完全相同 B. ①时,最便于观察和研究染色体 C. ②→③,染色体数目加倍,这是纺锤丝牵拉的结果 D. ②时的染色体大小与①时不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的特点 中期:这时染色体继续凝聚变短更为清晰地排列在纺锤体的中央,各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垂直于纺锤体的中轴,与地球赤道的位置相似,中期的染色体缩短到最小的程度,最便于观察和研究,可以通过数着丝粒的数目来确认染色体的数目;‎ 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已经分为两个,所以中期以后各染色体的两个单体实际上已经转变为两个独立的染色体了,染色体的数目增加了一倍,后期这些分离的染色体以相同的速率分别被纺锤丝拉向两极,两极之间的距离也加大了,这时袁原来的一套染色体已经变成了完全相同的两套。‎ ‎【详解】A、由于基因突变的存在,a、b上的基因并非总是完全相同,A错误;‎ B、②时表示染色体位于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最便于观察和研究染色体,B错误;‎ C、②→③,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该过程不是纺锤丝牵拉的结果,是着丝点一分为二的结果,C错误;‎ D、②时的染色体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故②时的染色体大小与①时不相同,D正确。‎ 故选D。‎ ‎20.下列关于人体内神经系统及相关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中,腹部在大脑皮层体觉区和运动区的代表区均在中央后回的中部 B. 神经元、骨骼肌都是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后能迅速发生反应 - 31 -‎ C. 同侧屈反射的中间神经元兴奋后,将对传出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D. 当神经纤维某部位处于外负内正状态时,说明该部位正处于反极化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可兴奋细胞的特 性就是在受到刺激后能迅速发生反应。神经元的 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 中央前回旁边的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区,用电流刺激体觉区顶部引起对侧 下肢电麻样感觉;刺激体觉区底部引起唇、舌、咽电麻样感觉(图2-12A)。 主要的视区在大脑皮层枕叶的后部。主要的听区在颞叶的上部。‎ ‎【详解】A、腹内在体觉区的代表区在底部,在运动区没有代表区,A错误;‎ B、神经元、骨骼肌都是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后能迅速产生兴奋,发生反应,B正确;‎ C、同侧屈反射的中间神经元分泌兴奋性递质,C错误;‎ D、神经纤维某部位处于外负内正状态时,可能处于反极化过程或复极化过程,D错误。‎ 故选B。‎ ‎21.下图为兔的精原细胞(仅表示部分染色体),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图中的3种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下列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X染色体数目是0或1或2或4条 B. 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3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 C. 精细胞中有1种颜色的2个荧光点 D. 减数分裂的后期Ⅰ,移向同一极的有2种颜色的2个荧光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染色体复制 - 31 -‎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不考虑染色体畸变,减数分裂时,细胞中的X染色体数目是0或1或2条,A错误;‎ B、若发生交叉互换,次级精母细胞中有可能出现三种不同颜色的4个荧光点,B正确;‎ C、精细胞中应是2种颜色的2个荧光点,C错误;‎ D、减数分裂后期Ⅰ,移向一极的是4个荧光点,D错误。‎ 故选B。‎ ‎【点睛】熟知减数分裂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明确减数分裂过程中物质的变化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2.某二倍体植物(AaBbCcDd)一条染色体上的4个基因的分布和表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 A. 这4个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 B. 酶4与精氨琥珀酸结合后,酶4的形状发生改变 C. 该二倍体植株自交后代中能产生精氨酸的个体所占比例是3/4‎ D. 这4个基因之间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和分离。‎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基因分离定律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 31 -‎ ‎【详解】A、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故这4个基因与其等位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分离定律,A正确;‎ B、题意显示,酶4能催化精氨琥珀酸转变为精氨酸,故酶4与精氨琥珀酸结合后,酶4的形状发生改变,B正确;‎ C、图中的四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故可看成是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可推知该二倍体植株自交后代中能产生精氨酸的个体所占比例是3/4,C正确;‎ D、图中的四个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则这四对等位基因之间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D。‎ ‎23.下列关于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醋时,通气的直角玻璃管内塞有脱脂棉球,用以过滤空气 B. 振荡培养能增大微生物与培养液的接触面积,从而促进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C. 测定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时,将水放入比色杯中,直接测其OD值,作为空白对照 D. 亚硝酸盐可在碱性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产物再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紫红色产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亚硝酸盐测定的原理 亚硝酸盐可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氨化反应,这一产物再与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紫红色产物,可用光电比色法定量。‎ ‎【详解】A、制作果醋时,通气的直角玻璃管内塞上脱脂棉球的目的是过滤空气,A正确;‎ B、振荡培养能使微生物与培养液充分接触,但没有增大微生物与培养液的接触面积,B错误;‎ C、作为空白对照的水中也应与样品组一样,加入氯化铵缓冲液、乙酸和显色液,C错误;‎ D、亚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D错误。‎ 故选A。‎ ‎【点睛】熟知亚硝酸盐浓度的测定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果醋的制作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4.某种群13年来的种群増长倍数λ(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31 -‎ A. 前4年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在增加 B. 第4年与第13年的增长率相同 C. 第11年到第13年,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 D. 第9年的种群数量既多于第3年,也多于第10年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λ值为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当λ> 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增长;当λ= 1时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当λ< 1时,表示种群数量在下降。由图可以知道:在第1~第5年之间λ> 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在第5~9年间λ= 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第9~12年λ< 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 ‎【详解】A、由分析可知:在第1~第4年之间λ= 1.5,种群呈J型增长,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在增加,A正确; ‎ B、图中显示第4年与第13年的λ值相同,故增长率=λ-1相同,B正确;‎ C、从第11年到第12年间λ< 1,说明此时种群数量在减少,第12年后λ> 1,说明种群数量先减小再增加,C错误;‎ D、在第5~9年间λ= 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而且第5年之前λ> 1,故第5年前的种群数量一直处于上升阶段,据此可知第5年与第9年的种群数量相当,且都多于第3年,第10年的λ< 1说明当年的种群数量小于第9年,D正确。‎ 故选C。‎ ‎25.如图是某家族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Ⅱ7个体不含有乙病致病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31 -‎ A. 与乙病、红绿色盲相关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B. Ⅲ12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2‎ C. 若Ⅱ6和Ⅱ7再生一个患甲、乙两病的女儿,女儿的体细胞中可能有2条X染色体 D. 若Ⅲ9与Ⅲ16近亲婚配,生一个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Ⅱ6、Ⅱ7号患甲病的夫妇生出了Ⅲ15号正常的女儿,可知控制甲病的致病基因为显性且位于常染色体上;已知Ⅱ7个体不含有乙病致病基因且Ⅱ6不患乙病,却生出了患乙病的男孩,故此可推知控制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相关基因为隐性,所以可知控制甲病和乙病的致病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由分析可知,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也位于X染色体上,故与乙病和红绿色盲相关的基因的遗传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Ⅲ12携带的乙病基因来自Ⅰ1,甲病基因来自Ⅰ2,B错误;‎ C、Ⅱ6和Ⅱ7所生的患两种病的女儿,可能是X染色体缺失所致,也可能是X染色体片段缺失所致,C正确;‎ D、Ⅲ9与Ⅲ16生出不患该两种病的女儿概率是1/12,D错误。‎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曲水芦苇荡,鸟息红树林,万顷荷色美,人鸟乐游悠”,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沙湿地将红树林、芦苇荡、莲花池坐拥怀中,对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 31 -‎ ‎(1)南沙湿地构筑了丰富的湿地空间,其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这是________的一种表现。南沙湿地是珠江三角洲有名的“鸟的天堂”,每年冬天,游客可以观赏到“万鸟归巢”的壮观景象,其中既有迁来的冬候鸟,也有白鹭等长期栖息在该区域的________。各种生物的活动随着季节发生着变化,研究这种变化的学问就是________。‎ ‎(2)若向南沙湿地再投放800只白鹭,则与之前相比,其K值将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90年代,当地政府就关注到南沙湿地这一不可多得的生态资源,有意识地进行了人工改造,如有序开挖河道,根据生物的不同习性,设计多种________技术,放养不同的鱼虾,以及种植红树林和芦苇、荷花等,打造有特色的________工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答案】 (1). 空间异质性 (2). 留鸟 (3). 物候学 (4). 不变 (5). K值由环境资源量决定,与迁入量无关 (6). 立体养殖 (7). 生态旅游 ‎【解析】‎ ‎【分析】‎ ‎1.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是指群落中的生物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陆地群 落的水平结构很少是均匀的,沙漠里的灌木由于彼此竞争营养和水分倾向于均 匀分布,但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镶嵌,例如,若 种子直接落在母株周围就会产生成簇的幼株,形成集群。靠风力传播的种子(如 蒲公英)和靠鸟兽传播的种子(如苍耳)就可以散播得很远。此外,土壤、小地形、 风和火等环境条件都能影响生物的水平分布格局,使植被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复 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这一切都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通俗地讲,空间异质性就是指空间的非均一性,即不同地点的环境条件不同。‎ ‎2.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 ‎【详解】(1)南沙湿地构筑了丰富的湿地空间,其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进而表现出空间异质性。南沙湿地是珠江三角洲有名的“鸟的天堂”,每年冬天,游客可以观赏到“万鸟归巢”的壮观景象,其中既有迁来的冬候鸟,也栖息在该区域的留鸟,如白鹭。物候学是研究各种生物的活动随着季节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性的科学。‎ ‎(2)K值由环境资源量决定,与迁入量无关,所以若向南沙湿地再投放800只白鹭,则与之前相比,其K值将不变。‎ ‎(3)90年代,当地政府对南沙湿地进行了人工改造,根据生物的不同习性,设计多种立体养殖技术,打造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工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 31 -‎ ‎【点睛】熟知相关基本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够理解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正确解答本题是另一关键!‎ ‎27.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有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生化过程,过程中消耗了氧气,生成了二氧化碳。‎ ‎(1)图中的Rubisco存在于真核细胞的________(具体场所),1分子RuBP与O2结合,形成1分子“C-C-C”和1分子“C-C”,“C-C-C”还原时需要提供的光反应产物是________,“C-C”________(“参与”或“未参与”)RuBP的再生.‎ ‎(2)大气中CO2/O2值升高时,光反应速率将________。离开卡尔文循环的糖,在叶绿体内可与________相互转化。‎ ‎(3)将某健壮植株放置于密闭小室中,在适宜光照和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直至小室内的O2浓度达到平衡。此时,O2浓度将比密闭前要________,RuBP的含量比密闭前要________,后者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ATP、NADPH (3). 未参与 (4). 加快 (5). 淀粉 (6). 高 (7). 低 (8). 在较高O2浓度下,RuBP与O2反应,生成的三碳酸减少,最终再生的RuBP减少 ‎【解析】‎ ‎【分析】‎ 光呼吸是叶绿体中与光合作用同时发生的一个过程。它也必须在有光照的情况下发生,但它吸收氧气而释放二氧化碳。题图中左侧是正常的光合作用,右侧是光呼吸。光呼吸与光合作用背道而驰,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植物体内的糖不断增多,光呼吸则消耗糖而释放 二氧化碳。‎ ‎【详解】(1)图中的Rubisco能够催化二氧化碳固定,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固定发生在叶绿体基质,故Rubisco存在于真核细胞的叶绿体基质,该酶还能催化RuBP与O2反应,形成1分子“C-C-C”和1分子“C-C”,“C-C-C”还原时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 - 31 -‎ ‎ (NADPH),“C-C” 经一系列变化后到线粒体会生成CO2,故“C-C”未参与”RuBP的再生。‎ ‎(2)大气中CO2/O2值升高时,意味着CO2含量高,进而暗反应速率加快,同时也能使光反应速率加快。离开卡尔文循环的糖,在叶绿体内可与淀粉相互转化。‎ ‎(3)将某健壮植株放置于密闭小室中,并在适宜光照和温度下培养,意味着植物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即植物会将氧气逐渐释放到小室内,直至小室内的O2浓度达到平衡,据此可知,此时,O2浓度将比密闭前要高,在高氧条件下,氧气会与RuBP结合进行光呼吸,生成的三碳酸减少,最终再生的RuBP减少,故RuBP的含量比密闭前要下降。‎ ‎【点睛】熟知光呼吸和光合作用的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辨图能力也是本题考查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够正确辨别图示内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某昆虫(XY型性别决定)的体色和眼色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有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现有多只黑身红眼雄昆虫与多只相同基因型的黄身红眼雌昆虫随机交配(假定每对昆虫子代数目相同),F1全为黄身,其中雄性全为红眼,雌性红眼:白眼=5:1,让F1中红眼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不考虑突变)‎ 性别 黄身红眼 黄身白眼 黑身红眼 黑身白眼 雌性 ‎51/160‎ ‎9/160‎ ‎17/160‎ ‎3/160‎ 雄性 ‎60/160‎ ‎20/160‎ ‎(1)该昆虫的红眼和白眼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_,眼色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 ‎(2)亲本中的雄昆虫基因型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测交实验来验证亲本雌昆虫的基因型,并用遗传图解表示______。‎ ‎(3)F2中的黄身红眼雌昆虫有________种基因型,其中双杂合子所占比例是________。‎ ‎【答案】 (1). 红眼 (2). X、Y (3). aaXBYB:aaXbYB=2:1 (4). ‎ - 31 -‎ ‎ (5). 4 (6). 20/51‎ ‎【解析】‎ ‎【分析】‎ 题意分析,亲本黑身和黄身个体杂交,F1全为黄身,说明黄身对黑身为显性,结合子二代的性状表现可知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题目信息(某昆虫(XY型性别决定)的体色和眼色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有一对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可知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亲本全为红眼,而后代中出现白眼,说明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相关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结合题意中的子一代中的雄性个体全表现为红眼可知B(b)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域,则亲本的基因型为:父本基因型:2aaXBYB:1 aaXbYB;母本基因型:AAXBXb。‎ ‎【详解】(1)由分析可知,该昆虫的性状表现为,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眼色基因[B(b)]位于X、Y染色体上。‎ ‎(2)由中F1雌性红眼:白眼=5:1,可知,亲本中的雄性个体不是一种基因型,父本红眼的基因型为XBYB和XbYB,而且只有满足aaXBYB:aaXbYB=2:1时,子代中的雌性个体才会出现上述的比例。亲本中雌性昆虫的基因型为AAXBXb,为了验证亲本雌昆虫的基因型,需要设计测交实验,用黑身白眼的雄性个体(aaXbYb)与该雌性个体进行杂交,遗传图解如下:‎ ‎(3)由分析可知,亲本中父本基因型:2aaXBYB:1 aaXbYB;母本基因型:AAXBXb,F1均为Aa,其中雄性:1AaXBYB:1 AaXbYB,雌性:2 XBXB:3 XBXb:1 XbXb;取F1‎ - 31 -‎ 红眼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则F2中的黄身红眼雌昆虫的基因型为(1 AA:2 Aa)×(7 XBXB:10 XBXb),显然有2×2=4种基因型,其中双杂合子的比例是2/3×10/17=20/51。‎ ‎【点睛】熟知伴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的特性并能利用该特性进行基因位置的判断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学会用分离定律的思路解答自由组合定律的计算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回答与胴腐病防治有关的问题:‎ 果树的胴腐病是由某真菌引起的疾病,某中学的科研小组计划分离出该真菌做药物防治实验,为胴腐病的防治提供合理的建议,实验时使用的PDA培养基配方如下表所示:‎ 物质 马铃薯 葡萄糖 自来水 氯霉素 含量 ‎200g ‎20g ‎1000mL ‎0.3g ‎(该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有特定的形态特征)‎ ‎(1)对该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一般建议采用的温度和压力分别是________,除温度和压力之外,影响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还有灭菌对象含菌量、灭菌对象PH、加热与散热速度以及________________等(答出2点即可)。‎ ‎(2)为了观察菌落,还需加入到培养基中的成分是________,培养基转移到三角瓶或试管时必须用________。‎ ‎(3)从染病枝条溃疡处剪取患病组织,________后置于培养基中培养,待菌落形态特征稳定后,用________法将该菌转移至三个分别含有等量0.5%水碱剂、40%福美砷、清水的PDA培养基中进行抗药性实验,每隔24h记录一次最后划线区域的菌落数目。‎ ‎①选取菌落数目稳定的培养皿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可以防止________________。‎ ‎②记录结果如下:‎ 小组 ‎0.5%水碱剂 ‎40%美福砷 清水 菌落数目 ‎2‎ ‎8‎ ‎17‎ 分析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回答与棉花培育及应用有关的问题:‎ - 31 -‎ ‎(1)用________代替热碱来处理棉织物,可在比较温和的PH及温度条件下使处理后的织物手感柔软且强度增大。若用某些微生物来处理棉织物,发现产品质量明显变差,很可能是织物中的部分________被降解。‎ ‎(2)为了培育岀“兔毛棉花”’,科研人员将兔角蛋白基因转入棉花受伤部位的细胞________中,再将这些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为鉴定最终是否成功培育出“兔毛棉花”,在分子水平上可采用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3)棉酚是有毒性的化学物质,主要存在于棉花的根、叶和棉籽等器官中。棉籽含有高质量的蛋白质,科硏人员希望棉籽能成为人类的食物来源,除了对棉籽作脱酚处理之外,也可采用________技术对细胞中的特定基因进行定点改造,此项操作________(“改变”或“不改变”)特定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考虑到改造后的棉花要在自然环境中广泛种植,棉花叶中应________(“含有”或“不含有”)棉酚,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90℃和500g/cm2 (2). 灭菌时间、灭菌对象的体积、灭菌锅内空气排除程度等 (3). 琼脂(或凝固剂) (4). 三角漏斗 (5). 消毒 (6). 划线 (7). 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数;计数误差较大 (8). 0.5%水碱剂对该菌抑制效果最强,适合防治胴腐病(或0.5%水碱剂和40%美福砷都能抑制该菌生长,0.5%苦水碱剂抑制效果更强,最适合防治胴腐病) (9). 果胶酶 (10). 纤维素 (11). 基因组(染色体DNA) (12). 抗原-抗体杂交 (13). 基因敲除 (14). 改变 (15). 含有 (16). 让棉花具有抗虫能力 ‎【解析】‎ ‎【分析】‎ 除了实验用具必须无菌外,各种培养基也必须是无菌的。培养基是微生物生存的环境和营养物质。“细菌喜荤, 霉菌喜素”,通常细菌培养基要用蛋白胨和酵母提取物来配制,还要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钠,以维持一定的渗透压;霉菌培养基一般用无机物配制或添加蔗糖的豆芽汁即可。此外,细菌通常要求在中性偏碱的环境中生长,霉菌要求在中性偏酸的环境中生长,因此,在制备培养基时需调节培养基的酸碱度。加入培养基的三角瓶、试管也要在121C下灭茵15min,如果培养基中有葡萄糖,为防止葡萄糖分解碳化,要用90℃和500g/cm2灭菌30min。‎ - 31 -‎ 果胶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由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甲酯组成。山楂(山里红)的果实中果胶含量最多,煮沸的山楂泥可制成山楂糕,就是由于果胶的作用。果胶起着将植物细胞粘合在一起的作用,去掉果胶,就会使植物组织变得松散。果胶不溶于乙醇,这是鉴别果胶的一种简易方法。植物的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木质素(lignin)和半纤维素组成。因此,在枯树或草炭土中有许多能利用和分解这些物质来作为能源的微生物。已经发现并用于生产纤维素酶的菌种有绿色木霉。‎ ‎【详解】(一)‎ ‎(1)由于对该培养基中有葡萄糖成分,为了防止葡萄糖碳化,故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一般建议采用的温度和压力分别是90℃和500g/cm2,除温度和压力之外,影响高压蒸汽灭菌效果的因素还有灭菌对象含菌量、灭菌对象PH、加热与散热速度以及灭菌时间、灭菌对象的体积、灭菌锅内空气排除程度等 。‎ ‎(2)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才能形成,故为了观察菌落,还需在该培养基中加入琼脂(或凝固剂)已获得固体培养基,通常用三角漏斗将培养基转移到三角瓶或试管中 ‎(3)从染病枝条溃疡处剪取患病组织经过消毒后置于培养基中培养,待菌落形态特征稳定后,用划线法将该菌转移至三个分别含有等量0.5%水碱剂、40%福美砷、清水的PDA培养基中进行抗药性实验。‎ ‎①为了防止因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数,通常选取菌落数目稳定的培养皿进行统计并记录作为实验结果,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较大的计数误差。‎ ‎②记录的实验结果显示,在加入0.5%水碱剂的培养皿中菌落数最少,40%美福砷次之,故此可得出如下结论:0.5%水碱剂对该菌抑制效果最强,适合防治胴腐病(或0.5%水碱剂和40%美福砷都能抑制该菌生长,0.5%水碱剂抑制效果更强,最适合防治胴腐病)。‎ ‎(二)(1)由分析可知,用果胶酶在比较温和的PH及温度条件下可使处理后的织物手感柔软且强度增大。若用某些微生物来处理棉织物,由于某些微生物能产生纤维素酶,导致织物中的纤维素被分解,故织物质量明显变差。‎ ‎(2)为了培育岀“兔毛棉花”,科研人员将兔角蛋白基因转入棉花愈伤组织细胞的基因组(染色体DNA)中,然后利用这些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为鉴定最终是否成功培育出“兔毛棉花”,在分子水平上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来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表达。‎ ‎(3)棉酚是有毒性的化学物质,科硏人员希望棉籽能成为人类的食物来源,除了对棉籽作脱酚处理之外,也可采用基因敲除技术对细胞中的特定基因进行定点改造,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改变了特定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考虑到改造后的棉花要在自然环境中广泛种植,为了使改造后的棉花能很好的适应环境,棉花叶中应含有棉酚,因为棉酚是有毒的化学物质,该物质的存在能让棉花具有抗虫能力。‎ - 31 -‎ ‎【点睛】让学生学会利用书中的相关知识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高压蒸汽灭菌的特例分析是本题的易错点。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也是本题的考查点之一。‎ ‎30.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产生的抗体和淋巴细胞攻击自身组织的疾病,Ⅰ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就是其中的一员。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免疫细胞会识别、攻击胰岛β细胞,使其丧失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最终导致体内胰岛素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35(IL-35)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因子,现欲研究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请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和用具,以机体血糖含量为检测指标,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材料和用具:Ⅰ型糖尿病小鼠若干,正常小鼠若干,IL-35注射液(用磷酸盐缓冲液配制),磷酸盐缓冲液,注射器,血糖检测仪,饲料等。‎ ‎(要求与说明:实验涉及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作要求,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实验分组与处理:‎ 组甲:10只Ⅰ型糖尿病小鼠,每三天注射一次IL-35注射液。‎ 组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组注射的试剂均适量且等量;实验开始时用血糖测定仪测三组小鼠血糖浓度,记录。‎ ‎②将上述三组小鼠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饲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2)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以坐标曲线图形式表示实验结果)‎ ‎(3)分析与讨论:‎ ‎①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能识别并破坏胰岛β细胞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其由受到刺激和激活后的________________细胞分裂和分化而来。‎ ‎②健康人体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对肾小管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或“不能”)直接降低血糖浓度。‎ ‎【答案】 (1). 10只Ⅰ型糖尿病小鼠,每三天注射一次磷酸盐缓冲液 (2). 10只正常小鼠,每三天注射一次磷酸盐缓冲液 (3). ‎ - 31 -‎ 每隔一段时间,用血糖测定仪测三组小鼠血糖浓度,并记录 (4). (5). 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 (6). 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 (7). 不能 ‎【解析】‎ ‎【分析】‎ ‎1.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可归结为:‎ ‎(1)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肌肉细胞、脂肪细胞摄取、贮存和利用葡萄糖。‎ ‎(2)胰岛素还抑制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 胰岛素是调节机体各种营养物质代谢的重要激素之一,对于维持正常代谢和生长是不可缺少的。‎ ‎2.细胞免疫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此外也对抗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过程如下:成熟的T淋巴细胞分成不同的群体,其中有成熟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还有成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这些细胞成熟后离开胸腺进人血液循环中。每一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种抗原的受体。如果没有遇到这种抗原,这个T淋巴细胞就处于不活动状态。T细胞对自身细胞上的MHC标志不发生反应。当一个细胞毒性T细胞遇到与它的受体相适应的抗原,而且是呈递在抗原-MHC复合体上时,这个T细胞便会受到刺激。但是还必须有一个辅助性T淋巴细胞也被同样的呈递在抗原-MHC复合体上的抗原所激活,这个辅助性T淋巴细胞分泌多种蛋白质促进这个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开始分裂形成一个克隆。这个细胞毒性T细胞的后代分化为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嵌有抗原一MHC复 合体的细胞(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并消灭之。‎ 题中实验目的为,研究IL-35对Ⅰ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据此可知本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给小鼠注射了IL-35,因变量是胰岛素的含量,测量指标是血糖含量的变化,由于实验目的是看治疗效果,故需要用正常小鼠做对照,据此判断治疗效果的高低。‎ 胰岛素的作用胰岛 素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两条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是已知的唯一能 ‎【详解】(1)根据分析设计实验如下:‎ ‎①分组编号,选择生长状况相同的患有Ⅰ型糖尿病小鼠20只,随机均分为两组,编号甲、乙,另取10只正常的小鼠编号为丙组,三组小鼠给与不同处理,处理如下:‎ 组甲:10只Ⅰ型糖尿病小鼠,每三天注射一次IL-35注射液。‎ - 31 -‎ 组乙:10只Ⅰ型糖尿病小鼠,每三天注射一次磷酸盐缓冲液。‎ 组丙:10只正常小鼠,每三天注射一次磷酸盐缓冲液。‎ 为了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故要求各组注射的试剂均适量且等量;实验开始时用血糖测定仪测三组小鼠血糖浓度,记录。‎ ‎②将上述三组小鼠在相同条件下进行饲养,并每隔一段时间,用血糖测定仪测三组小鼠血糖浓度,做好记录。‎ ‎(2)题意显示,白细胞介素-35(IL-35)是一种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因子,故可以对胰岛β细胞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故实验组(甲)小鼠体内的胰岛素含量上升,从而使血糖含量下降,据此预测实验结果如下:‎ ‎(3)①由分析可知,胰岛β细胞受损是细胞免疫攻击结果,故Ⅰ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能识别并破坏胰岛β细胞的免疫细胞是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其由受到刺激和激活后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分裂和分化而来。‎ ‎②健康人体血糖调节中,胰岛素对肾小管的作用表现为促进过滤液中葡萄糖的吸收,故不能直接降低血糖浓度。‎ ‎【点睛】学会利用实验目的分析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并据此设计实验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关注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对胰岛素功能的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必备知识点。‎ - 31 -‎ ‎ ‎ - 3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