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乐山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乐山市高中2018-2019学年(2021届)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第I卷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一般来说,细胞体积越大,细胞核的DNA越多 B. 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大,物质运输效率越高 C.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发生在同一时期 D. 细胞周期是一个与代谢有关的过程,温度越高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详解】A、细胞体积大小与细胞核的DNA多少没有关系,A错误;‎ B、细胞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B错误;‎ C、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均发生在间期,C正确;‎ D、温度过高会导致细胞周期中所需要的酶失活,使细胞周期延长,D错误。‎ 故选C。‎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衰老时核DNA分子数会发生改变 B. 细胞分化的原因是核DNA遗传信息改变 C. 凋亡细胞内所有基因的表达都下降,酶活性都减弱 D.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 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详解】A、细胞衰老时核DNA分子数不变,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错误;‎ C、凋亡细胞内与凋亡有关的基因表达会增强,酶活性会上升,C错误;‎ D、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D正确。‎ 故选D。‎ ‎3.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个体的细胞衰老与机体衰老总是同步进行的 B. 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C. 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D. 细胞分裂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是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功能减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细胞分化不仅发生在胚胎发育中,而是在一生都进行着,以补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 ‎【详解】A、生物个体的细胞衰老与机体衰老并非总是同步进行的,如任何时期均有细胞的衰老,A错误;‎ B、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突变引起了细胞的癌变,B错误; ‎ C、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都会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C正确;‎ D、细胞分裂和分化均存在于个体发育整个生命过程中,D错误。‎ 故选C。‎ ‎4.家兔睾丸中有的细胞进行正常有丝分裂,有的细胞进行正常减数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每个细胞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都分离 B. 每个细胞分裂后子细胞中都含性染色体 C. 每个细胞分裂前都进行DNA分子复制 D. 每个细胞分裂时同源染色体都进行联会 ‎【答案】B ‎【解析】‎ ‎【分析】‎ 睾丸是雄性生殖器官,精原细胞可以进行有丝分裂增加精原细胞的数目,也可以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精子。‎ ‎【详解】A、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A错误;‎ B、无论有丝分裂还减数分裂,每个细胞分裂后子细胞中都含性染色体,B正确;‎ C、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前不进行DNA分子复制,C错误;‎ D、有丝分裂时,没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D错误。‎ 故选B。‎ ‎5.下列关于人类精子形成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1个细胞中四分体最多有46个 B. 一个细胞中核DNA数最多可达92个 C. 1个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 D. 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精原细胞经过DNA复制、蛋白质合成后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2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形成精子。‎ ‎【详解】A、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3个四分体,A错误;‎ B、一个细胞中核DNA数最多可达92个,如DNA复制后,初级精母细胞中,B正确;‎ C、1个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如初级精母细胞中,C正确;‎ D、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不同,如发生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D正确。‎ 故选A。‎ ‎【点睛】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6.下列有关细胞增殖,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子代的全部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B. 人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0或1或2条X染色体 C. 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神经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D. 初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分子和神经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目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受精作用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详解】A、子代的细胞核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细胞质中的DNA全部来自于母方,A错误;‎ B、人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0(含Y)或1(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或2条(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X染色体,B正确;‎ C、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或小于神经细胞中的染色体数,C错误;‎ D、初级精母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是神经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目的2倍,D错误。‎ 故选B。‎ ‎7.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下个时期由于丙牵引使着丝点分裂 B. 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物质将减少 C. 该时期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数量为0个 D. 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两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甲是中心体,乙是染色体,丙是纺锤体。‎ ‎【详解】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中期,下个时期着丝点自动断裂,由丙纺锤体牵引移向两极,A错误;‎ B、该时期无核孔,B错误;‎ C、该时期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无四分体,C正确;‎ D、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体细胞染色体数,D错误。‎ 故选C。‎ ‎【点睛】注意:有丝分裂的中期、后期无细胞核。‎ ‎8.用显微镜观察某二倍体生物的细胞时,发现一个细胞中有8条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并排列于赤道板上,此细胞处于 A. 有丝分裂中期 B.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C. 有丝分裂后期 D.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二倍体生物含有2个染色体组,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 ‎【详解】一个细胞中有8条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染色体,说明该时期无同源染色体,应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又根据着丝点排列于赤道板上,故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9.下图是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可得出 A. MN段染色体复制使核DNA含量加倍 B. CD段同源染色体会发生两两配对现象 C. a、b阶段为减数分裂、c阶段为有丝分裂 D.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是相等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表示有丝分裂,b表示减数分裂,c表示有丝分裂。‎ ‎【详解】A、MN段染色体复制使核DNA含量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A正确;‎ B、CD段表示有丝分裂,无同源染色体配对现象,B错误;‎ C、a、c阶段为有丝分裂,b阶段为减数分裂,C错误;‎ D、GH段染色体数目是OP段染色体数目的一半,D错误。‎ 故选A。‎ ‎【点睛】DNA加倍的原因是间期DNA的复制,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二者减半的原因是细胞分裂。‎ ‎10.某男性为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在他的下列一个细胞中,可能不含显性基因的是 ‎①肝脏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 ④精子 ⑤红细胞 A. ③④⑤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个白化病携带者的基因型为Aa。‎ ‎【详解】①肝脏细胞为体细胞,基因型为Aa;②初级精母细胞含有的基因为AAaa;③次级精母细胞含有AA或aa;④精子含有A或a;⑤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无基因。‎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1.“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 “演绎”过程的是 A. 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 B. 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之比接近1:2:1‎ D. 若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会出现两种类型的表现型,比例接近1: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假说演绎法包括: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详解】A、生物的性状是遗传因子决定的属于假说的内容,A错误;‎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属于假说内容,B错误;‎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之比接近1:2:1属于假说内容,C错误;‎ D、若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会出现两种类型的表现型,比例接近1:1属于演绎内容,D正确。‎ 故选D。‎ ‎12.下列有关遗传的核心概念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 B.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就是遗传性状的传递规律,故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2的表现型比为3:1‎ C. 孟德尔对测交实验的实施是对其假说的验证 D. 图中有四对基因,其中基因A、a与D、d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性状分离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基因的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A、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性状分离,A错误;‎ 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可以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错误;‎ C、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其假说的正确性,得出了遗传规律,C正确;‎ D、图中有四对基因,其中基因A、a与D、d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C。‎ ‎13.原本无色的物质在酶Ⅰ、酶II和酶III的催化作用下,转变为黑色素,其过程如下图所示,控制三种酶的基因在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个体交配,非黑色子代的概率为 A. 37/64 B. 1/64 C. 27/64 D. 9/64‎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黑色的基因型为A_B_C_,其余基因型为非黑色。‎ ‎【详解】基因型为AaBbCc的两个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黑色A_B_C_的概率为3/4×3/4×3/4=27/64,非黑色个体的概率为1-27/64=37/64。‎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4.人们在野兔中发现了一种使毛色为褐色的基因(A)位于X染色体上。已知没有X染色体的胚胎是致死的。如果褐色的雌兔(染色体组成为XO)与正常灰色(a)雄兔交配,预期子代中灰色兔所占比例及雌、雄之比分别为 A. 1/3与2:1 B. 2/3与2:1 C. 1/2与2:1 D.‎ ‎ 1/3与1:1‎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褐色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灰色的基因型为XaXa、XaY。‎ ‎【详解】如果褐色的雌兔(染色体组成为XO)即XAO与正常灰色雄兔即Xa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褐色雌XAXa:灰色雌XaO:褐色雄XAY:OY(致死)=1:1:1:1,故后代中灰色兔占1/3,雌:雄=2:1。‎ 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15.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B.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 C. 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D. 科学家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提出双螺旋结构模型,A正确;‎ B、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未说明在性染色体上,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C正确;‎ D、科学家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DNA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复制,D正确。‎ 故选B。‎ ‎16.Y(黄色)和y(白色)是位于某种蝴蝶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雄性有黄色和白色,雌性只有白色。下列杂交组合中,可以从其子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的是 A. ♀Yy×♂yy B. ♀yy×♂yy C. ♀yy×♂YY D. ♀Yy×♂Yy ‎【答案】C ‎【解析】‎ ‎【分析】‎ 黄色的基因型为YY、Yy,白色的基因型为yy。根据题意可知,雌性无论什么基因型均为白色。‎ ‎【详解】由于yy在雌雄中均表现为白色,Y_在雌性中表现为白色,雄性中表现为黄色。要根据后代表现型判断出性别,应该选择的杂交后代应该全部是Y_。‎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7.绵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绵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显性性状 B. 若II-3与II-4交配,再生一个雄性个体表现该性状的概率为1/2‎ C. 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第III代中只有III-1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 D. 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是I-2、II-2、III-2‎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Ⅱ1×Ⅱ2→Ⅲ1可知,该性状是隐性性状,但基因的位置不能确定,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 ‎【详解】A、根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无中生有,故为隐性性状,A错误;‎ B、若该性状为常染色体遗传,则II-3(aa)与II-4(Aa)交配,再生一个雄性个体表现该性状的概率为1/2;若该性状为伴X遗传,则II-3(XaY)与II-4(XAXa)交配,再生一个雄性个体表现该性状XaY的概率1/2,B正确;‎ C、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图中所有深色雄性个体的后代中,雄性山羊都是深色,图中所有雌性个体不会出现深色,故在第Ⅲ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Ⅲ-1、Ⅲ-3和Ⅲ-4,C错误; ‎ D、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雄性山羊的深色基因只能来自其母本,并遗传给子代雌性山羊,故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Ⅰ-2、Ⅱ-2、Ⅱ-4,由于Ⅱ-1、Ⅱ-2都是浅色,则系谱图中Ⅲ-2可能是杂合子,也可能是纯合子,D错误。‎ 故选B。‎ ‎18.下列关于人类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说法(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正确的是 A. 女性患者的后代中,女儿都正常,儿子都患病 B. 有一个患病女儿的正常女性,其儿子患病的概率为0‎ C. 表现正常的夫妇,其性染色体上可能携带该致病基因 D. 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显性遗传病,含有致病基因一定是患者,正常个体一定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 ‎【详解】A、女性患者即XBX-的后代中,儿子和女儿均可能患病,A错误;‎ B、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bXb,其患病女儿一定是XBXb,则其丈夫一定是患者XBY,其儿子患病的概率为0,B正确;‎ C、该病为显性遗传病,表现正常的夫妇,其性染色体上一定不携带该致病基因,C错误;‎ D、患者双亲必有一方是患者,人群中的患者女性多于男性,D错误。‎ 故选B。‎ ‎【点睛】伴X显性遗传病: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代代相传。‎ 伴X隐性遗传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 ‎19.下列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C.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噬菌体合成新的DNA需要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格里菲斯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其他物质不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 B、细胞核和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均为DNA,B错误;‎ C、“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 D、噬菌体合成新的DNA需要噬菌体的DNA(模板)和细菌的脱氧核苷酸(原料),D正确。‎ 故选D。‎ ‎20.下列关于真核生物核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每个碱基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脱氧核糖 B. 双链DNA分子的特异性表现在(A+C)/ (G+T)的比例上 C. 某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上A:T=1:2,则该DNA分子中A:T=2:1‎ D. 检测某生物样品中碱基比例,嘌呤含量不等于嘧啶含量,该生物样品不可能是噬菌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双链DNA中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碱基对排列在内侧。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碱基与脱氧核糖相连,没有连接磷酸,A错误;‎ B、不同双链DNA分子(A+C)/(G+T)均为1,不能体现其特异性,B错误;‎ C、某双链DNA分子中A、T配对,故该DNA分子中A:T=1:1,C错误;‎ D、检测某生物样品中碱基比例,嘌呤含量不等于嘧啶含量,该生物样品不可能只含有双链DNA,噬菌体只含有双链DNA,不含有RNA,D正确。‎ 故选D。‎ ‎21.甲(一A一T一G一G一)是一段单链核DNA片段,乙是该片段的转录产物,丙(A一PPP)是转录过程中所需的一种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丙的组成成分中均有核糖 B. 甲在DNA酶的作用下的水解,产物中有丙 C. 甲、乙共有1种五碳糖,5种碱基,6种核苷酸 D. 甲及其互补链复制后的子代DNA可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乙的碱基序列为:-U-A-C-C-;丙是ATP,脱去2个磷酸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详解】A、乙、丙的组成成分中均有核糖,甲中含有脱氧核糖,A错误;‎ B、甲在DNA酶的作用下的水解,产物为脱氧核苷酸,没有丙,B错误;‎ C、甲、乙共有2种五碳糖,5种碱基(A、T、C、G、U),6种核苷酸(3种脱氧核苷酸、3种核糖核苷酸),C错误;‎ D、甲及其互补链复制后的子代DNA可分别位于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D正确。‎ 故选D。‎ ‎22.已知AUG、GUG为起始密码,UAA、UGA、UAG为终止密码。某基因模板链的碱基排列顺序如下:一G一C一T一A一C一T一G……(60个碱基》··…G一A一G一A一A一T一T一 A一G一A一,此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含氨基酸的个数最多为 A. 16个 B. 23个 C. 21个 D. 18个 ‎【答案】B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过程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利用环境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合成RNA;翻译以mRNA为模板,利用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多肽或蛋白质。‎ ‎【详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转录出的mRNA上的碱基序列为:-C-G-A-U-G-A-C………C-U-C-U-U-A-A-U-C-U-,根据起始密码子AUG,终止密码子UUA可知,共有23个可以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翻译的蛋白质中最多含有23个氨基酸。‎ 综上所述,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23.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一般大小是相同的,下列有关同源染色体上这两个DNA分子的同一位置上的基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一定是互为等位基因 B. 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C. 都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 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叫同源染色体。‎ ‎【详解】A、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可能是等位基因或相同基因,A错误;‎ B、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可能发生交叉互换,B正确;‎ C、基因都是有遗传效应DNA片段,C正确;‎ D、这两个基因可能是相同基因或等位基因,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A。‎ ‎24.用浓度为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植物分生组织5一6小时,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的假设: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B. 低温和秋水仙素作用原理都是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抑制着丝点的分裂 C. 本实验处理过程要用到卡诺氏液浸泡固定细胞形态,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D. 本实验先低倍镜寻找,视野中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低温或秋水仙素可以抑制纺锤体形成,导致后期分开的染色体不能被拉向两极,引起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详解】A、为了探究一定时间的低温(如4℃)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是否也能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假设应该是一定时间的低温处理水培的洋葱根尖,能够诱导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低温和秋水仙素作用原理都是抑制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不能抑制着丝点的分裂,B错误;‎ C、本实验处理过程要用到卡诺氏液浸泡固定细胞形态,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洗去卡诺氏液,C正确;‎ D、本实验先低倍镜寻找,视野中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找到目标再换做高倍镜观察,D正确。‎ 故选B。‎ ‎25.图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过程①②只能发生在细胞核中 B. 把含14N的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①过程,子一代含15N的DNA占50%‎ C. 只要是RNA病毒感染该生物,就会发生④过程 D. 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DNA复制,②转录,③翻译,④逆转录,⑤RNA复制,⑥翻译。‎ ‎【详解】A、过程①DNA复制和②转录可以发生在细胞核或线粒体中,A错误;‎ B、把含14N的DNA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进行①DNA复制过程,子一代含15N的DNA占100%,B错误;‎ C、RNA病毒感染该生物,会发生④逆转录或⑤RNA复制,C错误;‎ D、①核DNA的复制的配对方式有A-T、T-A、G-C、C-C,②转录的配对方式有A-U、T-A、G-C、C-G,③翻译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C-G、G-C,D正确。‎ 故选D。‎ ‎26.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B. 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移接 C. 基因中碱基对缺失后,由它编码的肤链可能变长 D. 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都可能发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的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详解】A、基因突变会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 B、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 C、基因中碱基对缺失后,可能导致终止密码子推后,由它编码的肤链可能变长,C正确;‎ D、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都可能发生,D正确。‎ 故选B。‎ ‎【点睛】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片段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互换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27.下图甲、乙两个家族中的遗传病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两个家族中的致病基因均可单独致病,II2和II3均不含有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据图分析,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II2和II3若再生一个女儿,患病的概率为1/2‎ B. 致病基因既可能都是隐性致病基因,也可能都是显性致病基因 C. 致病基因既可能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都位于X染色体上 D. 致病基因既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Ⅰ3×Ⅰ4→Ⅱ3可知,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B、b;由Ⅰ1×Ⅰ2→Ⅱ2可知,甲病是隐性遗传病,但不能确定基因的位置,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 ‎【详解】A、若甲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II2(aaBB)和II3(AAbb)若再生一个女儿,患病的概率为0;若甲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则II2(BBXaY)和II3(bbXAXA)若再生一个女儿患病的概率为0,A错误;‎ B、两种病均为无中生有,故致病基因均为隐性致病基因,B错误;‎ C、由上分析可知,乙病的致病基因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甲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或X染色体上,C错误; ‎ D、由于甲病的致病基因具体位置不能确定,故致病基因既可能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可能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D正确。‎ 故选D。‎ ‎28.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基因A和它的等位基因a含有的碱基数可以不相等 B. 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类23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 C. 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只能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D. 产前诊断能确定胎儿性别进而有效预防白化病和红绿色盲 ‎【答案】A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指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产前诊断包括:B超、羊水检测、基因检测等。‎ ‎【详解】A、基因A和它的等位基因a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含有的碱基数可以不相等,A正确;‎ B、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类24条染色体上(22条常染色体+XY)的碱基序列,B错误;‎ C、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应该在患者家系调查,C错误;‎ D、产前诊断能确定胎儿性别不能有效预防白化病,D错误。‎ 故选A。‎ ‎29.下列有关生物育种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培育出青霉素高产菌株 B. 杂交育种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一定需要连续自交 C. 紫外线能损伤细胞内的DNA,诱变处理后可提高突变率 D.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二倍体植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A、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培育出青霉素高产菌株,A错误;‎ B、杂交育种若选育的是隐性个体,不需要连续自交,B错误;‎ C、紫外线能损伤细胞内的DNA,诱变处理后可提高突变率,C正确;‎ D、单倍体植株不一定只有一个染色体组,故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不一定是二倍体植株,D错误。‎ 故选C。‎ ‎30.某科学家从细菌中分离出耐高温淀粉酶(Amy)基因a,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将基因a与运载体结合后导人马铃薯植株中,经检测发现Amy在成熟块茎细胞中存在。结合图形分析下列有关这一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获取基因a的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①‎ B. 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质粒 C. 连接基因a与运载体的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②‎ D. 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糖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常用的工具是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限制酶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详解】A、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①磷酸二酯键,A正确;‎ B、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连接酶,质粒不是工具酶,B错误;‎ C、连接基因a与运载体的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是图中的①磷酸二酯键,C错误;‎ D、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D错误。‎ 故选A。‎ ‎【点睛】基因工程的工具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 第II卷非选择题 ‎31.图1表示某个生物(基因型EEFf)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像(字母E、e代表染色体上的基因);图2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3表示该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的染色体数目和细胞核中DNA分子数。据图回答问题。 ‎ ‎ ‎ ‎(1)图1中,甲细胞中含有____条染色单体、____个染色体组。‎ ‎(2)图1中,乙细胞处于图2中的____段,对应于图3中的____‎ ‎(3)图1中,丙细胞的名称是____。丙细胞变异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 ‎(4)图2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BC段对应于图3中的____‎ ‎【答案】 (1). 0 (2). 4 (3). BC (4). B (5). 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6). 发生基因突变 (7). DNA复制(染色体复制) (8). B、C ‎【解析】‎ ‎【分析】‎ 图1中:甲图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乙图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丙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 图2中:AB段表示DNA复制,BC段表示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CD段表示着丝点分裂。‎ 图3中:A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或有丝分裂的末期,B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D图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 ‎【详解】(1)图1中,甲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4个染色体组。‎ ‎(2)图1中,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对应图2中的BC段,对应于图3中的B。‎ ‎(3)图1中,根据乙图可知,该生物为雌性,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故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丙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含有等位基因E和e,由于该生物的基因型为EE,故产生的该变异的最可能是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 ‎(4)图2中AB段DNA复制引起每条染色体上DNA数目加倍,BC段含有染色单体,此时染色体:DNA=1:2,对应于图3中的B、C。‎ ‎【点睛】有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目:核内DNA数目:染色单体数目=1:2:2;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目:核内DNA数目=1:1。‎ ‎32.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基因(B和b、D和d)控制,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表1。已知b基因是基因碱基对缺失所致,图2为该基因与其mRNA杂交的示意图,①一⑦表示基因的不同功能区,请回答下列问题。‎ ‎ ‎ ‎(1)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红色植株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粉色植株。该纯合白色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 ‎(2)为了探究两对基因(B和b、D和d)遗传时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某课题小组选用了BbDd粉色植株自交实验。实验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及相应的结论:‎ ‎①若子代植株的花色及比例为____,则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②若子代植株花色及比例为粉色:红色:白色=2:1:1,则粉色植株(BbDd)测交后代中,子代粉色植株的概率是____‎ ‎(3)图2中,若已知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排列顺序,____(能/不能)确定b基因转录的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理由是____‎ ‎(4)细胞中b基因转录,其双链将解开,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b基因DNA单链上的碱基配对,在____酶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 。‎ ‎【答案】 (1). BBDD、 bbDD (2). 粉色:红色:白色=6:3:7 (3). 0 (4). 不能 (5). 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 (6). RNA聚合酶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红色的基因型为:BBdd或Bbdd;白色的基因型为:BBDD、BbDD、bbDD、bbDd、bbdd;粉色的基因型为:BBDd、BbDd。‎ ‎【详解】(1)根据 “纯合白色植株和纯合红色植株BBdd作亲本杂交,子一代全部是粉色B_Dd植株”可知,该纯合白色亲本一定含有DD,其基因型可能是BBDD或bbDD。‎ ‎(2)BbDd粉色植株自交,若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粉色植株可以产生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BD:Bd:Bd:bd=1:1:1:1,则子代中粉色B_Dd:红色B_dd:白色B_DD或bb_‎ ‎ _=6:3:7;若子代植株花色及比例为粉色:红色:白色=2:1:1,说明粉色植株(BbDd)中,B、d在一条染色体上,b、D在一条染色体上,其可以产生2种配子即Bd:bD=1:1,测交后代中,红色:白色=1:1,子代粉色植株的概率是0。‎ ‎(3)由于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根据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排列顺序,不能确定b基因转录的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4)转录时,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形成RNA。‎ ‎【点睛】要验证两对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以选择双杂合个体进行自交,若后代出现9:3:3:1及其变式,则说明两对基因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不是9:3:3:1及其变式,则说明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33.图1是人体内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代谢途径,图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三种酶。图2表示两个家庭三种遗传病的情况。‎ ‎ ‎ ‎(1)若酶①由A个氨基酸组成,则控制酶①基因的碱基数目至少____(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2)图2一号和二号家庭均不携带对方家庭出现的遗传病基因。Ⅱ1患有苯丙酮尿症,Ⅱ3因缺乏____而患有尿黑酸尿症,II 4不幸患血友病(上述三种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别用A与a,B与b, H与h表示)。I3个体涉及上述三种性状的基因型是____。II 3已经怀有身孕,如果她生育一个女孩,患病的概率是____‎ ‎(3)白化病是由于控制酪氨酸代谢的酶的基因突变而引起,导致患者不能将酪氨酸合成为黑色素。DNA分子中发生____,叫做基因突变。‎ ‎(4)从图1代谢途径实例可以看出,基因通过 ___,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 (1). 6A (2). 酶② (3). AABbXHXh (4). 0 (5). 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6). 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解析】‎ ‎【分析】‎ 图2中,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由Ⅰ1×Ⅰ2→Ⅱ1可知,苯丙酮尿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又根据Ⅰ3×Ⅰ4→Ⅱ3可知,尿黑酸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若酶①由A个氨基酸组成,则翻译时,模板mRNA上至少含有3A个核糖核苷酸,DNA是双链的,故控制酶①基因的碱基数目至少6A。‎ ‎(2)根据无中生有,女儿患病可知,苯丙酮尿症和尿黑酸症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患有苯丙酮尿症,Ⅱ3因缺乏酶②而患有尿黑酸尿症,II 4不幸患血友病。I3不含苯丙酮尿症的致病基因,且后代有血友病和尿黑酸症患者,故其同时携带尿黑酸症和血友病的致病基因,故其基因型为AABbXHXh。II2的基因型为:A_BBXHY,II 3为AAbbXHX-,已经怀有身孕,如果她生育一个女孩,患病的概率是0。‎ ‎(3)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4)从图1代谢途径实例可以看出,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点睛】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或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34.下列I、II、IIIl 、IV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回答有关问题:‎ ‎ ‎ ‎(1)I图所表示的育种方法叫____,该方法最常用的做法是在①处____‎ ‎(2)II图所表示的育种方法的育种原理是____‎ ‎(3)图Ⅲ所表示的育种方法中,若通过①②过程获得ddTT的幼苗的概率是____。与II表示的方法相比,Ⅲ表示的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③处理的作用原理是____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的 ______ (图中序号)。‎ ‎(4)在IV图中,③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天冬氨酸改变成了____。(缬氨酸GUC;谷氨酞胺CAG;天冬氨酸GAC) 。在细胞中由少量mRNA就可以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其主要原因是____‎ ‎【答案】 (1). 多倍体育种 (2).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3). 基因重组 (4). 0 (5).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6).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7). ① (8). 缬氨酸 (9). 一个mRNA分子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Ⅰ中①表示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Ⅱ表示杂交育种;Ⅲ表示单倍体育种;Ⅳ表示基因突变,②表示mRNA,③表示蛋白质。‎ ‎【详解】(1)I图用秋水仙素处理引起染色数目加倍,获得新品种,属于多倍体育种,在①处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2)II图表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3)图Ⅲ表示单倍体育种,故若通过①②过程获得的是单倍体幼苗,不可能获得ddTT,故获得ddTT概率是0。Ⅲ单倍体育种突出的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③秋水仙素处理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基因重组发生在图中的①减数分裂的过程中。‎ ‎(4)在IV图中,③处的氨基酸原本为天冬氨酸,说明转录的模板是DNA上面的一条链,基因突变后,密码子变为GUC,变为缬氨酸。在细胞中,一个mRNA分子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故由少量mRNA就可以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点睛】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