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物的进化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2讲 生物的进化 ‎[目标要求]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概述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内容: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2)意义:否定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基本观点的比较 达尔文进化论 共同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①进化局限于“个体”水平 ‎②自然选择源于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 ‎③未就遗传变异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作用机理做出科学解释 ‎①变异是进化的原材料 ‎②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③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①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④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2)种群和物种的比较 项目 种群 物种 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 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范围 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由分布在不同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许多种群组成 判断标准 ‎①种群必须具备“三同”,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 ‎②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不存在生殖隔离,交配能够产生可育后代 ‎①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无生殖隔离);‎ ‎②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联系 ‎①一个物种可以包括许多种群;‎ ‎②同一个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成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形成多个新物种 ‎(3)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的比较 项目 地理隔离 生殖隔离 概念 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使不同的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 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够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够产生可育的后代 特点 自然条件下不进行基因交流 种群间不进行基因交流 联系 ‎①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质变阶段;‎ ‎②一般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也可能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如多倍体的产生;‎ ‎③只有地理隔离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但能产生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 ‎④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限 ‎(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比较 内容 物种形成 生物进化 标志 生殖隔离出现 基因频率改变 二者联系 ‎①只有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产生了明显差异,出现生殖隔离才能形成新物种;‎ ‎②进化不一定产生新物种,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 ‎(5)物种形成的三大模式 ‎(6)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①共同进化 a.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b.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a.内容: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完善如下关系图)‎ b.形成原因:生物的共同进化。‎ c.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化石。‎ ‎4.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中性突变的逐渐积累,而不是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1.判断关于生物进化基本观点说法的正误 ‎(1)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 ‎(2)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既能预测进化的方向又能预测变异的方向( × )‎ ‎(3)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出现的3∶1性状分离比的过程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 )‎ ‎(4)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 )‎ ‎(5)基因突变会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并决定进化方向( × )‎ ‎2.判断关于物种、种群、生殖隔离、地理隔离等基本概念说法的正误 ‎(1)交配后能产生后代的一定是同一物种( × )‎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 )‎ ‎(3)只要有隔离,就能形成新物种( × )‎ 易错警示 有关现代进化理论基本观点的几点提醒 ‎(1)突变≠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发基因突变。‎ ‎(3)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进化。‎ ‎(4)只有地理隔离而没形成生殖隔离,可能产生亚种,但没有产生新物种。‎ 考向一 透过实例辨析生物进化原理 ‎1.如图所示的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施用该杀虫剂,则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 答案 B 解析 变异与选择无关,变异发生在选择之前,A正确;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来源于遗传或自发的基因突变,B错误;若连续施用该杀虫剂,不含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而含抗性基因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故抗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趋近1,C正确;施用杀虫剂后,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故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现型,D正确。‎ ‎2.香菜是人们熟悉的提味蔬菜。两位加拿大科学家统计发现,东亚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多,占21%,而拉丁裔和中东地区讨厌香菜的比例最低,分别占4%和3%。研究发现,这与人类第11号染色体上的OR6A2基因有关,该基因会让人对醛类物质更敏感,更容易闻出香菜里的特殊味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基因的差异说明不同人群间存在生殖隔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人类的嗅觉等性状受基因控制,但基因与性状间并不都一一对应 C.OR6A2基因是常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部分人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接受香菜,可能与OR6A2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有关 答案 A 解析 基因的差异说明不同人群间存在差异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但不同人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人类的嗅觉等性状受基因控制,但基因与性状间并不都一一对应,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对一,B正确;OR6A2基因位于人类第11号染色体上,所以是常染色体上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正确;由于OR6A2基因会让人对醛类物质更敏感,更容易闻出香菜里的特殊味道,所以部分人会随年龄增长逐渐接受香菜,可能与OR6A2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有关,D正确。‎ 考向二 透过模式图辨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原理 分析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基本环节图解 ‎(1)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什么?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什么?‎ 提示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②是自然选择,③是地理隔离,④是生殖隔离。‎ ‎(2)为什么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个体?‎ 提示 因为在生物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时仅仅研究个体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3)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什么?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间接对象、根本对象分别是什么?‎ 提示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对控制某特定性状的基因的选择。自然选择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状(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生物个体变异性状相对应的基因。‎ ‎(4)共同进化概念中的“相互影响”的内涵指什么?‎ 提示 ①不同物种之间的影响既包括种间互助,也包括种间斗争。②无机环境的选择作用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的进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无机环境。‎ ‎(5)试从分子水平和进化角度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分子水平:DNA多样性(根本)→蛋白质多样性(直接)→生物性状多样性;进化角度:生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3.如图表示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两个物种形成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种群1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 B.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为两个物种的标志是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C.a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中不同的等位基因 D.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答案 AB 解析 一个种群中不同个体表现型的差异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层次中的基因多样性,A项正确;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为两个物种的标志是二者之间产生生殖隔离,B项正确;a是地理隔离,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C项错误;蒙古冰草和沙生冰草生活的区域环境不同,所以利用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可能不同,D项错误。‎ ‎4.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答案 B 解析 图示是物种形成的常见模式,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a通过地理隔离形成两个种群a1和a2,又分别演化出b、c、d三个种群,b、d虽然有地理隔离,但是不一定形成了生殖隔离,故A项错误;由于d是由a1演变而来,c是由a2演变而来,c与d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故B项正确;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但由于b和d两个种群之间有地理隔离,有可能形成了生殖隔离,故二者可能属于不同的物种,故C项错误;同理,即使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只要c和d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仍是同一物种,故D项错误。‎ 题型1 常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来代替。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A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 ‎1.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某一地区的蜗牛种群内,有条纹(AA)个体占55%,无条纹个体占15%,若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的基因频率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 A.30%,21% B.30%,42%‎ C.70%,21% D.70%,42%‎ 答案 D 解析 亲本中AA占55%,aa占15%,所以Aa占30%,则A的基因频率为55%+30%×=70%,a的基因频率=1-70%=30%。蜗牛间进行自由交配,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可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计算,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2×70%×30%=42%。‎ ‎2.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传粉,据统计在该小麦种群的基因型中,TT占20%、Tt占60%、tt占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种群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50% B.50%和62.5%‎ C.62.5%和50% D.50%和100%‎ 答案 B 解析 小麦种群的基因型中TT占20%,Tt占60%,tt占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5%、75%,T的基因频率是25%+×75%=62.5%。‎ ‎3.在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中,调查发现AA占20%,Aa占40%,aa占40%,在某种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显性个体每年递增10%,隐性个体每年递减10%,‎ 则第二年A基因的频率为(  )‎ A.43.1% B.40% C.36.7% D.44%‎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显性个体每年递增10%,隐性个体每年递减10%,设群体个体数为100只,调查时AA为20只,Aa为40只,aa为40只,则一年后AA为22只,Aa为44只,aa为36只。则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22×2+44)÷[(22+44+36)×2]×100%=88÷204×100%≈43.1%。‎ 题型2 性染色体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p为XA的基因频率,q为Xa的基因频率,N为个体数)‎ ‎4.对某村庄人群的红绿色盲情况调查发现,共有500人,其中XBXB占42.2%,XBXb占7.4%,XbXb占0.4%,XBY占46%,XbY占4%。一年后由于出生、死亡、婚嫁等原因,该村庄男性色盲增加了5人,女性携带者增加了6人,其余类型人数不变。则一年后该人群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9.39%,90.61% B.8%,92%‎ C.92%,8% D.90.61%,9.39%‎ 答案 D 解析 男性色盲基因型为XbY,男性色盲增加了5人,则Xb基因增加5;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XBXb,女性携带者增加了6人,则XB基因增加6,Xb基因增加6。原来女性共有500×(42.2%+7.4%+0.4%)=250(人),则男性共有500-250=250(人)。由于女性每人有2个X染色体,而男性每人只有1个X染色体。因此,原来共有(XB+Xb)基因总数为250×2+250=750(个)。Xb基因频率=Xb/(XB+Xb)×100%=(500×7.4%+500×0.4%×2+500×4%+5+6)/(750+5+6×2)×100%=72/767×100%≈9.39%。根据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则XB基因频率=1-9.39%=90.61%。‎ ‎5.某与外界隔离的岛屿上,经调查该地区居民中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 A.正常个体中白化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 B.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 C.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 D.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c 答案 A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白化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a,正常基因的频率为1-a,则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1-a)2,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为2×a×(1-a),则正常个体中白化病携带者所占的概率为,A项错误;假设红绿色盲基因用H、h表示,则男性的基因型有XHY、XhY,而红绿色盲的致病基因频率为b,因此男性个体中患红绿色盲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b,B项正确;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致病基因频率为c,则正常基因频率为(1-c),因此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女性个体占全部个体的,C项正确;女性个体中同时患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占b2(2c-c2),D项错误。‎ 题型3 利用遗传平衡公式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前提条件:(1)种群非常大;(2)所有雌雄个体之间自由交配;(3)没有迁入和迁出;(4)没有自然选择;(5)没有基因突变。‎ ‎2.计算公式: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A、a)时,设p表示A的基因频率,q表示a的基因频率,则:AA的基因型频率=p2,Aa的基因型频率=2pq,aa的基因型频率=q2。如果一个种群达到遗传平衡,其基因型频率应符合:p2+2pq+q2=1。‎ ‎6.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0<p<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子 C.p=a时,显性纯合子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 D.p=c时,F1自交,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 答案 D 解析 该群体的基因频率符合遗传平衡定律。当亲代只有HH和hh存在时,由于其基因型的频率不同,p的值也不同,取值范围为0<p<1,A项正确;若亲代只有杂合子,则H、h的基因频率均为,F1中HH、Hh、hh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对应图中b点,B项正确;当p=a时,由图可知,Hh的基因型频率=hh的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2a(1-a)=(1-a)(1-a),解得a=,F1中显性纯合子的比例为a×a=,C项正确;当p=c时,HH的基因型频率=Hh的基因型频率,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知c×c=2c(1-c),解得c=,则F1中,HH=,Hh=,hh=,F1自交,其子代杂合子Hh=×=,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 ‎7.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50%,a基因频率为5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24% B.48% C.56% D.64%‎ 答案 B 解析 由于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因此两个种群合成一个种群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A=(70%+50%)÷2=60%,a=(30%+50%)÷2=40%。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合并后的种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该种群可随机交配,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A×a×2=60%×40%×2=48%。‎ ‎8.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  )‎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 B.Ff基因型频率为52%‎ 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 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 答案 B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随机交配,且子代生活力一致,则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即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A错误;雌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30%+60%×=60%,f=40%,雄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20%+40%× ‎=40%,f=60%,随机交配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子代中Ff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40%×40%=52%,B正确;在子代中,F基因频率在雌兔、雄兔中均为50%,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相同,进化方向不同,C、D错误。‎ ‎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3.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 ‎4.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使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6.生物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2018·海南,18)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 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 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 答案 B 解析 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可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若存在生殖隔离现象则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反之属于同一个物种。‎ ‎2.(2018·海南,24)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 B 解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A正确;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促进物种甲的进化,B错误;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C正确;由于甲以乙为食,甲会对乙进行选择,因此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3.(2019·天津,6)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子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高 答案 B 解析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A项正确;在浅色岩P区,D基因的频率为0.1,则d基因的频率为0.9,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则浅色表现型频率为0.82,设杂合子频率为x,那么x+0.82=0.9,可算出x ‎=0.16,同理,在深色熔岩床区,D基因的频率为0.7,则d基因的频率为0.3,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则浅色表现型频率为0.05,可算出杂合子频率为0.50,B项错误;已知浅色岩Q区D基因的频率为0.3,若该区深色囊鼠的基因型均为Dd,则D基因的频率为0.25,不足0.3,故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项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为0.82,浅色岩Q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为1-0.50=0.50,即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高,D项正确。‎ ‎4.(2013·海南,15)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答案 B 解析 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为4%,由此算出v=0.2,V=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种长翅果蝇前,vv有0.04×20 000=800(只),Vv有2×0.2×0.8×20 000=6 400(只),VV有0.8×0.8×20 000=12 800(只)。引入后,v基因频率==0.1,V基因频率=1-0.1=0.9,A正确、B错误;因Vv、vv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的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 ‎5.(2015·全国Ⅰ,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的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 答案 (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 1∶1‎ 解析 (1)由题干可知种群中只有Aa一种基因型个体,因此种群中A∶a比例是1∶1,产生的配子中A配子∶a配子=1∶1,配子随机结合,后代中基因型AA为×=、Aa为2××=、aa为×=。A的基因频率为AA基因型频率+的Aa基因型频率=+×=。(2)该种群随机交配后,由于后代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说明AA基因型个体死亡。且Aa和aa两种基因型比例为2∶1,这时种群中产生的配子比例为A、a,依据遗传平衡定律,求得后代AA为、Aa为 ‎、aa为,其中AA个体死亡,Aa和aa的比例为1∶1。‎ ‎6.(2018·全国Ⅰ,29)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地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 。‎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 分解者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答案 (1)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解析 (1)猎物和捕食者通过捕食活动相互影响,自然选择有利于猎物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生存,也有利于捕食者种群中跑得快的个体生存,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是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分解者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