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龙岩一中2020届高三3月适应性考试(线上)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一中2020届高三3月适应性考试(线上)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福建省龙岩市龙岩一中2020届高三3月份适应性考试(线上)‎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寒颤现象表明内环境稳态失调 B. 运动后Na+、K+排出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C. 血浆中的物质可以进入组织液中,而组织液中的物质不能进入血浆 D.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过程及葡萄糖分解丙酮酸的过程均发生在内环境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人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寒颤现象,这属于体温调节,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并没有失调,A错误;‎ B、运动后Na+、K+排出较多,但机体可进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因此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B正确;‎ C、血浆中的物质可以进入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物质也能进入血浆,C错误;‎ D、抗原与抗体的结合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而葡萄糖分解丙酮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B。‎ ‎2.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 31 -‎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值和温度,其中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水分的流失相当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增加。‎ ‎【详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3.研究发现,神经递质A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引起K+通道开放,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影响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后会使K+外流 B. 离体的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 C. 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 D. 神经递质A还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答案】D ‎【解析】‎ 分析】‎ 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造成的,神经递质的释放是由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详解】通过题干可知,神经递质A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IRI受体结合后使K+顺浓度梯度转移,又由于静息电位时,钾离子外流,A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导,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局部电流在膜内和膜外均由正电位向负电位传递,据此可推测:蓝斑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B正确;神经递质A会与蓝斑神经元上的GalRl受体结合,促进钾离子外流,从而抑制其产生动作电位,而静息电位产生的机理是外流,可见,神经递质A可以通过增大静息电位绝对值,抑制幼年大鼠蓝斑神经元的兴奋性,C正确;神经递质A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神经递质A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D项错误;故选D。‎ - 31 -‎ ‎4.下图表示4个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其中①②③分别是3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神经元④只接受②和③的神经递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4个神经元之间构成3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突触 B. 当①②③均不释放神经递质时,④的膜电位为静息电位 C. 若①和③同时释放神经递质,会导致④的膜电位同时发生改变 D. 信号只能由②→④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含有4个神经元,形成了3个突触,其中①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②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了1个突触,②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④神经元的细胞体形成了1个突触,③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④神经元的树突形成了1个突触。‎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4个神经元之间形成了3种不同类型的突触,分别是轴突-轴突突触、轴突-细胞体突触、轴突-树突突触,A正确;当①②③均不释放神经递质时,④不会接收到化学信号,因此其膜电位为静息电位,B正确;据图分析,①释放的神经递质不直接作用于④,因此①和③同时释放神经递质,会导致④的膜电位同时发生改变,C错误;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受体,所以信号只能由②→④,D正确。‎ ‎5.下图表示运动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可以抑制感染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31 -‎ A. 刺激图中b处,在c、d两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B. 刺激图中a处,会引起运动神经元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 图示过程中体现了神经活动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D. 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可能会出现肌肉收缩时间延长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当神经纤维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A、由题图可知,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由题图可知,题图中兴奋传递是a→b→c→d,d兴奋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因此刺激b处,兴奋可以传至c、d,所以在c、d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正确。‎ B、由题图可知,刺激a,会引起运动神经元的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B错误。‎ C、由题图可知,刺激a,使b兴奋,肌肉反应,细胞接受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通过c、d抑制脊髓运动神经元,这种调节方式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 D、已知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其可以抑制感染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会出现肌肉持续性收缩(或肌肉痉挛)症状,D正确。‎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神经调节的方式和结构基础,兴奋的产生和传导途径等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 - 31 -‎ ‎6.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当冲动到达a点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加 B. 产生尿意后,(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为:f-d-c-a-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 C. 某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能产生尿意但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其受损部位一定是图中的c D. 排尿过程中,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进一步收缩,并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体神经调节的有关内容,在审题时特别要注意关键字眼,比如如何理解“尿意”两字等。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需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实现。‎ ‎【详解】a处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兴奋传到a点后,膜两侧电位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引起Na+‎ - 31 -‎ 内流,A错误;意识的产生在大脑皮层,人产生尿意后,在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依次为:大脑皮层排尿中枢f→传出神经d→脊髓腰骶段c(或初级排尿中枢)→传岀神经a→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舒张→尿液排出,B正确;能够产生尿意,说明兴奋能够传至大脑皮层,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可能是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损,或者是脊髓的排尿中枢正常,但发出的指令不能到达膀胱推测其受损部位,因此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c、或者a、或者ac同时受损,C错误;正常人排尿过程中,当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壁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肢逼尿肌反射性地进一步收缩,并使收缩持续到膀胱內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 ‎7.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过低有关,下图为某些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A.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全部失活 B. 三环类化合物和MAO酶抑制剂治疗抑郁症的机理不相同 C. NE以主动运输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D. 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膜,其上存在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NE可激活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突触间隙中的NE发挥作用后可被MAO酶分解,也可以被突触前膜回收,储存在突触小泡中重新被利用,MAO酶抑制剂可抑制MAO酶的分解作用,三环类化合物可抑制突触前膜对NE的回收。‎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去甲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可被MAO酶分解,也可以被突触前膜回收,A错误;由分析可知,MAO酶抑制剂可抑制MAO酶的分解作用,使NE不被分解,而三环类化合物是抑制突触前膜对NE的回收,二者均能使突触间隙中NE的量增加,B正确;NE为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C错误;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或胞体膜,其上存在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D错误。‎ 故选B。‎ - 31 -‎ ‎【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以及特点,兴奋的传导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8.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如图为肾上腺素在不同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 A. 图a和图b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图b和图c结果不同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 B. 当人处于危险环境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 C. 肾上腺素通过催化多种化学反应调节生命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肾上腺素的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图a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肝细胞,图b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血管细胞,导致结果不同,图b和图c中的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导致结果不同,A正确;当人处于危险的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骨骼肌中血管舒张,使血液更多的流向骨骼肌,增强机体运动能力,B正确;肾上腺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但不起催化作用,C错误;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因此肾上腺素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 ‎9. 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或者细胞分泌的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B. 与神经调节相比,激素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 31 -‎ C. 促胰液素是胰腺分泌可促进消化吸收的重要激素 D. 胸腺既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也是重要的内分泌腺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激素由特定的内分泌腺分泌或者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如下丘脑,A正确;‎ B、激素一般作用于全身细胞,通过激素与靶细胞受体结合传递相关信息,与神经调节比较,激素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泛,B正确;‎ C、促胰液素是小肠上皮细胞分泌可促进胰液分泌的重要激素,C错误;‎ D、胸腺作为内分泌腺,分泌胸腺素,作为免疫器官,与T细胞形成相关,D正确。‎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0.甲状腺激素会对机体的代谢产生影响。若给实验小鼠每日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连续注射多日后,不会出现的现象是 A. 机体产热增加 B. 体重快速增加 C. 进食量明显增加 D. 放入密闭室中更易窒息死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之一是加快细胞代谢;在这个过程中,呼吸消耗有有机物增加,机体产热增加、体重减少,进食量增加,需氧增多,更容易窒息死亡,ACD正确,B错误,故选B。‎ ‎【点睛】解答该题时,要明确甲状腺激素在生命调解过程中的作用。‎ ‎11.下表为三位低甲状腺激素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TRH TSH 甲 偏高 偏低 乙 偏低 偏低 丙 偏高 偏高 - 31 -‎ A.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B. 甲最可能是甲状腺发生病变,丙可能是缺碘造成的 C. 表中相关激素水平可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 D. 乙最可能是下丘脑发生病变,可通过注射TRH来进一步判断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所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有分级调节,也有负反馈调节。‎ 结合题意和表格内容:甲患者TRH偏高,而TSH偏低,最可能是垂体受损;乙患者TRH和TSH都偏低,最可能是下丘脑中分泌TRH的细胞受损,最终导致垂体分泌的TSH和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都偏低;丙患者的TRH和TSH都偏高,最可能是甲状腺受损或缺碘导致。‎ ‎【详解】根据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分析可知,其分泌既有分级调节,也有反馈调节,A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甲患者的TRH含量偏高,而TSH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偏低,说明最可能是垂体受损或病变,B错误;人体内激素随体液运输,主要是血液循环的运输,所以激素都在血液中存在一定含量,所以可以通过抽取血液来检测激素的含量,C正确;由于乙患者的TRH和TSH以及甲状腺激素都偏低,结合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可知,乙最可能是下丘脑发生病变,可通过注射TRH来进一步判断,D正确。‎ ‎【点睛】分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抓住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推测导致三种激素(TRH、TSH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不正常的原因。‎ ‎12.下列关于下丘脑与垂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垂体可通过神经细胞支配其他内分泌腺 B. 垂体分泌的激素通过管道运输到体液中 C. 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但不能作用于垂体 D.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 ‎【答案】D - 31 -‎ ‎【解析】‎ ‎【分析】‎ 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有感受、传导、分泌、调节四个方面的主要作用。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垂体调控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详解】垂体通过释放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A选项错误;内分泌腺没有导管,是通过胞吐的方式将激素分泌到体液中,B选项错误;甲状腺激素的对全身几乎所有细胞起作用,甲状腺激素能作用于下丘脑也能作用于垂体,C选项错误;下丘脑的部分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故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可通过下丘脑相联系,D选项正确。‎ ‎13.某同学患流感,医生建议多休息多喝水,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多种免疫细胞被激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 B. 效应T细胞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分化 C. 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抗原之后,将病原体特有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 D. 病毒侵入人体后先进行细胞免疫再进行体液免疫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2、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 - 31 -‎ ‎【详解】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因此可阻止内环境中病毒的扩散,A正确;效应T细胞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分化,B正确;吞噬细胞摄取、处理抗原之后,将病原体特有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C正确;病毒入侵人体后,在体液中机体先通过体液免疫进行消灭,病毒侵入细胞内后,则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最终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D错误;故选D。‎ ‎14.下图所示为在疫苗注射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向下的箭头指示疫苗注射时间)。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甲、乙两种抗体由不同浆细胞产生 B. 甲曲线表明每个抗体分子可以多次与同种抗原结合发挥作用 C. 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可能有较大的差异 D. c时间段甲抗体水平突然上升,可能是受到了与a时间注射的疫苗相类似的抗原的刺激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曲线可知,a点注射的疫苗产生的抗体与d点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不同,因此a与d时间所注射的为不同种疫苗;c点甲抗体水平快速升高,可能产生了二次免疫反应;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 ‎【详解】AC、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由图可知,甲、乙两种抗体产生的时间、含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要的时间及存留时间各不相同,它们应该是由不同种疫苗刺激后形成的不同浆细胞产生的,A、C正确;‎ B、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分解,不能再与抗原结合,B错误;‎ D、图中c时间段甲抗体的产生比b时间段的更快、更多,这是二次免疫反应的特征,即受到与a时间注射疫苗相类似抗原的刺激,D正确。‎ 故选B。‎ - 31 -‎ ‎15.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有关T细胞“刹车”分子研究的两位科学家,该“刹车”分子是T细胞合成的蛋白质,能抑制T细胞的激活,从而避免T细胞过度激活而导致健康细胞的损伤。研究者通过阻断“刹车”分子的作用,使细胞全力攻击癌细胞来进行癌症治疗。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只有T淋巴细胞才有控制合成“刹车”分子的相关基因 B. 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与癌细胞结合形成细胞集团 C. 抑制“刹车”分子的合成可以提高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D. T细胞发现并攻击癌细胞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T细胞合成了一种具有“刹车”功能的蛋白质,能抑制T细胞的激活,从而避免T细胞过度激活而导致健康细胞的损伤;而阻断该“刹车”分子的作用,使T细胞被激活,全力攻击癌细胞来进行癌症治疗。‎ ‎【详解】所有细胞都含有控制合成“刹车”分子的相关基因,但是只有T淋巴细胞控制合成“刹车”分子的相关基因表达,其它细胞该基因不表达,A错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癌细胞结合形成细胞集团,B错误;促进“刹车”分子的合成可以减弱T细胞的功能,进而提高器官移植手术的成功率,C错误;T细胞发现并攻击癌细胞体现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D正确。‎ ‎16.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C系鼠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体 B. 子代A系鼠体内的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皮肤细胞 C. 子代A系鼠不排斥C系鼠皮肤的原因是无相应的效应T细胞 D. 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失去特异性免疫功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 31 -‎ 据图分析,抽取C系鼠的淋巴细胞,注射给A系鼠的胚胎,形成的子代A系鼠,被移植C系鼠的皮肤,未出现免疫排斥现象;而移植B系鼠的皮肤,发生免疫排斥现象。‎ ‎【详解】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是抗原,A错误;子代A系鼠的效应T细胞裂解了移植的B系鼠的皮肤,B错误;C系鼠的皮肤没有引起子代A系鼠的免疫排斥反应,原因是无相应的效应T细胞,C正确;注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的出现C系鼠的淋巴细胞,并没有失去特异性免疫功能,D错误。故选C。‎ ‎【点睛】注意: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 ‎17.有少数人吃了虾后出现过敏反应症状,轻度的引起荨麻疹,重度的甚至导致休克、死亡等。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由过敏反应引起的荨麻疹不会传染 B. 吃虾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 初次接触虾蛋白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抗体 D.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虾蛋白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详解】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不是传染病,A正确;吃虾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为过敏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B正确;机体初次接触虾蛋白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C正确;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虾蛋白后会发生过敏反应,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实例,掌握过敏反应的特点、原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8.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进行了的相关探究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下面 B. 鲍森•詹森的实验选择琼脂的原因是化学物质能够透过琼脂却不能透过云母 C. 温特的实验必须在单侧光下进行,否则不能得出支持达尔文假说的结论 - 31 -‎ D.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对科学史的正确的理解及实验过程的记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详解】按照达尔文的假说,可能是单侧光照使幼苗尖端的产生的某种“影响”传递至到下部,引起下部生长,A错误;化学物质可以穿过琼脂,不能穿过云母片,因此鲍森·詹森选用琼脂和云母来验证这种化学物质是否能运输到尖端下部,B正确;温特的实验在光下或黑暗中均可进行,不必必须需要单侧光下进行,C错误;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而造成的,D错误。‎ ‎19.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是由植物特定器官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B. 植物细胞的成熟程度不会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发挥 C. 植物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在侧芽处积累有关 D. 胚芽鞘背光侧和向光侧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导致了向光性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的一种,它与酶、动物激素一样都属于微量高效物质,主要对细胞代谢其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要与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要区分开,生长素属于吲哚乙酸,而生长激素属于蛋白质。 ‎ ‎2.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 ‎3.植物的顶端优势是指植物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顶芽的生长素浓度相对较低,促进生长,侧芽生长素浓度相对较高,抑制生长。‎ ‎【详解】吲哚乙酸即生长素,是由植物特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机物,A错误; 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不敏感,故细胞的成熟情况会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发挥,B错误; 植物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通过极性运输在侧芽处积累有关,即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导致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发育受到抑制,C正确;‎ - 31 -‎ ‎ 胚芽鞘向光生长是由于单侧光照下,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背光侧比向光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及相关曲线,掌握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能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 ‎20.如图1表示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促进生长作用影响的示意图,图2表示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胚芽鞘的一侧,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A表示)。下列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当琼脂块中含有生长素浓度为b时,则A值最小 B. 图2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可得到相同的A值 C. 只有生长素浓度高于c点浓度时,生长素才会抑制胚芽鞘的生长 D. 据图1分析,在b点左侧促进生长,右侧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生长素的双重作用与浓度和器官有关,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们在了解天然植物激素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后,通过人工合成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 ‎【详解】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在b点时促进作用最强,胚芽鞘弯曲最大,A具有最小值,A正确;由于生长素具有两重性,故图2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可能会得到相同的A值,也可能会得到不同的A值,B正确;通过图2可知,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大于c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开始抑制,C正确;通过图2可知,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大于c时,对于胚芽鞘的生长作用开始抑制,D错误;故选D。‎ - 31 -‎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曲线图,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曲线图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别是曲线下降阶段,千万不要误认为曲线下降就代表抑制作用。‎ ‎21.某课题组研究了激素类似物甲和乙对某种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实验能证明激素类似物甲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B. 激素类似物甲和乙是由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微量高效的有机物 C. 在0-5μmolL-1浓度区间进行实验,可探究激素类似物乙是否能促进月季插条生根 D. 若探究10 umol L-1激素类似物甲和乙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应设计3组实验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浓度为0的组属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可知: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激素类似物甲对月季生根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其最适浓度在15~20μmol/L范围内;而曲线中激素类似物乙的实验浓度对微型月季生根均具有抑制作用。‎ ‎【详解】A. 据图分析可知,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激素类似物甲对月季生根只有促进作用,因此不能证明激素甲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错误;‎ B. 激素类似物甲和乙都是人工合成具有激素类似功能的替代物,B错误;‎ C. 根据题图,激素类似物乙在大于5μmolL-1的浓度条件下对生根都是抑制作用,故在0-5μmolL-1浓度区间进行实验,可探究激素类似物乙是否能促进月季插条生根,C正确;‎ D. 若探究激素类似物甲、乙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复合影响,需要设置单独添加激素类似物甲、单独添加激素类似物乙、同时添加激素类似物甲和乙的组,此外还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所以应该设置4组实验,D错误。‎ - 31 -‎ ‎22.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正式实验前的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B. 实验中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的时间应相同 C. 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在此基础上的正式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 D. 该实验中低浓度组用浸泡法处理插条,高浓度组用沾蘸法处理插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类似物和生长素的作用相同,都具有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要设置一系列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详解】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A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插条的时间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应遵循适宜且等量的原则,B正确。预实验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在此基础上的正式实验可不设置空白对照,进行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的相互比较即可,C正确。实验的处理方法是无关变量,不同浓度所用的处理方法应该相同,D错误。‎ ‎23.下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出生率 B. 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 C. 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 D. 悬铃木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植一棵,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1 -‎ 分析题图:①③使种群密度降低.①③是死亡率和迁出率;②④使种群密度上升,②④是出生率和迁入率,⑤通过影响①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②使种群数量增多,则⑤是年龄组成,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⑥是性别比例,它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A错误;‎ 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③迁出率和④迁入率,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⑥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C错误;‎ D、悬铃木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一棵,这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D错误。‎ 故选B。‎ ‎2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 先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然后再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B.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C. 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D.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答案】D ‎【解析】‎ 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应该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A错误;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必须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B错误;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也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C错误;酵母菌的繁殖能力很强,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正确。‎ ‎25.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31 -‎ A. 若a点时环境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不符合“S”型增长 B.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 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 特定年龄组成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详解】A、若a点时环境发生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个体数量仍按“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大或减小而已,A错误。‎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将增加,但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正确。‎ C、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正确。‎ D、特定年龄组成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是在K值附近波动,D正确。‎ 故选A。‎ ‎26.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 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 C. 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 D. 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1 -‎ 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乙点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丁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详解】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种群数量增加,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正确;‎ B、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在乙时,种群的数量为K/2,B错误;‎ 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使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点附近,C正确;‎ 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B。‎ ‎27.图1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曲线图,图2是在理想环境和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 B. 图1中第10年种群数量对应图2中曲线Y上的C点 C. 图2中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D. 图1中第15年种群数量最少 ‎【答案】D ‎【解析】‎ - 31 -‎ 据图1可以看出,该种群在前五年的种群的λ值不变,说明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所以该种群在前5年种群数量的变化类型是“J”型增长,而图2中的曲线X表示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曲线,因此图2中曲线X可表示图1中前5年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A正确;图1中第10年λ值等于1,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相等,而图2中Y曲线表示“S”型增长曲线,C点已达到K值,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即当年种群数量与前一年种群数量也相等,并且C点以后的一段时间内也不发生变化,B正确;图2中B点时位于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K/2处,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图1中,10年到20年之间λ<1,则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这30年中,该种群数量最少的年份是第20年,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的特征;掌握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能分析图1各区段的含义及图2中的曲线类型,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二、非选择题 ‎28.新疆库尔勒香梨皮薄味美,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果树。香梨树的树形主要有自然开心形和疏散分层形两种(如图1所示)。以同年定植、相同自然条件下生长的两种树形的库尔勒香梨树为材料,每种树形选取位置相近的叶片,测定其净光合速率,测定时间为8:00~20:00,每隔一定时间测定一次结果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 ‎ ‎(1)分析上图可知,该实验中,每隔______小时测定一次叶片净光合速率;中午时分,光合速率下降,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温度过高引起部分气孔关闭,导致_________吸收量不足;与其他月份相比,_________月份,两种树形香梨“光合午休”现象均不明显;午后净光合速率又出现回升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库尔勒香梨树全年的净光合速率进行研究发现,香梨树的净光合速率在4~5月份出现第一次高峰,在8月份左右出现第二次高峰,9月份以后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 31 -‎ ‎(3)研究发现,光照分布与树冠层次密切相关。疏散分层形香梨树叶片的光合速率均值在生长各阶段明显高于自然开心形,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5 (2). 二氧化碳 (3). 7 (4). 午后温度降低,气孔导度增大,二氧化碳吸收量增多 (5). 光照强度减弱、气温降低、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或叶片衰老等 (6). 疏散分层形对光照利用率较高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因素有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因素。夏季晴朗的中午,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是因为光照强烈,植物为减少水分散失,气孔部分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导致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减弱,有机物积累速率明显下降,从而出现“午休现象”。‎ ‎【详解】(1)测定时间为8:00~20:00,由曲线上的点可知,共测定9次,故每次测定间隔时间为1.5小时。植物出现“光合午休”的原因是中午温度过高,蒸腾作用很强,植物部分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吸收量不足;在7月份,两种树形香梨“光合午休”现象不明显;午后温度下降,气孔开放,二氧化碳吸收量增加,光合速率上升。‎ ‎(2)根据气候变化和植物生长发育规律,9月份后香梨树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光照强度减弱、气温下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或叶片衰老等。‎ ‎(3)疏散分层形香梨树从上层到下层,光照强度逐渐减弱,但下层叶片仍可利用光照,因而疏散分层形对光照的利用率较高。‎ ‎【点睛】对于光合作用的增强和减弱,应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几个因素进行考虑。‎ ‎29.在细胞免疫中,致敏T细胞(即下图中效应T细胞)杀伤靶细胞主要有两种途径:细胞裂解性杀伤(图1)和诱导细胞凋亡(图2)。前者指致敏T细胞分泌诸如穿孔素的介质损伤靶细胞膜,后者指致敏T细胞通过表面FasL与靶细胞表面的Fas结合,诱导靶细胞凋亡。‎ - 31 -‎ ‎(1)人体内的致敏T细胞可以来自_____的增殖、分化,细胞免疫就是依靠致敏T细胞来杀伤靶细胞的。人体的另一种特异性免疫在杀伤病原体时,主要依靠_____细胞分泌的_____。‎ ‎(2)图1中的穿孔素又称“成孔蛋白”,由致敏T细胞产生并以_____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穿孔素能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状通道,使K+及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_____(流入/流出)靶细胞,最终导致靶细胞死亡。‎ ‎(3)图2中的FasL又称“死亡因子”,Fas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它们都是由细胞合成并定位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一般来说,控制合成Fas的基因能在各种细胞内表达,而控制合成FasL的基因只在致敏T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内表达。‎ ‎①Fas和FasL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功能,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_____(能/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胞中。‎ ‎②研究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系统的清除。此时,肿瘤细胞内Fas基因的表达变化情况是________‎ ‎(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③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的一个主要障碍。目前,应对排斥的做法主要是使用一些免疫抑制剂。请根据Fas和FasL的相互关系,提供一种解决免疫排斥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T细胞或记忆细胞 (2). 浆 (3). 抗体 (4). 胞吐 (5). 流出 (6). 信息交流 (7). 能 (8). 降低 (9). 降低移植器官Fas基因的表达水平 ‎【解析】‎ ‎【详解】(1)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在细胞免疫过程中起作用,另一种特异性免疫是体液免疫,主要依靠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发挥作用。‎ ‎(2)穿孔素是一种大分子物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K+及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细胞内,可以通过通道流出细胞。‎ - 31 -‎ ‎(3)①Fas和FasL的特异性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每一个细胞内都含有该个体的全部基因,控制合成Fas和FasL的基因可以存在于同一个细胞中。‎ ‎②Fas基因表达的结果是产生死亡因子受体,某些肿瘤细胞能够调节Fas和FasL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使自己逃脱免疫系统的清除,也就是使Fas基因的表达水平降低,死亡因子受体减少。‎ ‎③免疫抑制就是要降低免疫能力,只要能降低移植器官Fas基因的表达水平,使死亡因子受体减少,移植器官就不会被效应T细胞识别和清除。‎ ‎30.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 A、B、C 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树种 密度/株•hm-2‎ ‎%‎ 密度/株•hm-2‎ ‎%‎ 密度/株•hm-2‎ ‎%‎ A ‎1267‎ ‎100.00‎ ‎0‎ ‎0‎ ‎0‎ ‎0‎ B ‎50‎ ‎31.06‎ ‎55‎ ‎34.16‎ ‎56‎ ‎34.78‎ C ‎50‎ ‎4.95‎ ‎80‎ ‎7.92‎ ‎880‎ ‎87.1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法,理由是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C (2). A (3). B (4). 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5). 标志重捕 (6).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7). 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 (8). 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 - 31 -‎ ‎【分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中有关年龄组成、种群密度的知识。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衰退型、增长型和稳定型;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其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易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网状);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1)表A中没有幼年(生殖前期)的个体,全为老年(生殖后期)的个体,将来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属于衰退型,表B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性,表C幼年(生殖前期)的个体较多,老年(生殖后期)的个体较少,将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属于增长型。 ‎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保证调查结论可靠。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因为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则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点睛】关键要能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出表A中无幼年的个体,全为老年的个体,属于衰退型,B中各年龄段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保持相对稳定,属于稳定性,C幼年的个体较多,老年的个体较少,属于增长型。‎ ‎31.已知番茄果实的果皮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果肉颜色由另外的基因控制。选取果皮透明、果肉浅绿色的亲本P1和果皮黄色果肉红色的亲本P2两种纯系品种进行杂交实验,F1均为黄果皮红果肉,F1自交,F2中果皮黄色:透明=3:1,果肉红色浅黄色:浅绿色=12:3:1。请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的果肉颜色由____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F2中能稳定遗传的果肉为浅黄色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只考虑果肉颜色性状)。F1与亲本P1杂交,子代中果肉颜色及比例为__________。‎ ‎(2)为探究控制果皮颜色和果肉颜色的基因所在染色体的关系,某小组有两种假设:‎ 假设一:控制果肉颜色的基因中有一对与控制果皮颜色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假设二:控制果肉颜色的基因与控制果皮颜色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为探究两种假设哪种正确,该小组对F2果实进行综合计数统计(不考虑交叉互换):‎ ‎①若F2果实中出现__________种表现型,则说明假设一正确;‎ ‎②若F2果实中出现__________种表现型,则说明假设二正确;此时,F2‎ - 31 -‎ 中黄果皮浅黄果肉:透明果皮红果肉=__________。‎ ‎【答案】 (1). 两 (2). 1/16 (3). 红色:浅黄色:浅绿色=2:1:1 (4). 3或4 (5). 6 (6). 3:4‎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分析,F1自交,F2中果皮黄色:透明=3:1,可以得出果皮性状可能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黄色为显性性状。F2中果肉红色:浅黄色:浅绿色=12:3:1,说明果肉可能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自由自合定律。‎ ‎【详解】(1)F2中果肉红色:浅黄色:浅绿色=12:3:1,符合9:3:3:1的变式,可知果肉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设这两对基因分别为B/b、C/c,则果肉红色基因型为B_C_,浅绿色基因型为bbcc,B_cc和bbC_两种基因型中,有一种为控制浅黄色的,另一种为控制红色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为纯合子,基因型为BBcc或bbCC,比例都为1/16;F1的基因型为BbCc,与P1(bbcc)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为BbCc:Bbcc:bbCc:bbcc=1:1:1:1,果肉颜色及比例为红色:浅黄色:浅绿色=2:1:1。‎ ‎(2)①若控制果肉颜色的基因中有一对和控制果皮颜色的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两种情况(设B_cc控制红果肉,bbC_控制浅黄果肉);‎ 情况1:基因A与B、a与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根据亲本表现型可知,P1的基因型为aabbcc,P2的基因型为AABBCC,故只能是A与B、a与b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产生的配子为ABC:ABc:abC:abc=1:1:1:1,F2的性状及比例为黄果皮红果肉:透明果皮浅黄果肉:透明果皮浅绿果肉=12:3:1,共3种表现型。‎ 情况2:基因A与C、a与c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产生的配子为ABC:AbC:aBc:abc=1:1:1:1,配子结合产生F2,如下表所示:‎ 配子 ABC AbC aBc abc ABC AABBCC 黄果皮红果肉 AABbCC 黄果皮红果肉 AaBBCc 黄果皮红果肉 AaBbCc 黄果皮红果肉 AbC AABbCC 黄果皮红果肉 AAbbCC 黄果皮浅黄果肉 AaBbCc 黄果皮红果肉 AabbCc 黄果皮浅黄果肉 aBc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 - 31 -‎ 黄果皮红果肉 黄果皮红果肉 透明果皮红果肉 透明果皮红果肉 abc AaBbCc 黄果皮红果肉 AabbCc 黄果皮浅黄果肉 aaBbcc 透明果皮红果肉 Aabbcc 透明果皮浅绿果肉 子代中共有4种表现型,黄果皮红果肉∶黄果皮浅黄果肉:透明果皮红果肉:透明果皮浅绿果肉=9:3:3:1。‎ ‎②若控制果肉颜色的基因和控制果皮颜色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三对基因之间都遵循自由组合定律,F1的基因型为 AaBbCc,F2中,果皮颜色分离比为黄果皮:透明果皮=3:1,红果肉:浅黄果肉:浅绿果肉=12:3:1,两对性状自由组合,F2中表现型有2×3=6种,F2中黄果皮红果肉:黄果皮浅黄果肉:黄果皮浅绿果肉:透明果皮红果肉:透明果皮浅黄果肉:透明果皮浅绿果肉=36:9:3:12:3:1;其中黄果皮浅黄果肉:透明果皮红果肉=9:12=3:4。‎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属于考纲中应用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基因的自由组合的特例及基因的连锁等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能够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确定一定的分离比。‎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2.在秋末,部分地区出现严重雾霾,这与秸秆野外焚烧有一定关系。为破解秸秆处理瓶颈,微生物专家力图通过微生物降解技术使秸秆尽快腐烂掉,增加土壤肥力并缓解环境污染。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专家研制的降解秸秆的催腐剂是十余种能分解纤维素的霉菌、细菌和酵母菌的组合。其中____________在细胞结构上与其他两者不同。‎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以将______________分解为__________。‎ - 31 -‎ ‎(3)微生物专家为从发黑的树干上分离出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高产菌株,制备了选择培养基,将菌液进行一系列____________,从而得到单个菌落,再采用____________法进行鉴定。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培养基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的实验,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用______________(试剂)对纤维素分解产物进行定量测定。‎ ‎【答案】 (1). 细菌 (2). 纤维二糖 (3). 葡萄糖 (4). 梯度稀释 (5). 刚果红染色 (6). 检测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7). 发酵产纤维素酶 (8). 斐林试剂 ‎【解析】‎ ‎【分析】‎ ‎1、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范围葡萄糖。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别,能够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就是纤维素分解菌。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3、可以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或显微镜计数法进行统计计数。‎ ‎【详解】(1)霉菌和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其中的葡萄糖苷酶可以将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 ‎(3)微生物专家为从发黑的树干上分离出有分解纤维素能力的高产菌株,制备了选择培养基,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从而得到单个菌落,再采用刚果红染色法进行鉴定。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培养基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目的是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 31 -‎ ‎(4)为了确定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实验,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用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的测定,所以需要用到斐林试剂对纤维素分解产物进行定量测定。‎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土壤中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及其应用价值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识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其专一性,掌握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的一般步骤,并能够对相关实验进行修订与评价。‎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3.甜味蛋白Brazzein是从一种西非热带植物的果实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质,它含有54个氨基酸,是目前最好的糖类替代品。迄今为止,已己发现Brazzein基因在数种细菌、真菌和高等植物、动物细胞中都能表达。请回答下列问题:‎ ‎(1)Brazzein基因除了可从原产植物中分离得到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的方法获得,此方法在基因比较小,且__________已知的情况下较为适用。‎ ‎(2)将Brazzein基因导入细菌、真菌和高等植物细胞时都可使用的常用载体是__________,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基因表达载体中,除了目的基因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复制原点等。‎ ‎(3)若受体胞是大肠杆菌,可先用Ca2+处理细胞使其______________,再将重组表达载体DNA分子溶于缓冲液中与大肠杆菌混合;若受体是双子叶植物,则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若受体是哺乳动物,则可将 Brazzein基因与________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以便从乳汁中获得大量的 Brazzein蛋白。‎ ‎【答案】 (1). 人工合成 (2). )核苷酸序列 (3). 质粒 (4). 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 (5). 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 (6). 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或成为感受态细胞) (7). 农杆菌转化法 (8). 乳腺蛋白基因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 - 31 -‎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1)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从供体细胞(或基因文库)中获取,另一种是人工合成目的基因。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方法适合用于基因比较小、核苷酸序列已知的情况。‎ ‎(2)常用的基因载体是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能够表达和发挥作用。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复制原点等。‎ ‎(3)若受体细胞是大肠杆菌,可先用Ca2+处理细胞,使细胞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若受体是双子叶植物,则常采用的方法是农杆菌转化法;若受体是哺乳动物,通常将目的基因导入乳腺细胞,可将 Brazzein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启动子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可从取其乳汁中获得所需物质。‎ ‎【点睛】基因工程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概念、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 31 -‎ ‎ ‎ - 31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