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A卷)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赤峰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联考(A卷)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0年赤峰市高二年级学年联考试卷(A)‎ 生物 一、选择题 ‎1.关于下图中①②两种核酸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 B. ①中存在氢键,②中没有氢键 C. ②上携带着遗传密码 D. 大肠杆菌和噬菌体均含①和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双链DNA,②表示tRNA,据此分析。‎ ‎【详解】A、①是DNA,DNA是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A错误;‎ B、②是tRNA,tRNA中也存在碱基互补配对,故有氢键,B错误;‎ C、②是tRNA,tRNA上携带着反密码子,C错误;‎ D、噬菌体是DNA病毒,没有RNA,因此没有②,D错误。‎ 故选A。‎ ‎2.经研究发现,长期接触到X射线的人群,他(她)们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髙,其主要原因是这一人群的生殖细胞很可能发生了( )‎ A. 基因重组 B. 基因分离 C. 基因互换 D. 基因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1)物理因素:如X射线、激光等; ‎ - 35 -‎ ‎(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3)生物因素:如病毒、细菌等。‎ ‎【详解】X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素、可导致基因突变的发生,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类型,掌握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3.如图为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图示的变异类型为( )‎ A. 缺失 B. 重复 C. 倒位 D. 易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四种,分别是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详解】图示下侧的染色体中基因a和基因gh所在的片段位置发生了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要求考生掌握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能结合题图做出正确判断。‎ ‎4.下图为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正常人体细胞能完成过程①②③④⑤‎ B. 过程⑤发生在核糖体 - 35 -‎ C. 高等动物细胞仅在有丝分裂间期发生过程①‎ D. 能够完成过程④的生物一定能够完成过程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其中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逆转录过程,④为RNA分子复制过程,⑤为翻译过程;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据此答题。‎ ‎【详解】A、正常人体细胞能完成的过程是①DNA复制、②转录、⑤翻译,A错误;‎ B、过程⑤为翻译,发生在核糖体,B正确;‎ C、①为DNA分子复制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C错误;‎ D、③和④过程均发生在RNA病毒侵染的细胞中,但能够完成过程④的生物一定不能够完成过程③,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遗传病患者一定带有致病基因 B. 21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变异引起的 C. 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血糖调节失衡,不属于遗传病 D.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发病率时,需在患者的家系中进行调查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产生的原因: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A、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错误;‎ B、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内含有47条染色体,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引起的,B正确;‎ C、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C错误;‎ - 35 -‎ D、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发病率时,需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进行调查,D错误。‎ 故选B。‎ ‎【点睛】‎ ‎6.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一对R、r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当R基因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r基因。豌豆种子圆粒性状的产生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R基因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属于基因重组 B. 基因与性状之间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C. 该过程反应的是基因对性状的间接控制 D. 圆粒性状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a表示转录,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料是核糖核苷酸;b表示翻译,模板是mRNA,原料是氨基酸,形成淀粉分支酶(蛋白质);淀粉分支酶能催化蔗糖合成淀粉,淀粉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导致种子吸水膨大。‎ ‎【详解】A、当R基因插入一段800个碱基对的DNA片段时就成为r基因,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A错误;‎ B、基因与性状之间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B错误;‎ C、该事实说明基因能够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C正确;‎ D、据图可知,圆粒性状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错误。‎ 故选C。‎ ‎7.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殖细胞中含有的全部染色体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B. 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都是非同源染色体 C. 单倍体缺少生长发育所需的全套遗传信息,植株弱小,种子和果实比较少 D. 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但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获得 ‎【答案】B - 35 -‎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2、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单倍体的体细胞不一定含一个染色体组,但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 ‎3、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并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多倍体。‎ ‎【详解】A、有性生殖的生物生殖细胞中所含染色体组数是其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的一半,不一定就是一个染色体组,如小麦(六倍体)生殖细胞中含三个染色体组,A错误;‎ B、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都是非同源染色体,没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 C、单倍体含有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包含了该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全套遗传信息,植株弱小,一般高度不育,C错误;‎ D、三倍体植物可以由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和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配子受精后发育而来,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组、单倍体和多倍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8.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无子番茄的培育其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 B. 转基因技术实质上是基因重组,可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 C. 杂交育种就是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培养新品种方法 D. 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目前大多数农作物品种都是通过这个方法培育出来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育种方法的比较: ‎ - 35 -‎ ‎【详解】A、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未授粉的子房发育成果实形成的,染色体数目没有改变,A错误;‎ B、转基因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其原理是基因重组,B正确;‎ C、杂交育种是将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进而培养新品种方法,C错误;‎ D、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但技术要求高,目前农业上大多数作物品种是通过杂交方法培育出来的,具有杂种优势,D错误。‎ 故选B。‎ ‎【点睛】‎ ‎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杀虫剂的使用提高了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突变率 B. 长期的地理隔离可形成生殖隔离,二者均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D. 新物种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5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详解】A、杀虫剂的使用对害虫进行了选择作用,并未提高害虫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突变率,A错误;‎ B、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形成生殖隔离,但有些生殖隔离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八倍体小黑麦的形成),故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语言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 C. 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 D. 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和脊柱管内的脊髓;人脑的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详解】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A正确;‎ B、“植物人”只是大脑皮层受损,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正确;‎ C、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讲话,H区发生障碍才是不能听懂别人谈话,C错误;‎ D - 35 -‎ ‎、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D正确 故选C。‎ ‎11.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蜗牛自然种群内,无条纹个体占20%,有条纹个体中的杂合子占1/3,若人工抽离无条纹个体,让其他蜗牛之间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基因和Aa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 A. 5/6 5/18‎ B. 3/4 3/8‎ C. 5/6 3/8‎ D. 3/4 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蜗牛自然种群内,无条纹个体占20%,有条纹个体中的杂合子占1/3,则AA占8/15、Aa占4/15,若人工抽离无条纹个体AA=8/12、Aa=4/12。‎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人工抽离无条纹个体后AA为2/3、Aa为1/3,让其他蜗牛间自由交配,子一代中A基因频率=2/3+1/2×1/3=5/6;a的基因频率=1/6,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基因型的频率=2×5/6×1/6=5/18,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如图表示某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二倍体动物(2n=4)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为初级精母细胞 B. 该细胞中每一极的3条染色体不是一个染色体组 C. 该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 D. 若该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参与受精,形成的后代为三倍体 - 35 -‎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此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应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详解】A、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发生分裂,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该动物2n=4,一个染色体组应该有2条染色体,该细胞中每一极的3条染色体不是一个染色体组,B正确;‎ C、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后期应该有4条染色体,现在有6条,说明发生了染色体畸变,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细胞中还有B和b,有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不一定是基因突变,C错误;‎ D、若该细胞分裂形成子细胞参与受精,只是精子多了一条染色体,形成的后代为三体,D错误。‎ 故选B。‎ ‎1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②是组织液 B. 图示①中含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成分 C. 图中③与①最主要的区别是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D. 图中④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内环境。据图示可知,细胞外液中,③单向循环,故为淋巴,淋巴来自于组织液,回流到血浆,故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它们共同组成了④内环境。‎ - 35 -‎ ‎【详解】A、由分析可知,②为组织液,A正确;‎ B、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血浆的成分,B错误;‎ C、①血浆和③淋巴的成分相似,不同点是①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④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细胞外液,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和成分,易错点是混淆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血浆蛋白是内环境的成分。‎ ‎14.在一条离体的神经纤维中段给予适宜的电刺激,使其兴奋。下图正确表示兴奋传导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静息电位时,膜内外的电位差是外正内负,受刺激部位产生兴奋,变为动作电位,电位差为外负内正,且兴奋具有双向传递性。‎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15.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图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刺激C处,A、D点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B. 刺激A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 C. 刺激A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活动属于反射 - 35 -‎ D. 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突触的传递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神经突触的类型有轴突—树突型和轴突—胞体型两种,甲图这C与D之间的突触是轴突—胞体型,即兴奋的传递方向是C→D;离体条件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但由于突触延搁,刺激C处时,A点先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点后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错误;刺激A处,肌肉和突触乙均会发生电位变化,故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B正确;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才能完成,刺激A点引起肌肉收缩的活动中只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故不属于反射,C错误;乙图中兴奋只能从F传递给E,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不能从E到F, D错误。‎ ‎【点睛】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 ‎①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其原因是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兴奋在神经纤维 上的传导   ‎ 兴奋在神经元 间的传递  ‎ 结构基础 神经元(神经纤维)‎ 突触 信号形式 ‎(或变化)‎ 电信号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 速度 快 慢 方向 可以双向 单向传递 ‎16.下图是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 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35 -‎ A. 骨骼肌受有关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B. 血液中激素①、②、③的含量会增加 C.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D. 该图可知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寒冷条件下,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又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 ‎【详解】A、骨骼肌发生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是神经系统调节的结果,A正确;‎ B、据图判断,图中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甲状腺激素、③为促甲状腺激素,刚进入寒冷环境时,激素①分泌增加促进③的含量增加,从而使②的含量增加,B正确;‎ C、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分别为促进和抑制,C错误;‎ D、图中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并且有激素参与体温的调节,因此该图表示体温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C。‎ ‎17.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B. 图中乙是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 - 35 -‎ C. 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D. 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2、体内水分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3、分析图示,图中甲表示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乙表示下丘脑,丙表示大脑皮层,丁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 ‎【详解】A、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A正确;‎ B、分析图示可知,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集合管,B错误;‎ C、由分析可知,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在下丘脑,C正确;‎ D、图中的甲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故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下丘脑和水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8.下列关于人体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反射,神经系统能感受病原体的入侵 B. 淋巴因子和溶菌酶都只能由淋巴细胞产生 C. 抗体必须借助体液的运输才能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 D. 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但只对特定的靶细胞发挥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 35 -‎ 人体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神经系统不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后才能感受到病原体的存在,并且神经系统也不能依靠反射启动免疫反应。抗体发挥作用属于体液免疫,而不是体液调节。人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能合成溶菌酶,溶菌酶是体内普遍存在的免疫活性物质,但它不具有特异性,它所发挥的免疫作用届于非特异性免疫。‎ ‎【详解】A、神经系统不能通过反射感受病原体的侵入,A错误;‎ B、溶菌酶不只由淋巴细胞产生,唾液腺细胞也能分泌溶菌酶,B错误;‎ C、抗体是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血清中的免疫物质,能与抗原结合,发生体液免疫,属于免疫调节,不属于体液调节,C错误;‎ D、激素会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对该特定的靶细胞或靶器官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睛】‎ ‎19.下图表示某抗原侵入人体后引发的部分免疫过程,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a细胞不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B. 图中无记忆细胞,b、d、e细胞都能增殖分化 C. e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D. 血液中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是机体接触抗原后产生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a是吞噬细胞,b是B细胞,c是浆细胞,d是T细胞,e是效应T细胞。‎ ‎【详解】A、吞噬细胞具有识别作用,但是其识别作用不具有特异性,A正确;‎ B、e是效应T细胞,不能在进行增殖和分化,B错误;‎ C、效应T细胞(e)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其中的病原体属于细胞凋亡,C正确;‎ D、血液中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是机体接触抗原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D正确。‎ 故选D。‎ - 35 -‎ ‎20.下图是某研究小组围绕扦插枝条生根进行的探究实验,S为插条的形态学上端,X为插条的形态学下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做预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 B.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扦插枝条形态学上、下端在空间中的位置对插条生根的影响 C. 植物的种类不属于本实验的无关变量 D. 甲、乙、丙生根的部位分别是X、S、X ‎【答案】B ‎【解析】‎ ‎【分析】‎ 植物的生长素是由发育中的种子,幼叶,芽,叶原基等部位合成的。带有芽和幼叶的枝条容易生根。芽和幼叶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插条的基部,促进生根,实验的检测指标是插条生根的部位和数量。‎ ‎【详解】A、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不能减少正式实验的实验误差,A错误;‎ B、由题图看出枝条放置的位置不同,是探究形态学上、下端S、X在空间中的位置对插条生根的影响,B正确;‎ 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枝条的空间位置,植物的种类属于无关变量,三组实验的植物枝条都应相同,C错误;‎ D、根据题意和图示无法知道生根的部位,D错误。‎ 故选B。‎ ‎21.在农业生产上,生长素类似物2,4-D可用于麦田除草。图中曲线表示2,4-D对小麦和双子叶杂草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35 -‎ A. 2, 4-D还可用于解除棉花顶端优势 B. 曲线I和II分别表示2,4-D对小麦和双子叶杂草生长的影响 C. 与c浓度相比,d浓度的2, 4-D适宜麦田除草 D. a、b浓度下的2, 4-D作用效果说明其作用具有两重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2,4-D可用于麦田除草的原理是,利用杂草和小麦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详解】A、2, 4-D是生长素类似物,不能解除棉花顶端优势,A错误;‎ B、曲线I代表的生物对生长素较为敏感,故为杂草,曲线II表示小麦,B错误;‎ C、与c浓度相比,d浓度的2, 4-D适宜麦田除草,因为d浓度既能抑制杂草的生长又能促进小麦的生长,C正确;‎ D、a浓度下只能体现2, 4-D的促进作用,故不能说明其具有两重性,D错误。‎ 故选C。‎ ‎2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图1中的c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图2中的甲是出生率和迁入率 C.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可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 D. 图1中的a和b分别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 35 -‎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特征包括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种群密度取决于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据图可知,图1中a表示性别比例,b表示年龄组成,c是种群密度;图2中甲是出生率或迁入率,乙是死亡率或迁出率,丙是性别比例,丁是年龄组成。‎ ‎【详解】A、图1中的c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据分析可知,图2中的甲有利于种群密度的增加,故是出生率和迁入率,B正确;‎ C、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的数量,也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但不一般不作为预测的依据,C正确;‎ D、据分析可知,图1中的a和b分别是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D错误。‎ 故选D。‎ ‎23.种群数量在有环境阻力(非理想)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图为“S”型增长曲线的其他表现方式(图中dN/d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MSY表示种群最大增长速率; N表示种群数量;K表示环境容纳量)。下列有关该曲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为有效 B. 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dN/dt最大 C. 种群数量超过K/2时,dN/dt 下降,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以提高K值(环境容纳量),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 - 35 -‎ 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A、由于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多,所以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控制有害动物效果不是最好,A错误;‎ B、在dN/dt达到最大时,种群数量一般达到K/2,B正确;‎ C、种群数量超过K/2时,dN/dt 下降,种群数量还在增加,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措施可以提高K值,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D正确。‎ 故选A。‎ ‎【点睛】‎ ‎24.下列有关实验的研究过程或思路方法,错误的是( )‎ A. 采用模型建构法有助于认识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机制 B. 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会影响调查结果 C. 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 D. 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应将水族箱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并定时向缸内通气 ‎【答案】D ‎【解析】‎ ‎【分析】‎ ‎1. 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不同的时间,动物的活动习性不同,故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2.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将样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再用显微镜观察。‎ ‎【详解】A、采用建立糖卡、胰岛素卡和胰高血糖素卡的模型建构法,模拟血糖的调节过程,有助于认识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机制,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会影响调查结果,B正确;‎ - 35 -‎ C、对酵母菌计数方法是抽样检测法,一般是将酵母菌液稀释后再滴入计数室内,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C正确;‎ D、探究水族箱中群落的演替,水族箱应放在散射光下,以保证有能量的输入,使水族箱稳定,D错误。‎ 故选D。‎ ‎25.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 丁代表消费者 C. 甲代表生产者 D. 乙、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流动示意图,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初级消费者,丙表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丁表示分解者。‎ ‎【详解】A、碳循环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全球性,A正确;‎ B、据图示分析,丁代表分解者,B错误;‎ C、甲代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环境中的二氧化碳,C正确;‎ D、乙、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且竞争食物甲,D正确。‎ 故选B。‎ ‎26.距离赤峰城区35公里的三座店水利枢纽工程,是一座以城市防洪、供水为主,兼顾生态农业灌溉和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国家大型水库。下列关于三座店水库的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 B. 水库的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的分布不完全相同,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 35 -‎ C. 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 D. 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成为一个种群,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此生演替。‎ ‎【详解】A、水库中所有的鲫鱼是一个种群,A正确;‎ B、水库的浅水区域和深水区域生物的分布不完全相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地势的高矮,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物种数目和种类会发生变化,C正确;‎ D、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植物的垂直结构造就了动物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B。‎ ‎27.如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此生态系统中甲、戊均为生产者 B. 辛占有3、5、6三个营养级 C. 丁和辛存在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D. 若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5 -‎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此图为一个简单的食物网,共有9条食物链,分别是:甲→乙→辛、甲→乙→丁→辛、甲→丙→乙→辛、甲→丙→乙→丁→辛、甲→丙→丁→辛、甲→丙→已→庚、戊→丁→辛、戊→已→庚、戊→已→丁→辛;其中甲和戊为生产者,其它的为消费者。‎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此生态系统中甲、戊均为生产者,A正确;‎ B、在甲→乙→辛、甲→乙→丁→辛、甲→丙→乙→丁→辛、甲→丙→已→庚、戊→丁→辛几条食物链中,辛分别占据3、4、5、6四个营养级,B错误;‎ C、图中辛可以捕食丁,又与丁有相同的食物来源,故两者既存在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C正确;‎ D、辛的食物来源有乙、丁、已,因此丙种群数量下降1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正确。‎ 故选B。‎ ‎28.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A B. 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C. 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用(A1+B1+C1+D1)/C表示 D. 蚕丝中所含的能量来自蚕中的B1‎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为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净光合作用C=总光合作用A-呼吸作用散失A1,C将用于桑树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A错误;‎ 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桑树同化的总能量减去桑树呼吸消耗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和流入蚕的能量后剩余的能量,蚕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桑树流向分解者能量的一部分,B错误;‎ 第一、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蚕的同化量÷桑树的同化量=(A1+B1+C1+D1)÷A,C错误;‎ 蚕丝中所含的能量来自蚕未利用的能量B1,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能量流动的去向,总结如下:‎ - 35 -‎ 特别要注意:(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 ‎(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 ‎29.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信号诱捕有害动物属于机械防治 B. 鸟类通过鸣叫与同类进行通讯利用的是行为信息 C. 模拟蜜蜂跳圆圈舞的声音吸引蜜蜂采蜜可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D. 化学防治的方法中可利用昆虫信息素警示有害动物,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1、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详解】A、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信号诱捕动物是信息传递的作用,属于生物防治,A错误;‎ B、鸟类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 C、利用电子仪器产生与蜜蜂跳圆圈舞相同的频率诱惑蜜蜂去采蜜传粉,这属于物理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C正确;‎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故选C。‎ ‎30.负反馈调节是维持生命系统平衡或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下列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 长期服用睾丸酮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减少 B. 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 35 -‎ C. 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 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答案】D ‎【解析】‎ 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生成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长期服用睾丸酮会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减少,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属于负反馈调节,B正确;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C正确;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 ‎31.如图表示培育新品种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Ⅰ过程表示杂交 B. Ⅵ过程的成功率较低 C. 基因重组只发生在Ⅱ过程 D. Ⅳ、Ⅴ过程均发生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Ⅱ为杂交育种,Ⅰ、Ⅳ为多倍体育种,Ⅰ、Ⅲ、Ⅴ为单倍体育种,Ⅵ为诱变育种,据此答题。‎ ‎【详解】A、图中Ⅰ、Ⅱ为杂交育种,Ⅰ过程表示杂交,A正确;‎ B、Ⅵ为诱变育种,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不定向性,所以成功率最低,B正确;‎ C、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故Ⅱ和III过程都会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Ⅵ、Ⅴ分别为多倍体育种和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D正确。‎ - 35 -‎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作物育种,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育种方法的理解与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32.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影响插条生根的因素,以同一植株的枝条为材料开展研究。他们用营养素和生长调节剂X处理枝条后,得到如下结果。据图分析,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 营养素比生长调节剂X对插条的生根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B. 有叶枝条可能会产生与营养素有类似作用的物质 C. 生长调节剂X对两种枝条的生根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D. 营养素对两种枝条的生根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答案】B ‎【解析】‎ 据图可知,处理有叶枝条时,生长调节剂X比营养素对插条的生根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单独用生长调节剂X处理,无叶枝条生根效果不明显,有叶枝条生根明显,用生长调节剂X和营养素处理,无叶枝条和有叶枝条生根数相差不大,据此推测无叶枝条缺乏与营养素有类似作用的物质,有叶枝条可能会产生与营养素有类似作用的物质,B项正确;生长调节剂X对无叶枝条生根的促进作用不明显,C项错误;营养素对两种枝条的生根均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D项错误。‎ ‎33.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①人吃酸性食品会导致体内的pH降低 ‎②每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是保持不变的 ‎③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离子含量无关 ‎④严重腹泻、呕吐,只需要补充足够的水,不用补充Na+‎ ‎⑤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 35 -‎ A. ①②④⑤‎ B. ②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内环境稳态: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详解】①人体内存在缓冲物质,可使血浆PH维持在7.35-7.45之间,①错误;‎ ‎②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天内也有波动,但一般不超过1℃,②错误;‎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蛋白质和无机盐含量有关,③错误;‎ ‎④严重腹泻、呕吐,身体失去了大量的水和Na+,需要补充适量的淡盐水,④错误;‎ ‎⑤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协调作用,并且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⑤正确,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4.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和青霉素对小麦胚芽鞘切断伸长的影响,得到如图所示实验结果。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其中之一是青霉素的浓度 B. 青霉素与ABA具有拮抗作用 C. ABA可抑制胚芽鞘切断的伸长 - 35 -‎ D. 与经10-3ppmABA、10ppm青霉素处理后的胚芽鞘切段相比,经10-2ppmABA、1ppm青霉素处理后的胚芽鞘切段伸长量更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为探究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和青霉素对小麦胚芽鞘切段生长的复合影响的实验结果。随着ABA浓度的升高,对胚芽鞘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升高,对胚芽鞘生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加强。‎ ‎【详解】A、该实验有两个自变量,分别为脱落酸的浓度和青霉素的浓度,A正确;‎ B、图中ABA对胚芽鞘伸长具有抑制作用,而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升高,这种抑制作用有所减缓,说明青霉素对脱落酸抑制胚芽鞘节段的伸长具有拮抗作用,B正确;‎ C、ABA对胚芽鞘伸长具有抑制作用,C正确;‎ D、据图分析,与经10-3ppmABA、10ppm青霉素处理后的胚芽鞘切段相比,经10-2ppmABA、1ppm青霉素处理后的胚芽鞘切段伸长量更小,D错误。‎ 故选D。‎ ‎35.下列关于生物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研究的过程均利用了假说—演绎法 B. 低温诱导处理洋葱根尖经卡诺氏液固定后,需用清水冲洗2次后才能制作装片 C. 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液可以检测DNA和RNA在洋葱内表皮细胞的分布 D.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时,应选择在人群中进行随机调查 ‎【答案】B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基本步骤是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时,应选择在人群中进行随机调查,调查遗传方式时,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详解】A、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研究的过程均利用了假说—演绎法,A正确;‎ B、低温诱导处理洋葱根尖经卡诺氏液固定后,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后才能制作装片,B错误;‎ - 35 -‎ C、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液可以检测DNA和RNA在洋葱内表皮细胞的分布,甲基绿可以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可以使RNA呈现红色,C正确;‎ D、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病率时,应选择在人群中进行随机调查,某病发病率=(某病患病人数/被调查人数)×100%,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6.当细胞中缺乏氨基酸时,负载tRNA(携带氨基酸的tRNA)会转化为空载tRNA(没有携带氨基酸的tRNA)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如图是缺乏氨基酸时,tRNA 调控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过程①是____________,该过程中____________与基因首端的相应部位结合,与过程②相比,过程①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_。‎ ‎(2)过程②中核糖体沿mRNA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____(在“从左向右”、“从右向左”中选择),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了多个核糖体,其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 ‎(3)已知图中形成的mRNA含有500个碱基,腺嘌呤和尿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20%。若该DNA片段连续复制2次,至少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____个。‎ ‎(4)当细胞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通过控制图中_______(填序号)过程影响基因的表达,这种调控机制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转录 (2). RNA聚合酶 (3). T—A (4). 从右向左 (5). 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短时间内合成多条肽链) (6). 1200 (7). ① (8). 避免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解析】‎ ‎【分析】‎ - 35 -‎ 分析题图:图中①为转录过程,②为翻译过程,③表示缺乏氨基酸时,tRNA调控基因表达的相关过程。‎ ‎【详解】(1)①过程是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是转录过程;该过程中RNA聚合酶与基因首端的相应部位结合;该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T-A、G-C、C-G”,②过程是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在tRAN的协助下合成多肽链,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G-C、C-G”,故与过程②相比,过程①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T-A。‎ ‎(2)由②翻译过程中肽链的长短可知,核糖体移动的方向是从右到左;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利用少量的mRNA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提高翻译的效率。‎ ‎(3)已知由图中DNA分子片段转录形成的mRNA含有500个碱基,腺嘌呤和尿嘧啶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20%,则DNA模板链中和整个DNA分子中A和T占全部碱基总数的20%,则C占40%,即为400个。 若该DNA分子片断连续复制2次,则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2-1)×400=1200个。‎ ‎(4)当细胞缺乏氨基酸时,空载tRNA通过激活蛋白激酶抑制基因表达,也可以抑制基因的转录,从而快速停止蛋白质的合成,即控制过程①;这种调控机制的意义是在氨基酸减少时,减少mRNA的合成,合理调配,高效利用物质(避免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37.如图是人体胰岛素分泌调节及发挥生理作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胰岛素是由___________分泌的,它能促进___________,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人进餐后,食物刺激消化管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A处时,该处动作电位产生是由于_____,兴奋传到B处时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____。‎ ‎(3)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调节,主要是通过血液中___________‎ - 35 -‎ 的变化作用于胰岛进行调节。‎ ‎(4)某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正常,其患病原因是体内抗体破坏了胰岛素受体,说明该病人还患有___________疾病。‎ ‎【答案】 (1). 胰岛B细胞 (2).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3). Na+从细胞膜外向细胞膜内流动(或Na+内流) (4).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 神经—体液 (6). 血糖浓度 (7). 自身免疫病 ‎【解析】‎ ‎【分析】‎ 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过程如下: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引起胰岛素的合成并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某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活动,使胰岛B细胞合成并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贮存,从而使血糖下降;当血糖下降时,血糖会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也会引起下丘脑的另一区域的兴奋发出神经支配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使血糖上升,并且下丘脑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发出神经支配肾上腺的活动,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强,肾上腺素也能促进血糖上升。 题图分析:A处神经纤维在静息时,K+外流,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Na+内流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B处表示突触,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其生理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转化葡萄糖,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 ‎(2)人进餐后,食物刺激消化管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到A处时,此处产生动作电位,该处动作电位产生是由于Na+从细胞膜外大量进入细胞膜内,进而产生动作电位,B处为突触结构,兴奋传到B处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进而将兴奋传到下一个神经元。‎ ‎(3)由题图可知,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主要是通过血液中血糖浓度的变化作用于胰岛进行调节。‎ ‎(4)某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正常,其患病原因是体内抗体破坏了胰岛素受体,导致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而起作用,该病的致病机理说明该病患有自身免疫病。‎ - 35 -‎ ‎【点睛】熟知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和神经调节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别图中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 ‎38.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激素都有明显变化。某实验小组测定了苹果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图1所示,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能够促进苹果果实成熟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中可知,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两种激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 ‎(3)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关系可用图2表示,图2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_____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的活性来实现的。所以赤霉素促进茎秆伸长主要是通过提高生长素含量来实现的。‎ ‎(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____________,在这些部位中____________(物质)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5)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______的结果。‎ ‎【答案】 (1). 乙烯 (2). 协同 (3). 抑制 (4). 酶 (5). 吲哚乙酸 (6). 发育的种子 (7). 色氨酸 (8). 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 ‎【解析】‎ ‎【分析】‎ - 35 -‎ 本题是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的作用和作用关系的考查,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题图进行解答。‎ ‎【详解】(1)乙烯能够促进苹果果实成熟。‎ ‎(2)由图1中可知,细胞伸长过程中,生长素和赤霉素的含量都较高,生长素和赤霉素均能促进细胞伸长生长,两种激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为协同关系。‎ ‎(3)分析题图2可知,赤霉素能促进生长素的前体物质合成生长素而提高生长素的浓度,促进细胞伸长,因此赤霉素可能通过抑制生长素氧化;赤霉素抑制生长素氧化是通过抑制生长素氧化酶的活性实现的。‎ ‎(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在这些部位中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5)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赤霉素、乙烯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生长素和赤霉素的作用关系及机理,植物生长发育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运用题图信息进行推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9.2001年第55届联合国大会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由原来的每年12月29日改为5月22日,生物多样性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人为干扰导致森林退化是目前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威胁之一。请根据所学生态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地衣因无表皮细胞分化等独特的生理结构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地衣中的真菌和藻类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附生地衣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和水循环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使用价值。‎ ‎(3)人工引种后,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原生林和次生林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的群落的__结构。群落中种类繁多的生物会形成复杂的食物链(网),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必须依赖食物链(网),原因是____________。‎ ‎(4)研究人员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山地生态系统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因重捕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少数标记个体死亡,则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情况是____________(偏大、偏小、无影响)。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但大多数生态系统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 食物链和食物网(或营养结构) (3). ‎ - 35 -‎ 互利共生 (4). 间接 (5). 水平 (6).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有机物中的能量只有通过食物链(网)才能从上一营养级传到下一营养级 (7). 无影响 (8). 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 (9).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分析】‎ 据题干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在熟记知识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知识解题。‎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2)地衣中的真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供给藻类,藻类则以光合作用的产物供给真菌,当环境干旱时,真菌还能保护藻类不至于死亡,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附生地衣对生态系统的养分和水循环具有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3)人工引种后,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原生林和次生林呈镶嵌分布,属于水平方向上的结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必须依赖食物链(网),原因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有机物中的能量只有通过食物链(网)才能从上一营养级中传到下一营养级。‎ ‎(4)已捕获的少数标记个体死亡,也算在标记的个体中,则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情况是无影响;土壤动物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标记个体难与无标记个体充分混匀,土壤动物调查一般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 ‎(5)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但大多数生态系统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点睛】因重捕方法不当造成已捕获的少数标记个体死亡,则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情况是个难点,需知因为已捕获,即使已经死亡,也可以算在标记的个体中,故影响不大。‎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 ‎40.厨余垃圾主要包括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蛋壳、茶渣等。厨余垃圾经搅拌、发酵、风干等步骤可转化成颗粒状有机肥,而发酵的关键就是菌种,所以菌种的选择和培育对厨余垃圾的处理至关重要。请分析回答:‎ ‎(1)若要处理厨余垃圾中的油脂类物质,可从富含__________的厨余垃圾中采样后进行分离。为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可以通过__________增加目的菌的浓度。这一过程应该使用液体培养基进行振荡培养,振荡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 - 35 -‎ ‎(2)若要处理厨余垃圾中富含纤维素的废弃物,需筛选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一般认为纤维素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__________。采集的样品需__________后才可以涂布到鉴别培养基上,配制培养基的过程中,可在倒平板时加入经__________处理的刚果红,待长出菌落后,依据是否产生__________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3)处理厨余垃圾除了利用微生物,还可以利用这些微生物产生的酶,现代的固定化酶技术可以回收酶,使酶能够被反复利用,适合固定化酶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脂肪(或油脂) (2). 选择培养 (3). 提高培养液的溶解氧的含量,使菌体充分接触培养液,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4). C1酶、Cx酶、葡萄糖苷酶(或C1、Cx、葡萄糖苷酶) (5). 梯度稀释/系列稀释/稀释 (6). 灭菌 (7). 透明圈 (8). 化学结合法、物理吸附法 ‎【解析】‎ ‎【分析】‎ 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内切酶(Cx酶)、外切酶(C1酶)和葡萄糖苷酶。内切酶作用于无定型的纤维素区域,使纤维素断裂成片段;外切酶又叫纤维二糖水解酶,它可以作用于纤维素的结晶区或小片段纤维素,从糖链末端开始切掉两个葡萄糖分子,产生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则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详解】(1)要处理油脂类物质,可从富含脂肪的厨余垃圾中采样后进行分离。为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可以通过选择培养增加目的菌的浓度。振荡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培养液的溶解氧的含量,使菌体充分接触培养液,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2)微生物产生的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内切酶(Cx酶)、外切酶(C1酶)和葡萄糖苷酶。采集的样品需稀释后才可以涂布到鉴别培养基上,在倒平板时加入经灭菌处理的刚果红,纤维素分解菌能分解纤维素产生透明圈,故待长出菌落后,依据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3)与细胞相比,酶分子较小,不适于用包埋法固定。固定化酶的方法有化学结合法、物理吸附法。‎ ‎【点睛】本题考查了土壤中微生物分离以及其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识记纤维素酶的种类,掌握固定化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41.下图为研究人员培育转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MV-CP基因)番茄的主要过程示意图(Kanr为卡那霉素抗性基因)。请回答:‎ - 35 -‎ ‎(1)若要使CMV-CP基因在番茄细胞中表达,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包含_____________、启动子、目的基因、终止子、复制原点。‎ ‎(2)将CMV-CP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后,培育的番茄植株具有抗CMV感染能力,这种现象属于植物的特异性免疫,该免疫过程中抗原是_____________。‎ ‎(3)过程①接种的农杆菌细胞中,Kanr及CMV-CP基因应插入到Ti质粒的________内部,该片段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③过程形成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中应加入适宜浓度的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程③、④所需的培养基为_____________ (填“固体”或“液体”)培养基。过程⑤再生植株抗性鉴定时,引物序列设计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标记基因 (2). CMV-CP(花叶病毒 外壳蛋白) (3). T-DNA(可转移的DNA) (4). 可以进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中 (5). 卡那霉素 (6). 筛选出导入了重组DNA的番茄细胞 (7). 固体 (8). CMV-CP基因两端的部分核苷酸序列 ‎【解析】‎ ‎【分析】‎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原理: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一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把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 ‎【详解】(1)基因表达载体包括标记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复制原点。‎ - 35 -‎ ‎(2)据题干信息可知“将CMV-CP基因导入番茄细胞后,培育的番茄植株具有抗CMV感染能力”,故可推知该过程中抗原是CMV-CP(花叶病毒外壳蛋白)。‎ ‎(3)由以上分析可知:因Ti质粒中仅T-DNA片段具有可以进入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DNA中的特点;故Kanr及CMV-CP基因应整合在Ti质粒的T-DNA内部。‎ ‎(4)题干信息可知:Kanr为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故若番茄细胞中成功导入重组质粒,则能在Kan培养基上存活,若未成功导入,则将被杀死,故为筛选出导入了重组DNA的番茄细胞;应在③过程形成愈伤组织的培养基中应加入适宜浓度的卡那霉素。‎ ‎(5)过程③、④为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过程,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所需的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过程⑤再生植株抗性鉴定时,引物应根据目的基因(CMV-CP基因)两端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设计。‎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尤其明确PCR技术扩增的原理、掌握Ti质粒的功能,并能对标记基因的作用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 3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