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 如下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A. 甲向左弯,乙不弯曲,丙向左弯 B. 甲不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 C. 甲向右弯,乙不弯曲,丙不弯曲 D. 甲向左弯,乙向右弯,丙不弯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单侧光照只能直接引起尖端部分生长素的分布不均,而甲的横向运输被云母片阻断,因而两侧均匀分布,直立生长;乙中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尖端以下,故不生长不弯曲;丙只有左侧能得到生长素,所以左侧生长快,向右弯曲。‎ 考点:本题考查胚芽鞘的向光性。‎ 点评:抓住单侧光照只能影响尖端这一点,判断生长素在尖端下部的分布情况,可以正确分析出胚芽鞘的生长状况。‎ ‎2. 如图是燕麦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长素由④向③移动 B. 生长素由②向①移动 C. 生长素由①向③移动 D. ③处生长比④处快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胚芽鞘的感光部位是尖端,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尖端,单侧光照使生长素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根性运输到尖端下面一段,从而背光侧生长快而向光弯曲生长,所以A项错误。‎ 考点:考查胚芽鞘的向光弯曲生长。‎ 点评:难度中等,理解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 ‎3.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 )‎ A. 顶芽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 B. 顶芽里的营养物质积累过多 C. 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大量积累在侧芽 D. 侧芽里的生长素浓度不够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作用因浓度、细胞年龄、植物种类、植物器官的不同而有差异,因生长素浓度不同而表现出的差异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即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如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产生、根的向地性等。‎ ‎【详解】顶端优势是指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升高,进而抑制侧芽的生长。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4. 顶端优势的现象表示植物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是( )‎ A. 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渗透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顶端优势是指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顶端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可见,生长素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说明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运输方式。‎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 ‎5.将四株长势相似具顶芽的健壮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处理,其中侧芽能发育成枝条的是 A. 去顶芽后,不做任何处理 B. 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C. 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琼脂 D. 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琼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植物顶芽生长对侧芽萌发和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叫做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生长素,沿茎向侧芽运输,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在切除顶端后的断面上施加生长素,侧芽萌发受抑制,与不切除顶端相同。‎ ‎【详解】去顶芽后,可以解除顶端优势,则侧芽能发育成枝条,A正确;去顶芽,解除顶端优势,再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又产生顶端优势,侧芽不易发育成枝条,B错误;不去顶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使侧芽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再在侧芽上涂以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则生长素浓度更高,更不利于侧芽发育成枝条,C错误;不去顶芽,存在顶端优势,在侧芽上涂以琼脂对植物生长无影响,仍然抑制侧芽生长发育,D错误。‎ ‎6.下列农业生产措施中,哪一项与生长素无关?( )‎ A. 果树的修芽剪枝 B. 移栽花卉时剪去部分叶片 C. 人工培育无籽番茄 D. 为提高棉花产量而打顶摘心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类似物具有多方面应用: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能防止落花落果、能促进子房发育、能促进雌花分化等。‎ ‎【详解】果树整枝修剪是打破生长素对腋芽的抑制作用,A不符合题意;移栽植物常去掉部分叶片是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消耗,与激素无关,B符合题意;无籽番茄的培育是利用生长素刺激子房壁发育为果实,C不符合题意;摘心打顶是解除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侧芽的抑制作用,使侧芽萌发成侧枝,D不符合题意。‎ ‎7.要得到番茄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滴在该花的雌蕊柱头上。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件是 A. 花蕾期,不去雄蕊 B. 花蕾期,去掉雄蕊 C. 开花后,不去雄蕊 D. 开花后,去掉雄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种子是植物完成双受精后形成的,要得到无子果实,就要使植物不能受精,故应 在花蕾期,去掉雄蕊。‎ 考点:本题考查无子果实的培育方法,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现象的 能力。‎ ‎8. 一只正在发育的桃子被虫蛀了,结果桃子停止了生长,这说明虫蛀的部位是( )‎ A. 种子 B. 外果皮 C. 中果皮 D. 内果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果实的过程中,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正在发育的桃 子被虫蛀而停止生长,说明被虫蛀的是发育中的种子,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 的生物现象的能力。‎ ‎9. 在棉花的栽培中,需要摘心使侧芽的生长素量 A. 增加,以利其生长 B. 增加,以抑制其生长 C. 减少,以抑制其生长 D. 减少,以利其生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与其浓度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地说,只限于较低的浓度会促进生长,如果浓度过高就会抑制生长。因为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下部侧芽部位,使其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下端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而顶芽优先生长(则顶端优势)。所以在棉花生长到一定高度时为了控制顶端优势,需打顶,使侧芽枝生长素含量逐渐减少到适宜浓度时,促进侧芽生长成果枝,多生棉桃,增加产量,所以D选项正确。‎ 考点:考查顶端优势相关知识 ‎10.吲哚乙酸促进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 促进光合作用 B. 促进呼吸作用 C. 促进蒸腾作用 D. 促进细胞伸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吲哚乙酸是一种生长素,其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特点: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促进生长的作用机理是促进细胞的伸长。‎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生长素不能促进光合作用,也不能促进细胞呼吸和蒸腾作用,A、B、C错误;植物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原因在于促进细胞伸长生长,D正确。‎ ‎11.下列各组激素中,与棉花落花、落叶无关的是( )‎ A. 生长素和赤霉素 B. 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 C. 生长素和脱落酸 D. 赤霉素和乙烯 ‎【答案】B ‎【解析】‎ 高浓度生物生长素能促进棉花落花落叶,A错误;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与棉花落花落叶均无关,B正确;高浓度的生长素和脱落酸均能促进棉花落花落叶,C错误;乙烯能加速衰老,促进成熟,故乙烯和棉花落花落叶有关,D错误。‎ ‎12. 生长素类似物2,4-D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较广泛,但不可用于 A. 单性结实 B. 作除草剂 C. 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 解除顶端优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应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防止果实、叶片脱落.‎ 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器官种类和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3)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解:生长素类似物2,4﹣D等生理作用与生长素相同,能促进果实发育,获得无子果实;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也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从而作为除草剂.而顶端优势是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所以生长素类似物2,4﹣D不能解除顶端优势.除顶端优势的简单方法是摘除顶芽即可.‎ 故选:D.‎ 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13.温室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花粉发育不良,影响传粉受精。如果要保证产量,可采用的补救方法是 A. 喷洒氮肥 B. 提高CO2浓度 C. 喷洒磷肥 D. 喷洒生长素类似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室内栽培植物的生产实践中,特别是栽培需要通过昆虫传粉的植物,要想提高产量,常用的方法是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本题考查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详解】‎ 茄果类蔬菜收获的是果实,果实是由子房发育来的,而子房发育成果实需要种子提供生长素,若花粉发育不良,则会影响传粉受精,不能正常形成种子,这样子房就会缺乏生长素难以发育成正常的果实,茄果要保证产量此时可以人工喷施生长素类似物,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故选项D说法正确;故选D。‎ ‎14.大田里的油菜在盛花期由于几场大雨影响了正常授粉,为了防止减产,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是( )‎ A. 喷施硼肥 B. 多施氮肥 C. 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D. 无补救措施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广泛:(1)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可用于培育无籽果实;(2)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3)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4)控制性别分化;(5)用作“除草剂”(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油菜等粮食作物收获的是种子,只有正常授粉才能有种子,若没有正常授粉,则没补救措施。‎ ‎【详解】硼元素不能使植物授粉,因此不能起到防止减产的目的,A错误;多施氮肥能为植物提供营养,但不能防止大雨影响了正常授粉造成的减产,B错误;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而油菜收获的是种子,所以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也不起作用,C错误;油菜收获的是种子,植物只有正常授粉才会形成种子,所以以上措施均不能防止减产,D正确。‎ ‎15.下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一项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大的是( ) ‎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 在步骤I中,a、b所在琼脂块不旋转,则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由向光侧横向运输至背光侧,引起a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高于b侧;由于c、d所在的琼脂块旋转,导致胚芽鞘的尖端受到均匀的光照,使得c和d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含量一样多。综上分析,四个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为a>c=d>b,因此在步骤II中放a琼脂快的甲胚芽鞘弯曲最大,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向光性产生的原因、生长素的作用 ‎【名师点睛】本题以“反映实验过程的示意图”为依托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分析、解答本题的前提,依据步骤I呈现的信息准确判断a、b、c、d四个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多少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 ‎16.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间的双子叶杂草,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 A.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B.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C. 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b点浓度 D.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两重性: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B,选择c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该现象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详解】据题中信息可知,对生长素类似物敏感的应是双子叶植物杂草,即图中的A,而图中的B是单子叶植物;除草剂最适浓度应为c点,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而抑制双子叶植物杂草,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17.在南方茶园中,利用生物防治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于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陷阱”,专等雄性昆虫撞来而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这种方法( )‎ A. 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B. 降低昆虫出生率 C. 增加昆虫死亡率 D. 改变昆虫年龄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可以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于雌性害虫性外激素的气体,使雄性昆虫撞来而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改变了昆虫的性别比例。因此这种方法通过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从而达到影响种群的密度的目的。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18.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年龄组成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 ‎【详解】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A错误;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B正确;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C错误;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D错误。‎ ‎19.图甲、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甲和种群乙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A. 衰退型和增长型 B. 增长型和衰退型 C. 稳定型和衰退型 D. 稳定型和增长型 ‎【答案】B ‎【解析】‎ 种群甲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所以应为增长型;种群乙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所以应为衰退型。‎ ‎20.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 )‎ A.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B. 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幼苗 C. 世界上的全部鸟 D. 一个岛上的全部绵羊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且符合种群的特征。‎ ‎【详解】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可能包含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A错误;一片草地上的蒲公英幼苗,符合同一地点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地球上的全部鸟可能包含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C错误;一个岛上的全部绵羊,可能包含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D错误。‎ ‎21.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 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 C. 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加刺猬被捕获的概率 D. 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①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③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④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 ‎2、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标记重捕法的前提条件是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A正确;标记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B正确;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食的概率,C正确;‎4km2区域中刺猬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50×40÷5=400,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100只/km2,D错误。‎ ‎22.下列关于S型曲线的说法,与事实相符的是 A. 防治农业害虫应把害虫数量控制在K/2处 B. 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c水平 C. 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原因是受天敌、资源等影响。‎ D. a点种内斗争最激烈 ‎【答案】C ‎【解析】‎ ‎【分析】‎ ‎“J”型曲线是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 ‎2、分析曲线图:a点以前,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增长;‎ 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a点之后的阶段,随着时间的变化,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降低;‎ bc段种群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K值。‎ ‎【详解】防治农业害虫应把害虫数量控制在K/2以下,因为种群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若该种群为海洋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最好保持在a时期,因为a时期种群增长速率最快,B错误;ab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慢,其主要原因是受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的影响,C正确;识图分析可知,图中达到c点时,即达到种群的K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D错误。‎ ‎23.下列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 B. 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内 C. 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 D. 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内关系:‎ ‎①种内互助: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很多动物的群聚生活方式就是常见的种内互助现象。‎ ‎②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水分、养料等也会发生斗争。‎ ‎2、种间关系:‎ ‎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③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详解】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即同各生物之间,A 正确;种间斗争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所以是发生在群落内,B正确;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群落内部,C错误;群落内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从而发生共生关系,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种内关系的类型和意义,理解种间关系的种类以及实例,区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区别与联系,这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4.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 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B. 森林中树木的间隙中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 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 D. 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群落的特征:物种丰富度、空间结构(垂直分层和水平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等;‎ ‎2、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植物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意义: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详解】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A正确;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没有体现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体现的是镶嵌分布,B错误;一片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种群,高矮不一不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C错误;鹿群属于种群,因此其高矮不一的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分层,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组成以及特点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群落的空间结构以及特点和意义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识记并理解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及其特点,这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5.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 B. 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 C. 种群和群落没有任何关系 D. 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因素密切相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生物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2、群落: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组成的。不同类型的群落必然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因此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一定区域内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不同种群构成群落,因此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单位,A正确;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而在这一区域内生存的生物不仅有同种个体,也有不同种的个体,像这样在一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群落,B正确;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群落是由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群构成的,C错误;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适者才能生存,种群特征和群落结构都与生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种群的概念和群落的概念以及组成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理解种群和群落的关系,通过概念的分析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6.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的分布不包括(  )‎ A. 光照强度 B. 湿度 C. 温度大小 D. 生物种群的特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分布。‎ 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不同的分布。‎ ‎【详解】种群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生物群落结构无关;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是由于地形起伏、光线明暗、温度、湿度大小等是影响植群落的水平结构。综上所述,A、B、C属于影响因素,D不属于影响因素,故选D。‎ ‎27.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 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 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森林 D. 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这时原来的群落就被新的群落取代了,这就是群落的演替,这里的代替并不完全是取代,更多的应该理解为优势上的替代,A错误;地衣能分泌地衣酸,分解岩石形成土壤,因此在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B正确;在弃耕的农田上,如果气候适宜,最终会演替成森林,C错误;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错误。‎ ‎28.下列演替过程不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 裸岩上进行的演替 B. 沙丘上进行的演替 C. 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D. 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 ‎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裸岩上的演替、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29. 农田弃耕后的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 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 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 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 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答案】D ‎【解析】‎ 由于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所以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 ‎30.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 A.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 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 这两种演替过程完全相同 D. 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弃耕农田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在这种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裸岩上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也没有土壤条件,在这样的地方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错误;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C错误,D正确。‎ 二、非选择题 ‎31.图为种群的三种存活曲线,请据图回答:‎ ‎(1)曲线图中ab段表示甲动物________________; ‎ ‎(2)cd段可表示乙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丙曲线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据此我们应做好__________的保护工作。‎ ‎【答案】 (1). 在中年以前死亡率很低 (2). 在幼年期死亡率可达50 % (3). 该动物幼年时死亡率极高 (4). 幼年个体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图可知,曲线图中ab段表示甲动物在中年以前死亡率较低,这类动物的繁殖率往往较低;cd段表示乙动物的幼年时期死亡率很高;丙曲线表示的动物幼体时期死亡率极高。‎ ‎【详解】(1)曲线图中ab段表示甲动物在中年以前死亡率较低,这类动物的繁殖率往往较低,对后代的保护能力较强,因而后代存活率高。例如:人和象等。‎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cd段表示乙动物的幼年时期死亡率很高,达50%。‎ ‎(3‎ ‎)由图可知丙曲线表示的动物幼体时期死亡率极高,如果丙为野生动物,我们应该做好幼体的保护工作,以降低死亡率。例如:鱼、青蛙等都属于此类生物。‎ ‎【点睛】本题以存活曲线为背景考查种群的特征的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分析图中曲线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关于种群的特征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析解决问题,能够根据图中年龄组成的变化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32.假如有几只老鼠由觅食而迁离到一个新的空间,并在那里定居下来了。开始时,此鼠群的增长很缓慢,后来逐渐加快。达到一定的种群密度后,又突然减慢,直至增长停止了,呈现“S”型增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从图中a~b看,此鼠种群数量增长缓慢,主要原因可能是开始阶段此鼠群基数______________,幼鼠______________,产生后代个体数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c开始,此鼠群数量迅速增长,鼠群进入快速______________期。‎ ‎(3)从图中d开始,鼠群的数量增长受到抑制,其原因可能是此栖息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限,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加剧。‎ ‎【答案】 (1). 少 (2). 多 (3). 少 (4). 增长 (5). 食物和生存空间 (6). 种内斗争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表示S型曲线;c点的增长速率开始增加,K/2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超过K/2点种群的增长率开始下降,到d点种群的增长速率明显变小,e点种群的增长速率趋向于0,种群数量达到K值。‎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a~b处于潜伏期,鹿群数量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开始几年内种群基数小,成年个体数目少,幼年个体数目多,不能繁殖,种群产生后代个体数少。‎ ‎(2)c 处于快速增长期,鹿群迅速增长,其原因是基数开始增大,种群内中幼年个体占多数,而老年个体少,种群进入快速增长期。‎ ‎(3)从图中d开始,鼠群的增长收到明显限制,其原因是栖息地的食物与生存空间有限,从而导致种内斗争加剧。‎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曲线的特点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种群增长曲线的类型和条件以及影响因素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判断图中各时期曲线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把握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和特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33.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苔藓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森林阶段。‎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 ‎(5)在以下演替的各阶级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 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答案】 (1). 地衣阶段 (2). 草本植物阶段 (3). 灌木阶段 (4). 有机酸 (5). 土壤 (6). 草本植物阶段 (7). 苔藓阶段 (8). 苔藓阶段 (9). A (10). B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详解】(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属于初生演替,其过程大致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地衣阶段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 ‎(3)经过苔藓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了优势,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所以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草本阶段。‎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苔藓阶段,微生物种类较多的也是苔藓阶段。‎ ‎(5)在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地衣和苔藓阶段,所需时间最短的是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原因: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初生演替的过程和实例以及各阶段的特点是该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识记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的各个阶段及其特点,理解各阶段发生变化的原因,这是解决该题的方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