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卷·2018届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平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卷·2018届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平山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平山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 ‎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生命系统有许多结构层次,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层次的是(  )‎ A.平山植物园里的花 B.运动场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 C.晋江入海口湿地的全部贝壳生物 D.八仙山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2.如果基因中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这一变化一定导致(  )‎ A.遗传性状改变 B.遗传密码改变 C.遗传信息改变 D.遗传规律改变 ‎3.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下代和上代间总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可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 ‎4.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随环境改变而产生适应性的突变 B.由于细菌的数量多、繁殖周期短,因此其基因突变率很高 C.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广泛存在的 D.自然状态下的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发的突变多是定向的 ‎5.用紫外线照射红色细菌的培养液,几天后出现了一个白色菌落,把这个白色菌落转移培养,长出的菌落全是白色的,这种变异是(  )‎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重组 C.人工诱变 D.自然突变 ‎6.双子叶植物大麻(2N=20)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为XY型,若将其花药离体培养,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应是(  )‎ A.18+XX B.18+XY C.18+XX或YY D.18+XX或XY ‎7.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形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8.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9.“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基因测序工作是指测定(  )‎ A.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B.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C.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D.DNA的基因排列顺序 ‎10.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种类及其显隐性,通常将单基因病分为(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性染色体遗传病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染色体遗传病、Y染色体遗传病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病、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 D.常染色体遗传病、性染色体遗传病 ‎11.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物种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2.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13.下列哪种情况能产生新的基因(  )‎ A.基因自由组合 B.基因互换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数目变异 ‎14.下列关于变异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后便可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B.人工诱导多倍体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 C.诱变育种可以按人为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得优良的变异 D.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则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会发生改变 ‎15.如图中,肯定是苯丙酮尿症遗传病(图中深颜色表示患者)的是(  )‎ A. B. C. D.‎ ‎16.下列关于人群中白化病发病率的调查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前收集相关的遗传学知识 B.对患者家系成员进行随机调查 C.先调查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再计算发病率 D.白化病发病率=×100%‎ ‎17.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 A.突变决定的 B.可遗传变异决定的 C.自然选择决定的 D.隔离决定的 ‎1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 A.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发生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种群之间的隔离 D.定向的自然选择 ‎19.以下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C.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20.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所包括的内容的一项是(  ) A.物种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存环境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1.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用这种小麦的体细胞、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  )‎ A.六倍体、单倍体 B.六倍体、三倍体 C.二倍体、三倍体 D.二倍体、单倍体 ‎2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23.绿色荧光标记的某DNA单链片段(X序列),仅能与细胞内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另一DNA单链片段(Y序列)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若同时用这两种序列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B.Y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Y序列相同的碱基序列 C.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 ‎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5.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 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 ‎26.在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几种描述,可能性最大的是(  )‎ 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自养 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27.基于对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理解,你认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重组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而不是它的基因型 D.在一个遗传平衡的群体中,杂合体的频率等于两个纯合体频率平方根的乘积的两倍 ‎28.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的变异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B.所有生物的变异都能够遗传给后代 C.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出现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导致三倍体西瓜出现无籽性状 ‎29.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AA和aa的频率均为.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  )‎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突变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④⑤ D.②③⑤‎ ‎30.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31.下列关于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CO2、钾离子尿素等物质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D.血浆的pH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32.下列关于育种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 B.青霉菌选育的原理与杂交育种原理相同 C.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新个体都是纯合子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3.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C6H12O6→2C3H6O3(乳酸)”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34.下列有关作物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杂交育种中,F1自交后代可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 B.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的年限 C.人工诱导多倍体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诱变育种可以定向的把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获得新的品种 ‎35.人体心肌细胞可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 A.淋巴 B.血浆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 ‎3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CO2和O2 D.氨基酸 ‎37.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38.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39.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完成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 ‎40.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 A.淋巴液 B.组织液 C.血浆 D.唾液 ‎ ‎ 二、简答题(6题,每空1分,共40分)‎ ‎41.昆虫学家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昆虫产生基因突变,导致酯酶活性升高,该酶可催化分解有机磷农药.近年来已将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分离出来,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它导入细菌体内,并与细菌内的DNA分子结合起来.经过这样处理的细菌仍能分裂繁.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 ‎(1)人工诱变在生产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它能提高  ,通过人工选择获得  .‎ ‎(2)酯酶的化学本质是,基因控制酯酶合成要经过  和  两个过程.‎ ‎(3)通过生物工程产生的细菌,其后代同样能分泌酯酶,这是由于  .‎ ‎(4)请你具体说出一项上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 ‎42.小麦抗锈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易倒伏(D)对抗倒伏(d)为显性.Tt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d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抗病但易倒伏纯种和易染病抗倒伏的纯种品种杂交,来培育既抗病又抗倒伏的高产品种.请回答:‎ ‎(1)F2代中,选种的数量大约占F2的:  ‎ A. B. C. D.‎ ‎(2)抗病又抗倒伏个体中,理想基因型是:  ‎ A.DT B.Dt C.ddTTD.Ddtt ‎(3)F2代中理想基因型应占:  ‎ A. B. C. D.‎ ‎(4)F2代选种后,下一步应:  ‎ A.杂交B.测交C.自交D.回交.‎ ‎43.果蝇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据图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6)如图是  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其中含有  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由  组成(用图中的罗马数字回答).‎ ‎(7)根据图示基因,写出该果蝇的基因型:  .‎ ‎(8)若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将形成  个四分体 ‎(9)欲研究果蝇的单倍体基因组,最少应检测的染色体数为  条.‎ ‎(10)若只研究基因A 与a的遗传方式,应该符合基因的   定律.该果蝇与基因型为aa的异性个体交配,子代的基因型有  种,其比值为  .‎ ‎44.如图表示利用某二倍体农作物①、②两个品种培育④、⑤、⑥三个新品种的过程,Ⅰ﹣﹣Ⅴ表示育种过程,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分析回答:‎ ‎(1)由图中Ⅰ→Ⅱ获得④称为  育种,其育种原理是  ,其中过程Ⅰ是  ,过程Ⅱ是  ‎ ‎(2)由图中Ⅰ→Ⅲ→Ⅳ获得④过程称为  育种,其育种原理是  ,其中Ⅲ表示  技术.该育种方法优点是  .‎ ‎(3)由图中Ⅰ→Ⅱ获得④时,AAbb所占比例为  ,由图中Ⅰ→Ⅲ→Ⅳ获得④时,AAbb所占比例为  .‎ ‎(4)图中Ⅳ、Ⅴ过程常用的是  .‎ ‎(5)品种⑥为  倍体,它接受④花粉后结  (有、无)籽果实.‎ ‎45.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A基因频率为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 ‎ ‎ ‎2016-2017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平山中学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单项选择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生命系统有许多结构层次,下列选项中属于种群层次的是(  )‎ A.平山植物园里的花 B.运动场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 C.晋江入海口湿地的全部贝壳生物 D.八仙山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 ‎【分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 (2)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分子、原子、化合物不属于生命系统.‎ ‎ (3)生命系统各层次之间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 (4)生命系统包括生态系统,所以应包括其中的无机环境.‎ ‎【解答】解:A、平山植物园里的花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 B、运动场中所有蝗虫的卵、幼虫和成虫属于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B正确;‎ C、晋江入海口湿地的全部贝壳生物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 D、八仙山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层次,D错误.‎ 故选:B.‎ ‎ ‎ ‎2.如果基因中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这一变化一定导致(  )‎ A.遗传性状改变 B.遗传密码改变 C.遗传信息改变 D.遗传规律改变 ‎【考点】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的碱基排列顺序中储存着遗传信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着一定的性状,由于隐性基因需纯合子时才会表达性状,故基因控制的性状不一定在后代表现出来,基因和性状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有的性状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解答】解:基因中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有3种情况: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如果在基因中增添或缺失一个碱基,必然会在增添或缺失点的后边脱氧核普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在转录.翻译成蛋白质时,后半部分的氨基酸的种类的排列顺序全部发生改变.但如果是改变一个碱基,由于遗传密码具有简并性(即一个氨基酸不一定是一个密码子,有些氨基酸有几个密码子,如亮氨酸有6个密码子).改变一个碱基,密码子发生了改变,由一个密码子换成了另一个密码子,但经转录翻译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没有变化.改变了一个碱基,并未引起蛋白质的改变,那么这个碱基的改变也就不能算引起遗传信息的变化.选项中的遗传密码是指mRNA上的碱基排列顺序,不能理解为遗传密码表上的3个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的规则,这个规则是不能改变的.基因突变是不可能改变遗传规律的,基因突变引起的性状改变按照遗传规律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故选:B.‎ ‎ ‎ ‎3.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下代和上代间总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可遗传的变异 D.染色体变异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分析】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 ‎(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答】解:A、基因重组是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进而形成新的基因型.因此,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A正确;‎ B、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且发生在所有的生物体内,B错误;‎ C、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不是上下代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主要原因,C错误;‎ D、染色体变异也非常少见,所有的真核生物都能发生,不一定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D错误.‎ 故选:A.‎ ‎ ‎ ‎4.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随环境改变而产生适应性的突变 B.由于细菌的数量多、繁殖周期短,因此其基因突变率很高 C.基因突变在自然界是广泛存在的 D.自然状态下的突变是不定向的,而人工诱发的突变多是定向的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基因突变的特点是普遍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和多害少利性.‎ ‎【解答】解:A、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A错误;‎ B、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B错误;‎ C、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在自然界是广泛存在的,C正确;‎ D、不论是自然状态下的突变,还是工诱发的突变,突变都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 ‎ ‎5.用紫外线照射红色细菌的培养液,几天后出现了一个白色菌落,把这个白色菌落转移培养,长出的菌落全是白色的,这种变异是(  )‎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重组 C.人工诱变 D.自然突变 ‎【考点】诱变育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1、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 ‎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3、生物因素,如肝炎病毒等.‎ ‎【解答】解: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所以没有染色体变异;原核生物不进行有性生殖,没有基因重组,所以其可遗传的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 用紫外线照射红色细菌的培养液,几天后出现了一个白色菌落,把这个白色菌落转移培养,长出的菌落全是白色的,这种变异是人工诱变.‎ 故选:C.‎ ‎ ‎ ‎6.双子叶植物大麻(2N=20)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为XY型,若将其花药离体培养,将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应是(  )‎ A.18+XX B.18+XY C.18+XX或YY D.18+XX或XY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判断所得植株的染色体组成,应该先判断花药的染色体组成,然后判断出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后的染色体组成.‎ ‎【解答】解:由题意知,双子叶植物大麻(2N=20)为雌雄异株,性别决定为XY型,所以雄株的染色体组成是18+XY,雄株产生的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9+X或9+Y,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单倍体幼苗的染色体组成是9+X或9+Y,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加倍后形成的植株的染色体组成是+XX或YY.‎ 故选:C.‎ ‎ ‎ ‎7.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形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解答该题的基本思路是先计算出两个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的基因频率,然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自由交配后代特定的基因型频率.‎ ‎【解答】解:由于两个种群的个体数相同,因此两个种群合成一个种群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A=(80%+60%)÷2=70%,a=(20%+40%)÷2=30%,由题意知,该种群非常大、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影响,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所以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A×a=2×70%×30%=42%.‎ 故选:C.‎ ‎ ‎ ‎8.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 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不是由外因引起的,而是内在的遗传与变异引起的.在未使用抗生素之前,细菌就存在着差异,有的不具有抗药性,有的具有抗药性.开始用抗生素时,由于大多数细菌没有抗药性,故大量被药物淘汰,而少数具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会保存下来,并能继续繁殖感染人群,当多次使用该抗生素后,使抗药性更强的细菌被保留下来,这样一代一代,细菌积累并加强了抗药性,使该抗生素逐渐失去效应.所以药物对不同变异的细菌进行了选择,淘汰了不抗药的个体,保留了抗药性强的个体.据此答题.‎ ‎【解答】解:A、残留抗生素不会导致细菌突变,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故A选项错误;‎ B、耐药菌是突变形成的,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故B选项正确;‎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难以抵抗致病菌,但不能增加致病菌的耐药性,故C选项错误;‎ D、耐药菌是基因突变形成的,不是注射疫苗形成的,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 ‎ ‎9.“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基因测序工作是指测定(  )‎ A.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B.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 C.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D.DNA的基因排列顺序 ‎【考点】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分析】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指完成人体24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的遗传作图、物理作图、和全部碱基的序列测定.通过该计划可以清楚的认识人类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极其相互关系,对于人类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解答】解:根据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定义可知,基因测序工作是指测定基因中DNA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故选:A.‎ ‎ ‎ ‎10.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种类及其显隐性,通常将单基因病分为(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性染色体遗传病 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染色体遗传病、Y染色体遗传病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病、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 D.常染色体遗传病、性染色体遗传病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解答】解: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遗传病和伴性遗传病,其中常染色体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伴性遗传病包括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病、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 故选:C.‎ ‎ ‎ ‎11.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物种只能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1、新物种可通过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和人工培育等过程形成.‎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3、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解答】解: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但不一定是通过自然选择过程形成的,也可以人工培育形成,如四倍体西瓜,A错误;‎ B、长期地理隔离导致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起到的作用不同,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B正确;‎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错误;‎ D、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B.‎ ‎ ‎ ‎12.如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1、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后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变化,可能导致翻译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进而引起生物性状发生变化;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及多害少利性.‎ ‎2、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殖隔离是不同种群在自然状态下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 ‎【解答】解:A、由题图可知,pen基因突变后、杀虫剂的靶位点发生变化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错误;‎ B、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 C、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 ‎ ‎13.下列哪种情况能产生新的基因(  )‎ A.基因自由组合 B.基因互换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数目变异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分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异同点,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可以改变基因的数目、排列顺序但不会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包括基因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只是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不改变基因的数目,也不产生新基因.‎ ‎【解答】解:A、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不产生新基因,A错误;‎ B、同源染色体间的基因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基因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二者都不产生新基因,B错误;‎ C、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能产生新基因,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C正确;‎ D、染色体数目变异是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不会产生新基因,D错误.‎ 故选:C.‎ ‎ ‎ ‎14.下列关于变异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后便可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B.人工诱导多倍体方法很多,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 C.诱变育种可以按人为需要在短时间内获得优良的变异 D.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异则染色体上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会发生改变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诱变育种.‎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育种和变异的知识.‎ ‎1、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征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 ‎2、单倍体育种是植物育种手段之一.即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如花药离体培养等)诱导产生单倍体植株,再通过某种手段使染色体组加倍(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从而使植物恢复正常染色体数.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且后代都是纯合子.‎ ‎3、多倍体育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其染色体数目加倍.‎ ‎4、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形状的变异,但是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主要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及染色体组成的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脱分化与再分化后得到的是单倍体植株,只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植株是高度不育的,A错误;‎ B、目前最常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B错误;‎ C、诱变育种利用了基因突变的原理,具有不定向性,并不能按人的需要获得变异,C错误;‎ D、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缺失、重复使碱基数目和排列顺序都改变,倒位、易位使碱基排列顺序改变,D正确.‎ 故选:D.‎ ‎ ‎ ‎15.如图中,肯定是苯丙酮尿症遗传病(图中深颜色表示患者)的是(  )‎ A. B. C. D.‎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分析】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 ‎“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 ‎【解答】解:A、图谱中,双亲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儿子,属于隐性遗传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图谱中父亲有病,母亲正常,儿子正常,女儿有病,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显性遗传病或伴X隐性遗传病,B错误;‎ C、图谱中,双亲均正常,但有一个患病的女儿,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所以肯定是苯丙酮尿症遗传病,C正确;‎ D、图谱中,双亲均患病,但有一个正常女儿,一定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错误.‎ 故选:C.‎ ‎ ‎ ‎16.下列关于人群中白化病发病率的调查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前收集相关的遗传学知识 B.对患者家系成员进行随机调查 C.先调查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再计算发病率 D.白化病发病率=×100%‎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人类遗传病情况可通过社会调查和家系调查的方式进行,如统计调查某种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是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然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计算;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对某个典型患者家系进行调查,根据家系遗传状况推断遗传方式.白化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白化病的发病率,应先确定调查的目的、要求并制定调查计划,而后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出其发病率,即白化病发病率等于白化病的患者人数/被调查的总人数×100%.‎ ‎【解答】解:A、调查前收集相关的遗传学知识,为调查做好准备,A正确;‎ B、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对患者家系成员进行调查,而调查白化病发病率,则需要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B错误;‎ C、调查发病率不需要调查白化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错误;‎ D、白化病发病率=×100%,D错误.‎ 故选:A.‎ ‎ ‎ ‎17.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  )‎ A.突变决定的 B.可遗传变异决定的 C.自然选择决定的 D.隔离决定的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A错误;‎ B、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B错误;‎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错误.‎ 故选:C.‎ ‎ ‎ ‎1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 A.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发生 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种群之间的隔离 D.定向的自然选择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故选:B.‎ ‎ ‎ ‎19.以下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则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无子西瓜 B.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 C.基因重组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新的基因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 ‎【考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基因重组是指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解答】解:A、用普通二倍体西瓜培育出四倍体西瓜,再用普通二倍体西瓜给四倍体西瓜授粉,由于正常授粉,因此该四倍体植株上会结出三倍体有籽西瓜,A错误;‎ B、由于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基因重组所产生的新基因型不一定会表达为新的表现型,B正确;‎ C、基因分离导致杂合子Aa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该过程并没有产生新的基因,C错误;‎ D、花药离体培养过程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均有可能发生,但不会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 ‎ ‎20.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所包括的内容的一项是(  ) A.物种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生存环境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考点】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解答】解: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故选:C.‎ ‎ ‎ ‎21.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用这种小麦的体细胞、花粉分别进行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分别是(  )‎ A.六倍体、单倍体 B.六倍体、三倍体 C.二倍体、三倍体 D.二倍体、单倍体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分析】普通小麦的卵细胞中有三个染色体组,所以体细胞中含有六个染色体组,单倍体的发育起点是配子,多倍体的发育起点是受精卵.‎ ‎【解答】解:小麦体细胞中含有六个染色体组,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是六倍体;‎ 花粉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培养成的植株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但发育起点是配子,所以是单倍体.‎ 故选:A.‎ ‎ ‎ ‎2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在37℃左右,即人体的正常体温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酸碱度和渗透压:‎ ‎(1)温度: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 ‎(3)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水,A错误;‎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和无机盐和蛋白质有关,B正确;‎ 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C正确;‎ D、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D正确.‎ 故选:A.‎ ‎ ‎ ‎23.绿色荧光标记的某DNA单链片段(X序列),仅能与细胞内X染色体DNA的一段特定序列杂交,并使该处呈现绿色荧光亮点.同理,红色荧光标记的另一DNA单链片段(Y序列)可使Y染色体呈现一个红色荧光亮点.若同时用这两种序列检测体细胞,可诊断性染色体数目是否存在异常.医院对某夫妇及其流产胎儿的体细胞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据图分析可知妻子患X染色体伴性遗传病 B.Y染色体DNA上必定有一段与Y序列相同的碱基序列 C.妻子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患有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 D.该夫妇选择生女儿可避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的发生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分析】本题以人体性染色体组成、XY型性别决定已经基因检测的理论为基础考查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以及优生的相关知识,首先理解DNA探针是对待测基因制备的具有与目标基因相同或互补碱基序列的单链DNA.‎ ‎【解答】解:A、据图分析,妻子具有3条X染色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至于妻子是否由于X染色体上具有致病基因导致的伴性遗传,本题的图形中没有显示相关基因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不能判断,A错误;‎ B、根据题干背景,X探针与Y探针分别具有一段与X和Y染色体相同的碱基序列,可以分别与X和Y染色体结合,使相应染色体呈现荧光标记,B正确;‎ C、妻子的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形成既有可能是父母中一方减数分裂异常产生异常的配子所导致,也可能是受精卵形成之后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配异常导致,不能判断,C错误;‎ D、由图形显示分析,流出胎儿的遗传配子既有可能来自母亲产生的XX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Y精子的结合的结果,也有可能来自母亲产生的含X的正常卵细胞与父亲产生的含XY精子的结合的结果,因此,对于该对夫妇来说,选择性生育并不能解决该遗传病出现的问题,D错误.‎ 故选:B.‎ ‎ ‎ ‎2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③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 ‎④进化的根本原因是遗传.‎ A.①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①正确;‎ ‎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②正确;‎ ‎③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是长期应用的结果,③错误;‎ ‎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④错误.‎ 故选:C.‎ ‎ ‎ ‎25.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  )‎ A.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自然选择导致突变并对有利变异进行定向积累 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不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D.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可以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A错误;‎ B、突变的形成并非自然选择导致,自然选择将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将不利的变异淘汰,而突变的原因可能是细胞分裂时遗传基因的复制发生错误或受化学物质、辐射或病毒的影响,故B错误;‎ 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可能与原物种发生捕食或竞争关系导致环境改变,会改变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 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D正确.‎ 故选:D.‎ ‎ ‎ ‎26.在进化过程中,有关生物类型出现顺序的几种描述,可能性最大的是(  )‎ A.自养、厌氧异养、需氧异养 B.需氧异养、厌氧异养、自养 C.厌氧自养、需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 D.厌氧异养、光能合成自养、需氧异养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原始地球条件下没有O2,生物体没有叶绿素,所以最早的生物应是厌氧异养型,随着蓝藻等低等植物的出现,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释放到大气中,以后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渐出现需氧异养型 ‎【解答】解: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那时的原始大气中有CH4、NH3、H2O、H2以及H2S和HCN等多种气体,但没有氧气存在,是一种还原性大气.在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之前,原始海洋里已经汇集了大量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并利用这些有机小分子物质又合成了原始的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高分子物质.原始生命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作用,但结构非常原始和简单,不可能具有光合作用的结构,原始海洋中也不存在化能合成作用的条件,所以其同化方式只能是异养型,以原始海洋中已经存在的有机物作为营养物质.其异化方式在无氧条件下只能进行无氧呼吸.所以在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历程中,最初的生命类型是异养厌氧的.后来,当原始生命逐渐进化为原始藻类(如蓝藻)后,原始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O2,释放到大气中,生物类型也进化到光能自养型.再往后,由于大量光能自养生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大气中的O2越来越多,合成的有机物也越来越多,就逐渐出现了需氧异养型的生物类型.解答此题时,只要明确了原始生命的代谢类型,就很容易找出D为正确选项.是因为A、B、C三个选项中,第一种生物类型都不是异养厌氧,自然可以排除.‎ 故选:D.‎ ‎ ‎ ‎27.基于对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理解,你认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基因重组会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而不是它的基因型 D.在一个遗传平衡的群体中,杂合体的频率等于两个纯合体频率平方根的乘积的两倍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基因重组会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 C、自然选择的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而不是它的基因型,C正确;‎ D、在一个遗传平衡的群体中,设基因A的频率为 p,基因a的频率为q,则A+a=p+q=1,AA=p2,Aa=2pq,aa=q2.杂合体的频率等于两个纯合体频率乘积的平方根的两倍,D正确.‎ 故选:A.‎ ‎ ‎ ‎28.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的变异都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 B.所有生物的变异都能够遗传给后代 C.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出现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导致三倍体西瓜出现无籽性状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分析】1、生物的变异由可遗传变异、不遗传变异,不遗传变异是单纯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2、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解答】解:A、生物的变异由可遗传变异、不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A错误;‎ B、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B错误;‎ C、有丝分裂过程中可出现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变异,C正确;‎ D、同源染色体联会紊乱导致三倍体西瓜出现无籽性状,D错误.‎ 故选:C.‎ ‎ ‎ ‎29.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AA和aa的频率均为.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  )‎ ‎①发生了隔离 ‎②发生了基因突变 ‎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④⑤ D.②③⑤‎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该种群初期全部是Aa,因此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50%,连续4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AA和aa的频率均为,因此A的基因频率和a的基因频率是:A=a=+×=,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该时间内种群没有发生突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没有发生自然选择、也没有发生进化.‎ ‎【解答】解:①由题意可知,该种群能连续自交,因此没有发生隔离,①错误;‎ ‎②该种群没有发生基因突变,②错误;‎ ‎③由于这些年中种群的基因频率并没有改变,因此没有发生自然选择,③错误;‎ ‎④该种群杂合子比例减少,纯合子比例增多,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④正确;‎ ‎⑤由分析可知,该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没有发生生物进化,⑤正确.‎ 故选:C.‎ ‎ ‎ ‎30.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生物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在共同发展中进化,生物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 ‎【解答】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对兰花花矩变异起了选择作用,但不能决定其变异的方向,A错误;‎ B、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 C、蛾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 D、蛾的口器越来越长是兰花花矩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 ‎ ‎31.下列关于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CO2、钾离子尿素等物质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 D.血浆的pH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 ‎【分析】1、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是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血浆蛋白、葡萄糖、CO2、钾离子、尿素等物质都存在于内环境中,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细胞代谢的场所在细胞内,B错误;‎ C、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C正确;‎ D、血浆的pH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42﹣等缓冲物质有关,D正确.‎ 故选:B.‎ ‎ ‎ ‎32.下列关于育种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 B.青霉菌选育的原理与杂交育种原理相同 C.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新个体都是纯合子 D.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解答】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A错误;‎ B、青霉菌选育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二者不相同,B错误;‎ C、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需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后才是纯合子,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 故选:D.‎ ‎ ‎ ‎33.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C6H12O6→2C3H6O3(乳酸)”可发生在③中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內液和淋巴.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解答】解:A、动物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可发生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A正确; ‎ B、体液①为血浆,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B正确;‎ 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C错误;‎ D、①②④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内环境,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故选:C.‎ ‎ ‎ ‎34.下列有关作物育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杂交育种中,F1自交后代可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 B.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的年限 C.人工诱导多倍体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D.诱变育种可以定向的把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获得新的品种 ‎【考点】诱变育种.‎ ‎【分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1)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A、在杂交育种中,F1自交后代出现符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因此在F2中可筛选出符合人类需要的优良品种,故A正确;‎ B、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的年限,且所得个体均为纯合子,故B正确;‎ C、人工诱导多倍体常用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故C正确;‎ D、诱变育种是不定向的,但杂交育种可以把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获得新的品种,故D错误.‎ 故选D.‎ ‎ ‎ ‎35.人体心肌细胞可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  )‎ A.淋巴 B.血浆 C.细胞外液 D.组织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 ‎【解答】解:人体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人体的肌肉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葡糖糖.‎ 故选:D.‎ ‎ ‎ ‎3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CO2和O2 D.氨基酸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可以看做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解答】解:A、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正确;‎ B、葡萄糖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是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氧气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是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氨基酸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中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 故选:A.‎ ‎ ‎ ‎37.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考点考生需识记并理解组织水肿的几种情况:长期营养不良、肾小球肾炎、过敏反应、局部组织代谢旺盛以及毛细淋巴管堵塞等.‎ ‎【解答】解: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由于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从组织细胞中吸水,最终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 故选:C.‎ ‎ ‎ ‎38.血浆中的水来自(  )‎ A.组织液 B.组织液、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组织液的一部分形成淋巴,淋巴最后回流到血浆中.‎ ‎【解答】解:A、血浆可以和组织液相互渗透,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但是这只是一方面,不全面,A错误;‎ B、消化道的水分可以经过吸收而进入血浆中,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消化道,但这也只是一方面,不全面,B错误;‎ C、由于淋巴可以回流到血浆中去,因此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淋巴,同样这也是一方面,不全面,C错误;‎ D、由A、B、C的分析可知,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组织液、消化道和淋巴,D正确.‎ 故选:D.‎ ‎ ‎ ‎39.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完成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 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组成的考查,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组成,凡是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的物质都是能进入内环境的物质.‎ ‎【解答】解: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A错误;‎ B、牛奶经食道进入胃中,没有进入血浆、组织液或淋巴液,不能看作进入内环境,B错误;‎ C、注射胰岛素,是把胰岛素注射到组织液中,组织液是内环境的组成,可以看作进入内环境,C正确;‎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 ‎ ‎40.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 A.淋巴液 B.组织液 C.血浆 D.唾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绝大多数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为组织液,只有血细胞或淋巴细胞处于血浆或淋巴中,口腔上皮细胞周围的液体也为组织液.‎ ‎【解答】解:A、淋巴液是淋巴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A错误;‎ B、口腔上皮细胞周围的液体是组织液,B正确;‎ C、血浆是血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C错误;‎ D、唾液是分泌到消化道的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D错误.‎ 故选:B.‎ ‎ ‎ 二、简答题(6题,每空1分,共40分)‎ ‎41.昆虫学家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昆虫产生基因突变,导致酯酶活性升高,该酶可催化分解有机磷农药.近年来已将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分离出来,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它导入细菌体内,并与细菌内的DNA分子结合起来.经过这样处理的细菌仍能分裂繁.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 ‎(1)人工诱变在生产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它能提高 基因突变频率 ,通过人工选择获得 人们所需要的突变性状 .‎ ‎(2)酯酶的化学本质是,基因控制酯酶合成要经过 转录 和 翻译 两个过程.‎ ‎(3)通过生物工程产生的细菌,其后代同样能分泌酯酶,这是由于 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随着细菌DNA分子复制而复制,并在后代中表达 .‎ ‎(4)请你具体说出一项上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用于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磷农药,以保护环境 .‎ ‎【考点】诱变育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分析】人工诱变的方法的原理是基因突变,人工诱变是指利用物理因素(X射线,Y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诱变(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这种方法可提高突变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 ‎【解答】解:(1)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指利用物理因素、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 ‎(2)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是氨基酸在核糖体内通过脱水缩合形成的.在遗传学上基因控制酯酶合成要经过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3)由题意分析可知,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随着细菌DNA分子复制而复制,并在后代中表达,分泌出了酯酶.‎ ‎(4)人工诱变用于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磷农药,以保护环境.运用诱变育种的方法在农作物的育种上,培育出了许多优良品种.例如,黑龙江农业科学院用辐射方法处理大豆,培育成了“黑农五号”等大豆品种,产量提高了16%,含油量比原来的品种提高了2.5%.‎ 故答案是:‎ ‎(1)基因突变频率 人们所需要的突变性状 ‎(2)蛋白质 转录 翻译 ‎ ‎(3)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随着细菌DNA分子复制而复制,并在后代中表达 ‎(4)用于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磷农药,以保护环境 ‎ ‎ ‎42.小麦抗锈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易倒伏(D)对抗倒伏(d)为显性.Tt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d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抗病但易倒伏纯种和易染病抗倒伏的纯种品种杂交,来培育既抗病又抗倒伏的高产品种.请回答:‎ ‎(1)F2代中,选种的数量大约占F2的: B ‎ A. B. C. D.‎ ‎(2)抗病又抗倒伏个体中,理想基因型是: C ‎ A.DT B.Dt C.ddTTD.Ddtt ‎(3)F2代中理想基因型应占: C ‎ A. B. C. D.‎ ‎(4)F2代选种后,下一步应: C ‎ A.杂交B.测交C.自交D.回交.‎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分析】已知小麦易倒伏(D)对抗倒伏(d)为显性,抗锈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用一个纯合抗病但易倒伏纯种和易染病抗倒伏杂交,则F1为双杂合子DdTt,再根据自由组合定律推算出F2的情况.‎ ‎【解答】解:(1)用一个纯合抗病但易倒伏纯种和易染病抗倒伏杂交,则F1为双杂合子DdTt,F2代中,符合要求个体的基因型为ddT_,选种的数量大约占F2的==.‎ ‎(2)抗病又抗倒伏个体中,有ddTT、ddTt两种基因型,其中ddTT为纯合子,为理想基因型.‎ ‎(3)F2代中理想基因型(ddTT)应占==.‎ ‎(4)由于F2代中基因型为ddTT与ddTt的个体的表现型都是既抗病又抗倒伏,而ddTt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需要进行连续自交,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 故答案为:‎ ‎(1)B ‎ ‎(2)C ‎ ‎(3)C ‎ ‎(4)C ‎ ‎ ‎43.果蝇是研究遗传学的好材料,据图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6)如图是 雄 性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其中含有 2 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由 Ⅰ、Ⅱ、Ⅲ、Ⅳ 组成(用图中的罗马数字回答).‎ ‎(7)根据图示基因,写出该果蝇的基因型: AaXBY .‎ ‎(8)若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时,将形成 4 个四分体 ‎(9)欲研究果蝇的单倍体基因组,最少应检测的染色体数为 5 条.‎ ‎(10)若只研究基因A 与a的遗传方式,应该符合基因的 分离  定律.该果蝇与基因型为aa的异性个体交配,子代的基因型有 2 种,其比值为 1:1 .‎ ‎【考点】伴性遗传.‎ ‎【分析】图为果蝇的染色体组成,由图可知,果蝇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6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由于性染色体大小和形态不同,该果蝇是雄蝇.‎ ‎【解答】解:(1)由图可知,一对Ⅰ号染色体的大小和形态不同,所以是雄果蝇,图中果蝇有4对同源染色体,3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性染色体为Ⅰ、Ⅰ.每个染色体组由Ⅰ、Ⅱ、Ⅲ、Ⅳ组成.‎ ‎(2)A、a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 ‎(3)果蝇有4对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可形成4个四分体.‎ ‎(4)欲研究果蝇的基因组,最少应检测的染色体数为 5条,即3条常染色体和X、Y染色体.‎ ‎(5)A与a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该果蝇Aa与基因型为aa的异性个体交配,属于测交,子代的基因型为Aa和aa,有2种,其比值为 1:1.‎ 故答案为:‎ ‎(1)雄 2Ⅰ、Ⅱ、Ⅲ、Ⅳ ‎(2)AaXBY ‎ ‎(3)4 ‎ ‎(4)5 ‎ ‎(6)分离 2 1:1‎ ‎ ‎ ‎44.如图表示利用某二倍体农作物①、②两个品种培育④、⑤、⑥三个新品种的过程,Ⅰ﹣﹣Ⅴ表示育种过程,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分析回答:‎ ‎(1)由图中Ⅰ→Ⅱ获得④称为 杂交 育种,其育种原理是 基因重组 ,其中过程Ⅰ是 杂交 ,过程Ⅱ是 自交 ‎ ‎(2)由图中Ⅰ→Ⅲ→Ⅳ获得④过程称为 单倍体 育种,其育种原理是 染色体变异 ,其中Ⅲ表示 花药离体培养 技术.该育种方法优点是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 ‎(3)由图中Ⅰ→Ⅱ获得④时,AAbb所占比例为  ,由图中Ⅰ→Ⅲ→Ⅳ获得④时,AAbb所占比例为  .‎ ‎(4)图中Ⅳ、Ⅴ过程常用的是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 .‎ ‎(5)品种⑥为 四 倍体,它接受④花粉后结 有 (有、无)籽果实.‎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分析】1、析图:Ⅰ、Ⅱ是杂交育种,Ⅲ、Ⅳ是单倍体育种,Ⅴ是多倍体育种.‎ ‎2、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 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解答】解:(1)由图中Ⅰ→Ⅱ获得④称为杂交育种,其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其中过程Ⅰ是杂交,过程Ⅱ是自交.‎ ‎(2)由图中Ⅰ→Ⅲ→Ⅳ获得④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其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其中Ⅲ表示花药离体培养.由于获得的单倍体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都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所以该育种方法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由图中Ⅰ→Ⅱ获得④时,AAbb所占比例为×=,由图中Ⅰ→Ⅲ→Ⅳ获得④时,因为③AaBb能够产生4种配子:AB、Ab、aB、ab,每种各占,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幼苗,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正常纯体,其中AAbb所占比例为.‎ ‎(4)图中Ⅳ、Ⅴ过程常用的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单倍体通常没种子)‎ ‎(5)品种⑥的细胞中含4个染色体组,为四倍体.而品种④的细胞中含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所以④和⑥杂交后代为三倍体.故⑥接受④花粉后结有籽果实.‎ 故答案为:‎ ‎(1)杂交 基因重组 杂交 自交 ‎(2)单倍体 染色体变异 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 ‎(4)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 ‎ ‎(5)四 有 ‎ ‎ ‎45.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 1:1 ,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 1:2:1 ,A基因频率为 50% .‎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A基因纯合致死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1:1 .‎ ‎【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 ‎【分析】1、由题意知,该果蝇种群只有一种基因型Aa,因此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都是50%,该种群果蝇自由交配与自交的遗传图解相同,后代基因型频率是AA:Aa:aa=1:2:1;‎ ‎2、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时,由题意判断致死的基因型,然后写出子一代存活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并根据分离定律写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关系,进而写出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基因型及比例,结合纯合致死进行解答.‎ ‎【解答】解:(1)由题干可知,该种群中的基因型只有Aa,因此A和a的基因频率之比是1:1;该果蝇种群的基因型都是Aa,因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2:1;随机交配后代A的基因频率是25%+50%÷2=50%.‎ ‎(2)如果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说明该果蝇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第一代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1:2,第一代再随机交配,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1:4:4,其中AA显性纯合致死,因此Aa:aa=1:1.‎ 故答案为:‎ ‎(1)1:1 1:2:1 50%‎ ‎(2)A显性纯合致死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